2010测控仪器设计 第三章
- 格式:ppt
- 大小:11.30 MB
- 文档页数:173
测控仪器设计教案测控03《测控仪器设计》教案第一章绪论1.1、仪器发展过程仪器:是对物质世界信息进行测量与控制的设备。
1、按所采用的电子器件:真空管-→晶体管-→集成电路(三个时代)2、按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特点:模拟式-→数字式-→智能化(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代:模拟式仪器。
如指针式的电压表、电流表、功率表。
机械式特点:功能简单、精度低、响应速度慢。
第二代:数字式仪器。
如数字万用表、数字频率计。
数电基本特点:是将待测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进行测量,测量结果以数字形式输出显示并向外传送。
精度高,响应速度快,读数清晰、直观。
第三代:智能仪器。
概念:是计算机技术与测量仪器相结合的产物,是含有微型计算机或微处理器的测量仪器,由于它拥有对数据的存储、运算、逻辑判断及自动化操作等功能,具有一定智能的作用(表现为智能的延伸或加强等),因而被称之为智能仪器。
(1)是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计算机技术与测量仪器相结合的产物。
微处理器在智能仪器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①对测试过程的控制:接受键盘或通信接口的命令,解释并执行这些命令,控制各部分的工作过程,同时对工作状态进行监测。
②对测试数据的处理:表现为硬件电路只需具备最基本的测试能力,能向微型计算机提供原始数据即可。
对数据的进一步处理如滤波、运算等可由软件完成。
(2)智能仪器基本技术指标测量的准确度和可靠性是智能仪器的两项基本技术指标。
对仪器的误差进行校准可以保证仪器具有规定睥准确度。
而对仪器的故障进行检测和诊断则可及进发现错误、排除故障,使仪器可靠的工作。
保证仪器准确度(精度)措施:温度补偿、非线性校正、滤波;保证仪器可靠性措施:冗余设计、故障诊断。
故障诊断方法:给被测对象施加一定的检测信号,根据其输出响应信号来判断是否存在故障。
由于具有数字存储、运算、逻辑判断能力,可根据被测参数的变化自动选择量程,具有自动校正、自动补偿、自寻故障等功能,可以完成需要人类的智慧才能胜任的工作,即具备了一定的"智能",故称之为智能仪器。
测控仪器知识点总结第⼀章测控仪器设计概论1. 从计量测试⾓度可将仪器分为计量测试仪器、计算仪器、控制仪器及控制装置。
2. 计算仪器是以信息数据处理和运算为主的仪器。
3. 测控仪器是利⽤测量与控制的原理,采⽤机、电、光各种计量测试原理及控制系统与计算机结合的⼀种范围⼴泛的测量仪器。
4. 仪器中与被测量相⽐较的标准量以及与其对应的装置⼀起,称为仪器的基准部件。
5. 测控仪器中的传感器是仪器的感受转换部件,它的作⽤是感受被测量,拾取原始信号并将它转换为易于放⼤或处理的信号。
6. 测量范围:测量仪器误差允许范围内的被测量值。
7. 灵敏度:测量仪器响应(输出)的变化除以对应的激励(输⼊)的变化。
8. 测控的分辨⼒是指显⽰装置的能有效辨别的最⼩⽰值。
9. 测量仪器的准确度是指测量仪器输出接近真值的响应能⼒。
10. 测量仪器的⽰值误差是指测量仪器的⽰值与对应输⼊量的真值之差。
⽰值误差越⼩,仪器的准确度越⾼。
11. 测量仪器的重复性:在相同测量条件下,重复测量同⼀个被测量,仪器提供相近⽰值的能⼒。
重复性误差越⼩,则仪器的随机误差越⼩。
第⼆章仪器精度理论12. 估读误差:观测者估读指⽰器位于两相邻标尺标记间的相对位置⽽引起的误差,有时也称为内插误差。
13. 读数误差:由于观测者对计量器具⽰值读数不准确所引起的误差,它包括视差和估读误差。
14. 绝对误差:被测量测得值与其真值(或相对真值)之差。
15. 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被测量真值的⽐值。
16. 正确度:它是系统误差⼤⼩的反映,表征测量结果稳定地接近真值的程度。
17. 精密度:它是随机误差⼤⼩的反映,表征测量结果的⼀致性或误差的分散性。
18. 准确度:它是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者的综合的反映。
表征测量结果与真值之间的⼀致程度。
19. 螺旋测微机构的误差分析。
如图所⽰,由于制造或装配的不完善,使得螺旋测微机构的轴线与滑块运动⽅向成⼀夹⾓θ,求由此引起的滑块位置误差 L 。
说在前面的话,本资料为《测控仪器设计》(第二版)的考试复习资料,本资料包含两份,分别为两个人整理所得,我只是将其整合到一份文档中。
第一章分类:几何量计量仪器、热工量计量仪器、机械量计量仪器、时间频率计量仪器、电磁量计量仪器、无线电参数测量仪器、光学与声学量测量仪器、电离辐射计量仪器以上8大类计量仪器的共性技术:计量测试仪器的设计理论和测试理论测控仪器:利用测量和控制的理论,采用机、电、光各种计量测试原理及控制系统与计算机相结合的一种范围广泛的测量仪器。
发展趋势 :高精度与高可靠性、高效率、智能化、多样化与多维化现代设计方法的特点:程式性、创造性、系统性、优化性、计算机辅助设计术语定义:标尺间隔:对应标尺两相邻标记的两个值之差。
分度值:一个标尺间隔所代表的被测量值。
示值范围:极限示值界限内的一组数。
对模拟量显示而言它就是标尺范围;在有些领域中它是仪器所能显示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有时又把示值范围称为量程(span)。
测量范围:测量仪器误差允许范围内的被测量值。
灵敏度:测量仪器响应(输出)的变化除以对应的激励(输入)的变化。
若输入激励量为∆X,相应输出是∆Y,则灵敏度表示为:S=∆Y/∆X。
仪器的输出量与输入量的关系可以用曲线来表示,称为特性曲线,特性曲线有线性的也有非线性的,非线性特性用线性特性来代替时带来的误差,称为非线性误差。
特性曲线的斜率即为灵敏度。
灵敏度是仪器对被测量变化的反映能力。
鉴别力(阈):使测量仪器产生未察觉的响应变化的最大激励变化,这种激励变化应是缓慢而单调地进行。
它表示仪器感受微小量的敏感程度。
仪器的鉴别力可能与仪器的内部或外部噪声有关,也可能与摩擦有关或与激励值有关。
分辨力:显示装置能有效辨别的最小示值。
对于数字式仪器,分辨力是指仪器显示的最末一位数字间隔代表的被测量值。
对模拟式仪器,分辨力就是分度值。
分辨力是与仪器的精度密切相关的。
要提高仪器精度必须有足够的分辨力来保证;反过来仪器的分辨力必须与仪器精度相适应,不考虑仪器精度而一味的追求高分辨力是不可取的。
测控仪器设计教案第一章:测控仪器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测控仪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掌握测控仪器的基本组成和原理了解测控仪器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测控仪器的定义和分类测控仪器的基本组成和原理测控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测控仪器在工程应用中的案例分析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测控仪器在工程中的应用1.4 教学资源教材:测控仪器设计基础课件:测控仪器概述案例分析材料1.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和提问案例分析报告第二章:测控仪器的设计原则与方法2.1 教学目标掌握测控仪器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熟悉测控仪器的系统设计与模块划分了解测控仪器的设计流程和注意事项2.2 教学内容测控仪器设计的基本原则测控仪器的系统设计与模块划分测控仪器的设计流程和注意事项测控仪器设计实例分析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测控仪器的设计方法和流程2.4 教学资源教材:测控仪器设计方法课件:测控仪器的设计原则与方法案例分析材料2.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和提问设计原则和方法的实践练习第三章:测控仪器的传感器技术3.1 教学目标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传感器的选择和应用方法熟悉常见传感器的原理和特性3.2 教学内容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传感器的选择和应用方法常见传感器的原理和特性传感器技术在测控仪器中的应用案例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传感器在测控仪器中的应用3.4 教学资源教材:传感器技术与应用课件:测控仪器的传感器技术案例分析材料3.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和提问传感器选择和应用的实践练习第四章:测控仪器的信号处理技术4.1 教学目标掌握测控仪器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信号处理技术在测控仪器中的应用了解现代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4.2 教学内容测控仪器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信号处理技术在测控仪器中的应用现代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信号处理技术在测控仪器设计中的案例分析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信号处理技术在测控仪器中的应用4.4 教学资源教材:信号处理技术及其应用课件:测控仪器的信号处理技术案例分析材料4.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和提问信号处理技术的实践练习第五章:测控仪器的数据采集与通信技术5.1 教学目标掌握测控仪器数据采集和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数据采集与通信技术在测控仪器中的应用了解现代数据采集与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5.2 教学内容测控仪器数据采集和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数据采集与通信技术在测控仪器中的应用现代数据采集与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数据采集与通信技术在测控仪器设计中的案例分析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数据采集与通信技术在测控仪器中的应用5.4 教学资源教材:数据采集与通信技术及其应用课件:测控仪器的数据采集与通信技术案例分析材料5.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和提问数据采集与通信技术的实践练习第六章:测控仪器的误差分析与补偿6.1 教学目标理解测控仪器误差的来源和分类掌握误差分析的基本方法和补偿技术学习如何提高测控仪器的测量精度6.2 教学内容测控仪器误差的来源和分类误差分析的基本方法常见误差的补偿技术提高测控仪器测量精度的措施6.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分析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理解误差分析与补偿的方法6.4 教学资源教材:误差分析与补偿技术课件:测控仪器的误差分析与补偿实验设备与数据6.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和提问误差分析与补偿的实验报告第七章:测控仪器的抗干扰技术7.1 教学目标了解测控仪器干扰的来源和分类掌握抗干扰技术的基本方法和措施学习如何提高测控仪器的抗干扰能力7.2 教学内容测控仪器干扰的来源和分类抗干扰技术的基本方法提高测控仪器抗干扰能力的措施抗干扰技术在测控仪器设计中的应用案例7.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分析和案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理解抗干扰技术在测控仪器中的应用7.4 教学资源教材:抗干扰技术及其应用课件:测控仪器的抗干扰技术案例分析材料7.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和提问抗干扰技术应用的实践练习第八章:测控仪器的可靠性与维护8.1 教学目标理解测控仪器可靠性的重要性掌握提高测控仪器可靠性的方法学习测控仪器的维护和故障处理8.2 教学内容测控仪器可靠性的概念和重要性提高测控仪器可靠性的方法测控仪器的维护和故障处理测控仪器可靠性在工程应用中的案例分析8.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测控仪器的可靠性与维护8.4 教学资源教材:测控仪器可靠性工程课件:测控仪器的可靠性与维护案例分析材料8.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和提问可靠性与维护的实践练习第九章:测控仪器的智能化技术9.1 教学目标理解测控仪器智能化的重要性掌握测控仪器智能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学习智能测控仪器的应用和发展趋势9.2 教学内容测控仪器智能化的重要性测控仪器智能化技术的基本原理智能测控仪器的应用和发展趋势测控仪器智能化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案例分析9.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测控仪器的智能化技术9.4 教学资源教材:测控仪器智能化技术课件:测控仪器的智能化技术案例分析材料9.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和提问智能化技术应用的实践练习第十章:测控仪器的设计实践与案例分析10.1 教学目标掌握测控仪器设计的全过程熟悉测控仪器设计实践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学习测控仪器设计案例的分析方法10.2 教学内容测控仪器设计的全过程测控仪器设计实践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测控仪器设计案例的分析方法测控仪器设计实践与案例分析的讨论10.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测控仪器的设计实践与案例分析10.4 教学资源教材:测控仪器设计实践与案例分析课件:测控仪器的design practice and case analysis案例分析材料10.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和提问设计实践与案例分析的实践练习第十一章:现代测控技术与系统11.1 教学目标理解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趋势掌握现代测控系统的组成与特点学习现代测控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11.2 教学内容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趋势现代测控系统的组成与特点现代测控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现代测控技术的未来发展1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现代测控技术及其应用11.4 教学资源教材:现代测控技术与系统课件:现代测控技术与系统案例分析材料11.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和提问现代测控技术应用的实践练习第十二章:网络化测控系统12.1 教学目标理解网络化测控系统的概念与特点掌握网络化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学习网络化测控系统在工程中的应用12.2 教学内容网络化测控系统的概念与特点网络化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网络化测控系统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网络化测控技术的发展趋势1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网络化测控系统及其应用12.4 教学资源教材:网络化测控系统课件:网络化测控系统案例分析材料12.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和提问网络化测控技术应用的实践练习第十三章:虚拟仪器技术与应用13.1 教学目标理解虚拟仪器技术的概念与特点掌握虚拟仪器的设计与实现方法学习虚拟仪器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13.2 教学内容虚拟仪器技术的概念与特点虚拟仪器的设计与实现方法虚拟仪器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虚拟仪器技术的发展趋势1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虚拟仪器技术及其应用13.4 教学资源教材:虚拟仪器技术与应用课件:虚拟仪器技术与应用案例分析材料13.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和提问虚拟仪器技术应用的实践练习第十四章:测控仪器的发展趋势14.1 教学目标理解测控仪器的发展趋势掌握测控仪器技术的发展方向学习测控仪器在未来的应用前景14.2 教学内容测控仪器的发展趋势测控仪器技术的发展方向测控仪器在未来的应用前景测控仪器技术发展的挑战与机遇1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测控仪器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14.4 教学资源教材:测控仪器的发展趋势课件:测控仪器的发展趋势案例分析材料14.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和提问对测控仪器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分析报告第十五章:测控仪器的创新与实践1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测控仪器创新的实践方法15.2 教学内容测控仪器创新的意义与挑战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与技巧测控仪器创新实践的方法与步骤测控仪器创新案例分析1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创新实践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测控仪器的创新过程和实践方法15.4 教学资源教材:测控仪器的创新与实践课件:测控仪器的创新与实践案例分析材料15.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和提问创新实践项目的报告和展示学生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估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测控仪器设计教案的内容,包括测控仪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测控仪器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传感器的选择和应用,信号处理技术,数据采集与通信技术,误差分析与补偿,抗干扰技术,可靠性与维护,智能化技术,网络化测控系统,虚拟仪器技术与应用,以及测控仪器的发展趋势和创新与实践。
第一章:测控仪器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测控仪器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原理。
使学生熟悉测控仪器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测控仪器的概念与定义测控仪器的分类及特点测控仪器的基本原理测控仪器在工程应用中的案例分析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测控仪器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原理。
案例分析法:分析测控仪器在工程应用中的实际案例。
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测控仪器概念的理解。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某个具体的测控仪器应用案例。
第二章:测控仪器的设计与实现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测控仪器的设计方法和步骤。
使学生了解测控仪器的实现技术。
2.2 教学内容测控仪器的设计方法测控仪器的实现技术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测控仪器的设计方法和步骤。
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测控仪器的实际设计过程。
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测控仪器设计方法的理解。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际设计过程中的表现。
第三章:测控仪器的性能评价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测控仪器性能评价的指标和方法。
使学生能够对不同测控仪器的性能进行评价和比较。
3.2 教学内容测控仪器性能评价的指标测控仪器性能评价的方法测控仪器性能评价的实际案例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测控仪器性能评价的指标和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测控仪器性能评价的实际案例。
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测控仪器性能评价指标的理解。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对给定的测控仪器进行性能评价。
第四章:现代测控技术及其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使学生熟悉现代测控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4.2 教学内容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趋势现代测控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现代测控技术的案例分析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代测控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案例。
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现代测控技术发展趋势的理解。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现代测控技术在某个领域的应用案例。
测控仪器设计第一章:12分1.测控仪器的组成,个部分的作用。
(1)基准部件:提供测量的标准量。
(2)传感器与感受转换部件:感受被测量,拾取原始信号并将它转换为易于放大或处理的信号。
(3)放大部件:提供进一步加工处理和显示的信号。
(4)瞄准部件:用来确定被测量位置。
(5)信息处理与运算装置:数据加工,处理,运算和校正。
(6)显示部件:将测量结果显示。
(7)驱动控制部件:驱动测试系统中的运动部件。
(8)机械结构部件:用于对被测件,标准器,传感器的定位,支撑和运动。
2.什么是可靠性: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3.测控仪器通用术语及其定义:(名词解释,判断题。
如:鉴别力(阀))(1)鉴别力(阀):使测量仪器产生未察觉的响应变化的最大激励变化,这种激励变化是缓慢而单调的进行。
它表示仪器感受微小量的灵敏程度。
仪器的鉴别力可能与仪器的内部或外部噪声有关,也可能与摩擦有关或与激励值有关。
(2)分度值与分辨力:分度值——一个标尺间隔所代表的被测量值。
分辨力——显示装置能有效辨别的最小示值。
(3)示值范围与测量范围:示值范围——极限示值界限内的一组数。
测量范围——测量仪器误差允许范围内的被测量值。
(4)灵敏度与分辨力:灵敏度——测量仪器响应(输出)的变化除以对应的激励(输入)的变化。
分辨力——显示装置能有效分辨的最小示值。
(5)仪器的准确度、示值误差、重复性:仪器的准确度——测量仪器输出接近于真值的响应的能力。
示值误差——测量仪器的示值与对应输入量的真值之差。
重复性——在相同测量条件下,重复测量同一个被测量,仪器提供相近示值的能力。
(6)回程误差:在相同条件下,被测量值不变,计量器具行程方向不同其示值之差的绝对值。
第二章:26分1.测量误差的分类和表示方法:尤其掌握相对误差的表示方法及其相互关系(选择题)(1)按误差的数学特征分类:随机误差、系统误差、粗大误差。
(2)按被测参数的时间特性:静态参数误差,动态参数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