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文言知识积累
- 格式:ppt
- 大小:549.50 KB
- 文档页数:22
《陈涉世家》主要知识点一、课文注音夏(jiǎ)辍(chuò)嗟(jiē)鸿鹄(hú)闾(lǘ)左適戍(zhéshù)当行(hánɡ)度(duó)已失期以数谏(shuòjiàn)上使外将(jiànɡ)兵陈胜王(wànɡ)罾(zēnɡ)间(jiàn)令祠(cí)篝(ɡōu)火忿恚(huì)尉毋(wú)笞(chī)宁(nìnɡ)有种乎为(wéi)坛而盟蕲(qí)铚(zhì)酂(cuó)苦(hù)柘(zhè)谯(qiáo)会(huì)计事社稷(jì)杀之以应(yìnɡ)陈涉比(bì)至陈与(jǔ)皆来二、通假字【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发配。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
【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
【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意图、用意。
【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勿,不要。
【与皆来会计事】“与”(jǔ,與)通“举”(舉),全部,全都。
[形近通假]三、古今异义词【等死】古义:同样是死。
今义:等待死亡。
【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处处。
今义:经常,常常。
【楚人怜之】古义:爱戴。
今义:可怜,怜悯,怜爱。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数的约数。
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藉第令毋斩】古义:即使,假若,表假设关系的连词。
今义:常用以为凭借,假托义。
【今亡亦死】古义:逃走,逃跑,逃亡。
今义:死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月光由门缝射入,这里是“窥伺间隙,不欲令众知之”,可以解为“暗中,暗地里”。
今义:①jiān,意为中间,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②jiàn,意为间隔,间隙。
文言文知识点积累一、常用实词知识点总结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积累卡片常见文言实词例释1.安(1)安逸。
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3)怎么。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4)安稳,安定。
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曾(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3)曾经。
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4)同“层”,重叠。
例:荡胸生曾云(《望岳》)3.从(1)跟,随。
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2)学习。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述而》)(3)追寻。
例:溯洄从之(《蒹葭》)(4)依从。
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6)在。
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7)堂房亲属。
例:赠从弟(《赠从弟》)(8)向。
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4.得(1)能够。
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2)领会。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3)同“德”,恩惠,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4)实施。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得意。
例:怡然自得(《童趣》)(6)得到,获得。
例:优劣得所(《出师表》)5.道(1)(正确的)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2)主张,思想,学说。
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3)路。
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4)政治的理想境界。
例:大道之行也(《礼记。
大道之行也》)(5)仁政。
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积累: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用法集释(一)文章类别:高考研究文言实词: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用法集释(一)1.爱(ài)(1)动词①爱护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⑤通“薆”(ài),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⑥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2)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3)形容词,亲爱的,心爱的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
(《柳毅传》)推导提示:“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思,“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由“喜欢”则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三国演义•失街亭》)②安稳,安定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安逸,舒适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动词①奉养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③抚慰,安抚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孔雀东南飞》)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⑤安心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琵琶行》)(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推导提示:“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3.被(读音一:bâi)(1)名词,被子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杨修之死》)(2)动词①覆盖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②遭受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陈涉世家知识点总结人干什么都得有志气,有了志向才能更好地去努力奋斗,说不定哪天就能完成自己的志向了呢。
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陈涉世家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一、翻译句子:1.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翻译:陈涉年轻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2.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翻译: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翻译:适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时期。
误了期限,按法令都得杀头。
4.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翻译:现在逃走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5.天下苦秦久矣。
翻译: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
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翻译: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7.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翻译: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托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向天下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8.此教我先威众耳。
翻译: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
9.固以怪之矣。
翻译:自然就诧怪这事了。
10.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翻译:又暗使派吴广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夜间用篝火装作“鬼火”,又装狐狸叫,喊道1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翻译: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谈论,都在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12.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翻译:吴广故意屡次扬言要逃走,使尉恼怒,让他责辱吴广13.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翻译: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守卫边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十分之六七。
1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翻译况且大丈夫不死便罢,死就要干出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15.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翻译:(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16.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翻译:几天后,(陈胜)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来集会商议大事。
《陈涉世家》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司马迁(约前145一前90年),字子长,西汉夏阳(现在陕西韩城南)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
后人把这部书称为《史记》。
公元前209年,以陈胜、吴广为首的戍卒九百人在大泽乡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节选的这一部分记述了这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军的浩大声势。
陈涉正是怀着这种“鸿鹄之志”带领农民揭竿而起,揭开了反抗秦王朝残暴统治的序幕。
知识积累重点实词1.之:去、往。
(辍耕之.垄上)2.怅:失望。
3.尝:曾经。
4.苟:如果。
5.若:你。
6.太息:长叹。
7.燕雀:小鸟,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8.鸿鹄:天鹅,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9.適:通“谪”。
適戍,强迫去守边。
10.屯:停驻。
(九百人屯.大泽乡)11.次:编次。
12.当行:当在征发之列。
13.会:适逢,恰巧遇到。
14.雨:下雨。
15.失期:误期。
16.亡:逃走。
17.举:发动。
18.举大计:发动大事,指起义。
19.等:同样。
(等.死)20.死国:为国事而死。
21.苦秦:苦于秦(的统治)。
22.立:指立为国君。
(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23.数.(shuò):屡次。
(扶苏以数.谏故)24.谏:古代下级对上级提意见或建议。
25.上:臣下对皇帝的敬称,这里指秦始皇。
(上.使外将兵)26.怜:爱戴。
27.唱:通“倡”,首发。
28.指意:意图。
29.足下:指对方,古人对别人的敬称。
30.念鬼:考虑卜鬼的事。
念,考虑、思索。
31.威众:威服众人。
32.丹:朱砂。
33.书:写。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34.王.(wàng):称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35.罾.(zēng):鱼网,这里作动词,就是用网捕。
36.间.(jiàn)令:暗使。
间:私自,偷着。
37.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精选课后作业【40】(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10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1】解释加点词。
(4分)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③委而去之④环而攻之【小题2】与例句中“之”字用法或意思相同的是(2分)例句:三里之城A.多助之至B.天下顺之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D.环而攻之【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2分)原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4】本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得出什么结论?(2分)(用原文回答)【答案】【小题1】①这②凭借,靠③放弃④包围每个1分【小题2】C【小题3】示例:所以君主(得道者)要么不战(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分,每个分句1分,译错一处不得分。
【小题4】示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分,每句1分。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文言实虚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
要求解释的词,虚词要能辨出一词多义;实词,要识记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用法。
如,虚词“以”的用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C中“之”与例句都是“结构助词,的”。
A中为动词,到;B、D为代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九下22课《陈涉世家》知识梳理【文学文化常识】1、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他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出狱后,不顾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创伤,发愤著书,终于写成《史记》。
2、作品《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大事年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前四史”(1)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2)东汉史学家班固的《汉书》,纪传体断代史,包括帝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
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前206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23年)。
(3)南朝宋史学家范晔的《后汉书》,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
这部书记载了整个东汉(自光武帝刘秀至献帝刘协)近二百年的历史。
(4)晋朝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
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译文】(中括号加粗的为重点字义)陈涉世家《史记》陈胜是阳城县人,表字叫涉。
吴广是阳夏县人,表字叫叔。
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道受雇佣耕作,(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之:去、往](休息),惆怅了好久,对同伴们说:"如果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
"同伴们笑着回答他:"你给人家耕地当牛马,哪里谈得上富贵啊?"陈胜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燕雀:泛指小鸟,比喻庸人。
鸿鹊:天鹅,比喻志向远大的人]!"秦二世皇帝元年七月,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九百人临时停驻在大泽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陈涉世家》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作者简介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他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出狱后,不顾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创伤,发愤著书,终于写成《史记》。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古诗文基础知识积累4、一词多义得:(1)二者不可得兼/故不为苟得()(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3)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童趣》() (5)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是:(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湖心亭亭看雪》()(2)当是时,妇手拍儿声《核舟记》()(3)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弈喻》()(4)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弈喻》()(5)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间:(1)中间如拉崩倒之声《口技》()(2)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3)又何间焉《曹刿论战》()(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5)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6)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山坡羊·潼关怀古》()(7)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陈涉世家》()(9)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举:(1)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2)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3)管夷吾举于市《生于忧患》()(4)董生举进士()(5)欢庆/举世无双()(6)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绝:(1)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醉翁亭记》()(2)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4)以为妙绝《口技》()(5)群响毕绝《口技》()(6)绝巘多生怪柏《三峡》()(7)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与朱元思书》()(8)虽杀臣,不能绝也《公输》()(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为学》()利:(1)天时不如地利《得道多助》()(2)兵革非不坚利《得道多助》()(3)父利其然《伤仲永》()(4)利尽南海《隆中对》()(5)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乐羊子妻》()(6)初一交战,操军不利《赤壁之战》()益:(1)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2)满招损,谦受益/有所广益《出师表》()(3)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4)益习其声《黔之驴》()(5)有所广益《出师表》()出:(1)方其出海门《观潮》()(2)出则方叔、召虎《上枢密韩太尉书》()(3)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观潮》()(4)君谓计将安出《隆中对》()(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记()(6)力恶其不出于身《大道之行》()(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奉:(1)为妻妾之奉《鱼我所欲也》()(2)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发:(1)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上枢密韩太尉书》()(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4)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3)舜发于畎亩之间《生于忧患》(5)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6)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许:(1)杂然相许《愚公移山》()(2)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3)高可二黍许《核舟记》()(4)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5)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6)曳屋许许声《口技》()因:(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2)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3)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4)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用:(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2)遂用猖獗《隆中对》()(3)贤能为之用《隆中对》()(4)此用武之国《隆中对》()说:(1)秦王不说《唐雎不辱使命》()(2)请说之《公输》()(3)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4)《爱莲说》()(5)稻花香里说丰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6)或说处杀虎斩蛟《周处》()使:(1)派秦王使人谓安陵君《唐雎不辱使命》()(2)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3)使子为使《晏子使楚》()(4)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6)得一人之使《穿井得人》()(7)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杞人忧天》()若:(1)若为佣耕《陈涉世家》(2)若夫霪雨霏霏《岳阳楼记》()(3)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4)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5)若听茶声然《核舟记》()(6)若士必怒,伏尸二人《唐雎不辱使命》()质:(1)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2)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3)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三人成虎》()(4)文质彬彬()致:(1)听妇前致词《石壕吏》()(2)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3)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隆中对》()假:(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 (2)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朝天子·咏喇叭》( ) (3)乃悟前狼假寐《狼》( )(5)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为学》( ) 达:(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 ) (2)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 (3)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4)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送东阳马生序》( ) 遗:(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送东阳马生序》()(2)深追先帝遗诏《出师表》()(3)得遗金一饼《乐羊子妻》()(4)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愚公移山》()夷:(1)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2)船背稍夷《核舟记》()(3)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上枢密韩太尉书》( )顾:(1)顾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顾《陈太丘与友期》()(2)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4)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舍:(1)至舍《送东阳马生序》/屋舍俨然《桃花源记》()(2)舍文轩而窃敝舆《公输》/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3)意难决舍/故决然舍去《上枢密韩太尉书》()(4)舍与你的《范进中举》()知:(1)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2)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3)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学而》()(4)不可谓知类《公输》()(5)其真不知马也《马说》()(6)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食:(1)食不饱,力不足《马说》()(2)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3)主人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色:(1)征于色发于声《生于忧患》()(2)满面尘灰烟火色《卖炭翁》()(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口技》/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4)年老色衰()(5)或遇其叱咄,色愈恭《送东阳马生序》()从:(1)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2)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3)溯洄从之《蒹葭》()(4)民弗从也《曹刿论战》()(5)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6)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7)赠从弟《赠从弟》()(8)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故:(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3)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4)公问其故《曹刿论战》()(5)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6)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鄙:(1)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信:(1)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3)谓为信然《隆中对》/岂信然邪《墨池记》()(4)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加:(1)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2)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3)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4)既加冠《送东阳马生序》( )(5)大王加惠《唐雎不辱使命》( )安(1)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4)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难》()(6):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7)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可:(1)高可二黍许《核舟记》/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2)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3)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4)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5)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6)驴至则无可用《黔之驴》( )何:(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2)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3)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 )(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5)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步出夏门行》( )(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7)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唐雎不辱使命》()(8)又何间焉《曹刿论战》()见:(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2)胡不见我于王《公输》()(3)曹刿请见《曹刿论战》()(4)子墨子见王《公输》/乃入见《曹刿论战》()(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6)见往事耳《孙权劝学》()(7)昨夜见军帖《木兰诗》()孰①我与城北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③是可忍,孰不可忍()修(1)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2)雨村便急忙修书《红楼梦》()(3)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4)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隆中对》()(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6)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之行》()诚:(1)帝感其诚《愚公移山》()(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诚如是,则霸业可成《隆中对》()蔽:(1)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狼》()(2)蔽林间窥之《黔之驴》()(3)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4)一言以蔽之()甚:(1)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2)流辈甚称其贤《送东阳马生序》()(3)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4)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5)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6)水陆草木之花甚蕃)《爱莲说》()(7)官人,吃甚下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若:(1)若为佣耕《陈涉世家》()(2)若夫霪雨霏霏《岳阳楼记》)()(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4)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5)若听茶声然《核舟记》()期:(1)陈太丘与友人期《陈太丘与友期》()(2)君问归期①未有期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①②)(3)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4)公等遇雨,皆已失期《陈涉世家》()(5)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五柳先生传》()过:(1)秦汉经行处《山坡羊·潼关怀古》()(2)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3)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4)况才之过于余者乎《送东阳马生序》()(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闻:(1)余闻之也久《伤仲永》()(2)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3)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4)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5)博闻强识()善:(1)岂爱人之善《墨池记》()(2)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公输》()(3)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4)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私:(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私见张良《鸿门宴》()(3)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及(1)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3)及反,市罢,遂不得履《郑人买履》()(4) 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如:(1)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2)闻水声,如鸣佩环《小石潭记》()(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4)如法炮制()(5)如意算盘()(6)洛阳亲友如相问《芙蓉楼送辛渐》()(7)两狼之并驱如故《狼》()所以:(1)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2)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尽:(1)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出师表》()(2)造饮辄尽(《五柳先生传》()(3)林尽水源(《桃花源记》()(4)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6)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7)利尽南海(《隆中对》()五、重要虚词将下列各句的序号填在上表中“例句”相对应的“以”的用法列项中(1)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2)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3)生以乡人子谒余《送东阳马生序》(4)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7)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9)必以信《曹刿论战》(10)策之不以其道《马说》(11)以弱为强啊《隆中对》(12)受命以来《出师表》(13)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唐雎不辱使命》(14)何以战《曹刿论战》(15)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16)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17)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18)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19)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20)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21)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2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23)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24)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25)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 (26)撰长书以为贽《送东阳马生序》(27)必以分人《曹刿论战》(28)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29)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30)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31)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将下列各句的序号填在上表中“例句”相对应的“之”的用法列项中(1)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2)愿终守之《唐雎不辱使命》(3)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4)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5)燕,赵,韩,魏闻之《邹忌讽齐王纳谏》(6)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7)小大之狱《曹刿论战》(8)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唐雎不辱使命》(9)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10)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雎不辱使命》(11)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2)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13)马之千里者《马说》(14)何陋之有?《陋室铭》(15)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16)公将鼓之。
《陈涉世家》重点难点解析陈涉世家是中考古代文学常识的重点篇目,也是常常失分的地方。
这篇课文选自司马迁的《史记》,是我们复习的重点篇目。
一、文言知识积累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固定格式) b、度秦皇帝之怒c、请数击沛公(书信用语) d、因击沛公(正式名称) 2、翻译下列句子(1)使…恼怒。
(2)要让秦朝的官吏恼怒。
3、《陈涉世家》是本课的重点篇目,所以要弄清楚每个时间节点,可以先来看看文章的结构:时间顺序:陈胜、吴广起义到陈胜吴广失败;3-5:陈胜、吴广为人佣耕;6-9:发动戍卒起义;10:屯长; 11:戍卒; 12:假使; 13:三年后,陈胜吴广之死。
二、重点难点突破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述了陈胜、吴广发动戍卒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并得到周文等人响应,继续斗争的故事。
2、起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起义胜利的原因是“戍卒皆呼万岁”,是由于“戍卒”对“盗”的怨恨,是由于农民积极参加和支持。
3、最后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话回答)最后失败的原因是秦的武装力量强大。
“戍卒皆呼万岁”。
4、陈胜的形象分析。
陈胜是一个穷苦的劳动者,深受“苟富贵,无相忘”的思想影响,所以他才揭竿而起,准备起义。
陈胜起义前已经充当“戍卒”,熟悉秦朝的法律制度,所以他能够带领戍卒发动起义。
陈胜只是个被雇佣的耕田者,因此他没有经济实力,也就没有可靠的武装。
但是他头脑机敏,性格勇敢,敢于反抗暴秦。
陈胜指挥起义,攻打秦军的营垒,攻克楚国都城,自立为王。
他以起义军首领的姿态出现,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的。
二、重点难点突破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述了陈胜、吴广发动戍卒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并得到周文等人响应,继续斗争的故事。
2、起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起义胜利的原因是“戍卒皆呼万岁”,是由于“戍卒”对“盗”的怨恨,是由于农民积极参加和支持。
3、最后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话回答)最后失败的原因是秦的武装力量强大。
课题《陈涉世家》课时3-1教学目标1、懂得文中实词“为、当、行、次……”的意思,虚词“之、以、固”等的用法。
2、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万分省略等到语言现象。
3、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1、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写。
2、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3、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课前准备(教具、预习作业等)学生反复诵读,并结合学生所掌握的历史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在领悟文意时,要求学生看懂注释,并能说出起义的原因、准备和经过即可。
在教师指导下分析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陈涉世家》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史记》共130篇,叙述了从黄帝开始到汉武帝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6500字。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一部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著作。
鲁迅曾将它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按《史记》体例,“世家”是王侯传记。
司马迁把陈涉列入“世家”,说明他对陈涉的肯定态度。
司马迁,字子长,是我国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二、课文词句理解积累:1、生字阳夏(jiǎ)嗟乎(jiē)適(zhé)戍当行(háng)陈胜王(wàng)罾(zēng)篝火(gōu)忿恚(huì)笞(chī)徇(xùn)酂(cuó)柘(zhè)谯(qiáo)社稷(jì)2、通假字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因获罪被发配到很远的地方。
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被坚执锐“被”通“披”。
3、词类活用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用作动词,是“以……为苦”,即“认为……苦”的意思。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指、目:名词用作动词,“用手指着”“用眼睛看着”忿恚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