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结构,说明方法等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5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介绍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介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就是说明文,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整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一、说明文的分类:1.事物说明文[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是什么?]2.事理说明文[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二、把握说明对象:1.看标题2.看首尾段3.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4.看材料(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5.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对象。
如《苏州园林》,说明“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
(格式:介绍了_____的____.)如:《死海不死》,科学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 海水的咸度很高 " 。
6.概括文章的说明中心:①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②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③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概括方法: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
(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三、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1.找原词原句。
若没有,则:2.注意段意、中心句。
四、常见的说明方法: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A.常见的说明方法有:1.分类别:(即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
例如:“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
”)2.举例子:(即以具体事物为例的方法。
例如:“这种书目专门记录其专题或学科的文献。
如要查找中国古代文献,就要使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
”)3.打比方:(即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例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说明文10种说明方法一、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是指通过文字来解释、阐述或描述某种事物、现象或情况的一种文体。
其目的在于让读者对所描述的事物有一个更加清晰明了的认识,从而达到增进知识和理解的效果。
二、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素1.主题:确定写作对象,明确阐述内容。
2.结构:按照线性或非线性结构进行组织,使文章有条理。
3.语言:简洁明了,易于理解。
4.举例:通过具体实例来说明问题,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5.图表:通过图表等形式来展示数据和信息,增强文章可读性。
三、10种说明方法1.定义法定义法是指通过对某个事物或概念进行定义来进行说明。
这种方法常见于科技类文章中,如对某个技术术语进行解释等。
2.分类法分类法是指将同类事物按照某种规则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类别进行详细描述。
这种方法常用于生物学、化学等科学领域中。
3.比较法比较法是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比较,并对其相似点和不同点进行分析。
这种方法常用于历史、社会学等领域中。
4.举例法举例法是指通过具体实例来说明问题,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这种方法常用于教育、文化等领域中。
5.过程法过程法是指通过描述某个事物的发展过程来进行说明。
这种方法常用于历史、科技等领域中。
6.因果法因果法是指通过分析某个事物的原因和结果来进行说明。
这种方法常用于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中。
7.解释法解释法是指对某个事物或现象进行解释,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这种方法常见于哲学、文化等领域中。
8.问题-答案法问题-答案法是指通过提出问题并给出答案来进行说明。
这种方法常用于教育、科技等领域中。
9.引言-主体-结论法引言-主体-结论法是指先从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或事件入手,然后逐步展开主题,并最终得出结论。
这种方法常见于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中。
10.故事叙述法故事叙述法是指通过讲述一个真实或虚构的故事来进行说明。
这种方法常见于文学、历史等领域中。
四、说明文写作的注意事项1.确保准确性:说明文的目的在于让读者对所描述的事物有一个更加清晰明了的认识,因此要确保所提供的信息准确无误。
文章的五种表达方式文章的五种表达方式;叙述:是再现的过程,述说人物的活动、经历或事情的过程描写:再现的是细节对人物、环境(包含景和物)进行形象化的描绘,给人如见其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
说明:对客观事物的形状、构造、成因、用途、原理、性质、规律等进行解说,给人以知识议论:对所写的人、事等发表作者的主张和见解抒情:抒发作者(喜欢、赞颂、批评、憎恶)的主观感情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议论的方式:(1)提炼式:作者在记叙人物的言行和事情后,用十分精炼的语言,概括写出所记叙内容的本质特点或思想意义(议论不能太长,不能太空泛)(2)发掘式:在记叙的基础上,发现开掘出事物中和自己的某种认识和感情相吻合的方面,或以小见大,或托物言志。
(3)延伸式:作者从记叙内容的价值和意义,生发开去扩大范围(从点到面)(4)比较式:运用别的事物进行类比,表明自己的看法,比较具体形象,意义双关。
阅读记叙文的过程是什么一.整体感知课文:首先要感知文章写的是什么?叙述、描写的重点是什么?1写人为主的文章如何感知?要明白写的谁或什么人?描写人物的那几个方面?(外貌、语言、行动等)。
以及与人物相关的其他因素(时间、地点、场景、背景、事件),初步知道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
分析人物的方法(1)明确描写人物的方法和角度(2)把人物放在具体的环境中分析,注意把握好他生活的社会背景(3)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去分析(4)通过他人的反应来分析(5)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来分析如问:某人是个什么样的人?或读某句来说说某人是个什么样的人?,方法:(1)要联系上文或下文(2)从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方面去分析作答2写事为主的文章如何感知?要找准文章的六要素,大体感知事件的社会意义(由小到大)。
3写景文章如何感知?要明白写的什么景?或什么物?景物特征是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二。
体味文章的预言:能感受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的喜、怒、哀、乐之情,或褒、贬的思想倾向。
一、几组概念的区别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引用、对偶、设问、反问、(主要)借代、反复、反语、通感(次要)2、表达方式:叙述——(有什么、存在什么)如:《苏州园林》中“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描写——(什么样子)如:《苏州园林》中“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盘曲嶙峋的枝干”说明——(是什么、特点、用途等)如:《苏州园林》中“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等)如:《苏州园林》中“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阿长与<山海经>》中“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3、说明方法:引用——引述别人的话或看法,增强文章说服力。
列数字——能使读者对说明对象有准确的了解。
比如,说某同学个子“比较高”,这“比较高”究竟是多高,各人的理解可能相差甚远,所以不如说该同学身高1、76米来得明了作图表——除了准确外还更直观。
举例子——一般先介绍某种现象或某种道理,然后举具体的例子,增加可信度。
分类别——分类,是从特定的目的出发,按照一定的标准,通过比较事物各构成成分之间的异同所作的划分与组合。
一般有明显的语言标志“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打比方——等同于“修辞手法”中的“比喻”,同样为使事物更形象可感。
作比较——为了说明某事物的特征,可以把这个事物同另一事物作比较,在比较中更易于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一般有“比”、“相当于”、“与……相类似”等字眼。
例如,为了说明水的性质,可以拿它同冰比形状,同豆浆比颜色,同酒精比气味。
一比,就比出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摹状貌——等同于“表达方式”中的“描写”,为了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清晰。
下定义——通过下定义,指出事物的性质特点,使它与别的事物区别开来。
作诠释——由于下定义要求很严格,所以有时用诠释的方法来阐明事物的某些特点。
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是什么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是什么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
1、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
例如培根的《轮读书》,三个部分分别谈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好处,就是采用并列的结构。
2、总分式;先总述,再分说。
这种关系还可以演变为“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例如《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采用的就是“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格物”“致知”就是指现代学术的基础,即实地的探察,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实验。
然后先儒家对“格物”“致知”意义的曲解和对“格物”“致知”精神的埋没;再阐述科学发展为什么需要“格物”“致知”的精神。
最后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3、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
例如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前一部分反面批驳了敌论中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即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而不是“自信力”直接批驳了敌论;后一部分从正面列举事实,提出正确的论点,我们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间接地批驳了敌论。
4、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
例如《不求甚解》一文,先从“不求甚解”一词的来历谈起,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方法,首先要“好读书”,二是主张读书要会意。
再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说明,读书应当重在读懂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是寻章摘句。
最后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读书“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文章结构的基本形式1.纵式,即文章层次主要以纵向形式展开。
①以时间为序②以作者情感发展脉络为序③以逐层深入的论证为序2.横式,即文章层次主要以横向形式展开。
①以空间为序②以材料性质的分类划分层次3.合式,即纵横式,指文章层次以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形式展开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梳理文章说明顺序就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如何理清说明顺序?一、认清说明对象,分析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格式全文共1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一、分类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数: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的方法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高中知识点归纳大全高中是人们教育生涯中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学生需要掌握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点,并建立起扎实的学术基础。
针对这一需求,本文将为大家整理归纳高中各个学科的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备考。
一、语文1. 文言文基础知识- 文言文的基本构造:文言文由字、词、句和篇章构成。
- 文言文的常见句式:常见的句式包括倒装句、比拟句、排比句等。
-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夸张、反问、排比等。
2. 现代文基础知识- 文章结构:包括引子、正文、结尾等部分,要有层次感和逻辑性。
- 文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包括举例、比较、对比等。
- 修辞手法运用:要注意使用修辞手法提升文章的感染力和表达能力。
3. 古代文学常识- 唐诗宋词鉴赏:掌握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家和其作品,理解其文学特点。
- 文言小说欣赏:熟悉《红楼梦》、《西游记》等古代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二、数学1. 几何- 平面几何:包括点、线、面的基本性质和相关定理的运用。
- 空间几何:掌握立体图形的性质,能够运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相关知识进行解题。
- 解析几何:掌握函数、直线、圆等相关知识,理解坐标系的概念和作用。
2. 代数学- 多项式运算:了解多项式的基本运算规则和相关定理的证明。
- 方程与不等式:包括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等的解法。
- 函数与图像:熟悉各种函数的性质,理解函数图像的变化规律。
3. 概率与统计- 概率基础:掌握事件的概念和概率的计算方法。
- 统计学应用:了解抽样调查和统计图表的制作和分析方法。
三、英语1. 词汇与语法- 基础词汇:背诵常用单词及其用法,掌握词汇拼写和词义辨析。
- 语法知识:掌握常用时态、语态、主谓一致等语法规则,熟悉常见句型和从句结构。
2. 阅读与写作- 阅读理解:练习阅读文章并回答问题,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 写作技巧:培养写作思路,学会写作常用句型和段落结构,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四、物理1. 力学- 运动的基本概念:了解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运动基本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本文的行文结构如下
文章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是文章中各部分之间的组织和逻辑关系。
一篇文章通常包含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开头部分通常用于引起读者的兴趣,提出文章的主题或论点。
这部分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用名言、讲述故事等方式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主体部分是文章的主体,用于展开论证或描述文章的主题或论点。
这部分可以根据需要分为多个段落,每个段落都可以有一个小标题或主题句,以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内容。
结尾部分通常用于总结文章的主旨,提出建议或号召,或者留下一些思考的问题。
这部分可以通过重申主题、强调重点、引用名言等方式来结束文章。
因此,文章的行文结构主要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其中主体部分可以包含多个段落和小标题或主题句。
说明文的结构是什么说明文的结构是什么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
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说明文的结构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
说明文的结构1、说明文的结构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结构包括段落)。
2、把握结构的意义。
说明的顺序1、时间顺序:有明确时间词。
2、空间顺序:上---下,左---右,前---后,一般适用于参观游览类或介绍事物类说明文。
3、逻辑顺序:现象---本质,主---次,远---近,简单---复杂,原因---结果。
说明的方法1、说明的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
2、明白各种方法的作用。
举例子:这里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
作比较:这里拿?和?作比较,突出(具体)说明了。
列数字:这里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
例:1 “湖内有大小港岔200余条,半岛50多个,回水长10公里。
”(列数字)2 即使人类不努力登上月球,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高科技也会得到发展,但发展速度要比现在慢很多。
”(作比较)3 “例如研究人类暴露在强辐射条件下的后果,寻找避免辐射对宇航员的血液造成危害的方法,使人们找到了治疗白血病、贫血等血液疾病的手段。
”(举例子)说明方法的作用及意义1. 举例子: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的说明了事物。
2. 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3. 列数字:具体准确为说明对象服务。
说明文的语言1、说明文语言的根本要求是具体,科学性(内容),准确性(语言),简练明确;文学性说明文还要求生动性、形象性。
例: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 第①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答:不能去掉。
一,文章的结构,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
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
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
1、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
例如老舍的猫2、总分式:先总述,再分说。
这种关系还可以演变为“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3、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
4、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
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是写说明文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的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引用、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作假设这11种。
小学常见的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
中学常见的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作引用、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
“作假设”小学和初中不常用,一般是到高中和大学才可能学到。
说明方法的含义(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好处: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更生动形象,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
更具体、更详细。
(3)作比较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好处: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4)列数字(列数据)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好处: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的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5)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有时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明,也属分类别。
好处: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6)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好处: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或把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
)如何答使用说明方法的作用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3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4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5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说明顺序说明顺序,还要看说明的对象。
1,说明事物(例如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2,说明建筑物的(游览),用空间顺序;3,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说明文的阅读方法(1)明确说明对象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如《中国石拱桥》。
2、抓首总括句和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2)抓住事物特征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宽窄、正反)等等方面。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3)归纳说明方法阅读说明文时,可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并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4)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
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
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
(5)整体感知,把握中心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
说明中心就是归纳出一篇说明文说明了被说明事物的怎样的特征,或阐释怎样的事理。
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再归纳说明中心也就不难了。
(6)体会语言准确性准确是说明语言的特点。
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
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中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敌人”性质就不清楚;去掉“之一”就绝对化了。
当然,标点符号的运用1,顿号在汉语中主要有两个用途:1分隔同类的并列的事,通常是单字、词语或短句,当中的停顿较逗号短。
2分隔用汉字作为序号的序号和内文。
1这篇文章描写了飞瀑、祠庙、翠松、古松、洞天和云海。
2表示概数时不加顿号,表示确数时加顿号,他三十六七岁距这里二三里这个小孩有四五岁今天做值日的是四、五组我四、五号去外地。
3.较长的并列成份间可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这翻滚的麦浪,这清清的河水,这大雁的歌唱,使年轻人深深陶醉了。
编辑本段顿号歌并列词语或短语,地位一样并肩站。
顿号用来做分界,读到它时停顿短。
2,叹号的一般用法是用在感叹句和祈使句的末尾,表示抒情和强烈的语气。
但它也可用在反问句末尾,语气强烈,显然有“强词夺理”之势。
例句:我哪里比得上他呀!3,冒号的一般用法是用在称呼、“说、想、是”等词语后面,用来提起下文。
但冒号还有一种特殊用法,这种用法往往被我们忽视,即用于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以总结上文。
例句:②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他本来也以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这一点。
很明显,这种特殊用法与其一般用法相比,是“反其道而行之”。
引号的作用主要有:a.表示引语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d.表示否定和讽刺1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着名字就让人胆颤。
(特指)2在这样的山水间行走,我们也渐渐变得“野”了起来。
(特殊含义,不是真正的“野”)3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
(特殊含义,比喻)使用引号应注意:①引文之内又有引文时,外边的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倘若单引号之内又有引文,那又要用双引号,依次类推。
例如: (一位大娘)接着解释:\"收豆子、红薯的时候,灌正肥哩。
肉香、油多。
俗话说\''八斤灌肉七斤油,啊。
\"②如果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又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
例如: 我联想到了唐朝贾岛的诗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③引文不完整或者说引文作为自己话的一部分,这时,句末点号放在后引号的外面。
例如: 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④如果引文连着有好几段,每段开头都应用一个前引号,直到最后一段的末了才用一个后引号。
⑤如果只把别人的话的大意说出,不照原样引述,这时,不用引号。
⑥问号和感叹号永远放在引号的里面。
引号分段:(一)说话人在前,说的话在后。
例:约瑟说:“爷爷一定有办法。
”这是最常遇到的一种情况,也是最简单的:只要在“说话人说”的后面加上冒号,然后用引号将他说的话引起来就可以了。
(二)说话人在中间,说的话在两边。
例:“非常抱歉,孩子,”大树说,“我现在只是个老树墩,没有什么可以给你的了。
”这种情况就稍微复杂一点,一般用于说的话比较长,并且话有两层意思的情况。
说话人的话仍然是用引号引起来,不过说话人“说”的后面是用逗号的。
(三)说话人在后面,说的话在前面。
例:“噢,我大概猜不出来。
”大兔子说。
这种情况下,说话人“说”的后面是直接用句号。
因为,这是一句话的结束。
(四)说的话很多,引号连用。
例:孩子们太兴奋了,他们不停地喊:“有蛋糕和冰淇淋吗?”“有装饰物吗?”“有礼物吗?”这么多的引号凑在一起,紧密相连,每一对引号之间都是没有其他标点的。
(五)分段的引号这时候,每一段话的前引号和最后一段话的后引号,是一定要有的,至于其他段落的后引号,则是可有可无的。
就我们一般的习惯而言,是不使用的。
如果在双引号中的句子里,还引用由其他人的话,或者名人名言等,要用单引号。
4,破折号主要用法①表示补充说明,用以表示对上文的解释说明或补充。
例如:“亚洲大陆有世界上最高的山系──喜马拉雅山,有目前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括号也表示解释说明,但是破折号引出的解释说明是正文的一部分,是较重要的信息,要读出来的。
而括号里的解释说明不是正文,只是注释,没有它不影响句子的完整性,读时也不必连着正文念出来。
②表示话题转换。
例如:“我在珠海的公司干得挺顺心。
老板对我不错,工资也挺高,每月三千多呢!──我能抽支烟吗?”破折号前是讲述自己情况, 后面突然转而询问对方别的事。
③表示语言中断。
例如:“‘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
”“他很大了,──(顿)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
”前一例的破折号表示下面的话没说出来。
后一例表示说了半句暂时中断,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下去。
④表示声音延长。
例如:“‘顺──山──倒──’林子里传出我们伐木连小伙子的喊声。
”⑤引出下文。
例如:“小姑娘的相貌神态酷似她的母亲,我的心一颤。
眼前又浮现出十年前我在槐树村生活的情景──”这种由破折号引出的下文常常是另起一段。
⑥总结上文。
例如:“其实这位选评者不但缺乏古代文学艺术常识,甚至对一般古汉语词汇的涵义也不甚理解。
他把‘挹注’(挹彼注此,损有余以补不足)讲成‘不在乎,不注意’;把‘含香之署’(尚书省的别称)讲成‘有香味的房子’;把‘怀刺’(怀里揣着名片,‘刺’即今之名片)讲成‘怀抱着有刺的东西’──都是全无根据地乱说一通。
”⑦表示插说。
例如“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选自老舍《想北平》)“就拿他做个例子吧,——其实,这事每人都会碰到——有一次他……”句子的特殊成分,它是句子整体的一部分,但不同别的成分发生结构上的关系,是独立成分。
位置也比较灵,双破折号引出的就是插说,不能用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