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病虫害防治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747.50 KB
- 文档页数:53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1、国内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状况。
森林病虫害是我国森林的主要灾害之一。
不仅具有水灾、火灾那样严重的危害性和毁灭性,还具有生物灾害的特殊性和治理上的长期性、艰巨性。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林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对巩固造林绿化成果,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发生现状我国现有林业有害生物8000余种,其中可造成危害的200余种,造成严重灾害的有20余种,近年来年发生面积均在1亿亩以上,每年造成的损失超过880亿元。
特别是近5年来发生面积由2001年的12462万亩上升到2004年14186万亩,发生面积逐年递增,总体呈上升趋势,形势十分严峻。
(二)发生特点1、常发性食叶害虫发生总体下降,突发性食叶害虫种类和频次增多,一些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松毛虫、蜀柏毒蛾等历史性常发食叶害虫发生面积总体稳中有降,但天幕毛虫、稠李巢蛾、焦艺夜蛾等食叶害虫在局部地区突发成灾;春尺蠖、松小卷蛾、杨树舟蛾等次要害虫在一些地区连年成灾,已上升为主要害虫。
2、钻蛀类害虫危害日趋严重。
光肩星天牛、青杨脊虎天牛等杨树天牛在“三北”地区危害猖獗;萧氏松茎象已扩散到南方6个省(区),发生面积超过376万亩;落叶松八齿小蠹、松纵坑切梢小蠹、云南木蠹象等蛀干害虫危害趋于严重。
3、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严重。
1990年以来,已有红脂大小蠹、椰心叶甲、红火蚁、刺桐姬小蜂等多种林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加之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等原有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我国并造成危害的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已达20多种,年均发生面积达2000万亩,已对我国国土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4、森林鼠(兔)在中西部地区危害呈加重趋势。
近年来,鼠(兔)危害日趋严重,对中幼林和未成林造林地的林木构成严重威胁。
“十五”期间,鼠(兔)害年均发生1200万亩,占全国林业生物灾害发生总面积的10%。
第三节 森林病虫害防治 一、病虫防治站1956年,省林业厅在经营处设置森林病虫防治小组,1959年扩大为森林病虫防治队,配备16名专业人员,其主要任务是监测、预报和防治森林病虫害。
部分山区和丘陵地区的地县林业局相继成立森林病虫防治站。
到1965年底,全省有17个森林病虫防治站。
1969年,森林病虫防治机构被撤销。
1974年,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安徽省森林病虫防治站。
各地、市、县陆续恢复重建森林病虫防治站。
1981年1月,建立安徽森林生物防治中心,与森防站合署办公,把监测、防治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
1983年,改为省森林病虫防治总站,县级建制,统一管理全省森林病虫监测、检疫、防治工作和开展地区性森林生物防治研究工作。
到1985年,安徽共有森林病虫防治站80个,专业人员351人,基本形成森林病虫防治站网。
二、病虫预测预报这项工作的任务是监测研究森林病虫的发生期、发生量、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及时准确地发布短期、中期、长期预报,为有计划地防治森林病虫害提供依据。
1951年,马尾松毛虫灾害由泾县马头林场蔓延扩大到南陵、宣城、和县等地。
1952年,马尾松毛虫灾蔓延到祁门、霍山、六安等县后,省林业部门责令地处马尾松林区和栽培松林面积较大的国营林场监测马尾松毛虫危害动态,及时报告主管林业局组织力量扑灭。
1956年,省森林病虫防治机构建立后,组织科技人员对马尾松毛虫生活史及其发生、发展规律进行观察研究。
常灾区的泾县马头、东至县金寺山、凤阳石门山和嘉山县老嘉山等国营林场建立起松毛虫预测预报小组,开展群众性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活动。
1962年,省林业厅根据滁县地区国营林场提出1963年将会发生大面积松毛虫危害的预测预报,决定在嘉山县卞庄林区建立一个临时飞机场,准备了充足农药,于1963年春,松毛虫发生初期,在民航局支持下,用飞机喷洒农药防治松毛虫,使皖东地区大面积松··2林免遭虫害。
1974年后,实行“专业队伍与群众业余测报相结合”的方针,群众性的测报工作在森林病虫害多发地区的滁县、巢湖、六安、安庆、芜湖等地区逐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