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系统控制要求措施测量方法表
- 格式:doc
- 大小:136.50 KB
- 文档页数:8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过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是保障组织信息资产安全的重要手段,它通过一系列的步骤和措施确保组织的信息系统得到有效的保护。
本文将从规划、实施、运行和改进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过程。
一、规划阶段在规划阶段,组织需要明确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目标、范围、政策、风险评估和内外部要求等。
具体步骤包括:1. 确定目标:明确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目标,例如保护信息资产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
2. 确定范围:确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适用的组织范围,包括组织内外的信息系统和信息资产。
3. 制定政策:制定信息安全政策,明确组织对信息安全的要求和期望。
4. 进行风险评估:通过评估信息系统的威胁、弱点和潜在风险,确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重点和优先级。
5. 分析内外部要求:考虑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合同要求等外部要求,以及组织内部的安全需求和业务目标。
二、实施阶段在实施阶段,组织需要按照规划阶段确定的目标和要求,采取具体的措施来构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具体步骤包括:1. 建立组织结构: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任命信息安全管理代表等,明确各个角色和职责。
2. 制定制度和程序: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相关的操作程序,包括对信息资产的分类、访问控制、数据备份等。
3. 资源配置: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合理配置资源,包括人力、技术和设备等,以支持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
4. 培训和意识提升:开展信息安全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员工对信息安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5. 实施控制措施:根据信息安全管理要求,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以保护信息系统和信息资产的安全。
三、运行阶段在运行阶段,组织需要确保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维护。
具体步骤包括:1. 监测和测量:建立信息安全管理的监测和测量机制,定期评估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2. 风险管理: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处理潜在的信息安全风险和漏洞。
3. 事件响应:建立信息安全事件响应机制,对安全事件进行及时的处理和调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文件制修订记录1、目的通过对各项控制措施满足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法律、法规符合性的监视、测量与分析,为策划、实施、持续改进管理体系提供依据。
2、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控制措施衡量、法律法规符合性验证、安全目标、方针贯彻。
3、术语和定义引用ISO/IEC27001:2022标准及本公司信息安全手册中的术语和定义。
4、职责4.1管理运营部4.1.1负责信息安全控制措施有效性、安全方针和安全目标实现程度测量。
4.1.2负责识别与公司有关的法律法规,并检验是否满足。
4.2管理者代表4.2.1负责掌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总体运行情况,并向最高管理者汇报,对最高管理者负责。
4.2.2收集、评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充分性、适宜性的改进建议;4.3管理运营部4.3.1负责获取、识别、更新适用于本公司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的所有法律法规,发布《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清单》,对本程序的实施情况进行组织、监督和检查。
体系管理部负责法律法规的更新以及适用性的确认,并传达给各部门。
4.4采购保障部4.4.1负责每半年对各职能市场销售部门进行监视和测量,对各职能市场销售部门的监视和测量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为纠正和预防提供信息。
4.4.2负责收集的顾客信息安全满意程度信息,并进行汇总、分析和传递。
5、工作程序5.1法律符合性测量5.1.1法律识别由管理运营部负责每半年收集、更新与公司运营有关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编制《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清单》,解读法规要求,在制定公司信息安全规章制度时作为遵循条件之一,必要时对有关人员进行法律法规的理解培训。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须进行相关的法律合规性评价活动:1)原有的法律法规发生变化或者有新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时;2)外部环境标准发生变化或者环境体系进行换版时;3)公司内部或者周边工作环境发生变化时;4)有新的设备或者设施投入使用前;5)一般情况下每年末进行相关的法律合规性评价工作。
各部门根据信息系统日常运行及检测记录,对控制效果、过程的符合性进行相应评价。
ISMS有效性测量方法指南(版本号:V1.0)ISMS有效性测量管理规定更改控制页目录1目的 (1)2范围 (1)3内容 (1)3.1测量数据的收集 (1)3.2体系有效性测量 (2)3.3测量结果的分析与总结 (2)4相关文件 (3)5相关记录 (3)6附录: (4)6.1附录1:《ISMS控制目标和检查内容列表》 (4)6.2附录2:《信息安全目标测量信息一览表》 (4)1目的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测量和分析工作提供指导。
2范围适用于公司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有效性测量和分析活动。
3内容3.1测量数据的收集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收集用于测量的基础数据:日常检查、审计监控系统的回顾、信息安全事件的统计等。
1)日常检查内容要求: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要求的11项控制目标和133项控制措施;公司制定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各项管理规定。
日常检查的内容参考附录1《ISMS控制目标和检查内容列表》,每次检查的具体内容由信息安全经理根据某一控制目标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多少或者潜在的信息安全隐患程度决定。
具体检查情况应填写《日常检查记录表》。
频度要求:每月至少进行1次抽样日常检查。
2)审计监控系统回顾内容要求:系统管理员对各种日志系统、审计系统、监控系统等做抽样检查或定期回顾,要特别关注各种告警信息和错误日志等,以期发现违反和潜在违反信息安全策略的行为与事件。
审计监控系统时应填写《错误日志审核记录表》。
频度要求:每季度每个信息系统至少检查一次。
3)信息安全事件统计内容要求:接受来自公司内、外等各种渠道的信息安全事件报告,由信息安全经理负责根据实际情况填写《信息安全事件报告与处理单》,定期对各种信息安全事故进行分类统计。
频度要求:每季度进行一次。
4)信息安全意识活动内容要求:信息安全意识活动主要有:信息安全培训、信息安全调查问卷、信息安全考试等。
正式员工应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各种信息安全意识活动。
新员工在试用期内必须接受信息安全的相关文件培训。
信息安全技术数据备份与恢复产品技术要求和测试评价方法信息安全技术数据备份与恢复产品技术要求和测试评价方法1. 引言在当前数字化时代,大量的信息数据被生成和存储,而信息安全问题也随之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数据备份与恢复是信息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它能保护企业和个人的重要数据免遭破坏、丢失或泄露。
本文将探讨信息安全技术中数据备份与恢复产品的技术要求和测试评价方法。
2. 数据备份与恢复的意义和挑战数据备份是指将重要数据复制到其他存储位置,以防止数据丢失的操作。
而数据恢复则是在数据丢失或损坏后,通过备份数据恢复到原始状态。
数据备份与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避免数据丢失风险:硬件故障、人为误操作、恶意软件攻击等意外情况都有可能导致数据丢失或损坏,数据备份可以减少这些风险。
- 提供灵活性和可靠性:备份数据可以用于恢复到最新或历史版本,从而提供了灵活性和可靠性。
- 防止勒索软件攻击:备份数据可以在勒索软件攻击后恢复数据而不必支付赎金。
然而,数据备份与恢复也面临一些挑战:- 数据量增长快:随着数据的日益庞大,传统备份与恢复方法可能无法满足需求。
- 数据一致性问题:备份和恢复的数据必须保持一致,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 备份和恢复效率:备份和恢复需要尽可能高效,以减少停机时间和数据恢复的时间窗口。
3. 数据备份与恢复产品技术要求为了确保数据备份与恢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备份与恢复产品需要满足以下技术要求:3.1 数据备份功能要求- 完全备份与增量备份:备份产品应支持完全备份和增量备份两种方式,以提高备份效率。
- 数据完整性验证:备份产品应支持备份数据的完整性验证,确保备份数据的准确性。
- 高效压缩与去重:备份产品应具备高效的压缩和去重功能,以减少备份数据的存储空间。
- 多备份策略:备份产品应支持多备份策略,如本地备份、异地备份和云备份等,以提供灵活的备份选项。
3.2 数据恢复功能要求- 多版本恢复:恢复产品应支持多版本恢复,允许用户选择恢复到最新或历史版本的数据。
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测量27004 N6614 (FCD)标准草案目录0 介绍 (4)0.1 概述 (4)0.2 管理层概述 (4)1 范围 (5)2 规范性引用 (5)3 术语和定义 (5)4 本标准的结构 (9)5 信息安全测量概述 (9)5.1 信息安全目标 (9)5.2 信息安全测量项目 (10)5.3 信息安全测量模型 (12)5.3.1 基本测度和测量方法 (13)5.3.2 导出测度和测量函数 (13)5.3.3 指标和分析模型 (14)5.3.4 测量结果和决策准则 (15)6. 管理职责 (15)6.1 概述 (15)6.2 资源管理 (16)6.3 测量培训,意识和能力 (16)7. 测度和测量开发 (16)7.1 概述 (16)7.2 测量范围识别 (16)7.3 信息需要识别 (17)7.4 对象识别 (18)7.5 测量开发和选择 (18)7.5.1 测量方法 (18)7.5.2 测量函数 (19)7.5.3 利益相关方 (19)7.5.4 属性选择和评审 (19)7.5.5 分析模型 (20)7.5.6 指标和报告格式 (20)7.5.7 决策准则 (20)7.6 测度证实 (21)7.7 数据收集、分析和报告 (21)7.8 记录 (22)8. 测量运行 (22)8.1 概述 (22)8.2 规程整合 (22)8.3 数据收集和处理 (23)9. 测量分析和报告 (23)9.1 概述 (23)9.2 分析数据和产生测量结果 (23)9.3 沟通结果 (24)10. 测量项目评价和改进 (25)10.1 概述 (25)10.2 识别测量项目的评价准则 (25)10.3 监控、评审与评价测量项目 (26)10.4 实施改进 (26)附录A (资料性附录)信息安全测量模板 (27)附录B (资料性附录)测度范例 (29)参考文献 (31)0 介绍0.1 概述本国际标准就测度和测量的开发和使用提供了指南和建议,以评估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的有效性,包括ISO/IEC 27001中用来实施和管理信息安全的ISMS策略、控制目标和安全控制措施。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物理安全技术要求引言信息系统的物理安全涉及到整个系统的配套部件、设备和设施的安全性能、所处的环境安全以及整个系统可靠运行等方面,是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基本保障。
本标准提出的技术要求包括三方面:1)信息系统的配套部件、设备安全技术要求;2)信息系统所处物理环境的安全技术要求;3)保障信息系统可靠运行的物理安全技术要求。
设备物理安全、环境物理安全及系统物理安全的安全等级技术要求,确定了为保护信息系统安全运行所必须满足的基本的物理技术要求。
?本标准以GB17859-1999对于五个安全等级的划分为基础,依据GB/T20271-2006五个安全等级中对于物理安全技术的不同要求,结合当前我国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技术发展的具体情况,根据适度保护的原则,将物理安全技术等级分为五个不同级别,并对信息系统安全提出了物理安全技术方面的要求。
不同安全等级的物理安全平台为相对应安全等级的信息系统提供应有的物理安全保护能力。
第一级物理安全平台为第一级用户自主保护级提供基本的物理安全保护,第二级物理安全平台为第二级系统审计保护级提供适当的物理安全保护,第三级物理安全平台为第三级安全标记保护级提供较高程度的物理安全保护,第四级物理安全平台为第四级结构化保护级提供更高程度的物理安全保护,第五级物理安全平台为第五级访问验证保护级提供最高程度的物理安全保护。
随着物理安全等级的依次提高,信息系统物理安全的可信度也随之增加,信息系统所面对的物理安全风险也逐渐减少。
本标准按照GB17859-1999的五个安全等级的划分,对每一级物理安全技术要求做详细的描述。
因第五级物理安全技术要求涉及最高程度物理安全技术,本标准略去相关内容。
附录A对物理安全相关概念进行了描述,并对物理安全技术等级划分进行了说明。
为清晰表示每一个安全等级比较低一级安全等级的物理安全技术要求的增加和增强,每一级的新增部分用“宋体加粗字”表示。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物理安全技术要求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信息系统物理安全的分等级技术要求。
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工业控制系统漏洞检测技术要求及测试评价方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1任务来源《信息安全技术工业控制系统漏洞检测技术要求及测试评价方法》是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2015年下达的信息安全国家标准制定项目,由北京匡恩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承担,参与单位包括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公安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等单位。
1.2主要工作过程1.2015年5月到6月,联系各个参与单位,进行任务分工和任务组织;研究现有国内外工控安全相关标准,分析各自特点,学习借鉴。
2.2015年7月到8月调研国内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现状,学习、研究、讨论国内外相关的标准及研究成果, 确定并编写总体框架。
3.2015.8-2015.12 编写标准初稿,在工作组内征求意见,根据组内意见进行修改。
4.2016年1月,向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崔书昆老师和王立福老师、石化盈科等行业用户、和利时等工业控制设备制造商、公安3所等科研院所、长城网际等安全厂商征求意见,根据反馈意见多次修改。
5.2016年1月,标准编制组召开研讨会,根据专家在会上提出的修改意见对标准进行修改。
6.2016年5月,标准编制组在“工控系统信息安全标准和技术专题研讨会”介绍了标准草案,听取了来自轨交、石化、电力、冶金、制造业、汽车等行业专家对标准草案的意见并根据专家在会上和会后提出的修改意见对标准进行修改。
7.2016年6月,标准编制组召开专题研讨会介绍了标准草案,并根据专家在会上提出的修改意见对标准进行修改。
8.2016年10月,标准编制组在信安标委第2次会议周上介绍了标准草案,并根据专家在会前会上提出的修改意见对标准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