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小儿缺铁性贫血有哪些原因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儿科医学: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一)病因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的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婴幼儿发病率高,为小儿贫血中最常见者。
小儿缺铁的常见原因包括:1,先天储铁不足 2.铁摄入量不足 3.生长发育快 4.铁吸收障碍 5.铁的丢失过多。
(二)临床表现:6个月至2岁最多见。
缺铁通常经过以下三个阶段才发生贫血:铁减少期:此阶段体内储铁已减少,但供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的铁尚未减少;红细胞生成缺铁期:此期储存铁进一步耗竭,红细胞生成所需的铁亦不足,但循环中血红蛋白的量尚未减少;缺铁性贫血期:此期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还有一些非造血系统的症状。
1. 一般表现2.髓外造血表现:由于骨髓外造血反应,肝、脾可轻度肿大,年龄越小、病程越久贫血越重,肝、脾肿大越明显。
3.非造血系统症状:(1)消化系统症状:异食癖(2)神经系统症状(3)心血管系统症状(4)其他:因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常合并感染。
指趾甲可因上皮组织异常而出现反甲。
(三)实验室检查1.血象:血红蛋白降低比红细胞减少明显,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多,中央淡染区扩大。
网织红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减少。
2.骨髓象:幼红细胞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
3.铁代谢的检查:(1)血清铁蛋白(SF): SF值可较灵敏地反应体内贮铁情况。
测定值低于12 u g/L提示缺铁。
(2)红细胞游离原口卜琳(FEP):增高。
(3)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和转铁蛋白饱和度(TS):缺铁性贫血时SI降低,和度增高及TS降低。
(4)骨髓可染铁:缺铁时细胞外铁粒减少,铁粒幼细胞数亦可减少(小于15%),是反映体内贮存铁的敏感而可靠的指标。
(四)预防和治疗:1.预防: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吸收率高的辅食;婴幼儿食品可加入适量铁剂进行强化;早产儿、低体重儿2个月给予铁剂预防。
2.治疗:口服铁剂为主,选用二价铁易吸收。
5种原因易造成宝宝缺铁性贫血如何判断孩子是否贫血由于小儿的生长发育过程有不同,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界限,特别是0-6个月这个年龄段,个体发展快、差异大,还有疾病因素的影响,很难用统一、标准的数据来判断孩子是否贫血。
但何主任建议,如果发现孩子有以下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是否是缺铁性贫血。
1.一般表现:宝宝皮肤黏膜苍白(唇、口腔黏膜、甲床明显等);宝宝易疲乏,不爱活动;年纪大点的宝宝会说自己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症状。
2.严重贫血会出现髓外造血的表现:部分患儿可出现肝、脾、淋巴结轻度肿大。
3.消化系统:宝宝食欲减退,或出现异食癖;经常呕吐、腹泻;口腔炎、舌炎或舌乳头萎缩,严重者还会出现萎缩性胃炎或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4.神经系统:宝宝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智力多低于同龄儿。
5.心血管系统:心率增快,严重者还会出现心脏扩大、心衰等症状。
6.免疫功能降低:易感染各种流行性疾病,如流感、手足口等。
7.上皮组织异常:指甲菲薄、脆弱、扁平、匙状甲,头发细黄,无光泽。
导致宝宝缺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先天储铁不足:包括早产、多胎、胎儿失血、孕母严重缺铁等,都可能造成宝宝缺铁;2.铁摄入量不够:主要是婴儿在食物转换期没有及时补足强化铁的食物或铁剂;3.生长发育过快:有的宝宝体重和血容量增长快,血红蛋白量需增加,但食物补充的铁并不能满足其需要;4.铁的吸收障碍:食物搭配不合理、慢性肠道病等都可能会引起宝宝铁吸收障碍;5.铁的异常丢失:某些疾病会引起宝宝长期慢性失血,从而造成缺铁,如牛奶过敏、息肉、钩虫等疾病。
婴儿贫血怎么办1、补充含铁食物,加铁的婴儿配方奶粉、含铁的米片或含铁的维生素滴剂等。
同时,还要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比如西红柿汁、菜泥等,以增进铁质吸收。
此外,当宝宝开始吃固体食物后,也要多喂食含大量铁质的食物,如鸡蛋黄、米粥、菜粥等,但应避免喂食糖,因食糖会阻碍铁质的吸收。
2、随时注意观察宝宝的身体状况,必要时要给宝宝做血红蛋白成分的检测试验,因为患有轻微贫血的宝宝在外表是看不出来的。
临床儿科学知识:小儿贫血知识点总结帮助大家梳理临床儿科学知识关于小儿贫血知识点,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严重临床表现:严重循环充血、高血压脑病、急性肾功能不全;引起小儿缺铁性贫血的病因有哪些:1)先天储铁不足2)铁摄入量不足3)生长发育因素4)铁的吸收障碍5)铁的丢失过多小儿贫血诊断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血红蛋白(Hb)的低限值在6-59个月者为110g/L,血细胞比容(HCT)为0.33;5~11岁Hb为115g/L,HCT为0.34;12~14岁Hb为1205g/L,HCT为0.36,海拔每增高1000米,血红蛋白升高约4%。
小儿贫血的形态分类: 根据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压积计算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结果可分四类:①正常细胞性贫血:MCV80~94fl,MCH28~32pg,MCHC32~38%;即均在正常范围。
②大细胞性贫血:MCV 94fl,MCH 32pg,MCHC32~38%③小细胞性贫血:MCV 80fl,MCH 28pg,MCHC32~38%④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 80fl,MCH 28pg,MCHC 32%。
小儿贫血的程度分类:根据外周血红蛋白含量可分为四度:轻度:Hb从正常下限~90g/L;中度:Hb为~60g/L;重度:Hb为~30g/L;极重度:Hb 30g/L。
新生儿:Hb144~120g/L者为轻度;Hb120~90g/L者为中度;Hb90~60g/L者为重度;Hb 60g/L者为极重度。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主要临床表现: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以6个月至2岁最多见,发病缓慢。
皮肤黏膜苍白、乏力、头晕、耳鸣。
髓外造血表现,肝脾可轻度肿大,与年龄、病程相关。
非造血系统表现,食欲减退、消化功能低,烦躁不安、记忆力减退,智力低,心率增快,免疫力低下。
儿科知识点之缺铁性贫血病因1.先天储铁不足胎儿从母体获得的铁以妊娠最后3个月最多,故早产、双胎或多胎、胎儿失血和孕母严重缺铁等均可使胎儿储铁减少。
2.铁摄入量不足这是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人乳、牛乳、谷物中含铁量均低,如不及时添加含铁较多的辅食,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3.生长发育因素婴儿期生长发育较快,3 ~4个月时和1岁时体重分别为出生时的2倍和3倍;随着体重增加,血容量也增加较快,1岁时血液循环中的血红蛋白增加2倍;未成熟儿的体重及血红蛋白增加倍数更高;如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则易致缺铁。
4.铁的吸收障碍食物搭配不合理可影响铁的吸收。
慢性腹泻不仅铁的吸收不良,而且铁的排泄也增加。
5.铁的丢失过多正常婴儿每天排泄铁量相比成人多。
每1ml血约含铁0.5mg,长期慢性失血可致缺铁,如肠息肉、梅克尔憩室、膈疝、钩虫病等可致慢性失血,用不经加热处理的鲜牛奶喂养的婴儿可因对牛奶过敏而致肠出血(每天失血约0.7ml)。
临床表现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6个月至2岁最多见。
发病缓慢,其临床表现随病情轻重而有所不同。
1.一般表现皮肤黏膜逐渐苍白,以唇、口腔黏膜及甲床较明显,易疲乏,不爱活动。
年长儿可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
2.髓外造血表现由于髓外造血,肝、脾可轻度肿大;年龄越小,病程越久,贫血越重,肝脾大越明显。
3.非造血系统症状(1)消化系统症状:食欲减退,少数有异食癖(如嗜食泥土、墙皮、煤渣等);可有呕吐、腹泻;可出现口腔炎、舌炎或舌乳头萎缩;重者可出现萎缩性胃炎或吸收不良综合征。
(2)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智力多数低于同龄儿。
(3)心血管系统症状:明显贫血时心率增快,严重者心脏扩大,甚至发生心力衰竭。
(4)其他:因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常合并感染。
可因上皮组织异常而出现反甲。
辅助检查1.外周血象血红蛋白降低比红细胞减少明显,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外周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多,中央淡染区扩大。
小儿缺铁性贫血有哪些发病原因
为什么孩子得了小儿缺铁性贫血,究其原因就是在婴儿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如果体内储存的铁被用尽而饮食中铁的含量不够,消化道对铁的吸收不足补充血容量和红细胞的增加,即可发生贫血。
正常婴儿体重增加1倍,保持血红蛋白于11g/dl,其体内储存的铁是足够用的,所以在体重增长1倍以前,若有明显的缺铁性贫血,一般不是由于饮食中缺铁所致,必须寻找其他原因。
2、饮食缺铁
婴儿以乳类食品为主,此类食品中铁的含量极低,母乳铁的含量与母亲饮食有关系,一般含铁为1.5mg/L,牛0.5~1.0mg/L ,羊乳更少,乳类中铁的吸收率约为2%~10%,人乳的铁的吸收率较牛乳高(缺铁时人乳中铁吸收率可增至50%),生后6个月内的婴儿若有足量的母乳别喂养,可以维持血红蛋白和储存铁在正常范围内,因此,在不能用母乳喂养时,应喂强化铁的配方奶,并及时添加辅食,否则在体重增长1倍后,储存的铁和完,即能发生贫血,母乳喂养儿于6个月后如不添加辅食,亦可发生贫血,根据北京儿童医院39例小细胞贫
血的病因调查,65%为人工喂养,部分母乳喂养者都未及时添加辅食,较大儿童每因次饮食习惯不良,拒食,偏食或营养供应较差而致贫血。
3、长期少量失血
正常人体内储存的铁,为人体总铁量的30%,如急性失血不超过全血总量的1/3,虽不额外补充铁剂,也能迅速恢复,不致发生贫血,长期慢性失血时,每失血4ml,约等于失铁1.6mg,虽每天失血量不多,但铁的消耗量已超过正常的1倍。
预防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措施
小儿缺铁性贫血又叫小儿营养性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贫血,两岁以下小儿发病率最高。
引起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因素主要有:1、初生时的体重。
初生时
机体的体重与铁的含量成正比,体重低的小儿或早产儿更易发生贫血;
2、生长速度。
小儿生长速度快,机体对铁的需要大,而摄入相对少时,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3、饮食缺铁。
婴儿以乳类食品为主,此类
食品中铁的含量极低。
母乳铁的含量与母亲饮食有关系,母亲铁摄入不足时也可导致小儿缺铁;4、其他原因。
长期腹泻、呕吐、肠炎等,均可影响营养的吸收。
急性和慢性感染时,患儿食欲减退,胃肠道吸收不好,也能造成缺铁性贫血。
预防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措施:1、首先应做好婴儿喂养指导。
母
乳中铁虽不够,但其吸收较好。
如不能用母乳喂养时,应选用强化铁配方奶喂养;2、4-6个月后应开始逐步逐量添加含铁丰富、适合小
儿消化的饮食。
如:蛋黄、猪肝、猪血、禽血、海带、发菜、紫菜、木耳、香菇等,其次为各种肉类、肾脏、菠菜、高粱、小米等;3、
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或果汁,促进铁吸收;4、做好健康检
查工作,定期进行贫血普查,有异常应及早治疗。
宝宝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有哪些?缺铁性贫血是影响宝宝健康的常见疾病,3岁以内发病率最高,而以1岁左右为多见,但多为轻度贫血。
其主要引发因素是宝宝体内微量元素铁的缺失,导致血红蛋白的减少,不能促进各种酶的合成,引发了宝宝缺铁性贫血。
本文主要总结了一些关于宝宝缺铁性贫血的一些因素,可供家长参考。
1、宝宝先天储微量元素铁不足。
如早产、双胎、母亲贫血,都会使新生儿储铁减少。
2、宝宝生长发育快。
宝宝从出生到1岁,生长发育最快,血容量增加迅速,微量元素铁的需要量多,因而生长发育过快的孩子容易缺微量元素铁,会引发贫血。
3、宝宝的饮食中铁缺乏。
宝宝出生6个月后,从母体得来的造血物质基本用完,而母乳、牛奶含铁很少,所以,不及时添加辅食,单纯喂奶很易缺微量元素铁。
4、宝宝患病。
如慢性腹泻等,微量元素铁不能很好地吸收,而造成缺铁。
发现宝宝贫血的症状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因此,症状轻微的常常被忽视,一般发现时常常已经是中度贫血。
常见的症状有烦躁不安或精神不振,不爱活动,食欲减退,皮肤、粘膜苍白,并以口唇、指甲、手掌最为明显。
大孩子可以说明有头晕、眼前发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贫血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
因此,防治宝宝贫血至关重要。
防止宝宝贫血首先要提倡母乳喂养。
尽管母乳含铁量低,但母乳中微量元素铁的利用率比牛奶高得多。
还要及时添加辅食,注意增加含铁丰富的食品如猪肝、动物血、豆类、蛋类、绿叶蔬菜等。
此外,还要注意影响微量元素铁吸收的因素,如茶水、碱性物质及饮料等,都能阻止铁的吸收,而维生素C则有利于铁的吸收。
综上所述,宝宝缺铁性贫血是宝宝常见的疾病,并且,宝宝贫血不易马上发现,所以,家长应在宝宝的日常生活中注重饮食的调理,注重微量元素铁的补充,如果饮食铁摄入不足以满足需求,可以给宝宝补充铁之缘片及时有效的纠正贫血。
并按时的对宝宝进行身体检查,以确保宝宝的身体健康。
怎样防治小儿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人体内铁元素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的一种贫血。
该病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发生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
导致小儿发生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的原因是:1.先天储铁不足胎儿从母体中获得的铁以妊娠最后三个月为最多,故早产、双胎或多胎、胎儿失血和孕母严重缺铁等均可使胎儿储铁减少,导致其出生后发生缺铁性贫血。
2.铁的摄入不足这是导致小儿缺铁性贫血最主要的原因。
人乳、牛乳和谷物中的含铁量非常低,因此如不及时给婴幼儿添加含铁较多的辅食,就容易引起缺铁性贫血。
3.小儿对铁的需求量大婴儿生长发育较快,婴儿5个月和1岁时的体重分别是其出生时的2倍和3倍。
随着婴儿体重的增加,其血溶量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也要大大增加,这就需要更多的铁。
有关资料显示:婴幼儿每增加1公斤体重,就需要增加铁质35~45毫克。
此时,如果不及时给婴幼儿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就易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4.铁吸收障碍食物搭配不合理可影响小儿对铁的吸收。
小儿经常腹泻不仅会影响对铁的吸收,还会增加铁的排泄。
5.铁的丢失过多肠息肉、美克尔憩室(小肠的一种先天性畸形)、钩虫病、膈疝等疾病可导致小儿慢性失血,引起其铁的流失过多,从而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另外,用不经加热的鲜牛奶喂养婴儿,也可导致婴儿对牛奶过敏而发生肠出血,引起铁的流失。
小儿发生缺铁性贫血后,常有以下临床表现皮肤黏膜逐渐苍白,尤以唇、口腔黏膜及甲床最为明显,同时伴有易疲乏、不爱活动、精神不振、对周围环境反应差、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症状。
年长患儿可自诉头昏、眼前发黑、耳鸣等。
部分患儿还可有异食癖(如嗜食泥土、墙皮、煤渣等)。
小儿长期贫血不仅会影响生长发育,还可诱发一些感染性疾病。
因此,对于该病应及早防治。
那么,怎样防治小儿缺铁性贫血呢?家长发现孩子有贫血症状后,应及时带其到医院诊治。
如果是轻度贫血,可通过饮食疗法来纠正,如注意饮食的台理搭配,给孩子添加一些含铁丰富且铭的吸收率较高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血、动物内脏、鱼肉等。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危害及治疗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引起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本病以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严重危害小儿健康,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常见病之一。
缺铁性贫血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1、先天储存铁不足:胎儿在母亲妊娠最后的3个月里从母体获得的铁最多,所以早产,双胎,多胞胎,胎儿失血,和母亲孕期严重缺铁等均可使胎儿储存铁不足。
2、铁摄入不足这是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人乳、牛乳、谷物中含铁量较低,如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3、生长发育因素婴儿期生长发育较快,尤其出生后的前3个月、5个月和1岁时的体重分别为出生体重的2倍和3倍。
随着体重增加,血容量也会增加较快,血液中血红蛋白增加2倍,未成熟儿的体重及血红蛋白增加倍数更高,如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则容易导致缺铁性贫血。
4、铁的吸收障碍食物搭配不合理,影响铁的吸收,同时,慢性腹泻不仅导致铁吸收不良,丢失铁的量也会增加。
5、铁的丢失过多正常婴儿每天排泄铁量比成人还多,每1ml血含铁量0.5mg,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贫血,如肠息肉,梅克尔憩室,膈疝,钩虫病等均可导致慢性失血,用不加热处理的鲜牛奶喂养的婴儿可因为对牛奶过敏而导致肠道出血。
小儿缺铁性贫血主要有哪些表现?缺铁性贫血可出现于任何年龄,以6个月龄—2岁常见,此病发病缓慢,病情轻重也和缺铁性贫血程度有关。
1、一般表现皮肤黏膜逐渐苍白,以口唇,口腔黏膜及甲床比较明显,孩子容易疲乏,不爱活动。
年龄大些的宝宝会说头晕,眼前发黑,耳鸣。
2、髓外造血表现由于髓外造血,孩子肝脏,脾脏可轻度肿大;年龄越小,病程越长,贫血越重,肝脾肿大越明显。
可以通过腹部彩超检查来判断肝脾大小。
3、消化系统表现孩子食欲减退,不思饮食,少数有异食癖(如喜欢吃泥土、墙皮、煤渣等),伴有呕吐、腹泻,同时会出现口腔炎、舌炎或舌乳头萎缩等现象,严重者可出现萎缩性胃炎或吸收不良综合征。
4、神经系统表现孩子出现烦躁不安,萎靡不振,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智力多数低于同龄儿。
小儿缺铁性贫血原因有哪些(专业文档)1、初生时机体铁的含量新生儿体内铁的含量主要取决于血容量和血红蛋白的浓度。
影响因素:①血容量与体重成正比。
因此小儿体内的铁量与其体重成正比。
所以出生体重越低,体内铁的总量越少,发生贫血的可能性越大;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都可存在这类因素。
②胎儿与母体,或于双胎中的另一胎儿进行输血。
③分娩中胎盘血管破裂和脐带结扎是否延迟。
另外,母亲妊娠期间有缺铁性贫血,与婴儿贫血并无肯定的关系。
2、饮食缺铁人乳的含铁量、铁的吸收率较高,生后6个月内的婴儿若有足量的母乳喂养,可以维持血红蛋白和储存铁在正常范围内。
在不能用母乳喂养时,应喂强化铁的配方奶,并及时添加辅食。
3、生长速度与贫血的关系小儿生长迅速,血容量增加很快。
一般婴儿会动用储存的铁维持,无需在食物中加铁。
但在体重增长1倍以前,出现明显的缺铁性贫血,一般不是由于饮食中缺铁所致。
早产儿需要量远超过正常婴儿,需要在食物中额外加铁。
4、长期少量失血急性失血不超过全血总量的1/3,可不额外补充铁剂,不致发生贫血。
但长期慢性失血时,铁的消耗量超过正常的1倍以上,即可造成贫血。
1岁以内婴儿,储存的铁皆用于补充生长所致的血容量扩充,小量的慢性失血可以导致贫血。
另外,小儿每日饮超过1L用未经煮沸的鲜牛乳,可出现慢性肠道失血,因此每日饮用的鲜牛乳最好不超过750ml,或应用蒸发奶。
此外,胃肠道畸形、息肉、溃疡病、钩虫病、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少女月经量过多等也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5、其他原因急性和慢性感染时,患儿食欲减退,胃肠道吸收不好。
长期呕吐和腹泻、肠炎、脂肪痢等,影响营养的吸收。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健康,因为健康是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基础。
回溯上个世纪中期,人们普遍概念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至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概念确定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到20世纪90年代,健康的含义注入了环境的因素,即健康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的和谐统一;进入21世纪,“健,康、智、乐、美、德”六个字组成了更全面的“大健康”概念,成为幸福人生的更佳境界。
缺铁性贫血小儿的护理作者:李梅来源:《幸福家庭》2020年第08期小儿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疾病,是指小儿体内铁元素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从而出现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临床上小儿除了贫血,还会出现消化道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循环功能障碍以及皮肤黏膜病变等一系列非血液系统症状。
本文详细介绍小儿缺铁性贫血的病因以及护理方法,为小儿缺铁性贫血护理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1.饮食缺铁。
饮食缺铁是导致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母乳、牛乳以及谷物中的含铁量较低,若小儿日常饮食中没有含铁量较多的辅食,则可能出现小儿缺铁性贫血。
2.先天缺铁。
胎儿从母体获得铁以妊娠最后3个月为主,若存在早产、多胞胎以及母体缺铁严重等情况时,胎儿的储铁减少,从而在小儿出生后引发缺铁性贫血。
3.生长因素。
若小儿生长较为迅速,则有可能出现血容量增加,从而增加对铁的需求量,若此时小儿体内贮存的铁元素无法满足自身生长发育需求,则有可能出现缺铁性贫血。
4.铁吸收障碍。
小儿饮食搭配不合理也会影响身体对铁的吸收;若小儿出现慢性腹泻,不仅会影响铁的吸收,还会增加铁的排泄量,从而引发缺铁性贫血。
5.其他。
小儿出现慢性或及急性感染時,会出现食欲减退、胃肠道吸收不良等情况,引发缺铁性贫血。
1.饮食护理。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一定要注意小儿的饮食,保证饮食种类多样化,让小儿多吃一些富含铁元素的食物,不可养成偏食的坏习惯,尽量少吃或不吃生冷、黏腻、荤腥食物,多吃一些动物的心、肝、肾、血,多吃豆制品、黑木耳、红枣以及水果蔬菜等。
2.居住环境。
在小儿患病期间,家长要保证居住环境安静的同时还要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有利于小儿身体的恢复。
这个阶段的患儿抵抗力较差,容易引发肺炎、腹泻以及消化不良等疾病。
另外,患儿尽量不要去公众场所,在公众场所时一定要减少与人群的接触,避免贫血加重。
3.服用药剂护理。
若小儿缺铁性贫血较为严重,则需要服用一定的铁剂补铁。
但因铁剂会对小儿胃肠道造成一定刺激,容易引发身体不适,所以在口服铁剂时,家长应先让小儿从小剂量开始,并在两餐之间服药,与维生素C同时服用,有利于患儿对铁剂的吸收。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原因那么,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有哪些?下面就让为大家介绍一下。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原因营养性贫血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3岁以内宝宝约有30-40%有不同程度贫血,其中以6个月-2岁发病最多见。
营养性贫血的发病比较有规律性,临床上发现大多生在6个月到2岁的小孩,这个时期是孩子的萌芽阶段,就是开始长乳牙到乳牙发育完全的时期,过了这个时期之后,营养性贫血的发病就减少了。
贫血的原因,常见的有四个。
第一个就是先天储铁不足。
正常胎儿从母体获得铁约225mg,可供出生后4—5个月生长之用。
如果妈妈缺铁性贫血严重,孩子体内铁元素的储备往往是不够的,或者是孩子早产,多胎,从母体获得的铁不足以致生后3—4月就可能发生贫血。
第二种情况就是生长发育的因素。
随着宝宝高速的生长发育,体重增长,铁的需要量相对增大,若不及时供给足够的铁,就可能发生贫血。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病原因很多,除了上面介绍的原因之外,还有比如因为先天原因而导致身体储存的铁不足,最后也会导致贫血。
另外,如果在分娩的过程当中胎儿的出血太多,或者母亲怀孕期间本身就患有贫血病,则也可导致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方法铁剂治疗(1)口服铁剂: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特效药,若无特殊原因,应采用口服法给药;二价铁盐容易吸收,故临床均选用二价铁盐制剂。
常用的口服铁剂有硫酸亚铁(含元素20%)、富马酸铁(含元素铁33%)、葡萄糖酸亚铁(含元素铁12%)、琥珀酸亚铁(含元素铁35%),力蜚能(含元素铁46%)等,口服铁剂的剂量为元素铁每日4~6mg/kg,分3次口服,一次量不应超过元素铁1.5~2mg/kg;以两餐之间口服为宜,既可减少胃肠副反应,又可增加吸收。
同时服用维生素C,可增加铁的吸收。
(2)注射铁剂:注射铁剂较容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可发生过敏性反应致死,故应慎用。
(3)铁剂治疗后反应:口服铁剂12~24h后,细胞内含铁酶开始恢复,烦躁等精神症状减轻,食欲增加。
缺铁性贫血不仅仅是女人才会有的一个症状,宝宝也是很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的症状的,下面是的宝宝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欢迎阅读。
宝宝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先天储铁不足先天储铁不足的宝宝基本都是早产儿或者胎儿失血跟双胎,也有可能是因为父母患有缺铁性贫血所导致的,所以这个也是导致宝宝贫血的原因。
发育过快当宝宝发育过快的时候,体内的营养就会很明显的跟不上发育的程度,而当血容量的增加就会很容易导致宝宝身体缺铁,引起宝宝贫血的情况。
铁元素摄入不足宝宝如果一直吃母乳或者牛乳的话是很难补充人体所需的铁元素的,因为母乳跟牛乳所含有的铁元素是非常低的,这样一直吃母乳跟牛乳的话就会让铁元素摄取不足,造成贫血。
因为疾病导致铁丢失宝宝如果得了某一些疾病的话就很容易造成慢性失血,从而丢失铁,引发贫血。
食物推荐桑葚干桑葚干是一种含有铁元素非常高的食物,根据研究表明,每一百克的桑葚干就含有差不多四十二毫克的铁元素。
在平时给宝宝补血的时候可以在粥里面加点桑葚干来煮,这样的效果是很不错的,很适合给宝宝补血用。
黑枣黑枣也是日常中含铁量比较高的一种食物,也经常被拿来补血。
并且黑枣含有非常多的维生素C,这种维生素C是可以促进铁例子的吸收效果的,让宝宝可以快速的吸收铁元素。
是很不错的补血佳品。
不过因为黑枣比较干硬,很不适合宝宝吃,所以最好的食用方法是煮粥或者熬汤。
猪肝猪肝补血的效果大家都是知道的,所以给宝宝补血的话吃猪肝是很好的一个选择。
最好的做法就是用猪肝来煲汤,这样会让猪肝的补血效果以及营养价值全部都充分的体现出来。
甘蔗甘蔗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水果,很多人都喜欢把甘蔗当做零食来吃。
但是你知道甘蔗也是具有补血的效果吗?这个是因为甘蔗含有非常多的微量元素,而铁是最高的,所以是适合让宝宝补血来食用。
如果宝宝年纪还太小的时候不妨把甘蔗榨成甘蔗汁来食用。
但是因为甘蔗是属于寒性的水果,如果宝宝是属于脾胃虚寒的人群,是最好不要吃甘蔗。
食疗方1、党参煲红枣。
每次用党参15克、红枣15枚,煎汤代茶饮;麦芽糖60克,红枣20枚,加水适量煮熟食用。
幼儿缺铁性贫血有哪些原因和食疗方法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都很关注的一个问题,很多的人也是都很重视孩子的健康问题的,小儿缺铁性贫血是妈妈比较担心的一种疾病,常发于6个月至3岁的婴,将对幼儿的呼吸、消化、循环系统功能,以及体格和智力的发育带来负面的影响一、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原因1、小儿先天储铁不足。
正常足月新生儿从母体获得的铁足够其生后3-4个月的造血需要。
但早产、双胎、胎儿失血以及母体患有缺铁性贫血等,均可使小儿储铁不足。
2、铁摄人不足。
新生儿的饮食主要以人乳或牛乳为主,而人乳和牛乳中含铁量均较低,单纯用乳类喂养而不及时添加含铁较多的辅食,非常容易引起贫血。
3、生长发育过快。
生长发育迅速,3-5个月为初生时体重的2倍,1岁时为初生时体重的3倍,若是则体重增加更快。
由于体重的增加血容量也迅速增加,这时容易发生缺铁,引起贫血。
4、铁的丢失过多。
正常婴儿每天排泄比成人多,由皮肤损失的铁也相对较多,若出现对蛋白过敏而发生小肠出血,则失铁更多。
此外,一些疾病如慢性腹泻、肠套叠、肠、息肉等都可增加铁的消耗而引起贫血。
二、小儿缺铁性贫血的食疗方法要预防小儿缺铁性贫血,必须选择富含铁的食物,同时还要考虑到铁的吸收和利用率。
1、动物肝脏:肝脏富含各种营养素,是预防缺铁性贫血的首选食品。
每100克猪肝含铁25毫克,而且也较易被人体吸收。
肝脏可加工成各种形式的儿童食品,如肝泥就便于婴儿食用。
2、各种瘦肉:虽然瘦肉里含铁量不太高,但铁的利用率却与猪肝差不多,而且购买和加工相对容易,小孩也喜欢。
3、鸡蛋黄:每100克鸡蛋黄含铁7毫克,尽管铁吸收率只有3%,但鸡蛋原料易得,食用保存方便,而且还富含其它营养素,所以它仍不失为婴幼儿补充铁的来源的一种较好的辅助食品。
4、黄豆及其制品:黄豆在我国人民营养及儿童营养方面的重要性及地位,已有不少营养学家提到过。
每100克黄豆及黄豆粉中含铁11毫克,人体吸收率为7%,远较米、面中的铁吸收率高。
5、木耳和蘑菇:铁的含量很高,尤其是木耳,每1OO克含铁185毫克。
引发小儿缺铁性贫血有哪些原因
引发小儿缺铁性贫血有哪些原因?引发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有很多,如妊娠期孕妇贫血会加大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几率,因此预防小儿缺铁性贫血,要从准妈妈时开始预防。
小儿缺铁性贫血症状
婴儿贫血是婴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长期贫血可影响心脏功能及智力发育。
婴幼儿贫血多数是因为营养不良造成的。
贫血患儿可出现面色苍白,嘴唇、指甲颜色变淡等;呼吸、心率增快;食欲下降、恶心、腹胀、便秘;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激动等,年长患儿还会出现头痛、头晕、眼前有黑点等,患病时间长的患儿常常会出现容易疲劳、毛发干枯、生长发育落后等。
缺铁性贫血的主要表现除了皮肤黏膜逐渐苍白(嘴唇、指甲颜色表现最明显)、食欲降低、呕吐或腹泻以外,有的孩子还会出现异食癖如喜欢吃泥土、墙皮等;精神委靡或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智能下降等。
营养性贫血可分为营养性小红血球性(缺铁性)贫血和营养性
巨幼红血球性(维生素B12、叶酸缺乏)贫血。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原因
1、人体内铁的需求量增加而摄入量相对不足
婴幼儿生长速度很快,正常婴幼儿出生后5个月体重增加1倍,1岁时增加2倍。
婴幼儿在4 6个月后,体内储存的铁已经消耗渐尽,如仅以含铁量少的,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育龄妇女由于妊娠、哺乳,需铁量增加,加之妊娠期消化功能紊乱,铁的摄入和吸收不佳,也极易导致贫血。
2、铁吸收性障碍慢性贫血
动物性食品中的血红色素铁可以直接以卟啉铁的形式被人体
吸收,吸收率较高非血红色素铁的吸收取决于胃肠道的溶解度等因素,多种因素可阻碍铁的吸收。
3、纯母乳喂养会导致婴幼儿贫血吗
母乳喂养导致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母亲本身就贫血,由于自身身体状况的原因,造成孩子贫血。
②孩子到了该添加辅食的时候(一般是4 6个月)却仍然只吃
母乳,或添加辅食量较少,或添加不得当都会造成缺铁性贫血。
母乳的消化吸收率虽然很高,远远高于各种配方强化奶粉产品,但是母乳中的含铁量很低,100克母乳含铁量一般不超过0.5毫克,而100克配方牛奶(粉)含铁量可达到5 11毫克。
婴幼儿生长速度很快,正常婴幼儿出生后5个月体重增加1倍,1岁增加2倍。
婴幼儿在4 6个月后,体内储存的铁已经消耗渐尽,如仅以含铁量少的母乳喂养,或者给婴幼儿食用非婴幼儿配方的奶粉或辅助食品(比如只给孩子
喝粥),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③由于妈妈很难判断宝宝每次进食的量,如果宝宝长期没有吃
饱,也可能造成贫血。
④某些因素会影响铁吸收,比如补钙过多会影响铁吸收。
因此,妈妈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对宝宝进行喂养。
千万不要只认为母乳好就不给孩子添加辅食,也不要认为母乳会导致孩子贫血而及早断奶。
4、是生成不足:包括造血物质如铁、叶酸、VtB12缺乏导致的营养性贫血和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5、破坏过多:其中一种是红细胞内在缺陷造成的先天性遗传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亦称蚕豆病)和地中海贫血,另一种是红细胞外在因素导致的非遗传性贫血如新生儿溶血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感染性贫血等;
6、丢失过多造成的失血性贫血。
如急性大出血、慢性消化道
炎症、寄生虫病。
7、儿童期贫血多数是因为营养不良造成的,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和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维生素B12、叶酸缺乏),或由于食物搭配不合理、慢性腹泻、反复感染使得铁和Vt12、叶酸的吸收障碍等均可引起营养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