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关系(世界经济学读书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7
经济关系读后感10字Economic relations are essential in today's interconnected world, serving as the foundation for global trade and cooperation. 经济关系在当今互联互通的世界中至关重要,是全球贸易和合作的基础。
They play a crucial role in shaping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fluencing diplomatic decisions, and determining the welfare of nations. 它们在塑造国际政治、影响外交决策和决定国家福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One of the key aspects of economic relations is the exchange of goods and services between countries, which drives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经济关系的一个关键方面是国家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
Trade agreements, such as free trade agreements, are designed to facilitate this exchange by reducing tariffs and barriers to trade. 贸易协定,如自由贸易协定,旨在通过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来促进这种交流。
These agreements can lead to increased competition, lower prices for consumers, and improved access to foreign markets for businesses. 这些协议可能会导致竞争加剧,消费者价格降低,以及企业获得外国市场的更好准入。
国际经济学读书笔记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际经济学成为了理解世界经济运行和各国经济相互关系的重要学科。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国际经济学的著作,让我对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国际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国际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多个方面。
它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各国会进行贸易,贸易如何影响各国的经济增长和福利,以及国际资本流动和汇率波动等现象。
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较优势理论告诉我们,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每种产品上都不如另一个国家效率高,但只要在生产不同产品上的相对效率存在差异,两个国家就可以通过贸易获益。
这一理论深刻地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基础。
而要素禀赋理论则强调了各国在要素禀赋上的差异是导致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
比如,一些国家劳动力丰富,就会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上具有优势;而一些国家资本丰富,就会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优势。
国际贸易政策也是一个关键的研究领域。
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是各国常用的贸易保护手段。
关税的征收会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保护本国产业,但同时也会给消费者带来负担,并可能引发贸易伙伴的报复。
非关税壁垒如进口配额、技术性贸易壁垒等,则更加隐蔽和复杂。
贸易保护政策在短期内可能会保护本国的某些产业,但从长期来看,往往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和经济效率的损失。
在国际金融方面,汇率问题至关重要。
汇率的波动会影响一国的进出口、国际投资和经济增长。
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各有优缺点。
固定汇率制度可以提供稳定的汇率环境,有利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开展,但需要强大的外汇储备和货币政策的协调。
浮动汇率制度则赋予了市场更多的调节作用,但也容易导致汇率的过度波动和不确定性。
国际收支平衡也是国际金融中的重要概念。
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了其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经济的健康程度。
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平衡关系对于经济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当一个国家出现国际收支失衡时,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来调整,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等。
国际经济学读书笔记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学科,它涵盖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多个领域。
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我对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国际贸易方面,比较优势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该理论由大卫·李嘉图提出,他认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例如,一个国家在生产粮食和纺织品上都不如另一个国家,但在生产粮食上相对劣势较小,那么这个国家就应该专注于生产粮食并出口,进口纺织品。
这种分工和贸易模式能够使各国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产出的最大化和福利的提高。
要素禀赋理论则从资源禀赋的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产生。
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一个国家如果劳动力丰富而资本稀缺,那么它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相反,如果一个国家资本丰富而劳动力稀缺,那么它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不同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贸易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贸易中的贸易保护主义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包括关税、配额、补贴等手段,其目的是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国竞争的冲击。
然而,这些政策往往会引发贸易争端,导致贸易伙伴之间的关系紧张。
同时,从长期来看,贸易保护主义并不能真正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反而可能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在国际金融领域,汇率的决定和波动是一个关键问题。
汇率是一种货币兑换另一种货币的比率,它的变动会对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应该反映两国货币在国内的购买力之比。
但在实际中,汇率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利率差异、国际收支状况、市场预期等。
国际收支平衡也是国际金融中的重要概念。
国际收支包括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当一个国家的出口大于进口,即经常账户顺差时,意味着该国在国际经济中处于有利地位;反之,经常账户逆差则可能引发一系列经济问题。
国际经济学读书笔记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学科,它涵盖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多个领域。
通过对这门学科的学习,我对全球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相互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国际贸易方面,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概念。
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每种产品上都比其他国家绝对地缺乏生产率,它依然能够通过生产和出口那些“与外国相比生产差距相对较小”的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相反,生产并进口那些“与外国相比生产率差距相对较大”的产品。
这一理论强调了贸易的基础并非绝对优势,而是相对优势,为国际贸易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则进一步拓展了对贸易原因的解释。
该理论认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一个国家会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这一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某些国家在特定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中具有优势。
在国际贸易政策方面,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是常见的贸易保护手段。
关税的征收会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从而保护国内相关产业,但同时也可能导致消费者福利的损失和贸易伙伴的报复。
非关税壁垒,如进口配额、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等,则以更加隐蔽和多样化的方式限制了国际贸易的自由流动。
在国际金融领域,汇率的波动对国际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汇率是一种货币兑换另一种货币的比率,它的变动会影响一国的进出口、国际投资和国际收支平衡。
例如,本国货币贬值可能会增加出口、减少进口,但过度的贬值也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记录一个国家与世界其他国家经济交易的重要工具。
它包括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等项目。
经常账户主要反映货物和服务的进出口、收入和经常转移;资本账户记录资本的转移;金融账户则涵盖了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等。
通过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经济运行状况。
经济发展中的国际经济关系与合作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关系与合作变得日益重要。
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与交流的加强,国际经济关系的复杂性也在增加。
这篇文章将探讨经济发展中的国际经济关系与合作,从全球市场、国际贸易、投资合作和区域经济合作等角度来分析。
一、全球市场与国际贸易全球市场是国际经济合作的基石,各国企业通过国际贸易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销售到全世界各地。
这种贸易不仅能够满足国内需求,还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例如,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其对外贸易对国内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际贸易能够促进资源的配置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国际经济合作。
各国通过签订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建立起稳定的贸易关系,降低贸易壁垒,扩大市场准入。
例如,欧盟与中国签署的《欧中投资协定》为双方的贸易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此外,各国还通过多边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WTO)来协商和解决贸易争端,促进公平、自由和开放的国际贸易环境的建立。
二、投资合作与跨国公司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国际投资合作也日益深入人心。
跨国公司通过在不同国家之间投资与合作,实现资源的配置和利益的最优化。
例如,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外国直接投资不断增加,推动了全球产业链的重组和优化。
国际投资合作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推动技术转移和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
投资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海外直接投资、股权投资、合资合作等。
各国在吸引外来投资时都会提供相应的政策与优惠措施,以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来本国投资。
例如,中国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的政策创新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的参与。
同时,各国还通过国际投资协定和法律保护跨国投资的权益,进一步加强投资合作的稳定性与可预期性。
三、区域经济合作与一体化为了促进地区内的经济发展,各国还会进行区域经济合作与一体化。
这种合作旨在深化贸易与投资关系,推动产业升级与技术转移,提高区域内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国际经济法读书笔记国际经济法读书笔记【篇一:《经济法》读书笔记】《经济法》读书笔记第一章导论主要内容和重点:1、第一章主要介绍经济法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一部集调整关系的民法、行政法、刑法规范与一身的法律,所以在学习时会涉及到以上的各项法律,就需要我们以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查阅相关资料。
经济法具有不同的效力,不同表现形式,不同适用法律规范的法律规范,其适用原理比较复杂,学习时就要不怕困难,彻底弄清其原理。
学习经济发的目的在于提高主体(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经济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或参加者。
)的经济法律素质。
2、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经济关系,经济关系由可以分民事经济关系和行政经济关系。
主体地位平等的是民事经济关系,反之即行政经济关系。
所以经济法律规范包括民法规范和行政法规范。
经济法的特征:经济效益性,社会公正性,综合性从宪法、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到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其法律效力从强到弱,且管辖范围由大到小。
适用规则为:1)下位法不得和上位法相冲突,否则无效。
2)特别法优先于一般法适用。
3、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和刑法都有密切的关系,它们互相补充。
然而在主体、调整对象、调整方式、制裁方式等方面经济法和其他法律也有差异。
调整方式:民法:主体协商—签订协议—履行合同—解决纠纷行政法:命令—服从—复议刑法:赋予刑事责任,予以严惩4、学习经济法的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者的经济法律素质,树立经济法治观念和意识,参加法律实践,深化理论知识,提高依经济法办事的能力。
最后养成依经济法办事的习惯。
案例思考:1、(1)法院适用《种子法》是正确的。
《种子法》对于《河南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来说是上位法,管理条例中有与种子法相冲突的地方,那自然无效。
(2)法院无权对地方性法规进行司法审查。
因为对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审查权,是法律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专有的权力,其他任何国家机关均无此项权力。
2、(1)该超市保安无权对王某进行拳打脚踢,保安只是保护超市的安全以及顾客的安全,而无权对顾客进行人身伤害。
国际经济关系一、概述国际经济关系是指国家之间在经济领域进行的各种联系和交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国际经济合作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国际贸易、外汇市场和国际投资等方面来探究国际经济关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二、国际贸易的重要性国际贸易是国际经济关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互通有无,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的发展。
此外,国际贸易也有助于推动国际间的和平与稳定,提高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得国际贸易体系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另一方面,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为各国提供了更多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机会。
三、外汇市场的作用外汇市场是国际经济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际贸易中,各国之间需要进行货币的兑换,而外汇市场提供了这样的渠道。
外汇市场的正常运转对于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然而,外汇市场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汇率波动可能导致贸易成本的变化,进而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
此外,国际资本的流动也会引起外汇市场的剧烈波动,从而对国际经济关系产生影响。
四、国际投资的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投资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国际投资可以促进资源的跨国配置,推动科技的传播与创新,为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
然而,国际投资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国际投资的不确定性增加,跨国投资合作的风险也随之增大;另一方面,保护主义的抬头也使得一些国家采取了限制外国投资的措施,从而对国际投资形成一定的制约。
五、结语国际经济关系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通过国际贸易、外汇市场和国际投资等方面的合作,各国可以借助互补优势,实现共同繁荣。
然而,也需要充分认识到国际经济关系面临的挑战,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以推动国际经济关系发展进一步健康、稳定和可持续。
国际经济读后感国际经济是当今世界上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它关乎着各国的经济发展、贸易往来以及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国际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各国政府和企业所关注的焦点。
而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我也对国际经济这一话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国际经济的书籍,通过阅读书籍,我对国际经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首先介绍了国际经济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国际经济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活动,包括贸易、投资、货币流通等。
而国际经济的发展历程则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闭关自守到全球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国际经济的发展也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书中还介绍了国际经济的主要参与者和主要经济体。
在国际经济中,各国政府、企业和个人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主要经济体则是指那些对世界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力的国家,比如美国、中国、欧盟等。
这些主要经济体在国际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的经济政策和行为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国际经济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特征,比如贸易自由化、资本流动自由化、生产国际化等。
而在未来,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也将是多样化、全球化和可持续化的。
这些特征和趋势对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国际经济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我认识到国际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各国政府和企业的事务,更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国际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关乎着各国的经济利益,更关乎着全球经济的稳定和繁荣。
因此,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国际经济的发展,为全球经济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国际经济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议题,它关乎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格局的演变。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国际经济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也对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国际经济关系
一、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国际经济关系的基础。
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社会分工超越了国界,在国际范围内表现出来,便出现了国际分工。
因此,国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各国的生产领域乃至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民经济之间的分工。
主要注意:
1、国际分工不同于国内分工,国际分工不是各国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在本国范围内形成的分工,而是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在国际范围内形成的分工。
2、国际分工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稳定的国际现象。
3、国际分工以国家的存在为前提。
随着国家的消亡,国际分工也将被别的社会分工形式所代替。
因此,国际分工是一个历史范畴。
4、国际公工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它直接反映并促进生产力的进步。
别一方面,它又体现生产的社会性,受到不同社会生产关系的制约。
(一)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1、自然条件的差异。
自然条件的差异造成不同国家在生产领域的差别,才导致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关系,当这种关系比较稳定时,国际分工便产生了。
但各国自然条件的差异不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因为自然条件及其差异只是提供了生产和国际分工的
自然基础,如果不借助一定的生产技术,国际分工还是不能产生。
2、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
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正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各种自然资源被开采出来,并形成国际分工的物质基础。
也只有生产力的发才能形成反各国不同生产领域联系起来的媒介,即国际商品交换。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起来了了巨大的作用。
3、各国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固然对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是借助生产关系来进行的。
从历史上看,国际分工的产生,不仅与机器大工业,还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紧密相关。
正是二者的结合,才产生了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及其体系。
同时,国际分工的性质也是由各国的生产关系决定的。
4、国际分工的形式
(1)垂直型国际分工
垂直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较大的国家之间的分工,也即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之间的分工。
通常是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之间的分工。
(2)水平型国际分工
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主要是指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也包括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
(二)国际分工的经济影响
1、国际分工带来社会劳动的节约
国际分工能节约社会劳动,是因为参加国际分工的国家,在资源、
劳动力、科技水平及历史条件等方面各不相同,通过国际分工,可以相互补短,趋利避害,不仅能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发挥本国资源优势,还能利用国外资源,从而达到节约社会劳动的目的。
2、国际分工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利用国际分工,各国按照本国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不仅能使各国资源、技术和劳动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而且由于使用专用设备和专门技术工人,易于提高技术水平,改进技术和采用新技术。
3、国际分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分工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劳动的节约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终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最集中的体现是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分工越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产品量就越增加,国际商品交换的必要性就越强。
(三)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主要特点和趋势是:1、国际分工的基础日益技术化。
2、国际分工的内宅日益细化。
3、国际分工的媒介开工日益多样化。
4、跨国公司在国际分工中的作用日益强化。
5、国际分工的格局不断在变化。
二、国际交换
国际交换是指不同国家的商品所有者和商业性劳务提供者之间相互交换其商业和劳务的活动。
国际分工是国际交换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国际交换对国际分工有反作用。
国际交换的价值基础:商品交换是以国际价值为基础,一国范围
内的社会价值,在国际范围内只被看作是个别价值(国别价值),由于各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存在差异,生产同一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少不等,因而各国的国别价值也就不同,往往高于或低于国际价值。
由于以国际价值为基础进行的,因而社会出现一个国家的若干工作日同另一个国家的一个工作日相交换的现象。
(一)当代国际交换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1、当代国际交换的特点。
国际交换发展迅速。
(国际交换内容结构的新变化。
国际交换中各类国家地位的变化和贸易方式的变化。
2、成因。
包括科技进步的推动,资本国际流动的促进,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影响,各国政府对其出口贸易的支持,国际经济协调的加强等。
(一)对外贸易政策和多边贸易体制
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暑期内对其进出口贸易实行的政策。
它是一政策和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的是各国的国家利益,特别是各国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益和意志。
1、国际协调与关贸总协定。
关贸总协定是以市场经济及其原则为基础的,运行规则有:无歧视原则,互惠原则,透明度原则,关税减让原则,取消数量限制原则。
2、乌拉圭谈判与新的新的多边贸易体制
乌拉圭谈判的新成果主要集中在:作上修订了原有货物贸易的规则,以有效处理长期存在的一些贸易争端问题,并对农产品贸易和纺织品服装贸易做出了新的规定和部署。
扩大多边贸易体制协调的范围。
组
织方面取得突破,正式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并取代原关贸总协定。
三、国际货币体系
世界货币是突破了国内流通的界限而在世界商品市场上当作一般等价物来发和作用的货币。
国际货币体系就是各国所共同遵守的调节国际货币关系的规定、原则和制的总和。
主要包括:各国货币汇率制度的确定。
各国货币可兑换性和国际结算原则的确定。
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
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
主要类型有: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一)布雷顿森体系
主要内容是实行两个挂钩:一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确定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黄金官价。
二是其他国家倾向与美元挂钩,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比价,即与美元建立固定的汇率关系。
其主要特点是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固定汇率制。
(二)牙买加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各国于1976年在牙买加达成《牙买加协定》,后来又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二次修正案》,1978年正式生效。
主要内容包括:扩大基金组织的资金来源,强调汇率体系的灵活性,使浮动汇率合法化,实行黄金非货币化等。
主要特点是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但美元仍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浮动汇率制。
四、国际资本流动
国际资本流动指资本在国际间的转移,即各国为了某种经济目的
进行国际经济而产生的资本跨越国家的界限,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的活动。
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在于: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的需要,追求高额利润的需要,汇率变动的影响,降低风险的需要。
(一)国际间接投资
国际间接投资主要是指法人或自然人用于购买外国公司的股票和国外其他证券的投资,是资本国际流动的传统形式。
主要特点是:流动的自发性,调整性流动,流动的频繁性。
(二)国际间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利润为目的的对外投资。
其核心是投资者对国外投资企业的控制权。
1、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是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以人事中国生产和经营的现代企业组织。
经营特点是以全球战略为目标,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实行企业内国际分工和专业化协作,从国内到国外,从生产到销售、金融、劳务等各个领域,形成国际性的经营体系,从而对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国际直接投资的作用
一是积极作用。
加速了生产和资本国际外的进程,对资本输入国解决了输入国资金不足问题,增强出口商品竞争能力、扩大生产能力等,对资本输出国带动商品的出口,有助于出口贸易的增长。
二是消极影响。
对资本输入国而言,要受到外国垄断资本的剥削,
对资本输出国而言,要承接一定风险,政府税收减少,减少本国就业机会。
五、国际劳动力流动
国际劳动力流动指劳动力的就业位臵适应国际分工、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越出一国界限,而在国际之间进行转移。
(一)国际劳动力的特征和动因
1、特征。
劳动力具有自主性,国际流动以实现自身利益为目的;与人口规律和各类国家的人口状况有密切关系;与国际移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劳动力流动中对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流向有比较集中的世界性劳动力市场,又有不固定和相对分散的倾向;流动以过去移民定居为主转向以短期停留为主。
2、动因。
生产要素在国际间很不平衡;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的规律作用;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促进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对人才的争夺。
(二)劳务输出
劳动力从一国转移到别一国或地区从事劳动服务活动,旨在
获取外汇收入,称作劳务输出,又叫劳务出口。
形成劳动力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重新组合与配臵。
可以分为要素性劳务输出和非要素性劳务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