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那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21.54 KB
- 文档页数:7
一、教案基本信息《那树》的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学反思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那树》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段落进行恰当的仿写和续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3)培养学生对社会公正和人类命运的关注。
三、教学内容1. 课文《那树》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课文的讨论和交流。
4. 写作练习:仿写或续写课文中的句子或段落。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生对课文《那树》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小组合作交流答案。
3. 修辞手法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4. 讨论与交流: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句子或段落进行仿写或续写,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能力:通过学生写作练习的质量和创意性,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写作,评估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公正的关注程度。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我也注意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水平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那树)教学设计和反思(那树)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以“生命〞为主题的第三单元第十课(那树)。
这篇课文是X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曾得到许多专家的好评,而且这篇散文丰富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值得我们认真揣摩品味、观赏。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常年造福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开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可以看出现代文明的开展与自然的关系已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在语文教学中亦应受到关注。
文章采纳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表达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
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一、教材分析:本文不仅是一篇非常好的语文学习材料,同时也是一篇认识自然、透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教科书,其中的思想价值、感情价值、审美价值、文学价值等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运用发挥。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常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开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的感慨。
文章以第三人称客观的表达,按大树的生命顺序表达了这棵千年古树的凄惨遭遇。
作者分别描写了大树早期,近期,现时三个阶段的故事,中间穿插传闻,感人心魄,启人深思。
文章写作思路清楚、明澈。
描写和表达为主,少有议论。
文章言语生动、老练、简洁,描写性和形象性很强,言语富有表现力,感染力,感情色彩强烈,表情达意含蓄,使文章意味深长,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大树的同情以及对人类罪恶行径的批判与憎恶。
本文在言语、写作思路等方面都值得学生品味学习,其中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意义尤为深远。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累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绩。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方法与过程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渐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那树》教学反思(通用10篇)《那树》篇1【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对本文的深层挖掘能力,重新认识生命及人与周围生物的关系等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1、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老树的命运。
2、难点在于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
【教学设想】教师试图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教学课时】一课时。
【辅助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那树》教学反思篇2这篇写了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
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
少有议论,用形象打动人心。
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本文时,我注重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另外,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
最后,我用田震一首《好大一棵树》歌结束本节课,在歌词中再次感受那树的精神魅力,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总的来说,整节课效果不错,但是,课后我再仔细斟酌,发现有以下不足之处。
第一,就是品味与欣赏这个环节,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
文中有很多富有感染力的句子,比如“绿着生,绿着死”“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等,这些平淡语言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可以感受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品性,更能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界宝贵的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
这些对培养学生对散文的语感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这个环节我没有很好的把握,缺乏正确的引导,导致有很多富有感染力的句子,学生自己很少有能够自己去发现和品味的,而是我是赶着学生发现的,或是我代替学生发现的。
第二,教师的点评不到位。
课堂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教师的时间少了,是否意味着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备课,再怎样把课堂连缀起来?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轻描淡写了呢?当然不是。
那树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理解树的形象和命运。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法与学法教学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教法与学法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学法决定教法,教法制约、影响学法。
因此我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等,力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中快乐地学习。
本课使用教具为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树倒在了人的刀斧电锯之下,台湾作家王鼎钧就曾对一棵树的命运感叹不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散文《那树》。
(板书课题作者)二.出示目标三.生字词倒坍()引颈受戮()虬须()周道如砥()辗进 ( ) 刽子手()踝骨()紊乱()嚼啐()皴皱()四.走进那树,感知树的形象自由朗读课文第1-8段,思考:作者笔下的“那树”是一棵怎样的树?明确:枝繁叶茂、古老、生命力旺盛、饱经沧桑、坚固、无私奉献、默默无闻·······五.说说那树的命运1.那树为什么被砍?2.如果没有交通事故,那树又会怎样呢?请说明理由。
请同学们跳读课文7—12段,边读边标画相关语句。
(1)生自学(2)小组合作讨论(3)生展示明确:(1)课文第10段:“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七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
于是人死。
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可见是因为一次交通事故,树被砍了。
(2)那树还是会被砍,从课文的这些地方能看出来:第7段:“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树的存在与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冲突。
“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那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读赏析,感受“那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2、在语境中品味语言,感受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3、合作探究,创造性解读课文,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重点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那树的形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
2.散文主题的多元化解读。
教学过程:一、走近作者:他,1925年生于山东临沂,自幼受中国古典文学熏陶,14岁开始写诗,四十余年笔耕不辍,共出版各种文学体裁的作品达五十种,以散文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一生淡泊名利,力求穷毕生之力“写出全人类的问题”。
他对散文艺术努力开拓,最终成为一代散文大家,被称为台湾十大著名散文家中成就最大者,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崛起的脊梁”。
他, 坚持为人生的主张, 有一类散文属于“咏物寄意”,用这种文学样式来表达作家对人生深刻而独特的领悟,散文《那树》就是此方面的的代表作。
他就是台湾当代作家,今天,我们就走近那树,体味王老在那树身上寄予的深刻的情思。
(板书那树)二、目标展示:1、品读赏析,感受“那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2、在语境中品味语言,感受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3、合作探究,创造性解读课文,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
(选一生朗读,明确学习目标,使本节课有章可循)三、走进那树,感知树之韵1、请同学们速读文章前5段,筛选重点信息,并浏览其他段落,思考:文中的那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学生独立思考,并结合相应的小组交流、合作探究)2、师生互动,并随机板书,构画成大树的模样:古老坚固繁密敬畏忍辱负重无私奉献善良有爱心过渡:就是这样一棵树,可亲、可敬、可爱,如此美丽的生命,最终的结局却是------被人类无情地毁灭了(生答)。
三、凝望那树,探究树之死(一)学生角色扮演:如果你是一名警察,请你为“那树”做一份死亡登记表。
(角色扮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扮演中让学生完成对文本重要信息的感知)过渡:一是醉酒驾驶,一是超速行驶,请同学们想一想,这起事故,到底是不是那树的责任?对,树没有责任,可文中却连用了三个看起来理所当然的词语,同学们发现了吗?请谈一下理解。
《那树》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共3篇《那树》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1《那树》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一、教学目标1. 掌握并理解《那树》全文的主要内容。
2. 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表现手法。
3.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细节,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感情,理解和体会语言的表达和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采取交互式教学,主要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参与的方式开展教学。
教师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学生参与: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阅读、分析和讨论,通过互动的方式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呈现树木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以此引出本文的主题。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课前阅读整篇文章,认真理解文本。
阅读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根据文章回答,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文章的内容:1)文中提到了那棵树建筑于一个家园的中央,这说明了什么?2)阅读文章开头第一句话“They had been together since the house was built.”,你认为这句话暗示了什么?3)在文章的结尾,“He never had to wait for visitors because it was always filled with one or two peoplewho wanted to rest or just talk.”,为什么这棵树成了一个自然的聚集之地?4)文章用了很多极具表现力的形容词和名词,谈谈你觉得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以及它们给你的感受。
3. 探究语言表现教师为学生介绍文章中的一些语言表现手法,让学生了解这些手法是如何加强和丰富文章的表达:1)拟人:在文章中出现了“the tree seemed to talk back”和“the tree was not happy”等句子,这是一种拟人的语言表现。
《那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理解树的形象与命运;2、品读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3、主题探讨,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失落的深刻焦虑与忧思。
教学重点:品读语言,理解树的形象与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从那树的命运中思考作者对传统文化失落的深刻焦虑与忧思。
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法、赏读法、启发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布置预习: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画出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做好旁批。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出示人在树下休息的图片,请学生猜一个字。
(休)由古人的造字智慧谈感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携相持)。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当代作家王鼎钧的散文——《那树》(板书:那树)(二)出示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理解树的形象与命运;2、品读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3、主题探讨,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失落的深刻焦虑与忧思。
(三)扫清字词障碍倒坍()引颈受戮()(说文解字:戮)虬须()周道如砥()碾压()刽子手()佝偻()踝骨()屹立()荫庇()默契()紊乱()(四)感知树的形象:1.速读课文第1-8段,思考:作者笔下的那树是一棵怎样的树?请用“那是一棵______________的树,因为课文第_______段中这样说“______________”的句式回答。
2.预设回答:茂盛的树(第2段);坚固稳定的树(第2段);沉默的树(第5段);有奉献精神的树(第3、4、5段)。
小结:那是一颗古老、坚固、执著、坚韧、茂盛的树。
3.预设1: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
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
指导学生带着舒缓的语气读这句话,重读四个“立”字,读出那树执著、坚韧的品质。
4.预设2: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那树忍辱负重、默默奉献的品质,指导他们用缓慢的语气,重读“仍”“更”,读出那树的深沉。
《那树》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2、能力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
2、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
【教学难点】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课时及辅助教具】一课时,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先请大家欣赏田震的歌曲《好大一棵树》。
人类和树木的关系非常密切,正如歌中所唱的,树是大自然中的强者,茂盛繁密。
树是人类的朋友,给人们浓浓的绿荫、心神的安慰。
但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车轮的碾压下,它面临的是怎样的命运呢?……这节课我们共同关注台湾作家王鼎钧笔下那棵树的命运,看看那棵树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思考。
二、出示学习目标(自读)1、了解作者,积累词语。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三、介绍作家(生读)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
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等。
四、检查预习展示生字生词:生字注音佝偻(gōu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荫庇(yìn):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lù):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iú):卷曲的胡子。
《那树》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那树》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那树》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那树》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阅读文章,全文为记叙文。
文章主要讲述了两个少年在夜里偷鸡时发现的一棵戴着白花的树,他们被树的美丽所吸引,同时也被树上的一只乌鸦所引导,最后通过一番追逐和百思不得其解,他们走了出去,也了解了疏离之美。
二、教学目标1、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价值。
通过文学作品,感知生活的真谛,体味生活的美好。
2、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特点和结构。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尤其是抓住关键词,理解文章中的含义。
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发现和表达文学作品描写物的独特视角。
5、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和表达文章的主旨和主要内容。
2、了解文章的结构和特点。
难点:1、理解乌鸦的象征意义和疏离之美的内涵。
2、通过词语和语句描写,形成对树的形象感性认识。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请出示一棵树的图片,请同学们围绕这棵树说出自己的感受。
2、预习请同学在课前阅读《那树》。
在预读时,特别关注乌鸦、白花和“走了出去”等关键词,提前理解文章的大架构和主要内容。
3、听读以上门逐句朗读该文章,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语感。
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抓住关键词,对学生进行反复培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讲授教师通过讲授,介绍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以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关键内容。
5、思维引导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那树》中乌鸦、白花和“走了出去”等关键词的理解,并在老师指导下归纳总结出这些词语的象征意义。
第二课时1、导入引导学生自由发挥,发表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看法。
2、解释在上一课中,学生已经归纳出“乌鸦”“白花”和“走了出去”的象征意义。
请同学们自由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给出相关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3、创造性思维请同学们回忆文章中树的形象描写,发现作者蕴含的独特视角,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些表现形式。
《那树》教案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赏析语言,品形象,悟情感。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目标2、3课时安排:一课时《那树》教学实录一、导入激趣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关于小种子的成长故事。
(教师动情讲述)在一个明媚的春日,小种子“盼盼”经历了无数个黑夜的煎熬之后,顽皮地从土里钻了出来。
他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看到天这么蓝,水这么清,“盼盼”就想呀,我要快快长大。
于是他拼命地吮吸着大自然的雨露甘霖,拼命地把自己的根扎向大地的怀抱。
多少年过去了,“盼盼”终于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春天,他摇摆着自己的嫩叶,唱出动听的歌声;夏天,他敞开胸怀,洒下浓浓的绿阴;秋风起了,他仍然一身绿色,一对对相爱的情侣,在他的默默注视下,牵手走过;白雪皑皑的寒冬,他毫无畏惧地挺立于凛冽的北风,冰雪中给人一股生命的暖意。
四季轮回,寒暑交替,“盼盼”老了,略显佝偻,可他那一身绿色却依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同学们,老师的故事讲完了,能告诉我从“盼盼”的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吗?生1:我感受到了树的坚强和执着。
生2:我感受到了一种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生3:我觉得“盼盼”是非常快乐和自由的。
师:是啊,这是一棵多么坚强、快乐的树呀!可就在他为人类奉献了大半辈子的时候,厄运却开始悄悄地降临……下面就让我们随王鼎均先生一起继续那树的生命故事。
(板书课题)二、速读理解师:快速阅读课文,并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咱们本堂课的第一个学习目标,对此大家有足够的信心吗?(学生自信而响亮地回答:有!)幻灯片出示:速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学生计时速读,概括主要内容。
生1:写了一棵老树的故事。
生2:我觉得这样概括不够准确,我的概括是:课文记叙了一棵老树被人类无情杀戮的悲惨命运。
师:补充概括得很好,简洁准确!正如这位同学所说,其实咱们概括记叙性文章的主要内容只需紧紧地扣住两个要素:对象,事件。
《那树》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那树》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1《那树》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那树》的主旨和情节,能进行表述和自己的理解。
2.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深入挖掘人物性格,探究人物行为背后的内心世界。
3.通过“描写性格细节”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看见或听见”整个小说,善于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感受文学作品所体现的生活语境。
4.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和艺术素养意识,以“用美来磨心灵”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环境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描写性格细节”的方法介绍:学生能够理解为什么要写这些细节,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细节。
2.《那树》中各个角色的性格分析:划分角色,进一步深挖人物性格,找到相应的描写细节,理解人物行为背后的内在动机和情感,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复杂内涵和人性深度。
三、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10分钟)(1)出示一张《那树》小说的封面和几张跟树有关的图片,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心中的这棵树,情节在哪里,人物形象是怎么样的,学生进行简单的联想与讨论。
(2)介绍“描写性格细节”的方法,给学生演示思路图,并在黑板上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方法的运用思路与目的。
2.主题展示(20分钟)阅读小说《那树》第一部分,学生自觉阅读,认真倾听,展示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然后请学生按照角色进行分组,就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交流和讨论,让学生理解小说中不同角色的特点和心态。
通过教师的指导,学习文章范文,并进行讲评和评析,让学生明确“描写性格细节”的方法以及运用思路。
3.深入分析(40分钟)(1)学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再次认真读一遍《那树》第二部分。
老师在黑板上列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递进地进行思考和分析,主要问题包括:①为什么叔叔一家人会选择在农村生活?②小说的主题是什么?③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什么突出的性格特点?如何通过性格细节表达?④小说中树的形象很重要。
《那树》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那树》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课。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是以“生命、自然”为专题,选编的四篇课文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以具体生动的事例反映了面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抒写感悟。
这个单元的主题内容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面对此类的思考;二是继续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
整篇文章的思路非常清楚,作者独具匠心的描写文段、情感的表达等可以让学生朗读、分析、临摹运用。
2.本课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的名作。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通过细致的描绘,多种写法的应用,充分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3.本文情感丰沛,思想深邃。
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
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
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思想启迪,指导形成正确价值观。
(二)教学对象分析1.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学生由于年龄所限,没有太多相关情感,经历和体验也很不足。
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感情,也有着丰富敏感的心灵。
教学要务必深入文本,深入领会树的品质,结合学生有限的经历,延伸拓展,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的共鸣,并联系自己身边的实事,体会作者的情感,受到熏陶和感染。
2.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本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学生积累了一些散文阅读经验, 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非遗的申报等新闻使学生已经对这一话题有了一些思考和感悟,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这样可以减少本篇课文教学的难度;而且,我们的学生经过了两年的“自主和谐高效”的课堂模式训练,具备了较高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他们基本能够独立完成自学预习,并能够和小组成员一起落实和掌握预习内容。
3.本节课的困难点主要体现在让学生感悟作者对发展与文明关系的的思考,懂得通过呵护美好来热爱家园、乡土、和国家。
《那树》教案与教学反思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散文成就,掌握生字词。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树的生命历程。
(重点)3.感知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它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
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二、预习展示1.走近作者。
作者王鼎钧,台湾著名散文家。
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等。
2.默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
佝偻..(gōu lóu) 倒坍.(tān) 荫.庇(yìn) 踝.骨(huái) 虬.须(qiú)周道如砥.(dǐ) 引颈受戮.(lù)佝偻: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倒塌。
荫庇: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虬须:卷曲的胡子。
这里指树根。
周道如砥: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3.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意,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示例:①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他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发展让路的主旨。
②本文写了一棵老树绿着生,生为人类、生为大地而最终绿着死的悲剧生涯,揭示了人类文明造成的灾害,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
③本文写了一棵老树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和思考——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教师总结:各位同学的看法各不相同,到底孰是孰非,让我们探究一番再作决断。
三、合作探究(一)理清行文思路1.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
明确:全文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
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大树,写大树妨碍了道路发展引起人们的议论,使人们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那树》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知识FI标1、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FI标2、培养学牛阅读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F1标3、培养学牛对文本的深层挖掘能力,重新认识牛命及人与周围牛物的关系等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老树的命运。
教学难点:从老树的命运屮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
教学设想:教师引导试图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一步理解牛命的意义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教学分析:《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
那树用自己的牛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牛,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牛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
另外,还应引导学牛联系牛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讨论点拨法3.站读法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谈话:课前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出示课题:那树。
文屮的树是一棵怎样的老树,最后它的命运如何?(它是一棵这么古老的,坚固的,茂盛的,给人带来荫蔽的树,)引导:作者是如何表现那树的特点的?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描写记叙)设计意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学生对社会文明发展利弊的思考,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思维习惯。
本环节就是要教学生从文题入手分析课文。
让他们对本节课要学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二、站读赏析体味情感(一)学课文的第九到十二段。
过渡:就是那株长久地造福于人类的老树最后又遭遇了什么样的命运?学牛读书后举手回答。
《那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音以及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逐
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
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1、导语设计
人们常常把我们居住的地球称为“绿色星球”,这是因为居住在地球上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枝繁叶茂的树木用绿色装点着我们的家园。
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树木倒在了人的刀斧电锯之下。
台湾作家王鼎钧曾对一棵树的命运慨叹不已,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那树》。
2、检查学生的字音及词语解释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
1、请你概述那树的故事。
2、请你以“那是一颗——的树”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那树的品质和特点。
(边听老师朗读课文边思考问题)
三、品读课文
1、请用直线划出表现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
你觉得那些词语用得好?
2、请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
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请你想象一下,蚂蚁和那树告别时,它们会互相倾诉些什么呢?
四、体验反思
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将如何处置那树?(学生畅所欲言)五、作业
请你以“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冲突”为话题,写一篇练笔,体裁不限。
六、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人类是充满智慧的,我希望我们人类能够早日找到一条万全之策,让人类文明之花在充满生机的绿色星球上绚烂开放。
《那树》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较高,对语文学科知识的领悟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较强,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但个别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字体潦草、上课不注意听课,不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等,还需要老师多加关注。
《那树》效果分析
一个环境主题的文本,表面上是在写环保,而深层次里,又反映了人性,人与自然等许多深刻的东西。
所以,要上好此文,必得让学生认识到一点人性上的东西,而且要有深度。
所以我努力用语文的办法来教语文!用语文的方法来提升思想情感价值观!
“这篇文章记叙了一棵老树被人无情杀戮的悲惨命运。
一棵老树,它毫无保留地奉献着它的绿、它的阴凉,却在某一夜被无情的电锯宣判了死刑,这不能不说是悲剧。
之后学生一上课,便入了文,入了情!带着感情读标题相当不错呀!
语文课堂离不开朗读。
可起到升华情感的效果!读这种教法贯穿整个课堂,课堂才能够情感起伏!
现在想来,我对文本的主题挖得还是不够深!备课时只想到
环保或者人性的丑恶方面,虽然多少涉及文化发展的负面影响却对人们对悲剧的麻木这方面没有涉足。
所以备课时,对文本应细细地读,细细地品,不品出深意,不品出深度绝不罢体!
《那树》教材分析
《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
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
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另外,还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合作研讨。
注重多层对话,全面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那树》评测练习
1、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将如何处置那树?(畅所欲言学生)
2、请你以“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冲突”为话题写一篇练笔,字
数不限,体裁不限。
《那树》课后反思
《那树》是王鼎钧散文的代表作,一篇散文,它可供教学选择的内容有很多,到底选什么内容来教学?凭什么选这个内容来教学?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去思考。
在对本课时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既考虑了《那树》是散文的文体特点,又考虑了大多数学生学习本文的能力需求,因而选择了《那树》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和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两个内容为本课时的教学点。
以往的课堂教学,我们大都能够把确定的教学点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至于呈现的顺序是否合理,呈现的是否合乎逻辑思考上的层次,这些我们往往注意的不够。
我在对《那树》进行教学设计时,在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点后,我通过反复研读文本。
当然,这一课时的教学还有不足之处,比如,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和见解,我给予的评价和引导还不够或不到位,这应是以后课堂教学需要提高的地方。
《那树》课标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
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
台湾著名作家王鼎钧的《那树》就是一篇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散文。
这篇散文通过叙述一颗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之情,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因此,这使得文本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倾向都呈现出了一定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既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又给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留足了空间。
所以,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既要突破这种复杂性给学生的阅读带来的困难,又要在突破这一困难的同时充分利用文本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从而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向文本的深处,读出文本中思想和情感的厚度。
基于新课标的理念和《那树》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布置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本课时将以文本的文眼句“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为主线和抓手,以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为课堂教学活动形式来展开本课时的教学活动,并在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中品味文本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