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我爱故乡的杨梅学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7
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人教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仿写练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通过品词析句,感受作者对故乡杨梅的喜爱之情。
(3)通过仿写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仿写练习。
2.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对故乡杨梅的喜爱之情。
(2)仿写练习。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家乡的喜爱。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
2.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解决生字词。
(3)学生齐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故乡杨梅的喜爱。
3.品词析句(1)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喜欢的原因。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3)体会作者对故乡杨梅的喜爱之情。
4.仿写练习(1)展示杨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杨梅的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仿写练习。
(3)学生展示仿写作品,互相评价。
(1)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故乡的喜爱。
四、课后作业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并组内交流。
2.仿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3.家长签字确认作业完成情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课文、品词析句、仿写练习等环节,使学生正确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杨梅的喜爱之情。
在仿写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出富有感情的作品。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对生字词掌握不牢固,需要在课后加强巩固。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故乡吗?你们的故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让你们难忘呢?生1:故乡是我出生的地方,我故乡有特别香的桂花。
四年级我爱故乡的杨梅知识点在四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课文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有趣的知识和美好的感受。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这篇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生字词课文中会出现一些需要同学们掌握的生字,比如“梅”“杨”“贪”“软”“唇”等等。
对于这些生字,不仅要会读、会写,还要理解它们的意思。
“梅”字,上面是“木”,下面是“每”,要注意书写的笔顺。
“杨”字是左右结构,左边是“木”,右边是“昜”。
“贪”字上面是“今”,下面是“贝”,表示对财物等有非分的想法。
“软”字,左边是“车”,要注意与“斩”字区分。
“唇”字,注意发音是“chún”,不要读成“cún”。
二、词语理解1、贪婪:指贪得无厌,不知满足。
在文中形容杨梅使劲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2、吮吸:合拢嘴唇吸取液体或半流体。
3、伸展:向一定方向延长或扩展。
4、细腻:细致光滑。
文中形容杨梅的果肉。
三、句子赏析1、“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杨梅树和叶子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梅树在春雨中的生机勃勃。
2、“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
它不是真的变黑,而是因为太红了,看上去像黑的。
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
” 这段话通过描写杨梅颜色的变化,以及品尝杨梅时的感受,让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看到、亲口尝到杨梅的美味。
四、写作手法1、作者按照杨梅的生长过程来描写,依次介绍了杨梅树的样子、杨梅的形状、颜色和味道,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2、运用了多种感官描写,如视觉上描写杨梅的颜色,触觉上描写杨梅表面的小刺,味觉上描写品尝杨梅的滋味,让读者对杨梅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
五、主题思想这篇课文通过对故乡杨梅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杨梅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我爱故乡的杨梅》——人教(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学习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杨梅的外形、味道和生长环境。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感受杨梅的特点,培养观察和表达能力。
b. 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培养学生热爱故乡、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b. 学会感恩,懂得珍惜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1. 生字、新词的学习与理解。
2. 课文内容的感知与情感的体会。
教学难点:1. 生字、新词的正确书写与运用。
2. 课文深层次情感的理解与表达。
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杨梅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杨梅图片或实物,引发对杨梅的兴趣。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杨梅的了解和印象。
二、生字新词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2. 教师讲解生字、新词,重点解释词语的含义。
3. 学生跟读,巩固记忆。
三、课文内容学习(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杨梅的外形、味道和生长环境。
2. 学生讨论:他们为什么喜欢故乡的杨梅?3. 分享讨论成果,体会作者对故乡杨梅的喜爱之情。
四、情感体验与表达(10分钟)1. 学生闭眼想象故乡的杨梅,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2. 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故乡杨梅的喜爱之情。
3. 选取代表进行朗读,感受课文的美妙。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新词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珍惜自然资源,热爱故乡,感恩美好生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表达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杨梅,体会作者对故乡杨梅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积极讨论。
在情感体验环节,引导学生闭眼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正确书写生字、新词,并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到故乡杨梅的美味和作者的喜爱之情。
三年级我爱故乡的杨梅知识点三年级的小朋友们,在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课文时,会接触到许多有趣的知识点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首先,这篇文章的作者通过对杨梅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热爱之情。
这种情感的表达是非常真挚和自然的,小朋友们在阅读的时候,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那份眷恋。
从文章的结构上来说,它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作者先介绍了杨梅树,然后详细地描写了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
这样的写作顺序,让我们对杨梅有了一个全面而又系统的了解。
在描写杨梅树的时候,作者提到“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杨梅树当作人来写,说它们“贪婪地吮吸”“欢笑着”,让我们感受到杨梅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样子。
小朋友们要注意哦,拟人这种修辞手法能让所描写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再来说说杨梅果的形状。
作者写道:“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
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
”通过和桂圆的对比,让我们一下子就明白了杨梅的大小。
而且对杨梅刺的变化描写得非常细致,让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了杨梅成长的过程。
杨梅果的颜色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刚长出来的时候,杨梅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
作者用了“先……随后……最后……”这样的词语,把杨梅颜色变化的过程清晰地展现了出来。
小朋友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习使用这样表示顺序的词语,让文章更有条理。
说到杨梅的味道,那可真是让人垂涎欲滴。
作者写“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
”通过“酸”“甜”“甜津津”这些词语,把杨梅的味道准确地传达给了我们。
而且还写了自己吃杨梅时的感受,让我们更加真切地体会到杨梅的美味。
这篇文章在语言表达上也很有特点。
它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词语,比如“贪婪”“吮吸”“欢笑”等等,让文章充满了趣味。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像“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
我爱故乡的杨梅课堂笔记
《我爱故乡的杨梅》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以下是一份可能的课堂笔记:
一、教学目标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杨梅的特点。
体会作者对故乡杨梅的喜爱之情,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等特点。
难点:体会作者对故乡杨梅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杨梅的图片,提问学生是否见过或吃过杨梅,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学习生字词:教师讲解生字词的读音、写法和含义,学生进行书写练习。
再读课文,深入理解:学生分组朗读课文,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分别是怎样的?
(2)作者是怎样描写杨梅的?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故乡杨梅的喜爱之情?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和情感,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
抄写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画一幅自己家乡的特产,并写一段介绍。
以上是一份可能的《我爱故乡的杨梅》课堂笔记,具体内容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调整和补充。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我爱故乡的杨梅》课件语文教学课件的运用和其他学科教学课件的运用一样,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让教学时间化。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我爱故乡的杨梅》课件,期望对您有所帮助!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我爱故乡的杨梅》课件1《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了解故乡杨梅的可爱,遭到酷爱故乡的教育。
4、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视察方法,培养留意视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把杨梅果的形状、色彩、味道等特点具体写出来的。
教学难点了解杨梅树的可爱,学习作者视察事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预习要求:1、借助字典,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弄清贪婪、吮吸、舒展、甘露、细腻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
3、通读课文,摸索课后练习中的摸索.4、了解自己故乡的特产都有哪些。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豪情引趣:我们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故乡,故乡的一草XXX,一山一水,都是那么的值得我们怀念,特别是故乡的特产。
我们的故乡有什么特产?二、检查预习:通过演示文稿出示的生字及本课词语检查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听,看生字的读音是否准确。
字词交换,知道词义。
同桌互读课文,要求: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你在预习的时候,觉得这篇课文的哪句话或哪个自然段最难读,你能给大家读读吗?三、感知全文,了解内容: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想想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故乡的杨梅的?你还知道有关杨梅的.哪些知识?你还想知道有关杨梅的那些知识?学生出示查找的有关杨梅的信息。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知识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杨梅树和杨梅果的特点。
2、训练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住特点的视察方法和写作方法;练习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课文。
3、教育点:体会作者爱好杨梅,酷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4、创造点:公道板书;具体介绍自己爱好的一种水果。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习作《我爱故乡的杨梅》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篇:三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习作《我爱故乡的杨梅》教案新人教版《我爱故乡的杨梅》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例文是《我爱故乡的杨梅》,阅读和分析作者描写小狗、杨梅的方法。
重点是通过分析课文,懂得留心、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总结观察方法。
教学目标:1.交流平台,交流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细致观察会很有收获。
2.初试身手,讲自己对生活的观察,用几句话写下来,和其他同学交流。
3.学习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总结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通过分析课文,懂得留心、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总结观察方法。
2.学会观察,写下自己观察到的眼中的生活。
3.学会抓住事物特点和运用多种感官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交流平台,交流留心所观察到的周围的事物,细致观察会很有收获。
2.初试身手,讲自己对生活的观察,用几句话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我们这一组课文,都展现了作者的观察能力及细致的描写观察到的事物的能力,现在,我们也来交流观察,学习描写观察。
【设计意图】:老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小伙伴一起来解决问题。
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交流平台1.留心观察(课件出示2)(1)一次平常的探亲之旅,因为留心观察,作者认识到了一位可爱的新朋友——会搭“顺风船”的翠鸟。
(2)窗前的草地对作者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作者稍加留意,却发现了奇妙的变化。
学生阅读交流,说说从中明白了什么?(课件出示3)留心周围的事物,我们就会有新的发现。
2.细致观察(课件出示4)(3)翠鸟的美在于它有艳丽的色彩和敏捷的“身手”。
(4)草地的色彩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原来是因为蒲公英的花有时张开有时合拢。
学生阅读交流,说说从中明白了什么?(课件出示5)细致的观察可以让我们对事物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3.交流观察方法。
(1)小组同学交流自己平时积累的观察方法,小组长做好记录。
三年级语文上册习作例文之《我爱故乡的杨梅》课堂课文解析笔记一、主要内容
本文课文按先总述爱故乡杨梅——分述爱杨梅树——爱杨梅果的顺序,通过用眼睛看,用手触摸,用嘴品尝等方法,向我们介绍了他最爱的故乡的杨梅。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乡、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二、段落大纲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表达了“我”对杨梅的喜爱。
第二部分(2):写了故乡杨梅树的美丽。
第三部分(3—6):作者抓住了杨梅果形状、颜色、滋味三方面的特点描述了可爱的杨梅果。
三、词句赏析
1.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赏析:这是个拟人句,“贪婪”“吮吸”写出了杨梅树旺盛的生命力。
2.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
赏析:这一段话从“外皮”“果肉”“汁水”几个方面写出了杨梅的颜色,说明作者不但观察得认真,而且还是做了长期的观察,不只是看,还要亲口尝一尝。
四、课文重难点探究
1.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描述得很有条理呢?
答:从整篇文章来说作者采用了总一分的写法;从文章的重点部分写果的特点来看,作者仍是先总后分;在写果的三个特点时作者都是按
照由生到熟的顺序来写,所以使人读起来感到顺序很清楚。
2.从哪些地方可感到作者的描写内容具体呢?
答:在写果的特点时都是从变化中描述的,写形状特点抓住了“小刺”的变化;写颜色特点时围绕红的变化;写滋味的特点中紧扣酸甜的变化,使读者感到好像也经历了变化的观察过程;还有在描述果的三个特点时,都写到放进嘴里的情况,使读者感到也是在尝,这些效果都是因为作者描述得非常具体。
三年级下册《我爱故乡的杨梅》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
2.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了解杨梅的外形、颜色和味道的特点。
1.2 技能目标1. 能够用词语描述杨梅的特点。
2. 能够用句子表达自己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1.3 情感目标1. 培养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概述《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一首描绘故乡杨梅的诗歌,通过描绘杨梅的外形、颜色和味道,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2 生词和短语杨梅、故乡、外形、颜色、味道、酸甜、可爱、成熟、摘下、品尝、故乡情、思乡、保护环境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引出杨梅这个话题。
2. 提问学生对杨梅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朗读课文1.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 引导学生跟读,纠正发音。
3.3 学习生词和短语1. 讲解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2. 让学生进行组词练习,巩固记忆。
3.4 理解课文内容1. 讲解课文中的描述,帮助学生理解杨梅的特点。
2.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杨梅的特点。
3.5 情感教育1.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故乡的情感。
2. 讲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朗读课文给家长听,并让家长签字。
4.2 用词语描述杨梅的特点,写在日记本上。
4.3 思考自己对故乡的情感,画一幅故乡的画。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学生的朗读能力,对学生的发音和语调进行指导。
5.2 评价学生的词语描述能力,对学生的用词和句子结构进行指导。
5.3 评价学生的情感表达,对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进行指导。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小组活动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季节的杨梅进行研究。
2. 小组成员合作收集杨梅的相关信息,如生长环境、种植技术、杨梅的用途等。
6.2 展示和分享1.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三年级语文我爱故乡的杨梅爱故乡的杨梅学习目的要求:1.自学生字新词,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
2.揣摩作者是怎样把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的特点加以具体描述的。
3.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5.学习作者抓住特点仔细观察,按一定的顺序具体描述事物的写作方法,用一两段话写一种家乡的特产(水果或蔬菜)。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和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用具体的描述来表达思想感情的。
教学方法:1.激励自学,掌握生字新词。
2.以段为训练重点,架起认识、思维的框架。
3.把读、品、议、谈贯穿于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之中,步步渗透读书方法。
4.再次点明文章的中心。
5.读写结合,一文一写。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杨梅的产地很多,作者为什么在文题中强调“我爱故乡的杨梅”呢?听老师朗读全文。
(渗透题目与课文的联系。
引导学生理解:“我爱故乡的杨梅”,此题目及课文中的第1句话都强调了“故乡”二字,其实就是开门见山地点明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爱出产杨梅的故乡。
)二、初知文章内容,给课文分段。
1.故乡的杨梅树是什么样的?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得是杨梅树?轻声自由读课文。
(课文的第2自然段写得是杨梅树)2.课文的3至6自然段写得是什么呢?轻声读。
(因为三年级刚刚开始学习给课文分结构段,所以把写杨梅果特点的4个自然段合并起来设问,意在渗透分段方法。
)(通过反复地读引导学生理解到:这四个自然段写得都是杨梅果的特点。
)3.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分段时应该怎样处理呢?(这一自然段既不是写杨梅树,也不是写杨梅果,而是概括地讲了作者的故乡在哪里,爱出产杨梅的故乡,分段时应该做为一个结构段。
)4.这篇课文正如你们理解的那样,从结构上先概括地叙述,然后再分别叙述,这样的文章结构叫什么式?(总分式)三、细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考虑到,扎实地落实年级的训练重点)。
1.默读全文,概括地说一说这篇课文总地写了什么,又分别描述了什么。
(这篇课文先总地概括讲了“我”爱出产杨梅的故乡;然后以两个结构段分别描述了杨梅树的美丽;杨梅果的可爱。
)2.体会分段方法。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们是怎样给这篇课文分段的?(要求学生能体会到,是按着把总说的内容划为一段,把分别叙述的内容——杨梅树和杨梅果的特点各划分为一段即可。
)四、检查预习、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1.指名读下列字词(边板书边读,让学生注意书写笔顺及字的结构)。
细雨如丝(sì) 贪婪(tánlàn) 吮(shǔn)吸甘(gān)露狭(xiá)长触(chù)到嘴唇(chǔn) 染(rǎn) 汁(zhǐ)水甜津(jǐn)津腐(fū) 豆腐(fu)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谈谈是如何理解下列词语的。
贪婪吮吸伸展欢笑平滑的刺细腻甜津津3.指出自学中存在的不足,并纠正错误。
4.小竞赛。
看看谁在课内能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理解了本课的新词。
(教师针对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做两分钟的抽查小竞赛,激励学生自学,提高学习效率。
)5.小结自学、竞赛情况。
五、自由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体会感情)。
六、布置作业。
1.预习课后第一题。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的?(是从概括地写“我”爱出产杨梅的故乡和分别描述杨梅树的美丽,杨梅果的可爱三方面来写的)二、深入理解课文。
(一)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杨梅树的美丽的。
1.读一读,这一段有几句话,读了这不到三行的文字,在你脑海中呈现出的杨梅树是怎样的?(这一段有两句话,在脑海中呈现出的杨梅树是那么美丽,生长旺盛。
)2.议一议,你们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到美丽和旺盛的?杨梅树为什么能生长的这样美丽、旺盛呢?(两人一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揣摩“贪婪”“伸展”“一片片”“常绿”“欢笑”等词语;明白环境条件与杨梅树生长的美丽、旺盛的关系。
)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通过对上列重点词语的理解,品味作者如何遣词造句,抒发对杨梅树美丽而旺盛的感叹。
教师:作者仅仅用了两句话便描述出了杨梅树的美丽,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作者笔下的杨梅果又是怎样的。
(二)揣摩作者是怎样描述杨梅果的可爱的。
1.轻声读第3段,想一想、画一画作者抓住了杨梅果哪些方面的特点来描述其可爱的?(作者抓住了杨梅果形状、颜色、滋味三方面的特点描述了它的可爱。
)2.在这一大段中哪里概括地说了杨梅果非常惹人喜爱?与这一段中的后3个自然段是什么关系?(快速读)(这一大段的开始一个自然段概括地讲了杨梅果的可爱,与下面的三个自然段是总分的关系。
)3.品味杨梅果形状的可爱,渗透学法。
(1)看一看这一段写了几句话?(三句话)(2)从哪里最能体会到杨梅果形状的可爱?(引导学生从“圆圆的”“小刺”“渐渐”“平滑的刺”“细腻而且柔软”等词语中品味出杨梅果形状的可爱,体会描述的具体。
)(3)读一读,再品可爱。
(通过导读使学生再感形状的可爱,描述的具体,同时抒发自己对杨梅果可爱的理解。
)4.明确阅读方法,品味杨梅果颜色的可爱。
(1)我们学习上一自然段时是按着什么方法阅读的?(是按照先看一看有几句话;再说一说从每句话中的哪些词语中最能感到杨梅果的可爱,并划出来;最后读一读,再品味杨梅果的可爱以及作者是怎样把杨梅果写具体的。
)(2)下面四人一组,按照以上阅读方法,体会杨梅果颜色的可爱。
(在鼓励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通过即时据情的设问及反复朗读等手段,引导学生从“先……随后……最后……”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中理解颜色的变化及作者长期、细致观察的方法;从“咬开”“新鲜红嫩的果肉”体会作者从果的表层写到果肉,都扣住“红”,抓住“它不是真的变黑”来理解“红”,使学生从作者的具体描述中体会杨梅果颜色的可爱。
)(3)导读,以写变化的词语引导学生读这一段,再品味描述得具体,杨梅果颜色的可爱,同时表达对杨梅果可爱的感觉。
5.运用阅读方法,品味杨梅果滋味的可爱。
杨梅的颜色是如此地红,它的滋味是怎样的呢?下面按着分组学习时采用的阅读方法来独立阅读,重点是揣摩哪些词语准确体现滋味的特点和可爱。
(1)教师巡视,具体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学生读后,启发学生充分地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阅读怎样理解的。
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再重点敲击“甜津津”。
(启发学生能联系“酸味还是有的”理解到:甜津津也不是没有酸味,是甜中带酸,甜多于酸,而自然地理解“牙齿被酸倒。
”渗透句与句之间的紧密联系。
)(3)引读,再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杨梅果的可爱。
(教师:没有熟透的杨梅果味道是怎样的?学生:没有熟透的杨梅果又酸又甜。
教师:那么熟透了的杨梅果又是怎样的滋味呢?学生:熟透了就甜津津的……)三、扣主题,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
作者把对家乡的深爱之情,寄托于对杨梅树的美丽,杨梅果的可爱的真实、具体的描写之中。
下面我们带着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一齐朗读全文(师生共同朗读课文)。
四、作业:思考作者把故乡的杨梅描述的这样生动,在写作方法上哪些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课时一、明确写作特点及单元训练重点。
通过对《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使我们感到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真实生动,仿佛那美丽的杨梅树,那可爱的杨梅果,就在我们面前。
让我们再认真读一读这篇课文,想一想你感到这篇课文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轻声朗读全文。
(学生可能说得很多,教师扣住单元训练项目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出:长期细致的观察;描述有条理;内容具体,值得我们学习。
)二、结合实例一一感知课文的写作特点。
1.举出两例说一说课文作者是怎样对杨梅进行细致观察的。
(引导学生理解:在描述杨梅果的形状、颜色、滋味时,是从没有成熟写到成熟的,这说明作者不但观察得认真,而且还是做了长期的观察;还有,在描述果的特点时,写到放到嘴里的情况,可以看出作者在观察时不只是看,还要亲口尝一尝。
)2.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描述得很有条理呢?(诱导学生明白:从整篇文章来说作者采用了总一分的写法;从文章的重点部分写果的特点来看,作者仍是先总后分;在写果的三个特点时作者都是按照由生到熟的顺序来写,所以使人读起来感到顺序很清楚。
)3.你又是从哪些地方感到内容具体呢?(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来说:在写果的特点时都是从变化中描述的,写形状特点抓住了“小刺”的变化;写颜色特点时围绕红的变化;写滋味的特点中紧扣酸甜的变化,使读者感到好像也经历了变化的观察过程;还有在描述果的三个特点时,都写到放进嘴里的情况,使读者感到也是在尝,这些效果都是因为作者描述得非常具体。
)三、读写结合,一课一写。
对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都能做到具体地理解,下面我们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具体描述的写法,做一个小练笔。
1.指名读“练笔”要求,引导学生审清具体要求。
2.引导学生先说后写。
(重点放在单元训练项目上引导)3.结合训练项目评析两至三名学生的“练笔”初稿。
四、总结:我们在描述自己熟悉的事物时,一定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写,语言文字要具体,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产生《我爱故乡的杨梅》那样生动、感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