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教学大纲2013-2014-2
- 格式:doc
- 大小:102.00 KB
- 文档页数:4
《系统建模与仿真》教学大纲制定依据:本大纲根据2014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编号:J6312614学时数:32学分数:2.0适用专业:工业工程先修课程:概率统计考核方式:考试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系统建模与仿真这门课,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
它是以制造型和服务型企业为研究对象,主要介绍了离散事件建模与仿真方法,及其在生产物流企业分析中的应用原理和方法,全书最后介绍了flexsim离散事件仿真软件及应用。
本门课旨在使学生面对生产系统时,能够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来研究系统性质,并进行改进,以提高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小四号宋体加粗)理论教学(32学时)1、概论(3学时)(1)仿真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了解)(2)仿真软件和仿真建模方法学的发展;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发展趋势;(理解)(3)计算机仿真在生产物流中的应用。
(掌握)2、系统仿真(3学时)(1)系统和生产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了解)(2)系统的各种分类方法;(理解)(3)系统模型和系统仿真的概念及系统仿真的若干术语。
(掌握)3、离散事件系统仿真(2学时)(1)了解:与系统仿真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2)理解:事件调度法、活动扫描法、进程交互法;(3)掌握: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的一般步骤;4、生产系统典型事件(4学时)(1)传统生产系统的定义和结构;(了解)(2)现代生产系统结构及构成要素;(理解)(3)几种排队系统的分析;排队系统的仿真方法。
(掌握)5、物流系统典型事件(4学时)(1)了解:物流的基本概念、职能;(2)理解:配送中心规划;(3)掌握:供应链结构基本要求有。
6、生产物流系统仿真软件和实例应用(12学时)(1)flexsim软件及其特点;(了解)(2)flexsim软件窗口;(理解)(3)运用flexsim建立模型以及仿真分析。
(掌握)三、考核要求理论课采取闭卷考试,其中考试成绩占70%,平时作业和课堂考勤占30%。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课程性质结合《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的理论知识和课堂实践内容,进一步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物流工程决策问题的逻辑思维和工程实践动手能力;通过撰写课设报告,提高查阅文献和撰写技术报告的能力;通过仿真程序编写及其团队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运用计算工具的能力;通过PPT答辩,提高表达能力。
(二)任务描述某物流系统制造加工单元共有5个加工站,每个加工站的机床类型均相同,拥有的机床数量如表1所示。
表1 机床数量该厂加工的零件共有三类,其比例为3:5:2;其中,第一类零件有四道工序,第二类零件有三道工序,第三类零件有五道工序。
每道工序必须在指定加工站的机床上加工,每类零件的加工顺序以及每道工序的加工时间如表2所示。
表2 加工时间假设零件发放数量=107个,零件发放时间间隔服从负指数分布(Beta=707秒)。
所有零件在各工序的加工时间均服从负指数分布,其Beta值如表2所示。
零件按照工序要求到达某工作站后,如果机床为闲,则立即加工,并按照如下规则选择闲置的机床:按照工作站内机床序号,遍历选择闲置的机床;每个工作站前有一个缓冲区,用于零件排队等候。
工作站内的机床前不存在队列。
如果某工作站内的机床都为忙,则零件在该工作站对应的缓冲区内按FIFO排队。
根据以上描述,按照按照实体流图建模方法建立上述系统模型。
结合以上描述,使用eM-Plant仿真软件,构建上述系统的仿真模型,并结合仿真输出分析的理论,对系统进行分析,找出系统的瓶颈,并给出改进的合理建议。
1研究意义 (4)1.1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 (4)1.2物流系统建模步骤 (5)1.3国内研究现状 (6)1.3物流仿真技术的发展趋势 (7)2仿真系统分析 (8)2.1系统工艺描述 (8)2.2系统分析 (8)3系统模型建立 (9)3.1 实体流程图的建立 (9)3.2 em-plant仿真模型 (9)4仿真输出分析 (14)5结术语 (16)参考文献 (17)《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1研究意义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介绍了在实际研究中,随着物流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所提出的研究问题日益复杂,非确定因素、模糊因素众多,因果关系复杂,单独应用数学方法就难以进行描述或很难求解且有时无法求解,使得我们的研究需要采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来辅助解决。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1、系统模型定义模型是把对象实体通过适当的过滤,用适当的表现规则描绘出的简洁的模仿品。
2、模型的特点(1)它们都是被研究对象的模仿和抽象;(2)它们都是由与研究目的有关的、反映被研究对象某些特征的主要因素构成的;(3)反映被研究对象各部分之间的关联,体现系统的整体特征。
3、按照模型的形式分,模型有抽象模型和形象模型(1)抽象模型用概念、原理、方法等非物质形态对系统进行描述所得到的模型,包括数学模型、图形模型、计算机程序、概念模型(2)形象模型模拟模型和实物模型4、建立模型的步骤(1)根据系统的目的,提出建立模型的目的-为什么建模型(2)根据建立模型的目的,提出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解决哪些问题(3)根据所提出的问题,构思要建立的模型类型、各类模型之间的关系等,即构思所要建立的模型系统。
-建一些什么样的模型?它们的关系?(4)根据所构思的模型体系,收集有关资料-模型需要哪些资料?(5)设置变量和参数-需要哪些变量和参数?(6)模型具体化--模型的形式是什么?(7)检验模型的正确性--模型正确吗?(8)将模型标准化--该模型通用性如何?(9)根据标准化的模型编制计算机程序,使模型运行--计算时间短吗?占用内存少吗?5、建立模型的注意事项(1)明确目的,确定构成要素(2)模型的简单化和高精度模型(3)没有固定不变的建模方法(4)模型的验证(5)没有人类介入的系统模型6、系统仿真技术是应用数学模型、相应的实用模型的装置、计算机系统、部分实物的仿真系统,对某一给定系统进行数学模拟、半实物模拟、实物模拟,以便分析、设计、研究这种给定系统;或者利用这种仿真训练给定系统的专业人员。
7、系统仿真的组成要素(1)实际系统:行为输入输出行为(2)实验框架:有效性某种假设、限制条件(3)基本模型:假想的完全解释能解释实际系统的所有输入-输出行为的模型(4)集总模型:简化从基本模型或根据实验者对实际系统的设想,按照把各个实体集总在一起并简化它们的相互关系而构造的模型。
《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System Modeling and Simulation课程编号:021020090总学时及其分配:24(教学)+8(实验)学分数:2适用专业:工业工程任课学院、系部:能源学院工业工程系一、课程简介系统建模与仿真是工业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选修课,是一门发展中的边缘学科,涉及广泛领域的知识。
系统建模就是采用数学或逻辑关系构造数学模型。
系统仿真就是借助仿真技术将系统模型转换为仿真模型并利用仿真软件对仿真模型进行研究。
二、课程教学的目标针对工业工程专业性质,本课程主要研究企业生产物流模与仿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课程介绍生产物流系统的基本特征、系统仿真的基本概念、仿真模型的建立思路、仿真研究的步骤、Flexsim仿真方法、Flexsim生产物流仿真设计示例。
着重讲述Flexsim物流仿真平台在企业生产物流方面的应用。
要求学生会用掌握Flexsim仿真方法、会利用Flexsim进行常见离散事件的仿真设计尤其是企业生产物流仿真设计。
通过系统建模与仿真,可以将复杂的系统简单化,通过研究简化的模型来研究实际系统,从而为研究复杂系统提供了一条较好的途径。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及教学安排课程主要讲述生产物流系统的基本特征、系统仿真的基本概念、仿真模型的建立思路、仿真研究的步骤、Flexsim仿真方法、Flexsim 生产物流仿真设计示例。
以下分章阐述:1.(2学时)知识要点:什么是系统仿真;系统仿真的重要性及应用领域;系统仿真的基本概念(系统、模型、仿真);系统的要素(实体、属性、活动、事件、状态);模型的定义及分类;系统仿真的一般步骤;系统仿真的产生与发展;仿真软件发展的四个阶段;常用离散系统仿真软件介绍;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及要求。
目的要求:理解系统仿真的基本概念;理解系统的基本要素;理解并掌握系统仿真的一般步骤;了解系统仿真的发展和仿真软件的发展;了解常用的离散系统仿真软件。
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名称: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学生姓名:班级:学号:指导教师:李雯、王强设计时间:2013-2014 学年第二学期目录第一部分:课程设计目的 (2)第二部分:数据预测 (3)2.1移动平均法 (4)2.2指数平滑法 (6)2.3线性回归 (7)第三部分:路线规划 (9)第四部分:车辆调度 (11)4.1一对一 (11)4.2一对多 (13)4.3多对多 (14)第五部分:层次分析法 (16)第六部分:乐龙软件仿真建模 (19)6.1制作传送带 (19)6.2制作笼车、操作员、部件生成器和部件销毁器 (20)6.3设置工作参数 (21)6.4分拣操作的过程 (21)第七部分:心得体会 (22)第八部分:教师评语 (23)第一部分:课程设计目的第一、学会利用短期预测方法对已知统计数据进行预测。
包括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一元线性回归法等。
第二,会利用EXCEL软件进行车辆调度分配的建模。
第三,掌握层次分析法的理论知识,对所研究模型利用软件进行层次分析。
第四,使用乐龙仿真软件,建立分拣模型。
第五,会利用电子地图平台,进行线路规划。
在设计期间,认真查阅所需资料,最终实现课程设计的任务。
在课程设计结束时要提交课程设计报告。
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所完成的题目进行现场检查,进行综合评定。
第二部分:数据预测对2013年12月份哈尔滨申通快件进行预测,下面是2013年1至11月份运输快件数:分别用二次移动平均、二次指数平滑、一元线性回归三种方法进行预测。
2.1移动平均法用移动平均法得出12期的预测值为170.4222.2指数平滑法用指数平滑法得出第12期的预测值为146.065 2.3线性回归用线性回归法得出第12期的预测值为159.27第三部分:路线规划求从平房分公司出发用一辆车送到十个店里,距离最短。
1、友协大街162号平房分公司2、申通快递南直路营业部宏正街27号3、申通快递十字街店十字街15-9号4、学子蛋糕店(东北林业大学医院西)附近5、申通快递安心街店安心街114号6、申通快递五叙街店香坊区五叙街60号7、申通快递下夹树店下夹树街118号8、申通快递道外店南大六道街4号9、申通速递书苑街附近10、申通快递清华店清华大街18611、申通快递仁里街店仁里街15号(一)1-9-10-4 15.4+2.7+4.5=22.6公里1-10-9-4 16.3+2.7+3.2=22.2公里选择最短路径,即选择1-10-9-4(二)4-6-3-7-5-8-2-11 3.7+2.7+5.0+2.6+4.8+4.5+3.7=27.0公里4-7-6-3-5-8-2-11 5.9+4.2+2.7+6.1+4.8+4.5+3.7=31.9公里4-6-3-5-7-8-2-11 3.7+2.7+6.1+2.6+5.0+4.5+3.7=28.3公里4-6-7-5-3-2-8-11 3.7+4.2+2.6+6.1+6.0+4.5+1.8=28.9公里选择最短路径,即选择4-6-3-7-5-8-2-11综合(1)、(2)可知其最短路径为1-10-9-4-6-3-7-5-8-2-11,最短距离为22.2+27.0=49.2公里。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是物流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课,是一门技术性、实用性较强的数学建模仿真类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掌握物流系统仿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典型物流系统仿真与建模方法,以及物流系统仿真软件Flexsim的应用。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建立物流问题数学模型的能力,能够通过计算机仿真辅助方法解决现实物流系统问题。
通过实验,使学生具备如下知识、能力:1、通过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使学生掌握利用数学方法建立不同物流问题的数学模型,掌握模型与仿真的关系,熟悉物流系统预测模型与仿真、物流节点选址模型与仿真、运输配送系统模型与仿真、库存控制模型与仿真、物流系统评价模型与仿真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运作过程控制、物流资源优化调配的实际问题能力。
2、具备较强的学习最新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领域研究成果的能力,能够分析和评价现有研究成果的问题与不足,并能够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能力。
能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实验活动,并形成书面报告;培养学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实验数据的综合处理、归纳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
二、课程实验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注重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着重于实验操作和实践技能的训练,以期达到用所学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本课程实验学时共16学时,设8个实验,如表1所示。
三、教学方法课程教学以实验操作为主,结合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软件、生产物流软件、实证调研等方式,配合E-mail、QQ、微信、钉钉等交流工具共同完成实验授课内容。
实验课程讲授通过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解决大数据分析挖掘中具体应用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应用过程中的阐述、分析和论证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物流系统仿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物流系统仿真/Logistics System Simulation课程代码:06236460课程类型:拓展/选修总学时数:32 (理论学时:22 实验学时:10)学分:2先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现代物流管理开课单位:经管学院适用专业:物流工程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物流系统仿真》是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必修专业拓展课程之一。
物流系统仿真是建立在控制理论、相似理论、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机初等理论基础之上的,以计算机和其他专用物理效应设备为工具,利用系统模型对真实或假设的物流系统进行试验,并借助于专家的经验知识、统计数据和信息资料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做出决策的一门综合的实验性学科。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物流系统及仿真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能熟练的对实际物流系统进行建模,并应用仿真软件来进行实际物流系统的分析、规划与设计。
二、教学内容、教学基本要求及教学重点与难点1.绪论了解物流系统仿真的作用与地位;理解系统、模型与仿真的关系;掌握系统建模的过程与方法、系统仿真的一般方法与步骤;掌握现代物流系统仿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系统建模的方法、系统仿真的步骤2.系统建模基础理解随机变量的生成方法;掌握随机性系统和确定性系统的概念、随机变量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常用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和连续性变量的分布、随机数和伪随机数的概念与性质、随机数发生器和随机数的检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常用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和连续性变量的分布、随机数发生器和随机数的检验3.离散事件系统建模方法了解实体的两种分类方法、实体的状态变化过程和实体间的交互作用方式;理解离散事件系统模型的分类与建模步骤;掌握离散事件系统的概念与基本要素、实体流图法的建模方法、活动周期图的建模过程、利用Petri网或其他工具对具体的离散系统建模分析。
教学重点与难点:实体流图法的建模方法、活动周期图的建模过程、利用Petri网或其他工具对具体的离散系统建模分析4.连续系统建模方法了解频域建模方法的使用范围、根匹配法和替代法的应用;理解分布参数模型的特点、使用范围与建模方法;掌握连续系统的本质、微分方程模型的建模方法、微分方程建模的具体步骤与应用。
《生产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1362271课程名称:生产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英文名称:Production Logistic system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课程类型:学科专业课课程要求:选修学时/学分:40/2.5 (讲课学时:28上机学时:12)适用专业:工业工程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生产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是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仿真及生产物流系统仿真优化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方法的一门专业课,也是本专业学生进行生产物流设施规划课程设计和相关课题的毕业设计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在教学内容方面包括离散事件系统的基本概念、相关的概率论知识等基础知识和建模仿真的常用技术的讲解;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注重对厂内、车间等场合的物流系统进行分析建模的能力、仿真软件的应用能力以及对物流系统进行优化的能力。
Z、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
其中《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是系统分析、建模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1. 学习离散事件系统和排队论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的概率论的基础知识,了解排队系统的结构和评价指标等基本知识。
能够对生产物流系统建立仿真模型进行仿真实验,并科学分析结果,进行系统评价。
(4.3)2. 能够运用排队论、概率论等相关知识,分析排队系统、库存系统等离散事件系统的各项指标。
(2.1,2.2)3. 能够利用系统建模仿真技术,对生产物流系统进行仿真、设计、评价和改善。
(3.2,3.3)4. 能够利用Flexsim仿真软件,设计并实施仿真实验。
(5.2)五、其他教学环节(课外教学环节、要求、目标)1.上机:(课内12学时)(1)熟悉Flexsim软件的功能特点及使用方法。
(2)熟悉各种常见生产物流系统仿真内容及物流仿真软件的应用。
六、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作业、上机实验及测验等教学手段和形式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最新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是物流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课,是一门技术性、实用性较强的数学建模仿真类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掌握物流系统仿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典型物流系统仿真与建模方法,以及物流系统仿真软件Flexsim的应用。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建立物流问题数学模型的能力,能够通过计算机仿真辅助方法解决现实物流系统问题。
通过实验,使学生具备如下知识、能力:1、通过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使学生掌握利用数学方法建立不同物流问题的数学模型,掌握模型与仿真的关系,熟悉物流系统预测模型与仿真、物流节点选址模型与仿真、运输配送系统模型与仿真、库存控制模型与仿真、物流系统评价模型与仿真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运作过程控制、物流资源优化调配的实际问题能力。
2、具备较强的学习最新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领域研究成果的能力,能够分析和评价现有研究成果的问题与不足,并能够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能力。
能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实验活动,并形成书面报告;培养学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实验数据的综合处理、归纳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
二、课程实验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注重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着重于实验操作和实践技能的训练,以期达到用所学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本课程实验学时共16学时,设8个实验,如表1所示。
三、教学方法课程教学以实验操作为主,结合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软件、生产物流软件、实证调研等方式,配合E-mail、QQ、微信、钉钉等交流工具共同完成实验授课内容。
实验课程讲授通过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解决大数据分析挖掘中具体应用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应用过程中的阐述、分析和论证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大纲
课程名称: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
课程类型:选修课
学时:45学时(36+9)
学分:2.5学分
授课对象:物流管理专业
一、教学目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各个领域的深入,系统仿真技术日臻成熟,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将系统仿真引入现代物流的研究,能辅助人们科学地规划设计物流系统、科学地控制物流运行过程、科学地调配物流资源,从而促使物流系统的整体优化。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要求系统地介绍物流系统仿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典型物流系统仿真与建模方法,以及物流系统仿真软件Flexsim 的应用,使学生对物流系统仿真的概念、作用、应用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初步掌握物流系统仿真Flexsim的使用,对物流系统仿真有感性认识和较全面的了解,初步具备物流系统仿真优化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讨论、实验分析等。
四、考核方式及要求
本课程采用平时20%+实验20%+考试60%的考核方式,要求遵守纪律、勤于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完成课程小论文。
1、平时成绩:由考勤和课堂表现构成。
要求学生遵守纪律、严格考勤,勤于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完成课程小论文。
满分100分,占期末总评成绩的20%。
2、实验成绩:实践环节考核方式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实验表现(20%),实验报告(40%),企业综合调查PPT文稿(40%)来综合评定。
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和履行实验课程规定,遵守纪律,注意团队合作,认真撰写实践报告,精心制作企业调查报告和PPT。
实践成绩满分100分,占期末总评成绩的20%。
实践成绩不低于60分总评成绩方可及格。
3、期末理论考试:理论考试由教师根据大纲命题,考察学生对该门课程理论部分的掌握情况,满分100分,占课程期末总评成绩的60%。
五、教材及教学主要参考书
彭杨主编.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第一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王道平主编.现代物流仿真技术.第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王亚超主编.生产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8年
系统仿真平台Witness 教程, 北京威特尼斯科技中心
系统仿真平台Ralc 教程, 上海乐龙有限公司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概述(4学时)
教学重点:系统建模过程与方法,系统、模型与仿真的关系
教学难点:系统建模过程与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系统的研究要素,掌握系统建模过程与方法;掌握系统仿真的一般方法与步骤;掌握系统、模型与仿真的关系。
第一节系统概述
第二节系统模型概述
第三节系统仿真概述
第四节系统、模型与仿真
本章习题要点:
1.系统建模的原则
2.系统的基本特征
3.物流系统的特征
第二章离散系统仿真基础(6学时)
教学重点:系统建模的要素、各实体的参数和属性设置。
教学难点:事件调度法、活动扫描法和进程交互法三种常用的仿真策略。
教学要求:理解离散系统仿真的基本要素、基本步骤等;了解事件调度法、活动扫描法和进程交互法三种常用的仿真策略。
了解Flexsim软件窗口布局和各主要实体,熟悉各主要实体的基本功能及用法,掌握各实体的参数和属性设置。
第一节离散系统基本概念及要素
第二节离散事件系统仿真模型组成
第三节排队系统的基本理论
第四节系统仿真典型性能指标
实验:排队系统仿真——Flexsim
本章习题要点:
1.系统的要素
2.离散仿真模型的组成
3.排队论
第三章仿真与物流系统的运行(4学时)
教学重点:物流系统运行的规律、仿真程序的编写。
教学难点:物流系统运行的规律、仿真程序的编写。
教学要求:了解各种管理及运作理念;理解物流系统运行的规律等;掌握仿真在物流系统运行中的作用。
第一节 Little 法则和瓶颈规律
第二节波动性规律
第三节生产控制规律
本章习题要点:
1. Little 法则
2. 瓶颈规律的应用
3. 精益生产与生产控制
第四章输入数据采集与分析(4学时)
教学重点:数据收集与输入,软件应用。
教学难点:分布拟合、概率分布。
教学要求:了解数据的作用;理解理论概率分布和经验分布的应用;掌握分布拟合的过程。
第一节分布拟合的过程
第二节经验分布
本章习题要点:
1.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2. 概率分布的应用
3. 分布拟合的过程
第五章随机数与随机变数的生成(4学时)
教学重点:随机数生成
教学难点:随机变数生成
教学要求:理解随机数的意义;掌握excel中均匀分布的使用。
第一节随机数与随机变数的生成
第二节随机数生成器
第三节随机变数生成
本章习题要点:
1. excel应用分析库存系统
2. 随机数种子
第六章仿真输出分析与模型验证(6学时)
教学重点:实验设计、单系统方案实验分析、双系统方案实验分析
教学难点:实验设计确认参数
教学要求:理解仿真输出数据,区别稳态实验与终止型实验;掌握软件仿真优化的使用。
第一节仿真输出分析
第二节仿真模型的验证与分析
本章习题要点:
1. 终止型仿真与非终止型仿真
2. 终止型仿真实验设计
3. 非终止型仿真实验设计
4.仿真模型的验证
第七章运输建模(6学时)
教学重点:线性规划和表上作业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船舶调度等实际问题建模
教学要求:了解线性规划的特点,理解线性规划和目标规划的差异,掌握线性规划和目标规划的应用。
第一节运输问题的数学模型
第二节表上作业法
第三节产销不平衡的运输问题
第四节运输问题应用举例
本章习题要点:
1. 公交系统建模
2. 船舶调度建模
3. 非终止型仿真实验设计
4.仿真模型的验证
第八章典型应用——集装箱码头仿真(4学时)
教学重点:仿真应用
教学难点:仿真建模与分析
教学要求:理解建模与仿真思路,分析输出数据改进系统。
第一节集装箱概述
第二节集装箱码头概况
第三节集装箱装卸工艺
第四节集装箱码头堆场闸口规划仿真
本章习题要点:
1. 集装箱码头的构成与作用
2. 集装箱码头堆场闸口规划仿真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