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课
- 格式:ppt
- 大小:1.78 MB
- 文档页数:43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1.背景2.条件①经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②思想:法家学说为秦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③客观:人民渴望统一④主观: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3.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4.措施(巩固统一)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统一文字;修驰道、开通灵渠、修长城、移民等。
5.影响①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1.内容①权力高度集中天下大权,集于中央中央大权,集于皇帝②皇权至上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帝有权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
③皇帝独尊(皇帝神圣)创制皇帝专用称号(朕、制、诏、玺)④皇位世袭2.特点皇位世袭——权力的不可转移皇权至上——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三、中央官制1.内容:三公九卿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副丞相,上传下达,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务九卿(诸卿):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分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2.特点①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以减少决策失误。
3.利弊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弊:因皇权过大,易形成君主专制独裁,缺乏对皇帝的监督与制约的机制。
四、郡县制1.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建并的地区设郡县②秦统一后,通知区域空前扩大③李斯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2.内容: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建立相应的地方官僚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3.影响: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想必大家已经积累了高一历史第二课的知识点,同时也不要忘了及时做好历史的练习题。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统一条件:1.主要原因:商鞅变法2.客观原因:人民渴望统一3.主观原因: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4.战国时期法家思想3、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利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位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逾越。
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4、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5、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中央】设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利: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弊:因皇权过大,易形成君主专制独裁,缺乏对皇帝的监督与制约的机制。
【地方】实行郡县制影响: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6、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用,而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练习题1.历史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
颂词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
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云云。
秦始皇封禅的最主要的目的是()A.刻石颂德,流芳百世B.齐鲁未稳,借机加强对其控制C.给皇权披上神圣外衣,以示皇权至上D.祈求上天保佑国泰民安解析:从材料中的颂词来看,秦始皇封禅是从维护皇权的角度来显示皇帝的威严,C项最符合题意。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归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 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
2.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于公元前 221 年,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嬴政称“始皇帝”。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 皇帝制度
(1)皇位世袭:嬴政自称“始皇帝”,希望皇位世代传承,永掌皇权。
(2)皇帝独尊: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任何人对皇帝的名字都要避讳。
(3)皇权至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
2.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1)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2)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3. 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长或县令是县的长官。
四、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 积极影响
(1)对秦朝:巩固了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2)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 消极影响
容易导致暴政,激化阶级矛盾,引发农民起义,最终导致秦朝灭亡。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知识框架哎呀,大家好!今天咱们要聊聊高一历史必修一的第二课。
别担心,咱们不会用那些枯燥的术语,今天就让咱们以轻松的方式来理解一下这课的核心内容。
准备好了吗?那就开始吧!1. 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1.1 地形特点好啦,首先我们来聊聊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
咱们要知道,中国的地形可不是简单的平地啊。
它有山有水,有平原也有高原。
像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这些,都是咱们国家的“大块头”。
这些地形就像是一张天然的保护网,把中原地区隔离得严严实实的,让古代的中原文明能够在这里稳稳当当地发展。
1.2 气候条件接下来,我们得说说气候。
咱们知道,中国的气候也是五花八门的。
从北方的寒冷到南方的湿热,气候的多样性对古代的农业生产有着巨大的影响。
想象一下,在北方,冬天的寒风呼啸,农民们就得在严寒中忍耐。
而南方的水田,一年四季都可以耕种,真的是让人羡慕不已。
2. 古代中国的政治体系2.1 封建制度再来,我们来聊聊古代的政治体系。
古代中国实行的是封建制度。
这种制度就像一个大大的家族,皇帝是家长,各地的王侯、贵族就是家里的兄弟姐妹。
他们管理着各自的领地,但最终都要听皇帝的话。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集权,但也容易引发地方割席分座的情况。
2.2 行政区划说到行政区划,就像我们现在的省、市、县一样,古代的中国也有类似的划分。
比如,汉朝的时候,国家被分为“郡”和“县”。
这些区域就像小小的拼图块,共同组成了一个大大的“国家图画”。
这样划分的好处是地方治理起来方便,但也要求相关部门要有强大的管理能力,否则就容易发生“失控”的情况。
3. 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3.1 农民、工匠与商人咱们再聊聊古代社会的结构。
古代的社会就像一棵大树,最下面的根就是农民、工匠和商人。
农民们辛勤耕作,工匠们巧手制作,而商人们则在各地穿梭,进行贸易交流。
他们是社会的基础,缺了他们,整个社会都无法正常运转。
3.2 贵族与官员贵族和官员呢,就像是树上的枝叶,他们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多的资源。
绝官吏贪污,首先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放;其次对于官吏的任期,按照政绩的好坏来决定。
以是否劝课农桑、克己奉公、推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考核内容。
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2.推行均田制提问:实行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起到什么重要作用?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推行均田制。
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同时,鼓励开垦荒地,发展生产。
均田制的推行影响深远:首先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农民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从而积极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其次,把农民与土地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的经济。
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再次推动着鲜卑族经济的转型,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这一制度先后为北齐、北周沿用,一直到隋、唐,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为中国封建鼎盛——隋、唐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3.设立三长制提问:实行三长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起到什么重要作用?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486年,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
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三长制的实行使农户成为国家控制的编户,从而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现象,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掌握,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4.推行新的租调制提问:实行租调制的基础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起到什么重要作用?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实行租调制是以均田制为基础,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归纳一、夏商政治制度(一)夏朝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夏朝已经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同时还出现了王位世袭制,取代了原始社会的禅让制。
(二)商朝1、政治制度:商朝实行内服与外服制度。
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有很大的自主权。
2、神权色彩:商朝弥漫着浓厚的神权色彩,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巩固西周的政权。
2、内容:(1)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3、特点:(1)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4、影响:(1)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消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二)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2)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3、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2)等级森严。
4、影响:(1)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如家族观念、尊老爱幼、尊宗敬祖等。
(三)礼乐制度1、目的: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2、内容:周礼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是各级贵族必须遵循的政治和生活准则。
3、影响: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第二课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夏商周的王朝更替与政治制度- 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实行世袭制,建立了初步的国家机构。
- 商朝:继续沿用世袭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宗法制度,强化了王权。
- 周朝:推行分封制,建立了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封建体系,确立了礼乐制度。
2.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 推行法家思想,制定严格的法律制度,确立了皇帝的绝对权威。
3. 汉朝的政治制度- 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建立察举制,选拔官员,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官僚体系。
- 王莽篡汉后,尝试恢复古代的井田制,但最终失败。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 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更加注重家世背景。
- 南北朝时期,北方多民族融合,南方则出现了世家大族的兴起。
5.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隋朝统一中国后,推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更加注重个人才能。
- 唐朝继续完善科举制度,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官僚体系。
- 唐朝还实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调整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6. 宋元明清的政治制度-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东厂等特务机构,加强对势力的打压。
- 元朝:作为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实行严格的民族等级制度。
- 明朝:废除丞相制,设立内阁,加强皇权。
- 清朝:实行旗人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同时吸收汉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政治制度。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1. 农业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主要是农业,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 出现了灌溉工具如翻车、筒车等,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 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生产部门。
- 商业活动日益频繁,出现了专门的市场和商业街区。
- 货币经济逐渐发展,从贝币到铜钱,再到纸币的演变。
3. 社会结构与阶层- 古代中国社会结构以宗法制为基础,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