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F两院院士增选候选人推荐表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办公厅关于推荐、提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法规类别】科技人员【发文字号】科协办发组字[2009]1号【发布部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日期】2009.01.07【实施日期】2009.01.07【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团体规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办公厅关于推荐、提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科协办发组字[2009]1号)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009年院士增选工作从2009年1月开始启动,中国科协归口负责组织所属全国学会推荐、提名两院院士候选人。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推荐、提名单位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以下简称全国学会)可推荐、提名本学会的专家学者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二、标准和条件1.各全国学会要按照中国科学院《关于推荐和初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科发学部字〔2008〕325号)和中国工程院《关于提名和遴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中工发〔2008〕86号),以及增选工作实施办法的要求和标准条件(见附件1、2),在推荐、提名过程中,坚持标准,实事求是,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严把质量关,增加透明度。
在本学会范围内征求意见,要注意征求同行专家的意见。
2.被推荐、提名的人选应为本学会会员,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高级工程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
3.要特别注意推荐符合条件的优秀中青年及长期工作在第一线并做出重大成就和贡献的科技专家。
三、名额及要求各全国学会推荐、提名两院院士候选人的名额,由各学会按照增选院士的标准掌握。
被推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的年龄不得超过65周岁,即为1944年7月1日(含)以后出生;被提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年龄不得超过70周岁,即为1939年7月1日(含)以后出生。
凡2003、2005、2007年连续3次被推荐为中国科学院的有效候选人和被提名至中国工程院的有效候选人,2009年停止1次被推荐和提名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资格。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办公厅关于推荐、提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公布日期】2009.01.07•【文号】科协办发组字[2009]1号•【施行日期】2009.01.07•【效力等级】团体规定•【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研机构与科技人员正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办公厅关于推荐、提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科协办发组字[2009]1号)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009年院士增选工作从2009年1月开始启动,中国科协归口负责组织所属全国学会推荐、提名两院院士候选人。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推荐、提名单位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以下简称全国学会)可推荐、提名本学会的专家学者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二、标准和条件1.各全国学会要按照中国科学院《关于推荐和初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科发学部字〔2008〕325号)和中国工程院《关于提名和遴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中工发〔2008〕86号),以及增选工作实施办法的要求和标准条件(见附件1、2),在推荐、提名过程中,坚持标准,实事求是,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严把质量关,增加透明度。
在本学会范围内征求意见,要注意征求同行专家的意见。
2.被推荐、提名的人选应为本学会会员,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高级工程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
3.要特别注意推荐符合条件的优秀中青年及长期工作在第一线并做出重大成就和贡献的科技专家。
三、名额及要求各全国学会推荐、提名两院院士候选人的名额,由各学会按照增选院士的标准掌握。
被推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的年龄不得超过65周岁,即为1944年7月1日(含)以后出生;被提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年龄不得超过70周岁,即为1939年7月1日(含)以后出生。
凡2003、2005、2007年连续3次被推荐为中国科学院的有效候选人和被提名至中国工程院的有效候选人,2009年停止1次被推荐和提名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资格。
201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候选人提名、遴选工作已经结束。
经形式审查和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审定,有效候选人共485人,现予公布。
自即日起,每位有效候选人的提名材料将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候选人材料公示办法》的要求在其工作单位公示,公示时间为一个月。
中国工程院
2011年05月25日
201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50人)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55人)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64人)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58人)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53人)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40人)
农业学部(52人)
医药卫生学部(69人)
工程管理学部(44人)。
173人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名单
2013-07-01 来源:生物360 作者:koo
201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一轮评审工作已经结束,各学部经过候选人材料审阅、专业组评审、全学部评审和投票等程序(医药卫生学部采用通信评审、工程管理学部候选人在相关专业背景学部评审),从560位有效候选人中产生了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173位,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的规定,现予以公布,欢迎社会各界监督。
投诉受理截止日期为7月31日,匿名投诉原则上不予受理。
中国工程院
2013年7月1日
(各学部名单按照姓名汉语拼音字母排序)
农业学部(18人)
医药卫生学部(22人)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15人)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21人)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24人)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18人)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21人)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19人)
工程管理学部(15人)。
CCF会士名单姓名单位及职务陈道蓄南京大学教授陈国良深圳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亮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熙霖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 钟北京大学教授陈左宁江南计算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戴 浩总参第六十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樊建平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方滨兴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高 文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新贵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启恒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院士胡事民清华大学教授胡伟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怀进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永勤江南计算所研究员金 海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金怡濂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金 芝北京大学教授李 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李伯虎航天集团二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毅总参第六十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中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李明树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李三立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晓明北京大学教授廖湘科国防科技大学教授林 闯清华大学教授林惠民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卢锡城总装备部科技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吕 建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梅 宏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孟小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倪光南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浙江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钱德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沈昌祥海军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沈绪榜中国航天电子基础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史忠植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孙家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凝晖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谭铁牛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怀民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王 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守觉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朝晖浙江大学教授吴恩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吴建平清华大学教授徐晓飞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徐志伟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杨芙清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学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 钹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效祥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尧学中南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清华大学教授周巢尘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兴铭国防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志华南京大学教授。
附件1
2017年两院院士推荐候选人信息表一、个人信息
二、主要学历(6项以内)
三、主要学术经历(10项以内)
—2—
四、重要学术组织(团体)或重要学术刊物等的任(兼)职(6项以内)
—3—
五、在科学技术(或工程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和贡献(3000字以内)
填写2-3项反映被推荐人系统的、创造性的学术成就和体现重大贡献的学术水平的主要工作。
说明在学科领域所起的作用、在学术界的影响和评价,以及(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
—4—
六、10篇(册)以内代表性论文、著作(包括教材)、研究技术报告、重要学术会议邀请报告
希望10篇(册)中含国内刊物发表的文章,每篇(册)应说明被推荐人的主要贡献,包括:提出的学术思想、创造性、研究工作的参与程度、学术刊物中的主要引用及评价情况等(200字以内)。
按以下顺序填写:
论文:作者(按原排序),题目,期刊名称,卷(期)(年),起止页码;
著作:作者(按原排序),著作名称,出版社,出版年份,出版地;
研究技术报告(未公开发表的重要报告):作者(按原排序),报告题目,完成年份;
—7—
—8—
—9—
—10—
七、发明专利情况(10)项以内
请按顺序填写专利申报人(按原排序),专利名称,申请年份,申请号,批准年份,专利号。
并分别简述专利实施情况和被推荐人在专利发明和实施中的主要贡献(100字
—11—
八、重要科技奖项情况(10项以内)
按顺序填写全部获奖人姓名(按原排序),获奖项目名称、获奖年份、类别及等级(如: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8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并简述
—12—
—13—。
附件12017年两院院士推荐候选人信息表一、个人信息二、主要学历(6项以内)三、主要学术经历(10项以内)—2—四、重要学术组织(团体)或重要学术刊物等的任(兼)职(6项以内)—3—五、在科学技术(或工程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和贡献(3000字以内)填写2-3项反映被推荐人系统的、创造性的学术成就和体现重大贡献的学术水平的主要工作。
说明在学科领域所起的作用、在学术界的影响和评价,以及(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
胡永云的研究方向是:地球与行星大气和气候。
他在气候变化和大气环流、新元古代冰雪地球、行星大气与气候等领域做出了系统性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他的研究强调基础性和交叉性。
他于2015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1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9年获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
1、哈德雷环流变宽、其机理和气候效应哈德雷环流是最重要的大气环流系统之一,在赤道附近上升,在副热带下沉,造成副热带干旱。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哈德雷环流应有所响应,而其变化必将对区域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对不同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胡永云等发现了哈德雷环流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存在变宽的趋势,并发现哈德雷环流变宽具有季节性,仅发生在两个半球的夏秋季(论文1)。
使用更多的观测资料,他们进一步证实了该变宽趋势,通过模拟试验,他们提出了海温变暖是导致哈德雷环流变宽的重要因素之一(论文2)。
在此基础上,他们分析了大量模拟结果,提出了温室气体增加和臭氧损耗是导致哈德雷环流变宽的重要原因、而人活动产生的气溶胶对哈德雷环流影响不大(论文3和4)。
这些结果意味着,随着全球变暖,副热带干旱区将向中纬度移动,与副热带相邻的中纬度地区降水将减少,从而影响那里的人类居住环境和生态系统。
胡永云等的发现不仅从大气环流的角度解释了区域气候是如何对全球变暖响应的,而且将区域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论文1是最早提出哈德雷环流存在变宽趋势的研究工作之一,与另外3篇(Fu等2006;Seidel等2007;Lu等2007)差不多同期发表的论文一起,共同开启了气候变化的一个新的热点研究方向,该论文已被SCI引用17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