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第6章交换机配置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971.50 KB
- 文档页数:7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后题答案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一、选择题1.B2.B3.B4.B5.B6.B7.C8.D 9.B 10.D 11.C 12.A 13.B 14.D二、填空题1、1946 美国ENIAC2、4 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3、超导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神经计算机4、专用计算机通用计算机5、信息基础技术信息系统技术信息应用技术6、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7、7445 682 3755 30088、0292 1717 A2FC B1B1 B7D9 E4AE9、500010、72 128三、问答题1、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具有记忆和逻辑判断能力具有自动运行能力可靠性高2、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服务器工作站3、数据计算信息处理实时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智能办公自动化通信与网络电子商务家庭生活娱乐4、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就是执行程序的过程,而执行程序又归结为逐条执行指令:(1)取出指令:从存储器中取出要执行的指令送到CPU内部的指令寄存器暂存;(2)分析指令:把保存在指令寄存器中的指令送到指令译码器,译出该指令对应的操作;(3)执行指令:根据指令译码器向各个部件发出相应控制信号,完成指令规定的操作;(4)一条指令执行完成后,程序计数器加1或将转移地址码送入程序计数器,然后回到(1)。
为执行下一条指令做好准备,即形成下一条指令地址。
5、计算机自身电器的特性,电子元件一般有两个稳定状态,且二进制规则简单,运算方便。
四、操作题1、(111011)2=(59)10=(73)8=(3B)16(11001011)2=(203)10=(313)8=(CB)16(11010.1101)2=(26.8125)10=(32.64)16=(1A.D)162、(176)8=(1111110)2(51.32)8=(101001.011010)2(0.23)8=(0.010011)23、(85E)16=(100001011110)2(387.15)16=(001110000111.00010101)24、(79)=(01001111)原码=(01001111)反码=(01001111)补码(-43)=(10101011)原码=(11010100)反码=(11010101)补码第2章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系统一、选择题1.A2.D3.D4.C5.B6.C7.C8.A9.D 10.B 11.D 12.C 13.C 14.B 15.D 16.A 17.C 18.D 19.D 20.D二、填空题1、系统应用2、运算控制单元存储器输出/输入设备3、数据库管理系统4、1000赫兹5、ROM RAM Cache6.、RAM 数据丢失7、U盘的文件管理系统中密码8、同一部件内部连接同一台计算机各个部件主机与外设9、数据总线地址总线控制总线10、32 6411、图形加速接口12、CPU与内存内存13、控制器运算器14、CPU与内存15、指令数据16、CPU与内存及显存间数据的交换第3章操作系统基础一、选择题1.C2.B3.A4.D5.A6.D7.B8.B 9.B 10.A 11.B 12.B 13.A 14.B二、填充题1、文件管理2、并发性3、EXIT4、Am*.wav5、开始6、Alt+PrintScreen7、PrintScreen8、Ctrl+Z9、全选10、添加/删除程序11、输入法三、问答题1、管理和协调计算机各部件之间的资源分配与运行,它是计算机所有硬件的大管家,是用户与计算机的接口。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标准(计算机应用专业适用 72学时)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导入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本课程以培养学生能独立自主完成以使学生掌握网线制作、网络设备操作与管理任务为目标,与其他学习领域一同构成学生在计算机网络行业中相关岗位就业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
该课程主要是为培养学生将来能面向综合布线、网络管理员等岗位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深入了解未来所要从事的行业以及企业岗位工作内容,为深入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打下基础,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任务驱动型项目教学活动,以较强的职业针对性,最终培养从事面向综合布线、网络管理员等职业的素质和技能,并具备从事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 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两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不含*号部分)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号部分是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教学要求而设立的内容,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2. 职业模块为限定选修内容,是结合基础模块进行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
职业模块旨在提升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内容。
1.与广域网相比,局域网有哪些特点?参考答案:1)较小的地域范围。
2)传输速率高,误码率低。
3)通常为一个单位所建,并自行管理和使用。
4)可使用的传输介质较丰富。
5)较简单的网络拓扑结构。
6)有限的站点数量。
2. 局域网的3个关键技术是什么?试分析10BASE-T以太网所采用的技术。
参考答案:局域网的三个关键技术是拓扑结构、数据传输形式及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10BASE-T以太网的物理拓扑结构为星型(逻辑拓扑结构为总线型),采用基带传输,使用CSMA/CD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3.以太网与总线网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关系?参考答案:总线网是指拓扑结构为总线的网络,而以太网是指采用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局域网,早期以太网的物理拓扑结构采用了总线型拓扑,也属于总线型网络,但现在的以太网大多为星型拓扑。
4.以太网与IEEE802.3网络的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有哪些?参考答案:二者都采用了总线型拓扑结构和基带传输方法,并且都使用CSMA/CD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不同之处主要有:1)帧结构有些细微的差别:帧首部的第13-14位的定义不同,IEEE802.3定义为数据字段的长度,而DIX Ethernet II定义为网络层协议类型;2)介质稍有不同,IEEE802.3标准定义了同轴电缆、双绞线和光纤三种介质,而DIX Ethernet II只使用同轴电缆。
5.IEEE 802标准规定了哪些层次?参考答案:IEEE 802标准规定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两个层次。
其中又把数据链路层分为逻辑链路控制(LLC)和介质访问控制(MAC)两个功能子层。
6.试分析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技术的工作原理。
参考答案: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以太网中。
CSMA/CD的工作原理是:当某个站点要发送数据时,它首先监听介质:①如果介质是空闲的,则发送;②如果介质是忙的,则继续监听,一旦发现介质空闲,就立即发送;③站点在发送帧的同时需要继续监听是否发生冲突(碰撞),若在帧发送期间检测到冲突,就立即停止发送,并向介质发送一串阻塞信号以强化冲突,保证让总线上的其他站点都知道已发生了冲突;④发送了阻塞信号后,等待一段随机时间,返回步骤①重试。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标准完整版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现代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学科,它涵盖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网络协议、网络拓扑、网络安全等方面。
为了规范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标准,制定本文《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标准完整版》。
第一章:基础知识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包括网络结构、网络传输媒介、网络拓扑等。
学生需要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层次模型,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并能够描述每个层次的功能和作用。
第二章:网络协议学生需要学习并掌握常见的网络协议,如TCP/IP协议、HTTP协议、FTP协议等。
学生应该了解每个协议的特点和使用场景,并能够进行相应的配置和调试。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和通信过程,以及网络协议的分层结构和协议包的格式。
第三章:网络设备学生需要熟悉并掌握常见的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网关等。
学生应该了解每种设备的功能和作用,以及配置和管理网络设备的方法和技巧。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以及设备之间的通信方式和协议。
第四章:网络拓扑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如总线型、环型、星型、树型等。
学生应该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网络拓扑,并能够进行相应的配置和调试。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网络拓扑的特点和优缺点,以及不同拓扑结构之间的关系和连接方式。
第五章:网络安全学生需要学习并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虚拟专用网络等。
学生应该能够评估网络的安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和措施。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网络攻击的类型和方式,以及防范网络攻击的方法和技巧。
第六章:网络管理学生需要了解网络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网络监控、故障排除、性能优化等。
学生应该具备管理网络的能力,能够识别和解决网络故障,提高网络的性能和可靠性。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网络管理的方法和工具,以及网络资源的配置和分配方式。
第6章计算机网络基础(单选题)(其实我所给的这些典型题目就是期末考试题或统考题,因此必做。
参考答案在另一个Word文档中)一.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网络的分类、网络拓扑结构、资源共享1、计算机网络是__A____相结合的产物。
(请看解析)A.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B.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C.计算机技术与电子技术D.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解析]又问: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与______相结合的产物。
(A.各种协议 B.通信技术 C.电话)答:选B。
2、下列有关计算机网络叙述错误的是__A____。
(请看解析)A.利用Internet网可以使用远程的超级计算中心的计算机资源 -- 对,属于资源共享B.计算机网络是在通信协议控制下实现的计算机互联C.建立计算机网络的最主要目的是实现资源共享D.以接入的计算机多少可以将网络划分为广域网、城域网和局域网[解析]网络划分为广域网、城域网和局域网是按网络所覆盖的范围(或面积)来划分的,所以D 是错的。
3、最早的(第一阶段)计算机网络系统,有___A_____个主机。
(请看解析)A.1 --- 以一台主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B.2C.10D.几十台[解析]略。
4、____B____被认为是Internet的前身。
(请看解析)A.万维网B.ARPANET --- 是美国国防部开发的一个网络C.HTTPD.APPLE[解析] 参考p.232。
Internet的中文名为“因特网”。
又问:Internet是由______发展而来的。
(A.局域网;B. 标准网;C.ARPANET;D.WAN)。
答:选C。
5、当前普遍使用的Internet IP版本是__C______。
(参考p.234)A.IPv6 --- 下一代网络的IP版本为Ipv6B.IPv3C.IPv4 --- 我们目前使用网络的IP版本为Ipv4D.IPv5[解析]略6、LAN通常是指___B___。
(请看解析)B.局域网C.资源子网D.城域网[解析]要求记:LAN是局域网的缩写,MAN是城域网的缩写,WAN是广域网的缩写。
内容简介本书按照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要求编写,内容紧扣《网络管理员考试大纲》。
全书共分8章,分别对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互联网及其应用、局域网技术与综合布线、网络操作系统、应用服务器配置、Web网站建设、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进行了系统讲解。
本书层次清晰、内容丰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求反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既可作为网络管理员资格考试的教材,也可作为各类网络与通信技术基础培训的教材。
目录第1章 计算机网络概论1.1数据通信基础1.1.1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1.1.2数据传输1.1.3数据编码1.1.4多路复用技术1.1.5数据交换技术1.2计算机网络简介1.2.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1.2.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2.3计算机网络的构成1.3计算机网络硬件1.3.1计算机网络传输媒体1.3.2计算机网络互连设备1.3.3计算机网络接入技术1.4计算机网络协议1.4.1OSI体系结构1.4.2TCP/IP协议1.4.3IP地址1.4.4域名地址1.4.5IPv6简介第2章 互联网及其应用2.1互联网入门2.1.1互联网简介2.1.2我国的互联网2.1.3接入互联网的方法2.2WWW基本应用2.2.1WWW的概念2.2.2利用IE浏览Web网页2.2.3WWW搜索引擎2.2.4利用WWW服务下载文件2.2.5设置IE的WWW浏览环境2.3电子邮件2.3.1电子邮件系统的基本概念2.3.2在线收发电子邮件2.3.3利用Outlook Express处理电子邮件 2.4文件传输2.4.1FTP基本概念2.4.2FTP客户程序浏览器2.4.3FTP客户程序FTP.exe2.4.4FTP客户程序Cute FTP2.5其他互联网应用2.5.1BBS2.5.2网络新闻组2.5.3IP Phone2.5.4网络娱乐2.5.5虚拟现实2.5.6电子商务2.5.7电子政务第3章 局域网技术与综合布线3.1局域网基础3.1.1局域网参考模型3.1.2局域网拓扑结构3.1.3局域网媒体访问控制方法3.1.4无线局域网简介3.2以太网3.2.1以太网简介3.2.2以太网综述3.2.3以太网技术基础3.2.4以太网交换机的部署3.3交换机与路由器的基本配置3.3.1交换机的基本配置3.3.2配置和管理VLAN3.3.3路由器3.3.4路由器的配置3.3.5配置路由协议3.4综合布线3.4.1综合布线系统概述3.4.2综合布线系统设计3.4.3综合布线系统的性能指标及测试 第4章 网络操作系统4.1网络操作系统概述4.1.1什么是网络操作系统4.1.2网络操作系统的结构4.1.3常见的网络操作系统4.2Windows Server 2003的安装与配置4.2.1Windows Server 2003及其特点4.2.2Windows Server 2003的安装4.2.3Windows Server 2003的基本配置4.2.4终端服务配置4.2.5远程管理4.3Red Flag Server 4.04.3.1红旗Linux简介4.3.2Red Flag Server 4.0的安装的使用4.3.3Red Flag Server 4.0第5章 Windows Server 2003应用服务器的配置 5.1IIS服务器的配置5.1.1IIS服务器的基本概念5.1.2安装IIS服务5.1.3Web服务器的配置5.1.4FTP服务器的配置5.2DNS服务器的配置5.2.1DNS服务器基础5.2.2安装DNS服务器5.2.3创建区域5.2.4配置区域属性5.2.5添加资源记录5.2.6配置0NS客户端5.3DHCP服务器的配置5.3.1DHCP简介5.3.2安装DHCP服务5.3.3创建DHCP作用域5.3.4设置DHCP客户端5.3.5备份、还原DHCP服务器配置信息 5.4活动目录和管理域概论5.4.1Active Directory5.4.2安装活动目录的备份5.4.3Active Directory5.5电子邮件服务器的配置5.5.1电子邮件服务器的安装5.5.2邮箱存储位置设置5.5.3域管理5.5.4邮箱管理5.6代理服务器第6章 Web网站建设6.1使用HTML制作网页6.1.1HTML简介6.1.2HTML常用元素6.2网页制作工具6.2.1Flash简介6.2.2Fireworks简介6.2.3Dreamweaver简介6.2.4Photoshop简介6.3动态网页的制作6.3.1ASP6.3.2ISP6.3.3PHP6.3.4AD0数据库编程6.4XML简介6.5Web网站创建与维护6.5.1Web网站的创建6.5.2Web网站的维护6.6使用HTML与ASP编程实例6.6.1实例一6.6.2实例二第7章 网络安全7.1网络安全基础7.1.1网络安全基本概念7.1.2黑客的攻击手段7.1.3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估标准 7.2防火墙7.2.1防火墙简介7.2.2防火墙基本分类及实现原理7.2.3防火墙系统安装、配置基础7.2.4防火墙系统安装、配置实例 7.3入侵检测7.3.1入侵检测系统简介7.3.2入侵检测系统基本原理7.3.3入侵防护系统7.4漏洞扫描7.4.1漏洞扫描系统简介7.4.2漏洞扫描系统基本原理7.4.3漏洞处理策略7.5网络防病毒系统7.5.1计算机病毒简介7.5.2网络病毒简介7.5.3基于网络的防病毒系统7.6其他网络安全措施7.6.1物理安全7.6.2电磁泄密及防护7.6.3容灾系统建设7.6.4CA认证中心建设第8章 网络管理8.1网络管理简介8.1.1网络管理概述8.1.2网络管理的模型8.1.3网络管理功能8.1.4网络管理标准8.2简单网络管理协议8.2.1SNMP概述8.2.2管理信息库8.2.3SNMP操作8.3网络管理工具8.3.1Cisco Works for Windows8.3.2HP Open View8.3.3IBM Tivoli Ne Wiew8.3.4Sun Net Manager8.4基于Windows的网络管理8.4.1Microsoft SNMP服务8.4.2SNMP服务执行8.4.3Windows下SNMP服务的安装与配置 8.4.4测试Windows SNMP服务8.5网络管理技术的新发展8.5.1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8.5.2基于Web的网络管理8.5.3基于CORBA技术的网络管理8.5.4基于主动网的网络管理8.5.5TMN网络管理体系的发展8.5.6智能化的网络管理。
计算机网络技术06 跨交换机VLAN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其中,跨交换机 VLAN 技术作为网络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 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虚拟局域网)。
简单来说,VLAN 就是将一个物理的局域网在逻辑上划分成多个不同的广播域。
通过这种划分,不同 VLAN 之间的设备在二层(数据链路层)上是相互隔离的,它们之间的通信需要通过三层设备(如路由器)来实现。
那么,为什么我们需要跨交换机的 VLAN 呢?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企业或者组织的网络规模较大,仅仅依靠一台交换机是无法满足所有设备的接入需求的。
这时候,就会使用多台交换机来扩展网络端口。
但是,如果没有跨交换机 VLAN 技术,不同交换机上相同 VLAN 的设备是无法直接通信的,这显然会给网络管理和数据传输带来很大的困扰。
跨交换机 VLAN 的实现主要依靠两种常见的技术:基于端口的VLAN 和基于 8021Q 协议的 VLAN。
基于端口的 VLAN 是一种较为简单直观的方式。
管理员将交换机的端口划分到不同的 VLAN 中,连接到这些端口的设备就属于相应的VLAN。
例如,交换机的 1 5 端口被划分到 VLAN 10,6 10 端口被划分到 VLAN 20,那么连接到 1 5 端口的设备就属于 VLAN 10,连接到6 10 端口的设备就属于 VLAN 20。
然而,当涉及到跨交换机的 VLAN 时,基于端口的 VLAN 就有一定的局限性。
这时候,8021Q 协议就派上了用场。
8021Q 是一种工业标准,它在以太网帧中插入了一个 4 字节的 VLAN 标签(Tag),用于标识该帧所属的 VLAN。
这样,当帧在不同交换机之间传输时,交换机就能够根据 VLAN 标签来正确地转发数据。
在配置跨交换机 VLAN 时,需要注意一些关键的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