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周书·多方
- 格式:docx
- 大小:15.60 KB
- 文档页数:2
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上,“和”字的转换,从篆体到宋体,让大家印象深刻.“和”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用现在的话就是“和谐”的意思.《国语·郑语》记述了史伯关于“和”的论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认为阴阳和而万物生,完全相同的东西则无所生.可见和合中包含了不同事物的差异,矛盾多样性的统一,才能生物,才能发展.这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也和世界普遍认同的“多样性”有异曲同工之妙.“和”本身已经包含了“合”的意思,就是由相和的事物融合而产生新事物.这不仅仅是平等相处了,而是更进一步的——不同事物互相依存,彼此吸取营养的意思,即“相生”的理念.表达了中国民众渴望安定、平和、幸福生活的普遍愿望.存在各种各样的形态和意识,这样的世界更可爱,也才更有发展前途.但愿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上的“和”字,给世界带来更多的相互理解和尊重.1. 顺应人心,天下和平《周易·咸卦·彖传》曰:“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按照这种理解,没有战争并不等于就是和平,如同人体没有疾病并不等于就是健康一样只有作为国家的领导者能够感动普天之下的人心,才会有真正的和平。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是民本主义,即:国以民为本。
所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虞夏书·五子之歌》)。
那么,怎样才能感动人心而做到本固邦宁呢?其一,是发展经济,使人民富裕起来,民富才能国强。
《周易·系辞传下》曰:“天志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住。
何以守位?曰:仁。
何以聚人?曰:财。
”以仁爱之心博施济众,才能保得政权稳固;使人民获得财富,方能产生凝聚力以聚敛民心。
其二,是不伤民财、不拢民安,使百姓安居乐业。
所谓“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周易·系辞传上》)其三,与人民共甘苦,“吉凶与民同患”。
(《周易·系辞传上》)平时能够使人民衣食无忧、生活安定,战时能够以人民的喜悦与否为依据来做出决定。
何晏:《论语集解》何晏集孔安国、包咸、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宋邢晏《论语注疏》参考资料:《十三经注疏》(整理版),《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朱汉民整理张岂之审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2。
“圣人尽人道而合天德。
合天德者,健以存生之理; 尽人道者,动以顺生之几。
” (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二《无妄》)敬《尔雅》《释诂第一》:俨、恪、祗、翼、諲、恭、钦、寅、熯,敬也。
《尔雅》《释训第三》:穆穆、肃肃,敬也。
按:论语中的敬畏与敬字有不同的意思。
敬字,可以指君王要恭敬、认真地行事:“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也可以指普通老百姓在日常行为规范中恭敬、认真、态度庄重、敬重等意。
也指示畏敬之意:“敬鬼神而远之”《论语》中凡“敬”字○《论语》“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疏]“子曰道”至“以时”。
正义曰:此章论治大国之法也。
马p5融以为,道谓为之政教。
千乘之国谓公侯之国,方五百里、四百里者也。
言为政教以治公侯之国者,举事必敬慎,与民必诚信,省节财用,不奢侈,而爱养人民,以为国本,作事使民,必以其时,不妨夺农务。
此其为政治国之要也。
包氏以为,道,治也。
千乘之国,百里之国也,夏即公侯,殷、周惟上公也。
馀同。
P4-5 ·敬者,主一无适之谓。
敬事而信者,敬其事而信于民也。
《集注》·敬,谨慎专一意。
于事能谨慎专一,又能有信,即不欺诈。
钱穆:《新解》·敬事——“敬”字一般用於表示工作態度,因之常和“事”字連用,如衞靈公篇的“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杨伯峻:《译注》·敬:严肃谨慎。
事:指政务。
孙钦善:《本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4,p3.《论语》《为政篇第二》经文号:45952经文: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敬、敬爱《论语》《为政篇第二》经文号:45974经文: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上古时期疑问代词“曷”的发展演变通过对上古时期文献的考察,厘清疑问代词“曷”的产生年代,以及与疑问代词“何”在语音和用法上的区别和联系,进而理顺“曷”由表示原因目的的疑问代词虚化为反问句标记词的演变轨迹。
标签:曷何演变虚化关于“曷”的产生年代,我们没有办法具体判定,但可以确定在上古时期的《尚书》《诗经》中已经出现。
上古文献中“曷”还可以写作“害”,关于“曷”和“害”两字记录的是一个词的说法,很多前人时贤都对此进行过说明。
我们把疑问代词“曷”独立出来进行研究,是想弄清楚疑问代词“曷”与疑问代词”何”的区别与联系,以及疑问代词“曷”的虚化轨迹。
一、上古时期疑问代词“曷”与“何”的区别与联系首先,在产生年代上很接近。
关于“何”的产生时间,向熹(1993)認为“商代卜辞和西周金文都没有疑问代词。
上古汉语疑问代词系统是东周以后产生的”,并认为疑问代词“何”“不见于商代卜辞和西周金文。
《诗》《书》及其他先秦典籍中广泛使用”。
而疑问代词“曷”,“《诗》《书》《公羊传》常见”。
杨伯峻、何乐士(1992)认为“疑问代词‘何’字在古文献中,最早见于《尚书》《诗经》,可以说西周初就用它,以后更常用”。
根据我们的考察,“何”“曷”作为疑问代词的产生年代没有办法具体判定,但至少它们在《尚书》《诗经》等西周文献中已经出现且广泛使用,在用法上也互补。
其次,它们的上古音很接近。
“何”为匣母歌部,“曷”为匣母月部,声母相同,歌部和月部存在着对转关系,歌部为[ai],月部为[at],元音相同而且韵尾的发音部位也相同,韵尾为舌面元音[-i]的韵部和韵尾为舌尖音的[-t]的韵部相对应,因此它们在发音上应该很接近。
除此之外,古传著或是训诂书里解释字义时,“曷”和”何”常常用来互训,如《说文·日部》:“曷,何也。
”《广雅·释诂》:“曷,何也。
”可见,它们不仅在语音上相近,在用法上也有相近之处。
从疑问代词“曷”“何”在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在《尚书》《诗经》中疑问代词“何”和“曷”都算是高频疑问代词,在功能和语义上互补,“曷”主要用来标记反问句,“何”主要用来询问。
《尚书》原文阅读内容提要《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言体史书,是关于上古时代的政事史料汇编。
《尚书》按朝代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按文体分为诰、训、谟、誓、命、典六种。
主要记载了上古帝王有关政事和治国的言论,也保存了古代经济、地理及社会性质等方面的珍贵史料。
《尚书》原称《书》,系上古各朝史官记录,非成于一人之手,后由孔子编订,战国时已有很高的地位,在《荀子》一书中已把它称之为“经”,汉代改称《尚书》。
尚者,上也。
“尚书”意即上古之书,是汉人对它的尊称,也可见古人对它的重视。
《尚书》有珍贵的上古文献价值,也有非常深刻的思想。
内中如周公诸篇,对中国后世政治思想影响巨大,堪称儒家思想的渊薮。
《尚书》也有较高的文学成就,语言生动,有浑厚古雅的气势和质朴的美感,汉代《尚书大传》引子夏语,谓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离离若参辰之错行”。
不过,由于时代久远,对于今人而言,《尚书》文字佶屈聱牙,艰深晦涩,让人望而却步,差不多是十三经里最缺乏“亲和力”的了。
但是,我们不能要求两千多年前的史官用我们今天的文字。
不知古无以论今,看看古代名君圣主如何“协和万邦”,农业如何发展,盘庚如何迁都,武王如何伐纣,至少,看看古代的王侯将相如何说话,也不失为一件快事!《尚书》版本很多,有宋刊巾箱《八经》本等。
注本中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较为完备。
今据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刻本整理。
本书目录虞书·尧典第一虞书·舜典第二虞书·大禹谟第三虞书·皋陶谟第四虞书·益稷第五夏书·禹贡第一夏书·甘誓第二夏书·五子之歌第三夏书·胤征第四商书·汤誓第一商书·仲虺之诰第二商书·汤诰第三商书·伊训第四商书·太甲上第五商书·太甲中第六商书·太甲下第七商书·咸有一德第八商书·盘庚上第九商书·盘庚中第十商书·盘庚下第十一商书·说命上第十二商书·说命中第十三商书·说命下第十四商书·高宗肜日第十五商书·西伯戡黎第十六商书·微子第十七周书·泰誓上第一周书·泰誓中第二周书·泰誓下第三周书·牧誓第四周书·武成第五周书·洪范第六周书·旅獒第七周书·金縢第八周书·大诰第九周书·微子之命第十周书·康诰第十一周书·酒诰第十二周书·梓材第十三周书·召诰第十四周书·洛诰第十五周书·多士第十六周书·无逸第十七周书·君奭第十八周书·蔡仲之命第十九周书·多方第二十周书·立政第二十一周书·周官第二十二周书·君陈第二十三周书·顾命第二十四周书·康王之诰第二十五周书·毕命第二十六周书·君牙第二十七周书·冏命第二十八周书·吕刑第二十九周书·文侯之命第三十周书·费誓第三十一周书·秦誓第三十二。
尚书多方全文及译文
《尚书》是中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重要经典,也是我国最早的
一部编年体史书。
它记录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周朝初年的历史
事件和政治制度。
《尚书》共分为两个部分,上下两经,上经又称
为《尚书大传》,下经又称为《尚书小传》。
《尚书大传》是《尚书》的上半部分,内容主要是关于古代君
主的政治理念、治国方略、礼仪制度等。
它包括了多个篇章,如
《五帝本纪》、《尧典》、《舜典》、《禹贡》、《夏书》等。
这
些篇章记录了古代君主的治理经验和对政治、道德、礼仪的思考,
对于研究古代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尚书小传》是《尚书》的下半部分,内容主要是关于周朝的
历史事件和政治制度。
它包括了多个篇章,如《周书》、《虞书》、《商书》、《殷书》等。
这些篇章记录了周朝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君主的政绩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对于研究周朝的历史和政治制度具
有重要意义。
至于《尚书》的译文,由于其篇幅庞大和内容复杂,历代学者
都有不同的翻译版本。
其中最著名的译本是由清代学者杨伯峻主持
编纂的《尚书大传》和《尚书小传》。
这个版本的译文较为准确,语言通顺,被广泛引用和研究。
总的来说,《尚书》作为一部古代文献,记录了丰富的历史和政治制度,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价值。
它的译文也是学者们研究和理解这部经典的重要工具之一。
中国哲学史·从周公到孔子第二讲唐虞三代文明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
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
(《尚书·吕刑》)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不然,民将能登天乎?”对曰:“非此之谓也。
古者民神不杂。
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是使制神之处位次主,而为之牲器时服。
”……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
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
民匾于祀,而不知其福,烝享无度,民神同位。
民渎齐盟,无有威严,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存臻,莫尽其气。
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国语·楚语下》)唐虞之道,禅而不传。
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
禅而不传,圣之盛也。
利天下而弗利也,仁之至也。
故昔贤仁圣者如此。
身穷不贪,没而弗利,穷仁矣。
必正其身,然后正世,圣道备矣。
故唐虞之道,禅也。
夫圣人上事天,教民有尊也;下事地,教民有新(亲)也;时事山川,教民有敬也;新(亲)事祖庙,教民孝也;太学之中,天子亲齿,教民弟也。
先圣与后圣,考后而甄先,教民大顺之道也。
尧舜之行,爱亲尊贤。
爱亲故孝,尊贤故禅。
孝之方,爱天下之民。
禅之传,世亡隐德。
孝,仁之冕也。
禅,义之至也。
六帝兴于古,咸由此也。
爱亲忘贤,仁而未义也。
尊贤遗亲,义而未仁也。
……禅也者,上德授贤之谓也。
上德则天下有君而世明,授贤则民举效而化乎道。
不禅而能化民者,自生民未之有也。
(《楚墓竹简·唐虞之道》)详细描述尧舜禹禅让制度主要见于《尚书·尧典》和《史记·五帝本纪》。
“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
”(《论语·颜渊》)“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92美学2021/02关于《商颂》的创作年代,主要有两种论断:一是认为《商颂》乃殷商后裔宋国人所作的诗;二是认为《商颂》为商代的诗歌。
本文主要论述其为商诗的几个疑点,故而不重述其为商人后裔所作的相关证据。
刘波在其硕士论文《〈诗经·商颂〉创作年代考述》中写道:“通过对《商颂》五首诗《那》《烈祖》《玄鸟》《长发》《殷武》的分析,并结合商王朝的社会背景及其祭祀制度,认为《那》与《烈祖》所反映出来的崇尚乐舞的祭祀制度;先以乐舞娱神,再以和羹享神的祭祀形式,都是商代所特有的。
《玄鸟》《长发》表现出来的民族起源与图腾崇拜,《殷武》诗对武功的细致描绘等内容,与商代的社会背景即祭祀制度非常的符合。
因此,《商颂》不可能出自春秋时期宋人之手”[1]。
朱志荣先生在《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一书中亦写道:“《商颂》作为商代的诗歌,不仅有史料的依据,而且在内容和写作技巧上也是可能的。
”[2]145但要确定《商颂》为商诗,至少存在以下几个疑问。
一、商诗中为何会有后世之“天”的观念掺杂其中《商颂》中除《那》《烈祖》外,其余三首诗中皆含有“天”字。
《玄鸟》诗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古帝命五汤,正域彼四方。
《长发》第四、五章诗云: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何天之休。
不竞不,不刚不柔。
敷政优优,百禄是遒。
受小共大共,为下国骏,何天之龙。
敷奏其勇,不震不动,不不竦,百禄是总。
《长发》第七章诗云:昔在中叶,有震且业。
允也天子,降予卿士。
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
《殷武》第三、四章诗云: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
岁事来辟,勿予祸适,稼穑匪解。
天命降监,下民有严。
不僭不滥,不敢怠遑。
命于下国,封建厥福。
“有人认为,殷商时期没有‘天’字,没有‘天’的观念。
”[3]23于省吾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字诂林》一书中反驳这种意见,说:“殷代的‘天’本不同于后世之‘天’。
‘天’之本义为‘人之顶颠’,许、段、王所论极是,这在甲骨文中也可得到证明。
……更多的文例说明,其时,‘天’已引申为高大,因而与‘大’实同义。
第2课西方政治制度的演变1.古代雅典公民的住宅围绕着神庙、广场等公共建筑而建。
富人和穷人的住宅差别不大,都按同样的建筑原则来建造,普遍都是狭小而简朴的平房。
这反映了当时雅典()A.经济发展落后B.贫富差别不大C.城邦意识至上D.人文思想盛行答案 C解析经济发展落后,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富人和穷人的住宅差别不大”,不能完全表明贫富差距不大,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雅典公民的住宅围绕着神庙、广场等公共建筑而建”,突出神庙与广场的中心地位,材料“富人和穷人的住宅差别不大……普遍都是狭小而简朴的平房”,体现了民主政治下的公民意识,故C项正确;人文主义思想体现的是以人为中心,与材料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
2.在正常情况下罗马每五年对公民进行一次普查,确定公民人数以及每位公民的财产。
罗马的公民普查根源于()A.贵族寡头的阶级压迫B.共和政治的现实需要C.对外扩张的客观要求D.征发赋税的基本依据答案 B解析罗马共和国虽然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但贵族压迫的主要是奴隶阶级,故A项错误;公民大会是罗马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拥有立法、宣战、审判等大权,公民选举是罗马共和国权力运作的重要程序,这决定了公民普查的必要性,故选B项;对外扩张虽然一直伴随罗马共和国,但公民普查并非其客观要求,故C项错误;罗马是商业税国家,人头税不是其主要税种,故D项错误。
3.丕平杀尽了克洛维(法兰克王国的创始者)的后代后,派使者前去询问教皇谁是法兰克的真正主人,是头戴王冠的人还是掌握实权的人?教皇为了得到支持,便赞同丕平的意见。
这表明()A.宗教对王权没有影响B.王权与教权互相支持C.教会讨好世俗权力D.世俗权力需要宗教支持答案 B解析丕平掌握政权后,希望得到教会的认可,反映出宗教对王权的作用,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教皇赞同丕平的意见和丕平夺权后去询问教皇的意见,可知王权与教权互相支持,故B项正确;C、D项的说法不全面,故C、D项错误。
《尚书》(victory-ping) 《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
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
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
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词目:尚书拼音:shàng shū英文译名:The Book of history基本解释尚书Shàngshū:解密的皇家文档[Shang Shu] 中国上古皇家档案文件的汇编。
“尚”意为“(把卷着的、包着的、摞着的东西)摊开、展平”;“书”即文字、文字记录、文档;“尚书”即“解密的王家文档”、“(向社会)公开的皇室卷宗”。
后世有朝廷官职“尚书”,专事执掌王朝的文书奏章。
作为官名的“尚书”与作为皇家文档的“尚书”的意思是相当一致的。
《尚书》相传由孔丘编选而成,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
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即《今文尚书》。
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丘住屋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已佚。
东晋梅赜(一作梅颐、枚颐)又伪造《古文尚书》。
后来《十三经》中的通行本,即《今文尚书》与梅氏伪书的合编,宋人开始怀疑梅氏伪书,至清渐成定论。
今文各篇内容包含商周等代的一些重要史料,如《盘庚》反映商代奴隶社会的情况、《禹贡》记述战国时黄河、长江两流域的地理等《尚书》是我国最古的皇室文集,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
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
民主的形式之惑民主,代表着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文明化程度,是现代国家的一个基本标志,是现代公民的普遍追求和基本权利。
但在对民主的认识上依然存在着一些需要廓清的基本问题,厘清这些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不可或缺,民主的形式之惑就是其中之一。
标签:民主;本质;形式当前,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使全球文化的传播愈益迅-猛、快捷,不同地域间文化交流愈益加频,碰撞愈益加剧,影响愈益加深。
这一方面有益于文化间的沟通、融合与发展;但同时亦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在这种情况下,民主已在某种程度上被虚化上一层迷人的光环,也正是在民主被神化的心态下,民主之质被单向度地形化。
因此,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文明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厘清民主的形式问题不可或缺。
一、民主是形质的统一“民主”一词在我国文化中早有印迹,其指通常有二:一指君主,如《尚书——周书·多方》中言:“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刑殄有夏。
”;一指官吏,如《三国志·吴志·锤离牧传》:“铺位民主,当以法率下”。
然而现代语境中的“民主”与这两层含义有着天壤之别。
现代语境中的民主主要来自西方文明传统,从词源上说,“民主”这一范畴最早出现于希腊学者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由“人民”和“权力”两词组合而成,意为人民的权力,亦称为“多数人的统治”或“多数人的意志”,近代以来,常用“主权在民”表征其意。
列宁对此曾指出:“民主制一词按希腊文直译过来,意思是人民掌握权利。
”他还进一步指出:“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
因此,它同任何国家一样,也是有组织有系统地对人民使用暴力,这是Jr-方面。
但另一方面。
民主意味着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
”概括地说,民主的基本含义有三种:1)民主是一种阶级统治;2)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或形态;3)民主意味着公民的平等和参政的权力。
简言之,民主是指一种由全体人民平等参与国家决策和进行国家管理的国家形式、国家形态。
《尚书-周书-多方》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尚书-周书-多方》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尚书周书多方全文成王归自奄,在宗周,诰庶邦,作《多方》。
尚書
周書
多方
成王歸自奄在宗周誥庶邦作多方
惟五月丁亥王來自奄至于宗周周公曰王若曰猷告爾四國多方惟爾殷侯尹民我惟大降爾命爾罔不知洪惟圖天之命弗永寅念于祀惟帝降格于夏有夏誕厥逸不肯慼言于民乃大淫昬不克終日勸于帝之迪乃爾攸聞厥圖帝之命不克開于民之麗乃大降罰崇亂有夏因甲于內亂不克靈承于旅罔丕惟進之恭洪舒于民亦惟有夏之民叨懫日欽劓割夏邑天惟時求民主乃大降顯休命于成湯刑殄有夏惟天不畀純乃惟以爾多方之義民不克永于多享惟夏之恭多士大不克明保享于民乃胥惟虐于民至于百爲大不克開乃惟成湯克以爾多方簡代夏作民主愼厥麗乃勸厥民刑用勸以至于帝乙
罔不明德愼罰亦克用勸要囚殄戮多罪亦克用勸開釋無辜亦克用勸今至于爾辟弗克以爾多方享天之命嗚呼王若曰誥爾多方非天庸釋有夏非天庸釋有殷乃惟爾辟以爾多方
大淫圖天之命屑有辭乃惟有夏圖厥政不集于享天降時喪
有邦閒之乃惟爾商後王逸厥逸圖厥政不蠲烝天惟降時喪
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天惟五年須暇之子孫誕作民
主罔可念聽天惟求爾多方大動以威開厥顧天惟爾多方罔
堪顧之惟我周王靈承于旅克堪用德惟典神天天惟式教我
用休簡畀殷命尹爾多方今我曷敢多誥我惟大降爾四國民
命爾曷不忱裕之于爾多方爾曷不夾介乂我周王享天之命
今爾尚宅爾宅畋爾田爾曷不惠王熙天之命爾乃迪屢不靜
爾心未愛爾乃不大宅天命爾乃屑播天命爾乃自作不典圖
忱于正我惟時其教告之我惟時其戰要囚之至于再至于三
乃有不用我降爾命我乃其大罰殛之非我有周秉德不康寧乃惟爾自速辜王曰嗚呼猷告爾有方多士暨殷多士今爾奔走臣我監五祀越惟有胥伯小大多正爾罔不克臬自作不和爾惟和哉爾室不睦爾惟和哉爾邑克明爾惟克勤乃事爾尚不忌于凶德亦則以穆穆在乃位克閱于乃邑謀介爾乃自時洛邑尚永力畋爾田天惟畀矜爾我有周惟其大介賚爾迪簡在王庭尚爾事有服在大僚王曰嗚呼多士爾不克勸忱我命爾亦則惟不克享凡民惟曰不享爾乃惟逸惟頗大遠王命則惟爾多方探天之威我則致天之罰離逖爾土王曰我不惟多誥我惟祗告爾命又曰時惟爾初不克敬于和則無我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