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筑表皮的技术适宜性补偿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6
基于建构层面的建筑表皮选择与生成摘要:建筑表皮作为建筑最直观表现的要素,承载着建筑的空间、结构功能和人类的需求,不仅仅作为有机媒介紧密联系着建筑内外部空间,也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着建筑的性格与特征。
关键词:建筑表皮;建构;生成;Abstract:As the most intuitive performance element of buildings, architecture surface carries the space, structures and human activity of buildings. Architecture surface not only is the media ofinner and exterior building space, but also demonstrates th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and character.一、建筑表皮与建构形式1.1 建筑表皮的性质和属性建筑表皮普遍被认为是空间与功能的附庸,是一种材料、形式与构造的组合体。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建筑表皮也由最初依附于建筑结构的建筑元素,开始向建筑外部表现中独立而直接存在的建筑构件转化,逐渐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参与建筑本体的设计与组成的。
表皮具有界定和分隔的特殊性质,通常可以根据需要将建筑表皮可以分为外表皮和内表皮两种形式。
外表皮是指与外部空间直接接触的建筑的最外层界面,内表皮是围护建筑内部空间的建筑表层,不过在有些单层建筑或者建筑形式较为简单的建筑中,建筑的表皮是统一而唯一的。
1.2建构的概念、内容和作用在建筑学中,建构被理解为“诗意的建造”,具有广泛的意义和内涵。
建构过程包含着对材料的选择、处理和形态组织、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分隔与联系、构造类型的选择和构造形式的组织及美学考虑等多个层面的因素。
同时建构也是一个技术问题,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体现着时代的特征。
基于建筑外观的造型设计问题探究作者:陈勇博来源:《建筑建材装饰》2019年第05期摘要:建筑的外观形象和建设效果与建筑外观造型设计有着直接的联系,要注重其美观性,更要与时俱进,在对建筑外观的造型进行设计时,需符合社会发展的节奏,设计师不仅要保证实际建筑基础,其外观也需让消费者满意,本文以建筑外观造型设计的实用价值及视觉美感开展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实用;美观;造型设计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审美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建筑的外观造型设计也受到社会的重视,想要完善建筑设计不仅需要设计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融合合理的设计理念,借用新颖的设计元素,再对城市文化人文环境做具体的参考。
优秀的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艺术品,具有文化价值,因此加强建筑外观构造的实用性与美观性是非常必要的。
1建筑外观造型设计实用性要点分析1.1住宅建筑低碳绿色代表了当今社会住宅建筑的发展趋势,引进当代的先进技术材料并且力求节能,达到生态、和諧、易居住的最终目标,以下从层数层高设计、整体布局两个方面,进行简述。
1.1.1层数及层高设计对于住宅建筑而言,合理的层数层高设计非常重要,人性化的设计也是越来越得到重视,居住的群体不同,需求也自然不同,根据不同的人群实现不同的外观设计,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通常而言,建筑的层数越高,建筑的成本也就会随之增加,层高影响层数和建房高度,中国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对于老年人来说,低层的住宅建筑更方便出行,所以一般针对老年人群体,住宅建筑会尽量设计低层,这样更加符合老年人的生活需求。
但对于年轻人来说,即便是住宅建筑也需体现年轻活力个性化,也就更加倾向于选择更高的楼层建筑。
且就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建筑层数设计越高,居住的住户也就越多,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住宅建筑的经济实用性。
1.1.2整体布局住宅建筑与商业建筑不同,现代住宅建设的基本功能是人们居住的场所,舒适度很重要,所以人们在选择时往往更加注重实用性,不太注意华而不实的东西,以人为本是住宅建筑设计的基本,由于物价上涨等诸多因素,开发房地产成本越来越大,很多建筑设计的方案本身就不符合设计的相关规范,房型设置狭长,不利于采光,建筑形状奇异,安全性较低,忽略了居民真正的需求,造成住房空置,不仅浪费资源,浪费人力和成本,也影响了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合理的外观设计和布局才能营造出一个舒适美好的居住环境。
遮蔽物等)对建筑表皮进行设计,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打造低成本、低能耗、高效益的建筑表皮,但固定的建筑形态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室外环境。
可变的建筑表皮在采光效果、热舒适度、降低能耗、视觉观赏等方面具有较好的调节功能,能灵活应对外界环境,可提高建筑能效与室内舒适度。
可变表皮的应用主要分为已有建筑表皮改造和新建建筑表皮两种类型。
前者来自对传统的固定建筑表皮进行加工改造,通过外加电机或替换材料等方法,如使用电驱活动百叶窗、遮阳架、激光切割板等,使其达到可变的效果;后者则是采用自成体系的自适应建筑表皮,能独立应对环境变化,并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调整自身的状态,提高室内环境舒适度和建筑能效。
本文将结合建筑表皮的自适应关键技术特征对其进行分类,并总结、探讨自适应建筑表皮的参数化设计方法。
2自适应表皮技术与分类根据自适应建筑表皮的组成材料,可将其分为主动式可变表皮和被动式可变表皮两大类。
主动式可变表皮包括基本运动表皮和折叠结构表皮,通过独立的运动部件与驱动系统完成变换过程;被动式可变表皮主要采用适应性可变材料,具备自驱动能力,能实时响应外界环境,保持表皮形态稳定的同时实现动态变换。
2.1主动式可变表皮2.1.1基本运动表皮基本运动表皮是由多单元组成的网格系统,它基于遮阳单元的基本运动原理,对各个单元进行调整,从而实现系统整体变换。
基本运动表皮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平移,代表二维平面形状的变换,如滑动;②旋转,代表三维空间形体的变换,并可以产生另外三种进阶运动方式,即中心旋转、轴线旋转、摆动;③结合平移与旋转而产生的复杂运动,如膨胀、收缩、折叠、滚动、扭转等(见图1)。
摘要 自适应建筑表皮能对室外变化的环境作出动态响应,可有效降低建筑能耗并提高室内环境舒适度,是近年来建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对自适应建筑表皮的发展现状进行综述,根据自适应建筑表皮的关键技术特征对其进行分类,分析讨论了不同自适应表皮的特点,以及现有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研究中仍需攻克的难题,总结并探讨了参数化设计方法与流程。
“表皮”在当代既有建筑改造中的运用I. 前言- 论文背景介绍- 研究意义和目的II. 表皮的概念与类型- 表皮的定义- 表皮的分类和种类- 表皮在建筑改造中的地位和作用III. 表皮在建筑改造中的实践应用- 表皮的技术和材料- 表皮的功能和效果- 表皮在不同类型建筑改造中的应用案例IV. 表皮的影响与问题- 表皮对建筑改造的影响和价值- 表皮应用中的问题和挑战- 如何解决和克服表皮应用中的问题和挑战V. 总结与展望- 表皮在建筑改造中的意义和潜力- 未来表皮应用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对未来表皮应用的思考和建议VI. 参考文献I. 前言随着建筑技术不断发展和现代城市的不断更新,建筑改造已经成为了城市中另一个突出的问题。
建筑改造是一种对原有建筑物进行重新设计、改造,使其更加适应于现代化需求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表皮的运用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表皮是指对建筑物外部进行包覆或改装的材料和设备。
在当代建筑改造中,表皮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满足了现代化建筑的要求,也增加了建筑的美感。
II. 表皮的概念与类型表皮是指建筑物外部的包覆或改装材料和设备。
表皮的种类繁多,不同类别的表皮更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建筑。
目前在建筑改造领域中,常见的表皮种类有三种,这三种表皮尤其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建筑。
1. 金属表皮金属表皮通常制成薄型板,并且有很好的耐腐蚀性和强度,能够承受外部环境的变化。
金属表皮适用于现代化建筑,如高楼大厦、商场和城市广场等,可以增加建筑整体的现代感。
2. 石材表皮石材表皮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表皮材料,因为其质地坚硬,能够承受外部环境的变化,如气温、降雨等。
这种表皮适用于历史建筑等需要保护的建筑物上,可以保护原有建筑的历史形象,更好地传承文化。
3. 玻璃幕墙玻璃幕墙是由玻璃、金属和橡胶等材料组成的透明外墙,是现代建筑的典型特征之一。
玻璃幕墙能够提高建筑的采光率和保温性,适用于办公楼、商店等高级建筑。
III. 表皮在建筑改造中的实践应用在建筑改造中,表皮的应用有助于实现建筑物间接的功能更新,例如节能,美化室内及外部环境,增加建筑的美感和标识性。
建筑节能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建筑技术及建筑能耗2、数据中心工程暖通系统的节能措施3、小议太阳能利用与建筑表皮的设计4、绿色建筑节能设计路径研究5、不同遮阳方式对建筑能耗的研究与讨论全文总字数:13283 字篇一:建筑技术及建筑能耗建筑技术及建筑能耗由于受到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思维方式的影响,当前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通常只重视对工程质量以及进度的控制,而忽视了建设过程中通过对建设材料的节约和利用、设备的充分管理来提高建设的整体经济效益。
导致对应的管理工作不到位,工程施工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不足,设备老化问题尤其严重,设备使用过程中消耗的能源不断增加。
1建筑投入使用后的能源消耗建筑投入使用之后的能源消耗主要以对电力能源的消耗方面。
伴随着我国土地资源的不断减少,建筑工程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不断的增加建筑的楼层数目。
然而,这种方式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也使得建筑出现了采光不足的问题。
建筑为了提高室内的照明度,就必须采用对应的照明设备,这样就造成了对应的能源消耗。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的物质生活要求不断提高,大量的家用电气设备被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增加了建筑对电力的消耗。
为了节省电力能源,就要求在建设的过程中要通过对建筑的合理设计、建筑材料的合理采用等方式来节约建筑“将来的用电”。
2建筑施工技术改进措施针对当前建筑能耗的现状,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对应的建筑施工技术来降低建筑的能耗。
据相关资料统计,通过采用有效的建筑技术可以降低当前建筑能源消耗的三分之二。
在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建筑以及投入使用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在满足对建筑使用需求的基础上,采用合理高效的建筑施工技术来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实现节能环保目标。
本人根据具体的施工实践,从建筑规划设计、建筑材料的使用、施工建筑技术以及再生能源的利用四个方面探讨了建筑施工改进技术。
2.1合理提高建筑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建筑规划和设计工作应该以“因地适宜”为基本目标,这本质上就是一种绿色节能的建筑理念。
高端度假酒店表皮艺术分析———以武夷谷康养度假项目为例摘要:随着旅游行业的持续升温,中国旅游产业进入了高速的发展阶段,带动了旅游开发的热潮。
居民的收入水平上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心灵上和体验上的放松,高端度假旅游不断兴起。
然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高端度假酒店建筑设计多样化的探索与研究还远远不够。
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高端度假建筑在其特殊性和形象上的需求,探讨高端度假建筑表皮设计生成过程中的控制因素,探索合适的设计手法和语言。
关键词:高端;度假酒店;表皮;艺术;设计;分析现代建筑发展至今,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众多的建筑思想、建筑理念不断相互碰撞,多样的设计手法也是层出不穷,建筑形象得以不断革新和流行。
酒店作为类型最繁多、形式最自由、与人最密切的公共建筑之一,在现代建筑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对酒店建筑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着眼于高端度假酒店建筑表皮,对其设计手法进行解析,以期可以为度假酒店建筑其他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并为今后酒店建筑表皮的个性化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
1.高端度假建筑表皮设计形式1.1材料到表皮对材料本身的属性进行挖掘,提炼出它应该呈现出的形态来,也是一种建筑表皮设计的策略。
在中国建筑师董豫赣设计的清水会馆中,设计师对最普通日常的建筑材料—砖进行了研究和运用,营造出一种简单纯粹,却又十分耐人寻味的空间体验。
结合功能,建筑师为了营造出一种特殊的视角,使人们对该建筑产生新的认识,他选取了单独一种建筑材料进行深度挖掘,以材料为出发点,向人们展示了材料的全部特性,用普通材料的真实特性,完美地实现了对建筑空间和表皮的阐释。
1.2色彩、形象到表皮当人们描述色彩的时候,常常会在前面加一些情绪的用词,如“热情的红色”、“忧郁的蓝色”、“浪漫的粉色”、“尊贵的金色”等,可见色彩带给人的不只是物理上的刺激,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影响。
色彩心理学连接了人的视觉与记忆、思想和象征等,研究了其变化和反应机制。
建筑表皮设计与环境适应性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建筑表皮设计与环境适应性研究成为了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表皮作为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接触面,不仅要承担起保护建筑结构和内部功能的作用,还要具备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适应和互动的特征。
首先,建筑表皮设计需要考虑建筑物在不同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下的环境适应性。
根据建筑所处的气候带和季节特点,表皮材料的选用和结构设计需要具备相应的特性。
例如,在炎热的夏季,建筑物表皮应当具备遮阳降温的功能,可以采用具有较高反射率和辐射能吸收能力较低的材料,如反射涂料或金属屋顶。
而在寒冷地区,建筑物表皮需要具备保温性能,可以采用具有较高保温效果的材料,如保温砖或保温层结构。
因此,建筑表皮设计需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环境需求进行合理选择,以实现建筑与环境的良好适应。
其次,建筑表皮设计还需要考虑建筑物与周围环境景观的协调性。
建筑表皮作为建筑外部的视觉表达,需要与周围环境和谐一致,体现出一定的美学价值。
在城市环境中,建筑表皮应该与周围的建筑风格、色彩模式和城市景观相协调,避免造成视觉冲突或突兀感。
同时,建筑表皮的设计也可以通过与周围环境相呼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象,使建筑物在环境中融为一体,提升其美感和吸引力。
因此,建筑表皮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的功能与要求,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和要求,达到与环境景观的有机统一。
此外,建筑表皮设计还需要考虑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
随着全球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建筑行业对于可持续性设计的关注也日益增长。
建筑表皮作为建筑外部的包层系统,应具备一定的能源效率和环保性能。
在表皮的设计中,可以采用太阳能收集器、风力发电装置等可再生能源应用,实现建筑的能源自给自足。
同时,建筑表皮的材料选择也需要体现环保和可持续性原则,避免使用对环境有害的材料,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较高的涂料。
通过优化建筑表皮设计,可以减少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概要】本文从介绍自由曲面建筑的历史,电脑辅助几何设计中NURB的发展和表皮的技术特性出发,探讨自由曲面这种表皮形式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和其应用的几何分析和建筑技术。
【关键词】表皮(Surface) 自由曲面 NURB Spline 环境作用因素 模数 差异Abstract: By introducing the history of free form surfacearchitecture,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aid geometricdesign and the methods of surface constructing inarchitecture, the article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surface, NURB and building technology.Key Words: Surface, Free form surface, NURB, Spline,Fields of force, Module, Difference表皮(Surface)的普遍定义为二维平面或三维弯曲的连续性面。
本文主要探讨自由曲面这种空间弯曲的几何形体在当今建筑设计中的技术和应用。
自由曲面这种空间语言一直都令建筑师着迷。
在现代主义运动(Modern movement)孕育初期,欧洲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从植物和自然界的有机形态中提炼曲线型作为设计语言。
在活跃于20世纪初的艺术家中,法国的H·戈马德(Hector Guimard)和西班牙的高迪(Antoni Gaudi)是有代表性的建筑师。
H·戈马德1900年为巴黎地铁设计的铸铁与玻璃的车站被认为是新艺术运动在建筑外观上首次富有影响力的尝试。
充满想像力的高迪更把曲线型的设计推进到前所未有的深度,他的米拉公寓(Casa Mila,Barcelona,1905-1910)综合了多种创造性的处理手法。
旧建筑表皮再生探索摘要:本文阐述了建筑立面与表皮的关联与区别,并通过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院区改造项目,对旧建筑的改造进行了多样化的探索。
关键词:立面,表皮,改造1.立面与表皮立面这个词,源于拉丁文facies,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脸”,“脸”是建筑朝向街道的正面,人们从中很难看到建筑的三维空间。
在现代建筑的理论中,人们热衷于讨论建筑的空间以及和建筑空间相匹配的外表面结构,它们之间的关系类似于“皮肤与骨架”。
于是立面这个词汇不再准确,渐渐我们用“表皮”这个词汇替代了“立面”。
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表皮”越来越脱离建筑空间上的束缚而趋向于独立存在,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各种各样的幕墙体系,比如国家大剧院。
建筑师也越来越关心表皮的概念、图案和质感。
同时,表皮在满足建筑师外观创意无穷无尽的欲望的同时,也在新世纪提出了更多的的功能性要求。
建筑表皮渐渐开始承担调节室内外温度,湿度,光线方向,噪声,防火,热量的储存和获得等等多项复杂的功能,这使得建筑表皮逐渐向多元化,多层次发展。
因为单一的材料很难满足这么多要求。
被动和主动的获取能源成为建筑外皮的重要功能之一。
归根结底,建筑表皮独立发展的基础是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使得建筑表皮逐渐从承重中解脱出来而得以独立存在。
建筑表皮功能的复杂化则一个全球的共同话题导致的:能源危机和环境保护问题。
建筑每年耗费的世界能源是巨大的,从建筑表皮本身入手,创造效果越来越好的节能手段,一直是各国建筑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2.表皮改造的时尚建筑的表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改造”是建筑界近些年来一个很热门的话题。
从北京的798工厂到上海的滨江创意产业园。
从上海的Z58到北京的墨臣事务所,木棉花酒店。
改造建筑一个又一个的成功展现在人们面前。
有的似曾相识,有的面目全非。
但都有一个结果:开发商和建筑师都声名鹊起,因为大家都看到了这样一个反差:原来一个废旧的建筑可以改造成如此前卫和现代的建筑形式。
于是改造慢慢变成一种时尚。
基于建筑表皮的技术适宜性补偿
摘要:表皮作为现代建筑最为活跃的构成元素处于螺旋上升式“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进程,趋向于以可持续为主导的功能性、形式美和技术性表达的综合效益。
本文通过对适宜技术及技术适宜性补偿观的分析,论述了建筑表皮中技术适宜性补偿与地方气候、文化和经济的关系,以及对本土建筑技术的传承、转化和创新的整体性策略。
关键词:建筑表皮技术适宜性补偿地方气候地方文化地方经济本土建筑技术
一、引言
回顾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我们能感到建筑表皮经历着从“多”到“少”,从“少”再到“多”,建筑表皮呈现出以可持续为主导的多样化多元化的螺旋上升式“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进程。
图(1)早期以美学为基础,认为建筑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并把艺术置于重要地位,建筑内外到处表达着古典的装饰元素,趋向于一种古典的建筑观。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发展,对建筑的内涵和外延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不必要的装饰被去掉,形成了一种以功能和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机械美”建筑观,提出适用、经济与美观的设计原则。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能源危机的出现,人类意识到在我们享受工业文明成果的同时忽略了自然环境所能提供的时空框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超出了其自我维护能力,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受到威胁,全球对可持续的发展达成共识,建筑走向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
的建筑观。
人们对人类“第二层保护系统”的建筑表皮的认识不再把它看成僵死的围护结构,而是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从多领域多层次的创新来对周围环境做出积极回应,以求达到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适用和高效的室内外环境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
二、技术适宜性问题的认识
目前对技术的适宜性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适宜技术是目前众多技术中的一种,并按照技术含量高低分为低技术、适宜技术和高技术,趋向于一种择中性,是通过运用先进技术对本土传统低技术的改进,是对技术本土化的回归,是在对传统技术应用的普适性不足以及对以高技术为支撑的高技派建筑所表现出来的生硬、机械等负面影响的质疑;另一种认为适宜技术是众多技术的综合,包括低技术、中间技术和高技术,是从技术的复杂性来划分的,也影射技术含量的高低,对技术的应用是从具体的实际出发,趋向于一种技术的广义性。
《广义建筑学》中认为所谓适宜技术简言之是能够适应本国本地条件,并发挥最大效益的多种技术。
就我国情况而言,适宜技术应当理解为既包括先进技术,也包括中间技术,以及稍加改进的传统技术。
本文采用后者的观点,对技术的应用不能仅仅是停留在技术自身高与低的划分,重要的是要根据建筑所属的地方特性以及建筑本身的项目属性来选择和看待技术是否是适宜的,技术的高低与建筑风格不存在本质的联系。
诺尔曼·福斯特一直强调“适宜技术”,认为自己对技术的依赖从来没有超出“适度”的范围。
他认为:决定采用某项技术时,要根据当地条件判定,而不论其“先
进”与否。
高技术不是其本身的目的,它是实现社会目标和更加广泛的可能性的一种手段,高技术建筑同样关注砖瓦砾石乃至木材和手工活①。
三、建筑表皮的技术适宜性补偿策略
人类在依靠技术力量探求建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技术的倾向可以归结为从“技术至上观”在向“技术补偿观”转变,而且是在技术补偿中探求技术的地方适宜性,批判并吸收现代技术或传承、转化和创新传统技术,在传统与现代中寻求地方性的整体平衡。
技术的适宜性补偿观是以自然环境为关注主体,强调的是对自然的最小的破坏和自然的整体平衡并利用适宜的技术手段来“补偿”建造行为及建筑本身对自然所产生的影响。
技术的适宜性是个相对的概念,针对具体作用对象,能与当时当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良性互动,并以取得最佳综合效益为目标的技术系统②。
在具体操作上致力于技术综合的应用,被动与主动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利用资源并创造宜人的环境。
当建筑根据地域环境,靠对建筑自身各元素的技术措施(被动式)不满足要求时,则需要积极的采用主动式技术加以结合。
在技术观问题上,《广义建筑学》要求综合地全面地看待技术在营造中的作用,并且把技术与人文、技术与经济、技术与社会、技术与生态等各种矛盾综合分析,因地制宜地确立技术与科学在当时当地营造中的地位,探索其发展趋势,积极有效地推进技术的发展,以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一)技术结合地方气候
人类在与自然共生的历史经验中,不断地分析和总结出了适应区域气候特征的建筑形式。
基于对气候的考虑在对技术适宜性补偿方面的理解主要可归结为避其害用其利,对技术的选用应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充分合理的利用太阳辐射、空气和水,通过采光、遮阳、保温、隔热、采暖、制冷、通风、防风、防潮和防结露等方面的技术措施,创造适宜人类区域生存的舒适环境。
只有积极的回应地方气候环境,才能使技术适宜性的补偿发挥最大的效果。
通过技术手段,强调回应不同区域气候和日渐变化的气候环境的设计,无论宏观还是微观上,只会形成更复杂、更多样的建筑③。
琐碎的大小不一的天然岩石在大多数的情况是被应用于景观中,但是在纳帕山谷多明来葡萄酒厂项目中,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应用当地特有的玄武岩并通过合理构造措施(金属丝编织的“笼子”)建构了建筑的外表皮,利用材料特有的属性回应当地气候以满足建筑的特殊功能要求,同时,减少了用于酒的储藏和酿造所需要的特定环境而输入的能量。
图(2)
(二)技术结合地方文化
在当今的建筑设计领域中,对技术的应用存在不分国界,没有地方内涵的倾向。
对技术停留在对其本身“表层”的应用,没有将技术特别是先进技术和地方文化相融合形成多样化和独特性,从而造成了地方建筑在文化上的“失语”,使建筑丧失了特定环境下的“场所精神”。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发表演讲时批评一些当代建筑师的作品,认为他们应该从寿司的制作上吸取对建筑
的设计思路。
他说:“寿司是我的建筑的一个很好的隐喻。
寿司制作中最重要的根据地点和季节挑选最好的材料。
如果材料拿来的时间太长,寿司的味道就打折扣了。
这是现代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利用当地当季的材料才是好味道的秘密武器以及我的设计风格的
秘密所在”④。
由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设计的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从照相机光圈的原理和伊斯兰传统窗格装饰抽象语言中得到启发,在南立面上通过机械装置控制的由钢和玻璃构成的光滤器来调节
建筑对太阳光的摄取量来达到遮阳的效果,创造性的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融合,并积极的回应周围气候环境。
在现代性的框架下,以技术为物质支撑和以地方文化特征为取向来寻求现代技术和文
化相融合,从建筑表皮的视野传达地方性和可识别性,做好建筑的“文态”工作也是可持续建筑的发展道路之一。
图(3)
(三)技术结合地方经济
建筑是地方的建筑,技术的适宜性补偿除考虑地方气候和文化因
素外,要综合考虑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不管在建筑中一次性注入多少或什么样的技术使建筑更持续,若是初始成本投入过高而不顾地方的经济水平或建筑全寿命期的效益回收成本,那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建筑。
在对建筑表皮的技术补偿中应根据地方的资源特征和经济水平选择适宜的技术,使多层次的技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获得地方性和时代性,从而发挥技术在建筑整个寿命周期内的最大效益。
那些基于本土的被动式建筑技术、地方材料及营造方式应该是现代地域性建筑设计中首选,而且可以结合地方的经济水平
把现代的先进技术与传统的科学部分加以整合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