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篇一苏教版九年级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苏版初中语文第九册诵读欣赏的内容,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鉴于是诵读欣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备课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说教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文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诊断,阐明了施得“仁政”的必要性。
由战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了是否“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败;能否施行“仁政”,决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法: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一)诵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设疑导读、合作探究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说学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而且本节课执教对象为初三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文言积累和自学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及用法;(2)学会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分析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实例,提高运用成语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站在正义、仁义的一方,会得到众人的支持与帮助,反之,则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2)学会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分析问题。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由来,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实例,并进行分析。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5. 课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问题。
6.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四、课后作业1. 抄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语及其解释;2. 举出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进行分析;3.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语的理解程度;2. 学生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问题的能力;3.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历史和现实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2.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个人经验和看法,提高学生运用成语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场景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情况,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这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第1篇一、直接导入二、确立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背诵、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2、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把握相关文体知识。
3、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三、简介作者、作品1、学生交流积累。
2、出示孟子《孟子》知识。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读音停顿、重音节奏。
2、随师齐读课文──巩固、体会。
3、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议论的中心。
五、翻译理解文意1、出示重点字词、句──交流。
2、请学生质疑、补充。
3、重点检测。
六、朗读巩固──男女生分读七、深入研析质疑:1、文章怎样论述文章中心论点的.?(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行文条理。
)2、在第一个事例中,哪些词最能突出“天时不如地利”?3、第二个事例中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4、提纲试背5、举完两个例子后得出什么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道”与“人和”有何关系?7、战争与治国,哪个是作者最想表现的?为什么从战争入手?八、一分钟试背、涵咏九、结合现实、历史,请学生再举一两个例子证明人和的重要性十、小结十一、诵读中结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背诵中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体会选文所说明的道理。
把握文中运用对比,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过程及自主探究、师生共同完成练习的教学方法(导读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孟子和《孟子》,探究孟子的思想。
2学情分析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学生文言文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理解分析的基础较差,缺乏语感,教学本文采用感知、理解、记忆、运用、迁移的认知发展线。
3重点难点重点:对选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论证中心和论证方法的把握。
难点:探求孟子思想的核心4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一道理。
教学内容:1. 解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
2. 通过例子说明这一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 讲解含义:解释这一成语的意思,即站在正义、道德的一方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而站在错误的一方则会得到较少的帮助。
3. 举例说明:给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社会公益活动、团队合作等,说明在遵循道德和正义时,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4.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情况,并讨论如何应对。
第二章:得道多助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寻求帮助。
教学内容:1. 解释得道多助的意思。
2. 通过例子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得到他人的帮助。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于得道多助的理解。
2. 讲解含义:解释这一成语的意思,即站在正义、道德的一方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3. 举例说明:给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遇到困难时,朋友、家人、社会的支持等,说明在遵循道德和正义时,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4.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得道多助的情况,并讨论如何应对。
第三章: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失道寡助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避免失去他人的帮助。
教学内容:1. 解释失道寡助的意思。
2. 通过例子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失去他人的帮助。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于失道寡助的理解。
2. 讲解含义:解释这一成语的意思,即站在错误、不道德的一方会得到较少的帮助。
3. 举例说明:给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欺骗他人、违背道德等行为,说明会失去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4.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失道寡助的情况,并讨论如何应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设计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诸子百家》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该文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主要论述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强调道德、仁义、民心对于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包括:理解文章背景,掌握生词、词组、句式;领会文章主旨,分析论证方法,品味经典语句。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学会分析文章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认识到道德、仁义、民心在国家兴衰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分析文章论证方法。
2. 教学重点:文章主旨的把握,经典语句的品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如我国近年来在国际事务中秉持正义、援助其他国家的事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词、词组、句式等问题。
3.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领会文章主旨。
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 内容:a. 作者:孟子b. 时代背景:战国时期c. 文章主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e. 经典语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你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不少于2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方法、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6篇】九年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论证思路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4、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学习目标1、2、3教学难点: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前些天,我们学习了孟子的文章《鱼我所欲也》,了解了孟子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孟子,进一步了解主张仁政王道的孟子。
二|导学过程(一)、初读文章,把握字音,读出节奏(初读字音和节奏)1、教师范读文章,要读出气势(可找名家的朗读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2、学生自由朗读(大声),读准字音和节奏3、学生试读(可先齐读,后指名读,要找2-3名学生,重点看字音和节奏)(二)、译读全文,读出内容(再读读出内容)1、教师指导分段译读全文。
(可根据内容把文章分段,降低文章的难度。
可分为第一句,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深也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结尾)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并标出疑难词句2、学生质疑、解答,学生边读边翻译,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山下团结郭:外城环:围池:护城河是:这委:放弃去:离开域:限制固:使巩固畔:通叛,背叛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重点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3、理思路①、教师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学生思考讨论: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学生交流教师交流时边归纳: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进攻一方天时不如地利防御一方地利不如人和(战争需要人和)域民固国(治国需要人和)威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设计篇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成语的含义。
2.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这一成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解释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举例说明这一成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生活中是否曾经遇到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情况。
2.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经历,并解释他们是如何应对的。
教学评估:1. 通过学生的分享,了解他们对于这一成语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分享过程中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第二章:理论讲解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一成语。
教学内容:1. 深入解释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一成语。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教学评估:1.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分享,了解他们对于这一成语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过程中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第三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更深入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一成语。
教学内容:1. 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一成语。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并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
2. 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估:1.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分享,了解他们对于这一成语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过程中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第四章:小组讨论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更深入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一成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一道理。
教学内容:1. 解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
2. 举例说明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解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教学步骤:1. 引入主题: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分析案例:举例说明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
3.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一道理。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看其是否能运用这一道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第二章:孟子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 让学生理解孟子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背景和意义。
1. 介绍孟子的生平和思想。
2. 讲解孟子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方法:1. 讲解法:介绍孟子的生平和思想。
2. 案例分析法:讲解孟子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步骤:1. 介绍孟子:讲解孟子的生平和思想。
2. 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讲解孟子提出这一思想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孟子的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历史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一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
2. 引导学生从这些例子中吸取教训。
教学内容:1. 介绍历史上的一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
2. 分析这些例子中的教训。
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介绍历史上的一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
2. 讲解法:分析这些例子中的教训。
1. 介绍例子:介绍历史上的一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掌握相关的成语用法。
2. 培养学生对道德、正义的关注,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3.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判断“道”与“非道”,并运用这一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和运用。
3. 实践法:让学生在课后运用所学原则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第二课时: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3. 第三课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和运用。
4. 第四课时:总结前几节课的内容,进行知识梳理。
5. 第五课时: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课堂讨论环节,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道德正义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思考。
2. 讲解成语:详细解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让学生理解其在道德和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则,并得出结论。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困境,以及如何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则解决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和背景。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出处和含义。
2. 通过举例说明这个成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曾经遇到过的人或事情,这些人在得到正义和支持时变得更强大,而在失去正义和支持时变得弱小。
2.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思考和经历,并与班级同学进行讨论。
第二章:讲解成语的含义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正义和支持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详细解释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字面意思和引申含义。
2. 通过举例说明正义和支持对个人成长和成功的关键作用。
教学活动:1. 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向学生展示正义和支持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成语含义的理解和个人经历。
第三章:小组讨论教学目标:1. 促进学生对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和思考。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与成语相关的话题。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分享和讨论。
教学活动:1. 分配小组任务,要求每个小组讨论一个与成语相关的话题,例如:正义和支持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如何辨别正义与非正义等。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分享和讨论,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
第四章:角色扮演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和应用。
2. 培养学生的表演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设计一个场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展示成语的含义。
2.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
教学活动:1. 设计一个场景,例如:一个班级选举班长,两个候选人分别代表正义和支持以及非正义和非支持。
2.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通过表演来展示成语的含义和应用。
九年级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8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 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
2. 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3.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义,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材分析:二、重点:目标1、2三、难点:目标中对第四段论证的理解四、课时:一节课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从国共两D之间的战争,中国**D依靠人民群众得天下的结果(例:淮海战役的胜利),从而得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结论,唤起学生的共识,然后导入本课。
(二)、了解预习情况后,指名诵读有关注释,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指名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数遍,听课文录音。
正音:“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sù:谷子,与“栗”,lì区别。
“畔”,pàn 。
2.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同桌间可交流)逐段疏通文句并逐句翻译。
3.教师巡视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一些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
的道理”“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的“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威天下”的“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1、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的】1、理解古代哲人思想。
2、顺畅朗读背诵。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重点:⑴顺畅朗读背诵。
⑵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运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这学期学的主要文体是什么?(议论文)我们以前学的都是今人写的议论文,古代有没有议论文?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古人写的议论文《〈孟子〉二章》。
二、作者简介、文章简介(多媒体打出孟子的头像。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以“孔孟”并称。
战国中期,诸侯混战,生灵涂炭。
面对这种情况,孟子反对不义之战,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今天我们学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
《孟子》这本书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撰写的,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熟读课文,弄清文意1、老师范读:2、正音,齐读一遍,要求通顺(多媒体打出。
)粟(sù) 夫(fú) 畔(pàn)通“叛”3、齐读二遍,初晓大意。
4、对照文中注释疏通文句,有疑难处可互相讨论5、释疑,点拨(多媒体出示相关攻城图片)古代城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都说明城之小。
“天时不如地利也”中“是”作代词,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和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重点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学生翻译,一人一段。
四、分析课文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首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激发学生对道德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产生兴趣。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成语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道德和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困境。
2.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经历和感受。
作业:让学生思考一下,他们在生活中如何做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二章:道德的重要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道德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认识到道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道德的定义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了解道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道德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道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的理解。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阐述他们对道德重要性的理解。
第三章:助人为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助人为乐的意义。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去帮助他人。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助人为乐的定义和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际行动去帮助他人。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如何通过实际行动去帮助他人。
2.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帮助他人的经历和感受。
作业:让学生思考一下,他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帮助他人。
第四章:诚信为本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诚信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去践行诚信。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诚信的定义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际行动去践行诚信。
1.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如何通过实际行动去践行诚信。
2.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践行诚信的经历和感受。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阐述他们对诚信重要性的理解。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1. 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内容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内容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通过分析历史典故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遵循道德规范、坚持正义的重要性。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典故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
1.2.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道理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1.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坚持正义、遵循道德规范的品质。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第二章:得道多助2.1 教学内容讲述“得道多助”的历史典故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
分析“得道多助”的原因和意义。
2.2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
2.3 教学步骤2.3.1 讲述“得道多助”的历史典故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
2.3.2 引导学生分析“得道多助”的原因和意义。
2.3.3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第三章:失道寡助3.1 教学内容讲述“失道寡助”的历史典故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
分析“失道寡助”的原因和危害。
3.2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
3.3 教学步骤3.3.1 讲述“失道寡助”的历史典故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
3.3.2 引导学生分析“失道寡助”的原因和危害。
3.3.3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第四章:案例分析4.1 教学内容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进行分析。
4.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
4.3 教学步骤4.3.1 提供案例,让学生阅读和理解。
4.3.2 引导学生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进行分析。
4.3.3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5.2 教学方法采用总结、反思等教学方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成语;(2)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提高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明白站在正义、仁义的一方,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帮助。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并运用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难点:成语的来源和含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成语故事,引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正义与支持的关系。
2. 新课内容:教师详细讲解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来源、含义及用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
3.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否符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则,从而加深学生对成语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语进行造句或写作,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收集更多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成语故事或实例,下节课分享;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时的表现,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练习题评价: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分享的成语故事或实例,以及感悟文章,评估学生对成语的深入理解和价值观的树立。
七、教学策略:1. 生动讲解: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成语的兴趣。
2. 案例分析:提供真实、贴近生活的案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
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八、教学资源:1. 成语故事书籍:提供相关成语故事书籍,供学生查阅和学习。
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成语故事和实例,拓宽学生的视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培养学生对道德和人品的重视。
1.2 教学内容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通过故事或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
1.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举例法:通过故事或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
1.4 教学步骤1. 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讲述一个相关的故事或事例。
3. 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第二章:道德的重要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道德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遵守道德规范的意识。
2.2 教学内容讲解道德的概念和作用。
列举一些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讲解法:讲解道德的概念和作用。
列举法:列举一些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2.4 教学步骤1. 讲解道德的概念和作用。
2. 列举一些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3. 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自己的道德观念和经验。
第三章:助人为乐的意义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助人为乐的意义。
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
3.2 教学内容讲解助人为乐的概念和意义。
举例说明助人为乐的重要性。
3.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助人为乐的概念和意义。
举例法:举例说明助人为乐的重要性。
3.4 教学步骤1. 讲解助人为乐的概念和意义。
2. 举例说明助人为乐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自己助人为乐的经历和感受。
第四章:遵守道德规范让学生理解遵守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遵守道德规范的习惯。
4.2 教学内容讲解遵守道德规范的概念和意义。
列举一些遵守道德规范的具体做法。
4.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遵守道德规范的概念和意义。
列举法:列举一些遵守道德规范的具体做法。
4.4 教学步骤1. 讲解遵守道德规范的概念和意义。
2. 列举一些遵守道德规范的具体做法。
3. 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自己遵守道德规范的经历和感受。
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反思自己行为习惯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习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精选3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案篇一一、直接导入二、确立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背诵、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2、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把握相关文体知识。
3、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三、简介作者、作品1、学生交流积累。
2、出示孟子《孟子》知识。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读音停顿、重音节奏。
2、随师齐读课文──巩固、体会。
3、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议论的中心。
五、翻译理解文意1、出示重点字词、句──交流。
2、请学生质疑、补充。
3、重点检测。
六、朗读巩固──男女生分读七、深入研析质疑:1、文章怎样论述文章中心论点的。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行文条理。
)2、在第一个事例中,哪些词最能突出“天时不如地利”?3、第二个事例中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4、提纲试背5、举完两个例子后得出什么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篇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2、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重难点分析: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理清文章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
(怎样分析本文写了什么。
明确:要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应该先分清层次,再概括出层意,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最后看本文统领全文的关键句是什么。
)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么?(揠苗助长),什么意思?(比喻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把事情弄坏)这里还有一句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们懂得它的意思吗?说说。
(学生说不上,老师就析题:施行仁政的人就会很多人帮助,不施行仁政的人很少有人帮助他)你们知道它们的出处么?它们出自《孟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篇文章。
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施“仁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初步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理解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2)感悟孟子超人的智慧。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重要字词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的论述特点
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基本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运用所学议论文知识分析文章。
四、教学方法:预习法,诵读法,讨论法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关于“仁政”思想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解释题目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题目的意思:
“道”即“王道”,得道:施行“仁政”,助:帮助,失道:不施行仁政,也就是违背道义
请一位同学来翻译一下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翻译)
师:这位同学翻译得很好。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2)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的思想,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施行“仁政”。
(三)精读品味
(1)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第一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是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不如”是比不上。
“人和”是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
那这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呢?(学生回答)
师: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的比较,那哪个更为重要呢?
对,“人和”比较重要。
那又为什么呢?我们接下去看。
(2)“三里之城”的“三里”是什么意思呢?对,三里是周围,方圆的意思;城,是指内城,郭,是个古今异词,古义:外城,今义:姓氏;那“环而攻之而不胜”的“环”又是什么意思呢,对,“环”名词作状语,是围的意思。
第一个而,表顺接;第二个表转折,是“却”的意思。
好,请一个同学给我们翻译这句话(学生翻译)
师:很好。
这句话的意思是: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我们再接下去看,首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这句话,“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学生朗读)
“城”是城墙的意思,“池”是指护城河。
池在这里是古今异义词,今指水塘;“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灰甲;坚利,是指坚固锋利。
米粟,是指粮食。
那“委而去之”的“委”是什么意思呢?对,委是放弃的意思,“去”,是指离开,去也是古今异义词,今义:往,到。
好,还是请一位同学给我们翻译一下这句话(学生翻译)
这句话主要说了什么呢?(学生回答)
师:对,“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说明“地利不如人和”。
(4)好,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完后面的几句话,“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最后”,
师:读得很好,故是所以的意思,域,本来是名词,但是,在这里却用作动词,这是词类的一种活用,域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居住,定居。
以是凭,靠的意思。
固国,巩固国防,固,也是使动用法,使……巩固。
威,也是使动用法,可以翻译为震摄。
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ﻫ我们接下去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寡助之至”的“之”是动词,到的意思。
“至”是指极点;亲戚,是古今异词,古义:内亲外戚亲戚畔之,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畔,是通假字,通“叛”,背叛。
顺,归顺,服从。
(5)课文的大意我们已经分析完了,现在,请全体同学们再有感情地大声地一起来朗读这篇课文,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五)讨论交流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ﻫ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课堂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八)板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战争事例
论证: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结论: 得道多助——天下顺之治国道理失道寡助——天下叛之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