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标本分析前质量保证.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分析前质量管理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分析前质量管理是指在进行任何检验前的一系列质量管理措施,旨在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该过程涉及实验室的设备、试剂、方法、人员等方面,包括校准、质控、质量评价、人员培训等。
首先,医学检验实验室的设备校准是保证实验室测试结果准确性的基本要求。
设备的校准应该定期进行,确保测量结果与参考值一致。
校准应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并记录在校准报告中,以便日后参考和审核。
其次,质控是对实验室进行日常检测工作质量的监测和评价。
医学检验实验室应建立质控体系,定期进行质控样品的测试,比较所得结果与已知结果,并分析和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室还应建立质控样本库,以确保质控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此外,实验室还应进行质量评价,包括参加外部质量评价和参比方法评价。
外部质量评价是通过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比较,以验证实验室的测试结果和方法是否准确、可靠。
参比方法评价是将实验室的方法与标准方法进行比较,以确保方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为了保证实验室人员的操作准确性和可靠性,实验室应定期进行人员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实验室的操作规程、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质量控制的要求等。
实验室还应定期进行内部审核,确保实验室工作符合质量管理的要求,并提出改进建议。
此外,实验室还应建立完善的质量记录系统,记录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措施、仪器校准记录、质控结果、质量评价结果等。
这些记录用于追溯实验室工作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持续改进。
总之,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分析前质量管理对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通过设备校准、质控、质量评价、人员培训和内部审核等措施,实验室可以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检验工作的质量水平,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检验结果。
实验室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制度Ⅰ目的规范实验室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Ⅱ范围适用于医学检验科全体工作人员。
Ⅲ制度一、针对医学检验科内部(一)在行政的协调和支持下,要使医院各部门都认识到,为了得到符合临床要求的实验报告,必须互相配合,共同努力。
(二)为了防止不必要的检验工作量,加重实验室负荷。
既浪费大量财力、物力,也不利于保证检验质量,临床和实验室应确定一般门诊、急诊及住院患者在不同情况下的必须检验项目范围。
便于实验室工作安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检验质量。
(三)抽血取样前后,护士及检验人员应做好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门诊号、申请单受检项目、标本管等之间的核对工作,防止差错。
(四)防止申请单、标本和检验结果的遗失。
做好每一环节的时间记录,记录随标本一起传送。
(五)明确在标本采集前对患者的要求,保证收集符合要求的标本。
标本采集前对患者要求的有关内容应以口头或书面形式通知患者。
尽量避免和减少因操作不当使采集的标本内含分析物的性质及含量发生明显改变。
注意使用适当的容器及防腐剂。
(六)拒收不符要求的标本。
(七)做好标本的分离和保存。
平时要做好离心机保养,注意离心速度、温度和时间;所用的器皿及试管应洁净,避免引入新的污染。
按照分析要求,做好对标本管的选择。
(八)做好分析前标本的核对和分类。
核对检验申请单及标本上患者姓名、住院或门诊号、要求检验项目等。
编好检验号。
检查标本是否足够分析,外观是否符合要求,有无特殊情况。
记录标本收到及分析的时间。
(九)建立差错登记制度,予以充分重视。
(十)经常保持和临床的联系、交流和查询。
二、针对临床(一)在行政的协调和支持下,要使医院各部门都认识到,为了得到符合临床要求的实验报告,必须互相配合,共同努力。
(二)为了防止不必要的检验工作量,加重实验室负荷。
既浪费大量财力、物力,也不利于保证检验质量,临床和实验室应确定一般门诊、急诊及住院患者在不同情况下的必须检验项目范围。
便于实验室工作安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检验质量。
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1. 背景介绍在医学实验室中,进行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标本质量的控制对于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准确定量和质量的标本对于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质量控制主要通过严格的操作标准、标本采集和处理、设备维护和校准等措施来保证。
2. 标本采集和处理2.1 采集过程的规范化标本采集是影响分析结果准确性的一个重要环节。
标本采集需要规范操作流程,确保采集的标本是代表性的、完整的,并且没有受到外界干扰的。
采集过程中的不合理操作可能会导致标本污染、溶液挥发等问题。
2.2 标本处理的要求标本采集后需要保鲜处理以防止标本中的生物分子失活或降解。
不同类型的标本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
例如,血液标本需要迅速离心取血浆或血清,尿液标本需要避光贮存,病理标本需要尽快进行固定和冷藏等。
3. 校准和校正设备3.1 设备的选择和校准在进行标本分析前,需要确保使用的分析设备是准确、可靠的。
设备选择应根据分析要求和标本特性进行,且经过严格的校准和验证。
校准设备是确保仪器测量结果准确的关键步骤,设备校准应定期进行,并在校准后进行记录。
3.2 内部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是对设备分析结果准确性的一种监测手段。
通过使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样本,定期进行内部质量控制,可以评估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结果与预期结果有偏差时,应及时进行故障排除和设备维护。
4. 操作标准和质量管理4.1 操作标准的编制和执行标本分析的操作标准应根据实验室的要求进行编制,标准应详细描述每个步骤的要求和操作流程。
每个操作者都应接受标准化的培训,确保操作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
,定期进行操作方法的评价和改进,以提高操作效率和准确性。
4.2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监控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于标本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质量管理体系应包括文件控制、风险评估、不符合事件管理和内审等内容。
通过监控和评价体系的运行,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和改进措施。
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引言在临床实验室中,质量控制是确保测试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步骤之一。
质量控制包括检查标本的质量、仪器的正确运行以及操作人员的技术能力等方面。
其中,检验标本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分析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以及其在实验室中的应用。
重要性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如果标本的质量不好,可能会导致测试结果的误差,从而可能会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产生影响。
进行质量控制能够帮助实验室准确评估标本的质量,确保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质量控制方法标本采集在进行分析前,正确的标本采集非常重要。
标本的采集要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并确保样本的完整性和纯净性。
例如,在血液标本采集时,需要遵循洗手、佩戴手套、使用无菌器具等操作规范。
只有确保标本的采集质量才能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转运和保存标本在采集后,需要正确地进行转运和保存。
标本的转运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温度变化、振动和倾斜等可能影响标本质量的因素。
例如,某些生化分析需要在低温下进行,在转运过程中需要使用冷藏设备。
质量控制样本在进行实验之前,需要使用质量控制样本进行标定和校准。
质量控制样本具有已知的浓度或数值,用于评估实验室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实验室可以使用内部质量控制样本或外部参考物质进行质量控制。
实验室应用实验室在进行检验分析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操作。
应对设备的正确性和准确性进行验证和校准。
进行质量控制样本的准确性和精确度检验。
在进行实际样本分析之前,需要对标本进行检查和评估,并记录相应的质量控制结果。
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对于实验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通过正确的标本采集、转运和保存,使用质量控制样本进行标定和校准,实验室可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实际应用中,实验室应充分意识到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并确保质量控制步骤的进行。
检验分析前中后质量控制检验分析前中后质量控制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
在制造和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是不可或缺的步骤,它不仅可以确保产品符合规范标准,而且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本文将分析检验分析前、中、后三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措施和方法。
一、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主要是在产品投产之前对原材料和设备进行严格检查和测试,以确保产品的质量。
在这个阶段,关键的控制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原材料的质量必须得到保证。
原材料是产品的基础,直接决定了产品的质量。
因此,在采购原材料之前,必须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的审核和评估。
只有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达到一定标准,才能被列为合格供应商。
此外,采购部门还应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跟踪检查,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稳定性。
其次,设备的状态和性能也需要进行检查和测试。
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行对于产品的质量至关重要。
因此,在投产之前,需要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
同时,还要对设备的性能进行测试和评估,以确认其工作效率和稳定性。
最后,检验分析前还需要进行员工的培训和教育。
员工是质量的保证,只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员工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因此,在投产之前,应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资格考核,确保他们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知识。
二、检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检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主要是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参数进行监控和调整,以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要求。
在这个阶段,关键的控制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严格监控。
关键环节包括温度、湿度、时间等,这些参数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设置相应的监测设备和仪器,对关键环节的参数进行实时监控。
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以确保产品的质量稳定性。
其次,对产品进行抽样检验。
抽样检验是检验分析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有效地评估产品的质量。
在进行抽样检验时,应根据产品的特点和规格,制定合理的抽样方案。
抽样时应注意随机性和代表性,避免偏差的产生。
医学检验技术: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从临床医生申请检验开始,包括检验项目的申请,采集样本前患者的准备,原始样本的采集,样本的运送,样本到达实验室后至检验分析过程开始时分析前的处理结束。
在整个实验误差中,分析前误差约占70%,因此分析前质量保证,对减少实验误差,提高检验质量尤为重要。
1 检验项目的正确选择检验项目的选择应遵循安全性、有效性、时效性和经济性。
要求检验科的工作人员要经常与临床科室的医生进行沟通,向临床医生提供实验室开展检验项目的清单,并参加病房查房和会诊,为临床医生提供及时的检验信息和合理的检测项目。
2 患者的准备固定的因素年龄、性别、民族和地域等。
可变的因素如患者的情绪、运动、生理节律变化等为内在因素;饮食、药物的影响为外源性的因素。
其他甚至如采取血标本时体位、止血带绑扎的时间等都可能影响检验结果。
3 标本的正确采集标本要正确采集,对采集者的培训非常重要,具体内容要从影响因素、注意事项、采集方法等方面。
4 标本的正确传送许多检测项目对标本离体后的保存有特殊要求,如温度、湿度、光照、时间等。
采集标本后专人输送,保证输送的及时性,确保在规定时间内送达检测实验室。
保证标本在传送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过度震荡,防止标本容器的破损,防止标本被污染,防止标本及惟一性标志的丢失和混淆,防止标本对环境的污染,防止水分蒸发等,特别是对怀疑有高生物危险性的标本应按相关条例的要求输送,严密包装,防止传染他人。
5 标本的验收及处理储存检验科收到标本后应立即专人核对,内容主要包括:惟一性标志是否正确无误,申请检验项目与标本是否相符,标本容器是否正确,是否溶血,抗凝血中有无凝块,细菌培养的标本有无被污染,标本采集时间到接收时间之间的间隔等。
对不合格的标本应及时退回并说明原因,处理的过程应有记录。
采用血清或血浆检测时,对采集的血液标本应在规定时间内做进一步处理,对于不能马上分析测定的标本,应按试验要求将其置于合适温度和环境下保存。
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引言在医学实验室中,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对于医疗诊断和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要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在进行标本分析之前进行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一系列操作的整合,旨在确保实验室分析中的准确性、精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重点介绍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措施。
内容1. 样本接收和标识标本接收是整个质量控制的第一步。
医学实验室接收到标本后,首先需要核对标本的身份和标识是否符合要求。
应确保标本的标识信息包括病人姓名、病人编号、日期和采样时间,确保与医嘱单上的信息一致。
如果发现标本的标识信息有误或不完整,应及时联系医生重新采集标本或更新标识信息。
2. 样本储存和运输在进行分析之前,标本需要进行适当的储存和运输。
正确的储存和运输条件对于保持标本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非常重要。
常见的储存和运输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
根据不同类型的标本,选择适当的储存和运输条件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血液标本应储存于冰箱中,在适当的温度下保持冷藏;尿液标本应储存在常温下,并且在采样后尽快运送到实验室。
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需要记录下标本的储存时间和温度,以便后续分析时作为参考。
3. 样本准备在进行标本分析之前,需要进行样本准备,以便获得可靠的结果。
样本准备的步骤包括离心、分离血清或血浆、制备标本滴度等。
这些步骤需要遵守操作规程,并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此外,还需要注意样本的稀释和稀释倍数,以保证最终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4. 质控品的使用质控品是一种用于评估实验室分析方法准确性和精确性的样品。
在进行标本分析前,应使用适当的质控品来验证分析方法的可靠性。
质控品应与待分析标本具有类似的性质和组成,并且具有已知的浓度或值。
通过与质控品的对比,可以评估实验室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及时调整仪器校准和操作流程,以确保结果的正确性。
5. 仪器校准和质量保证在进行标本分析前,需要对仪器进行校准和质量保证。
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本文档涉及附件:1:标本采集及储存标准操作流程附件2:标本分析仪器操作手册附件3:质控样本保存记录表附件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质量控制:一种通过比较分析结果和已知结果来评估实验室分析过程中误差的方法,旨在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标本:指用于实验室分析的生物样本、化学样本等。
1: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1.1 质量控制的目的和重要性- 目的:确保实验室的分析结果准确、可靠,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误差。
- 重要性:质量控制对实验室分析过程至关重要,可以帮助发现分析方法、仪器或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正。
1.2 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样本质量控制:确保标本采集、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质量符合标准操作要求,避免样本污染和变质。
- 仪器质量控制:定期检查和校准分析仪器,保证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 方法质量控制:采用标准操作流程进行实验分析,确保实验操作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
- 质量控制样本:参与实验过程的质检样本,用于检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样本质量控制2.1 标本采集- 采集人员的资质要求- 采集环境和条件的要求- 采集器材和消毒的要求- 采集过程中文书记录的要求2.2 标本储存和运输- 标本储存的温度要求- 标本储存容器的选择和使用- 标本储存的时限要求- 标本运输的要求和流程3:仪器质量控制3.1 仪器管理- 仪器的日常维护和保养- 仪器的校准和检查- 仪器的故障排除和修复3.2 仪器操作- 操作前的准备工作- 操作步骤的详细说明- 操作过程中的记录和检查要点- 操作结束后的仪器关机和清洁工作4:方法质量控制4.1 标准操作流程- 标准操作流程的编制和修订- 标准操作流程的培训和实施- 标准操作流程的评估和改进4.2 实验中的关键质量控制点- 实验前的准备- 样本的配制和制备- 有关试剂和仪器的校准和标定- 实验操作过程的注意事项- 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分析5:质量控制样本5.1 选择和准备- 质量控制样本的来源选择- 质量控制样本的制备方法5.2 使用和分析- 质量控制样本的使用频率和方法- 质量控制样本的分析过程和结果评估- 质量控制样本的记录和保存。
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一、引言在进行标本分析之前,进行质量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质量控制的目的是确保标本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为医疗决策提供可信赖的依据。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措施。
二、标本采集1.标本采集时间:确保标本采集的时间准确,避免标本过久引起分解或其他不良变化。
2.标本采集方法:按照相关规定和操作程序采集标本,确保采集的标本是符合要求的。
三、标本预处理1.标本保存:确保标本在采集后的保存条件符合要求,避免标本质量因存储条件不良而受损。
2.标本处理:根据分析要求对标本进行预处理,如离心、分离澄清等,确保后续分析的准确性。
四、标本分析设备1.设备校准:在进行标本分析前,对所使用的设备进行校准,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设备维护: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持其正常工作状态。
五、质量控制样本1.质控样本选择:选择与待测样本相似特性的质控样本,用于验证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质控样本管理:对质控样本进行管理,包括及时更新、储存条件等措施,确保质控样本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质控结果分析:对质控样本的分析结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分析方法和设备的使用参数。
六、内部质量控制1.生物标志物控制:根据分析要求选择合适的内部质量控制物质,并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控制。
2.质控数据分析:定期对内部质量控制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分析过程中是否存在异常,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七、外部质量控制1.参加外部质量评价:定期参加相关的外部质量评价活动,获取第三方对实验室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评估,以便及时纠正和改进。
2.外部质量评价结果分析:对外部质量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实验室的分析方法和设备使用参数。
八、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记录1.记录标本采集时间、采集方法和处理情况等相关信息。
2.记录设备校准和维护情况。
3.记录质量控制样本的选择、管理和分析结果。
4.记录内部和外部质量控制的执行情况和分析结果。
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1. 引言2. 标本采集和收集标本采集和收集是影响实验结果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
正确的标本采集步骤可以确保标本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以下是一些标本采集的质量控制措施:标本采集人员要接受专业的培训,了解正确的采集步骤和要求。
标本采集过程中要注意标本的标识,确保与患者信息相符。
使用正确的采集容器和试剂,避免污染和干扰。
3. 标本储存和运输标本的储存和运输也是关键的质量控制环节。
以下是一些储存和运输的质量控制措施:标本应存放在适当的温度下,避免暴露在不良环境中,以防止变质和损坏。
标本的储存容器要经过适当的消毒和清洁,以避免交叉污染。
标本的运输要遵循一定的规定和标准,确保标本的安全和完整性。
4. 标本预处理在进行实验分析之前,标本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预处理步骤。
以下是一些标本预处理的质量控制措施:标本预处理步骤要严格按照实验室的标准操作程序进行,避免误操作和交叉污染。
使用适当的试剂和仪器进行标本的处理,保证处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标本预处理过程中要记录每一步的操作和结果,以便后续分析和审查。
5. 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对于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至关重要。
以下是质量控制的重要性:遵循质量控制步骤可以减少实验误差和结果的偏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质量控制可以帮助实验室监测和评估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实施质量控制可以确保实验室符合相关的法规和标准,提高实验室的信誉和声誉。
6.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实验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环节。
通过正确的标本采集和收集、储存和运输以及标本预处理,可以避免实验结果的误差和偏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质量控制的实施还可以监测和评估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保证实验室的法规合规和声誉。
在进行标本分析之前,实验室应重视和实施质量控制措施。
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1. 引言在临床实验室中,标本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实验结果准确和可靠的关键步骤之一。
在进行标本分析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措施,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以及常用的质量控制措施。
2. 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质量控制是用来评估和监测实验室所使用的方法和设备的性能是否符合要求的过程。
它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识别出任何潜在的问题或误差。
在标本分析前进行质量控制可以帮助实验室确定是否存在先行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正或调整,以确保准确的实验结果。
3. 质量控制措施3.1 标本采集和处理在标本采集和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标本采集应遵循严格的操作规程,确保采集的标本完整和代表性。
•标本应妥善保存和运输,避免被污染或破坏。
•标本应及时送达实验室,避免样本变质或失效。
3.2 仪器校准与维护仪器校准和维护是确保仪器性能符合标准要求的重要步骤。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仪器校准和维护措施:•定期进行校准和验证,以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进行常规的仪器维护,如清洁和保养,以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
•有问题的仪器应被修复或更换,以避免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3.3 内部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是通过使用已知浓度的标准物质或质控品来评估实验室的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内部质量控制措施:•每个实验批次中应包含正常和异常样本作为内部质控品。
•内部质控品应经常使用,并根据实验室的要求定期检查。
•内部质控的结果应记录并进行分析,以确定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4 外部质量控制外部质量控制通过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比对来评估实验室的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外部质量控制措施:•参加外部质量评估计划,通过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比对来评估实验室的分析结果。
•外部质量评估计划应定期进行,并及时处理评估结果。
•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评估结果,需要及时进行问题分析,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检验标本采集和送检的基本要求一、分析前阶段质量保证工作的内容及重要性分析前阶段又称检验前过程。
按CNAS-CL02:2008《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有专用要求》的定义:分析前阶段按时间顺序,该阶段始于来自临床医师的申请、患者准备、原始样本采集、运送到检验科并在实验室内部的传递,至检验分析过程开始时结束。
根据此定义,分析前阶段质量保证的主要内容为:保证检验项目申请的科学性、合理性;根据临床医师的检验要求,患者的病情正确准备;原始样本的正确采集及运送。
这一阶段质量保证的重要性在于保证所提供的检验信息对临床医师用于患者诊断、治疗时的有效性、可靠性。
也就是说这一阶段质量保证工作是为保证检验结果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患者当前病情或健康状态所应采取的必要保证措施。
如一个溶血的血清标本,即使用最好的方法、技术熟练的人员去检测,其钾的测定值一定是增高的。
对该标本来说,此结果是准确的,因他反映了血清中钾的真实含量,但对患者来说,此信息是无效的,因为此结果并不反映患者当前病情变化,因为血钾增高是由溶血引起,而并不是病情变化引起的。
所以分析前阶段质量保证是临床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是保证检验信息正确、有效的先决条件,而检验信息的有效性是检验工作的目的,也是检验质量重要内涵之一。
检验信息的不正确、不可靠,不仅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还可能对临床诊治产生误导,延误对患者及时治疗。
二、检验项目的正确选择检验项目选择是否正确,是检验信息是否有用的前提。
临床实验室向临床提供的信息如下:1、诊断信息。
2、治疗信息。
3、患者病情转归的信息。
4、预防信息。
5、人体健康状况评估的信息。
6、其他。
医疗机构临床医师要求临床实验室主要是前三方面的信息;预防信息及人体健康状评估的信息除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外,往往还由防疫部门、体检部门、采供血等部门临床实验室提供。
(一)检验项目选择的原则1、针对性主要是应根据所需提供何种信息来确定检验项目的选择。
[ 10-07-14 09:15:00 ] 作者:万广伟编辑:studa090420
【关键词】质量保证分析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检验方法也向更加快捷的方向发展,使实验室做出的报告更具有可靠性和准确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差错和误差。
笔者从多方面做了一些探讨,让误差和差错降到最低,以便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数据。
现就临床检验标本分析前谈几点看法。
1 患者的准备
送检标本质量高低,是否具有代表性,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的正确可靠和能否真实客观地反映患者当前的病情,所以患者的准备是分析前质量管理首先应注意的问题。
1.1患者状态原则上患者应平静,休息状态下采集标本,特别是血液标本。
患者处于激动、兴奋、恐惧状态时,可使血红蛋白白细胞增高。
运动后由于能量消耗,体液丢失,剧烈呼吸可造成许多检验结果的变化,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等成分的变化。
1.2 患者饮食进食后一定时间内可使血液中许多化学成分发生变化。
由于人们饮食的多样性生理功能又不完全相同。
控制这一因素的最好办法是空腹采血,但并非空腹时间越长越好。
延长空腹时间,病人处于空腹时间过久会使血糖、蛋白质降低,胆红素可能升高。
有研究指出,一顿标准餐后,可使血中甘油三酯增高50%,血糖增高15%。
进食高糖食物可引起血糖增高;进食高蛋白或高核酸食物,可引起血中尿素氮及尿酸增高;进食高脂肪食物可引起甘油三酯的大幅度增高。
饱餐后采集的血液标本其血清常出现乳糜状,影响许多检测结果的正确性。
一些饮料如咖啡可使淀粉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等升高。
饮食也可影响尿、便检查。
如进食富含葡萄糖的食物,可引起一过性尿糖阳性。
进食动物血、肉、内脏及富含铁质的蔬菜时可引起化学法检测便潜血的假阳性。
1.3 药物影响所有药物都会对病人的某些检测项目的结果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
某些药物通过药理作用来影响检测结果。
如某些甲状腺制剂能促进糖的吸收,还可加速胆固醇转变为胆酸因而造成血糖增高和胆固醇降低。
有些药物对检测方法产生影响,如有的药物有颜色影响比色结果,有的药物参与化学反映,对利用氧化还原法的测定由一定影响,有的药物可抑制酶的活性,造成酶测定结果的降低。
为减少这种干扰,在做某种检测时应暂时停用对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药物,如不能停用则解释结果时要考虑可能产生的影响。
1.4 患者准备的控制要获得高质量的标本,需要医生护士患者的共同配合,首先做好解释工作,向患者说明该项检测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消除对抽血特别在抽脑脊液、胸腹水及骨髓穿刺时的恐惧和紧张,使之能够很好地配合。
2 标本的采集
2.1 采集时间的要求
2.1.1最具代表性的时间原则上晨起空腹时采集标本,因为尽可能减少昼夜节律带来的影响。
易于与正常参考范围作比较,便于日常工作。
2.1.2检出阳性率最高的时间细菌培养应尽可能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标本;尿常规检查应采集早晨第一次尿;早孕试验应在孕后35天送检,此时阳性率达高峰。
2.1.3对诊断最具价值的时间如病毒性抗体检查,在急诊期及恢复期采集双份血清检查对诊断意义较大。
2.2 采集最具代表性的标本
2.2.1大便检查应取脓血部分,骨髓穿刺应防止外伤性血液的进入,留取痰标本应防止唾液的混入。
2.2.2静脉采血时通常规定患者采取卧位或坐位采血。
止血带后1分钟内采血,见回血后立即松开。
2.2.3采集标本注意事项选择正确的抗凝剂,血常规使用EDTA-K2抗凝剂,凝血检查使用枸橼酸钠抗凝剂,生化项目采用肝素锂抗凝剂。
采血量应严格按照真空采血管的刻度要求。
避免抗凝剂与血标本的比例偏差而导致的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 10-07-14 09:15:00 ] 作者:万广伟编辑:studa090420
2.2.4防止溶血及污染,在生化测定中溶血、乳糜及黄疸是影响检测准确性三个常见的主要因素,尤其以溶血影响最为常见。
许多物质在红细胞内和血浆中的含量不一样,如钾离子、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等在红细胞中的含量比血浆中高出数倍、乃至数百倍。
一旦溶血则造成血浆中这些物质测定值的假性增高。
而另一些物质如钠、钙、血糖等又比血浆中含量低,一旦溶血由于稀释作用而使血浆中测定值降低。
此外溶血还干扰比色测定。
2.2.5防止过失性采样如边输液边采血进行钾离子、钠离子、血糖等项目的测定。
2.2.6标本容器的条码上应至少含概下列信息送检科室及病床号,患者姓名及病历号,标本类型。
避免张冠李戴贴错条码。
3 标本的保存及运送
3.1 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如不能立即送检应暂放冰箱保存。
血清标本可冰冻保存。
但防止反复冻融。
3.2 标本采集后,切忌在室温放置过久,避免某些血液成分的改变,还可促使溶血。
水分蒸发还可造成血液浓缩。
3.3 细菌培养的标本应立即送检,最好采用输送培养基,避免引起病原菌的死亡,也避免污染细菌或并存于标本中的正常菌群大量繁殖造成虚假的结果。
3.4 每天早晨6:30各病区准备好标本,由检验科专门人员至指定地点去收取,经核对无误并签字后将标本送到检验科。
在运送过程中应防止标本容器的破碎及标本丢失。
3.5 急诊检查或其他时间要送检的标本由各病区指定的专人按上述要求送检。
3.6 送检的标本中可能含有病原微生物,因此送检人员应做好防护,以确保在运送过程中不被污染,同时也确保不污染周围环境。
4 小结
检验医学是一门技术要求高又比较细致的工作,它是现代医学诊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随着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和各种检验仪器的更新
换代,特别要求检验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技能。
用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耐心细致地对待每一位患者和每一份检验标本,避免人为造成检验差错,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准确的检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