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管理、工作流、生命周期、队列、日志、类型和属
- 格式:ppt
- 大小:2.42 MB
- 文档页数:80
基于多源数据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管理平台研究作者:张威来源:《西部资源》2022年第03期摘要:受全球极端气象事件频发影响,近年我国地质灾害处于多发态势,当前地质灾害监管信息化服务能力已不能满足现阶段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需求。
本文从地质灾害监管的实际出发,深入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多源数据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管理平台的系统架构;以宁夏为例介绍了该系统应用的新模式、新机制和主要功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关键词: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多源数据;平台研究引言我国地形呈三级阶梯分布,山区分布较广,地形地貌复杂,构造发育,地质灾害频发。
受全球极端气象事件频发影响,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处于多发态势已越来越明显。
据自然资源部初步统计,2020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7840起,成功预报地质灾害534起,涉及可能伤亡人员1.8万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0.2亿元。
2020年地质灾害发生数与2019年相比增加26.8%,但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却减少了37.9%[1]。
宁夏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分布点多面广。
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加剧,每逢汛期都有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出现,总体上,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十分严峻。
据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宁夏因地质灾害死亡的人数达26人,经济损失数千万元。
仅2019年汛期,共发生地质灾害20起,造成2人死亡,经济损失约200万元。
受原有软硬件基础技术条件及部门间管理机制的影响,面向政府和社会公众防灾减灾需求的信息化服务能力等,都已不能满足现阶段国家和地方政府防灾减灾工作的要求。
推进地质灾害数据管理分析、监测预警基础设施的综合运用与集成开发、多部门数据协同联动,加强预警预报模型、模式和高新技术运用,加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辅助决策支持、信息共享与发布能力,建立高效、科学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体系,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已迫在眉睫。
1.存在的问题1.1数据零散缺乏有序集成地质灾害数据属于自然资源专业专题数据,覆盖面广、种类繁多,长期以来分散在各个专业部门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汇总;同时数据具有高度的专业性而缺乏健全的数据标准和规范,数据采集、汇交和检查的标准不同,无法保证从不同数据源获取的数据质量,无法保证异构地质灾害数据的有效兼容性,影响业务进展和综合分析[2]。
工作流定义业务过程(Business process)是指为了实现某一业务、战略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一组过程或活动。
而工作流是业务过程的自动化处理,在业务流程处理过程中,根据一组定义好的处理规则,可以把相关的信息、文档、任务或业务从一个参与者传递到另一个活动的参与者。
简单地说,工作流就是一系列相互衔接、自动进行的业务活动或任务。
在现代化的组织管理活动中,组织机构与流程运作构成了现代企业内部的垂直管理线路和水平管理线路。
其中垂直管理线路明确了组织成员的分工(企业的战略目标、部门的职能和岗位责任等),水平管理线路明确了组织成员的协作,这种既分工又合作的方式,就构成了企业横向与纵向结合的经营与管理模式。
通过现代化的工作流软件技术手段,将这些管理线路规范化、标准化和流程自动化,从而有效地提高业务运作效率,降低成本,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提供保障。
返回工作流管理系统概述工作流管理系统( WorkFlow)参照工作流管理联盟(WfMC)标准设计,以业务管理为核心(BPM),以工作流平台技术为依托,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构建高效、柔性的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工作流系统具有独立的框架级工作流引擎服务器,由UCML直接生成C#源码,客户可以方便扩展。
工作流管理系统不但涵盖了流程开发、发布、管理配置、运行、监控的整个过程,还提供流程KPI接口,方便对流程五要素指标(时间、质量、数量、风险、成本)及其他KPI指标的采集,为业务流程的管理、监督、考核和优化提供依据。
返回工作流管理系统详细介绍工作流管理系统涵盖了从流程开发、发布、管理配置、运行、监控的整个过程,包括如下几个组成部分:∙可视化的工作流开发环境∙工作流引擎与服务∙WEB客户端管理∙可视化的流程监控∙标准的工作流服务组件∙流程套路生产线可视化的工作流开发环境UCML工作流设计支持图形化的工作流定义,可以方便地支持鼠标拖拉处理,UCML工作流设计与UCML 业务开发基于一体化的设计环境,与UCML开发平台完美结合,可以实现复杂的业务处理;另一方面,UCML 工作流系统运行可以独立于平台之外,与客户现有的应用系统甚至是正在运行的应用系统实现无缝整合。
工作流引擎的设计与实现1.引言随着企业业务处理的复杂性与数据量增大,工作流引擎已成为管理与处理企业级业务的核心技术之一。
在各大互联网公司中,工作流引擎已广泛应用于业务流程自动化、流程优化、审核管理等领域。
通过对工作流引擎的研究,本文旨在探讨工作流引擎的设计与实现。
2.工作流引擎概述工作流引擎是一个处理、管理和监视任务的计算机系统。
其包含的工作流管理系统(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WMS)提供了全面的业务流程管理能力,可以通过定义和控制业务流程的任务、行为和数据,使得被管理的业务流程更为规范化、透明化和优化化。
通过定义和编排业务流程模型,工作流引擎可以实现高度定制化的任务执行。
同时,工作流引擎还具备自适应与灵活的特性,能够自动识别出任务的优先级,并可根据任务的优先级及相关属性,作出合适的调度和执行决策。
工作流引擎通过任务的流转和自动化处理,提升业务的效率与准确性,以及加强了业务可观性,使业务控制变得更加智能化和可预测。
3.工作流引擎原理工作流引擎的本质是一个状态机。
在状态机中,每个状态都代表业务流程中的一个阶段,状态之间的转移代表业务流程的转换,任务被分配到不同的状态机阶段,在每个阶段的状态中执行不同的业务处理,以完成整个业务流程。
同时,状态机还会在状态转换的同时触发执行相关的事件或任务,以驱动整个流程向前发展。
4.工作流引擎设计工作流引擎的设计应该从业务流程的需求出发,根据业务流程中任务和行为定义出抽象状态机,再通过策略、规则、算法等方式定义出不同状态的优先级和状态转移的决策规则。
事实上,工作流引擎的设计需要考虑到众多的复杂问题,如流程调度、任务计划、任务并发、异常处理、任务可视化和监控等。
因此,工作流引擎的设计必须考虑生命周期、模型、任务分层、任务优先级、任务理解和自动化级别等因素。
5.工作流引擎实现工作流引擎的实现需要同时考虑到效率和可靠性的问题。
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借助一些技术和框架,使得开发人员能够更好地实现工作流引擎,实现较高的可靠性成本效益比。
IT项目管理的十要素1.项目需求当项目混乱和不可控的时候,往往是源头出了问题,解决源头才能治本。
软件项目中的范围管理重点就是项目需求,需求包括原始需求,用户需求,产品需求和软件需求。
需求是项目的源头,需求生命周期包括了需求收集,需求挖掘和开发,需求定义和分解,需求实现,需求验证,需求确认等诸多过程。
需求不明确和后期的频繁需求变更是软件项目十大风险之一,项目的计划和可预见性完全是建立在需求稳定基础上的,需求一变化整个计划就得不断调整,计划的频繁调整导致后期的项目执行无任何计划基线参照,后期项目完全不可控制。
需求就是用户需要的一个个可确认的功能点,需求分解后各个需求点的需求状态的追踪自然就变成了对整个项目进展状态的追踪。
对项目内部谈进度计划的跟踪,对外部客户谈需求功能点状态的追踪。
如果10个需求点都进行到编码状态,实际项目进展已经完成80%,但只要没有完全完成的独立需求点对用户来讲进度都是0%.从这个意义上可可以进一步看到瀑布模型和迭代模型的重要区别,迭代是使项目进展真正可视。
2.组织类型一群有技术,有文化和有目标的人却做不好一件事情是组织和文化的问题。
组织类型有项目型,职能型还是矩阵型组织。
各种类型的优缺点有专门的文章比较,重点就是组织类型的选择要和组织本身的发展需求和项目本身的特点相结合。
比如对于大型的产品驱动的项目,更强调跨职能组织的产品开发团队PDT,就能够更好的实现以产品研发驱动的目标需要,使整个工作都能够围绕产品研发进行,加快沟通效率和加强团队协作。
矩阵型结构中由于多头领导是容易发生冲突的,因此前期必须定义明确的职责。
职能经理负责的是人员的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培训和职业发展和多项目间资源的分配和协调。
而项目经理是对项目成败负责,是按项目目标申请资源,根据需求执行项目计划和按时完成项目。
3.项目团队为了一个项目走到一起的成员,激励他们的是工作本身和共同的价值观,而不是职位或头衔。
一个人可能成功,而另一个人可能失败,这两者的区别并不重要。
软件工程师项目管理知识点在软件开发领域中,项目管理是一项关键的职责。
软件工程师需要掌握一定的项目管理知识,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成功交付。
本文将介绍一些软件工程师在项目管理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1. 项目管理概述项目管理是指对项目的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实现项目目标。
它包括项目的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软件工程师需要了解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以及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2. 项目生命周期项目生命周期是指从项目启动到项目结束的一系列阶段。
常见的项目生命周期模型有瀑布模型、敏捷模型等。
软件工程师需要了解各种项目生命周期模型的特点和适用场景,并在实际项目中选择和应用适合的模型。
3. 需求管理需求管理是指对项目需求的识别、分析、规划和控制。
软件工程师需要学会使用需求管理工具和技术,如需求分析、需求验证和需求变更管理。
同时,软件工程师还需与项目干系人进行沟通,确保准确获取和理解项目需求。
4. 进度管理进度管理是指对项目进度进行计划、监控和控制。
软件工程师需要掌握项目进度管理的方法和工具,如甘特图、网络计划法等。
软件工程师还需要与团队成员密切合作,确保项目进度的准时交付和风险管理。
5. 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指确保项目交付物满足质量要求的一系列活动。
软件工程师需要了解质量管理的方法和工具,如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软件工程师还需要进行代码审查、单元测试等质量保证活动,以确保项目交付物的质量。
6. 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指对项目风险进行识别、评估、规划和监控的过程。
软件工程师需要学会使用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如风险识别矩阵、风险优先级排序等。
软件工程师还需要制定风险应对策略,以降低项目的风险。
7. 沟通管理沟通管理是指对项目相关方进行有效沟通和信息交流的过程。
软件工程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组织能力,与项目相关方进行有效沟通,解决问题和协调资源。
8. 团队管理团队管理是指对项目团队进行组织、协调和管理的过程。
融合计费域常用术语定义Revision record 修订记录Table of Contents目录R EVISION RECORD 修订记录 (1)1 融合计费域现有系统介绍 (5)1.1 BOSS国内版本 (5)1.1.1功能模块图 (5)1.1.2模块列表 (6)1.2 BOSS海外版本 (10)1.2.1功能模块图 (10)1.2.2模块列表 (11)1.3 TELLIN OCS版本 (12)1.3.1功能模块图 (12)1.3.2模块列表 (14)1.4 H UAWEI CBS版本 (21)1.4.1功能模块图 (21)1.4.2模块列表 (22)2融合计费域逻辑功能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3融合计费域相关术语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营销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渠道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客户服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企业软件全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企业软件全生命周期管理(Enterprise software lifecycle management)是指企业通过对软件的需求、设计、开发、测试、部署、运营和维护等各个阶段的管理和控制,以确保软件开发的质量、效率和可持续性。
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目标是在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中最大程度地减少风险,提高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1.需求管理:通过需求分析和需求管理工具,对软件需求进行整理、分类和管理。
这样可以确保软件的功能是符合业务需求的,从而减少功能错误和不必要的开发工作。
同时,需求管理工具可以提供跟踪和审批功能,使项目成员和利益相关者更好地了解和参与需求的变更和决策过程。
2.设计管理:设计管理包括架构设计、详细设计和系统设计等方面。
通过设计管理工具,可以帮助开发团队在设计阶段进行全面的规划和管理,确保软件的设计合理性、结构清晰性和模块独立性。
设计管理工具还可以提供设计文档的版本管理和协作功能,方便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3.开发管理:开发管理是指对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代码编写、调试和集成等活动进行管理和控制。
通过开发管理工具,可以帮助开发团队进行代码版本控制、代码质量管理和代码重用等方面的工作,从而提高开发效率和代码的可维护性。
开发管理工具还可以提供自动化构建和部署功能,使软件的交付过程更加自动化和可控。
4.测试管理:测试管理是指对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各个测试阶段进行管理和控制。
通过测试管理工具,可以帮助测试团队进行测试计划、测试用例和测试数据等方面的管理,并对测试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
测试管理工具还可以提供自动化测试和性能测试等功能,提高测试效率和测试覆盖率。
5.部署管理:部署管理是指将软件部署到目标环境中并进行配置、安装和测试等活动。
通过部署管理工具,可以帮助运维团队对软件的部署过程进行规划和控制,保证部署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部署管理工具还可以提供自动化部署和回滚功能,减少人为错误和提高部署效率。
git 分支管理策略总结Git 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版本控制系统,它提供了丰富的分支管理策略。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分支管理策略总结:1. 主干模型(Trunk-Based Development):在主分支上进行开发,并定期发布主要的版本。
小的修复可以直接提交到主分支,而较大的功能开发则需要在新的分支上进行。
2. 功能分支模型(Feature Branching):每个功能或任务都在独立的分支上进行开发,开发完成后再合并到主分支。
这种模型可以使团队成员并行开发不同的功能,并减少冲突的可能性。
3. Git 流(Git Flow):这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分支管理策略,它定义了多个分支来管理不同的开发阶段。
包括主分支(master)、开发分支(develop)、特性分支(feature)、发布分支(release)和修补分支(hotfix)。
不同的分支有不同的用途和生命周期。
4. GitHub 流(GitHub Flow):这是一种简化的分支管理策略,主要用于持续交付和部署。
开发者从主分支上拉取一个新的分支,进行开发,然后创建一个 Pull Request 来让其他人审查代码。
审查通过后,代码被合并到主分支,并进行部署。
5. Forking 流(Forking Workflow):这种策略主要用于开源项目,它将代码库分为两个仓库:原始仓库和用户的个人仓库。
开发者从原始仓库中 fork 一个副本到自己的仓库,进行开发。
然后创建一个 Pull Request 来让原始仓库的维护者合并代码。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分支管理策略,具体使用哪种策略取决于团队的需求和项目的特性。
无论选择哪种策略,良好的版本控制和代码协作是保证项目成功的关键。
学术论著①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医学装备部 广东 深圳 518000②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设备科 广东 深圳 518000*通信作者:***************作者简介:吴平凤,女,(1980- ),硕士,高级工程师,从事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工作。
[文章编号] 1672-8270(2023)06-0149-07 [中图分类号] R197.324 [文献标识码] A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of medical equipment lifecycle management system in smart hospital/WU Ping-feng, YAO Hui, LIN Jian-xun, et al//China Medical Equipment,2023,20(6):149-155.[Abstract] Objective: To construct a medical equipment lifecycle management system, and to evaluate th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operational cost and user experience of that. Methods: Based on the Porter's value chain model, the expected indicators of smart management of medical equipment were analyzed, and a lifecycle database of medical equipment was established. The browser and server (B/S) multi-layer architecture combined with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technique was adopted to construct a medical equipment lifecycle management system that integrated "procurement, management, maintenance and control" into one. And then, th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operational cost and user experience of that were further evaluated. Results: The operation of the medical equipment lifecycle management system is stable, and th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of the managed medical equipment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the aspects included plan argumentation, bidding procurement, asset inventory, status monitoring and benefit analysis. From 2020 to 2022, the medical equipment lifecycle management system reported a total of 159 abnormal warnings, and 220 preventive maintenances were performed according to above warnings, which saved 10.63 million CNY for the costs of equipment maintenance. But the user experience of that need further be improved. Conclusion: The medical equipment lifecycle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RFID technique can improve th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of medical equipment, and reduce the operational cost, and achieve the standardized, refined and intelligent management for medical equipment of hospital.[Key words] Smart hospital; Medical equipment; Lifecycle management;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Presentation layer state transition[First-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Medical Equipment, Peking University Shenzhen Hospital, Shenzhen 518000, China.[摘要] 目的:构建智慧医院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评价其运行效率、运行成本和用户体验。
工作流管理系统功能与实现在谈到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时候,我们一般从功能和实现两个方面描述。
首先是功能层面,下表是前人总结的工作流管理系统可以具备的功能。
我们可以选择实现其中的部分功能,但是作为工作流管理系统必须具备的功能,在下面的实现部分将描述清楚。
(附件描述144中可以具备的功能的定义)一般性功能(General Functions)1. 免程序开发(No Programming or Scripting)2. 可处理大量流程工作(Volume Transaction Processing)3. 三层式弹性化架构(Three Tier, Scaleable Architecture)4. 稳定的信息传递架构(Robust Message Transports)5. 流程反向回传/抽单(Process Rollback)6. 支持LDAP 目录服务7. 支持企业级数据库(Support for Enterprise Databases)8. 动态用户授权(Active User Licensing)9. 统一的登入ID 与密码(Unified ID/Password)10. 使用者网域安全性(User Domain Security)流程与窗体设计功能(Designer)11. 图形化工作流程图(Graphical Workflow Maps)12. 基于角色的路由(Role Based Routing)13. 平行会签(Parallel Routing)14. 基于关系的路由(Relationship Based Routings)15. 工作队列(Queues)16. 图形化数据路由(Graphical Data Routing)17. 动态会签(Dynamic Routing)18. 条件化步骤(Conditional Steps)19. 条件化步骤跳跃(Conditional Jumps)20. 条件化取消流程(Conditional Aborts)21. 条件化退回(Conditional Returns)22. 条件化收件人(Conditional Recipients)23. 条件定义清单(Event Condition Tables)24. 条件定义清单与其它步骤互动(Status Variables in Event Condition Tables)25. 退件(Return Step)26. 动态定义群组(Dynamic Groups)27. 整合智能型窗体设计工具(Integrated Intelligent Forms Designer)28. 表格透过服务器端连接数据库(Server-Side Database Connectivity for Forms)29. 表格通用变量(Global Variables in Forms)30. 电子签章(Signatures)31. 备注留言板(Memos)32. 表格支持电子扩展表(Spreadsheet Grid in Forms)33. 多页表格(Multiple Pages per Form)34. 子表(Sub-Forms)35. 必备与必读文档(Required and Must-Read Attachments)36. 附件功能(Attachment)37. 资料验证与格式化输入(Data Validation and Masking)38. 支持URL 连结(URL Links)39. 支持HTML/Java (Support DHTML/Java)40. 支持第三方对象开发(Third-Party Objects (Controls))41. 自订传递路径(Ad hoc Routing)42. 连接点(Junction Steps)43. 重复激活流程(Iteration)44. 转折点(Anchors)45. 编辑业务规则(Editing Business Rules)46. 自动暂停或恢复继续流程(Hold Conditions)47. 发起子流程(Sub Processes)48. 同步/异步子流程(Synchronous/Asynchronous Sub Processes)49. 定时激活(Periodic Launches)50. 第三方软件接口(Agent API/SDK )51. Excel 接口(Excel Agent )52. Word 接口(Word Agent)53. ODBC 接口(ODBC Agent)54. ASCII 接口(ASCII Agent)55. 文件接口(File Agent)56. 电子邮件接口(E-mail Agent)57. 呼叫DLL 接口(Invoke DLL Agent)58. 接口中心(Agent Station )59. 流程仿真测试(Simulation)60. 流程仿真除错工具(Debugging Tools during Simulation)61. 连续激活案件(Repeating Steps)62. 取消案件或步骤(Abort Step or Incident)63. 可重复送件的步骤(Perpetual Steps)64. 保密步骤(Private User Steps)65. 禁止代理的工作(Non-assignable User Tasks)66. 复制流程步骤(Replicating Tasks)67. 动态更改工作优先级(Dynamic Task Prioritization)68. 可定义工作流程拥有人(Process Owners)69. 工时成本计算(Task Rates)70. 工作完成时间(Task Completion Times)71. 群体开发流程(Collaborative Design via Maplets TM)72. 数据可传递至子流程(Data Transfer to Sub-Processes)73. 可同时监控主/子流程(View Sub-Process Status in Monitor View)74. 数据捆绑通用变量(Databound global variables)75. 流程设计文件制作(Process Documentation)76. 以邮件通知工作逾时(E-mail Notification of Late Condition)77. 可自订通知邮件(Customizable Notification Messages)78. 群体响应(Group Response/Vote)79. 指定代号启始值(Seeded Incident Number)80. 指定工作暂停(Delayed Assignment)81. 启始新流程权限(Process Initiation Rights)工作流程服务器功能(Workflow Server Features)82. 支持多个流程服务器(Multiple Workflow Servers)83. 集中式的服务器端数据库连结(Centralized, Server-side Database Connectivity)84. 以文字文件激活流程(Process Launch via Text Files)85. 通过E-Mail 激活流程(Process Launch via E-mail)86. 符合业务逻辑的服务器端动态连接库(Server-Side DLLs for Custom Workflow Logic)87. 工作处理记录文件(Transaction Log Files)88. 服务器定时清仓维护(Periodic Server Housekeeping)89. 清仓窗口(Housekeeping Window)90. 处理停顿流程(Handling of Stalled Processes)91. 服务器自动复原(Automatic Server Recovery)客户端程序功能(Client Features)92. B/S 结构的客户端界面(Browser-based Client Interface)93. 依重要程度优先级排列工作清单(Prioritized Client Task List)94. 主动式电子邮件通知(Proactive E-mail Notifications)95. 进度落后工作调整(Late Task Escalation)96. 用户监看流程状况(Status Monitoring at Client)97. 分布式用户管理(Distributed User Administration)98. 用户指定代理人(Client Assign Functions)99. 由工作队列中选择工作(Select Task from Queue)100.用户自订工作窗口画面(Custom Client Views)101.显示已被代理的工作(View Assigned Tasks)102.表格快取功能(Forms Caching)103.表格样板(Form Templates)104.表格自动归档(Automatic Archiving)105.自动更新程序与组件(Automatic Software Update for Browser Clients)106.浏览器端的数字认证功能(Digital Certificate for Browser Software)107.公众用户(Public Client )108.游移用户(Roving User)109.自动定时更新画面(Automatic Periodic Refresh)110.异常状况通知(Notification of Abnormal Situations)111.数据库安全(Database Security)112.开放的客户端软件(Open Client)企业组织图功能(Organization Chart Features)113.企业组织图(Organization Charts)114.子组织图(Sub-Charts)115.组织图拥有人(Chart Owners)116.群组(Groups)117.循序群组(Sequential Groups)118.权重群组(Weighted Groups)119.工作职务群组(Job Function Groups)120.多重角色管理(Multiple Roles Per User)121.相对职务关系(Relative Job Functions)122.职务搜寻(Search)123.组织调整(Reorganize)系统与流程管理功能(Administrator Features)124.图形化工作流程监控(Graphical Workflow Monitoring)125.版本控制(Version Control)126.工作负荷量显示(Workload View)127.任务成本统计(Task Cost Statistics)128.工作流程成本统计(Process Cost Statistics)129.单一步骤超时统计(Step Lag Time)130.工作流程超时统计(Process Lag Time)131.流程暂时停用(Disable Processes )132.由队列中临时调派工作(Pull Tasks from Queue)133.工作重送(Resend Steps)134.非工作日设定(Exclusion Days)135.代理未来工作(Assign Future Tasks)136.工作流程信息输出(Workflow Metrics Export)137.能临时更改收件人(Ability to Change Recipient )138.可显示进行中流程的内容(Ability to View Workflow Data)139.自订案件过滤清单(User-Defined Queries for Reports / Monitor View)140.自动安装流程给新的部门成员(Automatic Install to New Group Members)141.可自行定义统计报表(Configurable Reports)142.可指定代理期限(Assign Until)143.可传回子流程统计数据(Roll-up Sub-Process Statistics)144.强迫第三方应用软件结束(Ability to Complete Third-Party Application Steps)谈到实现,首先要谈的是系统架构,工作流管理系统与其它系统之间的关系定位如下图。
业务流(BPM)与工作流(workflow) 的区别在SOA 实践中,对于 BPM面临着不少困惑与选择,主要是工作流与业务流的架构区别。
有些项目把业务流产品用作工作流设计,而有些工作流为主的产品工具却作为业务流实现。
这里简单地讨论一下 BPM 中业务流与工作流的作用区别。
简要概述了工作流与业务流的主要区别。
工作流与业务流的主要区别斯欧信息简言之,业务流程管理主要包含业务建模,组装,部署及管理。
使用业务流或工作流工具似乎都能设计开发业务流程管理。
但从 SOA 的角度,服务的划分及交互通常是项目关注的重点。
所以, SOA 强调的是如何灵活组合业务服务。
而业务流的核心功能是编排流程服务,并且主要针对企业级应用整合。
同时利用 BPM 工作流的主要功能,诸如 : 活动(任务)节点的人工任务配置,流程运转时的活动节点调控等。
在 SOA/BPM 初始阶段,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较深的 IT 或 ERP 根基,实施业务流会有相当的阻力。
因为业务流程管理并非主要是技术问题。
对于有些中小型企业或应用 ( 特别是那些没有规范支撑的人工流程模式 ),一些随意包干,或带有自由流功能的工作流系统一般更易于接受。
对于同样的一个较为复杂的流程应用项目, 如果使用工作流, 会显得很复杂, 结果是很多流程产出件, 而如果使用业务流,一般架构设计较为规范, 流程量骤然减少, 重用性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工作流与业务流的定义范围有相当程度的交叠与互斥,这取决于采用的流程管理产品(或几个不同产品)及架构设计及理念。
工作流可以理解为技术层面的东西或办公自动化,而 SOA 关注业务流的实现,及与之相关的价值链,并且关注流程的生命周期管理。
其实,工作流或业务流本身并无绝对优势,在SOA/BPM 都要用到,如何用好用对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