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 格式:ppt
- 大小:536.50 KB
- 文档页数:28
阮籍《咏怀(其一)》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咏怀(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①,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②,翔鸟鸣北林。
徘徊何所见? 忧思独伤心。
注释:
①鉴:照。
②鸿;大雁。
号(hao):鸣叫。
译文:
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坐起来弹琴。
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失群的大雁在野外哀号,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不过是独自伤心罢了。
赏析: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在昏乱社会中“忧思独伤心”的情怀。
诗中创设了一个清冷的意境,塑造出一个孤傲、悲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诗人借悲号长鸣的孤鸿、翔鸟象征自己,托物抒怀,隐蔽曲折地表达出激愤不平的情感。
为什么用曲笔呢? 魏晋易代之际,政局险恶,民不聊生。
司马昭妄图篡权,大肆迫害文人,社会相当黑暗,诗人不敢明言心曲是可想而知了。
我们由诗中所描绘的明月、清风及诗人起坐弹琴、徘徊忧伤等形象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忧生之嗟、抑郁不得志之叹。
尤其是“孤鸿”和“翔鸟”,简直就是诗人的化身。
那声声哀鸣萦绕在我们的耳际,回荡在我们胸中。
久久挥之不去,令人心痛不已! 那是诗人流血的心在倾诉……
“徘徊”二字是诗人心境的流露,明写动作,暗写心理。
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忧思难解、悲哀在心的沉重与压抑! “徘徊何所见,忧思独伤心”不仅是这首诗的中心所在,也可以说是这组“咏怀诗”的意境总括。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字士文,是中国东晋末年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卓越的成就,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作品,其中《咏怀八十二首》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咏怀八十二首》是阮籍在晋代末期创作的一组诗集,以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思想感情为主题。
诗选内容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总共包含82首诗,其中第一首是《咏怀六首·其一》。
徘徊篱落间,载酒临清流。
言入黄花川,每饮无与伦。
自我洒落久,四顾茫然群。
及夜白星朗,风急如火云。
春华秋实稀,年华虚白分。
若音怨直顾,当妾不得闻。
寄言兰梦诗,忆心与梦真。
沧海可满流,百岁能恢神。
靡我诚捐矣,不知天地新。
感怀终日日,何苦千里亲。
愿言勿复成,留此埋荒尘。
诗词分析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阮籍对时代局势和个人境遇的思考和感叹。
首先,诗人描述了自己在篱落间漫步时,手持酒杯来到清流边,表明自己的思绪正为篱落之间的景色所所沉浸。
接着,诗人将自己的思想比喻为一股涌入黄花川的溪水,每次喝酒都让他与众不同。
这种比喻显示了诗人对自己的自豪和独立思考的追求。
然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境遇的不满和困惑。
他感叹自己过去的行为被人误解,导致自己四处寻找目标,茫然无助。
但他在深夜仰望繁星时,感受到风云变幻的快感;并且诗人对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虚幻进行了思考。
他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转的无奈和白驹过隙的感受。
接下来,诗人表达了对天地之间的新秩序和自己所处时代的期望。
他渴望一切不合己的困顿和障碍可以尽快过去,向着光明的未来进发。
他希望自己的感慨和思绪能够化作兰梦,留存于这个荒凉尘世。
最后,诗人以一种超常的姿态表达了自己的心愿,隐隐透露出对离世和重生的向往。
他将自己的感怀和思绪寄托于这首诗作,深深感叹人生苦短,希望自己的诗篇能够永存于世。
总结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中的首首皆有情感和思想的传递。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时代境遇的反思,诗人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望。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编稿:程彦芳审稿:姜虹学习目标1、了解阮籍、陶渊明及其诗文,了解两首诗创作的背景;2、理解体会这两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这两首诗歌中借景抒情或运用对比等表达技巧。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阮籍(201-263)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其父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阮籍与嵇康齐名,同为为竹林七贤之一。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阮籍年轻时很有政治抱负,但生活在魏晋易代之际,为了全身远祸,他不得不在政治漩涡中小心翼翼。
《晋书·阮籍传》记载“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
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
”“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他的诗歌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一、导入新课:三国时期有一位叫阮籍的诗人,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经常驾车出行,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方就下车痛哭,然后驾车返回。
他为什么会有如此的“猖狂”之举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板书),感受诗人的心灵世界。
二、关于作者: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阮籍 3岁丧父,家境清苦,勤学成才。
他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阮籍年轻时很有政治抱负,但是生活在魏晋易代之际,当时司马氏集团与曹氏集团长期以来有着十分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为了全身避祸,他不得不在政治漩涡中小心翼翼,虚与周旋,并常常用醉酒的方法来保全自己。
他与嵇康、刘伶等六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畅饮、放歌,世称竹林七贤。
他是“正始文学”(“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的代表作家,全力创作五言抒情诗。
他的诗歌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为了保全自己,他三、内容探究:学生齐读诗歌。
问1:诗人为什么“夜中不能寐”?明确:“夜中”是“中夜、半夜”之意,说明夜已经很深了,而此时的诗人依然难以入眠。
为什么呢?可以想见的是,诗人一定是由于心事重重、纠结于心才会有如此的行为表现。
为了排遣心中的情绪,诗人起身弹响了琴弦,此时的琴音一定传达着作者的心音。
到底是什么情绪?纠结于心中的到底是什么?这些我们都暂时无法知道,接着可以往后看。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两句,写的是:明亮的月光从薄薄的帐幔外照了进来,清风吹开了我的衣襟。
这里的“明月”“清风”两个意象是想告诉我们月色皎洁、清风舒爽,眼前的一切都让人心生喜悦呢?抑或是想告诉我们半夜的景象显得凄清、冷落,让作者心生孤寂、悲凉之感呢?问2:“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有何特殊的喻意呢?明确:这两句写的是:孤独、失群的鸿雁在野外悲哀地号叫,盘旋飞翔的鸟儿在北方的树林中鸣叫。
>咏怀八十二首朝代:魏晋作者:阮籍原文: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
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
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二二妃游江滨。
逍遥顺风翔。
交甫怀佩环。
婉娈有芬芳。
猗靡情欢爱。
千载不相忘。
倾城迷下蔡。
容好结中肠。
感激生忧思。
萱草树兰房。
膏沐为谁施。
其雨怨朝阳。
如何金石交。
一旦更离伤。
三嘉树下成蹊。
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
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
堂上生荆杞。
驱马舍之去。
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
何况恋妻子。
凝霜被野草。
岁暮亦云已。
四天马出西北。
由来从东道。
春秋非有托。
富贵焉常保。
清露被皋兰。
凝霜沾野草。
朝为媚少年。
夕暮成丑老。
自非王子晋。
谁能常美好。
五平生少年时。
轻薄好弦歌。
西游咸阳中。
赵李相经过。
娱乐未终极。
白日忽蹉跎。
驱马复来归。
反顾望三河。
黄金百镒尽。
资用常苦多。
北临太行道。
失路将如何。
六昔闻东陵瓜。
近在青门外。
连畛距阡陌。
子母相钩带。
五色曜朝日。
嘉宾四面会。
膏火自煎熬。
多财为患害。
布衣可终身。
宠禄岂足赖。
七炎暑惟兹夏。
三旬将欲移。
芳树垂绿叶。
青云自逶迤。
四时更代谢。
日月递参差。
徘徊空堂上。
忉怛莫我知。
愿覩卒欢好。
不见悲别离。
八灼灼西隤日。
余光照我衣。
回风吹四壁。
寒鸟相因依。
周周尚衔羽。
蛩蛩亦念饥。
如何当路子。
磬折忘所归。
岂为夸誉名。
憔悴使心悲。
宁与燕雀翔。
不随黄鹄飞。
黄鹄游四海。
中路将安归。
九步出上东门。
北望首阳岑。
下有采薇士。
上有嘉树林。
良辰在何许。
凝霜沾衣襟。
寒风振山冈。
玄云起重阴。
鸣鴈飞南征。
鶗鴂发哀音。
素质游商声。
凄怆伤我心。
十北里多奇舞。
濮上有微音。
轻薄闲游子。
俯仰乍浮沉。
方式从狭路。
僶俛趋荒淫。
焉见王子乔。
乘云翔邓林。
独有延年术。
可以慰我心。
十一湛湛长江水。
上有枫树林。
皋兰被径路。
青骊逝骎骎。
远望令人悲。
春气感我心。
三楚多秀士。
朝云进荒淫。
朱华振芬芳。
高蔡相追寻。
一为黄雀哀。
泪下谁能禁。
十二昔日繁华子。
安陵与龙阳。
夭夭桃李花。
灼灼有辉光。
悦怿若九春。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210-263),字嗣宗,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他博览群籍,尤好《老》、《庄》。
曾为司马师、司马昭的僚属。
晚年做过步兵校尉,故世人称“阮步兵”。
阮籍年轻时有济世志,但随着政治风云日趋险恶,阮籍只得放弃了自己的雄心。
他用佯狂的办法来躲避矛盾,终日饮酒,不问世事,“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如此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虽避免了杀身之祸,但内心极端痛苦。
史传记载他“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
二、作品作品内容:阮籍的文学成就,主要是《咏怀诗》82首。
八十二首诗虽非一时一地之作,但因内容集中,风格和表现手法接近,能够看成五古咏怀组诗。
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抒写内心激烈的矛盾和强烈的忧生惧祸之情。
《咏怀》其一“夜中不能寐”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奠定了整个组诗的基调。
诗人用象征的手法,通过他夜中难寐、徘徊户外的一系列举动和眼前所见所闻,抒发了一种既难以名状又难以排遣的深沉愁绪。
再如其十七“独坐空堂上”,写遥望整个世界空无一人,唯见失群的鸟兽惊惶奔飞,抒发了强烈的孤独感和忧生之嗟,给人以震撼。
有时诗人的内心情感也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如其三十三“一日复一夕”直陈“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倾诉了在动荡不定、变幻无常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哀伤、焦虑、忧愤的心情。
这样的作品在《咏怀》中有相当数量。
二是讽刺统治集团的荒淫腐朽和专制残暴,批判维护世族统治的儒家礼法的虚伪。
这个类作品也往往不是对人物、事件作具体描绘,而主要是抒发由历史事实引起的盛衰之叹。
如其三十一“驾言发魏都”由古吹台引起联想,用战国之魏喻曹氏之魏,影射魏王只知歌舞行乐,不知养兵用贤,难免重蹈前人亡国的覆辙。
其十一“湛湛长江水”对楚国君臣荒淫误国行径的揭露,显然也是针对曹魏王朝的。
更多的盛衰之叹则是针对恐怖政治而发,但这类诗多用曲笔,写得更为隐晦曲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知识讲解)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他的诗歌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2、创作(1)阮籍的创作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之诗,总题为“咏怀”。
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
主要作品有《咏怀诗》82首,抒写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嫉俗之情,限于政治环境,《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隐晦曲折。
阮籍继承了《诗经》《楚辞》及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贡献。
他的散文《大人先生传》,讽刺世俗庸人的虚伪和贪婪,文笔辛辣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