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 格式:pdf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4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巢湖市水利专项规划工程编号:2010232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2010年9月“未加盖院勘察设计文件图纸专用章者对外无效”前言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濒临长江,环抱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因湖得名。
现辖庐江、无为、和县、含山四县和居巢区。
全市总面积9423平方公里,2009年末总人口456.8万,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529.3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880元。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巢湖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五个县(区)均被列入全国粮棉生产大县,并先后进入全国粮、油百强县行列。
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基本形成建材、机械、纺织、医药、食品等支柱产业,拥有一批具有一定实力和规模并在省内外同行业中占有一定地位的骨干企业。
城市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综合配套功能明显增强,荣获“全国卫生先进城市”称号。
根据2010年初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总体规划》,巢湖市为示范区十大城市之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巢湖集中区建设的基本定位是“三基地一新城”,即:建设成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
充分发挥我市临江通海、要素供应充足和生产成本低廉等优势,积极承接化工、电工器材、汽车配件、造船、农副产品加工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将巢湖集中区建成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加工制造业新兴成长区和集聚地。
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煤化工基地。
以上海华谊安徽煤基多联产精细化工基地为依托,建成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以煤直接气化为龙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化工基地,同时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化工企业,进一步延伸煤化工后续产品,致力于打造世界级新型煤化工基地。
建设成为皖江地区的中转物流基地。
依托长江深水岸线资源开发,以大运量工业项目建设为主,构建立体综合交通平台,重点建设无为二坝、和县郑蒲等综合性港区,将巢湖集中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综合性、多功能的物流基地。
产业集聚视角下皖江城市带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 在产业集聚视角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着产业集聚区内分工协作水平及产业配套能力弱、工业园区建设滞后、产业集聚的具体规划和政策缺乏、现有集聚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恶性竞争等一些具体问题。
皖江城市带要提高其产业承接能力,应发挥各级政府在培育产业集聚和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引领作用,扩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有地区特色的产业集聚,建设工业园区,以吸引东部发达地区产业持续转移和投资,促进皖江城市带经济持续发展。
[关键词] 产业集聚;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皖江城市带是由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滁州、安庆、宣城八个地级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组成,共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7.6万平方公里左右。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省的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这是我国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一个区域发展规划,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作出的一个重要战略部署。
皖江城市带的经济总量占安徽省经济总量的66%左右,代表了安徽经济的主要部分。
这几年安徽经济的增长率都在两位数,在全国排名也在前十位,可见皖江城市带的作用是明显的。
这种通过政策推动的发展,如果没有市场力量的跟进,动力也有可能衰竭。
目前安徽人均GDP在全国还是靠后的,因而发展的空间是巨大的,如何促进皖江城市带经济的持续发展,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概述(一)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是指特定领域内的关联企业、专业化供应企业、服务供应商、关联机构(大学、产业协会、中介机构等)集中于特定的区域,相互间既合作又竞争的一种状态,并形成区内企业之间以地方网络为基础的正式和非正式协作的产业体系。
它是一种发生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的经济现象或过程,是横向的一体化、产业纵向区域集中,而不是单个企业一体化发展。
产业转移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后发地区实现加快发展的最佳路径。
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务院批准的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也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一项战略性举措。
其目的在于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区域产业分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地方高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地方高校要不要参与、如何参与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等问题学界讨论尚不多见,笔者拟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视点进行实证分析,企望能引发同仁的关注与思考。
一、地方高校参与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依据承接产业转移是促进皖江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契机。
产业转移本质上是现有生产力在空间布局上的调整,对承接地来讲,具有产业从无到有的突变性、从小到大的倍增性、从低到高的跨越性。
产业转移需要在承接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在提升中转型,在转型中创新。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复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简称《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简称皖江示范区)建设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它是全国第一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对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比较优势,挖掘发展潜力,推进皖江城市带参与泛长三角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促进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
《规划》紧紧围绕承接产业转移,突出创新承接模式和发挥示范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自主创新结合起来,一个指导思想就是着力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一个重点任务就是推动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承接产业转移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产业发展,决不能搞简单的承接,而是要搞提升式的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内生发展动力和竞争力[1]。
这个《规划》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可以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保持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皖江城市带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评价王飞【摘要】以皖江城市带各城市2005-2014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建立了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结合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指数构建了两者的协调度模型,并从时空两个方面对其作评价和分析.结果显示:①时间上,皖江城市带2005-2014年以基本调和及基本协调发展模式为主,大致经历了水资源滞后弱势协调发展模式,到水资源超前基本调和和基本协调发展模式,再到水资源超前强势协调发展模式的演化过程;②空间上,9个地级市协调发展模式不尽相同,合肥、芜湖、滁州、六安、安庆5个城市属于水资源滞后基本调和发展模式,铜陵和马鞍山归于水资源超前基本调和发展模式,宣城和池州为水资源滞后基本协调发展模式.由计算结果可知,皖江城市带水资源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度还较低,因此在产业和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保护,对于水资源超前的发展模式要更加注意生态环境优化,对于生态环境超前的模式应侧重于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期刊名称】《人民珠江》【年(卷),期】2017(038)009【总页数】5页(P103-107)【关键词】水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度;皖江城市带【作者】王飞【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改变环境状况,开发合理得当,可以使环境由荒原变为文明,开发利用不当,也会造成环境破坏和污染。
生态环境的破坏,又会影响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及水资源系统的动态平衡。
水资源与生态环境是处于同一系统中即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的关系[1],两者的的协调关系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有效评估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当今生态水利有关基础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2]。
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互动耦合关系(图1)可以进行如下概括。
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2010年2月1日)为全面贯彻落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示范区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批复》(国函[2010]5号)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号),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进度(一)目标分解。
《示范区规划》提出了16项主要指标。
结合实际,增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固定资产投资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项指标,并预测了2015年目标值,这22项指标构成实施《示范区规划》2015年主要目标表。
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将选择可以分解的指标,分解下达到示范区各市、县(市、区,下同),作为落实工作任务和检查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
对无法分解到市的目标,各市和省直有关部门也要纳入工作计划,采取相应措施,努力实现目标。
(二)进度妥求。
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年打基础。
2010年是示范区建设的开局之年,全省上下要积极行动起来,全面启动示范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形成合力,扎实推进,为实施《示范区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示范区宣传推介深入开展,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引进资金和项目明显高于上年,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示范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三年见成效。
到2013年,示范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品牌基本确立,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初步形成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示范区的产业承载、自主创新和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实力明显壮大,实施《示范区规划》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五年大发展。
到2015年,《示范区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体制机制与沿海发达地区全面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居环境良好,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带动全省加快发展。
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2011年3月15日)为全面贯彻落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号)、《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皖发〔2010〕3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合发〔2011〕4号)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结合县情实际,以规划为先导,以项目为抓手,以培育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肥东跨入全国百强县的奋斗目标。
二、目标步骤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分阶段实施。
一年打基础。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要确保开好局,起好步。
承接产业转移宣传推介深入开展,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引进资金和项目数明显高于上年,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26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10亿元,引进县外资金达170亿元。
三年见成效。
产业承载空间进一步拓展,推进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和综合服务水平与长三角、与合肥市区有效对接,产业承载和配套能力显著提升,打造对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承接平台,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
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6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08亿元,引进县外资金达274亿元。
五年大发展。
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体制机制、基础设施、产业关联度和综合服务水平与长三角、与合肥市区实现全面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镇承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镇体系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国家计划【发文字号】皖政办[2011]44号【发布部门】安徽省政府【发布日期】2011.06.13【实施日期】2011.06.13【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镇体系规划的通知(皖政办〔2011〕44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镇体系规划(2010-2015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一年六月十三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镇体系规划(2010-2015年)二〇一一年六月目录第一章总则(5)第二章发展目标(8)第三章示范区城镇发展战略(11)第一节示范区战略定位(11)第二节城镇化发展战略(11)第三节城镇空间发展战略(13)第四章示范区城镇体系优化与完善(14)第一节城镇体系空间重组(14)第二节集中区空间布局(17)第三节开发园区空间布局(20)第四节城镇规模等级优化(21)第五节城镇职能结构优化(24)第六节优化与完善策略(28)第五章示范区空间统筹与利用(32)第一节示范区区域空间统筹(32)第二节示范区区域综合交通统筹(41)第三节示范区区域性基础设施廊道控制(47)第四节示范区区域供水保障体系(50)第五节示范区区域防洪工程体系(52)第六节示范区区域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体系(54)第七节示范区区域生态保障体系(60)第八节示范区旅游发展与服务体系(64)第九节示范区信息与能源保障系统(67)第六章示范区区域空间管治(74)第七章实施规划的措施与政策(87)第八章附则(90)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落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镇协调发展,优化示范区城镇体系,指导区域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统筹示范区空间利用,编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镇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9.03•【字号】皖政办秘[2010]119号•【施行日期】2010.09.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的通知(皖政办秘〔2010〕119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已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审定批复,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对照《目录》确定的重点领域,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科学合理布局,进一步深化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扩大与珠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港澳台等地区的交流合作,逐步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
要综合把握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和能源、环境容量、人口分布、布局规模等要素条件,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努力构建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用足用活政策,搞好协调服务,提高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环境评价等环节的工作效率,力争项目尽早落地、尽快发挥效益。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年九月三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一、装备制造业(一)汽车。
1. 第三方汽车及零部件公共检测机构能力建设2. “产、学、研”相结合的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中心建设3. 公告内汽车企业(集团)之间兼并重组的结构调整项目(二)机械装备。
1. 先进高纯度多晶硅提纯工艺技术与关键装置开发制造2. 智能电网设备及新型输变电设备开发制造3. 新型、专用电缆及电缆附件等制造4. 节能降耗变电产品设计与制造5. 新型通用机械零部件设计与制造6. 新一代单缸柴油机、通用小汽油机及工程机械用大中型柴油机等内燃机及配附件设计与制造7. 余热、余压、高炉尾气综合利用等发电机组及关键配套设备设计与制造8. 固体垃圾处理及资源回收利用设备设计与制造9. 新型水工设备及产品设计与制造10. 大型水泥熟料、特种玻璃、新型墙材等建材专用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开发与制造11. 长江航运标准化船型、芜申运河航运标准化船型、淮河航运标准化船型开发与建造12. 铸造和热处理专用设备及关键零部件设计与制造13. 专业化生产及服务中心、企业兼并重组、检测、试验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14. 重点工程引进的关键设备本地化开发二、原材料产业(一)冶金。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安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摘要: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批复和实施,为安庆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
从城市规划的视角,提出承接产业转移规划工作一些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安庆市承接产业转移规划建议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长怀向海之心的皖江龙翘首起浪,即将巨龙腾飞。
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九个城市之一,安庆作为安徽省三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三大产业组团之一、六大交通枢纽之一的地位在规划中得以明确体现,石油化工、轻工纺织、装备和机械制造、建筑建材和新材料、文化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六大优势产业得以进一步确定和显现。
随着示范区规划实施,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的支持,安庆已成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的重要功能区。
做为人口大市和资源大市,安庆市辖一市七县三区,面积1.53万平方公里,人口611万人,具有区位、资源、产业、文化和教育、市场、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发展优势,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在看到良好的发展态势的同时,我们也要认真分析制约快速发展中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着力加以解决,促进安庆更快更好的发展。
从城乡规划的角度看,存在一些结构性的差距和弱势,表现在:一、对外立体交通格局尚需完善。
安庆市境内有国家高速公路3条,省高速公路1条,水运方面,安庆港辖区长江岸线总长247公里,天柱山机场正常开通的航线有3条。
在经济发展进入铁路和航空港主导经济发展的阶段,各地都十分重视铁路和航空港建设。
铁路和航空港安庆只有运输形式,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非常有限。
多年来安庆交通通道密而不畅,而且一直没有快速通往长三角的交通运输体系,制约了与长三角的联系,影响了安庆的快速发展。
二、内部功能分区不尽合理影响市级经济和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形成若干功能明确、特色鲜明的中心。
六安打造皖江示范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提要]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安徽省第一个国字号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六安市的舒城县和金安区被纳入规划中。
从示范区发展4年多的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为此提出对策措施。
关键词:皖江示范区;问题;对策2010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全国第一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规划,也是安徽省第一个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规划。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皖江示范区)的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主要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
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心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陆续出台扶持示范区建设的优惠政策。
《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指出:“按照国家规划的要求和‘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总体部署,全方位高水平推进示范区建设,确保如期完成规划目标任务,努力成为引领和带动全省加速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与其他九市情况不同的是,六安市只有舒城县和金安区(包括市经济开发区,下同)被纳入皖江示范区,另外四县(金寨县、霍山县、霍邱县、寿县)和二区(裕安区和叶集实验区)没有被纳入示范区范围。
因此,六安市委市政府意在充分发挥舒城县和金安区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然后带动六安市整体融入皖江示范区,实现六安市跨越式发展。
一、皖江示范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建设资金不足。
安徽省为平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省财政资金支持的重点是皖北地区,对于皖江示范区的支持主要是政策。
目前,对皖江示范区的直接投入是从2010年起连续6年,省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亿元用于集中区建设,但是重点是用于两个省级集中区建设,六安市分配的额度非常有限。
从六安市财政来看,每年投入集中区的基础设施的财政资金只有3,000~5,000万元左右,皖江示范区和集中区的投入主要靠自身筹措,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
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产业发展摘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首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规划区,是安徽省首个跻身国家战略层面的大型区域规划项目。
其相关研究可以促进安徽省及中部地区甚至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立足于此,介绍区域概况,在分析各方面优势的基础上,探讨本区域的产业发展。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产业优势发展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概况2009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安徽省政府《关于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请示》。
经过近一年的调查、编制、修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于2009年底正式出台。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首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规划区,是安徽省首个跻身国家战略层面的大型区域规划项目。
其主要依托为皖江城市带,即安徽省内长江流域附近地区,包括合肥(省会)、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
2008年,该区域面积7.6万平方公里,人口3058万人,国内生产总值5818亿元,分别占安徽省总量的54%、45%和66%。
其政治、经济方面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
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优势通过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调查和分析,本文认为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产业基础。
1、产业部门齐全。
农业方面,安徽省是农业大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产区,农业基础扎实,现代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工业方面,皖江城市带已形成包含冶金、汽车及零部件、建材、家电、化工等在内的完整工业体系,拥有马钢、铜陵有色、奇瑞汽车、江淮汽车、安庆石化、海螺水泥等大型工业企业;服务业方面,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餐饮业、金融业、旅游业、物流业等发展迅速。
2、产业结构较为合理。
2009年,安徽省国内生产总值为10052.9亿,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1495.6亿、4902.8亿、3654.5亿,结构比例为14.9∶48.8∶36.3,增长率分别为5%、16.8%、11.1%。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意见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通信管理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批复》(国函(2010) 5号)精神,深化泛长三角地区发展分工,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提升产业层次、加快转型升级、促进集聚发展,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新型工业化进程,提出以下意见:一、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发挥皖江城市带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要素成本较低、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较好的综合优势,强化规划指导,深化部省合作,加强自主创新,突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髙起点承接产业转移,高层次推进示范区建设,提升皖江城市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水平,为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提供经验和示范。
二、支持示范区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点(一)加强技术创新,促进节能降耗减排1.推进技术创新。
支持示范区内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活动。
支持示范区内企业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
加快推进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指导开展大型产学研用对接活动。
支持部属院校与示范区企业共建研发机构、开放实验室,组建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鼓励和支持部属院校在示范区发展髙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为示范区设置急需专业,定向培养专门人才;支持部直属科研单位在示范区设立分院分所。
2.加强质量和标准化管理。
提升质量管理能力,支持企业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建立部省标准化互动机制。
支持和指导示范区企业加强工业产品自主品牌建设,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指导示范区开展工业产品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开展“提髙工业产品质量示范”试点和推广;支持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