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学案(最新整理)
- 格式:pdf
- 大小:121.22 KB
- 文档页数:5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力和运动复习教案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3)理解惯性的概念,掌握惯性的应用。
(4)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力的作用效果。
(3)运用转换法,研究摩擦力的产生和变化规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动手和实践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3)惯性的概念及其应用。
(4)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1)摩擦力的产生和变化规律。
(2)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运用实验法和实例分析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3)惯性的概念及其应用。
(4)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和运动现象,运用力和运动的知识进行解释。
4. 实验演示:进行力和运动的相关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摩擦力的产生和变化规律。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复习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梳理相关知识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力和运动的理解。
3. 观察生活中的力和运动现象,试着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力和运动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课后练习:检查学生对力和运动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复习目标】1.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 理解什么是惯性, 会利用惯性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 知道平衡力及二力平衡条件, 能对平衡力进行分析。
4.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掌握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行为提示:1. 用双色笔将复习目标中行为动词标出来。
2.解读复习目标, 引入新课。
学生自主梳理本章知识, 画出知识导图, 并熟记基础知识。
规律总结:1. 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 总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推理出来的。
(3)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惯性:(1)内容: 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
即运动的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不变。
(2)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在本章学习中我学到了哪些物理知识?掌握了哪些物理研究方法?我还有哪些知识需要加强?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自主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运动和力⎩⎪⎪⎪⎪⎪⎪⎨⎪⎪⎪⎪⎪⎪⎧1.牛顿第一定律⎩⎪⎨⎪⎧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 保持 静止 状态或 匀速直线运动 状态实质:力是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 原因,不是维持物 体运动的原因,维持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2.惯性⎩⎪⎨⎪⎧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惯性只与质量 有 关、与速度 无 关性质: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是力,一切 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3.二力平衡⎩⎪⎨⎪⎧意义: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 静止 状态或 匀速直线运动 状态,则此二力平衡条件:同一 物体 、同一 直线 、大小 相等 方向 相反 4.摩擦力⎩⎪⎨⎪⎧影响因素⎩⎪⎨⎪⎧ 压力大小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 相反 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常用方法⎩⎪⎨⎪⎧改变压力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滑动滚动 知识板块二 牛顿第一定律 1. 5月20日在中俄海上联合军演中进行了实弹演习, 若不计空气阻力, 离开炮膛的炮弹在空中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 则离开炮膛的炮弹( C )A. 由于不受力, 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B. 由于受到平衡力, 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C. 由于受到重力, 运动状态发生改变D .由于受到推力, 运动状态发生改变3.二力平衡: (1)定义: 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运动和力
一复习目标
1.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现象,能用惯性知识分析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2. 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利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3. 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4. 能运用科学方法(如实验推理法、控制变量法等)去研究物理问题。
重点:1.惯性的应用和防止,2.二力平衡的条件,3.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1.判别物体受到的平衡力,2.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学习方法:听练结合。
二.教学过程
(1).知识再现与疑难点拔
知识再现一: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1.学生看书、讨论完成导学案上的知识再现填空
2.出示例1,交流分析,学生回答,质疑。
教师点播考查的知识点
出示例2交流分析,学生回答,质疑。
教师点播考查的知识点
知识再现二: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1.学生看书、讨论完成导学案上的知识再现填空
2.出示例3,交流分析,学生回答,质疑。
教师点播考查的知识点
知识再现三:摩擦力
1.学生看书、讨论完成导学案上的知识再现填空
2.出示例4,交流分析,学生回答,质疑。
教师点播考查的知识点
出示例5交流分析,学生回答,质疑。
教师点播考查的知识点
知识再现四:重点实验赏析(科学研究方法)
出示例6、7、8,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分析每个实验重点考查的知识点,点播得出各题的答案。
(2)拓展训练
见导学案,学生独立完成,讨论评析
(3)教学反思:。
教案:八下人教版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的复习课。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1. 机械运动:参照物、相对运动、绝对运动;2. 速度: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3. 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加速、减速;4. 力和运动: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摩擦力;5. 重力: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重心;6. 压强: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机械运动、速度、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2. 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掌握牛顿定律的应用;3. 掌握重力和压强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机械运动中参照物的选择,速度公式的应用,摩擦力的计算;2. 教学重点:牛顿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重力和压强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机械运动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运动的概念。
2. 知识点讲解:(1) 机械运动:介绍参照物、相对运动、绝对运动的概念,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机械运动的特点;(2) 速度:讲解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v=s/t)、单位(m/s),并通过示例进行计算;(3) 变速直线运动:讲解匀速、加速、减速的概念,让学生通过示例分析实际运动情况;(4) 力和运动:复习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F=ma),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5) 重力:讲解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G=mg)、重心,并通过示例进行计算;(6) 压强:讲解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P=F/S)、单位(Pa),并通过示例进行计算。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让学生现场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机械运动:参照物、相对运动、绝对运动;2. 速度:概念、计算公式、单位;3. 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加速、减速;4. 力和运动: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摩擦力;5. 重力:概念、计算公式、重心;6. 压强:概念、计算公式、单位。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为背景,通过有趣的手工制作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运用剪刀、胶水等工具的技巧。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让他们学会观察事物的细节。
3. 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和创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手工制作的基本技巧,如剪、贴、折等。
难点:在制作过程中,如何将所观察到的事物细节运用到作品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PPT、手工制作模板、剪刀、胶水、彩纸等。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张白纸、一支铅笔、一把剪刀、一瓶胶水、彩色笔等。
五、活动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通过一个简短的手工制作游戏,让孩子们熟悉手工制作的基本技巧。
2. 引入主题(10分钟):通过展示一系列有趣的手工制作作品,引发孩子们的兴趣,然后向他们介绍今天的主题: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创意作品。
3. 制作过程(10分钟):a. 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手工制作模板。
b. 引导孩子们观察模板的细节,如颜色、形状、图案等。
c. 让孩子们动手制作,可以使用剪刀、胶水、彩纸等工具。
d. 在制作过程中,我会逐一指导每个孩子,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
4. 展示作品(5分钟):让孩子们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鼓励他们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掌握手工制作的基本技巧。
难点:在制作过程中,如何将所观察到的事物细节运用到作品中。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热身活动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它能够帮助孩子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能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熟悉手工制作的基本技巧。
在我的课堂中,我通常会设计一个简单而又有趣的手工制作游戏,比如“拼图大赛”。
我会准备一些形状各异的拼图碎片,然后让孩子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竞赛,看哪个小组能够最快地拼出完整的图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复习《力与运动》教学设计我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复习《力与运动》这一章节,帮助学生们巩固他们在这一章节中学到的知识。
设计思路是先通过一些实例来引起学生对力的作用的思考,然后通过实验和讨论来帮助他们理解力的作用原理,通过练习来检验他们的理解程度。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以及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难点是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教学重点是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原理的理解。
为了进行这节课,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一些日常用品,如气球、小车等,以及一些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滑轮组等。
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会特别关注一些重难点,如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我会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课后,我会进行反思,看看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同时,我也会给出一些拓展延伸的任务,让学生在课后去完成,以此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这就是我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设计,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与运动》这一章节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这些细节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力与运动》这一章节的知识至关重要。
我将对这些重点细节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我需要重点关注通过实例引入力的概念的过程。
这一步骤是学生对力的理解的基础,通过吹气球、拉弹簧等实例,我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存在和力的作用效果。
我会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确保他们能够理解力的概念,并能够将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存在联系起来。
我需要重点关注实验和讨论的过程。
实验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作用原理的重要手段,而讨论则是他们分享和深化理解的平台。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通过讨论来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的复习课。
复习的内容包括本章的主要知识点,如:力的作用效果、运动和力的关系、重力、摩擦力等。
二、教学目标1. 回忆和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二定律,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3. 掌握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运用,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理解,重力和摩擦力的计算。
2. 重点:力的三要素,牛顿三定律,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力传感器、小车等。
2. 学具:物理课本、笔记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力的作用效果,如:抛掷物体、拉扯物体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 知识回顾:复习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引导学生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牛顿运动定律:复习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引导学生掌握运动和力的关系。
4. 重力和摩擦力:复习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引导学生运用重力和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如:力的作用效果的运用,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析,重力和摩擦力的计算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包括力的作用效果、运动和力的关系、重力和摩擦力等关键知识点。
8. 作业设计:布置一些有关力的作用效果、运动和力、重力和摩擦力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学生是否掌握了力的作用效果、运动和力的关系、重力和摩擦力等知识点?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力的更多作用效果,如:力的作用能否改变物体的形状?力的作用是否会影响物体的速度?如何计算复杂情况下的力?七、作业设计1. 请列举三个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并解释力的作用效果。
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的运动和力复习课。
复习的内容包括本章的主要知识点,如力的作用效果、运动和力的关系、重力、摩擦力等。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力学现象。
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的关系、重力、摩擦力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小车、木板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力学现象,如抛物线运动的物体,引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2. 力的作用效果: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通过实验演示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3. 力与运动的关系:复习力与运动的关系,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
通过例题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力的计算和运动规律的应用。
4. 重力:回顾重力的概念和重力的计算方法。
通过实验演示和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重力的作用和重力的计算方法。
5. 摩擦力:复习摩擦力的概念和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通过实验演示和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作用和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重力概念: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计算方法:G = mg摩擦力概念: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计算方法:f = μN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解释下列生活中的力学现象:a. 踢足球时,为什么需要用力踢?b. 为什么在滑梯上滑下时会感到热?答案:a. 需要用力踢足球是因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踢足球时,脚对足球施加力,使足球从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
b. 在滑梯上滑下时会感到热是因为摩擦力的作用,滑梯和皮肤之间的摩擦力使皮肤表面的分子运动加快,产生热量。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学案(新版)新人教版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三要素,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会用示意图表示力;2、了解弹力、重力和摩擦力;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了解惯性,并能解释常见的惯性现象;4、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并能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相关问题。
学习过程:知识点一:力1、力是的作用。
符号: ,单位:,托起两个鸡蛋的力是。
2、力的作用效果是(1)力能改变物体的;(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3、力的三要素是力的______ __、__ ______、___ ____。
4、力的示意图:物理学中通常用表示力。
5、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典例1】运动员用网拍击球时,球和球拍都变了形。
这表明两点:一是力可以使物体,二是力的作用是。
此外,球拍击球的结果,使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发生了变化,表明力还可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知识点二:弹力1、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2、弹簧测力计:(1)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弹簧的伸长量就___ ___、(2)使用前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和;不能超过。
知识点三:重力1、重力的概念:由于__ ____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如,苹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体是____ ___,受力物体是___ ____。
2、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________成正比,即G=_______,式中的g=______N/kg。
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重力的方向是。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___________。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_____ __上。
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可以用 _____法来确定。
【典例3】如图,一小球的质量是5kg,试作出它受到的重力的示意图。
知识点四:摩擦力1、摩擦力:两个相互的物体,当它们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的力。
2、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原理是。
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1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能。
为了让孩子们在幼儿园阶段能够全面发展,我尽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富有挑战性、趣味性、探索性的学习环境。
本节课,我以“运动和力”为主题,旨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情景引入、互动探究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运动和力的关系。
活动目的是培养孩子们对运动和力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知道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
3. 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培养团队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运动和力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车、球、滑轮、绳子、力的图示等。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小车、一个球、一段绳子。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段有趣的动画片,让孩子们初步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
动画片内容为一辆小车在力的作用下,从一个斜坡上滑下来,撞击一个球,球被弹出去。
2. 互动探究(10分钟)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有一辆小车、一个球、一段绳子。
要求孩子们用绳子牵引小车,使小车带着球前进,观察球的运动状态。
然后,让孩子们改变牵引力的大小,观察球的运动状态的变化。
3. 力的图示(5分钟)孩子们根据刚才的实验,用力的图示表示出球的运动状态变化。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运动和力的关系。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初步了解了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知道了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他们在实验中积极动脑、动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力与运动复习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幼儿园的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我认为,幼儿园的教学应该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为主,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因此,我设计了一堂以“力的作用”为主题的物理复习课程。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景引入和游戏结合的方式,通过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和观察,让他们理解力的作用。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让孩子们能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观察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球、小车、滑轮组、绳子。
学具:记录表、画笔。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让孩子们观察气球,提问:气球为什么可以飘在空中?引出力的概念。
2. 实验一:力的作用可以让物体移动。
让每个孩子用手推一下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的变化,记录在记录表上。
3. 实验二:力的作用可以让物体形状改变。
让孩子们用手挤压气球,观察气球的形状的变化,记录在记录表上。
4. 游戏:力的传递。
孩子们分成小组,用绳子穿过滑轮组,传递物体,感受力的传递。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力的概念,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观察和理解。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让孩子们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体,找出一件受到力的作用的例子,并画出来。
这样可以让孩子们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加深对力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这种情景引入和游戏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同时,我也会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幼儿园中学到知识,快乐成长。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堂幼儿园的物理复习课程时,我发现有三个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2. 实验的设计:我设计了两个实验,一个是力的作用可以让物体移动,另一个是力的作用可以让物体形状改变。
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2、知道二力平衡条件3、通过常见事例了解摩擦力,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学习过程:学习活动(一)阅读课本P16至P19内容,完成下列内容并记忆:1、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认为如果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就不会减小,物体将以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即物体的运动力来维持。
3、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时,总保持或此定律用实验直接验证(能或不能)。
4、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保证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下落的原因是,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它将。
5、一切物体都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牛顿第一定律又叫。
6、惯性的大小与有关,扔出去的篮球能继续向前运动是因为。
7、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8、防止惯性带来伤害,司机应该,行驶中还要注意;跳远运动员起跳前助跑的好处是。
学习活动(二):阅读教材P20到P21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并记忆:1、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如果处于或状态,这两个力就平衡。
2、物体受平衡力时将处于状态。
3、静止在桌子上的台灯受到力的作用,此时合力为。
此时两个力应该、、、。
学习活动(三)阅读课本P23到P26内容完成下列问题并记忆:1、摩擦力是两个的物体,当他们相对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有关?摩擦力的方向。
3、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根据,测量方法是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做运动。
4、举例说明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哪些?。
跟踪练习:1、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对机动车的速度有明确的限制,这是因为了防止机动车紧急刹车后,因为机动车具有________不能立即停下来而造成交通事故;机动车制动后最终能停下来是因为它受到了________力的作用。
2、一个重50N的木箱放在水平桌面上,在10N的水平推力作用下静止不动,此时木箱受到的摩擦力为;当推力为22N时,木箱作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箱受到的摩擦力为。
教案:人教版8下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单元复习一、教学内容1. 机械运动:参照物的选择、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速度的计算。
2. 力和运动的关系:力的概念、重力、摩擦力、二力平衡、牛顿第一定律。
3. 简单机械:杠杆、滑轮、斜面。
4. 动能和势能:动能、势能的概念及相互转化。
5.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机械运动、力和运动的关系、简单机械、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能量守恒定律。
难点:1. 参照物的选择及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的判断。
2. 力的概念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3. 杠杆、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应用。
4.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及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杠杆、滑轮、斜面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段有关运动和力的视频,如运动员跑步、跳高、举重等,引导学生关注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2. 知识回顾:复习本章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包括机械运动、力和运动的关系、简单机械、动能和势能等。
3. 课堂讲解:针对本章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包括参照物的选择、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力的概念、二力平衡、杠杆、滑轮、斜面、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等。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本章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以及重点题型解题思路和方法。
七、作业设计1. 选择题:(1)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参照物?A. 地面B. 树木C. 建筑物D. 自己(2)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 受到的力不平衡B. 受到的力平衡C. 没有受到力D. 无法判断2. 计算题: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下滑动,已知斜面长度为10m,倾斜角为30°,物体滑到底端时的速度为10m/s。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运动和力复习课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下面是我根据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运动和力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对运动和力的理解。
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了解其相互作用关系,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理解其相互作用关系,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相互作用关系。
难点:运动和力的相互转化,运动和力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滑轮组,弹簧秤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如滑轮组的演示,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运动和力。
2. 理论知识讲解:通过PPT展示,讲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如运动的定义,力的分类等。
3. 实验与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如弹簧秤的拉伸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力的相互作用关系。
4. 讨论与交流: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观察心得,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相互作用关系。
难点:运动和力的相互转化,运动和力的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巩固和加深了对运动和力的理解。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能力强,对运动和力的相互作用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但同时,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验操作的指导和训练。
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
活中的有关现象。
2、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3、通过常见事例了解摩擦力,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一)阅读课本P16至P19内容,完成下列内容并记忆:
1、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认为如果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就不会减小,物体
将以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即物体的运动力来维持。
3、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时,总保持或
此定律用实验直接验证(能或不能)。
4、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保证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
高度下落的原因是,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它将。
5、一切物体都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牛顿第一
定律又叫。
6、惯性的大小与有关,扔出去的篮球能继续向前运动是因为。
7、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改变物体运动
状态的原因。
8、防止惯性带来伤害,司机应该,行驶中还要注意
;跳远运动员起跳前助跑的好处是。
学习活动(二):阅读教材P20到P21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并记忆:1、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如果处于或状态,这两
个力就平衡。
2、物体受平衡力时将处于状态。
3、静止在桌子上的台灯受到力的作用,此时合
力为。
此时两个力应该、、、。
学习活动(三)阅读课本P23到P26内容完成下列问题并记忆:
1、摩擦力是两个的物体,当他们相对时,在接
触面上产生一种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有关?摩擦力的方向。
3、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根据,测量方法是用弹簧测
力计拉动木块做运动。
4、举例说明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哪些?。
跟踪练习:
1、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对机动车的速度有明确的限制,这是因为
了防止机动车紧急刹车后,因为机动车具有________不能立即停下来而造成交通事故;机动车制动后最终能停下来是因为它受到了________力的作用。
2、一个重50N的木箱放在水平桌面上,在10N的水平推力作用
下静止不动,此时木箱受到的摩擦力为;当推力为22N时,木箱作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箱受到的摩擦力为。
3、沿东西方向直线运动的火车突然刹车,车箱里的乘客看到水平
桌面上的小球朝着自己滚动过来,这是由于小球具有
__________的缘故。
若乘客是面朝西坐着的,则列车是向
_________(选填“东”或“西”)运动的。
4、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如果它受到的一切外力消失,那
么字宙飞船将()
A.立即静止 B.减速飞行 C.加速飞行 D.匀速飞行
5、我国2013年6月11日17:38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神州”十号飞船。
火箭升空120秒后,逃逸塔与箭体分离,
在分离的瞬间,下列关于逃逸塔的说法正确是()
A.失去重力 B.速度为零 C.仍有向上的速度 D.速度反向
6、下列事例中利用惯性的一组是()
①汽车行驶时,司机系着安全带
②火车进站前,撤去动力仍能进站
③上岸后的鸭子,振动翅膀,把身上的水抖掉
④比赛中,运动员将冰壶推出,冰壶在冰面上继续向前运动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7、当你手握饮料罐时,手和罐都在空中静止,且罐底所在平面
是水平的。
各对力属于平衡力的是()
A.手对罐的压力与罐对手的压力
B.罐受到的重力与手对罐的压力
C.罐受到的重力与手对罐的摩擦力
D.罐对手的摩擦力与手对罐的摩擦力
8、关于物体的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B、物体只有静止时才有惯性;
C、物体只有受力作用时才具有惯性
D、物体只有运动时才具有惯性。
9、下列物体中,受平衡力的是()
A.在水平桌面上静止的文具盒 B.向上抛出的皮球
C.沿滑梯加速下滑的小孩 D.减速行驶的火车
10、向空中斜抛出去的篮球,不考虑空气阻力影响,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
A.篮球在上升过程中受到平衡力作用
B.篮球落向地面是由于篮球具有惯性
C.篮球能继续运动是因为受到力的作用
D.篮球受到重力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11、下列有关运动和力的关系中,正确说法是()
A.子弹从枪膛射出后能继续前进是因为子弹的惯性大于阻力
B.小张沿水平方向用力推地面上的桌子没推动,是因为他的推力小于桌子受到的摩擦力
C.一茶杯静止在水平桌面上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受到的合力为零
12、同一个人分别沿着杆和绳匀速向上爬,哪一次受到的摩擦力大?
为什么?
13、骑自行车上学的路上,小强远远看见红灯亮起时就停止了蹬踏
车在自由滑行后,恰好停在斑马线前,为什么?如果在雨雪天气
滑行距离又会怎样?根据上述现象提出一条交通警示语。
14、
(1)物体A静止在斜面上,请在图中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2)如图所示A物体放置在B物体上,A物体随B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
请画出A物体所受摩擦力f和B物
体所受重力G的示意图。
(3)一棋子吸附在竖直的墙上,画出其所受力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