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现代诗专题训练理解句子含义(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39.23 KB
- 文档页数:6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诗歌传情达意有两大基本手段,即音韵节奏和意象形象。
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感受和内在的节奏感受,而意象、形象则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
要完美地鉴赏、理解一首诗,必须充分调动人们的这两大类感觉能力。
任何一类感觉能力的缺乏,都会导致对诗歌理解的障碍。
当我们仅专注于意象的显现和内涵时,往往就会对音韵节奏的表现作用“听而不闻”,甚至把它当作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
尤其面对那些没有什么意象,而主要诉诸音韵节奏的诗时,我们就会显得木然无知,处于一种所谓的“失语”状态。
这种能力的缺乏还容易导致出现另一个毛病。
由于对音韵节奏的感悟本是一种关系性的、整体性的感悟,这种能力的缺乏就会带来对诗歌的整体感受、把握能力的缺失。
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种诗歌解读现象,往往在一些局部(通常都是意象或所谓象征)大加穿凿,大加发挥。
在诗歌的理解中经常出现的那种“阐释过度”的毛病,就常常是由这一原因引起的。
与音韵节奏感悟能力缺乏的毛病相对,在诗歌理解中出现的另一个毛病就是对意象的领悟能力欠缺。
一旦诗有一些稍深厚复杂的意象或象征,就感到不知所措。
尤其是当一些诗主要并不依赖于音韵节奏而主要借助意象的新颖深厚以及意境来表现时,他们就基本失去了领悟诗歌的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
这样一种对待诗歌的态度对于理解诗歌,尤其是理解新诗往往会造成很大的障碍。
这样对待诗,对待那些缺乏音韵节奏的诗,实则也是偏颇的。
因为诗,本来就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
它有时这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有时那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对诗而言都属于正常现象。
当一首诗主要诉诸意象等因素时,我们就应当主要从意象、形象的角度去欣赏它,而不要再计较于它的音韵节奏是否优美。
当然,我们也希望,诗能够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但我们也要知道,诗作为一门混合型的艺术,它有时候的确能够做到如此,但有时候的确会有所偏重。
2023高考新课标Ⅰ卷语文全部真题(含答案解析)社会分工在不断地扩大,学科专业在不断的扩大,高考之后所学的专业过了几年之后,也许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3高考新课标Ⅰ卷语文全部真题(含答案解析),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高考新课标Ⅰ卷语文全部真题(含答案解析)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蔡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
高考语文概括评价诗歌内容情感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概括诗歌内容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
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二、概括情感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偶题三首朱熹【其一】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②。
【其二】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注】①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成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
②底处:何处。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中“堆”字,形象描绘出门外青山草木繁茂,绿紫相间,用词生动传神,蕴含喜爱之意。
B.第一首中诗人终日闲游山前,自在之余却也暗含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C.第二首中运用了比拟和比喻的修辞,传神表达了万斛飞泉奔涌而出的不可阻挡的气势和魄力。
D.这两首诗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偶然所见,着笔虽然不多,却耐人寻味,能够引导人们积极的思考。
2.平凡的生活现象中往往蕴藏着做人治学的道理,诗人看云而有思,临水而感怀。
请分析这两首诗各自阐述的道理。
三、评价观点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苏轼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古诗词鉴赏专题全国Ⅰ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 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 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 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全国II(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
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全国Ⅰ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2023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训练:诗化小说系列专练(附答案解析)诗化小说诗化小说,凭借诗的隐喻、象征等,让时空、心理变得浑然一体,小说的情节被淡化,整体富有哲理性的诗意美,提升审美空间。
这与其他小说不同,诗化小说既不注重叙事表达,又不以情节取胜,而是重视创造情境。
其特点如下:1.诗化小说具有诗的审美目标,或寓于诗情,或富有哲理性的诗意美。
2.既有生活的客观真实,不失美感,又有思想内涵,博大精深。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飞翔的故事李浩事实上,自从被囚禁的那一天起,安乐县公刘禅没有一时一刻不在暗暗“遥望”他曾经的蜀国。
只是,他不敢在任何人的面前把自己的心思坦露出来,包括他的王妃。
他不思蜀。
他不听蜀乐,不读和蜀有关的书籍,同时也尽可能地不近自己旧日的蜀臣,就是他们在求见自己的时候,安乐县公也总是寻找理由推脱:就是见了,他也是一副憨直、木讷的样子,只和你谈文学、绘画、吃到的食物,而且时不时冒一两句极为愚蠢的傻话。
“唉,我们的皇帝已经不再想他的蜀国啦。
”他旧日的大臣们泪流满面,大幅度地摇着自己的头。
如此过了一年,一年。
他装得很像,甚至连他自己在后来的时间里都相信了,他本是不思蜀的,他已经安于现在的境遇真正地安乐了起来,他的脑袋里塞满了各种各样的木头:是的,他的脑袋里塞满了木头,在晚年,身躯肥胖、走起路来总爱气喘吁吁的刘禅迷上了根雕,他带着自己的仆人、侍卫和乐师一起漫山遍野地寻找,寻找各式可以雕刻的树根,然后将它们拉回自己的安乐县公府。
“你们看,你们看!”刘禅一副天真而欢乐的样子,“它们多棒!我今天一定能吃掉三个馒头!”就在他沉迷根雕的那段时间里,强大的曹魏王朝急速崩塌,此时的皇帝已是司马炎,不过,这一巨大的变化对他刘禅的影响却是微小的,不过是侍卫、仆人和乐师更换了几个人而已。
新来的待卫与仆人继续跟着他上山挖树根,继续把那些废弃的雕塑送进灶膛。
已经这么多年,没有人真正地注意到刘禅的生活,包括他的那些自顾不暇的旧臣们。
高考语文诗歌表达技巧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修辞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王安石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岩峣②。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③低心事折腰。
【注】①本诗写于1051年,作者时年31岁,担任舒州通判。
昌叔:王安石的妹夫。
②岩晓:高山。
③分:甘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以声衬静,用划破寂静的乌啼之声,渲染出了秋日傍晚的空寂,自然的引出了下文对昌叔的思念之情。
B.第三句想象二人相逢之后,登高赏菊,相对酣饮。
“黄”对“绿”,色彩清新中带着明艳,场面十分欢快。
C.颈联写诗人极目远望,只见流云将“落木”“渡口”连成一片,山峦缭绕,落日依依。
意境开阔,气韵生动。
D.尾联用典,既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高洁品质的钦佩之情,又表达了对陶渊明竟也曾因仕途而折腰的深深遗憾。
2.辛弃疾在《水龙吟》中,有这样的感叹:“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王安石这首诗颔联中的“红裙”与辛弃疾《水龙吟》中的“红巾翠袖”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者表情达意有何不同?二、表现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①苏轼枇杷已熟粲金珠,桑落初尝滟玉蛆②。
暂借垂莲十分盏,一浇空腹五车书。
青浮卵碗槐芽饼③,红点冰盘藿叶鱼。
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④。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十月,苏轼被贬惠州。
詹使君,指惠州知州詹范。
②玉蛆,浮在酒面上的白色泡沫。
亦以代酒。
③槐芽饼,即槐叶冷淘,我国古代一种传统凉食。
④三余,典出三国董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意在强调这些被人们忽略的闲暇时间可以用来读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既点明时节,又描述美食美酒,引出了下文苏轼与詹使君宴饮情景的描写。
B.颔联写诗人用荷叶杯盏,斟满美酒,痛饮一番,来浇空有满腹经纶的胸中块垒。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葛山溪刘子翚①寄宝学浮烟冷雨,今日还重九。
秋去又秋来,但黄花、年年如旧。
平台戏马②,无处问英雄茅舍底,竹篱东,伫立时搔首。
客来何有?草草三杯酒。
一醉万缘空,莫贪伊、金印如斗。
病翁老矣,谁共赋归来③?芟垅麦,网溪鱼,未落他人后。
[注]①刘子翠生活在北宋末、南宋初。
②“平台戏马”用项羽典故。
当年项羽曾在“戏马台”指挥操演兵马。
后来,刘裕也于重九在此大会宾客。
③“赋归来”用陶渊明《归去来辞》。
8.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赏析。
(4分)9,作为一首重九寄人之作,作者眼中的重九景物一反常人眼中的美景,全都改变了颜色。
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4分)二、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注释】①失江路,意谓江水苍茫,看不清江上行船的去路。
②清辉,皎洁的月光。
③一阕,一首乐曲。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2)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6分)三、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上元怀古李山甫南朝天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
总是战争收拾得,却因歌舞破除休。
尧行道德终无敌,秦把金汤不自由。
试问繁华何处有?雨苔烟草石城秋。
【注】①上元:古金陵的别称,即现在的南京。
②李山甫:唐朝诗人,累举不第,文笔雄健,名著一方。
(1)颈联在全诗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2)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这两句表达感情的方式与前六句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四、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长安春望卢纶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
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一、诗歌鉴赏(2023·新高考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湖上晚归林逋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 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
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
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与君同醉醒。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还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展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4.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临江仙晃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
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
东溪春近好同归。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诗歌专题训练----诗歌基本常识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听泉》二首〔明〕袁中道其一一月在寒松,两山如昼朗。
欣然起成行,树影写石上。
独立巉岩间,侧耳听泉响。
远听语犹微,近听涛渐长。
忽然发大声,天地皆萧爽。
清韵入肺肝,濯我十年想。
其二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月色入水滑,水纹带月洁。
疾流与石争,山川为震裂。
安得一生听,长使耳根悦。
1.从体裁上看,这两首作品属于()A.律诗B.绝句C.乐府D.古诗2.以下关于语言风格的评价对两首诗歌都适合的一项是()A.清新自然B.古朴典雅C.含蓄深沉D.质朴苍劲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湘夫人祠①杜甫肃肃湘妃庙,空墙碧水春。
虫书玉佩藓,燕舞翠帷尘。
晚泊登汀树,微馨②借渚蘋。
苍梧恨不尽,染泪在丛筠③。
【注】①湘夫人祠:传说中,舜南巡不返,葬于苍梧。
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南下追思,溺湘水而死,后人立湘夫人祠(又名湘妃庙)以祀。
这首诗约作于唐代宗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
②馨:香。
③筠:竹。
3.下列可能收录这首诗的一项是()A.《五言古诗选》B.《五言律诗选》C.《五言排律选》D.《五言绝句选》三、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_______ (宋)王琪江南月,清夜满西楼。
云叶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
圆缺几时休。
星汉迥,风露入新秋。
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
天上共悠悠。
4.以下诗词选集中,可能收录这首词的一项是()A.《词余精选》B.《古诗源》C.《宋人中调选粹》D.《长短句百首》5.小宁打算沿用所咏对象仿写这首词,以下适合他选用的词牌和标题是()A.望江南·桂魄B.江城子·赤乌C.扬州慢·冰鉴D.望海潮·玉钩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自讼[宋]陆游年少宁知道废兴,搏风变化羡鲲鹏。
贪求但欲攀分寸,痛定方惭乞斗升。
灵府已能澄似水,俗绿更觉薄于僧。
挂冠且喜身萧散,二顷(1)宁须退可凭。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题一、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词上片重在写景,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B.乙词处处紧扣“壮词”来写,豪壮中蕴含着苍凉和伤感,是一支失意英雄的慷慨悲歌。
C.“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边塞特有的声音,凄厉而容易引发人们的怀乡之情。
D.“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是翻腾的意思,表现军营里处处弥漫着凄美的音乐之声。
2.这两首宋词刚健豪壮,极具英雄气概,都是豪放派词作。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甲词的核心部分,揭示了词人与征夫们__________又__________的复杂而矛盾的心理;乙词末句“可怜白发生”,感叹老之将至,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之情。
【答案】1.D 2.思念家乡(思亲念乡、想念亲人等)渴望建功立业(不甘无功而返、希望取得伟大胜利等)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壮志难酬的郁闷、惆怅等)【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D.表述有误,“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是“演奏”的意思,表现了将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
《渔家傲•秋思》这是一首边塞词,“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是: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表现了词人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表现了思乡之情;燕然未勒运用典故,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
1.在2023年全国乙卷所选取的诗歌中,以下哪一项最准确地描述了诗歌的主题?A.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与宁静。
B.抒发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
C.反映社会现实,批判时弊。
D.表达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答案:D)2.诗歌中“岁月匆匆如流水”一句,以下哪个选项最符合其修辞手法?A.拟人B.夸张C.比喻D.借代(答案:C)3.下列哪一项不是诗歌中用来营造氛围的意象?A.落花B.孤灯C.明月D.喧嚣的市集(答案:D)4.诗歌中“梦回吹角连营”一句,以下哪个选项最准确地解释了“连营”的含义?A.连续的军营,形容军队驻扎之广。
B.连接的营地,表示诗人游历过的地方。
C.连绵的营帐,描绘出战争的惨烈。
D.联结的营垒,象征诗人内心的坚固。
(答案:A)5.以下哪一项最准确地概括了诗歌中诗人的情感变化?A.由喜转悲B.由悲转喜C.始终忧郁D.情感起伏不大(答案:A)6.诗歌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A.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B.对江月美景的赞美。
C.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D.对历史英雄的敬仰。
(答案:A)7.下列哪一项不是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A.对比B.象征C.铺陈D.讽刺(答案:D)8.诗歌的结尾“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哪个选项最准确地分析了其艺术效果?A.以景结情,回味无穷。
B.直抒胸臆,慷慨激昂。
C.议论纷纷,引人深思。
D.细节描写,生动形象。
(答案:A)。
第五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三)现代诗歌第1节现代诗歌知识梳理一、基础知识积累1.现代诗歌的概念诗歌是与小说、戏剧、散文并列的文学样式。
诗歌饱含情感和想像,是以富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集中精炼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情感的文学体裁。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一般指“五四”以后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诗歌。
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
新诗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它高度凝练,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刘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作家诗人创作时,是先有了情思抒发的冲动,再发而为文辞形成作品,读者必先通过文辞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情思。
这样,由文辞入手,去解读作品,发幽探微,即使是隐微的内容,也会使它显露出来。
因此,在阅读鉴赏现代诗歌时,就必须把握其语言特点,从解读诗歌语言入手,进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缩短,但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2.诗歌的主要分类(1)按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分:叙事诗和抒情诗①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
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
②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等。
(2)按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①格律诗: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
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
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③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
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和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
现代诗歌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有赠曾卓我是从感情的沙漠上来的旅客,我饥渴,劳累,困顿。
我远远地就看到你窗前的光亮,它在招引我——我的生命的灯。
我轻轻地叩门,如同心跳。
你为我开门。
你默默地凝望着我(那闪耀着的是泪光么?)你为我引路,掌着灯。
我怀着不安的心情走进你洁净的小屋,我赤着脚,走得很慢,很轻,但每一步还是留下了灰土和血印。
你让我在舒适的靠椅上坐下,你微现慌张地为我倒茶,送水。
我眯着眼——因为不能习惯光亮,也不能习惯你母亲般温存的眼睛。
我的行囊很小,但我背负着的东西却很重,很重,你看我的头发斑白了,我的背脊佝偻了,虽然我还年轻。
一捧水就可以解救我的口渴,一口酒就使我醉了,一点温暖就使我全身灼热,那么,我能有力量承担你如此的好意和温情么?我全身颤栗,当你的手轻轻地握着我的,我忍不住啜泣,当你的眼泪滴在我的手背。
你愿这样握着我的手走向人生的长途么?你敢这样握着我的手穿过蔑视的人群么?在一瞬间闪过了我的一生,这神圣的时刻是结束也是开始,一切过去的已经过去,终于过去了,你给了我力量、勇气和信心。
你的含泪微笑着的眼睛是一座炼狱,你的晶莹的泪光焚冶着我的灵魂,我将在彩云般的烈焰中飞腾,口中喷出痛苦而又欢乐的歌声……1961年11月【注】曾卓,1922年出生,七月诗派重要诗人。
1955年因“胡风反革命集团”案牵连,受到审查。
1979年平反担任中国作协湖北分会副主席。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两句描写了“我”是在怎样一种绝望的人生处境中来到“你”的住处,其中“饥渴”“劳累”“困顿”等体现了作者窘迫的生活处境。
B.第二至六节写“我”敲门和走进房间后的情形,一连串的动作写出了“我”在爱的小屋中,与“你”的感情交流。
C.最后两节,写“我”将“这神圣的时刻”视为命运的转折点。
“我”从“你”那里获得了力量、勇气和信心,精神灵魂在这温情的爱的小屋中得到升华。
D.这首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重获自由的庆幸,又有创伤无法消除的悲痛;既有光明的预示,又有难解的隐忧。
2023高考答案语文题目一【题目】诗文鉴赏:现代诗选【答案】这一题要求考生对现代诗进行鉴赏。
下面是一首现代诗的赏析:# 「春日」春天又来到了大地被染成了绿色阳光洒满了每一个角落百花争艳蝴蝶翩翩飞舞小鸟在枝头唱歌所有的一切都如此美好这就是春天这就是生机勃勃的证明我们要怀着感恩的心好好地珍惜每一天感受春天的美丽感受生命的奇迹上面这首诗描述了春天的美好景象,阳光明媚,百花争艳,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通过这首诗,诗人表达了珍惜生命、感受生命奇迹的主题。
题目二【题目】阅读理解:古文选【答案】这一题要求考生阅读一篇古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下面是一篇古文的摘录:# 「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学而》的开篇语句。
在这句话中,孔子阐述了人应该努力学习,不断积累知识,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运用。
对于有来自远方的朋友来访,应该感到快乐和欢迎,并要以谦虚的心态面对他人的无知。
这种心态,表现了一个君子的风度。
以下是相关问题的答案:1. 孔子在这句话中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孔子在这句话中表达了学习的重要性和人际交往的和谐态度。
2. 你对这个观点有什么理解?- 我认同孔子的观点,学习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和不断进步的动力,而对待他人则应该以宽容和谦虚的态度,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 孔子的这种观点在现代社会中是否还有借鉴意义?- 是的。
在现代社会中,学习是一个人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而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以及保持谦虚的态度,都是维系社会和谐的基础。
题目三【题目】作文题:我的梦想【答案】这一题要求考生谈论自己的梦想。
下面是一篇关于我的梦想的作文:# 我的梦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家。
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作为一名教育家,我希望能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温暖和关爱的学习环境。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现代诗专题训练理解句子含义(含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歌颂祖国,赞美人民,这是诗歌创作中永恒的主题。
诗歌中也蕴含着华夏子孙对故土
深深眷恋之情。
B.诗人描绘生活在这片神奇土地的人民,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先写外
貌之美,次写性格之美,再写思想之美,层次井然有序。
C.“中国的土地”在诗人的眼里之所以“神奇”“美丽”,一是因为自然景观,一是因为历史
文化。
D.本诗除表达对祖国土地的热爱,还歌颂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同时,饱含了诗人对未
来的期待,以及对充满希望的未来的热烈欢呼。
2.如何理解“黄金般的相思”和“挂霜的葡萄”?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诗歌《神女峰》,完成下面小题。
神女峰
舒婷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而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流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眺望远天的杳鹤
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1.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运用意象化的抒情方式,凭借神女浪漫柔美的意象与诗人优雅温婉的灵性,把这份千古之爱言说得蕴藉而有分寸。
B.“挥舞”“收回”“捂住”这三个动作是连续性的,也是对照性的,它生动地反映了抒情主人公心理变化的过程。
C.衣裙在风中飘动,以动衬静,既凸显思索者雕塑一般的伫立,又暗示她心灵的激烈颤抖。
D.本诗没有采取诗人经常使用的第一人称表白方式。
如在第一节中,“我”化为不确定称谓的第三人称“谁”。
2.如何理解“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各题。
写给当炮兵的儿子
丁芒
信里先不寄家乡一撮土,
也不寄亲友故旧的叮咛,
不寄屋前杏花三两瓣,
不寄水井旁的笑语殷殷。
既然跨出了家乡的门槛,
既然帽子缀上了红星,
你还是收拾起纤细的锚链,
把心儿碇泊在祖国边境。
我只寄你一缕硝烟,
和电一样的刀光,霞一样的血影,
寄给你,我的战友的雄姿,
寄给你,战壕里泥土的温馨。
也寄给你春天的溪流,
饮饱冰雪的柳芽已经发青,
寄给你雷霆似的脚步,
寄给你汗气熏蒸的白云。
让你去把握革命未来的节奏,
让你去呼吸时代飞迸的火星,
让辽阔的国土贴紧你的胸膛,
让千山万水都来向你叮咛。
你再去寻觅家乡的云树,
像从百花园中采一朵芳馨,
你才会有深沉壮阔的爱,
激发你炮弹样饱孕着的热情!
(选自《解放军文艺》1981年第5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始说“不寄”,接下来又说“寄”,在“寄”与“不寄”的鲜明对比中,表达了深沉的情怀。
B.与“寄”和“不寄”搭配的多为抽象的名词或形容词,这就增强了让读者求索回味诗意的情味。
C.诗人开始说不给儿子寄家乡的什么,最后却让儿子“寻觅家乡的云树”,形成矛盾纠结的呼应。
D.诗歌每四句构成一节,不少地方又反复某个词以连带一组句子,强化了诗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如何理解“让辽阔的国土贴紧你的胸膛”这句诗?
四、阅读下面的现代诗,完成小题。
从前慢
木心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于1982年移居纽约期间所作)1.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写出了当时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诚实与淳朴。
B.诗歌开头的“记得”让作品充满了回忆感,使全诗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C.“长街黑暗无行人”既是黑乎乎的“长街”的生活实景,也是对当时惨淡时局的巧妙展现。
D.“日色”“车”“马”“邮件”的意象组合,表现了马车在落日余晖中载着邮件慢悠悠走动的画意。
2.如何理解“从前的锁也好看”?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五、阅读闻一多的《发现》,完成下面小题。
发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①,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
【注】①罡(gāng)风:道家语,高空的风。
1.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火”比喻诗人对祖国火一般的热情。
B.“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黑暗,“逼迫”表达诗人想回到祖国的急切心情。
C.这首诗是诗人爱与恨的结晶,表现的是诗人归国之后,对当时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祖国的失望和愤懑。
D.“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希望把祖国建设得美好的赤胆忠心。
2.诗中“我来了”“那不是你”这两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作答。
参考答案
一、1.B“排比的修辞手法”错,应为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为比喻,“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为拟人,“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为夸张,没有排比。
2.①“黄金”,色彩鲜艳,分量沉重,永不褪色,不易改变。
用“黄金”修饰“相思”,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华夏子孙对祖国深沉凝重的眷恋之情。
②“挂霜的葡萄”将人文景观、时代背景融合到自然景观中,葡萄的成熟象征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走向成熟,走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二、1.C “以动衬静”错误。
“暗示她心灵的激烈颤抖”属于以动衬动。
2.这个“美丽的梦”就是指传说中的神女忠贞不贰,宁愿化作石头也要忠于爱情。
这是陈腐的封建道德、男权社会打造出的典型的女性偶像,以此作为妇道妇德的标准,使女性千百年受着这些典范的约束与桎梏。
三、1.C “形成矛盾纠结的呼应”错。
全诗以“信里不寄家乡一撮土”始,以“你再去寻觅家乡的云树”终,“家乡”一词首尾呼应,贯串始终,并非是“形成矛盾纠结的呼应”。
2.①让儿子心中时刻装着祖国,热爱自己的国家。
②鼓励儿子作为战士尽职尽责,保卫祖国辽阔的边疆。
四、1.C“对当时惨淡时局的巧妙展现”分析错误。
诗歌第二节,“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用意象构成了三个生活图景,以象征过去的生活,并不涉及惨淡时局。
2.示例一:与第三节的“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相结合,“从前的锁也好看”是对爱情的守护
和珍重,是对爱情的抱有期待和坚守的信念。
示例二:与第一节的“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相结合,“从前的锁也好看”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诚实与淳朴,是简单纯真的交往(或人与人的交往不必察言观色,不必揣度人心)。
五、1.B “表达诗人想回到祖国的急切心情”错误,“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是心灵难以承受的巨大的痛苦和幻灭感逼迫的结果,这是一种难以诉说的痛苦,是大绝望时的痛苦。
“逼迫”是表达诗人急于知道祖国为什么变得如此黑暗的心情。
2.形成鲜明对比。
“我来了”显示出作者回国的心情是多么急切,而“那不是你”又显示出作者是多么失望。
急切与失望形成巨大反差,衬托出作者异常痛苦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