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F技术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8
PNF(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是一种常用于康复和运动训练的技术,旨在增强肌肉的力量、柔韧性和功能。
PNF技术包含多种基本手法,下面是其中一些常见的手法:
对抗收缩(Antagonistic Contraction):这是PNF技术中最基本的手法之一。
通过对抗性肌肉收缩的方式,激活目标肌肉并增强其力量。
通常,一个肌肉群被要求在另一个肌肉群的抗力下收缩,然后保持一段时间后放松。
对抗伸展(Antagonistic Stretch):这个手法用于增加肌肉的柔韧性。
通过对抗性的伸展动作,可以在放松状态下使目标肌肉群达到更大的伸展范围。
合作伸展(Cooperative Stretch):在合作伸展中,患者或训练者与治疗师或教练合作,通过伙伴的帮助来达到更深的伸展。
这种合作可以通过互相施加压力或提供支撑来实现。
反射抑制(Reflex Inhibition):这个手法利用肌肉的反射机制来实现肌肉的松弛。
通过刺激对应的肌腱或肌肉群,触发肌肉的伸展反射,然后在伸展期间加以保持和放松。
伸展与收缩(Stretch and Contract):这个手法结合了伸展和对抗收缩。
首先进行肌肉伸展,然后在伸展的最高点进行对抗性的收缩,以促进肌肉力量和柔韧性的增长。
这些是PNF技术中常见的基本手法,但在实践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应和变化。
PNF 法一般译为神经肌肉促进疗法,在康复方面的文件也译为促通疗法·PNF 法是20 世纪40 年代由美国内科医生和神经生理学家Hermankabat 医生发明的,是以和神经生理学原理为基础和一种多方面的运动治疗方法,最初用于对各种神经肌肉瘫痪病人的治疗,被证明非常有效,此后证明它能够帮助好多因、运动控制、平衡和耐力有问题的患者,如、和、和脑血管不测以致的偏瘫等。
同时它的一些特别技术对于一些因难过和软组织黏连以致的ROM 下降有很好的治疗收效。
西医学名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中医学名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英文名称PNF所属科室外科-发病部位脑部主要症状偏瘫,语言阻拦主要病因神经伤害,脑卒中多发集体40 岁以上中老年人传染性无传染性可否进入医保是目录12pnfPNF 理论基础是以和神经生理学原理为基础,依照人类正常状态下平常生活的功能活动中常有的动作模式创立的。
它重申多关节、多肌群参加的整体运动而不是单一肌肉的活动,加强了关节的运动性,牢固性,控制能力以及如何完成一复合动作的技巧,同时利用了,姿势感觉等刺激加强相关神经肌肉反应和促进相应的锻炼方法;其特色是肢体和躯干的对角线和螺旋形主动、被动、抗阻力运动,并主张经过手的接触、语言口令,视觉引导来影响运动模式。
它的治疗原则是依照正常的运动发展序次,运用合适的感觉信息刺激,使某些特定的运动模式中的肌群发生缩短,促进功能性运动产生。
pnfPNF 基根源则1)所有个体都有还没有开发的潜能,这是的基根源则,病人的能力和潜能成为减少残障的方法。
(2)正常运动发育依照重新到脚,又近到远的序次发展。
在治疗中,第一应注意的头颈的运动发展,此后是躯干,最后是四肢,理论上,肢体功能恢复是依照近端向远端的序次。
因此,只有改进了头、颈躯干的运动此后,才可能改进四肢的功能;只有控制了肩胛带的牢固性此后。
才有可能发展上肢的精巧动作技巧(3)早期运动由反射活动控制,成熟运动经过加强;比方,伸肘较弱时,能够病人凝望患侧,经过非对称型颈反射来加强。
PNF技术PNF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是一种应用于康复领域的技术,用于改善肌肉的力量、灵活性和协调性。
通过运动和伸展,PNF可以增强神经肌肉连接,提高身体的机能和运动效率。
本文将详细介绍PNF技术的原理、应用场景以及对康复的益处。
PNF技术最早由美国物理治疗师Herman Kabat和MargaretKnott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
由于该技术重视神经和肌肉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与传统的运动疗法不同。
PNF技术通过组合伸展、收缩和扭转的动作,以及与治疗师的配合,使肌肉在不同的方向上进行更全面的活动。
这种动作的目的是通过刺激神经系统和肌肉组织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稳定性。
PNF技术的原理主要基于三个方面:肌肉的对抗性、伸张性和联结性。
首先,肌肉的对抗性是指肌肉围绕关节的作用。
当一个肌肉收缩时,与之对应的肌肉会被拉伸。
通过这种对抗性的运动,PNF技术可以帮助改善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
其次,伸张性是指通过拉伸肌肉组织来改善肌肉的弹性和可伸展性。
最后,联结性是指神经系统和肌肉之间的相互作用。
PNF技术通过刺激神经肌肉连接,提高肌肉的协调性和运动控制。
PNF技术可应用于多种康复场景中。
例如,对于运动损伤的康复,如扭伤、拉伤和肌肉劳损,PNF技术可以帮助恢复受损的肌肉,并加强受损区域周围的肌肉支持。
此外,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如中风和脊髓损伤,PNF技术可以通过刺激神经重塑肌肉控制,促进康复进程。
此外,PNF技术还可用于改善姿势和平衡,预防肌肉萎缩,提高日常运动能力等。
PNF技术在康复中的益处很多。
首先,它可以增加肌肉的力量和稳定性。
通过对肌肉的锻炼和伸展,PNF技术可以增加肌肉的交替收缩和放松,从而提高肌肉的力量和稳定性。
其次,PNF技术可以提高肌肉的灵活性。
通过反复拉伸肌肉组织,PNF技术可以改善肌肉的弹性和可伸展性,减少肌肉僵硬和不适。
此外,PNF技术还可以提高肌肉的协调性和运动控制。
PNF技术(二)PNF疗法中除了基本的操作手法外,在治疗中还常常结合一些特殊的技术,所谓的特殊技术是利用肌肉的离心性收缩、向心性收缩和等长收缩,结合适宜的阻力和恰当的操作来满足患者的需要。
常用的有节律启动、等张组合、拮抗肌逆转、重复牵张、收缩—放松、维持—放松等,主要是通过对肌群的促进、抑制、增强或放松效应改善功能性活动。
(一)节律启动节律启动是指在预期的范围内,治疗师可以利用言语的速度来控制戒律,首先从被动运动先开始进行活动,逐渐过渡到主动抗阻运动。
这样在治疗开始前可以先帮助患者放松,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指导患者的运动,使运动节律化,改善协调能力和运动感觉。
(二)等张组合主动肌群在不放松的情况下,连续做向心性、离心性和稳定性收缩。
患者在做离心性收缩时,治疗师在关节活动范围内对抗患者的运动,当活动到关节活动度的末端时要求维持住,在患者维持住关节活动的时候,就要求在阻力的方向和力量不变的情况下,缓慢回到活动的起始位,此时肌肉呈离心性收缩。
这样可以使患者主动控制运动,协调动作,增加主动关节活动度,增强肌肉力量。
(三)拮抗肌逆转1、稳定逆转稳定逆转就是说治疗师在患者做等张收缩时,在相反的两个方向上分别给予足够的阻力以阻止运动的产生。
如治疗师嘱患者做屈肘动作,然后施加相反的阻力,不允许关节运动的产生,在感到患者已充分对抗时,治疗师另一只手在同一部位的背面,嘱患者做相反的动作,及伸肘运动,同样施以足够的阻力以阻止关节运动的产生。
这样可以增加稳定和平衡功能,进一步增加肌肉的力量。
2、动态逆转在患者主动朝着一个方向运动不放松的情况下,再朝着相反的方向运动,这个过程就是动态逆转,整个过程中关节和肌肉都要保持运动不放松。
这样可以增加肌肉的力量,发展协调能力,防止或减轻疲劳。
3、节律稳定节律稳定就是主动肌和拮抗肌交替的做等张收缩,但是整个过程中不产生运动。
节律稳定和稳定逆转的训练有点相似,如治疗师先对抗患者主动肌的等长收缩,此时维持原位,不产生运动,阻力逐渐增加时患者也会相应的增加力量,当患者已经充分反应时,治疗师在同一部位的背面给予阻力。
PNF技术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1、定义 PNF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PNF)即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是通过对本体感受器刺激,达到促进相关神经肌肉的反应,改善运动控制、肌力、协调和耐力,最终改善功能的治疗技术。
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中枢神经损伤、周围神经损伤、骨科损伤性疾病、运动创伤和关节炎所致的功能障碍等。
(2)禁忌证: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不稳定,关节内未完全愈合的骨折,关节急性炎症或外伤所致的肿胀,骨关节结核和肿瘤等,以及婴幼儿,意识障碍及听力障碍者。
3、设备和器具不需要设备。
4、操作方法与步骤 PNF技术主要包括的内容:基本技术、特殊技术、常用技术分类、常用基本运动模式。
(1)基本技术:1)皮肤刺激(手法接触):治疗师的手以蚓状肌抓握,摆放于患者运动相反的方向。
2)最大阻力:患者运动过程中,治疗师给予适宜的最大阻力。
3)扩散和强化:治疗师通过对较强肌肉的抗阻,把强化效应传送到较弱肌肉。
4)牵伸:治疗师在每个动作的开始给予主动肌快速的牵伸至最长位置。
5)牵引和挤压:治疗师利用对躯干和四肢的拉长(拉长肌肉,分离关节面)以诱发牵张反射,利用对躯干和四肢关节负重(压缩)以激活关节感受器。
6)时序:运动的先后顺序,促进正常顺序及通过“强调顺序”增加肌肉收缩。
7)体位和身体力线:治疗师的身体和手的力线引导和控制运动或稳定。
8)言语和视觉刺激:有效地使用语言指导和视觉反馈以诱导运动。
(2)特殊技术:1)节律性起始:先被动、缓慢、有节律地活动肢体数次,并让患者感受运动的感觉,再让患者参与运动。
2)等张组合:治疗师令患者在整个活动范围内做主动抗阻运动(向心性收缩),在关节活动末端,令患者停留并保持在这一位置(稳定性等长收缩),当达到稳定后令患者缓慢地向起始位运动(离心性收缩)。
3)动态反转:治疗师在患者运动的一个方向施加阻力,至理想活动范围的末端时,远端手迅速转换方向,诱导患者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且不伴有患者动作的停顿或放松。
pnf法的步骤
PNF法一般译为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在康复方面的文献也译为促通疗法。
它是以人体发育学和神经生理学原理为基础的一种多方面的运动治疗方法。
PNF法主要通过增强刺激运动感觉和姿势感觉,同时进行多肌肉协调运动模拟人类日常生活进行康复治疗。
它主张手接触、语言口令和视觉传达来引领影响运动模式,最终促进功能性运动的产生。
关于PNF法的具体步骤,暂时无法提供,建议阅读医学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获取有关PNF法更为全面的信息。
PNF技术(一)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PNF)是由美国神经生理学家和内科医师Herman Kabat博士创立,并首先在脊髓灰质炎患者的康复治疗中使用。
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PNF技术已经成为康复治疗师的基本治疗手段之一。
PNF主要以发育和神经生理学原理为理论基础,强调整体运动而不是单一肌肉的活动,其特征是躯干和肢体的螺旋和对角线助动、主动和抗阻运动,并可以通过言语和视觉刺激以及一些特殊的治疗技术来引导运动模式,促进神经肌肉的反应。
PNF的基本原则包括:①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必须积极主动参与到治疗中。
②治疗的首要目的就是帮助患者最大限度的获得最高水平的功能。
③PNF的治疗强调对整体功能的训练,而不是仅仅针对某个部分的治疗。
PNF治疗时必须遵循以下的理论基础:①治疗师必须明白,PNF 强调患者主动参与,所以治疗时利用患者较有力的运动模式来增强较弱的运动模式,如偏瘫患者可以利用健侧肢体帮助患侧肢体活动。
②正常的运动是由头向足或由近端向远端发展的,所以治疗时要首先发展头和颈的运动,其次是躯干,最后是四肢。
而在进行四肢的运动时,应先发展近端运动,再逐渐发展远端运动。
③早期的运动由反射活动所控制,成熟的运动可由姿势反射增强或维持。
④运动取决于主动肌和拮抗肌之间的协同运动,要维持良好的姿势就需要维持二者之间的平衡,取得拮抗肌的平衡是PNF的主要目标之一。
⑤正常运动功能的发育有一定的顺序,但是治疗过程中并非每一个过程必须经过,换言之,治疗时,患者并非必须熟练的掌握了一种运动技能之后才能开始学习另一种更高级的运动技能。
⑥正如发展肌力和耐力一样,不断刺激和重复的活动可促进运动的学习和巩固所学的技能,患者在熟练的掌握了一种运动技能后,治疗师要定期进行反复地刺激,进行多次的训练,以便巩固这种运动技能。
⑦运动功能的改善取决于运动的学习,PNF提倡在治疗过程中应用多种刺激促进患者运动的学习和掌握,这是PNF的特征之一。
pnf基本操作技术-手法基础PNF(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是一种基本操作技术,主要用于康复训练,帮助改善肌肉功能和运动模式。
本文将介绍PNF的手法基础,包括其原理、常用手法和训练步骤。
一、PNF的原理PNF基于神经肌肉系统的原理,通过刺激身体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以促进肌肉的收缩和放松,从而增强运动能力和改善肌肉功能。
PNF的原理基于以下几点:1. 反射机制:PNF利用人体固有的反射机制,通过刺激肌肉和关节,引发肌肉的正常反射性收缩。
2. 神经可塑性:PNF可以通过刺激神经系统,使其重新建立适当的运动模式,改善肌肉的协调性和力量。
3. 肌肉平衡:PNF可以通过刺激对侧肌肉群,重新平衡身体的肌肉力量,改善姿势和运动控制。
二、常用的PNF手法1. 对抗性收缩:该手法包括激活和抑制两个阶段。
激活阶段通过主动收缩目标肌肉,刺激其正常反射性收缩。
抑制阶段通过对抗性收缩对侧肌肉群,实现肌肉平衡。
2. 斜向抑制:该手法通过斜向拉伸和对抗性收缩,刺激对侧肌肉群,以改善肌肉的平衡和协调性。
3. 融合模式:该手法结合了多个动作,包括对抗性收缩、拉伸和旋转,用于改善肌肉的力量、灵活性和协调性。
三、PNF训练步骤1. 准备阶段:在开始PNF训练之前,应确保身体处于良好的状态,包括适当的热身和舒适的姿势。
2. 激活阶段:通过对目标肌肉进行主动收缩,刺激其正常反射性收缩。
可以使用肌肉收缩的动作,如屈曲、伸展、旋转等。
3. 抑制阶段:通过对抗性收缩对侧肌肉群,实现肌肉平衡。
可以使用对抗肌肉群的力量进行抑制,同时保持目标肌肉的收缩。
4. 拉伸阶段:在激活和抑制阶段之后,进行拉伸动作,以增加肌肉的灵活性和舒展度。
可以使用伸展动作,如拉伸、扭转等。
5. 休息阶段:在完成一组PNF训练后,应给予适当的休息时间,以便身体恢复和准备下一组训练。
PNF基本操作技术-手法基础是康复训练中常用的技术之一。
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2012版)PNF技术江苏省康复医学培训中心©2000, PPS学习目标�掌握PNF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础手法、特殊手法与操作技术�掌握肩带、上肢、骨盆及下肢的基本运动模式及操作方法�掌握PNF技术临床应用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根据患者的病情,正确选择技术手法。
要求�学习方法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操作手法要严格执行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临床应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按照质量控制标准,认真做好治疗记录主要内容一、概述二、治疗技术三、基本运动模式与手法操作四、临床应用一、概述定义利用牵张、关节挤压和牵引及施加阻力肌肉反应,以增强相关肌肉的收缩能力的技术,同时通过调整感觉神经的兴奋性,以改变肌肉的张力,缓解肌痉挛,使之以正常的运动方式进行活动的一种康复训练方法。
特点�在组合性活动模式中加强对本体感觉的刺激:强调多关节、多轴位的螺旋对角线运动模式,采用 PNF基础促进手法,通过不同治疗技术的应用,以达到最佳本体感觉刺激效果,可通过被动、助力或主动活动完成。
操作要领�选取动作最容易完成的体位�用手加压和诱导动作�口令要简短正确和有节律性�正确选用牵伸和挤压刺激�强化要有规律�加阻要适当,�每一组合要多反复训练适应证�中枢神经损伤�周围神经损伤�骨科损伤性疾病�运动创伤�关节炎所致的概念障碍禁忌证�各种原因引起的关节不稳定�骨折未完全愈合�关节急性炎症或外伤所致的肿胀�骨关节结核�肿瘤�婴幼儿�意识障碍及听力障碍者设备和器具�无需特殊设备�最好有可升降的PT床或多体位治疗床基础理论�连续性诱导:在主缩肌强烈的兴奋之后可以引起拮抗肌的兴奋,使之产生收缩。
PNF技术中的逆转技术就是利用了这一特性基础理论后续效应:刺激的效应在刺激停止后仍然继续存在。
如果增加刺激强度和时间,后续效应也增加.在维持静力性收缩之后肌肉力量的增加就是后续效应的结果。
基础理论总和:包括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时间总和:在短时间内的一连串的阈下刺激的总和可以引起兴奋。
PNF技术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1、定义PNF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PNF)即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是通过对本体感受器刺激,达到促进相关神经肌肉的反应,改善运动控制、肌力、协调和耐力,最终改善功能的治疗技术。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中枢神经损伤、周围神经损伤、骨科损伤性疾病、运动创伤和关节炎所致的功能障碍等。
(2)禁忌证: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不稳定,关节内未完全愈合的骨折,关节急性炎症或外伤所致的肿胀,骨关节结核和肿瘤等,以及婴幼儿,意识障碍及听力障碍者。
3、设备和器具不需要设备。
4、操作方法与步骤PNF技术主要包括的内容:基本技术、特殊技术、常用技术分类、常用基本运动模式。
(1)基本技术:
1)皮肤刺激(手法接触):治疗师的手以蚓状肌抓握,摆放于患者运动相反的方向。
2)最大阻力:患者运动过程中,治疗师给予适宜的最大阻力。
3)扩散和强化:治疗师通过对较强肌肉的抗阻,把强化效应传送到较弱肌肉。
4)牵伸:治疗师在每个动作的开始给予主动肌快速的牵伸至最长位置。
5)牵引和挤压:治疗师利用对躯干和四肢的拉长(拉长肌肉,分离关节面)以诱发牵张反射,利用对躯干和四肢关节负重(压缩)以激活关节感受器。
6)时序:运动的先后顺序,促进正常顺序及通过“强调顺序”增加肌肉收缩。
7)体位和身体力线:治疗师的身体和手的力线引导和控制运动或稳定。
8)言语和视觉刺激:有效地使用语言指导和视觉反馈以诱导运动。
(2)特殊技术:
1)节律性起始:先被动、缓慢、有节律地活动肢体数
次,并让患者感受运动的感觉,再让患者参与运动。
2)等张组合:治疗师令患者在整个活动范围内做主动抗阻运动(向心性收缩),在关节活动末端,令患者停留并保持在这一位置(稳定性等长收缩),当达到稳定后令患者缓慢地向起始位运动(离心性收缩)。
3)动态反转:治疗师在患者运动的一个方向施加阻力,至理想活动范围的末端时,远端手迅速转换方向,诱导患者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且不伴有患者动作的停顿或放松。
4)节律性稳定:令患者肢体保持某一位置不动,治疗师交替的给予患者主动肌与拮抗肌产生等长收缩的阻力。
5)反复牵伸:治疗师在患者肢体运动的起始位或全范围给予主动肌反复、快速地牵伸,在牵伸的同时,发出活动指令,诱导牵张反射。
6)收缩-放松:先对制约关节活动的拮抗肌给予等张抗阻,随后放松,并将受限的肢体运动至新增加的关节活动范围。
7)保持-放松:治疗师先被动或令患者主动地把受限的
肢体放置在被动关节活动范围的末端,然后对拮抗肌和旋转肌等长抗阻并维持5-8秒。
(3)常用技术分类:
1)促进运动起始的技术:节律性起始、反复牵拉。
2)增强肌力的技术:反复牵拉、节律性稳定、等张组合、动态反转、稳定性反转。
3)增强耐力的技术:稳定性反转、动态反转、节律性稳定、反复牵拉。
4)增加稳定性的技术:等张组合、稳定性反转、节律性稳定。
5)增加协调和控制的技术:等张组合、节律性起始、稳定性反转、动态反转、节律性稳定、反复牵拉。
6)增加活动度的技术:动态反转、稳定性反转、节律性稳定、收缩-放松、保持-放松。
7)放松技术:节律性起始、节律性稳定、保持-放松。
8)减轻疼痛的技术:节律性稳定、保持-放松。
(4)常用的上肢和下肢基本运动模式:
关节起始位终止位
肩胛骨后缩、下沉前伸、上提
肩伸展、外展、内旋屈曲、内收、外
旋
肘伸展伸展
前臂旋前旋后
腕尺侧伸展桡侧屈曲
手指伸展屈曲
拇指伸展、外展屈曲、内收
表2-9-2 上肢伸展-外展-内旋运动模式
关节起始位终止位
肩胛骨前伸、上提后缩、下沉
肩屈曲、内收、外旋伸展、外展、内
旋
肘伸展伸展
前臂旋后旋前
腕桡侧屈曲尺侧伸展
手指屈曲伸展
拇指屈曲、内收伸展、外展
关节起始位终止位
肩胛骨前伸、下沉后缩、上提
肩伸展、内收、内旋屈曲、外展、外
旋
肘伸展伸展
前臂旋前旋后
腕尺侧屈曲桡侧伸展
手指屈曲伸展
拇指屈曲、内收伸展、外展
表2-9-4 上肢伸展-内收-内旋运动模式
关节起始位终止位
肩胛骨后缩、上提前伸、下沉
肩屈曲、外展、外旋伸展、内收、内
旋
肘伸展伸展
前臂旋后旋前
腕桡侧伸展尺侧屈曲
手指伸展屈曲
拇指伸展、外展屈曲、内收
关节起始位终止位
髋关节伸展、外展、内旋屈曲、内收、外
旋
膝关节伸展伸展
踝关节跖屈、外翻背屈、内翻
足趾屈曲伸展
表2-9-6 下肢伸展-外展-内旋运动模式
关节起始位终止位
髋关节屈曲、内收、外旋伸展、外展、内
旋
膝关节伸展伸展
踝关节背屈、内翻跖屈、外翻
足趾伸展屈曲
表2-9-7 下肢屈曲-外展-内旋运动模式
关节起始位终止位
髋关节伸展、内收、外
屈曲、外展、内旋
旋
膝关节伸展伸展
踝关节跖屈、内翻背屈、外翻
足趾屈曲伸展
表2-9-8 下肢伸展-内收-外旋运动模式
关节起始位终止位
伸展、内收、外旋髋关节屈曲、外展、内
旋
膝关节伸展伸展
踝关节背屈、外翻跖屈、内翻
足趾伸展屈曲
5、注意事项
(1)根据评定结果,选择适宜的治疗技术。
治疗时根据患者的反馈,调节治疗量及调整治疗技术。
(2)患者取舒适安全的体位,治疗师保持正确的体位和身体力线进行操作。
(3)操作时,注意手的抓握技巧,言语提示须简洁、清晰,提供的最大阻力应适宜,牵拉力量不宜过大。
(4)避免患者过度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