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手术治疗臀筋膜挛缩综合征的临床体会_吕炜辉
- 格式:pdf
- 大小:108.86 KB
- 文档页数:1
小切口治疗臀肌挛缩症摘要:目的:探讨挛缩带松解术治疗臀肌挛缩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1 616例臀肌挛缩症患者采用挛缩带松解术进行治疗,手术后积极锻炼,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对1 480例患者进行随访,优1 321例,良130例,差29例,优良率为98%。
结论:挛缩带松解术是治疗臀肌挛缩症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应早期手术。
关键词:臀肌挛缩;小切口;手术自2004年6月~2011年12月共收住臀肌挛缩症患者共1 616例,手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 616例,男992例,女624例,年龄9~26岁,平均13.4岁,超过20岁者38例。
其中双侧1 578例,单侧38例。
来我院第1次手术者1 589例,第2次手术者27例。
1.2 治疗方法1.2.1 手术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详细查体,排除骨盆倾斜及脑瘫等引起的步态异常,侧卧位屈膝屈髋活动,体表扪及挛缩带弹响及宽度尤为重要。
术前常规检查。
硬外或联合麻醉,仰卧位消毒铺巾后,取侧卧位,紧贴大转子上方半弧形切口,长约3.0 cm,见臀大肌筋膜挛缩变性,致密纤维瘢痕样组织呈条索样夹杂于正常肌肉组织中,于肌纤维行走一致,触之质地坚韧,有张力,位于病变中心部位的纤维挛缩组织呈片块状,周边部位呈条索状,紧贴大转子切断挛缩带,再向深面探查,有时可见部分臀小肌、臀中肌挛缩变性,紧靠大转子慎重部分切断。
髋关节活动灵活,弹响消失,交腿阴性,创面严密止血,伤口内放置引流管。
再对侧卧位,另一侧行手术。
1.2.2 术后锻炼:所有患者术后均行屈膝屈髋仰卧位,双膝关节尽量靠拢,并用绷带于大腿下段固定,膝关节下可用软枕垫起。
术后24~48 h拔管。
5~7 d下床,行“一”字步行走锻炼。
10~12 d伤口拆线。
术后2周开始行双膝并拢下蹲训练,翘二郎腿训练。
1.3 疗效评估标准[1]:优:步态正常,并膝下蹲试验阴性,翘腿试验阴性,Ober征阴性;良:步态明显改善,双膝并膝下蹲试验阴性,翘腿试验阴性,Ober征阴性;差:步态无明显改善,并膝下蹲试验阳性,翘腿试验阳性,Ober征阳性。
60例臀肌挛缩的手术治疗日期:05-01-25作者:来源:点击: 406臀肌挛缩征是臀部肌肉、筋膜纤维变性挛缩而引起的以髋关节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多力臀部的反复注射引起,采用手术松解治疗,效果良好。
临床资料本组60例中,男,39例,女21例。
年龄最小4岁,最大40岁。
平均年龄9.8岁,双侧挛缩55例,单侧挛缩5例。
56例有反复臀部注射史。
术后病理证实挛缩带为挛性横纹肌及增生性纤维间质。
临床表现我们根据步态、挛缩范围及髋关节功能,并发症轻重分为三度。
1、轻度:表现为轻度步态异常,慢性不明显,但快跑明显,髋部可有弹响,划圈征(+),臀部外侧可有局限性凹陷并能触及疤痕条索,外展位髋关节屈伸正常,屈髋内收受限最严重约60度左右。
病理基础为臀大肌外侧部分,阔筋膜张肌及臀中肌表面肌腱的挛缩,本组34例。
2、中度:在轻度的病理基础上,挛缩扩展至部分臀中肌、臀小肌。
因此出现明显的外八字步态,蛙式征阳性,尖臀征明显,臀部皮肤与深筋膜粘连,弹性差,髋内收受限明显,最重的屈髋内收限在30-60度。
髋关节外展位屈曲亦受限,双侧挛缩不均衡可引起一侧肢体假性延长,继发骨盆倾斜。
本组21例。
3、重度:臀部肌肉广泛性挛缩,摇摆步态髋关节屈伸,内收均明显受限,臀肌呈板状挛缩,可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股骨头坏死,坐骨神经压等并发症,本组5例。
手术方法1、在转子上横形或弧形切口:于大转子上2cm作切口,切断挛缩之阔筋膜张肌,臀大肌,臀中肌表面肌膜。
2、大转子后纵切或臀后外侧L形切口,可充分显露阔筋膜张肌,臀大肌及臀中、小肌有利于彻底松解。
3、髂嵴切口:自髂前上棘沿髂嵴作切口,切断臀肌起点,于骨膜下剥离髂骨外板,松解挛缩臀肌。
术后并膝固定,切口内放置引流加压包扎,3天后下床锻炼,进行交叉直线行走,主动内收居髋等活动,2-4周后逐渐进行奔跑,跳跃等体能训练。
结果全部病例得到1-4年随访,平均1.6年,根据步态、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体能测试结果分优、良、差三种。
臀肌筋膜挛缩症的手术治疗(附87例报告)
徐世民;胡均平;曹知贫
【期刊名称】《涟钢科技与管理》
【年(卷),期】2004(000)003
【摘要】目的:探讨臀肌筋膜挛缩症的手术方法和疗效。
方法:手术治疗87例臀肌筋膜挛缩症患者。
术中探查臀肌挛缩情况,切断、松解挛缩带,或作臀中肌肌腱延长,术后放置硅胶管引流。
结果:87例患者随访1—7年,平均4年,优良率100%,近远期疗效满意。
结论:该手术创伤小,术后功能较好,是治疗臀肌筋膜挛缩症的较满意手术方法。
【总页数】2页(P58-59)
【作者】徐世民;胡均平;曹知贫
【作者单位】涟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涟钢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2.24
【相关文献】
1.臀肌筋膜挛缩症的手术治疗(附87例报告) [J], 徐世民;胡均平;曹知贫
2.儿童注射性臀肌筋膜挛缩症的手术治疗(附24例报告) [J], 应仲飞;何群慧
3.关节镜下松解手术治疗臀肌筋膜挛缩症疗效观察(附31例报告) [J], 阿曼·艾克热木;夏依扎·卡玛力;沈志敏;徐昌;艾尔西丁;马强
4.重症臀肌筋膜挛缩症的手术治疗(附20例报告) [J], 查振刚;王德就
5.臀肌筋膜挛缩症的发病及手术治疗——附60例报告 [J], 周玉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安全小切口治疗臀肌挛缩症摘要:目的:探讨安全小切口治疗臀肌挛缩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64例患者使用本科自创安全小切口术治疗臀肌挛缩症,随后进行随访,随访时间5个月~5年,对术后疗效进行分析评价。
结果:本组病例采用小切口手术治疗后,所有病例立即达到充分松解,总有效率为100%;术后优良率达97%。
结论:此切口使期在手术中可安全的避开坐骨神经,选择性的切断挛缩束带,保护正常肌肉,避免肌肉剥离时出血及坐骨上切迹处臀上动脉的损伤。
小切口治疗臀肌挛缩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切口;臀肌挛缩症;治疗臀肌挛缩症是小儿骨科常见疾病之一。
手术松解纤维化的挛缩束带为本病治疗的基本方法[1]。
由于手术方法不统一,常使初学者无法选择最佳术式。
笔者近年来设计应用的安全小切口术式,具有松解效果好、安全、易于掌握的特点。
为探讨小切口治疗臀肌挛缩症的临床效果,对64例患者进行小切口术式治疗臀肌挛缩症,术后进行随访,分析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病例,本组病例共64例,其中男38例,女26例,年龄6~19岁;双侧55例,单侧9例。
均有臀部肌内注射史。
1.2 治疗方法:标记挛缩带: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留臀部及髂外侧术区。
分别从0°~90°屈膝位内收患侧髋关节,可见髋关节弹性固定于外展位,以30°~60°为著,一般到90°减轻。
内收下肢时从大转子到髂前翼后1/2处可触及长约20 cm,宽约5~6 cm之纵行束带,即为纤维化的臀肌束带,将其前后缘画线标记。
切口设计:在大粗隆上缘上方6~10 cm处(以患儿身高不同具体掌握),髂后上棘外下方,以髂前外板为依托,做一与挛缩束带垂直的横切口,长约4~5 cm,直达挛缩之臀肌筋膜表面。
松解挛缩束带:横行切开臀肌筋膜,可显露深面之挛缩束带,为灰白色之腱性条索状组织。
分次挑起切断。
再从此切口向前方用剪刀推剪切断位于髂翼前部之挛缩筋膜及肌膜。
小切口治疗注射性臀肌挛缩症目的:评价小切口注射性臀肌挛缩症的效果。
方法:采用小切口治疗具有典型症状的臀肌挛缩症22例。
所有病例均要求早期开始功能锻炼。
结果:平均随访27个月,优良率100%。
结论:采用小切口治疗注射性臀肌挛缩症具有创伤小,愈合快,瘢痕小,外形美观等优点。
标签:臀肌挛缩症;手术治疗Treatment of the Injection-induced Contracture of Gluteal Muscles and Fasciae with Small IncisionCui Haiyong, Dong Bin, Li Qiang【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reatment of the injection-induced contracture of gluteal muscles and fasciae with small incision. Methods:Twentyeight cases of the injection-induced contracture of gluteal muscles and fasciae with small incision were treated by small incision. All cases were asked to do early functional training. Results: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27 months. All cases recovered to normal or nearly normal in gait. Conclusion: This operative approach is safe and simple to operate. Additionally, tissue contracture can be released completely and trauma is small. The therapeutic effect is assured.【Keywords】gluteus contracture; surgical procedures, operative注射性臀肌挛缩症是一种医源性疾病,多发生于儿童时期,是反复多次臀部肌肉注射药物后引起的,常因患儿家长发现步态异常,或两下肢不能并膝下蹲,或坐位时两下肢不能膝上交叉而来就诊。
儿童注射性臀肌筋膜挛缩症的手术治疗(附24例报告)
应仲飞;何群慧
【期刊名称】《青岛医药卫生》
【年(卷),期】1998(000)012
【摘要】臀肌筋膜挛缩症,是由于臀肌及其筋膜纤维变性挛缩,导致髋关节功能障碍的疾患,多见于反复在臀部接受肌肉注射药物的儿童,表现出蹲、坐及行走的异常姿势和步态。
我们于1986~1996年收治24例,经治疗获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4例,男18例,女6例,年龄4~14岁。
病变双侧23例,单侧1例。
23例均
【总页数】1页(P8-8)
【作者】应仲飞;何群慧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第三医院;浙江省宁波市第三医院 315020;31502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6.8
【相关文献】
1.臀肌筋膜挛缩症的手术治疗(附87例报告) [J], 徐世民;胡均平;曹知贫
2.微创手术治疗注射性臀肌挛缩症(附39例报告) [J], 张忠;戴晓明;周清碧;陈勇忠
3.臀肌筋膜挛缩症的手术治疗(附87例报告) [J], 徐世民;胡均平;曹知贫
4.关节镜下松解手术治疗臀肌筋膜挛缩症疗效观察(附31例报告) [J], 阿曼·艾克热木;夏依扎·卡玛力;沈志敏;徐昌;艾尔西丁;马强
5.注射性臀肌筋膜挛缩症(附29例报告) [J], 柯楚群;黄义昌;陈志雄;叶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改良微创术式治疗臀肌筋膜挛缩综合征目的: 通过分析136例臀肌筋膜挛缩综合征的病因及治疗效果,总结微创术式治疗臀肌筋膜挛缩综合征的临床经验。
方法:采用改良微创术式,于大转子顶沿挛缩带弧形切开皮肤及皮下3~4 cm,彻底松解挛缩带,切断挛缩变性的臀肌肌束或者切除部分挛缩臀肌,加压包扎伤口,保持引流管通畅48~72 h,术后采用屈髋屈膝体位,防止切断的挛缩组织再次粘连。
结果:获得随访125例,116例手术效果评价为优,占92.8%;7例为良,占5.6%;2例为差,占1.6%。
结论:采用改良微创术式可达到微创、美观,功能恢复好的治疗目的,是治疗臀肌筋膜挛缩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加压包扎伤口,术后采用屈髋屈膝体位,可防止切断的挛缩组织再次粘连。
标签:臀肌挛缩;微创;外科手术;再粘连臀肌筋膜挛缩综合征主要发生在农村和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至今仍有许多医生对臀肌筋膜挛缩综合征感到陌生,甚至不认识,以致部分患儿被误诊、误治:有的被当成脊柱侧弯做了脊柱侧弯矫正术;有的被诊断成下肢短缩做了下肢延长术;有的则被误诊为骨盆倾斜做了骨盆截骨矫形术。
我科自1999年1月以来,共收治本病患儿136例(获得随访125例),其中在外院误诊、误治的病例有9例,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125例,男67例,女58例;单侧臀肌筋膜挛缩31例,双侧臀肌筋膜挛缩94例;不能跷二郎腿,屈髋时有弹响病症状121例,能跷二郎腿但有跛行4例;可并膝下蹲6例,无法并膝下蹲、两膝分开方可呈蛙式下蹲116例,屈髋严重受限、双臀严重畸形改变、只能站着大小便3例;在外院误诊为脊柱侧弯做了脊柱侧弯矫正术5例,被误诊为下肢短缩畸形做了下肢延长术2例,被误诊为骨盆倾斜做了骨盆截骨矫形术2例。
1.2 手术方法采用改良微创术式,于大转子顶沿挛缩带弧形切开皮肤及皮下3~4 cm,Z 形松解挛缩带,彻底切断挛缩变性的臀肌肌束或者切除部分挛缩臀肌,放置引流,加压包扎伤口。
130
小切口手术治疗臀筋膜挛缩综合征的临床体会
吕炜辉
李宏
贾向农
713400陕西永寿县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对27例臀筋膜挛缩综合
征患者临床手术评价,探讨小切口手术治疗臀筋膜挛缩综合征的疗效。
方法:对27例采用小切口手术治疗臀筋膜挛缩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5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能够正常行走,下蹲
活动正常,
2例下蹲时髋关节僵硬不适,治愈率92.59%。
结论:此手术方式疗效
可靠,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痛苦小、费用低廉。
关键词臀筋膜挛缩综合征微创手术治疗
doi :10.3969/j.issn.1007-614x.2012.19.120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静脉输液逐渐普及,臀筋膜挛缩综合征的病例逐年减少,但在边远山区,对婴幼儿经常肌肉注射抗生素,致注射部位出现硬结,而家属没有及时诊治的患者仍有存在。
近年来也见于一些成年人由于肌肉注射“镇痛新”(Talwin )成瘾,最后引起臀筋膜
纤维化挛缩[1]。
2005年1月 2011年10月采用小切口手术治疗臀筋膜挛缩综合征患者27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9 42岁,平均18岁;双侧病例5例,右
侧12例,
左侧10例,其中术后复发1例。
治疗方法:入院后常规行患侧髋关节
正侧位X 线片检查,
以排除髋关节严重的退行性改变,并在超声波引导下定位坐骨神
经在臀部的体表走向投影并标记,
常规术前准备。
手术过程:麻醉选择吸入麻醉或局部
浸润麻醉,
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向上,常规清洗消毒术区皮肤,
铺无菌巾固定,切口取大粗隆基底部后沿上1cm 处纵形切口,长约0.5cm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肌腱刀水平从
切口由后向前进入,
从深部分离挑起挛缩的筋膜,转动刀柄,使刀刃向上挑断挛缩筋膜,屈膝屈髋,患侧膝关节内侧可触及台面,表明松解彻底。
手术切口用创可贴贴敷即可,并加压包扎。
术后双侧并膝固定,术后3天下地活动,功能锻炼:并膝下蹲运动,使双侧
膝关节始终处于紧贴状态,
每次20次,3次/日,持续1个月。
坐位时翘“二郎腿”,患
肢放在上面,双侧患病,交替进行。
结
果
本组2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个
月 5年,
25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能够正常行走,
下蹲活动正常,2例下蹲时髋关节僵硬不适,治愈率92.59%。
讨
论
臀筋膜挛缩综合征是一种创伤性软
组织疾病,
注射性纤维化使臀筋膜挛缩,若不能及时诊治,随着病情发展,可使髋
关节发生严重的退行性改变,
导致髋关节畸形。
小切口手术治疗臀筋膜挛缩综合
征,笔者认为此方法创伤小(切口0.5cm ),手术时间短(单侧一般需10分
钟),痛苦小,住院时间短,费用低,操作
简便,
易于推广。
该方法适用于>6岁人群,
没有合并髋关节严重的退行性改变。
体会:①臀筋膜挛缩综合征的患者,若合并髋关节严重的退行性改变,存在骨性病变,手术效果差,须另行治疗方案。
对于髋关节骨性病变较轻患者,通过此手
术后,
可阻止髋关节进一步退行性改变;②术前行超声波定位坐骨神经在臀部的
体表走向并标记,
因为此手术方法属于“盲切”,要求术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术中术者应以此标记为标准,避免损伤坐骨
神经;③选择纵形小切口,
因其方向与臀筋膜纤维走向相一致,切口大小与肌腱刀
宽度相当,
肌腱刀水平从切口进入,创伤小,不易损伤深部组织;④在手术操作过
程中,
术者应逐步分离、挑起少许挛缩筋膜并切断,若一次切除过多,易致刀片断
裂;⑤术后并膝固定3天,
术后1个月内加强患肢功能锻炼、
翘“二郎腿”,是防止臀筋膜粘连、
挛缩,导致术后复发关键,手术出现2例效果差,纠其原因,
1例是术后患者没能坚持功能锻炼,1例是患者院外继续肌肉注射“镇痛新”,使臀筋膜粘
连、
挛缩;⑥预防臀筋膜挛缩综合征,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发现臀部注射部位出
现条索状硬结,
应及时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诊治,
经休息,局部理疗,抬高患肢以及局部或全身抗炎治疗可缓解,
保守治疗无效时,尽早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岩,译.坎贝尔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
版社,
2009:772.3
Chen Y ,Jefferson WN ,Newbold RR ,et al.Es-tradiol ,progesterone ,and genistein inhibit oo-cyte nest breakdown and primordial follicle as-sembly in the neonatal mouse ovary in vitro and in vivo [J ].Endocrinology ,2007,148(8):3580.4
Quirk SM ,Cowan RG ,Harman RM.The sus-ceptibility of granulose cells to apoptosis is in-fluenced by oestradiol and the cell cycle [J ].J Endocrinol ,2006,189(3):441.5
张荣生,袁桂莲,陈丽玲,等.尼尔雌醇对围绝经期心脏舒张功能、射血分数及心肌酶的影响[J ].中华医学杂志,1999,79(12):913.6
JChen Z ,Yuhanna IS ,Galecheva -Gargova
Z ,et al.Estrogen receptor a mediates the non genomie activation of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by estrogen [J ].J Clin Invest ,1999,103(8):401.7
聂敏,孙梅励,何方方,等.雌激素对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的作用[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1,23(5):485-489.8周新,涂植光.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24.9
马韬,范振中,何瑞荣.植物性雌激索对豚鼠乳头肌的电生理效应[J ].生理学报,2002,1(4):234.
10马贵州,徐荣和.雌激素受体与心血管系统
疾病.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9,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