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优化方法(《生活与哲学》)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填空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的内涵:(1)哲学与世界观:哲学是的世界观,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的指导。
2.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指和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具体分为两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据此划分出和。
②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据此划分出和。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理由:这是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①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②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它贯穿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各种哲学的基本和,决定着他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哲学的基本派别:(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包括三种基本形态,即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
(2)唯心主义:认为,包括和客观唯心主义。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________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____________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________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世界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____________。
4.哲学意义上的物质(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________,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____________。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
《生活与哲学》常用知识点第二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四五六课)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物质)(唯物论)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秒(意识)J探1、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要求一切从实际岀发,实事求是。
+材料②意识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材料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看材料酌情添加>)要求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力量,自觉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材料关键词整理PS物质决定意识的关键词:根据(依据、依照、按照)……情况,针对……特点,根据……形势,从……实际岀发,立足于……基础,提岀……计划、方案、战略;从……中总结教训,取得经验、修订法律、调整政策、调查研究。
PS意识能动作用关键词:在……理论、思想、方针、政策、精神的指导下,实施……战略、计划、方案;PS强调各种精神意识的重要性(如民族精神、创新意识、诚信意识、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价值观等等)探2、规律的知识(人与规律的关系或尊重规律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材料③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材料④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要求我们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材料探3、自然界是客观的(即自然界具有物质性)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学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活与哲学》基本原理、方法论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5个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意识反作用原理【原理内容】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4、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消灭和违背规律。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5、规律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二、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真理)对实践起指导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谬误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整理1.哲学的来源和作用(1)来源:①产生于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作用:①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②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同一问题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1)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4.哲学的内涵和基本问题(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各种哲学由此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肯定与否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1)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包括古代朴素、近代形而上学、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
(2)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的,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包括:①主观唯心主义:个人的主观精神,如个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②客观唯心主义:众人的共同(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重难点解析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一. 系统的含义及基本特征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要素是组成系统整体的各个部分。
无论是自然事物还是社会事物,包括人们的思想意识,一般都是以系统的方式而存在的。
每一事物或过程,因其内在要素相互联系而形成小系统,又同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构成更大的系统。
如:在自然界中,每一个细胞都是由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组成的系统;每一个生物体也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系统;每一个生物种属和生物群落也都自成系统。
在人类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同他人结成层次不同的系统,如家庭、乡村、政党、民族、国家等。
人类社会就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要素组成的系统。
系统的基本特征主要有:(1)整体性。
任何系统都是由各个要素相互联接、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
整体性是系统的本质特征。
这种整体性表现为,系统对外来作用能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作出反应,而不管它作用于哪一部分;同时,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各个要素都不单独具有的功能和性质。
整体的新功能来自于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结构优化,即“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2)有序性。
系统内部结构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组织化特征,每一系统都是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的秩序、方式或比例组合而成。
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各有其特定的位置、顺序和规则。
结构稳定,系统就相对稳定;结构变化,系统的性质和功能就发生相应的变化。
如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系统,随着我国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和社会内部结构的变化,影响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也在增加。
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策略也就应势而出。
(3)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从系统的整体发展方向来看,系统的形成是从无序向有序、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的不断演化过程。
结构有序合理,会促进系统的发展,结构失序或不合理则阻碍系统的发展。
因此,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为促进系统的法则功能状态的提高,就要不断调整、完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
《生活与哲学》会考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与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区别: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与时代精神的关系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5、哲学的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哲学通过批判社会弊端,旧思想观念,解放人们的思想观念。
2)哲学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方向和目标。
3)哲学可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6、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和唯心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7、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依据1)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问题2)它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并且它贯穿了哲学发展的是中3)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了哲学的性质和方向。
8、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1)坚持唯物主义的方向,认为世界是物质的2)局限性,没有科学依据,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例水、火、气、土等9、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1)坚持唯物主义方向,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2)认为原子的性质就是物质的性质,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等局限性。
材料一:2009年7月2日至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安徽调研。
他先后来到了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合肥等地,深入企业车间、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农村地头,亲切看望在高温酷暑下奋战的工人、农民,直接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共话应对危机之策,共商持续发展大计。
材料二:在皖北考察时吴邦国强调,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在努力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发展的同时,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克服当前困难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振兴皖北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请从系统优化的角度说明安徽怎样才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8分)
答案: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这要求我们必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2分)为此要做到:第一,着眼于事物整体性,要从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出发通盘考虑安徽的发展。
第二,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理顺安徽三大产业和各区域的关系。
第三,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安徽要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每点2分)。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催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消沉。
二、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利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
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1)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3一、实践的特点原理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1(2-----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三、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原理【重点掌握】A、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只能有一个真理。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B、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C、真理都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脱离历史条件照四、认识的过程(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规律)【重点掌握】(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受到实践水平的限制,受到立场、观点、知识水平等条件限制;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新高考思想政治选考综合题复习·答题模板·必修四《生活与哲学》(3)唯物辩证法2020年12月增补版[第一部分]答题模板一、*运用联系观的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要素]联系的三性、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系统优化(1)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地看问题。
+材料。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
这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同时我们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材料。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要重视联系的条件。
这要求我们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材料。
(2)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这就要求我们立足整体;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这要求我们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既要统筹全局、又要搞好局部。
+材料。
(3)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这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材料。
二、*运用发展观的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要素]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趋势、发展的状态、发展的根本途径、发展的原因(1)事物发展的实质:①发展具有普遍性。
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这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积极呵护新事物的成长。
+材料。
(2)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这要求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材料。
(3)事物发展的状态: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这要求我们做好量的积累,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同时也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1.在《生活与哲学》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用“唯物论”或“辩证唯物论”知识进行论述时?(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材料中……(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这要求我们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材料中……(看材料而定)(3)规律具有客观性。
这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要尊重客观规律。
材料中……2.在《生活与哲学》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用“认识论”或“有关认识的观点”进行论述的?(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目的和归宿,材料中……(2)认识具有上升性、无限性和反复性。
材料中……(3)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材料中……3.在《生活与哲学》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用“实践与认识关系”进行论述的?(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材料中……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材料中……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材料中……(看材料而定)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材料中……(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材料中……4.在《生活与哲学》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用“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进行论述时?(1)真理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材料中……(2)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材料中……(看材料而定)5.在《生活与哲学》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没有指明是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进行论述时?(1)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材料中……(2)发展具有普遍性,这要求我们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材料中……(3)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要求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材料中……6.在《生活与哲学》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进行论述时?(1)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影响整体。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开展的观点。
A2.联系的含义 A就是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3.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 B〔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①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局部、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提示】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还应明确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方法论: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开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B⑴整体与局部是相互区别的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开展的全过程;局部是事物的局部和开展的各个阶段。
②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局部,具有局部所不具备的功能;局部在事物的存在和开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局部服从和效劳于整体。
⑵整体与局部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①二者互为前提而存在----整体是由局部构成的,离开了局部,整体就不复存在;局部是整体中的局部,离开了整体,局部就不成其为局部。
②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变化影响局部,局部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局部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011届《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精华版)一、辩证唯物主义第一部分:辩证的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一、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二、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一、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三、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真理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联系的普遍性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重难点解析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一. 系统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要素是组成系统整体的各个部分。
无论是自然事物还是社会事物,包括人们的思想意识,一般都是以系统的方式而存在的。
每一事物或过程,因其内在要素相互联系而形成小系统,又同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构成更大的系统。
如:在自然界中,每一个细胞都是由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组成的系统;每一个生物体也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系统;每一个生物种属和生物群落也都自成系统。
在人类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同他人结成层次不同的系统,如家庭、乡村、政党、民族、国家等。
人类社会就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要素组成的系统。
系统的基本特征主要有:(1)整体性。
任何系统都是由各个要素相互联接、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
整体性是系统的本质特征。
这种整体性表现为,系统对外来作用能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作出反应,而不管它作用于哪一部分;同时,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各个要素都不单独具有的功能和性质。
整体的新功能来自于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结构优化,即“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2)有序性。
系统内部结构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组织化特征,每一系统都是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的秩序、方式或比例组合而成。
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各有其特定的位置、顺序和规则。
结构稳定,系统就相对稳定;结构变化,系统的性质和功能就发生相应的变化。
如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系统,随着我国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和社会内部结构的变化,影响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也在增加。
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策略也就应势而出。
(3)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从系统的整体发展方向来看,系统的形成是从无序向有序、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的不断演化过程。
结构有序合理,会促进系统的发展,结构失序或不合理则阻碍系统的发展。
因此,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为促进系统的法则功能状态的提高,就要不断调整、完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
除上述特征外,系统还有层次性、开放性、关联性等。
综上所述,我们在把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时,要注意这样三点:1.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从整体上把握系统的功能和性质;2.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3.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意义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从认识世界来说,系统优化的方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在联系中把握各要素,把握事物整体,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此事物的完整的、准确的认识。
从改造世界来说,系统优化方法要求处理和解决问题是要着眼于整体功能状态的优化,做到从整体出发,统筹全局,寻求最优目标。
在工作实践中,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
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保障等必须相互配合,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必须和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中部地区的崛起协调共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应该共同进步。
所有
这些都要求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遵循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兼顾,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例题分析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也出现了诸如收入差距过大、城乡和区域发展失衡、就业问题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各种社会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带来了一系列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潜在隐患。
问题:运用系统优化的道理说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解析: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我们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关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在回答问题时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逐层分析。
从材料及问题中我们可以发现该题透出的几个信息点:①要求运用的哲学道理是系统优化的方法;②我国社会出现了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③要求回答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参考答案:
(1)唯物辩证法认为,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要求我们要用系统优化的方法看问题。
(2)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各个要素都不单独具有的功能和性质。
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的作用,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的利益。
(3)系统内部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结构,结构稳定,系统就相对稳定;结构变化,系统的性质和功能就发生相应的变化。
只有构建和谐社会,才能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才能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
(4)系统结构有序合理,会促进系统的发展,结构失序或不合理则阻碍系统的发展。
因此,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构建和谐社会,协调社会内部利益冲突,消除潜在隐患,有利于促进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