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10.2 我们与法律同行(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5
小组讨论3分钟,代表汇报。
小结:休尼特说,正义从来不会缺席,只会迟到。
树立法律信仰,就是发自内心地遵从法律、信赖法律、遵守法律和捍卫法律。
探究四:无悔的选择
豪车被刮伤后……
吉林省吉林市一位卖麻辣串的大姐于5月20日晚上骑三轮车不慎将停靠在路边的奥迪A6轿车刮伤。
为了保全车主的合法财产,她从事发晚上到次日早晨才等到车主现身,大姐掏钱主动要求赔偿修理费一千元钱,,但遭车主婉拒。
对方提出,如果不想摆夜市,可以到他们公司上班。
大姐说:“如果当时离开了,我会内疚一辈子。
”
法治时代,道德对推动人们的法治意识有何作用?
小结:法治时代,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尊法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促进法治生活方式的形成。
探究五:青少年的选择
推进法治中国是我们每个青少年的责任和义务。
填写课本p103内容:
学生写完、交流、汇报
总结:青少年要与法同行,增强法治意识,依法办事,是青少年成长的基本要求。
青少年不仅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
活动六:我们的誓言
国旗在上
我们的一言一行决不玷污民族的寄托
宪法在上
我们的一思一念决不触犯法律的尊严
祖国在上
我们的一生一世决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老师、父母在上。
《我们与法律同行》教案【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会在生活中依法办事,崇尚法律;成为自觉遵法守法的合格公民,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能力目标:培养在现实生活中依法办事的能力,能够真正从内心树立法律信仰。
知识目标:知道依法办事的要求,了解树立法律信仰的含义和意义;掌握道德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依法办事难点:树立法律信仰【教学方法】教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天,学生杨某在操场上玩耍,被正在追逐打闹的学生李某、王某撞倒撞倒在地,造成小腿骨折。
杨某受伤后,学校立即将其送往医院治疗,并同时通知了三名学生的家长。
杨某做了手术,并住院治疗。
事后,李某王某的家长以孩子们因追逐打闹受伤而拒绝支付给杨某医疗费协商未果后,杨某的父母将李某,王某的家长告上法庭。
最终,法院判决李某王某的家长赔偿杨某医疗费共计8万元。
杨某的父母的做法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下面我们一起学习本课的知识吧!二、讲授新课(一)学会依法办事出示“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图片问题:这些做法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提示:公民做到自觉守法,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教师归纳:为什么要学会依法办事?(见课件)出示材料:在中国,制定法律的权力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法律的制定过程包括法律案的提出、审议、表决和公布四个环节。
法律案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后,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实施。
想一想:法律的功能是什么?法律的功能的实现靠什么?总结:法律保障人们的幸福生活。
法律的保障功能的实现靠我们每个人对法律的尊崇和遵守。
活动一:据报道,某中学在学生寝室门上反装了门镜。
在寝室外,通过门镜可以看清楚里面的情况,从里面看不到外面,学校称这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学生,方便教师观察学生就寝后的动态。
并称此举肯定利大于弊,学生则认为此举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问题,问题:1.该校在学生寝室门上反装门镜的做法是否合法?2.如果你是入住该校寝室的学生应该怎么做?答案:1.公民的隐私权受法律保护,侵扰他人私生活,公开他人隐私的行为,即使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在个人越来越注重隐私权保护的今天,校方反装门禁的做法严重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是违法行为。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10.2《我们与法律同行》教案4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我们与法律同行”,主要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但他们对于法律的认识相对较为模糊,对于法律的具体内容和作用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尊重法律、维护法律尊严的观念。
3.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能够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作用。
2.培养学生尊重法律、维护法律尊严的观念。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2.制作PPT,呈现教学内容和案例。
3.准备教案,明确教学步骤和时间安排。
七. 教学过程利用PPT展示一些与法律相关的图片,如法庭、律师等,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具体内容和作用。
案例分析时,引导学生关注法律对当事人权益的保护。
3.操练(15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案例,讨论案例中当事人的行为是否合法,以及法律对他们的影响。
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到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10.2《我们与法律同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们与法律同行》是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十课第二框的内容。
这一框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法律对公民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认识法律对公民生活的意义。
同时,教材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对法律有初步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法律的具体内容和实际运用还不够了解,法治观念尚未完全形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重要性,提高法治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认识法律对公民生活的影响,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使学生明白法律对社会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法律对公民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讨论题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的思考,导入新课《我们与法律同行》。
2.案例分析:呈现一个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法律在案例中的作用。
3.知识讲解:根据案例分析的结果,讲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法律对公民生活的影响。
4.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10.2《我们与法律同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与法律同行》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我们与法律息息相关,我们要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增强法治意识,依法办事。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法律的作用,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法律的认识较片面,理解不够深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法律的作用,提高法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我们与法律息息相关。
2.培养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增强法治观念。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认识到我们与法律息息相关。
2.难点:培养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法律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2.制作PPT,展示案例和相关知识点。
3.准备时间:约1课时(45分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与法律相关的场景,如法庭、警察等,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典型案例,如盗窃、诈骗等,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分享,总结出维护权益的方法。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巩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10.2我们与法律同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0.2我们与法律同行》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内容主要包括: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如何维护法律尊严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法律常识,但对法律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足,法制观念较为淡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学会遵守法律,自觉维护法律尊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认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学会维护法律尊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自觉维护法律尊严。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法律的认识和看法。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情景模拟场景,让学生参与体验。
3.准备教学PPT,辅助讲解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如交通规则、校规等,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法律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法律的认识和看法。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巩固(5分钟)设置情景模拟,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10.2《我们与法律同行》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我们与法律同行》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自身权益的作用。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法律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于法律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和作用可能理解不深。
此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善于表达,可以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自身权益的作用。
2.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和作用。
2.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境模拟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感受法律的重要性。
4.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分析讲解。
2.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设计情境模拟活动,让学生参与实践。
4.准备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法律场景,如交通法规、合同签订等,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典型案例,如盗窃、欺凌等,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了解法律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并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悟。
4.巩固(10分钟)针对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讲解,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树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我们与法律同行一、教学目标1.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自觉性。
2.初步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
3.知道依法办事的要求,理解树立法治意识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依法办事,就要遵守各种法律法规。
教学难点:树立法律信仰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收集与课时内容贴切的相关新闻热点事件(文本、图片、视频均可)、相关图片资源。
四、相关资源课程相关图片资源。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在古代戏剧里,忠奸斗争、势成水火,忠臣常常落在下风,眼看要遭奸佞毒害的时候,奇迹出现了,一柄尚方宝剑赫然出匣,奸臣俯首,大快人心。
提问:“尚方宝剑”代表着什么?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学会依法办事,自发地学法用法,自觉遵纪守法。
(一)学会依法办事1.依法办事的要求活动一:运用你的经验自主观察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活动四幅图片。
思考:这些做法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总结:法律的保障功能的实现需要我们每个人对法律的尊崇和遵守。
生活中,我们要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如果违背了法律,会有什么后果。
法律保障人们的幸福生活,要学会依法办事。
设计意图:本活动帮助学生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角度,感受法治的作用。
活动二:探究与分享(上图是视频资源“【典型案例】小宇爸爸的行为是否违法”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小宇爸爸的行为是否违法?思考:你认为小宇爸爸的行为是否违法?你认为小宇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情境材料并认真思考后面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分享,教师进行总结。
小结:遇到问题要解决,应当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还要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利益。
依法办事就要遵守各项法律法规。
设计意图:本活动通过小宇的案例,引导学生懂得在家庭生活中遇到问题需要解决,要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与愿望。
10_2我们与法律同行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我们与法律同行”,主要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遵守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法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关注自我权益。
他们对法律有一定的认知,但缺乏深入理解,法治观念不够强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法律知识,提高法治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认识到法律对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法治观念。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3.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认识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亲身体验法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法治观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典型案例和相关的法律知识资料。
2.设计好讨论问题和角色扮演场景。
3.制作好课件,以便于教学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与法律相关的图片,如法院、警察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们与法律同行。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典型案例,如盗窃、抢劫等,让学生分析这个案例中法律的作用。
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的有力武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怎样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让学生结合案例和自身经历,谈谈对法律的认识。
4.巩固(5分钟)针对讨论结果,总结出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方法和技巧。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10.2《我们与法律同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与法律同行》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十课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每个人的保护作用,以及如何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法律的具体内容和实际运用可能还不够了解。
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遇到过一些法律问题,但未必能明确认识到这些问题与法律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理解法律的重要性,提高法治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每个人的保护作用。
2.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3.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学生如何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提高法治意识。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法律的认识和体会,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情境模拟法: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法律的作用,增强法治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分析讨论。
2.准备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3.准备时间安排,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与法律相关的图片,如警察、法庭、律师等,引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对法律有什么认识?法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言,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阅读案例,了解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然后提问:“案例中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法律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分析。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10.2《我们与法律同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与法律同行》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到我们既是法律的受益者,也是法律的执行者。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力量,从而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认识到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提高法律意识。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学生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法律的力量。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模拟生活中的法律场景,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PPT,用于展示和讲解。
3.准备法律知识问答道具,用于巩固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案例内容可以是:某学生因为违反校规校纪,被学校给予处分。
让学生思考:这个处分是否合法?学生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法律?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法律的基本概念、作用以及与生活的关系。
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既是保护自己的武器,也是约束自己的规则。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案例,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遵守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
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法律知识问答环节,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10.2《我们与法律同行》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我们与法律同行》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以及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范。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会遵守法律,自觉维护社会秩序。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但对法律的具体内容和实际运用还不够了解。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一些法律问题,但缺乏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提高他们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2.培养学生学会遵守法律,自觉维护社会秩序;3.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2.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3.学生如何学会遵守法律,自觉维护社会秩序。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2.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法律实际运用;3.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4.课堂讲解:结合案例和情景,进行课堂讲解,阐述法律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和情景剧本;2.设计好课堂问题和讨论题目;3.准备好PPT等教学辅助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真实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3.操练(10分钟)设置一个情景模拟,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法律实际运用。
学生在模拟过程中,学会遵守法律,自觉维护社会秩序。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模拟中的体会和收获,进一步巩固法律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学会遵守法律,自觉维护社会秩序?让学生举例说明。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10.2《我们与法律同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们与法律同行》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十课第二框的内容。
这一框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如何与法律同行。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权益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和习惯。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他们对法律的理解还比较肤浅,缺乏深入的认识。
通过学习这一框的内容,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同时,学生也将学会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以及如何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知道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权益的重要性。
学生还能够学会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以及如何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将认识到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权益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培养他们遵守法律的意识和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学生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以及如何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如何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和案例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案例,引出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遵守法律和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的,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权益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和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10.2 我们与法律同行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依法办事的基本要求。
2.认识树立法治意识对于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学会依法办事,树立法治意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遵守法律、敬仰法律的思想,增强法治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依法办事的基本要求。
难点树立法治意识,建设法治中国。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根据教材“探究与分享”的情境制作课件学生准备:搜集古今中外的法治格言或谚语。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我国每年被公安机关抓获的违法犯罪青少年达十四五万,被人民检察院起诉的近四万。
这些青少年被父母亲含辛茄苦地养育长大,正值青春年华,还没对父母、对社会作出有益的回报,就要在铁窗下度过自己的人生黄金时期,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啊!请同学们认真地思考,是什么原因使这些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呢?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预防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呢?生:这些青少年因没有依法办事,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师:是啊,我们预防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就必须学法、尊法、守法、用法。
【设计意图】以问题导入新课,加深学生对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认识。
二、讲授新课活动一:案例分析案例一小风是某校七年级的学生,一天中午他和几个同学在操场上踢球,这时来了几个九年级的学生强行占了他们踢球的场地。
为此,小风及其同学与他们发生了争执。
小风十分气愤,语言过激,引起九年级学生的不满,他们动手打了小风。
小风没有把这事告诉老师和家长,认为自己长大了,应该独立解决问题。
于是,他叫着上高中的表哥为他出气,表哥带了几个同学狠狠揍了那些欺负小风的九年级学生。
案例二武汉广播电台记者、共产党员杨威在汉口闹市区的一家餐馆就餐时,发现一个正在扒窃的歹徒。
杨威一把抓住歹徒的衣领,大喝一声:“快把钱包交出来!”在杨威的威逼下歹徒连声求饶。
这时,杨威向被盗人说:“同志,您的钱包被盜。
”可是被盗人否认自己钱包被盗。
歹徒立刻反扑过来,气势汹汹地说:“你诬陷好人!”七八个歹徒蜂拥而上,向杨威劈头盖脸打来。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10.2《我们与法律同行》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与法律同行》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个人权益的作用。
通过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知道法律对每个人都有约束力,并且能够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但是对于法律的具体内容和作用可能还不够清晰。
在生活学习中,他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与法律相关的问题,但是可能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知识来解决。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具体作用,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知道法律对每个人都有约束力。
2.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维护自身权益。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法律对每个人的约束力。
2.如何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具体作用。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模拟法律实践,提高他们的法律运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法律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模拟法律实践的材料和工具。
3.制作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真实的法律案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法律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明白法律对每个人都有约束力。
通过PPT展示相关内容,让学生清晰地理解法律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遵守法律和运用法律知识的。
通过讨论,让学生加深对法律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法律的问题,巩固他们刚刚学到的知识。
同时,教师进行点评,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