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领巾事件案例分析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610.50 KB
- 文档页数:12
绿领巾事件简介绿领巾事件是指于20XX年在某市发生的一起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
该事件涉及一名小学生佩戴绿色领巾遭到欺凌,引发了对校园暴力问题的深思与讨论。
本文将从事件背景、影响与应对措施等方面对绿领巾事件进行分析。
事件背景在20XX年X月X日,一名叫小明的小学生佩戴绿色领巾去上学,遭到同班同学的欺凌和歧视。
这一事件很快在社交媒体上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关注,引发了公众对校园欺凌问题的深思和讨论。
根据调查,这名小学生佩戴绿色领巾是因为他参加了一次植树活动而获得的荣誉称号。
然而,他的同学们并不了解这一情况,而是将绿色领巾视为他的特异标志,并对他进行欺负和排斥。
这一事件的发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论。
一方面,许多人谴责欺凌者的行为,并呼吁加强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关注和解决。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认为这只是个别事件,不应该过度渲染。
影响与反思绿领巾事件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发了人们对校园暴力问题的深思与反思。
首先,绿领巾事件再次凸显了校园欺凌问题的存在和严重性。
许多学校普遍存在欺凌现象,而绿领巾事件对此问题的公众认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关注,并促使相关部门和学校采取措施来预防和解决这一问题。
其次,绿领巾事件揭示了教育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事件发生后,人们开始反思学校教育中是否足够关注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公民意识。
对于小明的同班同学而言,他们对绿色领巾的误解和欺凌行为表明他们缺乏对多元文化的认知与尊重。
因此,教育部门应重点关注学生情感教育、价值观培养和多元文化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包容性。
再次,绿领巾事件引发了学校管理和师生关系的思考。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加大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师生沟通与互动,提高师生之间的信任与尊重。
同时,学校还应该通过举办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和讲座,加强对多元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性和多元视野。
最后,绿领巾事件还引发了公众对欺凌行为的道德评判。
由“绿领巾”事件所引发的关于惩罚教育的思考作者:刘萍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2年第01期2011年10月18日,发生在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绿领巾”事件,登上了各大新闻媒体头条。
所谓“绿领巾”事件,便是学生按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的优劣程度被分为两类,表现好的孩子佩戴鲜艳的红领巾,表现差的孩子佩戴绿领巾。
学校和老师的意图旨在激励学生上进,“告诉他加油努力,下次争取戴上红领巾。
”事件一经披露,便遭到社会各界的抨击。
这一事件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笔者对“惩罚教育”的思考。
在新课程和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教育普遍倡导的是平等、赞美式的赏识、和谐教育,而惩罚式教育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并被主流社会否定、拒绝甚至于遗弃。
惩罚式教育是否真的一无是处?表面上看很“和谐”的赏识教育,是否能面面俱到?惩罚教育,从字面上看,往往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人们普遍认为惩罚教育便是体罚教育,是充盈着暴力而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都极为不利的,所以为我们的主流社会所唾弃。
网络上体罚学生的案例比比皆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往往被放得更大,其负面影响之恶劣远远超出当事人的想象。
教师们谈“惩罚”而色变,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谨言慎行,避之惟恐不及。
殊不知,无论是社会还是我们的教师,都并未真正理解惩罚教育的真正内涵。
惩罚教育不是体罚教育,是学校或教师针对学生个人或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处分,以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
目的是使学生分清是非善恶,改正缺点和错误。
其常用的具体方式由轻到重依次为:口头批评、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
惩罚是“引起不愉快感,是以对事物或活动的否定、限制、剥夺等可接受性的方式和方法,来达到受罚者行为的可能变化”,是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教育方式,是教师的职业权利之一,造成的是受罚者行为的变化,甚至心灵的可能转变。
惩罚是教师的职业权利之一,但有多少教师还记得或者知道自己所拥有的这项权利?在全社会普遍倡导赏识教育的今天,行使惩罚教育必要吗?惩罚教育合理吗?笔者对此作了如下思考。
四、案例分析题1某学校一位实习教师,教数学。
他上课很有趣,但对学生很严格,如果有人上黑板演示题目做不出题,就会骂人。
最严重的一次是,一个学习不好的男同学被教了好几次还做不对,一怒之下就把该学生的头往黑板上撞,用非常粗俗的话骂他。
那个男生受不了这样的刺激,最后厌学,不肯再读书了,连初中都没上。
问题:(1这位数学实习教师的做法错在哪里?为什么?(2)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1)①这位数学实习教师辱骂、体罚学生是严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
②原因:教师对待学生的道德,从理想层面上看,教师要热爱学生;从原则层面上看,教师要平等、公正、民主地对待学生;从规则层面上看,教师不准以任何借口歧视、侮辱、使用威胁性语言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案例中的数学实习教师,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对学生的严格并不错,但必须严而有度、严而有方。
可是这位教师,对演示不出数学题目就要骂人,甚至对教了几遍还不会的学生使用威胁性语言体罚甚至变相体罚学生。
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2)严重后果:造成了这位学生厌学甚至弃学;其行为严重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师德形象造成了恶劣的影响2小明上小学时因经常把麻雀、青蛙、蚯蚓等带到教室而被老师批评和惩罚,上初中后他仍然经常把小动物带进教室,班主任发现后没有批评他,还在班里成立了动物兴趣小组。
他非常激动,向班主任表示了决心,半年后,小明在班主任的引导下,通过对动物的探索活动,懂得了学好各门功课的重要性,并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逐渐改掉了散漫的习惯,学习有了很大进步,他完成并发表了《蚯蚓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的小论文,还在全市昆虫标本制作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请运用教育学的有关理论对班主任老师的做法进行分析评价。
教师职业作为专门性的职业,不仅仅需要学科专业素养,更重要的是需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者持有不同的教育观、不同的师生观,会培养出不同的学生。
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在管理上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的专制型师生关系,具有等级主义,必然导致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学生的人格得不到尊重,学生的自有意见与自主思想得不到重视。
西安一所学校让成绩不好的学生戴绿领巾;山东枣庄一所学校根据学生成绩好坏,为部分学生分发红黄绿三色作业本;包头一所学校实行差异化校服,红校服只有优秀生穿,普通生穿蓝色或白色校服;慈溪一所学校3个男孩因不守纪律被罚脱裤子在操场上跑步……在体罚学生成为过街老鼠的今天,逐渐显现的冷暴力,却给孩子们带来更隐蔽、更严重的伤害。
案例:教育有色化,伤害难消除尽管已过去好几个月,温州市双桥小学二年级学生黄晶(化名)走进校门时,仍会时不时下意识地看一下胸前:脖子上已没有挂绿领巾了。
黄晶是二年级学生,由于没有成为少先队员,老师就发给她绿领巾,说等她符合少先队员条件再换成红领巾。
黄晶的妈妈说,女儿不喜欢戴绿领巾,整天闷闷不乐,老说戴绿领巾是当不上少先队员的孩子才戴,但不戴的话又会被扣分,只好每天都戴。
黄晶很羡慕那些戴红领巾的同学,每次一走出校门,就会马上摘掉绿领巾,往书包里一塞。
父母尽管知道孩子不爱戴绿领巾,但也没什么办法。
西安的绿领巾事件曝光后,双桥小学的绿领巾也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
双桥小学辩称,绿领巾是方便管理学生而设置,绝不存在给学生分好生和差生的意图。
尽管如此,校方还是很快回收绿领巾。
但是,这一做法给那些学生带来的心理伤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失。
黄晶所受的伤害,就是一种典型的教育冷暴力。
教育冷暴力,是相对于体罚等暴力行为而言的一种精神惩罚,常见手段包括对学生态度冷淡、放任、嘲讽、区别对待等。
有调查表明,80%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教育中“冷暴力”现象普遍。
72.4%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在上学期间遭受过老师的冷暴力。
最常见的3种教育冷暴力类型:70.4%为嘲讽挖苦型,69.7%为漠不关心型,66.1%为训斥型。
追问:暴力隐性化,根源在应试网上有个流传很广的帖子,发帖人是“树枝上的月亮”,写的是孩子遭遇教育冷暴力后的受伤与无助:“我还很清楚地记得那是两年前的一天,我们班要上公开课,在上课之前,我们班的很多同学都被警告:‘上课的时候要表现精彩’,可是我真不争气,我那节课让老师失望了,是很让老师失望的那一种,我的心里一直很内疚,因为我一直都是一个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