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审题立意的思维导图
- 格式:ppt
- 大小:274.00 KB
- 文档页数:16
思维导图教您写作文思维导图创新最简单的就是写作文,因为写作文其实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无论是内容的选取,还是文章结构的安排等等,都是“新的”、和别人不一样的,这就是创新.在没有用到导图的时候,平常的写作文的程序是先对这题目想想,现实生活中有那些可以引用了,然后有了思路后就开始写,但往往在动笔的时候,思路很局限,想到的东西很窄,结构也老套,作文没有新意.而运用了思维导图,就不一样了,因为导图写作文的第一步是题目发散,拿出一张白纸,在纸中心写下题目,就开始“噼里啪啦”地发散联想了,这个阶段不去管联想的东西是否跟题目有关系,也不去管联想的东西是发夸张、是否可能,只管发散联想,越快越好、越多越好、越广越好,直到写得满满一页纸的时候,再停下来.然后再拿出一张纸,在新纸上重新写上题目,接着对刚才发散出来的内容进行思考,理出个思路出来,最后按照思路把内容进行删减、增补、排序等等,用思维导图把作文的结构整理出来.整理好后,就可以对着这个导图进行写作了,这时候就非常简单了,因为思路有了,内容也有了,一篇作文飞快地就写出来了.在这个过程中,就是运用到了导图辅助创新的功能,因为用到了导图这个工具,你的思路可能就大大打开了,你的作文材料可能就大大丰富了,你的作文结构也就可能更加有序、更加严谨并符合逻辑了.接下来就是利用导图来进行解决问题,这个话题有点抽象,但其实也很简单.导图最明显的特征是发散,利用导图对问题进行发散思考,或者说养成寻找更多答案的习惯,可以让我们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更加高效.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一个老板下了飞机,准备去市区办点事,这时候,怎么去就成了个问题?对于一般的职员来说,最常的方法就是坐公车,但对老板来说,时间更加宝贵而钱反而是小事,所以打的更划算.就这些方法了吗?不,还有很多,比如,打个电话给市区的朋友,看看他是否能过来接.甚至看看能否不去市区就把事情办了.或者找个人代办,而老板去做另外的事情,等等等等.经过对这种多解决办法的思考,可以让我们解决问题更加有效果,思维导图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就是协助我们养成这种发散思考的习惯,并帮助我们把发散思考的内容形象化地表示出来.说到创新,更难的恐怕就是产生创意了吧.比如广告设计师,要设计一个可口可乐的新广告,可能就会绞尽脑汁,不断思考用什么元素去表达广告的主题,用什么结构去表达广告的主题,这个过程就非常耗脑力.思维导图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至少有三个,1.培养我们发散思考的习惯;2.迫使我们进行发散思考,并把发散思考的内容具象化的表达出来;3.把一堆元素用关键词的形式排布在一张图上,让我们更容易找到其中可能的关联,从而找出创意.。
二轮作文复习导图一、审题立意二、任务驱动三、万能标题四、开头结尾五、结构模板(1)部分,深化、总结论点。
注意事项典型导图典型范例莫拿分数论成败漫画以形象逼真的方式,向人们昭示了中国教育的现状:家长、学校急功近利,心态浮躁,将分数作为评价孩子优劣的唯一尺度。
分数成为牢牢套在学生头上的紧箍咒。
其实,这种教育方式不仅简单粗暴,而且危害极大。
它违背了教育的规律,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孩子人文素养的缺失、责任意识的淡薄,给中华民族的未来带来严重后果。
只以分数论成败式的教育方法急需改弦易辙,回归正途。
莫以分数论成败,用智慧浇灌个性花朵。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张扬个性才能演绎出精彩的人生。
是菊花,就让其展现傲霜的骄姿;是青草,就让其吐露珍贵的青绿;是星星,就让其闪烁晶莹的亮光。
不要把每个孩子都赶上应试教育的独木桥。
坚硬的竹子制成笛子,能吹出悠扬的乐曲;柔性好的竹子却适合编成席子,清凉怡人。
教育孩子也应如此,中国近代“超强老爸”梁启超,九个子女各有所成,享有“一门三院士,满庭皆才俊”的美誉。
然而,他的教育之道却始于对孩子的兴趣、爱好的发现与培养。
莫以分数论成败,用理性培育飞翔的翅膀。
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做翅膀,分数再高,也难以挣脱自私自利的牵绊,更不能飞上济苍生、利天下的蓝天。
有鉴于此,家长们必须学会理性看待孩子的分数,从长计议,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播种崇高的理想的种子,培育高飞蓝天的钢翅。
诸葛亮教育儿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将“明志”“致远”放在重要位置;梁启超告诫自己的子女“有理想、有热情的人,令人敬畏”,强调人生理想的重要性。
他们重视精心培育孩子飞翔的翅膀。
莫以分数论成败,用责任培养担当情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扛起社会责任,是每一个孩子应尽的义务。
家长作为培养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必须用责任意识培养孩子的担当情怀,用责任意识锻造孩子坚强的双肩。
岳飞的母亲,在儿子的背上刺下“精忠报国”的誓言,培养孩子抗金报国收复失地的情怀;梁启超告诫梁思礼“人须有爱国心,然后才能成大事”,培养其热爱国家民族的情怀。
2024年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答案与问题”命题方向+审题导写+思维导图+作文素材+优秀范文3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人文主题。
①媒介素养,理性面对全媒体时代,善于运用各种媒介与人交流沟通,获取信息。
②能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辨别真真实虚假,培养求真求是的态度。
语文素养。
①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学习综合运用多种媒介获取信息、表达交流;②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信息,辨识其立场,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独立而正确的判断;③学会正确面对海量信息,并恰当筛选利用,以提高媒介素养,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生活。
【命题解读】本题材料由假设关系的两句话构成。
第一句话“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聚焦于在科技发展应用的背景下“遇事不决问搜索”现象。
第二句话而“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则把话题导入核心概念“答案与问题”。
材料以反问作结,结合引导语“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鉴此,本命题重“联想和思考”。
【命题立意】1、问题的“多与少”的发展,推动人类不断迈上新台阶。
2、问题的“浅与深”,“浅问题”的迅速解决会助推人类更好地向“深问题”探寻。
3、问题的“得与失”,机器代替思考,人们是否会越来越丧失提问的能力?4、信息真假判断、信息过载,提出应对海量信息的筛选和甄别策略。
本题具有较强的思辨性,考生可以思考的维度很多:比如问题的“多与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但人类还在不断思考,伴随着旧问题的解决,新问题会不断产生,推动人类不断迈上新台阶。
又如问题的“浅与深”,最容易借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迅速得到答案的,往往是知识性的问题,而更深层次的开放性问题、复杂性问题、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却很难直接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找到答案。
写作文如何立意,让阅卷老师拍案叫绝?这张思维导图告诉你!“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意”即文章的主题,这一表述形象地表明了千古文章意为高的观点。
立意要满足哪些要求呢?可简括为五个方面十个字,这就是:正确、集中、深刻、新颖、真实。
综观历年全国各省市的中考满分作文,因立意而胜出者不在少数。
考生如何在立意正确的基础上做到立意深刻、高远,是有法可循的。
高分作文立意要诀思维导图一、正确思想健康确立的中心思想必须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有积极意义,感情健康。
要对所写的事物作分析,立意不是直觉的思维活动,不能单凭个人意愿,也要有一个逻辑思维过程。
二、集中以小见大在作文时,我们常常选取的是小角度,叙述的是小事情,描写的是小场景,刻画的是小人物,但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有时却能表现出大的思想、意义。
中考作文中,考生不妨借小事情、小场景、小角度、小人物来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
三、深刻由浅入深作文时,考生要聚焦生活热点,揭示生活中具有普遍性及时代性的社会问题,由浅入深地探求问题产生的原因,从现象出发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向或结果。
此类立意的文章,不仅要回答“是什么”“有什么”的问题,而且要回答“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四、真实由实到虚由实到虚,是指从眼前实在的事物、景象或具体的事情写起,水到渠成地揭示其寓意。
此类立意的文章不仅要描述所选对象的表象,而且要揭示其蕴涵的精神实质,即由对现实中某一事物的描述联想到与之相关的虚拟内容。
五、新颖由此及彼要解放思想,敢于创新,由此及彼,运用发散思维,由此物联想到彼物。
作者可以通过横向、纵向组合的方式展开笔墨,在横纵对比中表达主旨;也可用板块式行文,一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支撑文章的主旨,从而使文章的主旨更为丰厚,更为新颖。
【满分作文赏析】(2016,安徽)请以“你是我最____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你从“贴心”“感激”“牵挂”“欣赏”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②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③文章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