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和城市更新案例研究共16页
- 格式:ppt
- 大小:3.02 MB
- 文档页数:16
面向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城市更新实践作者:***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22年第06期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港口地区城市受快速增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其区域内形成一定冲突。
这样的发展形势给港口正产运营和区域城市居民的生活也带来了不良影响,必须要及时制定行之有效的港产城融合发展措施,才能够有效缓解“港口-城市”冲突。
因此,本文就以此为研究背景,深入分析了相对应的城市更新策略。
关键词:城市更新港口城市港产城融合发展策略一些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受困于港口业务量激增和城镇快速向海扩张的双向挤压,原本功能单一的港口地区逐渐与城市用海用地需求产生了难以弥合的结构性矛盾,并且,伴随着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及航运船舶的大型化趋势,港口功能也有迁出内城向深水区发展的内在需求。
在我国城市和港口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沿海港口地区的城市更新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在中国的海岸线上,同时上演着“港退城进”和“港城升级”的城市更新运动[1]。
本文是《城市更新背景下的老港改造》的第二篇文章,旨在通过总结国内外老港地区改造经验,剖析本院近期在青岛老港区、烟台港芝罘湾港区、大连老港区及营口港鲅鱼圈港区等承担的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老港改造项目的实践和思考,探讨老港城市更新中的两种模式——“退港还城”和“港城共融”。
1老港区域城市更新思路变迁老港开发和改造是一个世界性现象,是港城关系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反映,半个世纪来,世界各国对老港的改造开发热情不减,掀起了一波波的城市化改造热潮。
受不同时期社会生产力、临港产业结构及城市规划理念不同的影响,更新思路也呈现出由适应船舶变化和满足专业化要求的技术改造转为利用港区的土地和岸线资源进行城市化改造的趋势[2]。
其中,国外利用港区的土地和岸线资源进行城市化改造大致可划分为萌芽期、起步期、发展期和成熟期4个阶段(见表1)。
中国老港地区城市化改造始于1992年前后的上海黄浦江沿岸港区搬迁改造规划,后续大连、青岛、广州、秦皇岛、烟台等港口城市也陆续开展研究和实践工作。
产城融合视角下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研究——以德清地理信息小镇为例陈文伟; 王杨通; 楼勉; 朱旭荞【期刊名称】《《北方经贸》》【年(卷),期】2019(000)003【总页数】3页(P120-122)【关键词】德清; 地理信息; 特色小镇; 产城融合【作者】陈文伟; 王杨通; 楼勉; 朱旭荞【作者单位】嘉兴学院浙江嘉兴314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2一、德清地理信息小镇发展概况“特色小镇”概念于2014年在杭州云栖小镇首次被提及,在2015年的浙江省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特色小镇”的概念: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
发展特色小镇关键在于如何把握“特”和“小”,发展创新性块状区域经济,从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我国提出了相对于“产城分离”的一种城镇化布局新战略——产城融合。
产城融合指产业城市整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并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
产城融合要求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提升相协调,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
最终实现“产—城—人”三者良性交互发展,实现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等功能的复合体系,叠加创新要素,激发产业链内在价值效率,促进小镇内生性多元化发展。
德清县,浙江省湖州市辖,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西部。
2015年,浙江省首批37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里,德清地理信息小镇成功入选。
作为浙江省首批省级特色小镇,以打造国际地理信息产业集聚区为目标,坚持推介招商、强化以商引商、注重专业招商,大力推进地理信息产业招商工作,截止到现在,德清已有百余家地理信息相关产业聚集到此,德清各类地理信息相关产业的集聚发展,德清已经初步形成了涵盖数据获取、处理、应用、服务等一系列完整产业链,完成了全产业一体化。
小镇按照“坚持产业发展“特而强”、功能叠加“聚而合”、建设形态“精而美”的特色小镇建设要求,以“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打破了传统产业园区建设的局限,配合小镇原有的自然生态条件,形成以地理信息产业作为基础,小镇复合空间为依托的产城融合创新发展模式。
城市更新以人为核心,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四川省城市更新工作思考Pushing Forward People-oriented Urban Renewal — Thoughts on Urban Renewal in Sichuan Province■ 罗 毅 LUO Yi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践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解决“城市病症”,以实现内涵式集约发展和低碳绿色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文章通过对相关政策的研读,分析各地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城市更新的经验,结合中央提出的“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的城市发展建设目标,对四川省城市更新工作提出强化顶层设计、加强规划引领作用、创新筹资模式、以人为本、绿色双碳等9条推进建议,助推“美丽四川”美好愿景的实现。
关键词:城市更新;四川省;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绿色低碳Abstract: In order to achieve connotative intensive development and low-carbon green development, practicing the “people-centered new urbanization strategy” and solving the “urban diseases” have become key tasks in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By studying relevant policies, analyzing the progres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urban renewal actions in each place, draw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urban renewal in foreign cities, and integrating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goals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i.e. “adhere to intensive development, determine the total amount, limit the capacity, revitalize the stock, and improve quality”, 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9 promotional advices for urban renewal in Sichuan Province,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the top-level design, strengthening the piloting role of planning, innovating the financing models, people-oriented, green and dual carbon , so as to promote the vision of “Beautiful Sichuan”.Keywords: urban renewal; Sichuan Province; people-centered; new urbanization; green and low-carbon0 引言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经历了经济快速增长和快速城镇化进程。
产业主导型城市更新模式研究——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 朱海玄 刘芳芳摘要:城市经济制度决定着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土地资源的紧缺,城市更新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产业结构是经济活动的抽象形式,对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
产业主导型城市更新存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模式,通常一起推动城市物质环境的改进和空间体系的完善。
城市更新应以产业为主导,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基础,混合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产业,通过基本功用和从属功用在空间上、时间上的合理混合,塑造具有持续活力的城市空间,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生活,营造充满人情色彩的、产业主导型的人文社区。
关键词:产业主导型城市更新 可持续发展 城市制度Preliminary Analysis on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Space of Chinese Cities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and the Influencing ElementsAbstract: Economic system of the city determines spatial structure model of the city, along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shortage of land resources, urban is a necessary means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the abstract forms of the economic activities, which plays the decisive role in the urban form and spatial structure changing. Industry-led urban renewal have "up-down" and"down-up" two models, they usually promote the city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system of urban space. Industry-led urban renewal should be base on the idea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ix different type, different sizes of the industry, through the primary uses and secondary uses reasonably mix in the space and time, shape a continuing vitality of the urban space,achieve diversity of life, and create the industry-led human community which is permeated by human colors.Key words: Industry-led Urban Renew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ity System城市更新与郊区化是当代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的两种主要形式,郊区化已经成为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结构变迁的最集中表现形式。
OBSERVER/产业观察城申耐旧改,激活城市――以广州市城市更新为例■文—易嘉兴邓丽敏张炜康扫一扫,分享本文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工业化趋于成熟的必然产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在城市更新如火如荼开展背景下,我国城市中旧村分布零散,其发展具有很大无序性,用地效率低,阻碍城市发展布局,对城市形象和城市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把旧村纳入城市规划统一进行改造,不仅能增强地区经济建设活力,也能促进土地集约开发利用需要,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状剖析,城市发展必经之路根据广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数据统计,2020年确定合作企业旧村共有53条,改造范围约3856.05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额高达3137.71亿元(仅统计已公布数据)。
其中增城区确定合作企业规模最大,共有23个旧村改造项目确定合作企业,占总项目个数43.40%,改造范围约1435.45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37.22%,为土地市场提供大量土地供应。
预计投资额约1086.04亿元,投资规模居广州市各区之首。
根据《关于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工作方案》(穗府办函〔2020〕66号),拟通过城市更新三年实施计划、五年行动方案和十年改造规划项目来完成改造工程。
其中三年实施计划表明,广州将在三年内推进以中心城区为重点的83条城中村改造,各村在1公里范围内均已建设或规划地铁站,以实现“村村通地铁”目标。
83个旧村改造项目多分布于广州市中心城区位置,从化区、花都区、增城区及南沙区分布数量较少。
83条旧村改造面积共计5705公顷,其中黄浦区和荔湾区改造面积最大,两区合计改造面积占总面积44.07%,是短期内旧村改造主要阵地;南沙区和从化区面积较少,合计仅占改造面积3.05%;其余各区改造面积较为平均,占改造面积5%-10%o旧改面临的障碍及需克服的困难一是政府政策缺乏稳定性。
广州市旧村改造逐渐步入深水区,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各项政策不断出台,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变化调整与细化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