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尉释之者》阅读练习
- 格式:docx
- 大小:15.81 KB
- 文档页数: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
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
”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
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
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
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
”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
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
顷之,至中郎将。
从行至霸陵,居北临厕。
是时慎夫人从,上指示慎夫人新丰道,“此走邯郸道也。
”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惨凄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斮陈①,蕠②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
”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郄;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
其后拜释之为廷尉。
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
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
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
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
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开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
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注释:①纻(zhù)絮斮(zhuó)陈:将纻絮填塞于棺椁之间。
②蕠(rú):粘著。
10.对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前言便宜..事便宜:利于治国,合乎时宜B.文帝免冠谢.曰谢:谢罪、道歉C.释之案.律盗宗宙服御物者为奏案:查究D.乃许廷尉当.当:判决答案 C解析案:同“按”,按照。
高中语文文言文《张释之列传》练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
有兄仲同居。
以訾为骑郎,十岁不得调。
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欲自免归。
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
”于是言秦汉之间事,文帝称善。
释之从行,登虎圈。
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尉左右视,尽不能对。
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
释之久之前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且下之化上疾于影响,举错不可不审也。
”文帝乃止。
从行至霸陵,居北临厕。
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惨凄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斫陈,蕠漆其间,岂可动哉!”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郄;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
其后拜为廷尉。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
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
释之治问,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
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
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
上大怒曰:“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
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杯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乃许廷尉当。
后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病。
张廷尉事景帝岁馀,为淮南王相,犹尚以前过也。
久之,释之卒。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B.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C.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D.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谒者,给天子传达命令的官员,始置于春秋战国,秦汉沿袭,也泛指传达通报的奴仆。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
文帝拜释之为廷尉.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农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
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治问。
农人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
久,以为行过,即出,见车骑,即走耳.”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
"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
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若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厝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节选自《汉书》,略有删改)【注释】①跸:帝王出行,沿途要警戒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9.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拜.释之为廷尉( ) (2)使骑捕之,属.廷尉(3)此人亲惊.吾马()(4)民安所厝.其手足10.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2分)上行出中渭桥有农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行过,即出,见车骑,即走耳。
译文:(2)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译文:12.你认为文帝和张释之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4分)答:(二)(16分)9.(4分)拜:任命,授给官职;属:同“瞩",委托、交付;惊:使……受惊,惊吓;厝:放,放置。
(每个1分)10.(2分)上行出中渭桥/有农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
(每处1分)11.(6分)(1)(3分)我认为皇帝的队伍走过去了,从桥下出来后,看见了皇帝的车队,马上跑开。
(得分点:“以为”“既出”“走”,句子通顺,意思正确)(2)(3分)如今有照法律应像这样判决,如果改变判罚标准加重他的罪,这样我们的法律就不能被人民信服。
(得分点:“是”“更"“信",句子通顺,意思正确)12.(4分)(4分)文帝善于纳谏,有错能改(2分)。
张释之刚正不阿,敢于谏言(1分);秉公执法(依法办事)(1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17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张释之执法阅读答案篇一:《张释之执法》阅读附答案张释之执法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
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
释之治问。
曰:“县人来,闻跸注,匿桥下。
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
”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
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
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注)闻跸:听到警跸的传呼。
天子出行,沿途要警戒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2分)(1)属之廷尉属(2)而更重之重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小题3:读完全文,你觉得张释之的可贵之处在哪里?(2分)参考答案:小题1:(2分)交付加重小题2:(4分)法律是皇帝和天下人共有的。
(也就是皇帝和百姓应该共同遵守的。
)小题3:(2分)面对至高无上的皇帝,没有阿谀奉承,而是秉公执法。
(只写秉公执法1分,还应写出他对皇帝的态度才可得2分)小题1:试题分析:属之廷尉的“属”是交付的意思。
而更重之的“重”是加重的意思。
小题2:试题分析:“者??也。
”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时要翻译出句式特点。
小题3:试题分析:从“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唯陛下察之。
”可得到张释之的为人及他的可贵之处。
篇二:文言文《张释之》阅读答案及译文张释之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
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谒者仆射。
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文帝曰: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
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
文帝称善。
从行。
上登虎圈?①,问上林尉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
[标签:标题]篇一:《张释之执法》阅读答案张释之执法顷之,上①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
于是使骑捕之,属②廷尉。
释之治问。
曰:县人③来,闻跸④,匿桥不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
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
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
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节选自《汉书张释之传》)【注释】①上:指汉文帝;②属:交付给;③县人:外县的人,京城外的人;④跸(b):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A.于是使骑捕之上使外将兵B.且方其时方欲行,转视积薪后C.廷尉当是也当是时,妇手拍儿声D.今法如是,更重之是进亦忧,退亦忧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廷尉乃当之罚金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是法不信于民也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C.民安所措其手足其人视端容寂D . 上使使诛之则已得之则生,弗得则死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个外县人在桥下躲了一会儿,以为汉文帝的车队已经过去了,出来时突然见到汉文帝的车队,然后惊慌而逃,惊吓了文帝拉车的马,看来他是无心的。
B.汉文帝之所以要重罚外县人,是因为外县人惊吓了他的马并让他摔伤了。
C.张释之认为外县人只违犯了行人回避的禁令,就严格按照当时法律的规定,只对外县人判处了罚金。
D.张释之认为国家的法律是皇帝和天下人共有的,应该公平执法、严格执法,不能随意改变,否则,国家的法律就很难取信于民。
9、将文言文阅读中划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上学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①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张释之执法》)②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两章》)阅读答案:6、C7、D8、B9、①假如是别的马,难道不翻车跌伤我吗?(令:假如,得1分;固乎:难道吗?得1分;语句通顺得1分。
张释之执法阅读答案篇一:阅读答案张释之执法顷之,上①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
于是使骑捕之,属②廷尉。
释之治问。
曰:县人③来,闻跸④,匿桥不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
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
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
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节选自)注释①上:指汉文帝;②属:交付给;③县人:外县的人,京城外的人;④跸(b):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A.于是使骑捕之上使外将兵B.且方其时方欲行,转视积薪后C.廷尉当是也当是时,妇手拍儿声D.今法如是,更重之是进亦忧,退亦忧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廷尉乃当之罚金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是法不信于民也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C.民安所措其手足其人视端容寂D . 上使使诛之则已得之则生,弗得则死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那个外县人在桥下躲了一会儿,以为汉文帝的车队已经过去了,出来时突然见到汉文帝的车队,然后惊慌而逃,惊吓了文帝拉车的马,看来他是无心的。
B.汉文帝之所以要重罚外县人,是因为外县人惊吓了他的马并让他摔伤了。
C.张释之认为外县人只违犯了行人回避的禁令,就严格按照当时法律的规定,只对外县人判处了罚金。
D.张释之认为国家的法律是皇帝和天下人共有的,应该公平执法、严格执法,不能随意改变,否则,国家的法律就很难取信于民。
9、将文言文阅读中划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上学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①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②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阅读答案:6、C7、D8、B9、①假如是别的马,难道不翻车跌伤我吗?(令:假如,得1分;固乎:难道吗?得1分;语句通顺得1分。
《张释之执法》阅读答案《张释之执法》阅读答案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分析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张释之执法》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
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
释之治问。
曰:“县人来,闻跸注,匿桥下。
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
”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
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
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注)闻跸:听到警跸的传呼。
天子出行,沿途要警戒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2分)(1)属之廷尉属(2)而更重之重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小题3:读完全文,你觉得张释之的可贵之处在哪里?(2分)参考答案:小题1:(2分)交付加重。
小题2:(4分)法律是皇帝和天下人共有的。
(也就是皇帝和百姓应该共同遵守的。
)小题3:(2分)面对至高无上的皇帝,没有阿谀奉承,而是秉公执法。
(只写秉公执法1分,还应写出他对皇帝的态度才可得2分)小题1:试题分析:属之廷尉的“属”是交付的.意思。
而更重之的“重”是加重的意思。
小题2:试题分析:“者……也。
”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时要翻译出句式特点。
小题3:试题分析:从“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唯陛下察之。
”可得到张释之的为人及他的可贵之处。
张释之执法阅读答案:篇一:《张释之执法》阅读答案张释之执法顷之,上①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
于是使骑捕之,属②廷尉。
释之治问。
曰:县人③来,闻跸④,匿桥不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
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
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
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节选自《汉书张释之传》)【注释】①上:指汉文帝;②属:交付给;③县人:外县的人,京城外的人;④跸(b):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A.于是使骑捕之上使外将兵B.且方其时方欲行,转视积薪后C.廷尉当是也当是时,妇手拍儿声D.今法如是,更重之是进亦忧,退亦忧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廷尉乃当之罚金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是法不信于民也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C.民安所措其手足其人视端容寂D . 上使使诛之则已得之则生,弗得则死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个外县人在桥下躲了一会儿,以为汉文帝的车队已经过去了,出来时突然见到汉文帝的车队,然后惊慌而逃,惊吓了文帝拉车的马,看来他是无心的。
B.汉文帝之所以要重罚外县人,是因为外县人惊吓了他的马并让他摔伤了。
C.张释之认为外县人只违犯了行人回避的禁令,就严格按照当时法律的规定,只对外县人判处了罚金。
D.张释之认为国家的法律是皇帝和天下人共有的,应该公平执法、严格执法,不能随意改变,否则,国家的法律就很难取信于民。
9、将文言文阅读中划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上学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①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张释之执法》)②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两章》)阅读答案:6、C7、D8、B9、①假如是别的马,难道不翻车跌伤我吗?(令:假如,得1分;固乎:难道吗?得1分;语句通顺得1分。
关于《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原文阅读练习及答案(精选多篇)第一篇:关于《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原文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
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上怒,起入禁中。
良久,召唐让曰:①“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卯。
上以胡寇为意,乃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
此非虚言也。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
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
当是之时,赵几霸。
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
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
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
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
②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五符。
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
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
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③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
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
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遂字王孙,亦奇士,与余善。
(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良久,召唐让曰让:责备B.当是之时,赵几霸霸:称霸C.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坐:获罪,犯罪D.文吏以法绳之绳:捆绑10.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 冯唐以孝著② 以勇气闻于诸侯B.① 乃复问唐曰②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C.① 其后会赵王迁立②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D.① 委任而责成功② 蟹六跪而二螯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反映冯唐“有识见,性耿直”的一项是()① 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② 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③ 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④ 上怒,起入禁中⑤ 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⑥ 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A.①③⑤B.②③⑥C.①⑤⑥D.②④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冯唐不仅有真知灼见,而且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批评最高统治者,是难得的令人折服的杰出之士。
高考文言文阅读《张释之传》(原创,附参考答案与译文)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
以訾①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欲自免归。
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文帝曰:“卑之②,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
”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
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其后拜释之为公车令、中大夫、中郎将、廷尉。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
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
释之治问。
曰:“县人来,闻跸③,匿桥下。
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
”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
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
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④。
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
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⑤,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
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
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开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
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节)【注释】①訾(zī):同“赀”,赀同“资”,资财,钱财。
②卑之:指谈话要接近现实。
卑,低。
③跸:古代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④弃市: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示众。
⑤族:灭族。
古代一种刑罚,一人有罪,灭三族或九族。
一、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前言便宜..事。
(便宜:指有利的)B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
阅读答案张廷尉释之者含答案解析张廷尉释之者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
(16分)①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
有兄仲同居。
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
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欲自免归。
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
”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
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②后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病。
欲免去,惧大诛至;欲见谢,则未知何如。
用王生计,卒见谢,景帝不过也。
③王生者,善为黄老言,处士也。
尝召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吾袜解。
”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
既已,人或谓王生曰:“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于张廷尉。
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
”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分)(1)乃请徙释之补谒者()(2)欲见谢()(3)三公九卿尽会立()(4)吾故聊辱廷尉()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1)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2)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19.第③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2分)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20.王生让张释之跪下结袜带的理由可概括为(2分)21.概括张释之这一形象的主要特点。
(2分)17.(4分)(1)调动,调迁,调任,调职(2)谢罪,请罪(3)会合、会聚、齐聚、聚集(4)故意,特意,所以18.(6分)(1)张释之朝见文帝后,就趋前陈说国家当前应做的事,(得分点:“朝”:朝见、朝拜,1分;“前”:趋前、走上前,1分,便宜事:国家当前应做的事,或利国利民的事都可以,1分)(2)为什么在朝廷上羞辱张廷尉,让他跪着结袜带?(得分点:“奈何”:为什么,1分;“廷”:在朝廷上,1分;使之,补出宾语,1分)19.(2分)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
是岁,释之为廷尉。
上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是岁,释之为廷尉。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庭尉。
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
”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它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且方其时,上使诛之则已。
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其后,人有盗高庙坐前玉环,得;帝怒,下廷尉治。
释之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
上大怒曰:“人无道,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至族,而君法奏之,非吾所以恭承宗庙意也。
”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
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帝乃白太后许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张释之为廷尉,文帝出行,有人惊乘舆马,使骑捕之,属廷尉。
释之奏当此人犯跸,罚金。
上怒,释之曰:“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
”颜师古谓:“言初执获此人,天子即令诛之,事即毕。
”唐柳浑为相,玉工为德宗作带,误毁一銙,工私市它玉足之。
帝识不类,怒其欺,诏京兆论死,浑曰:“陛下遽杀之则已,若委有司,须详谳乃可。
于法,罪当杖,请论如律。
”由是工不死。
予谓张、柳之论,可谓善矣,然张云“上使使诛之则已,”柳云“陛下遽杀之则已”,无乃启人主径杀人之端乎!斯一节未为至当也。
节选自《容斋五笔》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人犯跸,当罚金当: 应当B. 是法不信于民也信:取信C. 帝乃白太后许之。
白:告诉D. 工私市它玉足之市:买9.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前当的一项是( )① 盗先帝器②吾属廷尉者欲至族③而君法奏之④ 事即毕A. 乃其以之B. 乃之以其C. 其之为乃D. 以其为之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B. 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C. 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D. 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11.以下句子全都直接表现出张释之依法处理的一组是()①此人犯跸,当罚金②而廷尉乃当之罚金③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④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⑤于法,罪当杖A. ①⑤B.③④C. ①④D.②⑤12. 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释之和柳浑作为执法者都能贯彻有法必依、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2020届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我的阿勒泰,有大雪五亩李娟今年春天,把家从富蕴县南面戈壁滩上的阿克哈拉搬到了阿勒泰市,在红墩乡买了个小产权房,院子很大,五亩!为了充分炫耀此事,我四处吆喝,组织了一拔又一拔看房团前来参观。
一到地方,大家除了尖叫和眼红,都不约而同地问了一个问题:“那冬天怎么扫雪?”在阿勒泰的冬天,人人都得扫雪。
乡下人扫自家的院子,城里人扫各单位的片区。
一到久雪初停的日子,天大的事都得放下,处级以下干部职工无人幸免。
不便人工清扫的主干道上的积雪,则以推土机推开,再用挖掘机装满一辆辆卡车,然后运到城外倒掉。
之前我早就提醒过我妈,阿勒泰市比不得富蕴县,雪大。
她嗤之。
意为:老子什么样的雪没见过?下第一场雪时,我妈真心地感慨:“老子还真没见过这么大的雪!”下第二场雪,我妈又感慨:“除了上次那场雪,老子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雪!”到了第三场雪,我妈继续:“这是老子这辈子见过的第三场大雪!”就这样,不到一个月,纪录刷新了三遍。
才开始,我俩约好,管它多大的雪,咱只扫一条通道。
能走路就行。
后来发现,头几遍雪如果不腾出空来,后面再下的雪根本就没处码。
只掏一条路?太天真了。
况且,才十二月就此等规模,若真的只掏一条路,等到二月间,人岂不得夹在深沟里走,脑袋都冒不出来。
然而,就算只掏路,这活儿也不好干。
当初为什么要买这么大的院子?这么多年以来,终于,第一次有了结婚的想法……找个老公,帮忙扫雪……雪停了,我和我妈去赶集。
回到家,我妈警告我:“再不许让人来咱家了!你看这一路上,家家户户都扫了雪,就咱家堆得满院子,丢人!”雪太厚,要到我家,连大铁门都近不了身,来人站在马路上就得狂喊,惊动我家的狗之后,才能惊动我和我妈。
偏那两天又刚盖了一层新雪,我妈挣扎着趟行,一百米呐!齐膝深呐!那人隔着铁门的栏杆遥遥看了,怪不好意思的,只好也下了马路,把双脚插进雪里,从马路到大门,帮我们踩出了宝贵的十二个脚印。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第三次测评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古以来,英雄都是民族精神重要而具体的体现,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尊崇英雄,捍卫英烈尊严也是人类一种最深沉的情感。
2018年5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正式施行,这标志着保护英烈已经纳入法治化轨道,守护和赓续英烈精神已经成为全社会的神圣职责。
同时,2018年5月7日印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强调,要制定英雄烈士保护方面的法律,形成崇尚、捍卫、学习、关爱英雄烈士的良好社会风尚。
这些都是我们赓续英烈精神的重要举措。
赓续英烈精神,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立法。
任何法律规范都是以实现特定的价值观为目的,政治价值的稳定存在,是凝聚国家共同体信仰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全过程,确保各项立法导向更加鲜明、要求更加明确、措施更加有力。
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制定英烈保护法,表明了我们捍卫英雄烈士、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导向。
英烈保护法明确规定,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这一规定,彰显了国家对主流价值观的维护,让为英雄正名的行为有法可依,顺应了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英烈保护法的颁布实施,其目的就在于强化人们遵守社会基本的道德规则,让英烈精神融入血脉、内化为文化自觉、凝聚为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力量。
高考文言文复习备考:张廷尉阅读详解精析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
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
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且论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
文帝称善。
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
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
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
”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
文帝由是奇释之,拜释之为廷尉。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
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
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
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
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
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
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上尝召王生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曰:“吾袜解。
”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
既已,人或谓王生曰:“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于张廷尉。
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
”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
后,张廷尉为淮南王相。
久之,释之卒。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B.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C.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D.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廷尉,古代官职名,秦始置,西汉沿置,掌管军事,为最高军事机构长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
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
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释之既朝毕,言秦所以失丙汉所以兴者久之。
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释之从行,登虎圈。
上问上林尉诸禽兽薅,尉尽不能对。
虎屡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
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学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惻隐之实。
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
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麈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文帝乃止不拜啬夫。
上就车,召释之参乘,徐行,问释之秦之敝,具以质言。
至宫,上拜释之为公车令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
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
薄太后闻之,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
其后拜释之为廷尉。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岀,乘舆马惊。
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
释之治问。
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
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
”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
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令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洗之则已令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上曰:“廷尉当是也。
”后帝崩,景帝立,张廷尉事景帝岁余,为淮南王相。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注】跸: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不准行人过往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B.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C.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D.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古代男子二十岁成人后,不便直呼其名,而另取一个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B.孝文是汉文帝的庙号,他施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繁盛局面。
《史记—张释之传》“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文言文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
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
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欲自免归。
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文帝曰:“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
”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
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释之从行,登虎圈。
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
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
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斅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
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
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
”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
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
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
”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
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
释之治问。
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
文帝怒,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后文帝崩,景帝立。
释之事景帝岁余,久之,卒。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B.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C.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D.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拜,指按照一定的礼节授予官职,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还有辟、荐、举、授等。
《张廷尉释之者》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
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
……释之从行,登虎圈。
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
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应穷者。
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
释之久之前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
”文帝曰:“善。
”乃止,不拜啬夫。
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
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
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
”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
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
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
释之治问。
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
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
”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
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
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太史公曰: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
(节选自《史记》)
注释:跸,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1:对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岁不得调调:升迁
B.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超:破格,越级
C.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属:牵连
D.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阿:迎合,偏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欲以观其能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B.释之久之前曰顷之,上行出中渭桥
C.争为口辩而无其实振长策而御宇内
D.而廷尉乃当之罚金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认为下面仿效上面比影之随形、响之应声还要快,所以君主的言行一定要谨慎。
B.文帝对啬夫能详细回答他的询问感到非常满意,想提拔任用他,但最终还是听取了张释之的正确意见,放弃了本来的打算。
C.太子和梁王违规乘车经过司马门,张释之不顾太后的包庇弹劾两人,因此得到文帝的器重而被提拔为中大夫。
D.张释之认为作为廷尉就要公平执法,如果执法有所倾斜,大小官吏的用法都将任意轻重了。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2)民安所措其手足?
答案:
1、C :(属:通“嘱”,交给,委托)
2、C:(转折;并列。
A.代词。
B.音节助词。
D.竟。
)
3、C:(“太后的包庇”不合文意。
“弹劾”也在太后行动之前。
)
4、(1)如今依法律是这样判定的,而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会取得人民的信任。
(2)人民把自己的手脚放在哪里好呢?
参考译文
廷尉张释之是堵阳县人,字季。
他因为有家财而当了骑郎,事奉孝文帝,十年时间都没有升迁,没有什么人知道他。
……张释之跟随皇上出行,登上虎圈。
皇上问上林尉登记各种禽兽档案的情况,问了十多个问题,上林尉左顾右盼,全都答不出来。
看管虎圈的啬夫从旁边代替上林尉很详细地回答了皇上问的禽兽档案的情况,想借这来让皇上看到自己的才能,对答如流犹如回响应声一样没有究尽。
文帝说“官吏不应当像这样么?上林尉无能!”于是诏令张释之任命啬夫为上林苑令。
张释之过了很久上前说:“如今陛下凭着啬夫能言善辩而破格提升他,我恐怕天下受这风气影响,争着夸夸其谈而没有实质内
容。
况且下面仿效上面比影之随形、响之应声还要快,国君的一举一动不能不谨慎啊。
”文帝说:“好。
”于是作罢,不任命啬夫了。
不久,太子和梁王一同乘车入宫朝见,经过司马门没有下车,于是张释之追上来拦住太子、梁王,不让他们进殿门。
于是控告他们不在司马门下车是犯不敬罪,报告上去。
薄太后听说了,文帝脱下帽子谢罪说:“我教儿子不够谨严。
”薄太后于是派使者秉承诏令释免了太子、梁王,然后他们才得以进入。
文帝因为这事认为张释之与众不同,任命他们为中大夫。
不久,皇上出行经过中渭桥,有一个人从桥下面跑出来,使皇上驾车的马受了惊吓。
于是命令骑士捉住,交给廷尉治罪。
张释之审问,那人说:“我乡下人来到这里,听到清道戒严,就藏在桥下面。
过了很久,认为皇上已经过去,就出来,看到皇上的马车和仪仗队,立刻就跑了。
”廷尉上奏应判的罪刑,一个犯了清道戒严的禁令,应该处以罚金。
文帝发怒说:“这个人亲自惊了我的马,我的马好在脾性柔和,假如是其他的马,一定不是摔伤我了吗?可是廷尉却只判处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一辈子和天下人一同遵奉的。
如今依法律是这样判定的,而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会取得人民的信任。
况且在当时,皇上假如立刻诛杀了他也就罢了。
如今既然交下给廷尉处理,廷尉是天下公平之所在,一旦有倾斜,天下使用法律时都任意取轻或取重,人民把自己的手脚放在哪里好呢?希望陛下明察此事。
”过了很久,皇上说:“廷尉应当这样。
”……太史公说:张释之谈论“长者”的话,坚守法度不逢迎皇上意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