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学复习笔记doc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455.47 KB
- 文档页数:13
环境经济学复习第一章导论1 消费概念的不同理解:P6一般经济学意义上的消费是指使用商品和劳务以满足当前需要的活动。
如果把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就会发现另一层含义:在经济系统中用于制造消费品的物质材料全部来自自然界,经过加工后,一部分物质转换成商品,一部分作为废弃物排入环境。
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商品也成为废弃物排入环境。
因此消费只是商品效用的消费,商品的物质实体依然存在,并没有被消费掉。
第二章微观经济学基础1 完全竞争市场(即理想状态下的市场)满足5个条件:(课件)充分竞争、产品相同、信息完备、自由出入、不存在外部性2 市场机制的概念:P25指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与分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
3 P25市场机制的核心是价格与竞争机制。
如何起作用?(市场通过价格信号为处于竞争中的主体指示方向。
通过竞争,推动和迫使市场主体对价格信号做出反应。
适应市场者得以生存,不适应者将被淘汰。
市场经济由此而发挥配置资源的功能)4 需求的概念:P26 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供给的概念:P26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5 支付意愿的概念:P27 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6 消费者剩余的概念:P27 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7 支付意愿与消费者剩余的关系:P28从理论上说,考虑到环境物品的有用性和福利性,其支付意愿应当存在,并且会足够高。
而在现实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环境物品没有价格或价格过低,其消费者剩余也应当是很大的。
如果能够发现对环境物品的支付意愿,建立环境物品的需求曲线,就可以知道环境物品的消费者剩余。
通过加总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就可能评估环境改善的经济价值和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
第一章导论1.P6 第一章第二节2.1972年联合国首届人类环境会议,斯德哥尔摩3.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
4.代表作: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寂静的春天》;1960年,科斯,“社会成本问题”;1966年,鲍尔丁提出“太空船地球经济学”;1970年,美国联邦环保局成立。
5.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环境价值评估及其作用、管理环境的经济手段、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环境问题。
6.第一章专栏:1950年,挪威考古学家海耶达尔出版了《阿库—阿库》一书。
(复活节岛之谜)克鲁蒂拉和克尼斯是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奠基人。
克鲁蒂拉侧重于公共投资的环境影响和自然资源价值的评估,代表作《自然资源保护的再思考》;克尼斯侧重于污染物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管理研究,代表作《区域水质管理的经济学》。
7.P17 第一章第六节第二章微观经济学基础8.需求: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9.供给: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10.右图图2-111.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12.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13.P29-32 第二章第四、五节通过加总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就可以得到市场需求曲线。
14.市场失灵:在理想市场状态下,个体利益最大化能够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
当上述条件不能满足时,就会出现资源配置的扭曲,即市场失灵。
15.微观经济学认为,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4个:⑴存在能影响商品价格的市场势力;⑵外部性;⑶公共物品;⑷不完全信息。
16.导致市场失灵最主要的原因是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外部性和公共物品性。
17.要使政府干预有效,需要两个条件:⑴政府干预的效果必须好于市场机制的效果;⑵政府干预得到的收益必须大于政府实施干预花费的成本。
环境问题:指构成环境的因素遭到损害,环境质量发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甚至给人类造成灾害的变化。
产生原因:1、自然力的作用,如地震、洪水、海啸、瘟疫。
2、人类不适当的经济社会活动和战争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
1962年,美,莱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
指出农药造成环境危机,是人们认识到环境污染的损害,较早反思。
1972年,《增长的极限》。
罗马俱乐部。
未来悲观派。
主张冻结人口和经济增长。
激烈争论1972年,《只有一个地球》。
《人来环境宣言》正式挑战。
18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人类环境保护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阐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1975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提出“环境经济规划”。
1983年3月,《我们共同的未来》。
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思想重要飞跃。
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发展必须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道路,既能满足当代人需求又能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又名地球宪章、21世纪议程。
新阶段。
里程碑。
1844年,“费用效益分析思想之父”杜波伊特《市政工程效用的评价》。
提出消费者剩余。
1950年,美国联邦机构流域委员会《关于流域项目经济分析实践的建议》即绿皮书。
为水资源领域的研究和探索提供了理论基础。
1970年,哈曼得最早将费用效益分析与水污染控制相联系。
资源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1、资源经济学主要研究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的跨代分配、政策抉择和市场机制,社会制度结构的影响和克服影响政策方案以及社会费用和效益分析。
2、生态经济学是理论的,研究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及其变化规律,重点研究生态系统对经济系统的作用和影响。
3、环境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
其理论基础和解决环境外部不经济性的手段应用。
4、较成熟和应用较强的是环境经济性和资源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研究如何运用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以及经济在生产、人口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选择经济合理的物质变换方式,以便用最小的劳动消耗为人来创造清洁舒适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新兴学科。
可持续发展:指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裔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环境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的原理和办法,分析环境—经济之间的关系。
排污收费: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对排污者收费。
机会成本: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该产品的资源如果用于其它生产用途所能发明出的最大价值。
环境容量: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的最大容纳量。
帕累托最优:在不会使其别人的境况变坏的前提条件下,一项经济活动如果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那么该经济活动就是有效率的。
庇古税:人们把针对污染物排放所征收的多个税费统称为庇古税。
贴现: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发生在将来(或不同时间)的费用和效益转化为现值(present value, PV)的方式就叫贴现。
均衡价格: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应量相等时候的价格。
私人物品:能够在市场上购置到的哪些商品。
私人物品含有明确的产权特性,在形体上能够分割和分离,消费或使用私人物品时有明确的专有性和排他性。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反的、不含有明确的产权特性,形体上难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时不含有竞争性或排他性的物品。
例如大气质量、河流和公共土地。
外部性:是在没有市场交换的状况下,一种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影响了其它生产单位(或消费者)的生产过程(或生活原则).市场失灵:通过市场进行的资源配备出现扭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配备.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乐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置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乐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物质平衡原理:在经济系统中,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是在进行一系列的物理反映和化学反映,遵从质量守恒定律。
物质实体只是携带某种服务的载体,投入的环境物质最后必然以污染物的形势返回环境。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多个可能的价格下乐意并且能够购置的该商品的数量供应: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多个可能的价格下乐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_各章重点..第一章1.环境经济学:这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从本质上讲,它是一门经济学的分支。
2.库式曲线:3.环境经济学是基于资源的稀缺性而建立的。
4.环境的四种功能分别是,自然资源的提供者、废弃物的接受者、舒适的提供者、生命支持系统。
5.画图说明经济发展与环境损害之间有哪三种关系,并说明每种关系的含义。
ACDEF: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适用于发达国家、实行先污染后治理。
ACG:不可持续发展曲线。
经济发展—环境恶化;退化超过阈值时,仍不采取保护措施,导致环境急剧恶化,同时经济发展也恢复到零点。
环境损害BFECADABEF:在经济发展初期,人们就采取预防性措施保护环境,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良好状态,真正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对环境库式曲线的评价。
①客观上鼓励先污染,后治理,代价惨重。
②许多国家要达到$1XXXX年龄为t的人活到t+i年的概率Et+i —在年龄为t+i时的预期收入r —贴现率T ——从劳动力市场上退休的年龄11.某城市因水资源短缺,引起工业生产减少或停产,造成经济损失,设该城市工业用水1×10 t,可创造产值10×10元,若因水体污染致使该城市工业用水短缺0.2×10 t,用机会成本法估算水体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
(10×10 /1×10 ) ×0.2×10 =2×10 (元)12.意大利米兰是欧洲城市古建筑比较集中的城市之一,这些古建筑在无污染时50年才修复一次,其费用为10亿意大利里拉,近30年,由于工业污染使许多大理石建筑物被大气中SO2腐蚀,致使每10年修复一次,每次费用5亿意大利里拉,用重置成本法计算污染带来的该经济损失。
(50/10)×5-10=15(亿里拉)13.某污染区人口一万人,环境未受污染前,该区域人口中得某种疾病的比例为10%,环境污染后,得该疾病比例增加至40%。
环境经济学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影响(关系)?环境经济学四大原理:1双赢原理环境经济政策必须取得环境规律与经济规律的协同才能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2狀态洞滋原理共有态的坏境资源需要通过政府引导最大限度进入市场态或公共态3内在化原理市场的环境外部性要最大可能地内在化4环境生产力原理环境也是生产力弹性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决定因素中的某一种变动的反应程度的衡量,曲线越平坦,弹性越大,物品供需量对价格越敏感。
计算:量变百分比/价变百分比>1则富有弹性,反应程度大。
量变百分比:量变/原量价变百分比:价变/原价消费者剩余二支付意愿(买者的评价)■实际支付生产者剩余二卖者得到的量■卖者的成本总剩余二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二支付意愿•卖者成本外部性双方交易产生的福利结果超出原先市场范围,给市场外的其他人带来的影响。
使他人福利增加即正外部性(外部经济性),此时社会收益高于个人收益,市场最优量小于社会最适量;使他人福利减少即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性),此时社会成本高于个人成本,市场最优量大于社会最适量。
外部性的内在化将外部费用引进价格Z中,使得社会费用与个人费用更为接近,资源配置接近社会最优私人解决办法:道德约束、慈善行•为、形成产业链、签订协议J缺乏强制性,基于科斯定理的协商要求交易成本低、可能谈判破裂、人员太多难以协商)科斯定理:若私人各方可无成本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他们就能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
(产权明确、交易成本低、有限交易人数)所以一旦产权配置得当,市场可以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
公共政策:管%% (前提了解行业生产技术细节;优势环境效果的确定性、管制的严肃性;缺陷灵活性差、不能提供开发减轻环境损害的新技术的激励、对于大量小而分散的污染源难于管理)经济手段(押金一退款、补贴、庇古税用于纠正环境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税收减少污染的社会成本比管制方法低)帕累托最优:其他条件不变如果不减少一些人的经济福利,就不能改善另一些人的经济福利,标志着社会经济福利达到了最大化状态,实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所有东西显性成本:企业支付的货币隐性成本:没有体现为支付的成本会记只考虑显性成本,经济学家考虑总机会成本;收益■显性成本二会记利润;收益■总机会成本二经济利润生产函数用于生产某种物品的投入量与其产量间的关系边际产量:增加的一单位投入所引起的产量增加生产函数的斜率即边际产量,曲线变平坦说明边际产量递减(如雇仰工人数量与手工产量),变陡说明边际产量递增(如供电公司、电话公司),斜率不变说明边际产量不变(如制造业)边际产量递减: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平均生产率:生产函数上任何一点,产量与投入品的比率称为平均生产率在边际产量递减的生产函数曲线上,曲线与其切线交点即平均生产率最高的点,曲线的切线称为最大生产率线完全竞争市场1.市场上有许多买者和卖者,其行为对市场不产生影响;2.同一行业提供的同种商品同质、无差异;3.企业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五十年代出现的历史上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水俣事件、富山事件、四日事件、米糠油事件公害事件: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在短期内人群大规模发病和死亡事件●逆温概念: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但实际上有时可能出现温度随海拔上升而增高现象,称为逆温。
●环境的概念:广义: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狭义:中心事物是人类,以中心事物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须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
哲学定义:环境是一个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它与主体相互依存,因此其内容也随主题的不同而改变。
环境经济学中的“环境”:能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的资本,是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并列的四大资本之一,它为人类提供许多不可缺少的服务。
经济意义:环境是资源提供者;环境是纳污者;环境是舒适的提供者以及教育和精神价值;环境是生命支持系统●环境问题的概念: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自然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自然环境问题,它主要指地震、洪涝、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环境问题,它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两类。
●环境问题的分类:按环境范围分:区域环境问题和全球环境问题按环境属性划分:自然环境问题和社会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实质上是经济问题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环境问题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环境问题的解决还要依赖于理性的经济发展●环境价值是环境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传统价值观没有劳动参与的东西没有价值;不能市场交易的东西没有价值;环境资源既没有劳动参与,也不能市场交易,所以没有价值。
名词解释1、消费:是指使用商品和劳务以满足当前需要的活动。
2、市场:是通过相互作用使交易成为可能的买方和卖方的集合。
3、市场机制:是指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与分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
4、帕累托最优:在一种资源配置状态下,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福利状况变坏。
5、需求: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6、供给: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7、支付愿意: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8、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9、私人物品:具有明确的产权特征,在形体上可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或使用私人物品时有明确的专有性和排他性。
10、公共物品:不具备明确的产权特征,形体上难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时不具备专有性有排他性的物品。
11、市场失灵:在理想市场状态下,个体利益最大化能够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
当上述条件不能满足时,就会出现资源配置的扭曲。
12、政策失效:是指由于政策的执行,使生产者的边际生产成本低于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导致生产要素无效率使用和过度使用,引起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
13、边际成本:每增加一单位的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量。
14、边际收益:每增加一单位的产量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增量。
15、外部性:是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影响了其他生产单位的生产过程。
16、边际社会成本:每增加一单位产出引起社会总成本的增量。
17、边际私人成本:每增加一单位产出引起私人总成本的增量。
18、边际外在成本:每增加一单位产出引起外部总成本的增量,是边际会社成本和边际私人成本之差。
19、边际社会效益:每增加一单位产量引起社会总效益的增加。
五十年代出现的历史上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水俣事件、富山事件、四日事件、米糠油事件公害事件: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在短期内人群大规模发病和死亡事件逆温概念: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但实际上有时可能出现温度随海拔上升而增高现象,称为逆温。
环境的概念:广义: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狭义:中心事物是人类,以中心事物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须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
哲学定义:环境是一个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它与主体相互依存,因此其内容也随主题的不同而改变。
环境经济学中的“环境” :能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的资本,是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并列的四大资本之一,它为人类提供许多不可缺少的服务。
经济意义:环境是资源提供者;环境是纳污者;环境是舒适的提供者以及教育和精神价值;环境是生命支持系统环境问题的概念: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自然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自然环境问题,它主要指地震、洪涝、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环境问题,它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两类。
环境问题的分类:按环境范围分:区域环境问题和全球环境问题按环境属性划分:自然环境问题和社会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实质上是经济问题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 ;环境问题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环境问题的解决还要依赖于理性的经济发展环境价值是环境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传统价值观没有劳动参与的东西没有价值;不能市场交易的东西没有价值;环境资源既没有劳动参与,也不能市场交易,所以没有价值。
《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大纲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大纲2013陈方舟编【题型介绍】名词解释[5题15分]填空题[10题14分]选择题[10题10分]简答题[5题25分]计算题[18分]论述题[18分]【期中考试题】1、从经济一坏境大系统地角度,试述坏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简述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
3、请你谈谈一经济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II这一命题。
4、P66图7. 6计算两期的净收益的当期值,从效率与公平的角度谈谈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5、环境影响分为4类,生产力、健康、舒适性和环境的存在价值,针对不同的影响,有哪第1章引言:环境、发展与经济学一、环境恶化的经济危害表现在:1.资源过度使用和浪费造成资源短缺;2.稀缺资源未有效配置:用于低收益不可持续使用的用途而非高收益用途;3.可再生资源一次性采光;4.多用途资源为充分利用:多用途资源用于单一用途5.资源保护投资不足;二、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成木和收益、稀缺和价格、权利和义务、行为和结果的脱节或背离。
这种脱离和背离是由于以下两者的结合:1 •市场失灵2•政府失灵第2章环境一一经济大系统一、传统的经济系统模型【图P9】二、经济一一环境大系统【图P10]-环境经济学在传统经济系统的基础上将环境包容进來,把环境看作整个经济一一环境大系的一部分。
环境被看作可以提供各种服务的一种财产。
环境向经济系统提供:[1]原材料,生产过程将原材料转化为产品,最终供消费者消费;[2]能源,能源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3]废弃物处理场所,口然环境是人类废弃物的处理场所,废弃物可以通过再循环重新投入生产和消费。
-热力学的两个定律的启示第3章环境伦理观与价值观一、绿色伦理观;二、环境价值论第4章企业与消费者的经济行为【貌似老师没讲】第5章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1一、市场如何作用一一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利润最大化产出是由以下原则决定:边际成本二边际收益二价格二、市场失灵:由于现实经济难以满足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它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所以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的一市场失灵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