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城市进入研究】重庆城市进入性研究-正合
- 格式:pptx
- 大小:21.61 MB
- 文档页数:179
重庆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引言本报告借助数据对重庆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进行深度剖析,从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绿地总面积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全面、客观的角度展示重庆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真实现状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制定战略、为投资者投资提供参考和借鉴。
重庆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专题报告的数据来源于权威部门如中国国家统计局、重点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等,数据以事实为基准,公正,客观、严谨。
本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本报告旨在全面梳理重庆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的真实现状、发展脉络及趋势,相信能够为从业者、投资者和研究者提供有意义的启发和借鉴。
目录第一节重庆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现状 (1)第二节重庆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3)一、重庆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三、重庆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占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比重统计 (3)四、重庆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五、重庆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六、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七、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八、重庆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6 第三节重庆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7)一、重庆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 (7)二、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三、重庆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占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四、重庆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五、重庆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六、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9)七、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9)八、重庆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同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0)第四节重庆市绿地总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11)一、重庆市绿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11)二、全国绿地总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11)三、重庆市绿地总面积占全国绿地总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11)四、重庆市绿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12)五、重庆市绿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12)六、全国绿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13)七、全国绿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13)八、重庆市绿地总面积同全国绿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4)图表目录表1:重庆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现状统计表 (1)表2:重庆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表 (3)表3: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表 (3)表4:重庆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占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比重统计表 (3)表5:重庆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表 (4)表6:重庆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表7: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表 (5)表8: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表9:重庆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6表10:重庆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表 (7)表11: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表 (7)表12:重庆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占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比重统计表 (7)表13:重庆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表 (8)表14:重庆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表15: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表 (9)表16: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表17:重庆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同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表18:重庆市绿地总面积现状统计表 (11)表19:全国绿地总面积现状统计分析表 (11)表20:重庆市绿地总面积占全国绿地总面积比重统计表 (11)表21:重庆市绿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表 (12)表22:重庆市绿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2)表23:全国绿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表 (13)表24:全国绿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3)表25:重庆市绿地总面积同全国绿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14。
城市进入研究一、城市投资环境研究1.1城市能级:城市区位、城市地位、1.2城市属性:•行政区划•城市资源特点•城市发展历程1.3人口分析•人口总量及变化、人口结构、人口净流入流出1.4宏观经济•GDP(总量、增速、结构、人均指标,与同级别城市对比)•全口径财政收入(总量、增速、结构,与同级别城市对比)•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增速、结构,与同级别城市对比)•居民财富厚度(居民存款余额,与同级别城市对比)1.5产业发展•产业结构特点、产业布局、规划1.6城市规划•城市整体规划•区域规划分析•交通规划•配套规划1.7城市格局及未来发展方向1.8城市投资环境研究总结二、土地市场研究2.1 城市土地市场特性分析2. 2 历年土地供求分析•历年土地供应、成交量分析•历年土地分物业、分环线供求结构2.3土地成交价格•历年土地价格、楼面价分析•溢价情况及溢价率分析2.4 土地相关政策分析2.5 近期(2016年以来)土地成交明细2.6 土地市场总结分析三、商品房市场研究3.1开发运营概况•开工、竣工量分析•同级别城市对比分析3.2 供求分析•分析城市供求量走势,分析供应节奏及市场容量。
•同级别城市对比分析3.3 存量分析•分析城市存量情况,判定市场压力及影响。
•城市各区域存量分析3.4 成交价格分析•通过对市场成交价格走势进行分析,对市场表现及价格策略进行评价。
•同级别城市对比分析3.5结构性分析•供应结构、成交结构、价格结构,通过结构性分析挖掘市场机会点。
3.6企业及项目成交表现•近年以来企业销售排行榜•近年以来项目销售排行榜四、区域&板块研究4.1.1 各区域&板块概况4.1.2片区房地产市场分析•各区域&板块市场供、求、存、价、结构等市场分析•板块潜在供应•未来发展趋势研判4.1.3片区域&区价格评估综合结论1.各板块价值研判2.各版块综合价值评判a)各板块风险点与机会点b)各板块综合评比4.2 重点区域&板块分析4.2.1基础条件评估4.2.2片区现状与潜力分析•板块属性界定•板块功能布局•板块交通、产业现状•板块规划与价值判断4.2.3片区房地产市场分析•板块市场供、求、存、价、结构等市场分析•板块潜在供应及结构•板块典型热销、滞销产品特征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研判五、典型企业研究5.1重点企业的进入各区域的情况•项目分布、基本情况•销售情况、存量情况5.2重点企业在各区域的土地存量情况•土地储备情况及分布•主要采取的拿地策略•主要采取的竞争策略5.3典型企业拿地方式研究六、企业进入建议6.1进入板块建议6.2拿地方式建议6.3产品匹配建议6.4风险控制建议。
重庆地名调查报告篇一:城市道路调查报告城市道路调查报告一.调查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各界、各地出于不同需要和其他地域的联系日益密切。
而这种联系的建立与交通密切相关。
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交通更是密不可分。
为了让城市更加和谐美好,生活更加方便,我们必须了解和研究城市交通发展状况和限制因素以找出解决制约城市交通发展的方法,更好地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二.调查的目的以武汉城市交通为实证,分析武汉城市交通发展现状,对武汉市城市交通的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并从制定有特色的城市交通发展规划、推进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加强城市交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武汉市构建人性化城市交通的途径。
三.调查内容(1)了解城市道路规划与城市规划、城市用地规划的关系;(2)了解城市道路横断面组成、红线规划以及城市道路红线规划和横断面设计的关系及问题;(3)了解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平面交叉口、立交等设计和运营的矛盾和问题;(4)了解交通标志、标线、交通信号,加油站,公交、出租车停靠站,绿化,地上杆线、地下管线,排水设计等设计和运营的矛盾和问题;(5)了解沿线建筑物、单位、居民出行与城市道路交通的关系及问题。
(6)其它内容四.调查范围友谊大道徐东交叉口至铁机路交叉口。
六.时间安排第十六周,实地调查,整理调查资料;第十七周,查阅资料,分析主要问题,找出造成原因,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第十八周,撰写调查报告。
1.概述武汉是中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汉水汇合处,素有九省通衢之称。
武汉市现辖11个城区2个郊区,市域总面积8467平方公里,主城建成区面积约250平方公里,由隔江鼎立的武昌、汉阳、汉口三镇组成。
XX 年武汉市全市常住人口831万,主城区户籍人口370万人,国内生产总值1348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万元(约 2200 美元。
)XX年底,主城区车行道宽度在5米以上的道路总里程为 1310公里,总面积为2548万平方米,路网密度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人,道路面积率达到%。
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耦合研究城镇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城镇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4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8%。
然而过去的城镇化发展速度过快,城市规模无序扩张,资源利用粗放,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城乡二元结构及其导致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依然显著,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动力。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指出,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土地城镇化过快,资源利用粗放低效,城镇空间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和生态承载力较弱,城市管理水平不高等等。
可见,城镇化发展速度快,但发展质量不高。
城镇化是我国未来拉动内需的最大动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因此,无论从外部环境还是内在要求而言,必须改变过去城镇化发展方式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随后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明确了新型城镇化是未来10-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标志着我国从此进入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
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原有城镇化发展方式而言的,是经济增长方式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区域发展关系从不协调向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城市发展与乡村繁荣和谐的发展道路,是以人为本、兼顾公平、和谐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由于目前对新型城镇化质量测度尚未形成成熟的指标体系和测度框架,也鲜有系统地研究各影响要素与城镇化质量之间和内在关系相关成果。
因此,有必要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测度体系,以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分析影响城镇化质量的要素及其与新型城镇化质量之间的耦合协同关系,揭示各影响要素对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内在作用机制。
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测度评价指标体系,分析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新型城镇化质量的耦合关系,针对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的问题,结合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基于对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模式、发展经验的回顾,以及对既有研究成果的归纳比较,提出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质量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着力解决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质量测度和影响因素耦合问题;采用定量分析方法(AHP层次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方法,提出以城镇化发展水平和效率为主要测度维度的“新型城镇化质量测度评价指标体系”,对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在时间序列、空间截面上进行测量和比较;通过分析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质量与主要影响因素的耦合匹配关系,总结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制约因素,提出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对策建议。
构建宜居重庆的SWOT分析及对策建议摘要:文章基于宜居城市评价的科学内涵,结合重庆当前的实际,阐述了建设“宜居重庆"的必要性。
运用SWOT战略分析重庆“宜居城市”建设内外部的优势和挑战,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把重庆建设为全国宜居城市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宜居重,SWOT分析,对策建议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管理职能向服务性的转变,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城市的主人翁就对城市生活各个层面的环境与质量有更高的要求。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不仅仅是城市的发展,出现了衣、食、住、行等涉及生活质量方面的许多问题,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房价偏高、城市犯罪等.2007年5月30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公布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宜居城市标准有六条,包括: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
按照这一标准,宜居城市应当是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氛围浓郁,设施舒适齐备,适于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它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
处于西部经济重镇的重庆,借助于直辖市的政策优势,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
重庆有着1419万的城镇人口,443。
6平方公里的城区面积,GDP为5096。
66亿元。
而重庆又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的优越性,随着314战略的部署以及“五个重庆”的提出,把重庆打造成为一个全国宜居城市势不可挡。
有助于全面提升重庆市城市环境和形象,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更适宜人类生存所依赖的环境.一、宜居城市的科学内涵宜居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的产物。
他是指宜居性比较强的城市,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住地.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此概念一经提出就在国际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
2005年,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首次出现“宜居城市"概念.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
深度参与国际合作提升重庆国际影响力作者:来源:《重庆与世界》2020年第01期2019年,重庆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大通道、大平台、大枢纽、大口岸,深度参与国际合作,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努力在西部地区实现带头开放、带动开放。
相继成功举办2019上海合作组织地方领导人会晤、“一带一路”陆海联动发展论坛、第二届中国·重庆国际友好城市市长圆桌会议、博鳌亚洲论坛理事会亚欧合作对话等国际会议,重庆对外交往频度明显增强,国内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2019年1月7日至8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联合实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共建“陆海新通道”The 4th Meeting of the Implementation Committee of the China - Singapore (Chongqing)Demonstration Initiative on Strategic Connectivity2019年1月7日至8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联合实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及共建“陆海新通道”主题对话会在重庆举行,新加坡贸工部部长陈振声,市委副书记、市长唐良智共同主持。
会议议定了“陆海新通道”、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专用数据通道、中新金融科技合作示范区、中新航空产业园、中新金融峰会等5个标志性项目。
举行了西部八省区市签署合作共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陆海新通道”框架协议仪式、共建“陆海新通道”主题对话会、中新互联互通重点项目签约仪式等多场活动。
重庆、广西、贵州、甘肃、青海、新疆、云南、宁夏八省区市政府达成合作共建“陆海新通道”框架协议,进一步扩大“陆海新通道”朋友圈。
2019年5月14日至16日2019上海合作组织地方领导人会晤·开放、共享,上合组织国家地方合作新机遇2019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SCO) Heads of Region Meeting2019年5月14日至16日,2019上海合作组织地方领导人会晤在重庆举行,以“开放、共享,上合组织国家地方合作新机遇”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