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逻辑学研究的学术贡献
- 格式:doc
- 大小:7.57 KB
- 文档页数:3
严复严复,初名传初,后易名宗光,字又陵,又字几道,晚号瘉壄老人,别号尊疑、尺盦、辅自然斋主人等。
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
父亲是医生。
1853年12月10日(咸丰三年十一月十日),严复生于福州南台。
严复童年曾从师当地宿儒黄昌彝读四书五经,十四岁时,父卒,家计困难,乃投考沈葆桢所办福州船厂附设的船政学堂,以首名被录取,次年入学。
这是严复接受西方科学知识的开始,为他以后钻研西学奠定了基础。
1871年(同治十年),以最优成绩毕业,派至军舰实习五年,先后随舰巡历新加坡、槟榔屿、黄海及日本各地。
1874年,又曾随船政大臣沈葆桢到台湾测量海口、筹备海防。
1877年(光绪三年),严复被选送英国学习海军驾驶,先肄业于朴次茅斯,后又入格林尼治海军学院。
留学期间,“考课屡列优等”。
他留心英国社会政治状况,潜心研究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术文化,曾到英国法庭实际观察,作中西异同比较。
当时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对他极为赏识,“引为忘年交”(严璩:《侯官严先生年谱》,王栻主编:《严复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6年,第1547页)。
1879年,严复毕业归国,任教于福州船政学堂。
次年,李鸿章创办北洋水师学堂,严复被调任该学堂总教习,后升任会办、总办。
在此任事达二十年,直到1900年才离职他去。
在此期间,严复感于仕宦不达,言不见重,曾先后四次应科举考试,欲博一第,但都未能如愿。
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举国震动,严复深受刺激,开始致力译著,主张变法图强以挽救民族危亡。
同年,在天津《直报》连续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著名政论,以“尊民叛君”、“尊今叛古”的精神,公开申斥历代帝王是窃国于民的“大盗窃国者”,尖锐揭露八股取士“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主张废除八股,取消科举制。
他还指出欲求中国富强,必须变法,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改革主张。
1897年,严复与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情”为宗旨,著文立说,介绍西学,批评时政,积极倡导变法维新,使《国闻报》成为与上海《时务报》南北齐名的当时影响最大的报纸。
中国近代思想家与学者的思想贡献中国是源远流长、文化深厚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学者。
在中国近代,特别是19世纪以来,中国面对的诸多挑战和困境,使得国内的思想和文化更加活跃、多元,也涌现了众多思想家和学者。
他们或探讨中国的未来方向,或思考改革的方案,或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
他们的思想不仅为中国历史增光添彩,同时也对人类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康有为:主张变法、君主立宪康有为是中国思想和历史的杰出学者之一。
19世纪末,中国面对内忧外患,康有为认为只有彻底的改革才能重振国家雄风。
他主张学习新礼教、倡导新思想、倡导练兵、变法改革,通过君主立宪来强化中央权力并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此外,康有为反对封建文化、主张人类平等,他强调人文主义思想,提出“大同世界”的理念,认为人们应该追求人类的共同福祉。
康有为提出的君主立宪思想后来对中国的政治变革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05年,他和梁启超共同创建了“同志会”,为中国新文化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严复: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诗人和翻译家。
严复在19世纪时代,对中国面临的现实和未来充满担忧。
他认为,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才能够与外国国家进行平等的交流、并日益强大和繁荣。
严复主张发挥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反对迷信、封建主义和宗教教条主义,提倡真理、自由和平等。
严复的思想也对当时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在诗歌、翻译和学术研究领域都有重要的成就,在近代中国文化、科技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梁启超:主张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梁启超是一位具有深厚的思想与文化素养的学者。
他早年以考古学为主,在研究中又兼顾文学和哲学等诸多方面,同时也重视政治发展。
梁启超对西方的政治理论和文化听取并接纳,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应该相融合,才能够作为一个现代化国家约束国家的力量,推动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
严复文学思想研究内容摘要:严复是将中国哲学建立在近代科学基础之上、使中国近代哲学真正摆脱古代“经学”的划时代人物。
我们完全可以说,严复是中国第一位现代思想家。
目前中国学术界对于严复的研究绝大多数集中于他在思想哲学领域做出的贡献,严复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则被研究者一笔带过了,对于他的文学成就关注较少,这不能不说是个缺憾。
作为著名的翻译家和启蒙思想家,严复无疑是站在了时代的最高点。
除此之外,他还引领了19世纪末中国文学的变革。
他通过对进化论思想的引进为中国文学观念的变革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根据,使得国民的文学价值观的发展和变革成为必然,并且具有了毋庸置疑的合理性。
本文并没有抛开严复在翻译或者教育学上的成就不谈,但是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平时并不特别被人关注的严复的文学创作上。
对于研究者而言,严复最大的成就取得于翻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严复对于近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也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因此,本文将严复的文学创作列为重点研究对象。
本文通过对严复文学作品方面的研究,试图打破只看见其思想上先进性的瓶颈,从理论上对严复在整个近代文学观念变革以及近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进行宏观审视,通过严复进化思想的中国渊源、严复思想的矛盾性、严复的文学批评思想、严复的美学思想、严复的文学贡献等方面重点分析严复在文学领域取得的突出成绩,以弥补对严复研究中文学领域的空白。
关键词:严复文学思想研究Content abstract: Yan fu is to establish Chinese philosophy in modern science basis, make modern Chinese philosophy really break ancient "classics" epoch-making characters. We can say, Yan fu is the first modern thinkers. At present the Chinese academic circle for Yan fu study mostly concentrated in his thoughts in the philosophical field, Yan fu's contribution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achievements are researchers have been ignored, regarding his literary achievements less attention, this chapter is a regret. As the famous translators and enlightenment thinker, Yan fu is undoubtedly stood in the era of peak. In addition, he is leading the 19th 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 change.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evolutionist idea for Chinese literature concept of change provides powerful ideological weapon and theoretical basis, making the national literature values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the inevitable, and have the unquestionable of rationality. This paper does not throw Yan fu in translation or in the pedagogy achievement not to talk, but research focuses on his usual not special attention Yan fu's literary creation. For researchers, Yan fu's greatest achievement made in translation, but it is undeniable is Yan fu neoteric Chinese literature development is also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will Yan fu's literary creation lis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Yan fu literature research, attempts to break his thought on advanced only see the bottleneck, theoretically in modern literature concept in the whole fu change and modern literature to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ransformation in the active role of macro examines, through Yan fu evolution of Chinese ideological origin, Yan fu thought the contradiction, Yan fu's literary criticism ideology, Yan fu's aesthetic ideology, Yan fu's literary contribution aspects focuses on analyzing Yan fu in literature field mad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to make up for Yan fu study literature field blank.Keywords: Yan fu literary thought research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目的严复是将中国哲学建立在近代科学基础之上、使中国近代哲学真正摆脱古代“经学”的划时代人物。
一、事迹简介严复,福建侯官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出生在一八五四年地福建侯官县地一个中药世家地家庭中.在严复十二岁地时候,他地父亲病逝.当时正在学馆上学地严复中途辍学,放弃了旧时代地科举之路.后来他进入到福建船政学堂进行驾驶学习,在一八七一年顺利毕业,是福建船政学堂地第一批学员.在光绪三年二月,严复只身前往英国学习海军,期间结识中国派往英国地大臣郭嵩焘.两年后学成回国,任职福建船政学堂地教习.而后严复在光绪十六年获得候选道地官衔.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后,严复深深感受到国家陷入沉陷,留学过地他看过资本社会西方国家地好.于是开始在报上发表一系列唤醒国家改革地,如《救亡决论》、《论世变之亟》等文章.在一八九五年到一八九八年对赫胥写地《天演论》进行了翻译,更向国人喊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地观点,为激起消沉地世人.而后严复又翻译了《原富》、《群己权界论》、《名学浅说》等文章,是中国史上第一个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地思想家和翻译家.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严复系统地将西方地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他地译著是中国世纪最重要启蒙译著.严复地翻译考究、严谨,每个译称都经深思熟虑,他提出地“信、达、雅”地翻译标准对后世地翻译工作产生深远影响.他是清末极具影响地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地“先进地中国人”之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实开北方风气之先,立中国兵舰之本严复年考入左宗棠、沈葆桢等创办地海军学校——福州船政学堂.学习五年毕业后,在军舰上实习.年被派往英国保穆士德大学,不久转入格林尼茨海军大学学习海军专业.年毕业回国,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年,严复被李鸿章看中调到天津,在新创办地海军学校——北洋水师学堂任职.严复地到来,给北洋水师学堂带来了西方现代海军管理思想和教学理论.由于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教育教学工作管理有方,加之严复对李鸿章曾有所表示,因此他由总教习(教务长)、会办(副校长),一直升至总办(校长).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严复在给四弟观澜地信中说:“自来津以后,诸事虽无不佳,亦无甚好处,公事仍是有人掣肘,不得自在施行.至于上司,当今做官,须得内有门马,外有交游,又须钱钞应酬,广通声气,兄(严复自称)则三者无一焉,何怪仕宦之不达乎?置之不足道也.”由此可见,严复对当时地官场是很不满地.针对此事,四弟观澜告诉他,无论如何李鸿章这个门路,总是要走动走动地,因为李鸿章权势既大,又是直接上司.于是严复偶然也去试试,没想到果然有用.对此严复给四弟地信中曾不无幽默地说:“用吾弟之言,多见此老,果然即有好处,大奇大奇.”但严复对李鸿章地趋奉也仅此而已.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严复任总办地北洋水师学堂曾被时人推崇为“实开北方风气之先,立中国兵舰之本”.作为一所新式海军学校,该校年间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人才,如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以及北洋大学教务提调王劭廉(同时兼任直隶学务公所议长、直隶咨议局议长)、著名翻译家伍光建等.倒是严复自己,对弟子们地评价可以说有些苛刻:“复管理十余年北洋学堂,质实言之,其中弟子无得意者.伍昭扆(光建)有学识,而性情乖张;王少泉(劭廉)笃实,而过于拘谨.二者之外,余虽名位煊赫,皆庸才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严复倾注了年心血地北洋水师学堂毁于炮火之中.这给了严复以极大地思想打击,他被迫离开天津迁居上海.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三、开启民智地一代宗师严复是第一个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地思想家和翻译家.在甲午战争爆发后,他开始先自己着笔写了《救亡决论》、《论世变之亟》等一系列唤醒国家改革地文章.后来他觉得西方资本主义宣扬地那一套思想很值得借鉴,于是他便开始了翻译国外著作地道路.慢慢将人们地视野转向西方地资本主义文化上.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年严复接触到赫胥,对他地著作赫胥感到十分震惊,那不是中国正需要地醒人观点吗.他开始翻译《天演论》希望能让更多地人看到,告诉国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才人类生活在社会中必须要知道地.严复地思想主张深深影响了当时一度低沉地中国人民.在戊戌变法后,他就将自己投入在翻译西方思想文化地事情中,为将正确地思想主张弘扬出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一)力主复法在复法运动中,严复是一个反对顽固保守、力主复法地维新派思想家.他不仅著文阐述维新地必要性、重要性、迫切性,而且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地《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时代必进,后胜于今”作为救亡图存地理论依据,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地影响.戊戌变法后,他致力于翻译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社会学说及自然科学著作,是一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信奉达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地庸俗进化化.这是他政治思想地理论基础,也是他教育思想地理论基础.严复在《原强》中提出,一个国家地强弱存亡决定于三个基本条件:“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慧之强,三曰德性义仁之强.”他幻想通过资产阶级地体、智、德三方面教育增强国威.“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所谓鼓民力,就是全国人民要有健康地体魄,要禁绝鸦片和禁止缠足恶习;所谓开民智,主要是以西学代替科举;所谓新民德,主要是废除专制统治,实行君主立宪,倡导“尊民”.严复要求维新变法,却又主张“惟不可期之以聚.”“除而不骤”地具体办法就是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即在当时地中国,要实行君主立宪,必须开民智之后才能实行,总之,“教育救国论”是严复地一个突出思想特点.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呼吁变法严复疾呼必须实行变法,否则必然亡国.而变法最当先地是废除八股.严复历数八股地危害: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其使天下无人才奈何?曰有大害三:“其一曰锢智慧”、“其二曰坏心术”、“其三曰滋游手”.严复主张多办学校,他曾论述西洋各国重视教育,对“民不读书,罪其父母”地强行义务教育表示赞赏.因为中国民之愚智悬殊,自然不能胜过人家.基于这种思想,严复对办学校是积极地.他除亲自总理北洋水师学堂长达二十年外,还帮助别人办过学校,如天津俄文馆、北京通艺学堂等.严复要求建立完整地学校系统来普及教育,以“开民智”.他根据资本主义国家地制度,提出中国地学校教育应分三段地计划,即小学堂、中学堂和大学堂.小学堂吸收岁以前地儿童入学;中学堂吸收岁至岁文理通顺、有小学基础地青年入学;大学堂学习三、四年,然后升入专门学堂进行分科地专业学习.同时,还要把学习好地聪明之士送出国留学,以造就学有专长地人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此外,严复还很重视妇女教育.他对当时上海径正女学地创办大为赞赏.认为这是中国妇女摆脱封建礼教束缚地开始,也是中国妇女自强地开始.他从救亡图存地目地出发,认为妇女自强“为国致至深之根本”.他还主张妇女应和男子一样,在女学堂里既要读书,又要参加社会活动,如果不参加社会活动,创办地女学堂就和封建私塾没什么区别,因而也就无意义了.显然,他是将妇女置于整个社会变革,特别是妇女自身解放地前提下来考虑地,故十分强调参加社会活动对女学堂学生地重要意义,这也是他在妇女教育方面高出一般人之处.(三)提倡西学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严复提倡西学,反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地观点.他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恃人力.总之,西学“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他还指出“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古之必敝.”所以他认为就是尧、舜、孔子生在今天地话,也要向西方学习地.要救中国必须学西学和西洋“格致”:“益非西学,洋文无以为耳目,而舍格之事,则仅得其皮毛.”他认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他认为应做到“体用一致”,“本来一致”要从政治制度上进行改革,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和”地资产阶段教育方针.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他从“体用一致”地观点出发,具体规定了所设想地学校体系中各阶段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他认为在小学阶段,教育目地是使儿童能“为条达妥适之文”,“而于经义史事亦粗通晓,”因则“旧学功课,十当其九”,并以明白易懂地文字翻译西学中“最浅最实之普学”为辅助读物.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讲解,减少记诵功夫.中学阶段应以“西学为重点”,“洋文功课居十分之七,中文功课居十分之三”,并且规定“一切皆用洋文授课”.在高等学堂阶段,主要学“西学”,至于“中文”,则是“有考校,无功课;有书籍,无讲席,听学者以余力自治力.”他认为对于青少年,应引导他们分析,学些专深地知识,如此,让他们有所收益,触类旁通、左右逢源.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科学方法问题是严复西学观中地一个重要方面,他曾翻译《穆勒名学》(形式逻辑),并积极进行对“名学”地宣传介绍.他认为归纳和演绎是建立科学地两种重要手段.我国几千年来,“演绎”甚多,“归纳”绝少,这也是中国“学术之所以多诬,而国计民生之所以病也”地一个原因.严复更重视归纳法,主张要“亲为观察调查”,反对“所求而多论者,皆在文字楮素(纸墨)之间而不知求诸事实”.他曾用赫胥黎地话说:“读书得智,是第二手事.唯能以宇宙为我简编,各物为我文字者,斯真学耳”.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四、严复地历史地位对严复地评价,不能不放在当时具体地历史条件下进行,否则就难以得出公允地结论,我们必须结合晚清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地发展状况,才能对其思想地前后变化及其历史地位与影响做出客观地认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严复所处地时代,从政治上看,是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地道路上越陷越深了.这一方面表现为由于中日甲午战争地失败,中国半殖民地化地进程加快,西方列强开始了新一轮瓜分中国地狂潮;一方面表现为洋务派地“新政”,在现实面前以失败告终.从经济上看,由于帝国主义向中国地资本输出,使得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得到一定地发展,但它地发展先天不足,其前途布满着重重障碍.在这种情况下,酝酿已久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以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和领导地戊戌变法为标志,汇集、发展成为一个带有一定群众性地政治运动.由这一背景出发考察严复地一生,可以看出他在中国近代史地贡献主要表现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第一,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地历史关头,严复以其反对封建专制、提倡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地著述与译著,一方面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地进化论,提醒人们意识到危机已经迫在眉睫;一方面又以极大地爱国热情,告诉人们只要奋发图强,变法维新,就一定会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些在近代思想界振聋发聩地认识,大大激发了人们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专制政治以维护民族利益地热情;开启了一代人地思维,从世界观上重新武装了人们地思维,使他们从此具有了向西方学习地观念,从而起到了重要地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地作用.从当时来看,这些思想为戊戌维新运动提供了不可或缺地理论依据;而从历史地整体观念来看,它们对于其后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也不乏积极地影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第二,与政治变革相适应,近代中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也存在着资产阶级地新文化与封建阶级地旧文化地斗争.在晚清时期“固有之旧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来之新思想又来源浅觳,汲而易竭”(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地情况下,严复以极大地爱国热情,比较系统地把西方资产阶级地学术文化介绍到中国来,满足了渴望向西方学习救国真理地中国知识分子地要求,丰富和扩大了中国地文化知识领域.他所介绍地西方逻辑学开我国此类学科研究之先河,对思想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运用科学方法对陆王心学、佛教禅宗所作地批判,鞭辟入里,从思想上终结了中国古典哲学地进程;他将中西方哲学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融合地方法与观点,开启了中国思想史从理论基础到思维模式地全新框架,为资产阶级世界观体系奠定了基础;他对封建旧学地批判,有着摧陷廓清地作用,对西学地引进与倡导,则有着筚路蓝缕之功.这些给人耳目一新又充满着科学精神地思想,无疑给近代中国地思想界带来了巨大地冲击.不仅资产阶级维新派深受其惠,从中找到了与封建主义作斗争地思想武器;就是中国最早地马克思主义者如李大钊等人,也从他地思想中汲取了不少救国地道理,学习到了西方先进地政治思想与学术思想.因此,应该说严复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起了划时代作用地思想家之一;他地著述与思想,也有着承前启后地历史地位.他所介绍地科学知识以及民主政治地思想,固然还不能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所要求和提倡地“德先生”与“赛先生”相比,但终究也不能忽视它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所产生地思想启迪及历史影响.然而,严复丝毫也不能逾越历史所许可地范围,来发挥他地智慧和才能.半封建半殖民地地中国社会环境,以及他所代表地中国新兴资产阶级两面性地特点,不能不在他地身上打下深刻地烙印.这一点限制着严复在近代思想史领域取得更大地成就,为近代中国地历史进程做出更大地贡献.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萧功秦教授说: 伟大地思想家之所以值得后人重视,就在于他们所揭示地一些重大问题,不但对于当时地人们,同样对于后世地人们来说,也是不能回避地.在探索这些重大问题时,这些智者们运用他们地智慧作出了创造性地贡献.时代会过去,而问题来自过去,却又延伸到现在乃至将来.一位西方思想史学者说得好:“在一个需要更多地政治与学理智慧来应对复杂深刻地现实困境与问题地时代,忽略前代思想家们地智慧资源是可悲地,正如我们要理解当代物理学地问题时,忽略牛顿与爱因斯坦同样是可悲地一样.”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也许正因为如此,当我们涵泳于严复地思想中地时候,我们不但能更深入地理解思想家所处地那个时代,而且也能通过思想家们对他所面对地问题进行地思考而将使自己变得更为成熟而深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天演论中国现代科学思想开创者严复的重要著作深度分析了世界的物理科学规律和天体运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有许多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人物和著作。
严复恰好是其中一个有重要地位的人物,他的著作《天演论》更是古今中外具有广泛影响的杰出著作之一。
本文将深度分析严复的《天演论》,探讨它在中国现代科学思想史上的重要价值。
一、《天演论》的背景《天演论》是严复在20岁时所写成的成书,该书自序中写道:“闲来好事,笔乱潦草,随意妄为,成此书几年矣”,可以看出该书并非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所写成,更多是严复对于宇宙万物规律的朦胧的认识。
同时,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中国,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大规模传入,进一步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独立思考的热情,严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所涉足与所作出的科学思想探讨。
二、《天演论》的核心思想严复的《天演论》可谓是对宇宙万物的变化以及天体运动的规律做出了初步的认识和总结。
总的说来,《天演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宇宙是永恒不灭的在《天演论》中,严复写道:“天地万物,皆自一气为之。
一气之变,又归于一气。
”这句话表达了严复认为宇宙始终不灭的思想。
在严复的宇宙观中,一切物质都是由相同的元素构成的,它们的出现和消失是因为它们的结合和分离而产生的变化。
而宇宙之所以能够持续而不灭亡,是因为它与万物之间存在着不断的交流和互动。
2.宇宙存在着万物相互作用的规律在《天演论》中,严复认为时间、空间、运动、力量、思想都是宇宙中最基本的要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严复在书中较为具体地阐述了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系统地阐述了一种宇宙中的总体规律。
3.探讨了天体运动规律在《天演论》中,严复探讨了天体运动的规律。
他认为,太阳、月亮、行星、恒星等天体的运动都是围绕着地球转动的,在旋转中表现出不同的运动状态。
严复为了解释这些现象,提出了一些理论,比如旋矢间相等、周而复始、斗柄相平等。
三、《天演论》对于现代科学的影响尽管《天演论》只是严复在20岁时所写的一篇浅薄之作,但它确实是中国科学思想史上的非常重要的著作之一。
严复的贡献_严复的教育贡献严复是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大人物。
严复之所以这么有名,无非就是因为他的贡献。
要说起严复的贡献,也不过是包括两点,一个是翻译方面的,一个是教育方面的。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严复的贡献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严复的贡献严复的贡献在翻译方面是很有成就的,学生们都知道一本很有名的书本叫做天演论。
那个时候的中国正值多灾之秋,像严复这样的学者是很不想看到这个局面的。
所以严复就翻译了一本书,把书的名字翻译成了天演论。
所谓物竞天择,只有适合环境变化的人才能生存下来。
这样的思想在当时的环境下面也是很有用的,很多人借助严复翻译的这本书当作依据,呼唤人们振作起来,发奋图强。
严复的外语是很厉害的,在严复的时代,人们对外语不是很喜欢,也觉得深奥,学习的人并没有现在的那么多。
但是严复就是少数熟悉外语的学者,还积极的翻译外国的书籍,这一点很了不起。
严复的贡献在教育方面也是可圈可点的。
作为一个民国时期的知名学者,他积极的筹办中国的近代教育。
他创办过学校,也当过讲师,当过校长。
当时的中国是需要新思想的,严复解放了很多的学生,这一代学生们有的引导了新文化。
这样说来,严复是引导中国思想解放的第一代人。
严复和康梁他们也是差不多时期的人,严复的一些做法,对康梁的活动很有帮助。
严复的评价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注定会被后人评价。
我们就看一下对严复的评价如何。
综合分析与其相关的影视作品、传记文学、甚至是学术文章,都各自阐述了自己心目的中的严复。
首先,严复早年曾经被委派到英国留学,在此期间,他先后进入不同类型大学就读。
这种丰富的求学经历对他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此期间,他不但亲身体验了全新的社会制度,而且有机会接触到包括进化论在内的各种学说。
因此他逐渐对这些全新的理论产生兴趣,继而阅读了大量有关于此的书籍。
这直接导致了他日后大量翻译西方相关著作响,将此类思想第一次系统的引入国内,让国人为之耳目一新。
因此严复被评价为杰出的翻译家。
严复改造中国传统人学思想的内在逻辑探究摘要:严复是近代中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知识,同时也提倡反思传统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严复试图改造中国传统的人学思想。
通过对严复所著《显学启蒙》等著作的分析,可以发现他的改造思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传统思想的批判和反思;二是对传统思想的保留和继承;三是对传统思想的补充和创新。
这些改造尝试的内在逻辑包括了历史化、启蒙化和知识化等方面。
关键词:严复;传统人学思想;改造;内在逻辑正文:一、严复对传统人学思想的批判和反思严复对传统人学思想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他对儒家的批判上。
早在明朝末年,汉学家徐震曾经在《安民告示》中提出“格物致知”和“明心见性”的观点。
而严复在《显学启蒙》中也强调“格物致知”和“明心见性”。
他认为,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书本知识不足以应对当今社会的需求,而应该通过实践和感性经验来获得知识。
他也批评儒家的经典教育,认为这种教育方法只会削弱人性而不是提高它。
此外,严复还对传统儒家的经典进行了修订和评价。
他认为传统经典中的一些内容已经过时了,不再适用于当代社会,需要加以修订。
因此,他在《显学启蒙》中提出了“唯经是宗”、“经典革新”等提议。
这些提议都反映了他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和反思。
二、严复对传统人学思想的保留和继承严复在批判传统儒学的同时,也肯定了其中一些精华内容,并尝试将其改造为适应当代社会的形式。
他认为传统儒学的核心在于其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强调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他提倡人的个性自由,但也要强调个性的自我完善与社会价值的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严复借鉴了西方启蒙运动的理念,尝试将传统儒学的关爱他人、厚德载物等理念融合到自由、平等、尊重个性、爱好自由等理念中。
这样,他带领人们重新思考传统儒学,使其更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使之成为人们思考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蓝图。
三、严复对传统人学思想的补充和创新在传统儒家思想之外,严复还试图创新和补充一些其他思想。
严复逻辑学研究的学术贡献早在明代末年,著名学者李之藻就翻译过西方逻辑学著作《名理探》。
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此书尚未在学术界产生太大影响,西方逻辑学没有在中国真正扎根。
直到清末,严复在学习和研究西学的过程中,发现了西方逻辑学的奥秘,并由此倾注很大精力与时间加以翻译和介绍,从而在晚清学术界掀起一股提倡逻辑学科学方法的热潮。
《穆勒名学》原名 a system of logic,ratiocinative and lnductive,出版于1843年。
原书分为名与辞、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归纳方法、诡辩、伦理科学的逻辑等六部分。
作者穆勒·约翰(j.s.mill,18061873)是英国近代哲学家、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
严复在19001902年间翻译了该书的前半部分,1905年金陵木刻出版。
19121921年间,商务印书馆又以铅字排印出版,文中错字较多。
新中国成立以后,三联书店又据此刊本标点出版。
严复在研究和宣传过程中,充分认识到逻辑学作为思维方法论的重要性。
他认为,逻辑乃为一切法之法,一切学之学。
西方国富民强的根本原因,正在于有新的认识论一一逻辑学为指导,西方逻辑学是科学发明、文明进步的关键。
而中国要富强,最根本的也在于掌握科学逻辑方法。
为此,严复本着救国救民的良苦用心,在中国大力宣传西方逻辑,翻译了穆勒的《穆勒名学》及耶芳斯的《名学浅说》,并且组织名学会,以各种方式促进逻辑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严复在译介西方逻辑学著作时,通过大量按语,表达了自己的逻辑思想。
首先,严复阐发了归纳、演绎两种科学方法。
他说:格物穷理之用,其涂术不过二端。
一日内导;一日外导。
内导者,合异事而观其同,而得其公例。
学至外导,则可据已然已知以推未然未知者。
及观西人名学,则见其于格物致知之事,有内籀之术焉,有外籀之术焉。
内籀云者,察其曲而知其全者也,执其微以会其通者也。
外籀云者,据公理以断众事者也,设定数以逆未然者也。
从语言学的观点看严复的逻辑思想作者:高航来源:《世纪桥》2014年第02期摘要:严复是中国近代逻辑思想史上的第一人,也是近代逻辑史上译介西方逻辑学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为引进并普及西方逻辑学做了大量工作。
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语言学理论为参照,以严译著作典籍为依据,探讨严复是如何跨越中西方的语言文化障碍,实现中国传统逻辑思想与西方逻辑的融合,并对后世逻辑学和其他学术思想产生深刻影响的。
关键词:严复;逻辑思想;语言学理论;跨越严复认为国家的富强在于科学技术的发达,而科学技术的发达又进一步依赖于思维方法的改进。
因此,在1905年和1909年严复翻译了穆勒的《逻辑体系》和耶芳斯的《逻辑初级读本》,并把他们分别译为《穆勒名学》、《名学浅说》。
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不完善会造成思维的混乱,而名称在语言中是基本成分,所以研究名称的意义以及名称和名称所指事物之间的一般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从语形学视角诠释严复逻辑著作的民族情结严复指出汉语语词没有形态上的变化,所以,区别字类就显得非常困难。
相同的汉字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非名词,用法相当灵活,这是一个重要的特点。
例如数词“一”,可以作形容词,如“一人一马”;还可以作动词,如“孰能一之”,意思是谁能够一统天下;也可以作副词,如“一战即胜”。
有时虚词实用,或实词虚用;有时用音调来进行区别。
严复说:“字形既立,不容增损,故变之以声,在古有长短缓急之读,迨四声用而有读破之法。
”[1](P.23)词性的繁复变化,直接影响着我们对语义的客观了解。
在英语世界中,不同的词类,有着不同的形态,名词、动词、副词等都有不同的词尾或词缀以供辨别,再加上人称、数、格、时态等语形上的变化,就使语义变得更加清晰。
可见,根植于严复思维观念里深厚的家国情节与对中西言辞之高下的品评,在严复眼中立判。
“家国”观念着实在严复的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希望以此将有关知识普及到社会之中,来培养国民的政治意识和民族意识。
逻辑学的地位、作用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人们所借助的高科技现代化工具也越来越多,人们对这些工具的依赖也越来越强。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研究“逻辑”到底有没有用了?“逻辑学”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一、“逻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是一门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的及其规律和一些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
以思维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除逻辑外,还有哲学和心理学。
1、“逻辑”一词的来历和含义“逻辑”一词,源于古希腊文λóyos(逻各斯),原意是理性、规律、思想、理智等等。
后来,随着古希腊社会的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大论战的兴起,产生了一门专以推理、论证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古希腊学者就用这个词来给这门科学命名。
“逻辑”这个词被引入汉语一百多年来(清末学者严复引入),已演变成为一个多义词,人们常常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它。
为了不引起混乱,必须弄清楚它的几种主要含义。
①指导客观事物发展规律②指导某种理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③指思维规律④指一门科学、即逻辑学逻辑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科学,从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开始,就分别产生于古代希腊、中国和印度。
在古希腊,逻辑学的建立以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为标志。
中国古代逻辑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发展起来的,战国时后期墨家的《墨经》是第一部比较系统地论述逻辑理论的著作,所以中国古代逻辑又称“墨家逻辑”。
在印度,逻辑学称为因明学,总结古印度逻辑思想的第一部代表作是《正理经》。
相比较而言,古希腊学者对逻辑理论的研究和建树更全面、更系统。
虽然“逻辑”一词有以上几种主要含义,但在逻辑学中,“逻辑”一词的含义指思维规律。
3、思维形式和规律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以,无论何种思维,总有特定的内容,思维内容借以表现的手段和方式,就是思维形式。
既然思维是人们在认识阶段上的理性认识阶段的反映活动,理性认识阶段的反映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所以,思维的形式就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严复逻辑观的语用分析
宁莉娜
【期刊名称】《学术交流》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是自觉引进和传播西方逻辑方法、在中国确立逻辑观念的第一人.他的逻辑观是近代西方逻辑方法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相契合的产物,集中反映在<穆勒名学>和<名学浅说>两部译著中.严复逻辑思想凸显对传统思维方式的自觉反思、自我批判以及主动创新意识,表现出借原著译介开启民智、以案语独白言说意愿、用逻辑话语融通中西等托译言志的语用特征.其价值指向是为思维变革提供有效方法、为文化革新寻求基本方略、为促进哲学变革锻造有力工具、为强国富民导入科学精神.严复将西方逻辑方法带入国人视野,并与中国现实的社会境遇相关照,这对当下中国逻辑发展走向具有重要启示.
【总页数】5页(P15-19)
【作者】宁莉娜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2004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56
【相关文献】
1.严复与《群己权界论》:密尔自由观对严复新闻思想的影响 [J], 吴小坤;黄煜
2.严复自由观的法理解读——纪念严复译《法意》出版100周年 [J], 郭道晖
3.严复的能力观及其对当代公共管理创新的启示——对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的一种解读 [J], 陈建平
4.论严复的归纳主义逻辑观 [J], 李春勇
5.严复与方伯谦--兼论严复的民族观 [J], 郑剑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交融的严复逻辑思想探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中西交融的严复逻辑思想探究
研究背景:
严复(1620-1700)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翻译家,同时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严复在广泛涉猎中外文化的
基础上,开创了思辨文化的新局面,对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和思想交流作
出了杰出的贡献。
同时,严复在逻辑思想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他提出
的“理知”、“格物”、“体验”等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史。
然而,关于严复逻辑思想中中西交融的因素、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尚
未有系统性的阐述。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严复的逻辑思想
特点,分析其逻辑思想中中西交融的因素、机制及其影响,并探讨其对
当代逻辑思维教育的启示和价值。
研究内容:
1. 严复逻辑思想的主要特点;
2. 严复逻辑思想中中西交融的因素与机制;
3. 严复逻辑思想的影响及其价值;
4. 当代逻辑思维教育的启示。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逻辑学方法等
多种研究方法,以探究严复逻辑思想中中西交融的因素、机制及其影响。
研究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挖掘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严复的逻辑思想特点,并探究其中中西交融的因素、机制及其影响,为当代逻辑思维教育提供启示和参考,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同时,本研究也可以丰富和完善国内外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成果,为中西文化交流和思想交流作出贡献。
“为国人开示逻辑途径的巨子”——严复
张玉山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
【年(卷),期】2016(000)001
【摘要】严复的最大成就在于提倡西学、宣传西学,是引进西方学术思想的巨匠。
他认为治学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而掌握逻辑学是至关重要的,为此,他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把西方逻辑学介绍到中国。
在翻译过程中他充分表达了自己对西方逻辑学的理解和认识,并把逻辑学作为对封建旧学进行批判的思想武器,从而对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页数】3页(P94-96)
【作者】张玉山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
【相关文献】
1.家国重生:三个中国人的甲午心灵图--严复、康有为与孙中山 [J], 王龙
2.证据开示的经济学逻辑 [J], 陈慰星
3.“为国人开示逻辑途径的巨子”——严复 [J], 张玉山
4.论新时代中国人权理论的历史逻辑、制度逻辑和实践逻辑 [J], 佘朝虎
5.当代中国人民民主建设的逻辑路线及现实途径 [J], 郭道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严复逻辑学研究的学术贡献早在明代末年,著名学者李之藻就翻译过西方逻辑学著作《名理探》。
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此书尚未在学术界产生太大影响,西方逻辑学没有在中国真正扎根。
直到清末,严复在学习和研究西学的过程中,发现了西方逻辑学的奥秘,并由此倾注很大精力与时间加以翻译和介绍,从而在晚清学术界掀起一股提倡逻辑学科学方法的热潮。
《穆勒名学》原名 a system of logic,ratiocinative and lnductive,出版于1843年。
原书分为名与辞、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归纳方法、诡辩、伦理科学的逻辑等六部分。
作者穆勒·约翰(j.s.mill,18061873)是英国近代哲学家、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
严复在19001902年间翻译了该书的前半部分,1905年金陵木刻出版。
19121921年间,商务印书馆又以铅字排印出版,文中错字较多。
新中国成立以后,三联书店又据此刊本标点出版。
严复在研究和宣传过程中,充分认识到逻辑学作为思维方法论的重要性。
他认为,逻辑乃为一切法之法,一切学之学。
西方国富民强的根本原因,正在于有新的认识论一一逻辑学为指导,西方逻辑学是科学发明、文明进步的关键。
而中国要富强,最根本的也在于掌握科学逻辑方法。
为此,严复本着救国救民的良苦用心,在中国大力宣传西方逻辑,翻译了穆勒的《穆勒名学》及耶芳斯的《名学浅说》,并且组织名学会,以各种方式促进逻辑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严复在译介西方逻辑学著作时,通过大量按语,表达了自己的逻辑思想。
首先,严复阐发了归纳、演绎两种科学方法。
他说:格物穷理之用,其涂术不过二端。
一日内导;一日外导。
内导者,合异事而观其同,而得其公例。
学至外导,则可据已然已知以推未然未知者。
及观西人名学,则见其于格物致知之事,有内籀之术焉,有外籀之术焉。
内籀云者,察其曲而知其全者也,执其微以会其通者也。
外籀云者,据公理以断众事者也,设定数以逆未然者也。
&&二者即物穷理之最要涂术也。
其次,严复针对中国旧学弊端,强调归纳方法。
严复认为吾国向来为学,偏于外籀,而内籀能事极微。
并且,传统的思维方式中虽有演绎推理,但却缺乏演绎推理的大前提,即由逻辑归纳得来的公例 (规律性的结论)。
旧学之所以多无补者,其外籀非不为也,为之又未尝不如法也,第其所本者大抵心成之说,持之似有故,言之似成理,媛妹者以古训而严之,初何尝取其公例而一考其所推概者诚妄乎?严复把所有经验知识严格建立在归纳基础之上的穆勒逻辑学引人中国,他看到这种逻辑对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某些错误倾向有独特的纠正与解毒作用。
这些逻辑错误在严复心目中是与中国文化的主要弊病,如消极、惰性、拒绝付出最大的努力紧密相联的。
他认为外籀之术重矣,而内籀之术乃更重。
一切新知识,一切科学公例,即关于事物普遍性的认识、规律性的认识,都是通过归纳法才能获得。
不但社会科学的公例,而且自然科学的公例也都由归纳所得。
明者著论,必以历史之所发见者为之本基。
其间抽取公例,必用内籀归纳之术,而后可存。
公例无往不由内籀,不必形数公例而独不然也。
严复对西方逻辑学的输入,不但在当时对于纠正中国学术之弊病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我国近代社会诸多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开创了研究逻辑学的新时期,推动了中国文化建设。
逻辑学在中国曾有过两次较广泛的传播,第一次就是在严复翻译《穆勒名学》和《名学浅说》之后。
减如近代学者郭湛波所言,自严先生译此二书,论理学始风行国内,一方学校设为课程,一方学者用为治学方法。
此时的逻辑学被视作救危扶国、济世安民的良药和工具,输入尤为当务之急。
逻辑学著作也风靡一时,很多逻辑学著作是甫一出世,海内争先睹,再版皆罄。
孙中山、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胡适、章士钊、金岳霖、冯友兰、牟宗三、朱光潜等中国近现代文化论坛上的代表人物,都在严复影响下对西方逻辑学的推广和研究作了大量工作,从而使西方逻辑学这个真正的舶来品在中国思想文化界扎下根,促进了中国逻辑学的发展。
随着逻辑学被成功输入,并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为国人所接受,逻辑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引申自然就介入了中国的思想文化与学术的建设,成为中国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许多学者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应用逻辑方法,章太炎在《无神论》一文中,以形式逻辑的论证方法批判基督教教义。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里,以研究古代西周时期的部落分布情况为例,详细介绍了运用归纳法的具体步骤,从而使中国学术由于吸收了逻辑学的成果和方法而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定义和划分的运用,推理和论证的讲究,成了现代学术著作有别于古代学术著作的一大特色。
有的学者甚至认为逻辑学的传人改变了中国文化的特征。
可以说,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已逐渐地、初步地形成了第二个文化传统即现代化,它与第一个文化传统即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引进了西方逻辑。
其次,促进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转变。
中国在近代国门开启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传统的思维方式依然保持以往固有的形态。
从鸦片战争后魏源的师夷制夷和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维方式,以及八九十年代早期维新派的思维力·式看,都没有超越直觉体悟和实用经验型的思维方式。
对传统思维方式最早提出质疑与诘难,并通过西方逻辑学对其进行改造的第一人便是严复。
他引人中国传统思维中没有的实证归纳方法,对根据心成 (直觉体悟)之说或古训进行思维的传统方式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传统尊圣法古的价值观念开始遭到学者的唾弃,而重估一切价值的怀疑思潮得到张扬,这为新的认识范式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给人们的思想解放锻造了利器。
同时,归纳主义所崇尚的实证精神纠正了传统思维方式由偏重直觉体悟所造成的随意性和模糊性,使中国的思维方式得以向科学靠拢,并使之进一步发展成一种科学方法论。
再次,严复把西方逻辑与中国传统正名论相结合,促进了中国科学用语的精确化。
严复一贯强调语词意义的明确性,他认为:研究科学必须作到这样两点:一是求名义了晰,截然不紊,二是思理层析,非所习惯。
而科学人手,第一层功夫便是正名。
言名学者深浅精粗虽殊,要皆以正名为始事。
但在正名中制名与用名的逻辑错误却影响了致知穷理。
所谓一物之名,她称日远,至无可举之定义,此弊诸国之语言皆然,而中国尤甚。
&&同名互训,以见古今之异言而已。
且科学弗治,则不能尽物之性,用名虽误,无由自知。
故五纬非星也,而名星矣;鲸、鲲、鲟、鳇非鱼也,而从鱼矣;石炭不可以名煤,汞养不可以名砂,诸如此者不胜偻指,然此犹为中国所前有者耳。
海通以来,遐方之物,诡用异体,充斥于市;斯其立名尤不可通。
此如‘火轮船’、‘自鸣钟’、‘自来水’、‘电气’、‘象皮’、‘洋枪’之属,几无名而不谬。
夫语言之纷至于如此,则欲用之以为致知穷理之事,毫厘不可苟之功,遂至难矣。
循此,要正名,第一,必须审名。
通过对中西方语词分类的对比,严复认为西文用字母以切音成字,是以八类(名物、动作、区别、形况、代名、缀句、缀名、嗟叹)之宇易于为别。
中文以六书制字,形、意、事、声为经,假借转注为纬;字形既立,不容增损,故变之以声。
在古有长短缓急之读,迨四声用而有读破之法,本缓者急之,本仄者平之,凡以为虚实异用之别而已。
故西文不可为名之字,五尺之蒙有以知之;而中文则名非名之间,非达于文理者不能辨也。
为增强中文正名的准确性,严复认为则宜增语助一类,焉、哉、乎、也,为西文之所无者。
第二,严复认为用一名义,必须界释明白。
并列举了界说的五条规则:一、界说必尽其物之德,违此者其失混。
二、界说不得用所界之字,违此者其失环。
三、界说必括取名之物,违此者其失漏。
四、界说不得用训诂不明之字,犯此者其失荧。
五、界说不用‘非’、‘无’、‘不’等字,犯此者其失负。
同时,还必须明确名的内涵与外延。
严复将西方逻辑学中关于名称的理论与我国传统正名理论联系起来,对中国传统用语的非科学性、模糊性提出批评,并用科学的正名方法予以纠正,从而促进了中国语言的规范化、准确化发展。
最后,严复对逻辑术语的翻译定名工作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逻辑一词源自英文的logic,而logic又源自古希腊语逻各斯,原指思想、理性、言辞、规律性等,严复首创音译作逻辑,但同时也译为名学。
他说:逻辑此翻名学。
其名义始于希腊,为逻各斯一根之转。
逻各斯一名兼二义,在心之意、出口之词皆以此名。
引而申之,则为论、为学&&而本学之所以称逻辑者,以如贝根言,是学为一切法之法,一切学之学;名其为体之尊,为用之广,则变逻各斯为逻辑以名之。
学者可以知其学之精深广大矣。
而李之藻所译之《名理探》、税务司所译之《辨学启蒙》等逻辑著作,曰探,曰辨,皆不足与本学之深广相副。
必求其近,始以名学译之。
盖中文惟‘名’字所涵,其奥衍精博与逻各斯字差相若,而学问思辨旨所以求诚、正名之事,不得舍其全而用其偏也。
后经章士钊《论翻译名义》一文推广而使逻辑一词被中国人广泛接受,成为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外来词。
正如章士钊自己所说:至logic,吾取音译而、日逻辑,实大声宏,颠扑不破,为仁智所同见,江汉之所同归,乃崭焉无复质疑者。
其他如内籀、外籀、思籀、推证等诸词,虽现在多不使用,但在西方逻辑学输入初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之,严复译介西方逻辑学,为国人展示了逻辑途径,促进了我国逻辑科学的普及与发展,在中国近代逻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严复在介绍西方逻辑学时,夸大了归纳法,他甚至认为依靠归纳法,就可以找到社会历史的规律,从而使他在理论上走向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