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成语用错示例
- 格式:ppt
- 大小:130.00 KB
- 文档页数:3
100个容易误用的成语1.成语名称:明日黄花-成语的解释:原指重阳节过后的菊花,比喻过时的事物。
-误用的示例:他总是喜欢谈论明日黄花的事情。
-误用的原因:常被误解为未来的事情,实际上是指已经过时的事物。
2.成语名称:空穴来风-成语的解释: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误用的示例:他的话完全是空穴来风,没有根据。
-误用的原因:常被误解为无中生有,实际上是指有一定根据。
3.成语名称:炙手可热-成语的解释:形容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误用的示例:这部电影上映后,导演炙手可热。
-误用的原因:常被误解为非常受欢迎,实际上是指权势大。
4.成语名称:万人空巷-成语的解释: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误用的示例:这家新开的餐厅万人空巷,非常热闹。
-误用的原因:常被误解为街道空无一人,实际上是指人们都出来观看,街道上人很多。
5.成语名称:不刊之论-成语的解释:指正确的、不可更改的言论。
-误用的示例:他的观点是不刊之论,不值得一驳。
-误用的原因:常被误解为错误的言论,实际上是指正确的言论。
6.成语名称:首当其冲-成语的解释: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误用的示例:他总是首当其冲,领导团队。
-误用的原因:常被误解为带头或领先,实际上是指最先受到攻击。
7.成语名称:一言九鼎-成语的解释:形容说的话分量很重,能起很大作用。
-误用的示例:他的话一言九鼎,大家都很信服。
-误用的原因:常被误解为说话不可靠,实际上是指说话有分量。
8.成语名称:洛阳纸贵-成语的解释:原指西晋都城洛阳之纸,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赋》,以致纸价腾贵。
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误用的示例:他的新书一出版,洛阳纸贵。
-误用的原因:常被误解为书籍内容不佳导致纸张浪费,实际上是指书籍非常受欢迎。
9.成语名称:七月流火-成语的解释:指夏去秋来,天气转凉。
-误用的示例:七月流火,天气炎热。
-误用的原因:常被误解为形容天气炎热,实际上是指天气转凉。
容易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失当的成语一、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1.安土重迁:留恋故土,不肯轻易迁移。
不能理解为“喜欢和重视迁移”。
2.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不能理解为“没有长处”。
3.不刊之论: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形容言论确当,无懈可击。
刊,古代指削除错字;不刊,不可更改。
不能将“刊”理解为“刊登”。
4.不名一文:一个钱也没有。
名,占有。
也说一文不名、不名一钱。
不能理解为“不值一文”。
5.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
现在也指一言不发。
不能只关注“赞”。
6.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
不能将“训”理解为“教训”。
7.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
形容畏惧、憎恨等神情。
不能理解为“懒得拿正眼看,不屑一顾的样子”。
8.曾几何时:时间过去没有多久。
不能理解为“过去很长时间”。
9.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差,稍微。
不能只关注“差”。
误用示例: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仅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有损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
10.尘埃落定:比喻事情有了结局或结果。
不能只关注“尘埃”。
11.城下之盟:因无力抵抗到了城下的敌军而跟敌人订的盟约,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多指不平等的。
不能只关注“盟”。
12.春意阑珊:春天的气象将尽。
不能理解为“春意盎然”。
13.大方之家:指见多识广、懂得大道理的人。
不能将“大方”理解为“不吝啬”。
14.大而化之:原指使美德发扬光大,进入化境,现常用来表示做事疏忽大意,马马虎虎。
不能理解为“将事情放大”。
误用示例:解决问题一般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将问题变小,小意味着成本低,好办事;另一种是把问题变大,大而化之,放大了才能解决。
[2014·浙江卷]15.登高自卑:登山要从低处开始。
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不能理解为“登上高山感到自卑”。
16.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也说升堂入室。
不能理解为“走进房间里”。
万人空巷【释义】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
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示例】喜讯传来,首都万人空巷,人们兴高采烈走上街头,在广场举行庆祝游行。
【误用】常被误用作街巷空空无人之意。
登堂入室【释义】比喻学问、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水平,也作“升堂入室” 。
【示例】努力钻研,终会有登堂入室的一天。
【误用】常被误用为“进入屋子” 。
望其项背【释义】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多用于否定式。
【示例】面对五四时期的伟大作家,现在的很多所谓的作家,实难望其项背。
【误用】常被误认为是“赶不上” 。
罪不容诛【释义】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能抵偿。
【示例】此人犯罪手段十分残忍、情节非常恶劣,社会危害极大,罪不容诛。
【误用】常被误解为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
七月流火【释义】火,星名,指大火星,即心宿。
出自《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指农历七月,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
【示例】七月流火,夏去秋来,寒天将至。
【误用】常被理解为七月骄阳似火。
目无全牛首当其冲【释义】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
形容技艺已达到非常纯熟的地步。
【示例】对待工作要精益求精,达到得心应手、目无全牛的程度才是精英。
【误用】常被误用为没有全局观念。
首当其冲【释义】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示例】平原的游击根据地将首当其冲。
【误用】常被误用替代“首先” 。
危言危行【释义】危:正直。
指的是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示例】《论语•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误用】常被误认为是“害怕发表言论,不敢说话”或“危险的言论和行为”。
不刊之论【释义】刊,古代指消除刻错的字;不刊意为不可更改。
比喻不能修改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示例】这些经典著作,内容深刻,都是不刊之论,应该好好阅读。
【误用】常被误认为是“不能刊登的言论” 。
明日黄花【释义】黄花:菊花。
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
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示例】如果外界信息来源只有报纸、收音机,当它们断断续续地传到人们耳朵里时,早已是明日黄花了。
易被误解的成语50个1、安土重迁正确含义: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重,看得很重。
误解示例:常被误解为喜欢到处搬迁。
例如“他是个安土重迁的人,经常搬家寻找新的机会”是错误的。
2、嗷嗷待哺正确含义:形容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多形容灾民等饥饿的人群。
误解示例:有时被误解为只是等待帮助的意思。
如“这些失业者嗷嗷待哺,等待政府的救济金来改善生活”(这里忽略了“饥饿”这一关键因素)。
3、杯弓蛇影正确含义: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
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误解示例:可能被误解为只是看到奇怪的影子。
比如“他在树林里看到奇怪的影子,杯弓蛇影,其实只是树枝的投影”(没有体现“因疑神疑鬼而恐惧”的意思)。
4、筚路蓝缕正确含义: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
形容创业的艰苦。
误解示例:易被误解为生活贫穷或者穿着破旧。
例如“他每天筚路蓝缕地走在街上,让人很同情”是错误的。
5、便宜行事正确含义:经过特许,不必请示,根据实际情况或临时变化斟酌处理。
误解示例:常被误解为购买东西价格便宜。
如“他在市场上便宜行事,买了很多便宜货”是错误的。
6、别无长物正确含义: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
原指生活俭朴,现形容贫穷。
误解示例:被误解为没有别的长处。
例如“他别无长物,学习成绩也不好”(这里应该用“一无是处”等表示没有长处的词)。
7、不孚众望正确含义: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
孚,信服。
误解示例:易与“不负众望”混淆,被误解为不辜负众人期望。
如“他在比赛中不孚众望,获得了冠军”(这里应该是“不负众望”)。
8、不绝如缕正确含义: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误解示例:可能被误解为连续不断。
例如“来参观的人不绝如缕,博物馆热闹非凡”(这里应该用“络绎不绝”)。
9、不可理喻正确含义:没法跟他讲道理。
形容蛮横或固执。
误解示例:有时被误解为不可理解。
如“他的行为很奇怪,简直不可理喻”(这里如果只是表示奇怪难以理解,用“不可思议”更合适)。
贬义误作褒⽤的成语(1)蠢蠢欲动:⽰例:⾃从中国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规以来,不少外商蠢蠢欲动,纷纷来中国投资。
释析:“蠢蠢欲动”指敌⼈或坏分⼦策划或开始进⾏攻击破坏活动,是个贬义词,外商投资不是攻击、破坏。
(2)满城风⾬:⽰例:李师傅被评为劳动模范,同事们来庆贺,街坊邻居来讨喜糖,亲戚好友来闹酒,真是满城风⾬。
释析:“满城风⾬”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多含贬义,本处与句意不合。
(3)左右逢源:⽰例:谈起电脑、互联,这个孩⼦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释析:这句是说⼀个孩⼦对电脑、互联⾮常熟悉,能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
⽽“左右逢源”有两种意思,⼀是⽐喻做事得⼼应⼿,顺利⽆阻,属于褒义;⼆是⽐喻处世圆滑,属于贬义。
现在以贬义⽤法较常见。
这句话重在这个孩⼦对电脑、互联的“说”显然两种意思都不恰当。
(4)弹冠相庆:⽰例在盐湖城冬季奥运会上,我国选⼿终于实现了⾦牌零的突破的愿望,对此,全国⼈民弹冠相庆,兴奋不已。
释析:“弹冠相庆”是指⼀个⼈升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是贬义词。
此处不合语境。
(5)道貌岸然:⽰例:他,看起来道貌岸然,其实是个沐猴⽽冠的⼩⼈。
释析:“道貌岸然”是指神态庄重严肃,⼀本正经的样⼦,多含讥讽。
此处却贬义误作褒⽤。
(6)⽆独有偶:⽰例:考⼊中国科技⼤学的⼀位同学,最近因成绩优异获得了特等奖学⾦,⽆独有偶,考⼊安徽⼤学的另⼀位同学也获得了特等奖学⾦。
释析:“⽆独有偶”的意思是虽然罕见,但不⽌⼀个,还有⼀个可以跟他配得上,多指不好的事物,含贬义。
所以误⽤。
(7)指⼿画脚⽰例:每天早晨,他都要⼀个⼈跑到花园⾥,指⼿画脚地练动作,抑扬顿挫地背台词。
释析:“指⼿画脚”形容说话说话时兼⽤⼿势⽰意。
也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
多⽤贬义。
句中的“他”⾮确指,从后⽂“抑扬顿挫地背台词”说明他刻苦练功,从句意关系上看,此处⽤的是贬义⾊彩的“指⼿画脚”,故病因属于错误地理解了感情⾊彩。
1成语使用常见错误类型1.词义理解不准型这种错误是指对成语的意义理解不准确导致使用错误,这种情况或是因为对成语中的重要语素理解不准,或是由于望文生义造成的。
典型示例:a .别人都已经被感动了,小刚的心里面却无动于衷。
b .我要张华八点半到我家做客,他却九点才来,真是个不速之客。
示例详解:a .衷:内心。
无动于衷:心里面没有触动。
此句犯了语义重复的错误。
b .速:邀请。
不速之客:没有受到邀请自己而来的客人。
本类型常见成语:⑴安然无恙: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后泛指平平安安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⑵不屑置辩:屑,值得;置辩,辩论,申辩。
不值得辩论。
⑶高屋建瓴: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
现意指某人对事物把握全面,了解得非常透彻,对问题阐述清楚到位。
⑷骇人听闻:使听的人十分吃惊害怕,多指社会上产生的风气令人感到害怕。
⑸耸人听闻:耸,惊动。
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
⑹记忆犹新:犹,还。
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比喻记忆深刻。
⑺门庭若市:指门前像市场一样。
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褒义词。
(不能形容市场)⑻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一一分明。
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⑼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⑽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使双方的能力、作用和好处能得到充分展示。
益,更加;彰,显著。
2.褒贬色彩不分型对成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或谦敬等理解不准造成的使用不当。
典型示例:我们要努力培养在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做一个随波逐流的人。
示例详解:随波逐流是一个贬义词,不能用来形容“适应社会的能力”。
它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
本类型常见成语:⑴变本加厉:厉,猛烈。
指比原来更加发展。
现指情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
⑵得陇望蜀:陇,指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
已经取得陇地,还想攻取西蜀。
比喻贪得无厌。
20个常用错的成语及解释一、曾几何时【解释】:表示“过去没有多久”【示例】: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台湾的很多报纸都有文史版……但曾几何时,这些文史版都统统砍掉了……【误用】:常误用为“以前”“不知何时”二、糟糠之妻【解释】:糟糠:穷人用来充饥的酒渣、米糠等粗劣食物。
指共过患难的妻子。
【示例】: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误用】:常被误用为长得丑陋的妻子三、久假不归【解释】: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示例】:图书馆严肃批评了久假不归的读者。
【误用】:很容易让人理解为长期请假不归。
四、五风十雨【解释】: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
形容风调雨顺。
【示例】:五风十雨天时好,又见西郊稻秫肥。
【误用】:常被误用为刮风多、下雨多。
五、走马观花【释义】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强调过程。
【示例】展会上人山人海,大家都是走马观花,略看一遍。
【误用】易和“浮光掠影”相混。
后者指印象不深刻,强调结果。
六、一文不名【释义】:一个钱都没有,形容非常贫困。
名:指钱币发出声响,一文不名就是口袋里没有一文银元可发出响声,意即清贫,身无分文。
【示例】:毒品害得很多人家徒四壁,一文不名。
【误用】:常错用于代替“一文不值”,指一点价值都没有,后指人无用。
七、不忍卒读【解释】:尽,完。
不忍心读完。
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示例】:小说主人公的命运太凄惨了,一身疾病,孤苦伶仃,流落荒野……让人不忍卒读。
【误用】:常与不堪卒读、难以卒读混淆,误以为贬义词,误用为形容文章写得不好。
八、万人空巷【解释】: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
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示例】:喜讯传来,首都万人空巷,人们兴高采烈走上街头,在广场举行庆祝*。
【误用】:常被误用作街巷空空无人之意。
九、七月流火【解释】:火,星名,指大火星,即心宿。
出自《诗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指农历七月,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
【示例】:七月流火,夏去秋来,寒天将至。
常见易错成语误用分析常见易错成语误用分析1.倚马可待:原意是站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很快就可以完稿。
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快。
误用示例他呀,做起事来可麻利了,无论做什么都倚马可待。
误用分析该成语不应该用来形容做事。
2.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误用示例《大河之舞》自20世纪90年代首演以来便炙手可热,并且引起了全球的踢踏舞热潮,更被全球艺人一致推崇为当代最具爱尔兰民族风格的经典音乐剧。
误用分析该成语在此处用错了对象。
3.如坐春风: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
误用示例辩论会上,听了同学们慷慨激昂的发言,张教授真有一种如坐春风的感觉。
误用分析这里用错了对象。
4.举案齐眉:形容夫妻互敬互爱。
误用示例老张一家三代,十多年来和睦相处,真可谓举案齐眉、相敬如宾。
误用分析“举案齐眉”只能用于夫妻之间。
“相敬如宾”也是如此。
5.东山再起:原指东晋谢安辞官后在东山做隐士,后来又出任要职,后用以比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
误用示例打假活动是长期的,如果我们稍有疏忽,冒牌货就会东山再起。
误用分析该成语只用于人而不用于物。
6.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误用示例博物馆里珍藏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鱼、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误用分析这里用来形容石刻作品中的花鸟虫鱼和人物形象,显然是陈述对象的误用。
7.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误用示例你应该和朋友合作研究这个课题,要知道三人成虎、众志成城。
误用分析这里将“三人成虎”错解为“很多人在一起就会像老虎一样力量强大”。
8.河东狮吼:比喻悍妇发怒。
误用示例2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河东狮吼,巨龙腾飞,指日可待。
误用分析这里将“河东狮吼”错解为“东方睡狮醒来,发威长吼”,致使意义、适用对象、感情色彩均不当。
9.下里巴人: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歌曲,后来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
形容方法不当的成语方法不当的成语是指在实践中使用不当、处理不得当或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成语,在表达中可能会带有贬义或讽刺的意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不当的成语:1.动人心弦(弦乐演奏动听入神,能打动人心)示例:他的演讲充满了亲情和情感,动人心弦,让听众感到无比温暖。
方法不当的成语会带来其中一种外延的伪装,往往只是尘嚣。
2.功亏一篑(形容工作到一半停止而导致前功尽弃)示例:由于团队合作不力,我们的计划最终功亏一篑,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
此成语只将仅仅表演动作视为结果,却忽略内在操作的结果。
3.不分轩轾(形容对待事物不加区分、混淆不清)示例:他对问题的处理总是不分轩轾,无论大小都处理得一样。
方法不当的成语不借助恰当的管道,不能卓有成效。
4.温文尔雅(对文雅的表现态度温和、文雅)示例:他的言谈举止总是非常温文尔雅,给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这句成语由饰东西方式的遮蔽来示意仅仅表现与成见。
5.兢兢业业(形容工作时兢兢业业,严谨细致)示例:她一向兢兢业业,工作的时候总是非常认真仔细。
方法不当的成语会引出优先保护的位置而忽略其他方面的设计。
6.胸有成竹(形容做事有备而来,有把握、有信心)示例:他对于考试的问题有着充分的准备,胸有成竹地迎接挑战。
此成语只展示执笔而不是角度的转变。
7.目瞪口呆(形容惊讶或震惊到无法开口、无法动弹)示例:听到他的突然离世的消息,我整个人都目瞪口呆,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方法不当的成语只转场表演,停下来。
8.手足无措(形容手脚无法正常动作,无法应对突发情况)示例:当听到老板要求我负责一个重要项目时,我瞬间手足无措,不知所措。
方法不当的成语没有扎实的过程。
9.百无聊赖(形容无所事事示例:整个周末我都待在家里,感到百无聊赖,找不到事情做。
此成语仅仅只有活动的侧面而忽略了完成的困难。
10.桃李满天下(形容学生出类拔萃,成为名师的梦想)示例: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成就就是看到自己培养的学生桃李满天下。
方法不当的成语可以产生回应记忆的融和,从而使人更难以跟随。
成语使用有误的段落
以下是一个成语使用有误的段落:
今天是我朋友的生日,我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给他。
我来到他的家,看到他正在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庆祝。
他们看到我带来的礼物,都非常兴奋,其中一个人甚至大声喊道:“你真是我们的雪中送炭啊!”听到这句话,我感到有些尴尬,因为“雪中送炭”这个成语用在这里并不合适。
它的意思是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而我送礼物并不是在别人困难的时候。
于是,我笑着对他们说:“谢谢你们的夸奖,不过我觉得用‘锦上添花’来形容更合适。
”他们听了我的话,也都笑了起来。
在这个段落中,成语“雪中送炭”被错误地使用。
它的正确用法是形容在别人困难时给予帮助,而送礼物并不是在别人困难的时候,因此使用“锦上添花”更为合适。
成语误用典型示例一、望文生义1、风声鹤唳:溃逃的士兵听到风声和鹤叫都疑为追兵。
形容惊慌疑惧。
错用例句:走进山的怀抱,目观壮丽山色。
耳闻风声鹤唳....,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
2、万人空巷:指街、巷里的居民都走出来了。
形容盛大集会或新奇事物轰动一时的情景。
错用例句: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3、火中取栗:比喻冒险为别人出力,自己上当一无所得。
错用例句: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4、安步当车:安,不慌不忙;步当车,以步行代替坐车。
错用例句: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了一个多小时赶到大坝。
5、弹冠相庆:弹尽帽子上的灰尘互相庆贺。
常指坏人得意的样子。
错用例句:教师安居工程四号楼落成,领到钥匙的老师弹冠相庆....。
二、褒贬失当1、趋之若骛: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
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错用例句:当年中国音乐家往外走,现在世界著名音乐大师趋之若骛....地进入中国。
2、暴虎冯河:空手搏虎,徒步过河。
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
错用例句:在严打斗争中,公安干警发扬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在一次追捕贩毒分子的行动中,他们暴虎冯河....,与贩毒分子进行激烈地枪战,仅半小时就将其一网打尽。
3、处心积虑:做事费尽心机。
贬义。
错用例句: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4、始作俑者:第一个做坏事的人。
错用例句:谭嗣同是甘为变法流血的始作俑者....,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5、罄竹难书:形容罪行之多,写也写不完。
错用例句:八年中,张怀书想方设法资助失学儿童的事,实在是罄竹难书....,谁也说不清有多少。
三、对象用错1、美轮美奂:形容建筑物宏伟壮丽。
错用例句: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虫鸟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行测易错实词成语汇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行测是公务员考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科目,涉及到面很广泛。
在行测中,词汇和成语是经常考察的一部分,而有一些词汇和成语常常容易让考生们混淆,容易出错。
对这些易错的实词和成语进行了整理和汇总,以帮助考生们在考试中避免犯错。
1. 信手拈来、信手捻来这两个成语都是指轻而易举地拿到手,但第一个成语“信手拈来”是正确的用法,而第二个“信手捻来”是错误的用法。
2. 借宿、借住“借宿”表示暂时在别人家借宿一晚,而“借住”则表示长期在别人家中居住,容易混淆二者的含义。
3. 千差万别、千差万种“千差万别”表示差别很大,形式各异,而“千差万种”表示有很多不同的种类,这两个词容易混淆。
4. 措手不及、措手不及这两个成语都表示来不及做准备,但第一个正确的成语应该是“措手不及”,第二个是一个常见的错别字误用。
5. 空前绝后、空前绝后两者都表示前所未有或者后无来者,但第一个成语“空前绝后”是正确的表达,第二个是犯词语搭配错误。
6. 冤家对头、冤家相逢“冤家对头”表示决裂或者对立的敌对关系,而“冤家相逢”表示原本对立或者不和的人再次遇见,在情感或者生活上发生联系,两者含义不同。
7. 不攻自破、不攻自破两者都表示观念或者理论本身存在矛盾破绽,但第一个成语“不攻自破”是正确的用法表达,第二个是一个常见错用的用法。
8. 一泻千里、一泻千里两者都表示水流远远地散去,但第一个成语“一泻千里”是正确的用法,第二个是一个常见错误误用。
9. 重见天日、重燃希望“重见天日”表示事物重新出现,好事发生,而“重燃希望”表示再次产生希望,两者意义不同,容易混淆。
10. 兴师问罪、兴风作浪“兴师问罪”表示动事关军队、兴师动众人或发兵追究责任,而“兴风作浪”则表示引起纷争或者骚乱,容易混淆。
以上十组实词和成语是行测考试中经常会出现且容易引起混淆的实词和成语。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该加以区分和记忆,以免在考试中出现错误。
褒贬误用成语褒义词1、雨后春笋:春天雨后冒出的竹笋。
比喻新生事物大量涌现,蓬勃发展。
2、凤毛麟角:麟的角,凤的毛。
比喻稀有、难得的人才或事物。
用于褒义。
3、集腋成裘:腋,俗称夹肢窝。
此指狐狸腋下的皮毛。
裘,毛皮制成的衣服。
狐狸腋下的皮毛虽然很少,但是聚集起来就能缝成一件皮袍。
比喻积少成多。
作褒义用。
4、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
含褒义。
5、胸无城府:城府,城市和官府。
指难于测度的心机。
比喻胸怀坦荡,没有心机。
6、无微不至:微,细微之处。
至,到。
没有一外细微的地方不考虑到。
形容翔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
7、中流砥柱:中流,河流中间。
磔柱,山名,在河南三门峡东北黄河中流,因屹立于急流中,形如柱,故名。
比喻英勇坚强的人,能在艰难的环境中担当重任,支撑危局。
也比喻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能起支撑作用的力量。
8、卓而不群:卓尔,高高直立的样子。
不群,不同于一般。
形容优秀卓越,超出寻常。
9、义无反顾:义:道义;反顾:向后看。
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
褒义。
却常被用于毫不犹豫地干坏事。
10、名噪一时:指在当时很有名声。
常误用为贬义词。
11、崭露头角:崭:突出;露:显露。
头上的角已明显地突出来了。
指初显露优异的才能。
;含褒义12、蔚然成风: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
含褒义13、雷厉风行:厉:猛烈。
象雷那样猛烈,象风那样快。
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
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含褒义不能用来称赞坏人坏事。
14、侃侃而谈: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含褒义15、重整旗鼓:整:整顿,收拾。
比喻失败之后,整顿力量,准备再干。
褒义词16、殚精竭虑:殚:竭尽;虑:思虑。
形容耗尽精力,费尽心思,褒义词。
17、额手称庆:额手:以手加额。
把手放在额上,表示庆幸。
褒义成语,指令人称快的事。
18、谈笑自若:指在不平常的情况下,有说有笑,同平常一样。
48个最容易会错意的成语中国成语,历史悠久,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人们难免望文生义,生吞活剥,结果,弄得这些词汇大大背离了原始意义,甚至驴唇不对马嘴,乃至出现成群结队的“拦路典故”、“傻瓜成语”。
这里有48个最容易用错的“拦路成语”,不知道亲爱的读者朋友,你都用对了吗?1. 万人空巷【解释】: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
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示例】:喜讯传来,首都万人空巷,人们兴高采烈走上街头,在广场举行庆祝游行。
【误用】:常被误用作街巷空空无人之意。
2. 登堂入室【解释】:比喻学问、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水平,也作“升堂入室”。
【示例】:努力钻研,终会有登堂入室的一天。
【误用】:常被误用为“进入屋子”。
3. 望其项背【解释】: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多用于否定式。
【示例】:面对五四时期的伟大作家,现在的很多所谓的作家,实难望其项背。
【误用】:常被误认为是“赶不上”。
4. 目无全牛【解释】: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
形容技艺已达到非常纯熟的地步。
【示例】:对待工作要精益求精,达到得心应手、目无全牛的程度才是精英。
【误用】:常被误用为没有全局观念。
5. 七月流火【解释】:火,星名,指大火星,即心宿。
出自《诗·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指农历七月,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
【示例】:七月流火,夏去秋来,寒天将至。
【误用】:常被理解为七月骄阳似火。
6. 罪不容诛【解释】: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能抵偿。
【示例】:此人犯罪手段十分残忍、情节非常恶劣,社会危害极大,罪不容诛。
【误用】:常被误解为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
7. 首当其冲【解释】: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示例】:平原的游击根据地将首当其冲。
【误用】:常被误用替代“首先”。
8. 危言危行【解释】:危:正直。
指的是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示例】:《论语·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亦步亦趋”误用情况及补充义项修改词典的建议【摘要】本文将探讨“亦步亦趋”的误用情况及补充义项修改词典的建议。
在将介绍文章主题。
在正文中,首先分析了“亦步亦趋”在实际语境中的错误使用,并进行了误用情况的分析。
随后提出了对词典义项的建议和修改,同时给出了正确的用法示例,以及纠正误用带来的语言影响。
在结论部分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
通过本文的讨论,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亦步亦趋”误用问题的重视,并促使相关词典对该词条的定义进行修正,进一步规范语言表达,提高语言准确性。
【关键词】“亦步亦趋”误用、情况分析、词典修改、正确用法、语言影响1. 引言1.1 介绍文章主题当提到“亦步亦趋”,我们通常会联想到形容人们在某种情况下步步紧随,毫无差异的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却经常出现对这一成语的误用。
他们可能将其与“一步一趋”混淆,或者在语境中使用不当,导致造成语言表达的不准确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亦步亦趋”在实际语境中的错误使用情况,分析误用的原因,提出对词典义项的建议和修改,并举例说明正确的用法,最后探讨纠正误用所带来的语言影响。
通过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我们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语言准确性的重视,避免在交流中犯下类似的错误。
2. 正文2.1 “亦步亦趋”在实际语境中的错误使用:“亦步亦趋”在实际语境中的错误使用,往往源自对该成语本意的误解。
许多人在表达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经常错误地使用“亦步亦趋”来描述一个人紧随他人的步伐或行为,显示出一种卑微的态度。
事实上,“亦步亦趋”这个成语的本意并非如此。
成语“亦步亦趋”原指两人(或多人)在行走时,一人行动如“步”一人如“趋”,在行进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配合和协调。
这并不是一种消极或卑微的态度,而是指行动间的协调和协作。
如果将“亦步亦趋”用来形容一个人盲从他人,或者表现出卑躬屈膝的态度,实际上是对该成语的误用。
这种错误使用不仅可能导致传达信息不准确,而且还可能造成语言习惯的传播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