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品德和生活-第四单元--主题三--这是我的心意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这是我的心意》教学设计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教学目标: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1.通过观察、交流,了解家人的喜好、情绪、健康状况和生活习惯。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这是我的心意本主题对应的课程标准是“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第2条: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强调的是责任与承担、智慧与真诚。
教材通过情境、童谣和主题文,引导学生能用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并学会主动体贴、关心家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三页内容分别从体贴、关心、在意三个方面把“爱”具体落实到生活的细节中,引导学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意”。
一、教科书54页内容板块内容分析:本板块由两段主题文和两幅图组成。
第一段主题文表达了这一层次的主旨:“家人都爱我,我也爱家人。
”第一幅图是家人在田里劳动,孩子为家人送水并且亲自倒水。
从场景中可以感受到家人之间暖暖的爱意和互相的体贴关心。
第二幅图是孙女为奶奶捶背的场景,体现了孙女对奶奶真切的关爱和付出。
尤其一句“奶奶辛苦了”,简洁的语言充满童趣,表达了“兰兰”对奶奶的纯真的爱。
教学建议:本板块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家人之间的相互体贴,能够使家人获得向上的力量;家人之间的相互体贴,能够激励人跨越难关,乃至于跨越灾难。
围绕以上目标,首先组织开展“家人的需要”调查交流会,培养学生体贴家人的习惯。
可以引导学生从两方面着眼:一是要学会观察,了解家人的需要;二是要用心体会家人的心意。
首先用调查表的方式,引领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家人的习惯和需要。
为实现本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提醒学生经常问自己:我的家人情况怎么样?健康吗?快乐吗?我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才能让他们好些呢?总之,要学会把家人放在心上,经常观察他们的状况,理解他们的需要。
第二,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的父母在辛苦地为家人付出时,他们是多么想要得到子女的体贴关怀。
如果我们伸出手,哪怕只是为父母倒杯水、递块毛巾、拿双拖鞋,父母都会感受到温暖。
小小的举动却体现了家人之间互相体贴关心的心意,其乐融融。
二、教科书55页内容板块内容分折:本板块由一段主题文和三幅图组成。
主题文“家人想着我,我也想着家人”,直截了当地表达了本层次的核心目标,即在体会到家人时时处处想着我的同时,学着也想着家人。
教科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这是我的心意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交流,了解家人的喜好、情绪、健康状况和生活适应。
2.能主动关切父母和长辈,会使劲所能及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关爱。
3.明白得家人的辛勤劳动,并能设身处地地为家人着想,体验到感激家人、关爱家人所带来的欢乐。
教学重(难)点:引导小孩主动关切父母和长辈,会使劲所能及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关爱。
教学(具)预备:1.观看家人的职业特点、外貌特点,了解他们为家庭所做的奉献,和所付出的辛苦。
2.学生自备做贺卡的用品,包括水彩笔、卡纸、树叶、线头、瓶盖等。
教学进程:一、引入话题,唤醒生活1.学习童谣《妈妈呀妈妈》。
(播放视频)想一想:同窗什么缘故要变成小喜鹊?小黄牛?小花猫?2.师小结:这名同窗何等懂事啊,她在妈妈动气的时候、忙碌的时候、休息的时候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
3.现实生活中,当父母下班回家后;当看到父母累了时;当父母做好了饭……,咱们还能够做些什么来向父母表达心意呢?今天,咱们就一路来学习《这是我的心意》。
(板书课题:“这是我的心意”)二、合作学习,体验生活1.“家人的需要”调查交流会。
(生活场景图片展现)师:当咱们提不起精神时,家人会很担忧,“是不是病了”;当咱们回家迟了一会儿,家人就很着急,“是不是和同窗打架了”“是不是碰到坏人了”;咱们无时无刻不在家人的心中,咱们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家人的心。
师:那么,咱们是不是也像家人想着咱们那样想着家人呢?课前让同窗们留意观看,了解爸爸妈妈或长辈有什么喜好,有什么需要,再依照这些特点,你想一想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交流,了解家人的喜好、情绪、健康状况和生活适应。
2.能主动关切父母和长辈,会使劲所能及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关爱。
3.明白得家人的辛勤劳动,并能设身处地地为家人着想,体验到感激家人、关爱家人所带来的欢乐。
教学重(难)点:引导小孩主动关切父母和长辈,会使劲所能及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关爱。
《这是我的心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交流,了解家人的喜好、情绪、健康状况和生活习惯。
2.能主动关心父母和长辈,会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关爱。
3.理解家人的辛勤劳动,并能设身处地地为家人着想,体验到感谢家人、关爱家人所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引导孩子主动关心父母和长辈,会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关爱。
教学(具)准备:1.观察家人的职业特点、外貌特征,了解他们为家庭所做的贡献,以及所付出的辛苦。
2.学生自备做贺卡的用品,包括水彩笔、卡纸、树叶、线头、瓶盖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话题,唤醒生活1.学习儿歌《妈妈呀妈妈》。
(播放视频)想一想:同学为什么要变成小喜鹊?小黄牛?小花猫?2.师小结:这名同学多么懂事啊,她在妈妈生气的时候、忙碌的时候、休息的时候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
3.现实生活中,当父母下班回家后;当看到父母累了时;当父母做好了饭……,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来向父母表达心意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是我的心意》。
(板书课题:“这是我的心意”)二、合作学习,体验生活1.“家人的需要”调查交流会。
(生活场景图片展示)老师:当我们提不起精神时,家人会很担心,“是不是病了”;当我们回家迟了一会儿,家人就很着急,“是不是和同学打架了”“是不是遇到坏人了”;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家人的心中,我们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家人的心。
师: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像家人想着我们那样想着家人呢?课前让同学们留心观察,了解爸爸妈妈或者长辈有什么喜好,有什么需要,再根据这些特点,你想想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家人的需要”调查表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教师小结:当父母生病时,我们想到照顾他们了吗?当爷爷奶奶行动不便时,我们想到要扶一下他们吗?当家人劳累了一天回到家中时,我们是不是想到要倒杯水、递双拖鞋?2.“我想着家人”故事分享会教师: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也学会了发现家人需要帮助的地方,也能发现家人遇到的困难。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12课《这是我的心意》教案《这是我的心意》教学实录教学目的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爱,知道接受别人的爱是幸福的,向别人表达自己的谢意和关爱也是幸福快乐的。
教学准备1.学生每人准备一张全家福照片。
2.学生自备画画、剪纸、折纸、泥塑等用的材料。
3.学生自己调查家人的生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每人准备一张全家福照片,你们都带来了吗?生:(齐答)带来了。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把照片拿出来。
(生拿出照片)师:老师发现有的同学没有拿照片,不要紧,你可以想一想,你家里都有哪些人?你爱他们吗?师:你们愿意老师和同学们认识你的家人吗?生:(齐答)愿意。
师:那谁愿意把你的家人介绍给老师和同学们?生:兴高采烈都纷纷举手,一生拿照片走到讲台前介绍。
生1:(指照片)这是我爸爸,这是我妈妈,这是我。
我爸爸每天晚上辅导我学习,我妈妈每天给我洗衣做饭,我很爱他们。
师:你说得太好了,我们为她精彩的介绍鼓掌。
(师生一起鼓掌)师:谁还想介绍?生2:(指照片)这是我爷爷,这是我奶奶。
爷爷和奶奶都很疼我,我很喜欢他们。
这是我爸爸,这是我妈妈,他们很关心我的学习,我也喜欢他们。
师:你们家真是一个和睦的家庭。
看来,同学们都很爱自己的家人,那么,你想把你对家人的爱表达出来吗?生:(齐答)想。
以学生身边的事物为契机导入课题,让学生感到亲切,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习新课师:小动物的想法和同学们的想法是一样的,他们也很爱自己的妈妈,也想把对妈妈的爱表达出来。
老师想给同学们讲一个小动物的故事,你们愿意听吗?生:(齐答)愿意。
师:(讲故事,课件出示有关画面)狗妈妈有三个孩子,小白狗、小花狗和小黑狗。
2月1日,是狗妈妈的生日。
小白狗、小花狗和小黑狗都想向妈妈表达自己的心意。
可是,现在他们还上学,平时的零花钱都是爸爸妈妈让他们买学习用品的,没有钱给妈妈买生日礼物,怎么办呢?后来,他们决定这样向妈妈表达自己的心意:这次期中考试,小白狗的语文和数学都考了100分,老师发给他一张奖状,小白狗就把这张奖状当作生日礼物送给了妈妈,妈妈夸他是个聪明的孩子。
《这是我的心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交流,了解家人的喜好、情绪、健康状况和生活习惯。
2.能主动关心父母和长辈,会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关爱。
3.理解家人的辛勤劳动,并能设身处地地为家人着想,体验到感谢家人、关爱家人所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引导孩子主动关心父母和长辈,会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关爱。
教学(具)准备:1.观察家人的职业特点、外貌特征,了解他们为家庭所做的贡献,以及所付出的辛苦。
2.学生自备做贺卡的用品,包括水彩笔、卡纸、树叶、线头、瓶盖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话题,唤醒生活1.学习儿歌《妈妈呀妈妈》。
(播放视频)想一想:同学为什么要变成小喜鹊?小黄牛?小花猫?2.师小结:这名同学多么懂事啊,她在妈妈生气的时候、忙碌的时候、休息的时候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
3.现实生活中,当父母下班回家后;当看到父母累了时;当父母做好了饭……,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来向父母表达心意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是我的心意》。
(板书课题:“这是我的心意”)二、合作学习,体验生活1.“家人的需要”调查交流会。
(生活场景图片展示)老师:当我们提不起精神时,家人会很担心,“是不是病了”;当我们回家迟了一会儿,家人就很着急,“是不是和同学打架了”“是不是遇到坏人了”;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家人的心中,我们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家人的心。
师: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像家人想着我们那样想着家人呢?课前让同学们留心观察,了解爸爸妈妈或者长辈有什么喜好,有什么需要,再根据这些特点,你想想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家人的需要”调查表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教师小结:当父母生病时,我们想到照顾他们了吗?当爷爷奶奶行动不便时,我们想到要扶一下他们吗?当家人劳累了一天回到家中时,我们是不是想到要倒杯水、递双拖鞋?2.“我想着家人”故事分享会教师: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也学会了发现家人需要帮助的地方,也能发现家人遇到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