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怎样科学地找到头腔共鸣的方法
- 格式:docx
- 大小:38.59 KB
- 文档页数:3
头腔共鸣声乐发声的方法
头腔共鸣是声乐发声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基于口腔共鸣,通过特定的发声技巧来达到的。
以下是一些可以帮助获得头腔共鸣的发声技巧:
1. 微笑:在发声时保持微笑的状态,可以让声音位置更高,更容易进入头腔。
2. 哼鸣:通过哼鸣训练,可以逐渐找到歌唱的位置和状态。
哼鸣时,声音会变得更加集中和明亮。
3. 小开口:不张大嘴唱歌,闭上嘴巴迫使自己打开喉咙歌唱,有助于找到面罩共鸣,使声音更加清晰和集中。
4. 抬软腭:在发声时,抬高软腭可以帮助打开鼻腔和头腔的通道,使声音更容易进入头腔。
5. 集中注意力:在发声时,集中注意力,想象声音是从头腔中发出的,而不是从喉咙发出的,可以帮助更好地掌握头腔共鸣技巧。
头腔共鸣在声乐中非常重要,它可以使声音更加高亢、明亮、圆润和具有穿透力。
为了掌握这种技巧,需要不断地练习和探索,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声方式。
用最简单的方法找到鼻腔、头腔共鸣
找不到鼻腔、头腔共鸣,就无法拥有正确的高位置演唱状态,就不能美化音色、拓展音域,这是很困扰演唱的事情。
有些人总觉得声音卡在喉咙里出不来,高音也上不去,这里给大家介绍两个简单的方法,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方法一:左手扶住耳廓,稍微往前掰一点,但不要捂住耳朵,扶住耳廓的目的,是让耳朵更清晰听到声音。
(尝试着说几句话,如果声音比平时听起来更大一点,手的动作就是对的,如果没有,说明动作不对。
)接下来,用右手捏住鼻子,发“i”、“a”、“ei”等任意长音,每个长音设定在8——10秒,前2秒捏住鼻子,余下的时间松开鼻子,如果捏鼻子和松开鼻子,听到的声音是一样的,就是没有运用上鼻腔、头腔共鸣,如果松开鼻子的音量、震动、饱满度明显比捏鼻子大,那就恭喜你,已经运用上了。
方法二:左手扶耳廓的动作同上。
有些学生唱歌的面部表情始终不积极,经常是往下垮塌的,这样,就会导致演唱不积极。
所以,在左手扶住耳廓的同时,选择任意韵母发声,也是坚持8——10秒,先发出一个不积极的声音,然后逐渐打开参与演唱的各个发声部位,如抬小舌、提笑肌、打开口腔、鼻腔后通道、用意念向上45度抬头盖骨,逐渐可以听到声音的前后明显变化,练习的要点,就是要听到这个滑动的过程,然后记住全部发声器官打开的时候,声音的状态,这就是正确的高位置演唱状态。
用好这两个方法,就能轻松掌握头腔、鼻腔的共鸣了。
头腔共鸣练习的方法练习头腔共鸣(一)用ㄇ(M)或ㄋ(N)练习:「ㄇ」和「ㄋ」是练习头控共鸣不可或缺的子音,通常加上丫(A)做元音,如:ㄇㄚ、ㄇㄧ、ㄇㄨ、ㄇㄝ、ㄇㄛ和ㄋㄚ、ㄋㄧ、ㄋㄨ、ㄋㄝ、ㄋㄛ。
这时必须注意先唱ㄇ或ㄋ,体会它共鸣的所在,然后开口,变为ㄇㄚ或ㄇㄚˋ,但位置仍系留在ㄇ或ㄋ的位置,并且应用轻声歌唱。
ㄇㄚ、ㄋㄚ以外的声音也可如法炮制。
检讨时,如果觉得ㄇㄚ的共鸣位置与ㄇ的共鸣相同就表示成功,反之,则算失败。
(二)用九十度最敬礼方法:用「ㄇ」(M)和「ㄋ」(N)也体会不出头控共鸣的人,可用此法。
即低下头做九十度最敬礼,同时唱「ㄇㄛ」(Mo),这时大部份的人头部有共鸣的感觉。
感觉出共鸣位置之后,慢慢把头抬起,同时,注意刚才所得共鸣不要让它跑掉。
(三)用哼唱法:用ㄇ(M)音哼唱有非常良好的效果,可以袪除喉咙肌肉的紧张,练习要领是做「ㄛ」的口型,然后轻闭嘴唇哼唱。
(四)用「ㄌㄨ」(Lu)音练习:儿童发声指导专家品川三郎,积多年经验,认为用ㄌㄨ(Lu)来训练头声有神奇的功效,不过要注意的是用PP 的音,很轻松的唱。
(五)用「ㄧ」(一)音练习:有人认为用「ㄧ」音练习明亮的声音或头声很有效。
练习的方法是找到「ㄧ」的理想位置后,把其它元音也导进这理想位置如ㄧ…ㄧㄚ…ㄧ…ㄧㄚ…ㄧ…,或ㄧ…ㄧㄝ…ㄧ…ㄧㄝ‥ㄧ…。
(六)用假声入手:日本文部省唱歌指导要领有这样一包:「要得头腔发声的要领,从假声入手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头腔共鸣---- 颚以上头腔共鸣其实是打开鼻腔所产生的共鸣,声波会在鼻腔中振动,故亦有人称之为「鼻腔共鸣」。
但由于其共鸣范围是由颚至眉心,甚至到达前额、头顶,这常令歌唱者在头部产生振动的感觉(即所谓“头声”),故我们姑且称之为头腔共鸣。
头腔共鸣能令歌声变得柔和、华丽,配合口腔共鸣使声音响亮而不至于单薄,听上来类近用耳筒听立体声的感觉。
要做到头腔共鸣,很大程度依靠歌唱者的体会,掌握共鸣的位置,实在是可意会而不能言传。
美声唱法之增进头腔的共鸣增进头腔的共鸣注意四项重点一.金鱼嘴:在唱歌时要嘟起小嘴像金鱼一样,运用脸部的肌肉瞪大眼睛,你会比扁着嘴唱歌时的口腔多出一些空间,咬字也会较为清晰,省下的力气用来推高音的部份绝对足够。
所以唱歌前请按摩脸部的肌肉,要不然太僵的脸除了唱不出好声音外,观众看了也倒胃口,事实上在台上面带微笑会让你心情放松,声音也会较轻软温柔地好听。
二.压舌头:把舌头往下颚压紧,注意不能太用力,全身要放轻松,只有丹田可以用力,这样做在你口腔中会多出更大的空间,会让声音不受阻挠的发出去,自然不用太多力气就可发出相同的音量,声音也较圆润,相对地要发出更高亢或更大声时,才有足够力气可用。
这个动作看来简单,其实是所有的技巧中最难练成的,因为台语发音不动舌头是不可能的,想在必要时压紧舌头于下颚,更是难上加难,这也是台语歌手难以发挥的致命伤。
请准备可随身携带的小镜子,每日对着它苦练外,唱歌时更要常常注意其位置与用力技巧,尤其是在唱台语圣诗时,大多的圣诗是由一些世界名曲而来的,若学会其中的技巧,在唱其它歌曲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练习时很快就可上手。
三.收下巴:这个技巧是最简单的,却是所有初学者必犯的错误,一般人会随声音的高低不自主地抬高下巴,有时唱大声一点也会这样做,前面说过声音的高低跟我们的声带长短有关,当我们抬高下巴时声带会拉紧而伸长,可想而知唱完一首歌时,声带会因被过度拉紧而疲累不堪,许多的高音也会唱不上去,而用喉咙的声音硬撑上去,更别提要用头腔共鸣这件事,千万记住下巴只要一抬高什么都完蛋了。
四.企鹅身:所谓企鹅身是说唱歌时身体要微微向前倾,全身放松,从侧面看像企鹅站立的姿势一样,这么做的目的是方便我们运用丹田之力,记得正确的呼吸要以腹式呼吸为主,以胸式呼吸为辅,气息要吸入丹田才把气呼出,微微向前倾时会感到声音往前送,此时头部也会自然突出,结果会让整个注意力会集中在头顶上,运用丹田之力发出的声音才会有穿透力,更因注意力的集中,唱出来的声音才会像天使的歌声一样美妙。
如何发出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大家好,今天给大家交流一下如何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我们在歌唱中如果声音缺少共鸣,声音单薄无力、缺少色彩。
这就是声音在号管里得到了共鸣的结果。
歌唱的共鸣,是指在歌唱发声时,气息冲击声带振动产生的音波,通过声带附近的肌肉、软骨和空气的传递,使口、头、胸等腔体里的空气产生共振的现象。
声带振动所发出的音叫做“基音”,基音是微弱声音,经过共鸣使用后,可以变得响亮宏大优美动听,有穿透力,更远更广。
共鸣可以改善音量的扩大、音色的改善和声音的传播,所以歌唱总必须要运用这些共鸣在歌唱中要取得比较好的共鸣,首先要注意各种分发声器官的协调配合。
怎样才能使各部分发声器官协调配合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一些歌唱共鸣方法:头腔共鸣的要求: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把声音在口盖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向后移动一些,把软腭放下来,像是把上牙床往上提高一些,同时软腭和小舌也随之上抬,大舌根下放一些的感觉,这样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广,声波便由上腭骨传递到鼻腔及鼻腔上部的诸窦里,并回荡在这些腔体中,使整个头腔共鸣比较丰满。
但要注意一点,不能把声音直接从鼻腔里送出来。
头腔共鸣可以使声音产生明亮色彩,有穿透力。
声音在鼻腔及其上部的诸窦里形成的头腔共鸣是高泛音的共振,使声音具有丰富的泛音色彩和高位置,音色透明。
同时声波共振远离喉头,声带,也就减少了喉部的负担和用力,使演唱的功能持久。
有人认为胸腔共鸣只是在低声区的时候使用,其实高、中、低每个声区都需要胸腔共鸣,只不过运用的成分多少不一样。
声音没有胸腔的共鸣,必定是单薄尖锐,僵硬紧张的。
胸腔共鸣要求是咽喉腔作半打哈欠状态发声,口腔共鸣在硬腭声波振动的反射点移动到下牙背上(上胸还有一点下塌的感觉),使声波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动,再经过管传递到整个胸腔而产生共鸣,好像是声音在胸腔里产生。
但是不能一味追求声音下压,过分追求胸腔共鸣,会导致咽喉肌肉紧张压迫喉头,产生喉音。
学习声乐第四步找到共鸣焦点
歌唱时声音好象放电影一样,声音要有共鸣,焦点要集中,集中在面罩。
太远、太近都不行。
每个人都有自己做好的发声焦点,焦点集中了,声音会越来越大;没有焦点的声音就散了。
想要声音大,不能一口吃个胖子,开端时共鸣点要小,然后扩展开来,越唱越大。
这种发声方法,声音小,好象灯后面有面镜子,可以使光照得更远。
头额、鼻窦等处都是空的共鸣腔,要尽量应用。
首先有了面罩共鸣声音更集中、明亮、传得更远;其次,面罩共鸣有利于声区的统一,元音的分歧和音域的扩展。
曾经有人说:“支点找到以后,声音会很干净,这个支点象焦点一样,不管唱什么元音,总在那个中央;找到支点就没有什么过渡的问题了,声音技巧也不在话下…”。
细致方法:
1)元音练习,ü、nie、ni、me、mie,用半声练习;
2)哼鸣练习,练习时有一种晕乎乎的觉得。
练声曲或乐曲都可以作为练习的内容
3)带笑容地歌唱,也就是常说的提笑肌。
4)使用横膈膜控制呼吸,唱高音时千万别扯着嗓子喊,要下拉喉咙。
歌唱教程38:哼鸣练习有助于体会声音共鸣的感觉,进而获得
高位置的“头声”
哼鸣练习有助于体会声音共鸣的感觉,进而获得高位置的“头声”
◆ ◆ ◆ ◆ ◆
如何控制音色的丰富变化,掌握良好的共鸣是很重要的。
↓↓↓
当我们恰当的运用好歌唱的共鸣,让声音通过腔体振动共鸣而发出来的声音,就会使原本单薄的声音获得共鸣的效果,从而达到美化声音的目的,从而获得歌唱的高位置,形成音色优美动听,具有穿透力的声音。
↓↓↓
而哼鸣正是一种很好的调节声音高位置和发展共鸣的练习方法。
在《歌唱中的自由》一书中,菲力普建议:“学习唱歌的人要尽可能多地练习哼唱。
”
↓↓↓
哼鸣练习时,将双唇微微闭住,舌头平放,舌尖舔着下齿,软腭
上提,我们要努力克服不把声音压在喉咙里,口腔内建立自然空间,就好像含着半口水,感觉声音是位于头的前上部,气息则均匀柔和地叹出来,而声音好像是从很远很小的地方传来的,这时,我们可以体会到头腔共鸣,逐渐由哼鸣转唱为开口音,而声音的感觉位置始终保持在哼鸣的高度上。
↓↓↓
这样,经过反复的练习,发出的声音就会逐渐集中明亮,结实圆润,穿透力更强,采用这样的练习,就使歌唱者获得了歌唱技巧中追求高位置的头腔共鸣。
↓↓↓
总而言之,哼鸣练习在声乐学习中是一种重要的训练方法,只要能正确的掌握它,运用它,就能帮助我们获得流畅灵活、清晰明亮、集中结实、优美圆润的歌声。
歌唱头腔共鸣的要求及其训练现在热爱唱歌的朋友很多,在和他们的接触中普遍感到掌握歌唱的技巧很难,尤其是难于掌握歌唱的头腔共鸣。
其实无论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对头腔共鸣(俗称“高位置”)要求都很高。
这里,我根据自己多年的学习和实践经验,写出这篇《歌唱头腔共鸣的要求及其训练》一文,以供热爱歌唱的朋友借鉴,商榷。
(左图是歌唱家吴碧霞)美声唱法很讲究腔体共鸣的发挥,所谓的腔体共鸣,是指头腔共鸣、鼻咽腔共鸣、胸腔共鸣,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歌者最难掌握的就是头腔共鸣,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高位置”。
对于头腔共鸣,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著名声乐教师巴拉先生认为,“胸腔音会使声音苍老,而头腔音会延长到晚年,”他的格言之一就是“谁会用头腔共鸣,谁就能唱一辈子”。
也正如一些声乐大师所说的那样,无论是“要竖一些,或是横一些”,这种头腔发声法都要保持不变,要求“把声音集中到头腔共鸣”。
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蒋英教授在《西欧声乐技术和它的历史发展》一文中就介绍了很多著名歌唱家是注重头腔共鸣的,比如德国女高音歌唱家利里 .雷曼就认为,“没有头腔共鸣的声音就没有光彩,也不能把歌声送到听众。
没有头腔的颤音,声音是老的,声音的鲜明是在于声音的泛音,注重头腔共鸣就是保持声音鲜明的秘密”,这已经是所有声乐大家的共识。
可见能否掌握并运用头腔共鸣,对于一个歌唱演员是十分重要的。
实际上不光是歌唱演员,话剧、朗诵、播音专业的人员都要求声音具有光彩、明亮、“高位置”,实践证明缺乏头腔共鸣的朗诵、播音甚至说话,声音都是苍白的,缺乏光泽的。
但是,好多初学的声乐爱好者对于掌握头腔共鸣,感觉很难,那么,如何才能获得头腔共鸣的声音,专家们具有不同的见解和方法。
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声乐教师巴拉认为,男高音感到声音在硬腭上面的某个地方,在颧骨部位的面颊上;男低音则经常感到在门齿后面。
波兰声乐教授查列斯基认为,声音从头腔眉心出来,感觉在双眼下方鼻上方的地方,要求每一声音都要送到头腔共鸣的地方。
学公鸡叫,唱歌的头腔共鸣就有了高音秘诀:学公鸡叫!打开内气、外气,歌唱气场十足相信我们从接触声乐那天起,就会听到各种以共鸣为例的名字,包括“胸腔共鸣”“鼻咽腔共鸣”“头腔共鸣”等等,也会经常听到关于各种位置共鸣的训练。
实际上共鸣是可以训练出来的么?只能说共鸣属于结果,并不是过程,为什么这么说请往下看!共鸣的概念在于声音在空间中形成共振,声带产生“基音”也就是最原始的声音是非常小的,然后进入到人体各个腔体形成共振再传出。
每个人的音色都不同就是因为声音传出前带有的腔体共鸣比例不同,所以有些人声音很粗有些人声音很细。
就好像一把吉他,琴箱的作用于放大琴弦的声音,也就是吉他的“共鸣腔”,那我们是否能改变琴箱的大小?答案是不能的。
想改变音调高低,以及力度,都要靠手指的按压拨动琴弦来完成。
人发声其实也是一样的,每个人的共鸣腔都是固定的大小,难道说一个小朋友的腔体大小最终可以通过训练,练成帕瓦罗蒂的腔体?这也是不现实的。
所以可以理解成,我们能控制的最终是,气息的比例声带的闭合状态,而共鸣可以理解成是“附带的”,也是一种结果。
举个例子,我们喉部完全放松低声叹气发一个“哎”,其实此时的声带状态趋于全震动,震动面积较大也是我们低声区的发音状态,此时会明显感觉喉头与气管之间部分有震动,正是我们常说的“胸腔共鸣”。
当我们坐过山车时或受到惊吓时发出“WO”的头声时,声带震动面积差不多只有三分之一,此时声带震动面积小声波通过鼻腔传送出来,会感受到鼻梁后或后脑勺有震动感,也就是我们说的“鼻腔共鸣”,而平时说话是声音大部分从口腔传出,也就是口腔共鸣。
所以每种共鸣都属于某种发声的结果,也可以理解声带震动的结果。
我们常说去寻找共鸣,无非是在寻找结果,而源头都来源于声带的变化!那么声乐历史这么久老师们都在说寻找某某共鸣,或者追求一个“高位置”,都是不科学的么?当然也不是,只不过是把发声理念赋予一定想象空间。
比如会有人说,当我们模仿牛叫“哞”的时候摸着胸口去找胸腔共鸣,当我们模仿公鸡打鸣“咕咕”时,寻找头腔共鸣。
“头腔、喉咙、气息”的学习方法,付图解。
一、头腔共鸣人的口腔上盖主要包括硬腭(前面的比较硬的部分)、软腭(在硬腭后面的比较软的部分)、悬雍垂(或者叫小舌,与软腭相连)。
在演唱时要求硬腭和软腭都必须向上撑开,同时悬雍垂放松,根部向下,尖部向上稍翘起些,但不能过于紧张。
人的口腔后面的部分叫咽腔,我们的咽腔也要撑开。
在做好上面的操作后,要求鼻腔也要撑开。
鼻腔与口咽腔是连通的,我们管这一连通部分叫作鼻咽腔,鼻咽腔也是撑开的。
为了更好的打开鼻咽腔,要求我们的眉心不能紧张,不能向中间收,要把眉心的表皮也撑开,同时我们要面带微笑,颧骨上提。
这样,鼻腔到口腔就做到了畅通无阻。
在这种状态下发声时,我们感觉到上口盖以上有一个整体的共鸣效果,而这就是头腔共鸣。
演唱高音,头腔共鸣会更多一些,我们必须根据演唱作品的实际情况控制和减少口腔共鸣,从而突出头腔共鸣。
头腔共鸣不太好解决的是打开鼻咽腔,即鼻腔与口咽腔连接的那一个很小的区域,我们在练习时多去体会这一点,体会眉心的感觉。
母音 ei 的练习和哼鸣(ng)的练习有利于我们打开鼻咽腔。
上图中的额窦和蝶窦是与头腔共鸣相关的小腔室。
二、打开喉咙(重要技术,想获得更好的头腔共鸣和气息支持必须打开喉咙)对于打开喉咙,我觉得在解释上会更困难一些,是因为人们感受到的状态与实际的客观情况总有一些偏差。
为此我必须提出更多的理解思路,以帮助大家理解打开喉咙的具体操作过程第一种理解方法:在打开喉咙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要体会下面的动作。
看下面的示意图:第一动作是将颈部肌肉向周围扩张,如图一。
同时注意,高音时声带开口小、更紧张,中低音时声带开口大、更松弛。
(注意如果下巴肌肉也紧张就错误了。
下巴紧张时声音是不畅通的。
)第二个动作是下降喉咙,如图二。
注意,喉咙在降低到很低的位置后,一定要稳定好,不能上下乱动。
上面的两个动作没有先后之别,是同时进行的,当动作完成的时候,应该感受到的是最通畅的呼吸状态。
我们再看一下第一小节“头腔共鸣”中的示意图。
训练头腔共鸣的方法训练头腔共鸣的方法导语:美声唱法是以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
而头腔共鸣是美声唱法的主要特点,怎样才能做到呢?一起了解一下吧!1.打开喉咙什么叫做打开喉咙呢?这个问题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有人认为:“张开嘴巴,往喉咙里面大口吸气,把里面的小舌头部分提起来,像一个口袋型的状态,喉头往下走。
”而通过学习,笔者是这样认为的,打开喉咙,不单只打开后咽壁,而且还要把前咽壁也张开,这样产生的共鸣空间会更加大。
从外观看,就是一个打哈欠的状态。
由于人的头腔里面能腾出来的空间不多,所以,口腔的张开的状态是否完全,直接影响了声音出来的质量和效果。
简单点说,人的口腔里面能打开的`空间越大,声音出来的效果就会越好,也就更加利于歌唱。
至于喉结部位,只要打开口腔,气息有意识地往上吸,喉结就能很自然地放下来,达到自然放松的状态;如果有意识地想让喉结往下走,反而使喉结附近的肌肉群紧张,增加了发声的难度。
2.打开头腔光打开喉咙还不足以将声音竖立起来,声音竖立不起来,音色就没办法出来,音色出不来,谈何穿透力?所以,光打开喉咙还不够,还必须把头腔打开。
可能会有初学者问,头腔怎么能打得开呢?其实,打开头腔主要还是要把眉心打开,具体点说,就是把上口腔至眉心的这部分距离贯通联系起来,上面提到的打开喉咙的状态,同样也是为了这个头腔共振服务的。
在发声的时候,需要将源自于声带的声音带动到鼻腔,使之振动。
初学者在打开喉咙的状态下自然地发声,顺着气息把声音往口腔顶上带。
当然,初学者在这个学习过程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和运用,使口腔、鼻腔的这个“通道”能够打通。
这个位置抓住并掌握了,声音就比较容易集中,并带有明显的穿透力。
头腔共鸣是所有声乐学习中最重要、也是最难掌握的部分,只有靠教师的示范、讲解,再加上学生自己的本身的领悟能力才能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歌唱的共鸣训练⽅法歌唱的共鸣训练⽅法 歌唱的声⾳要有⽐较宽⼴的⾳域,要有相当响亮的⾳量,要有表达歌曲感情的各种声⾳⾊彩。
下⾯⼩编为⼤家分享歌唱的共鸣训练⽅法,欢迎⼤家阅读浏览。
歌唱的共鸣 歌唱的声⾳要有⽐较宽⼴的⾳域,要有相当响亮的⾳量,要有表达歌曲感情的各种声⾳⾊彩。
这些除了要靠正确的⽓息控制,正确的发声⽅法之外,更要靠正确掌握⼈体对发声的共鸣作⽤。
共鸣能够形成的声⾳质量变化,要⽐声带⾃⾝的发声能量⼤得多。
当某个物体振动发出声响时,影响到周围的其他物体的振动,从⽽增强了原物体振动的声响,形成了共鸣现象。
歌唱的共鸣就是指歌唱发声时,由于⽓息冲击声带振动⽽发出的声⾳同时引起了⼈体内其他各共鸣腔体产⽣共振的现象。
由于共鸣时产⽣的泛⾳与声带发出的⾳组成复⾳,因此,它使声⾳得到了美化,达到宏亮、丰满、悦⽿、动听的效果。
⼈的声带是极短的振动体,它发出的声⾳是微⼩的,全靠⼈体许多天然的共鸣腔体(如胸腔、咽腔、头腔等)将它扩⼤,这些共鸣腔体可以调节声带所发声⾳的⼤⼩、明暗及⾳⾊上的变化,并能调整其⾼度。
1、⼈体的共鸣腔体 前⾯我们已经讲过⼈的共鸣腔体可以分成不可调节的共鸣腔:胸腔、⿐腔、额窦和蝶窦等,可以调节的共鸣腔:咽腔、喉腔、⼝腔,这部分是重要的共鸣腔体,可调节共鸣,上联头腔,下联胸腔,是个联络站。
歌唱发声时,应随着⾳的升⾼或降低的变化,适当地调节那些可调节的共鸣腔体。
⼀般来说,⾼⾳的共鸣区是分布在⼝腔,低⾳的共鸣区分布在胸腔。
但这样的分布并不是说可以将各个共鸣腔孤⽴地来⽤,⽽是应当使所有的共鸣腔体连成⼀体,即所谓形成“整体共鸣”。
整体共鸣就是胸、⼝、头腔共鸣的混合使⽤。
2、共鸣的运⽤ 在歌唱发声时,应⽤混合共鸣的⽅法,掌握好共鸣在各声区⾥的混合⽐例,使各共鸣腔保持⼀定的平衡,使声⾳获得良好的效果。
唱⾼⾳时头腔共鸣应加强⼀些,⼝腔、胸腔也要有;唱中⾳时,声⾳要求圆润、流畅,⼝腔共鸣应多⼀些,胸腔、头腔共鸣也要有;唱低⾳时声⾳低沉、浑厚,以胸腔共鸣为主体,掺⼊⼝腔共鸣和头腔共鸣。
头腔共鸣练声技巧
头腔共鸣是一种重要的声音技巧,它可以帮助歌手或演说者产生更加清晰、明亮、有力的声音。
要想正确地使用头腔共鸣技巧,需要掌握以下关键技巧:
1. 找准头腔的位置。
头腔共鸣指的是在发声时将声音放在头部的空腔中,而不是喉部或胸部。
找到头腔的位置可以通过张嘴、吐舌头、发出咳嗽声等方式。
2. 放松喉咙和颈部肌肉。
头腔共鸣需要在放松状态下进行才能产生最佳效果,因此需要避免在发声时紧张肌肉。
3. 增加气息流量。
想要使用头腔共鸣技巧,需要增加气息流量,让空气在头腔中流动。
4. 使用正确的发音技巧。
正确的发音技巧可以帮助声音更好地在头腔共鸣。
5. 练习不同的声音。
可以尝试练习不同的音阶、音调、音色和音量,以帮助发展头腔共鸣技巧。
练习头腔共鸣技巧需要耐心和时间,建议多听取专业歌手或演说者的表演,参加专业的声乐课程,以及自我练习。
只有不断地练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头腔共鸣技巧并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和表演中。
- 1 -。
高音诀窍,如何找到良好的头腔共鸣?
高音一直所有声学学习者的难题,每人都想拥有一副唱好高音的好嗓子,但却时常因为喉咙紧、喉咙挤而没办法唱上去。
唱好高音有需要注意很多点,比如气息,换声区,共鸣位置,以及对抗力等等等。
其中找到共鸣位置就是最大的一个难点。
高音需要头腔共鸣,而头腔共鸣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需要通过老师的讲解和练习去感受,只有感受到了,才能找到位置。
对于头腔共鸣,本身就比较难,如果单纯通过看文字来学习,是很难找到头腔共鸣的正确使用方法的。
针对这种问题,本节课,我们的声乐导师任老师,就为大家讲解,如何找到良好的头腔共鸣,掌握高音的诀窍,唱出嘹亮、动听、有穿透力的高音。
本期上课内容:
1.什么是头腔共鸣
2.头腔共鸣的作用
3.怎样练习才能获得头腔共鸣
4.歌曲实战演练《我们的中国梦》
5.学员现场提问
上课时间:
本周六(7月19日)晚上8点
报名方式:。
如何打通歌唱时的各个共鸣腔体
【歌唱训练营】
口腔、大家很容易理解也就是嘴巴,它的打开就像打哈欠时的状态。
如果你不明白,现在就打个哈欠试试吧。
鼻腔、简单说就是我们呼吸空气的通道,它的打开.可以借助打喷嚏之前的状态.如果你不明白,马上做个打喷嚏的准备,就很容易体会了。
头腔、是在获得口鼻腔打开的基础上,把声波在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向后面移动一些,软腭和小舌头随之上抬,舌根放下,使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广些。
声波沿着上颚传递向喉咽腔、鼻腔和头腔,引起声波的回荡,于是头腔也就随之打开了。
喉咽腔、这个腔体就是我们的喉咙和下呼吸道,可以用张开嘴巴深吸气的感觉来体会。
胸腔、其实也就是肺部的打开,当我们深呼吸的时候,既打开了喉咽腔.也打开了胸腔。
据说,爱唱歌的朋友中,10个有9个都关注了养生
点击图片查看热文:《在歌唱中养生,越唱越健康,原来真的神奇!》
【点上面图片看文章】
点击下方。
歌唱18:一个小妙招让你同时找到头腔鼻腔口腔咽腔胸腔五腔
共鸣
好多同学对共鸣这个概念相当模糊,找不到共鸣的感觉,其实共鸣也就是很自然的事,高位置发音你找到了,腔体共鸣自然而成!共鸣用上了能改变声音的音色更加圆润有质感而且好听又悠远!
下面给朋友们介绍一个小妙招,让你马上找到鼻腔,头腔,口腔,咽腔和胸腔五腔同时共鸣的感觉。
这个小妙招叫做”一哼五共鸣”。
网上好多老师也讲到用哼鸣找到高位置发音,吸一口气用上腹力,用张口或闭口的方式发一个”eng”音,你会感觉到发音的位置在鼻腔的后上方,这地方就是发音的高位置了。
1.这时你会感觉到眉心的位置在振动,恭喜你头腔共鸣找到了。
2.这时你会感觉到你鼻子后方也在振动,那么恭喜你鼻腔共鸣找到了。
3.这时你会感觉到整个口腔都在振动,恭喜你的口腔共鸣找到了。
4.同时你手摸一下喉结也在振动,恭喜你的咽腔共鸣也找到了。
5.此时你把手掌平放在胸腔的位置,你会发现你的胸腔也在微弱振动,恭喜你的胸腔共鸣也找到了。
最后恭喜你的五个腔体同时参与了共鸣,用这种感觉唱歌,你的歌声想不好听都难。
提醒:用(哼鸣的感觉唱歌有几项好处,我前边文章详细地讲过,可以翻开前边的文章看,很重要!),用哼哼的感觉唱歌位置要稳,贯穿整首歌曲,自始至终都不能跑,用哼哼的感觉唱歌:高音上得去!低音下得来!很好用!也很棒!
高音就是用鼻子在唱(我前写过一篇《用鼻子唱高音》的文章,不明白的同学可以到前边看慢慢品味),歌唱家《刘欢》和歌手《刀郎》,就是用鼻子在唱高音,他们两位歌手用鼻子唱高音用的比较好!
找不到共鸣感觉的朋友们!敢快试试吧!“这副药很灵的!不收费!”送给你。
歌唱者头腔共鸣如何练习?谢谢邀请。
歌唱作为声乐艺术,是胸腔、口腔、咽腔和头腔等共鸣腔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头腔共鸣在歌唱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十分重要。
也可以这么说,没有头腔共鸣,就没有高位置泛音;没有高音,很多歌曲唱不了。
每个部位的共鸣获得都有相应的训练方法,下面讲一下获得头腔共鸣的训练方法:一、张口哼鸣练习。
要领是微抬笑肌,保持微笑状态,嘴巴微张,上下牙保持1cm以下的间隔,舌头自然平放,声音挂在'眉心',位置保持不变,哼唱:嗯丨5 4 3 2丨1 2 3 4 丨5 4 3 2 丨1 - - - 丨,从键盘乐器中央C作上下行练习。
上至哪儿呢?简单讲是能哼多高是多高,因为声乐界前辈的师训是'哼多高就能唱多高'。
但要注意不可操之过急,以免造成声带损伤而失声。
只要你能长期坚持,就会越哼越高。
每天训练时间可选择上午9点后的10分钟和下午15时后的10分钟右右的时间。
二、闭口哼鸣练习。
要领是上下唇微闭,其他方面的要求与上述张口哼鸣的要领相同,不再重复,哼唱:(稍快)嗯丨3 2 1 - 丨3 2 1 - 丨,从键盘乐器中央C作上下行练习,每天练习两次,每次时间10分钟左右。
三、女生'u'母音练习。
女生'u'母音练习是统一腔体共鸣,获得高位置泛音的巩固练习。
要领是将气息吸到横膈膜上,打开喉咙,声音的位置挂在'眉心'并保持不变,哼唱:呜丨5 4 3 2 丨1 - - - 丨。
从键盘乐器中央C作上下行练习,每天练习两次,每次时间10分钟左右。
四、男生e母音i母音练习。
根据个人经验,以闭口母音带i母音和e母音练习,能让男生轻松获得高位置泛音,大家可以大胆尝试。
要领是将气息吸到横膈膜上,打开喉咙,声音的位置挂在'眉心'并保持不变,哼唱:咪丨1 3 5 i 丨5 3 1 - 丨妈丨1 3 5 i 丨5 3 1 丨美丨1 3 5 i 丨5 3 1 - 丨妈丨1 3 5 i 丨5 3 1 - 丨,速度快慢结合,即一次慢一次快。
唱歌怎样科学地找到头腔共鸣的方法
1.运用哼鸣的方法寻找头腔共鸣
经常听到老师说“哼鸣在哪里就唱在哪里”。
好的老师并不是要求学生有多么大的音量,而是循序渐进的运用哼鸣训练的方法,让学生小声的感觉歌唱的位置和状态。
这样的做
的好处是能够使声音进入头腔,而且不费力气。
有时唱咏叹调用很大的声音往往唱起来很
吃力,但如果换用哼唱的方法就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有时也可以用哼到鼻子上或是哼到眉心来进行训练,这种启发也是有效果的。
如人在
患感冒的时候歌唱,这时是最好的感受声音进入面罩的机会。
由于人在感冒的时候鼻子不
通气,鼻音加重,此时鼻咽腔在振动,声音就被调整到面罩里去了,当然在自然状态下捏住鼻
子也可以感觉到声音的变化。
2.避免张太大嘴唱歌的方法寻找头腔共鸣
说起这个不张大嘴的训练方法,在实践中经常用到。
这种闭上嘴巴而迫使自己打开喉
咙歌唱的方法也有助于我们寻找到面罩共鸣。
其实这个原理是和人感冒原理是一样的,只
不过前者是气息没有从鼻子出去而使声音进入面罩,后者却是气息没有从嘴巴出去而使声
音进入面罩。
在最初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有的老师会让你把下巴垫在钢琴上歌唱,一方面是避免你下
巴紧张,另一方面就是不让你张大嘴歌唱,这样一段时间训练之后声音明亮了许多,也学会
了如何运用头腔。
这些方法都是训练过程中采用的,一旦声音稳定了,位置找到了以后就可
以适当的张开嘴,放大音量演唱了。
当然,要想获得良好的面罩共鸣,还是需要很长的一段
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只有改掉一些不良的歌唱习惯,才能达到最终想要的结果。
3.哼鸣基础上小声歌唱的方法寻找头腔共鸣
在哼鸣基础上小声歌唱的方法适用于任何一个人,对于大嗓门缺乏面罩共鸣的歌者来
说尤为重要。
往往有些歌者在歌唱过程中过分追求大音量,会造成声音僵硬、缺乏高位置、喉咙没有打开、口腔运用太多等等的问题,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清况下,建议学习者可以采用
录音的方式来进行学习。
一般人耳听到的声音和录下来的声音很不一样,采用录音的方式
更加真实的反应我们自己声音存在的问题。
只有这样歌者才不会被自己的耳朵所欺骗,往
往听的很大、很响的声音在录音之后听起来就会变的很奇怪,所以运用小声歌唱能够克服
前面所说的一系列问题,更加有利于头腔共鸣的寻找。
4.平日里随时随刻的训练寻找头腔共鸣
有些人说平日里随时随刻的我们不是在歌唱啊,怎么进行训练呢?我们平日里运用最多
的就是语言,这里我们通过语言也可以达到运用头腔共鸣的效果。
很简单,就要要用歌唱的
方式说话,有些老师在上声乐课的时候说,“怎么说话就怎么唱歌”,的确是有一定道理的,
老师这样启发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打开喉咙、自然的歌唱,但是歌唱毕竟是有别于说话的。
我们就可以把这种夸张的说话运用到我们平日的生活中,那就是带有高位置的说话方式,这样说话不但省嗓子,而且还能在不知不觉中运用到头腔共鸣。
因为其一由于我们平时
说话的时候总是比唱歌的时候多,我们这样说就是加强了训练的时间,有助于声音的进步,
其二,我们在训练过程中,总是有反复的过程,这个技巧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全掌握的,这样
很有可能在说话过程中就又丢掉了歌唱中掌握的共鸣位置,这样就会阻碍声乐的进步。
因此,学习者可以试着采用把发声方法运用到说话中来,即保持高位置、放松的面部表情、放低喉头、深气息等等方式进行平日中随时随刻的训练。
有很多的世界著名的歌唱家、大师还有一些声乐老师,他们或讲一天的课、或开一天的音乐会包括示范、演唱、讲学都
在内的活动中,仍然能够保持声音不沙哑、嗓子不痛、并且仍具有漂亮的声音,这都是由于
他们无论在说话、还是演唱中都保持着发声的方法和技巧。
只有掌握了这种方法才能达到
说话像唱歌一样好听,唱歌像说话一样自然的状态。
一口自然闭上,牙齿微微松开,气往鼻子后面的前硬颚猛冲,同时用本嗓发出这个“哼”字。
二方法同上,只是气从鼻腔往额头方向冲,这一步比较难,要花较长时间,眉心处可
能才会有振动。
以下各步练习,方法如一。
三气冲的位置往口腔里移一下。
四气冲的位置在口腔中间硬口盖部位。
五气往口腔后斜上方冲。
六气往后咽壁部位冲。
一用假声“轰”字冲鼻腔。
二用假声“轰”字冲口腔各部位。
三用假声冲鼻腔和口腔各部位,每次把“轰”字拖三拍。
经过以上各步练习,当每一
步发的声都有较强共鸣时,可以说头腔共鸣初步打开。
如果再想提高,把头腔共鸣做得更好,还可做“哼鸣”字练习,只是在意识里,要让哼字冲击头骨各部位,比如头顶、后脑勺。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