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果苷聚乙烯醇面膜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70.50 KB
- 文档页数:2
表1三组一般资料对比黄褐斑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斑片形状可为圆形、蝴蝶形,皮损颜色可从浅黄褐色到深咖啡色。
黄褐斑的具体发病机制还不明确,涉及的病因比较多,包括药物滥用、化妆品滥用、精神异常、局部微生态失衡、氧自由基、内分泌失衡等,同时患者长期患有肝脏疾病、结核疾病等,也可导致面部黄褐斑样的色素沉着[1]。
中医认为黄褐斑的发生与脾失健运、气滞血瘀、肝郁气滞、肝肾不足存在相关性,在治疗上需要健脾益气、理气活血、疏肝理气、补益肝肾。
当前中医治疗黄褐斑的方法比较多,包括贴敷治疗、中药口服、针刺、艾灸等[2]。
上述方案虽然有一定的近期疗效,但是长期使用可导致患者出现的耐药性,导致治疗效果无法持续提高,也会让部分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治疗失去信心[3]。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当前已有各种先进技术应用于皮肤疾病的治疗。
其中纳晶微针作为一种透皮促渗技术,由单晶硅制成,可在短时间内在皮肤表面打开许多微细的孔道,直径比较小,促进药物的吸收,使药物可以有效地透过角质屏障[4]。
本文探讨与观察了纳晶联合皙毓黄褐斑贴敷料治疗黄褐斑的疗效,以促进纳晶的应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2月~2021年10月在本院诊治的黄褐斑患者93例。
根据随机抽签原则把患者分为贴敷组、纳晶组与联合组,每组31例。
两组资料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
见表1。
纳入标准:年龄16~65岁者;符合黄褐斑的诊断标准者;病程≥3个月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了解此研究并自愿参加者;依从性好,严格遵循医嘱者。
排除标准:硬皮病、红斑狼疮者;妊娠(包括准备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合并有传染性疾病者;对本研究使用药物或方法过敏者;精神性疾病者;合并肿瘤者;合并肝肾和造血等系统疾病者。
健康域临床纳晶联合皙毓黄褐斑贴敷料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观察文术瞿君沈明康(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元和街道卫生院皮肤科江苏苏州215131)【摘要】目的:探讨与观察纳晶联合皙毓黄褐斑贴敷料治疗黄褐斑的疗效。
激光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察及术后皮肤护理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增多性皮肤病,多发生于中青年女性,分布面部,严重影响美观,给患者心理和社会生活带来诸多负面干扰。
一般认为,其主要是与日晒、内分泌失调、遗传、情绪、化妆品中的光敏物质等有关。
近年来,治疗黄褐斑有射频技术、化学剥脱、强脉冲光、针灸、中药面膜等方法,也起到一定的疗效,但复发率高。
2010 年7 月~2012 年6 月,我科运用Medlite C6 Q-1064 nm 激光治疗面部黄褐斑患者68 例并随访,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68 例,均为女性,年龄28~42 岁,平均32.4 岁,病程2~14 年。
1.2 治疗方法采用重庆半岛集团的Medlite C6 激光治疗仪Q 一1064 nm 治疗头,光斑直径6 或8 mm,能量密度1.0~2.8 J/cm2,频率5~10 Hz。
每次治疗前清洁面部,10 次为1个疗程,每周1 次,保养期间建议1~2 个月1 次。
治疗后敷保湿面膜约30 rain。
敷面的同时配合面部冷喷10 min,以达到舒缓镇静作用。
术后每日涂擦润肤霜早晚各一次,以缓解皮肤干燥。
嘱患者平时注意保湿、防晒。
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E、自拟中药珍珠化斑汤(由白芍、当归、珍珠母、益母草、茯苓等配方组成)。
1.3 疗效判断标准68 例患者以lO 次治疗后的效果做统计分析。
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组2003 年修订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判定标瀣引:(1)基本治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90%,颜色基本消失;(2)显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60%,颜色明显变淡;(3)有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淡;(4)无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化不明显。
总有效率为基本治愈率与显效率之和。
1.4 结果本组68 例患者经10 次治疗后,经过半年后随访观察,基本治愈36 例(52.94%),显效17 例(25.00%),有效15 例(22.06%),总有效率为77.94%,复发2 例(o.3%)。
疏肝健脾补肾活血汤联合皙毓黄褐斑贴敷料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原丽琼,苏战豹,刘春汐(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江苏苏州215009)摘要] 观察疏肝健脾补肾活血汤联合皙毓黄褐斑贴敷料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皮肤科就诊的黄褐斑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
治疗组给予疏肝健脾补肾活血汤口服并联合皙毓黄褐斑贴敷料外用治疗,对照组给予氨甲环酸口服联合皙毓黄褐斑贴敷料治疗,2组疗程均为12周。
观察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2组患者皮损恢复情况,评估临床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后,2组皮损评分及黄褐斑皮损面积和严重度指数(MASI )评分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患者的皮损评分及MASI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18/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1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有1例患者出现轻度腹痛,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腹泻、胃脘不适,均未影响治疗。
疏肝健脾补肾活血汤联合皙毓黄褐斑贴敷料治疗黄褐斑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皮损颜色及缩小皮损面积,安全性良好。
[关键词] 疏肝健脾补肾活血汤;黄褐斑;皙毓黄褐斑贴敷料doi :10.3969/j.issn.1008-8849.2021.30.018[中图分类号] R758.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21)30-3393-04 黄褐斑是一种慢性、获得性面部色素增加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对称分布于面颊、前额及下颌深浅不一、边界不清的淡褐色或深褐色斑片,亚洲育龄期女性发病率高达30%[1],中医又称为“肝斑”“黧黑斑”“面皯”等。
黄褐斑发病多以中青年女性为主,男性也可患病,皮损常呈蝶型,对称分布于面颊部,也可累及前额及颞部等位置,严重者可累及整个面部,皮损可融合成片,边界清,表面光滑,上无皮屑,多无自觉症状[2]。
2023治疗黄褐斑的方法黄褐斑的典型症状及诊断黄褐斑简介黄褐斑一般治疗(一)局部用药治疗黄褐斑是常见发生于面部的一种难治性色素沉淀和增加性皮肤病。
目前病因仍不太清楚,可能与遗传、内分泌、妊娠、日光等有关,近来发现本病发生与微生态平衡、代谢异常及劣质化妆品有关。
目前无特殊治疗方法,外用去色素或脱色素制剂是治疗表皮中黑色素增加最有效的方法。
但只能控制,不能对黄褐斑进行根除。
常用的局部外用药列举以下几种。
1、氢醌与酪氨酸酶的底物酪氨酸结构相似,可以竞争性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影响黑素的形成。
氢醌的作用机制还包括抑制DNA和RNA复合体,剥蚀黑素小体和破坏黑素细胞,从而促进黑素小体的分解。
氢醌的疗效与它的浓度、基质和产品的化学稳定性有关,浓度越高,治疗效果越好,刺激性也越大,常用的浓度是2%~5%。
氢醌常用方法是2次/d外用,一般用药4周可见皮肤颜色变浅,6周~10周取得最佳疗效。
如果日间联合应用广谱防晒霜可以提高氢醌的疗效。
然而长期使用浓度为4%~5%的氢醌可引起原发刺激反应、接触性皮炎和炎症后色素沉着,另外还有引起外源性褐黄病和肤色变深的可能。
2%氢醌配伍0.05%或0.1%维A酸或羟基乙酸治疗有满意疗效,后者可抑制氢醌氧化,从而提高其表皮穿透作用,促进色素排除,并使角质细胞增生。
真皮黄褐斑用氢醌治疗疗效不佳。
短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以减少氢醌的刺激作用、降低细胞的新陈代谢抑制黑素复合体。
2、壬二酸是从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培养液中分离出的天然直链饱和二羟基酸。
壬二酸竞争性抑制酪氨酸酶,直接干扰黑素生物合成,并对黑素细胞的超微结构有损伤,因此能成功地治疗黄褐斑。
其对黄褐斑治疗效果优于氢醌霜。
壬二酸对表皮型和混合型黄褐斑(表皮和真皮同时受累)都有效,常用20%壬二酸霜局部外擦。
壬二酸副作用小,浓度在15%~20%时是人们可以耐受的,过敏反应和光毒反应很少发生,不良反应包括瘙痒、轻度的暂时性红斑、鳞屑和灼热感,这些不良反应症状通常2周~4周可以消退且没有系统损害。
熊果苷的市场调研报告班级:粉体(2)班*名:***学号:**********完成时间:成绩:****:***目录第1章熊果苷简介 (1)1.1 概述 (1)1.2 性质 (1)1.3 资源的分布 (2)第2章熊果苷制备工艺 (2)2.1 天然产物提取法 (2)2.2 植物组织培养法 (2)2.3 化学合成法 (3)2.4 酶转化法 (3)2.5 制备工艺最新进展 (3)第3章熊果苷用途及注意事项 (3)3.1 利尿抗炎抗菌作用 (4)3.2 镇咳、平喘、祛痰作用 (4)3.3 美白作用 (4)第4章熊果苷生产状况 (5)4.1 国内生产状况 (5)4.2 国外生产状况 (6)4.3 展望 (6)第5章参考文献 (6)熊果苷市场调研报告姓名:梁家胜班级:12级粉体(2)班学号:1203012037第1章熊果苷简介1.1概述熊果苷,又名熊果甙、熊果素、熊果叶甙、熊果酚甙或杨梅甙,化学名为对羟基苯-β-D-吡喃葡萄糖苷,熊果苷最初应用于药物中,有抗菌消炎的作用。
广泛用于高级化妆品中,可配制成护肤霜,祛斑霜、高级珍珠膏等,既能美容护肤,又能消炎、抗刺激性。
烧烫伤药原料:熊果苷是新型烧烫伤药主要成分,特点是快速止痛,消炎力强,迅速消除红肿,愈合快,不留疤痕。
肠道消炎用药原料:杀菌、消炎效果好,无毒副作用。
1.2性质熊果苷的物理性状为白色针状结晶或粉末,有两种差相异构体,即α及β型,化学名分别为4-羟基苯-α-D-吡喃葡萄糖苷、4-羟基苯-β-D-吡喃葡萄糖苷。
熊果苷易溶于水、甲醇、乙醇及丙二醇、丙三醇的水溶液,不溶于乙醚、氯仿、石油醚等。
熔点198~201℃。
熊果苷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易被水解。
熊果苷可与来自动植物矿物、经化学合成和人工复合的脂肪性、类脂性组份,如脂、富脂、酯蜡、脂酸、脂醇、甾醇、多羟基醇的单或双脂酸脂、甾醇脂酸酯、烷烃化学结构的油脂蜡、环链状聚二甲基硅氧烷,以及油脂性的色素、维生素、防腐组份、抗自动氧化组份等等,不相干扰。
复方熊果苷乳膏治疗48例老年黄褐斑疗效观察目的:探讨复方熊果苷乳膏应用于老年黄褐斑的药理学作用。
方法:将48例老年黄褐斑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24例,复方熊果苷乳膏+白芷祛斑膏治疗;对照组:24例,白芷祛斑膏治疗,观察疗效并比较两组的皮损面积、皮肤颜色、斑点和棕色斑绝对值的变化情况。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62.50%,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皮损面积、皮肤颜色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VISIA皮肤测试斑点绝对分值、棕色斑绝对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复方熊果苷乳膏的美白祛斑药理作用良好,临床治疗老年黄褐斑的疗效显著。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compound arbutin cream i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loasma. Methods The 28 cases ofchloasm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observation group (n=24)and controlgroup (n=24),compound arbutin cream and angelica freckle cream were used to trea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angelica freckle cream was used to tre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efficacy,the changes of lesion area,skin color,spots and brown spots in 2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iciency rate was 87.50%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total efficiency rate was 62.50%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the lesion area points ,skin color poi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the spot absolute value,brown spots absolute valu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whitening and freckl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compound arbutin cream is good,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senile melasma effect is remarkable.Key words:chloasma;compound arbutin cream;efficacy黄褐斑是一种由日光照射、化妆品滥用、内分泌失调、精神因素及遗传等多方面原因引起的黄褐色色素增加,表现为人面颊部对称性分布大小不一的蝶翅状黄褐色斑片。
中药治疗黄褐斑研究进展【摘要】从发病机理方面介绍了中药在治疗黄褐斑上的研究概况,并对前景进行了展望和讨论。
【关键词】黄褐斑发病机理中药治疗【中图分类号】r27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575-021黄褐斑的病理学研究黄褐斑是一种获得性色素沉着皮肤病,表现为色素对称性沉着,呈蝶翅状,轻者为淡黄色或浅褐色,点片状散布于面颊两侧,以眼部下外侧多见;重者呈深褐色或浅黑色,主要分布于面部。
本病多发于中青年女性,多数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少数略感不适。
该病与机体的整个功能状态密切相关,主要包括以下因素:1.1 内分泌失调妇女妊娠期、月经周期紊乱、性生活不协调及精神压抑等易造成体内雌激素较大变化,雌激素通过解除谷胱甘肽或-sh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使黑色素形成增加[1]。
1.2 日光照射紫外线作为一种外源性刺激mc分裂因素,可使照射部位mc增殖。
并且使皮肤中的sh大量氧化而增加tyr的活性,还可直接刺激mc 或通过光氧化作用,使mc及黑素小体数量增加,黑素化程度加深,并可加速其转运。
1.3 自由基增多研究发现[2],黄褐斑患者体内抗氧化酶铜蓝蛋白升高,导致抗氧化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使氧化反应加速,黑色素形成过多和细胞衰老、破坏。
1.4 局部微生态失衡研究发现黄褐斑皮损区菌群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主要常驻菌如表皮葡萄球菌活菌数与分离率变化不明显;痤疮丙酸杆菌、微球菌及暂驻菌的活菌数和分离率显著增加,尤其是产生褐色素、桔黄色素的微球菌显著增加[3][4]。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其活菌数增加,产色素加深[5]。
1.5 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可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引起末梢组织缺血、缺氧、代谢和功能失调等一系列损害,局部的病理损害产生大量ofr,如超氧自由基及其中间产物等,导致巯基(sh)大量被氧化, sh与酪氨酸酶(tyr)二者关系失衡, tyr活性增高,使皮肤中黑素合成增多。
黄褐斑药物治疗新进展夏志宽;张金侠【摘要】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色素增加性皮肤病,常见于FitzpatrickⅢ~Ⅵ型皮肤的青中年女性,病因复杂且发病机制不清.临床上目前治疗方法繁多,一般采用联合疗法,其中药物治疗是最主要的方法.不管是外用药物还是口服药物,均以酪氨酸酶抑制剂为主,通过抑制酪氨酸酶合成及黑素小体转运等途径来达到治疗目的.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黄褐斑药物治疗的新进展,以期为相关的临床防治和学术研究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中国美容医学》【年(卷),期】2019(028)005【总页数】3页(P22-24)【关键词】黄褐斑;药物治疗;新进展;色素沉着【作者】夏志宽;张金侠【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皮肤科北京 100700;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皮肤科北京 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8.4+2黄褐斑一种慢性色素增加性皮肤病,常见于FitzpatrickⅢ~Ⅵ型皮肤的亚裔及拉丁美洲孕龄女性,临床表现为面部对称分布的蝶状或不规则形的褐黄色斑片。
黄褐斑病因复杂,包括遗传、雌激素、紫外线、妊娠等,日晒、精神紧张、熬夜及劳累等都可使其加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黑色素代谢异常有关。
黄褐斑是一种损容性疾病,因而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
目前治疗方法多样,除了注意防晒外,一般采用联合疗法,其中药物治疗是最主要的方法,包括外用和口服药物[1-2]。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黄褐斑药物治疗的新进展,通过给药方式分类,现综述如下。
1 外用药物1.1 氢醌:即对苯二酚,是一种已使用几十年的皮肤脱色剂,与黑素前体结构相似,治疗原理是通过竞争性结合酪氨酸酶受体并抑制其活性,阻断多巴转化为黑素,使黑素小体合成减少,促进其分解代谢。
临床上常使用的规格是2%~5%氢醌乳膏,避光使用,白天注意防晒。
有学者[3]观察了4%氢醌乳膏治疗黄褐斑的疗效,选取48例患者,每日2次,疗程3个月,治疗组的治愈率为38%,远高于对照组的8%。
熊果苷联合微激光对皮肤美白的效果研究作者:杨雄波张英王倩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20年第12期[摘要]目的:探究熊果苷聯合微激光对于皮肤美白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80例有皮肤美白需求的就医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
对照组采用微激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熊果苷治疗。
比较两组就医者的黑色素水平、黑色素降低率、反射光谱及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黑色素水平均显著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关键词]熊果苷;微激光;黑色素水平;皮肤美白;反射光谱[中图分类号]R61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20)12-0047-03Efficacy and Safety Analysis of Arbutin Combined with Microlaser for Skin WhiteningYANG Xiong-bo, ZHANG Ying, WANG Qian(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Chongqing Three Gorges Central Hospital,Chongqing 4041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rbutin combined with micro-laser in skin whitening. Methods 8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40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4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micro-laser,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rbuti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melanin level,melanin reduction rate, reflectance spectrum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melanin level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Key words:arbutin;microlaser;melanin level;skin whitening; reflection spectrum微激光是应用于医学领域的低功率激光,包括有半导体激光器和发光二极管,激光强度较低,不会对机体功能造成巨大损伤[1]。
中国美容医学2012年12月第21卷第12期(上)Chinese Journal of Aesthetic Medicine.Nov.2012.Vol.21.No.12黄褐斑是发生于面部的色索沉着性皮肤病,祖国医学称之为“面尘”、“黧黑斑”、“蝴蝶斑”等。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工作压力的加大,黄褐斑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女性尤为突出。
虽无自觉症状,但较严重地影响着美观。
2012年1月~2012年7月,笔者科室在辨证内服中药的基础上,将60例门诊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0例,外用中药面膜;对照组30例,外用2%氢醌乳膏,并统计其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60例患者均来自笔者科室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门诊。
选取2012年1月~2012年7月的门诊就诊患者,经确诊为黄褐斑。
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其中男2例,女28例,年龄28~50岁,平均48.13岁,平均病程(6.0±5.2)年;对照组30例,其中男0例,女30例,平均51.24岁,平均病程(10.00±2.62)年。
经统计,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严重程度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黄褐斑自拟分为四型:肝郁型:症见斑色黄褐或青褐,伴性格急躁易怒、胸胁胀痛,月经不调或痛经,苔薄白,脉弦;脾虚型:可见面斑灰褐,疲乏纳呆,脘腹胀闷,四肢倦怠,喜卧少动,或月经后期,量少有血块等,舌质淡,脉细缓;肾虚型:可见面斑灰褐、多分布于眼周。
常伴有腰膝酸软,头昏目眩,失眠多梦,健忘,耳鸣,月经量少,舌淡暗,苔薄白,脉细;血瘀型:症见面部斑色黧黑,经血血块多,或痛经,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
1.3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制定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2003年修订稿)”[1]:①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通常对称性分布,无炎症表现及鳞屑;②无明显自觉症状;③女性多发,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后;④病情可有季节性,常夏重冬轻;⑤排除其他疾病(如颧部褐青色痣、Riehl黑变病及色素性光化性扁平苔藓等)引起的色素沉着。
文章编号:1000-8020(2009)01-0111-03·综述·熊果苷在化妆品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房军 杜顺晶综述 金银龙审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北京 100021关键词:熊果苷 生理活性 细胞毒性 致突变 化妆品中图分类号:TQ658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房军,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卫生 熊果苷(Arbutin ),[CAS No .497-76-7]即4-羟基苯基-β-D -吡喃葡萄糖苷,又名熊果甙、熊果素、熊果叶甙、熊果酚甙或杨梅甙,是一种源于杜鹃花科熊果属植物———熊果的叶子中分离的一种苷类化合物。
熊果苷除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外[1],还是人黑色素细胞中酪氨酸酶的抑制剂,熊果苷能有效地抑制皮肤中的生物酪氨酸酶(tyrosinase )活性,阻断黑色素的形成,通过自身与酪氨酶直接结合,加速黑色素的分解与排泄,从而减少皮肤色素沉积,祛除色斑和雀斑,是目前国内外常用于美白化妆品中的主要原料,国际上已有多个国家将熊果苷应用到化妆品中。
自20世纪90年代初由日本率先应用于化妆品中作为美白添加剂以来,熊果苷的应用已相当广泛,因其美白作用明显,对熊果苷的合成开发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对其毒性的研究还很有限。
近年来,由于熊果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使用,其安全性引起了普遍关注,国内外对熊果苷的研究也更为深入。
1 熊果苷的理化特性熊果苷的物理性状为白色针状结晶或粉末,易溶于热水、甲醇、乙醇及丙二醇、丙三醇的水溶液,不溶于乙醚、氯仿、石油醚等,熔点:198~201℃,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易被水解。
熊果苷有两种差相异构体,即α及β型,化学名称分别为4-羟基苯-α-D -吡喃葡萄糖苷、4-羟基苯-β-D -吡喃葡萄糖苷。
分子式:C 12H 16O 7,分子量:272.25,分子结构为:目前,β-熊果苷可以通过植物提取、植物细胞培养和人工合成三种方法来制备。
美容针结合苗药面膜治疗面部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发布时间:2021-02-24T16:03:58.920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1期作者:王志琼[导读] 目的:探讨采用美容针局部围刺结合苗药面膜治疗黄褐斑的治疗效果明显优势王志琼贵州省黔东南州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贵州省遵义 563000【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美容针局部围刺结合苗药面膜治疗黄褐斑的治疗效果明显优势于传统针灸美容的普通针刺治疗的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所有入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观察组,均按各自方法治疗2疗程后进行疗效对比。
结果:治疗组美容针局部围刺结合苗药面膜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普通针刺治疗总有效率仅为76.65%。
结论:美容针局部围刺结合苗药面膜治疗黄褐斑的治疗效果明显优势于传统针灸美容的普通针刺治疗,美容针局部围刺结合苗药面膜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显著。
【关键词】:面部黄褐斑美容针普通针刺苗药面膜黄褐斑(Melasma)是临床常见皮肤病之一,主要表现为颜面部局限性色素沉着,多发生于中青年女性。
当前研究结果发现,该病主要是由多种因素导致黑素细胞中黑色素过量表达和代谢障碍,沉淀在皮肤基底层而形成,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美观及身心健康[1]。
目前黄褐斑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但由于其发病机理不清,临床治疗方法多样,治疗周期较长,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
近几年,笔者采用美容针局部围刺及普通针刺结合苗药面膜的方法治疗面部黄褐斑,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在此基础上,为了客观评价美容针局部围刺结合苗药面膜的临床疗效,且对比传统针灸美容的普通针刺对面部黄褐斑的治疗疗效,共纳入60例黄褐斑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且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治疗进行观察治疗效果,以期探讨更为有效的针灸综合疗法对面部黄褐斑的治疗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2014年06月到2015年06月本院针灸康复科及皮肤科门诊就诊的面部黄褐斑患者,符合纳入标准者共60例,采用随机平行对照设计,应用随机数字表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美容针刺结合苗药面膜组为治疗组,治疗组选择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普通针刺进行,对照组选择30例,脱落病例1例,实际参加病例23例。
应用皮肤镜观察评价果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作者:刘孝兵曾维惠杨帆李雅琴邵英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14年第24期[摘要]目的:探讨结合皮肤镜观察果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80例黄褐斑患者进行果酸治疗,每3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5次,采用Microskin II多功能皮肤镜图像分析系统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80例患者,总有效率达77.5%。
MASI评分从15.82降至治疗后的8.65。
患者满意率为82.5%。
经过皮肤镜检查,治疗后患者的a值与b值明显降低,而ITA值明显上升,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5年患者,病程5年患者各检测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皮肤镜;果酸;黄褐斑[中图分类号]R75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4)24-2064-04黄褐斑是常见面部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严重影响容貌,患者渴望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
但目前仍无一种完美的治疗手段。
近年来,果酸应用于黄褐斑的治疗并已显现较好的临床疗效。
而对黄褐斑疗效的判断,皮肤镜的直观及客观特点也使其在临床得到应用。
本研究采用果酸治疗黄褐斑,并结合皮肤镜来观察判断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研究对象:选取2011年9月~2013年11月在笔者医院就诊的女性黄褐斑患者80例,年龄22~49岁,平均为(36.25±3.33)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8年,平均(5.28±0.45)年;皮损类型:蝶型16例,面上部型32例,面下部型2例,泛发型30例。
入选标准:①符合黄褐斑的诊断标准[1];②身心健康,依从性好,能坚持治疗便于随访者。
排除标准: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瘢痕体质;③敏感肤质或对果酸过敏者;④面部皮肤有感染病灶;⑤近期服用过光敏药物;⑤知情同意。
1.2 治疗方法:每位患者均按逐渐递增浓度的果酸治疗,每3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5次,所有患者每次果酸活肤治疗前后、第5次果酸活肤治疗后3周分别用数码相机拍摄患者正位、双侧位 45°相同条件下照片存档及皮肤镜检测,记录相关检测结果。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第2期针刺加中药面膜治疗面部色斑的疗效观察,何静(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安徽六安237005)摘要:目的探讨针刺加中药面膜治疗面部色斑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017年8月-2019年4月期间收治的50例面部色斑患者纳入到该调查中,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组,观察组采用针刺加中药面膜疗法及中西医结合疗法;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针刺疗法,对比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96.0%和68.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与对照组(8.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05);观察组颜部、前额、两颊位置色斑消退时间均低于对照组0<0.05);观察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o结论针刺加中药面膜疗法治疗面部色斑,可以促进色斑消退,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针刺,中药面膜,面部色斑中图分类号:R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545(2020)02-0106-(03)DOI:10.19717/ki.jjun.2020.02.027面部色斑以黄褐斑和雀斑比较常见,临床主要表现为黄褐色、咖啡色斑块,多个色斑块可逐渐融合在一起,成片分布于面部,但是无面部无炎症表现。
中国古代医术将面部色斑称为:“肝斑”“面尘”等,并且认为面部色斑与肝脏、肾脏和脾脏相关,气血无法溶于面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⑴。
常规西医治疗方案虽然可发挥一定疗效,但是长期用药可造成多种不良反应,而物理疗效很多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比较低。
近年来,临床开始逐渐尝试采用中医疗法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选取2017年8月-2019年4月50例面部色斑患者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中医疗法(针刺配合中药面膜)的疗效做出评价。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该院50例面部色斑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选患者意识清晰,且能够遵医嘱治疗,诊疗依从性均比较高,无交流障碍,病例纳入标准⑵:①入组对象均满足诊疗标准;②符合临床治疗指征;③无禁忌症;④临床资料完整,无其他高危因素;⑤成年人。
单纯蒙药治疗黄褐斑36例临床疗效观察通拉嘎;乌云;乌云塔娜;那顺布和【期刊名称】《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1)003【摘要】目的::观察单纯蒙药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蒙医皮肤科门诊黄褐斑患者36例,给予蒙药口服治疗,共4个月,每月一次照相进行MASI评分,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结束后半个月的平均MASI值从治疗前MASI值15.67降至8.24(F=21.038, P<0.01),服用一个月后的MASI值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意义(P>0.05),而服用2、3及4个月后的MASI值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36例患者中28例(85%)患者有明显至轻微改善,余5例患者无任何变化,但没有皮疹加重患者.结论:蒙药治疗黄褐斑有较好的临床疗效.%To observ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reating chloasma with Mongolian Medicine, 36 patients with chloasma were selected to take Mongolian medicine for four months. Monthly comparisons were made of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by MASI. The MASI score decreased dramatically from 15.67 before treatment to 8.24 half a month af-ter the final treatment(F=21.038, P<0.01)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c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ASI score after one-month treatment and that before treatment, However, there were significant effects after two, three or four-month treatment . There were improvements in the conditions of 28 patients(85 percent of the totalnumber 36)with no conditions worsening.Therefore, Mongolian medicine has good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s on treating chloasma.【总页数】3页(P249-251)【作者】通拉嘎;乌云;乌云塔娜;那顺布和【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蒙医皮肤科,内蒙古通辽 028000;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蒙医皮肤科,内蒙古通辽 028000;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蒙医皮肤科,内蒙古通辽 028000;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蒙医皮肤科,内蒙古通辽 02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8.42【相关文献】1.蒙药治疗黄褐斑65例治疗体会 [J], 李艳飞;何福龙2.蒙药治疗黄褐斑32例临床观察 [J], 乌日娜;扈翠杰;斯琴3.蒙药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J], 包斯琴4.Nd:YAG激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与单纯Nd:YAG激光治疗黄褐斑的对比研究 [J], 余妍欣5.Nd:YAG激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与单纯Nd:YAG激光治疗黄褐斑的对比研究 [J], 余妍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