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案-湖南省湘潭市湘机中学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格式:doc
- 大小:371.50 KB
- 文档页数:9
课题: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学习目标1. 识记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史实,认识复辟帝制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2.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理解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
3.搜集民国成立后社会生活变化的史料,掌握民国初年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4.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重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状况,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难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特点,民族工业发展“黄金时期”的原因,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课型及课时安排新授课,一课时三.自学自导1.阅读第20课,梳理本课所讲的知识点。
2.用双色笔重点圈划出重点知识3.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出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阅读课本内容,回答下列问题,试一试,你能行!1.袁世凯称帝的时间是?袁世凯称帝后引发了什么后果?2.北洋军阀派系有哪一些?代表人物都有谁?各派系占据哪些地方?3.府院之争的时间是?谁和谁的矛盾引发了府院之争?4.中国参与一站的时间是?中国对一战有哪些贡献?5.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是什么?6.民国初年经济、社会有哪些新气象?7.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旗帜是什么?阵地是什么?有什么意义?(二)反馈落实(3分钟):通过本节课的预习,你还有哪些疑惑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三)梳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10分钟):(四)例题导引(5分钟):阅读课本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民国初年的经济社会发生了什么样的新变化?(五)迁移训练(10分钟):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变的表现及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六.当堂检测)(9分钟)(请大家用5分钟的时间独立完成,2分钟的时间与同桌讨论你的疑惑,2分钟的时间我们进行整体解答与总结)1.民国初期,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公司条例和商人条例,明确了公司的法人性质、法律地位及组成形式、开办条件、权利义务、应负责任等。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学目标】1.能够分析北洋军阀统治的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唯物史观)2.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历史事件(时空观念)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并进一步感悟近代中国人对民主政治和救亡图存的不断探索。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1.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2.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
3.民国初年社会生活新气象。
难点:1.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2.新文化运动。
【教学过程】导入: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
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
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张海鹏概念解析:北洋军阀:是中华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
袁世凯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
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
时间限断: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到1928年张学良东北“改旗易帜”结束。
共计十六年。
划分北洋军阀统治的两大时期(一)袁世凯独裁专制(1912.3-1916.6)(二)北洋军阀割据混战(1916-1928年)1.皖系统治时期(1916.6--1920.7)2.直系统治时期(1920.7-1924.10)3.奉系统治时期(1924.10--1928.10)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一)袁世凯复辟帝制忽而临时总统,忽而正式总统,……忽而召集国会,忽而解散国会,忽而内阁制,忽而总统制,忽而任期总统,忽而终身总统……使全国民彷徨迷惑,莫知适从,政府威信,扫地尽矣。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课标要求】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的第二课,主要内容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包括三部分内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这一时期的基本脉络是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独裁统治、破坏民主共和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反对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包括袁世凯统治时期与北洋军阀割据时期,袁世凯统治时期的政治特征是:对内专制统治、对外投靠帝国主义,相对统一状态;北洋军阀割据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军阀割据,分崩离析,政局动荡,人民困苦;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黄金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文化: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本课内容处于近代中国探索史的范畴,政治民主化在此阶段遭遇挫折,中国的民主化进程遇到逆流;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获得显著发展,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也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
本节课在整体上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辛亥革命中国民主制度的确立,下启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总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近代化步伐在缓慢前行,中国民主革命的新生力量也在悄然孕育。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4班,班级共40人,全班只有十六个学生选历史课,通过前期问卷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学生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这段历史几乎一片空白、对民族工业等概念不清楚,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
通过短期接触发现高一新生对于历史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课堂上喜欢思考问题,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但是他们学习历史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缺乏理性思维和建构知识的能力,对知识的领悟和理解还需要教师的帮助,特别是面对新教材中许多新概念、新名词会茫然无措、难以消化,为尽快适应高中学习,一方面可以提前布置一些内容让他们课下展开学习,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让他们融入历史、走进历史,在探究、探讨、交流中突破认知上的瓶颈,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高中历史课教案课题: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背景和特点。
掌握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发展和变革。
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文化状况和变化。
分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和局限性。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能力,通过讨论和研究活动加深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理解。
二、教学材料: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图片和视频素材。
相关的书籍、文章或研究资料的摘录和介绍。
白板、彩色粉笔或马克笔。
三、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展示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兴趣,提出问题,如“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特点是什么?”讨论学生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认识和疑问,引入本课的主题。
政治背景和特点(10分钟):介绍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背景,如辛亥革命后的动荡局势、军阀割据等。
解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的特点,如军阀混战、政权不稳定等。
分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局势对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经济发展和变革(20分钟):介绍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发展和变革,如新式工业的兴起、外商投资的增加等。
解释这些经济变革对中国社会和民生的影响,如城市化进程、社会阶层变动等。
引导学生思考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和不平衡性。
文化状况和变化(15分钟):介绍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文化状况和变化,如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科学思想的传播等。
分析这些文化变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冲击和改变。
讨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文化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总结和讨论(10分钟):总结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强调其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性。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和局限性。
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批判性评价。
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课堂讨论和自己的研究,撰写一篇关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小论文,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的第二课时。
本课内容主要包含四个子目,第一子目是“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第二子目是“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第三子目是“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第四子目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这四个子目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后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上的一些表现。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已涉及政治上的中华民国的建立、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军阀割据;经济上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文化上的新文化运动等知识。
本教学设计的授课对象是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学生,他们对于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掌握相对较好,对这一时期的一些史实有着一定了解。
但是,对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缺乏宏观的认识,透过纷繁史实探求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特征尚有困难。
三、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时间轴,梳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政治势力的主要政治活动,并对其政治活动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2.能够提取不同类型史料的信息,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3.能够将多则史料进行整理、对比、辨析,运用史料作为证据对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问题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并深化对教材史论的理解。
4.能够从近代化的视角归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发展的特征,认识这一时期矛盾交织、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感悟中国人民在不断觉醒中不屈不挠、顺时而动地向近代社会转型。
四、重难点分析基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结合本校学生学情,确定本课的重难点如下:教学重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上的表现教学难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时代特征五、设计思路本设计以“旧邦新造”为教学线索,从“‘旧邦新造’的时代背景”、“‘旧邦新造’的具体表现”和“‘旧邦’该如何‘新造’”三个环节重点讲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外交、风俗、经济、文化五个方面的表现并理解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第20课妇女解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学案【课标要求】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学习目标】通过对文字、图片等多种史料的分析、整理,运用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原理,能够分析北洋军阀统治的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认识这一时期黑暗与光明并存的近代化道路。
通过了解近代知识分子为实现救亡图存所做的探索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探讨,增强承担民族复兴任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培养家国情怀。
学生能够掌握从历史发展的不同视角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面貌。
难点: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一、“破碎神州日已曛”(一)袁世凯独裁专制(1912-1916年)1、阅读教材,厘清袁复辟前期准备的时间线索及思考其用意。
2、思考袁世凯为什么要废除《临时约法》转而颁行《中华民国约法》?与日签订“中日民四条约”和袁世凯复辟帝制之间有何联系?(二)北洋军阀割据混战(1916-1928年)表1图2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思考军阀割据的混战局面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不利影响?(三)捍卫民主共和二、“独立自养求嬗变”(一)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1、阅读教材,思考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二)民国社会生活的新气象三、“于无声处听惊雷”结合教材,请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一)新文化运动的概况结合教材,请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1.兴起标志:2.代表人物:3.核心内容:4.主要阵地:(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为她而奋斗”随堂习题1.(2020.7·浙江高考·11)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
其指导发展实业的机构是A.实业部B.参议院C.钱业公会D.工业建设会2.(2020·全国Ⅰ卷高考·29)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案课标解读时空坐标
1.识记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史实,从“唯物
史观”角度认识复辟帝制的失败是历史的
必然。
2.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从“历史解
释”角度理解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
3.搜集民国成立后社会生活变化的史料,
从“史料实证”角度掌握民国初年社会生
活的新气象。
4.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从“唯物
史观”角度认识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
影响。
1.袁世凯复辟帝制
(1)袁世凯上台的标志:1912 年3 月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2)复辟帝制的过程
①1913年11月,下令解散国民党。
②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③1914年底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④1915年5月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
⑤称帝:1915年10月,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
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2.护国运动
(1)背景
①袁世凯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
②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③全国人民强烈反对袁世凯称帝。
(2)概况
①时间:1915 年底。
②地点:云南。
③人物:唐继尧﹑蔡锷﹑李烈钧。
④过程: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
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
(3)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
知识点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背景
(1)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中难以产生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内部派系纷争。
(2)帝国主义的支持。
(3)各军阀凭借手中掌握的军队,争权夺利。
2.概况
(1)直皖、直奉军阀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
(2)“府院之争”: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重新召开国会,但进展不顺。
1917年5月,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
(3)张勋复辟: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
3.护法运动
(1)原因: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就任国务总理,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2)开始:1917 年8 月,南下的150 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举孙中山为大元帅。
(3)结果: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1918年孙中山辞去大元帅之职,护法运动失败。
4.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概况:1917 年8月14 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方面。
(3)影响
①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②中国劳工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知识点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民国初年经济的发展
(1)原因
①内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
②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2)概况
①发展速度和规模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