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等奖)(2)
- 格式:docx
- 大小:11.15 KB
- 文档页数:5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荷花淀》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荷花淀》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简介。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能够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和叙事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比较分析、联系现实等方法,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战争背景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体会主人公们的爱国情怀和英勇精神。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和平,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荷花淀》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简介。
(2)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和叙事手法。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小说中的战争背景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2)分析主人公们的心理变化和成长过程。
(3)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荷花淀》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简介。
(2)引发学生对战争背景下人们生活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填写人物关系表,梳理故事脉络。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小说的情节结构和叙事手法。
(2)深入分析战争背景下人物命运的变化。
(3)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特色。
5. 练习与拓展(1)学生进行课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联系现实,谈谈对战争背景下人们生活的认识。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3. 选择一部与《荷花淀》类似的作品进行阅读,并与同学交流感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和读后感写作,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1 《荷花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科目语文教材版本统编版课题8.1《荷花淀》第2课时一、整体设计思路第八课《荷花淀》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课时1、梳理故事的情节及赏析白洋淀妇女的勤劳善良、深明大义人物形象特点学习任务一: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学习任务二:水生嫂是什么样的形象特点?第一课时2、体味诗化小说的诗情画意的环境和人物情感的含蓄之美学习任务一:品析诗化了的环境学习任务二:品析人物含蓄(诗化)的情感第二课时(本课时)3、理解主题:歌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精神学习任务三:战争那么残酷,孙犁为什么要写得那么美?第三课时二、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语文素养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苦难与新生1.理解诗体小说的特点2.了解抗日斗争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四、教材分析及教学重难点重点:体味诗化小说的诗情画意的环境和人物情感的含蓄之美难点:理解诗化小说的特点五、学情分析本课是一篇诗化小说,学生对于诗体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语言风格主题表达特点比较难理解,需要再巩固提升。
六、教学方法及选用依据讲授法、问答法、诵读法、讨论法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其名称教师行为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导入以《哦,香雪》为例引出诗化小说的特点:1.情节结构:淡化情节,无激烈的矛盾冲突2.环境描写:多有自然景物、民情风俗描写,人、景、情虚实相生,场景描写充满诗情画意。
3.人物形象:淡化人物的典型性,人物形象多正面美好。
4语言风格:具有抒情意味,清新自然,蕴含意象美、诗意美。
5.主题表达: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思考人的命运、人在社会的生存状态、人性的美好...... 回顾所学感知诗化小说的特点环节二:品析诗情画意的环境小组合作讨论,五分钟时间,赏析第3和61段赏析方式:①手法②抓住重点字词③从诗歌角度(先找意象,再说意境)片段一:月色皎洁,洁白的苇席遍地,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花飘香,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恬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片段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表现出荷叶无尽的生命力,写荷箭“高高地挺出来",表现出荷花坚强挺立的气质;荷叶像铜墙铁壁,荷箭像监视来犯之敌的哨兵,表达白洋淀地区的英雄儿女保卫家乡的坚强意志与坚定决心。
3、《荷花淀》教学设计一等奖方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孙犁及其作品的基本特点。
2、分析水生嫂的性格特点。
3、分析小说的景物描写,体会它在刻画人物、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4、分析抗战中妇女的成长。
教学重点:1、目标22、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大家都喜欢看战争题材的小说或影视作品,如:《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等,那么这些作品有那些共同特点呢?学生回答:……我给大家归纳一下:第一、作品中往往塑造了英雄形象,他们要么是机智、勇敢的战士,要么是运筹帷幄的将军。
第二、作家在描写战争时,往往不惜笔墨叙写硝烟弥漫、尸陈荒野的景象。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别于以上风格的战斗作品,那就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学生浏览课文,要求大家为这三个小片段各加一个小标题。
明确: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三、研读课文请大家默读课文,在默读过程中,要求大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并从中挑选一个来进行研究。
(前后桌可以作为一个小组)1、小说的环境描写;2、水生嫂的性格;3、抗战中妇女的成长。
四、鉴赏课文(一)、小说的环境描写1、找出环境描写的有关句段,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文章是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来刻画人物形象的,一提到战争,我们脑海中便不觉闪现出断壁残垣、烈火硝烟、血污泪痕。
主要的环境描写有三处,以第一处为例:皎洁的月光、洁白的芦苇、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花飘香,充满了诗情画意,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宁静,而这些氛围,正烘托了水生嫂勤劳、善良、温顺、淳朴的形象。
2、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1——3)段。
(二)、水生嫂的性格1、本文的环境描写与众不同,本文人物的刻画更是栩栩如生。
学生自由谈谈水生嫂的性格。
师总结:白洋淀妇女的代表人物——水生嫂,她的性格既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温柔、体贴,又有解放区妇女进步的特点——深明大义、坚贞勇敢。
2、让水生嫂用另外一种口吻与丈夫对话,表现的是另一种个性:(很晚丈夫才回来……)女人抬头瞪着他说:“死到哪里去了,这么晚回来!没你的饭了。
语文课文荷花淀教案一等奖《语文课文荷花淀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语文课文荷花淀教案一等奖教学目的:1.了解孙犁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成就,语文教案-荷花淀。
2.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3.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第一教时教学重点:解题;讲析景物描写和情节结构特色。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
(板书课题《荷花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属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光焕发城5县(市)所辖。
这是一片面积为五百平方公里的水域,淀周堤埝环绕,淀内地形复杂,纵横交织着3700条沟壕,把淀面分割成43个大大小小的淀泊,形成淀内有淀、淀间大小沟壕相通的水网泽国景观。
《荷花淀》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呢?本文写于1945年春天,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反响很大。
孙犁自己还说“这篇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
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是献身于抗日的战士们,看到我们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群众的抗日决心日益坚决,而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因此就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之心。
”二、作家作品: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
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
1《荷花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高二选择性必修中《荷花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读语言,感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2.比较学习含蓄传神的细节描写和对话描写。
3体会如诗如画的景物之美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4.学习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鉴赏环境描写、人物对话、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
感受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精神。
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现代著名作家,“孙犁"是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
“七七事变”前夕,曾在白洋淀当过小学教师。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天津日报社工作,并坚持写作。
他的作品显示出作家成熟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完美统一。
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形成了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白洋淀派"。
由于他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散文集《津门小集》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5年春,当时抗日战争已经进入最后阶段。
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正在不断发展壮大,抗日根据地也在不断扩大。
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根据地的广大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和教育下,同仇敌忾,奋起抗敌,表现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保卫祖国、维护民族的独立与尊严,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荷花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为题材,经过精心构思谱写出的一曲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赞歌。
3.题目解说“荷花淀",地名,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中部的湖泊白洋淀的一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
教学过程一、导入(视频电影《荷花淀》)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
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荷花淀》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特点;(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3)提高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作品分析和解读;(3)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和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2)领悟作品中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和对美好情感的赞美;(3)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荷花淀》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3)体验作品中的情感美和艺术美。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2)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性格特点;(3)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 导入新课:(1)简介《荷花淀》的作者和作品背景;(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人物形象和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2)分析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性格特点;(3)阐述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品中的情感美;(2)讨论作品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整理笔记;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在阅读和分析作品时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六、教学内容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对《荷花淀》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8-1《荷花淀》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荷花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赏析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感受景物之美。
(2)品味语言,赏析简洁传神的对话描写,感受人情之美。
(3)通过品味语言,理解“诗体小说”的特点,领会孙犁小说独特的风格。
教学重点品味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感受到作者笔下的景物之美、人情之美。
重点依据(1)本单元阅读与欣赏的重点:品味语言。
(2)文本本身呈现出自然美,人情美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的“诗意美”,进而领会孙犁小说独特的风格。
难点依据《荷花淀》是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但它与一般意义上的战争题材的小说有着截然的区别,有“诗体小说”之称。
对于作者的这种非战争化的把握和处理,学生初次接触,理解起来有些难度。
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法2、多媒体教学法3、问题导引法4、任务驱动法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图片,白洋淀风光视频。
2、布置预习:掌握本课生字词。
上网查询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及荷花淀派的写作风格熟读课文,用小标题概括各节具体内容。
思考:本文通过写一批农村青年,特别是一群妇女在抗日战争中成长的故事,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思想?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课文,创设情境(1分钟)播放白洋淀风光视频,徐徐展开白洋淀的风光图片,教师力求用优美的语言导入。
相传在很久以前,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时,随身佩带的宝镜掉了,摔成了99个大大小小的碎片。
于是地上就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
这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水光天色,美不胜收。
春天,芦苇出水,满淀青翠,每逢清晨,红日映淀底,绿带披霞衣;夏天,鱼跃水面,绿苇摇曳,荷花吐艳,一派水乡景色;秋天,芦花纷飞,稻谷飘香,小舟穿梭往来,渔歌此起彼落;冬天,地冻冰封,一片碧玉,恰似一幅巨大的明镜镶嵌在冀中的原野上。
《荷花淀》优秀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设计优秀6篇课文《荷花淀》教案篇一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一)本文是孙犁的代表作,显示了作家成熟的独特艺术风格,这就是: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发生极大的影响,形成了“白洋淀派”(即“荷花淀派”)。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揣摩的方法让学生欣赏本文,引导学生把握本文的艺术特色:成功的景物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
从而理解小说的思想意义,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步骤可作如下安排:首先,指导学生用10—15分钟,快速阅读全文,同时思考两个问题:作品的主要人物是谁?课文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要求随手将精彩的地方划出来。
接着,提问检查速读效果。
先讨论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作品的主要人物是水生嫂而不是水生?水生嫂从什么样的起点出发,往哪个方面成长?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熟悉课文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结构,进而初步认识水生嫂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
接着,简介孙犁小说散文化、诗化的风格特点,引导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课文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表达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通过朗读讨论,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对话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的精妙,从而加深对水生嫂这一形象及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
(三)因教学时间限制,可仅就“夫妻话别”前的景物描写和“夫妻话别”时的对话及“探夫”前的对话描写进行鉴赏。
其他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靠以练代讲,“举一反三”。
【指点迷津】本文教学难点是对小说总体艺术风格的把握。
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我们可以运用比较法:《荷花淀》是一篇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
许多这类题材的作品都描述敌我双方的殊死战斗,情节曲折复杂,文中刀光剑影,硝烟弥漫,哀鸿遍野。
如《铁道游击队》、《吕梁英雄传》、《地道战》、《地雷战》等。
孙犁则另辟蹊径,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抗日战争。
他不写敌后抗日游击队怎样和日本鬼子打仗(文中虽涉及打仗,但不是主要的),而是写抗日根据地的一群年轻妇女如何在战争环境里锻炼成长,他不以游击队长水生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而是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们作主要人物,通过描写、塑造她们的形象,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英勇抗战的精神;他不刻意追求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精心选择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场景及事情,作为小说的主要材料。
荷花淀教案大班一、教案背景介绍荷花淀,位于中国河北省廊坊市南部,是著名的湿地保护区。
这里盛产着各种各样的水生植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荷花。
荷花淀成为了众多游客和学生进行生态教育的重要地点,而针对大班学生的教案设计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认识荷花淀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了解荷花的生长环境和生命周期。
3. 学习荷花的分类和特征。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5.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手工制作荷花模型。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环节展示一幅描绘荷花淀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
2. 主体教学(1) 认识荷花淀的地理位置和特点通过地理教具或示意图,指导学生找到荷花淀的地理位置,并让他们了解这里的气候、水质等特点。
(2) 了解荷花的生长环境和生命周期通过观察实物或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荷花喜欢在浅水中生长,并介绍荷花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芽、叶、花、果实等不同阶段。
(3) 学习荷花的分类和特征呈现不同种类的荷花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让他们学习荷花的分类和不同种类的特征。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准备一些观察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种荷花的图片和简单描述,学生观察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并逐渐引导他们使用一些专业的词汇。
(5)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手工制作荷花模型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材料,教导他们用纸张、剪刀、颜料等制作荷花模型,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真实荷花来提高模型的仿真程度。
3. 教学延伸(1) 组织参观荷花淀现场,让学生亲身感受和观察真实的荷花及其生长环境。
(2) 进行荷花绘画活动,让学生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观察笔记,以及丰富的想象力来创作。
四、教学评价1. 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观察和描述荷花时是否运用了正确的词汇和专业知识。
2. 评价学生制作的荷花模型的仿真度和创造力。
3. 对学生在参观和绘画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针对大班学生的教学,需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1、《荷花淀》教学设计一等奖方案一、教学设想《荷花淀》这篇小说最能体现孙犁的创作风格,那就是疏朗淡雅的诗情画意与清新质朴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
《荷花淀》虽然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时代,然而作者却滤去了硝烟战火,血污泪痕,用轻快流畅的文笔去描写白洋淀那美丽的风景和那些看似平凡却让人深深感动的人,在美中展现自己所追求的信仰。
它以独特的美吸引着广大读者。
对于这篇笔触独到、极富美感的作品,到底怎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才能使学生真正领悟到这篇文章的魅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呢?根据这篇小说的特点,笔者把教学重点确立为:鉴赏《荷花淀》的人性美。
同时,根据所教学生思维活跃,渴望展现自己的特点,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时主要设立两个环节:一是教师引导学生鉴赏《荷花淀》的女性美,目的是让学生在感悟人性美的同时,学会鉴赏方法;二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独立地鉴赏《荷花淀》的美。
二、教学方法:师生互动。
三、教学重点:鉴赏<荷花淀>的人性美。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孙犁的《荷花淀》。
一提到《荷花淀》,大家便会想到华北明珠——白洋淀,有的同学可能游览过白洋淀,曾被那幽静的淀水、茂密的芦苇、小小的木船、清香的荷花所陶醉,孙犁笔下的《荷花淀》就像白洋淀的风景一样秀美、迷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荷花淀》,去感受、鉴赏《荷花淀》的美。
(二)作者简介(略)(三)分析课文,引导学生鉴赏《荷花淀》的女性美,教给学生鉴赏方法这篇小说写于1945年,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人民的斗争生活。
女性是《荷花淀》描写的重点,作品的主要人物是水生嫂等几位青年妇女,她们是那样平凡,作家的笔似乎又显得那么漫不经心,没有描写她们的相貌,连名字也没有介绍。
然而她们是那样勤劳、淳朴,又是那样美丽多情。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她们、关注她们,与她们产生心灵的共鸣。
教案:《荷花淀》一、教学目标:理解《荷花淀》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能力,提高阅读水平和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认识战争年代人民的生活状态和人性之美,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分析。
作品的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把握作者意图。
如何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视频、相关图片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收集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播放荷花池的美丽图片,引发学生对荷花的兴趣。
(2)提问学生:荷花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荷花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象征意义?(3)引导学生思考荷花与战争年代人民生活的关联,为进入新课做铺垫。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教师提问: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分别有什么特点?(3)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合作探究(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主题思想,探讨作者通过荷花淀这一场景表达的情感和寓意。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及其特点,体会作者在刻画人物时所运用的手法。
(3)教师总结归纳,强调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拓展延伸(1)教师播放相关教学视频,展示战争年代人民的生活状态和人性之美。
(2)学生观看视频,感受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勇敢、坚强,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课堂总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阅读水平和审美能力。
(3)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荷花淀》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和课堂总结等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荷花淀》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把握了作品的艺术特色。
荷花淀教学设计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荷花淀,掌握荷花淀的形成原因以及围绕荷花淀的生态环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地考察、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地调查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自然环境、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荷花淀的形成:通过课堂讲解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荷花淀的形成原因。
2.荷花淀的生态环境:通过实地观察植物、动物和水质等环境指标,让学生了解荷花淀的生态环境。
3.荷花淀的保护与利用: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荷花淀的生态保护工作以及合理利用的方式。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入荷花淀的相关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荷花淀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习环节:(1)荷花淀的形成原因:讲解荷花淀形成的原因,并通过地图和示意图呈现,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
(2)荷花淀的生态环境:带领学生到荷花淀实地考察,观察植物、动物和水质等生态环境指标,并记录在观察笔记中。
(3)荷花淀的保护与利用:讲解荷花淀的生态保护工作和合理利用的方式,并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利用荷花淀。
3.实践环节:(1)生态保护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生态保护活动,如清理垃圾、栽植荷花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荷花淀利用体验:带领学生进行荷花淀利用体验,如划船观赏荷花等,让学生亲身感受荷花淀的美。
4.总结与反思:组织学生进行小结与反思,总结荷花淀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在保护和利用方面的作用。
四、教学资源:1.荷花淀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2.实地考察所需的交通工具和安全设施。
3.观察笔记本和相机等观察工具。
4.清理垃圾的工具和栽植荷花的器具。
五、教学评价:1.观察笔记的完成情况,包括观察的内容、描述准确性及观察结论的得出。
2.参与生态保护活动的积极程度。
3.参与荷花淀利用体验的参与度和体验效果。
4.小结与反思的内容和思考的深入程度。
1、荷花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的一、认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理解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设想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难点:以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为突破口,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本文是课内自读课,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的特点,从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
三、本文确定为文学鉴赏课,采用引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进行师生双向交流。
四、因教学时间限制,仅就夫妻话别前的景物描写和夫妻话别时的对话描写进行鉴赏讨论。
其他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只能靠以练代讲,举一反三。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布置课前预习。
1.全文已空行标明是三部分,用简洁、含蓄、连贯的语言给各部分加个恰当的小标题。
2.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百字左右)。
3.小说的故事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篇小说的三个部分各属于哪个阶段?二、上课开始时提示本课主要教学目标:1.认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和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2.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
3.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4.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检查预习。
1.全文三部分的标题:(1)夫妻话别(2)探夫遇敌(3)助夫杀敌2.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
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3.夫妻话别(开端)探夫遇敌(发展)助夫杀敌(高潮、结局、尾声)四、重点探讨。
1.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提示:景物描写是整个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小说三要素之一。
荷花淀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等奖荷花淀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等奖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荷花淀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手法;2、整体领略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3.以读促写,提高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
2.难点: 通过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感情。
教学方法:阅读鉴赏法、引导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
(板书课题《荷花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
《荷花淀》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呢?导入二:以歌曲《十五的月亮》导入。
二、作者介绍(略)三、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板书:候夫编席夫妻话别(助夫参战)荷送夫参军白洋淀妇女在花马庄寻夫探夫遇敌(感受战争)战斗中不断成长淀遇敌巧脱助夫杀敌助夫杀敌(投身抗战)成立队伍四、赏析本文如诗如画的环境描写。
(略)自然美与人性美的完美统一。
孙犁笔下的战争和我们想像的战争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感受孙犁笔下的战争)归纳概括:景美人美情美3.体会景物之美(1)赏析月下编席一节①引传说激趣。
(引传说创设意境)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
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属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城5县(市)所辖。
教案《荷花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荷花淀》这篇文章,学生能够掌握以下知识点:- 了解荷花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熟悉荷花淀的历史文化背景;- 了解荷花淀的保护与利用情况。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和提炼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荷花淀》,让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利用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对《荷花淀》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归纳总结文章的关键信息。
2.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 (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张荷花淀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荷花淀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预读 (10分钟)让学生快速浏览文章,观察标题、字数和段落结构,提出自己的预测和猜想。
3. 阅读与理解 (20分钟)学生独立阅读《荷花淀》文章,并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包括判断正误、填空和选择题等。
4. 分组讨论 (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文章的重点信息和关键细节,归纳总结荷花淀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保护与利用情况等内容。
5. PPT展示 (15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进行总结报告,并使用PPT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和补充。
6. 完成作业 (10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自然保护区或景点,写一篇简短的文章介绍其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保护与利用情况等内容。
7. 课堂总结 (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给予学生反馈和鼓励。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度;2.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 学生的归纳总结和提炼信息的能力;4. 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五、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当地的自然保护区或景点,进一步了解生态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利用的情况。
三《荷花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上册《荷花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荷花淀》,我们已经熟悉了小说的内容,梳理了情节。
习主席曾说过:“跟着优秀影视剧学文学,已经成为时下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今天我们就把这一部红色经典搬进校园,搬进课堂,筹拍一部属于我们自己的《荷花淀》。
环节一:样片展示(课前拍摄好样片,即夫妻话别片段)【环节导入语】第一节课我们已经探讨了这部微电影的主人公,是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农村青年妇女,描写的是“群像”。
【问题】那么接下来我们来欣赏张亦舟和何嘉乐两位同学拍摄的样片,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水生嫂身上,大家看一看,何嘉乐是不是我们心目中的水生嫂呢?我们从人物对话中进行分析。
【预设】是,因为演出了情感。
(引导词:正所谓一个演员演技的灵魂就在于是否投入了真情实感,演出了真感情)【追问】什么情感?哪里体会出来的?从这处对话你还能读出什么细节?水生又是怎样回答的?为什么这样回答?【预设】“你总是很积极的。
"(重点讲解,引导设计:改写、重音变化。
“就你积极”)“你总是……"是用来表达不满的口气,“很积极”是一种称赞,水生嫂用一种不满的口气表达了自己自豪的心情,责怪中含有赞扬,既埋怨丈夫事先不和家里商量,舍不得丈夫离开,又对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感到骄傲,足见其内心的复杂与纠结。
“你走,我不拦你。
家里怎么办"(重点讲解,引导设计:改写、语气。
“你走,我不拦你。
小华,你带去;爹,你也带去。
”)丈夫参军抗日,她没有理由阻拦,也不会阻拦。
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丈夫一去,家里的担子都落到她身上,不禁心生担忧。
一句“不拦"是深明大义,一声询问是对家庭的责任,对丈夫的依恋。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对于丈夫给予的理解感到欣慰,丈夫保家卫国的选择她予以支持,即使要付出夫妻分离,一人持家的代价。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荷花淀》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荷花淀》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艺术特色。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欣赏文学作品的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想象力,体验作品中的情感,提升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花淀美丽景色的描绘,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2)体会战争背景下人民生活的艰辛,珍惜和平生活。
(3)学习主人公的英勇顽强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分析《荷花淀》中的象征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 理解战争背景下人民的生活状态和英勇斗争精神。
三、教学难点1. 深入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2. 欣赏作者的艺术手法,体会作品的美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荷花淀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2)简介《荷花淀》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结合课下注释,掌握生僻词语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体验作品中的情感。
(2)分组朗读,感受作品的韵律美。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课后作业1. 分析《荷花淀》中的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点。
2. 举例说明《荷花淀》中的象征手法,阐述其意义。
3. 写一篇关于《荷花淀》的读后感,分享你的学习心得。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3. 采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作品中的情感,提升审美情趣。
荷花淀教学设计
阿健
执教班级:高2011级6班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手法;
2、整体领略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
3、以读促写,提咼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
2.难点:通过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感情。
教学方法:阅读鉴赏法、引导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
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
(板书课题《荷花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
《荷花淀》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
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 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呢?
导入二:以歌曲《十五的月亮》导入。
二、作者介绍(略)
三、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板书:
厂夫妻话别「候夫编席
(助夫参战)
荷送夫参军
花<
厂马庄寻夫
L丿探夫遇敌(感受战争)
淀遇敌巧脱
厂助夫杀敌
助夫杀敌L(投身抗战)
白洋淀妇女在战斗中不断成长
成立队伍
但在本文里
四、赏析本文如诗如画的环境描写。
(略)
自然美与人性美的完美统一。
五、赏析小说中的人物语言。
(一)夫妻话别部分水生嫂与水生之间的对话。
1、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表现了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站起来要去端饭也体现了水生嫂的贤惠)。
2、她问:“他们几个呢?”
小生说:“还在区上。
爹哩?”
(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
问,只得再次试探)
3、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
(他爱丈夫更恨鬼子,对有这样的丈夫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
)
4、女人没有说话。
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
家里怎么办?”
(首先表明不反对丈夫参军,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表明她对丈夫的依恋。
)
5、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
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
”
(丈夫这一去,有可能会牺牲,表明水生嫂已经能够比较平静的面对这场离别,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
通过以上人物语言的赏析概括出水生嫂具有体贴、温柔、机敏、识大局、明大义的性格特点。
(二)课堂活动:让学生改写水生夫妻的话别的语言,让水生嫂用另外一种口吻与丈夫对话,表现另一种个性。
(此活动的目的旨在让学生掌握,人物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性。
)
(三)重点赏析以下人物对话: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
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
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
(机智,伶俐,含蓄)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
(爽朗,率真)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稳重,谨慎,想得比较周到)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
(快人快语,急切而真挚)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
啊!”
(羞涩、忸怩,用婆婆作挡箭牌,言虽假,情却真)
通过赏析丰富人物对话,概括四个妇女不同的形象及性格特
点。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看出水生嫂比较理智、冷静其他人探夫心切。
让学生用一首打油诗概括以上人物对话。
参考示例:
“一件衣裳一份情,一句话儿很要紧,快去快回不碍事,只怨婆婆不放心。
”
六.让学生用一幅对联概括本课内容,结束本课。
(此活动主要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另外考查学生对对联这种文体的掌握情况,比如说字数相等,内容相对或相近,上下联不能出现同样的字等。
还有就是此环节可以激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参考示例:
上联:风光美丽白洋淀,战火纷飞黑硝烟。
下联:保家卫国匹夫心,女子也敢上前线
另附一首打油诗:
男子要抗战,女子送衣衫,鬼子来捣乱,一起并肩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