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支持理论知识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18
社会支持的内涵及其理论社会支持是指个体或集体从社会环境中得到的实际或潜在的支持和帮助,包括其所处的社会网络关系、社会资源和社会信任。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支持的内涵和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对于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社会支持的内涵及其理论意义。
一、社会支持的内涵社会支持是指社会网络和资源在个体心理和生理过程中的积极影响。
其包括三个要素:社会关系、社会资源和社会信任。
1.社会关系社会支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即其周围的亲朋好友、同事、邻居等人际关系。
社会关系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的联系,对于个体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存都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社会关系也是个体获取社会支持的门户。
与社会关系密切相关的是社会支持的“质量”,如亲密度、支持性、信任度等。
2.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指的是包括物质、服务、信息等在内的社会资源。
物质资源包括食品、衣物、住房、医疗等;服务资源包括安全、扶助、咨询等;信息资源涵盖了媒体、技术和文化等。
社会资源对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影响,合适的社会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也是个体获取社会支持的重要手段之一。
3.社会信任社会信任指个体对社会环境的信任程度。
信任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前提,它可以使人们在互动中更加自信、安全和愉悦。
在社会生活中,信任也是社会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
减少仇恨、提高信任和降低犯罪率在社会里起到了推动社会正向发展的关键作用。
二、社会支持的理论意义1.社会支持理论社会支持理论是指人们从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实质性和虚拟性支持和帮助。
这一理论在探讨个体的身心健康与社会关系和环境的作用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生活质量、成功和幸福感的建立都具有重大的正向影响。
2.社会支持对健康的影响社会支持对健康有着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身体健康: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慢性疼痛、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
第三专题社会支持网理论一、社会支持研究简介1.社会支持概念自从有了人类社会,社会支持就已存在;所以,支持作为一个普通概念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
但是,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 作为一个科学的专业术语被正式提出来则是20世纪70 年代的事情。
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当时,人们探索生活压力对心身健康的影响(Homes & Rach , 1967)。
研究表明,相同的压力情景对不同的个体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同的。
相对而言,那些能得到自家人或朋友等较多支持的人心理的承受力更强,身心也更健康;相反,那些很少获得类似支持的人,心理的承受力更要相对较弱,身心也更健康也相对差些。
20世纪70年代初,精神病学文献中引入了社会支持的概念。
研究者运用社会学和医学定量评定的方法,对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House JS. Landis KR. Umberson D ,1988) 。
研究者发现,有两个因素对抵御、缓解和防治精神病,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一个是自我防御这一内在心理系统;二是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背景这一外在因素。
当时的学者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社会支持的基本含义:其一,从功能上讲,社会支持是个体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所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其二,从操作上讲,社会支持是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量化表征(胡湘,1996) 。
之后,社会支持一词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并被引入到许多学科。
但其内涵在各个学科之间乃至同一门学科的内部并未达成共识。
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流行病学家等都从各自的理论视角出发,来阐释社会支持的内涵。
早期的研究者往往将社会支持看作是宽泛、统一的关系整体,认为只要有关系存在,这种关系就一定能帮助个人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困难。
例如,伯克曼和塞姆(Berkman&Syme ,1979) 在加利福尼亚的追踪调查发现“那种缺乏社区关系的人较之与人有更紧密接触的人在以后的时期里更可能死亡”(贺寨平,2001) 。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是应用非常广泛的理论。
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
工具性支持包括引导、协助、有形支持与解决问题的行动等;表达性支持包括心理支持、情绪支持、自尊支持、情感支持、认可等。
社会支持网络是个人生命过程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
能够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的社会支持网络通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包含政府、慈善组织、社工服务机构、单位等社会正式组织给予的支持;另一种是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包含亲友、邻里、同事等人际互助网络的支持。
社会工作服务作为一种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应该发挥两个作用:一是以其所掌握的社会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直接的帮助,以满足其当前比较紧迫的需求,或者提供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所不能提供的社会支持;二是社会工作可以帮助其补充和扩展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其提高建立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特别是针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能力不足的个体,
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理论研究报告题目:浅谈社会支持理论作者:王才丰学号:班级: 2013级编辑出版联系方式:日期: 2014年5月25日浅谈社会支持理论理论发展历史与文献综述(一)理论简述:社会支持理论(social support theory)从提出到现在,其内涵在各个学科之间乃至学科内部并未达到统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就有不同的意思。
从社会行为性质来定义社会支持的概念,Sarason(1983)等提出,社会支持是一种能促进扶持、帮助或支撑事物的行为或过程,是个人对他人社会需要的反应,是人们的整体参与水平、社会支持环境来源,社会支持能否为个人提供帮助的复合结构,是一种在社会环境中促进人类发展的力量或因素。
陈成文(2000)认为“社会支持是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
从社会互动关系来定义社会支持的概念,Edvina(1990),丘海雄等(1998)则认为,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社会支持既涉及家庭内外的供养与维系,也涉及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支援与帮助。
社会支持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关怀或帮助,它在多数情形下是一种社会交换,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从社会资源作用角度来定义社会支持的概念,李强(1998)认为,“社会支持应该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其中社会联系是指来自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
(二)发展历史:有关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的研究最早来自社会学。
19世纪,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卡姆(Durklieim)就发现社会联系的紧密程度与自杀有关。
但真正对社会支持的研究源于20世纪60年代人们探求生活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Raschke提出社会支持是指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Raschke,1977),才首次被作为专业概念由Cassel(1976)和Cobb(1976)在精神病学文献中提出,并对精神病患者进行了研究。
社会支持理论1. 简介社会支持理论是描述人们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如何从社交网络中获得支持和帮助的理论。
人类作为社交性动物,需要依赖他人的支持和关爱来维持身心健康。
社会支持理论研究了社会支持对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的重要影响。
2. 社会支持的类型社会支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情感支持、信息支持、评价支持和物质支持。
2.1 情感支持情感支持是指通过情感上的安慰、理解和关心来提供支持。
这种支持能够缓解个体的负面情绪,增强自尊心,并提供积极的情绪表达渠道。
2.2 信息支持信息支持指提供有关应对策略、解决问题的信息和指导。
这种支持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压力和困难,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
2.3 评价支持评价支持是指针对个体行为或观点的评价和反馈。
这种支持能够帮助个体建立自信、改进自我,并提供积极的鼓励和认可。
2.4 物质支持物质支持指提供物质上的援助和赞助,如提供金钱、食物和住所等。
这种支持能够满足个体的物质需求,缓解经济压力,提供生活保障。
3. 社会支持的影响社会支持对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3.1 生理健康社会支持能够降低个体患病的风险和死亡率。
研究表明,得到良好社会支持的个体更容易康复,并且更有可能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3.2 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得到良好社会支持的个体更容易抵抗压力,减少焦虑和抑郁的发生和发展。
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评价支持都能够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3.3 社会健康社会支持对个体的社会健康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得到良好社会支持的个体更容易建立和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容易融入社会群体,并且更有可能获得社会资源和机会。
4. 社会支持的来源社会支持可以来源于家人、朋友、同事、邻居以及社会组织等。
不同的来源对个体的支持效果有所不同,因此个体在寻求社会支持时需要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支持来源。
5. 如何提高社会支持个体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提高社会支持水平:•主动维护社交关系,在家庭和社交圈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主动提供社会支持,帮助他人并关心他人的需要;•参与社会组织和团体活动,拓展社交网络;•学会寻求和接受他人的支持,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理论研究报告题目:浅谈社会支持理论作者:王才丰学号:班级: 2013级编辑出版联系方式:日期: 2014年5月25日浅谈社会支持理论理论发展历史与文献综述(一)理论简述:社会支持理论(social support theory)从提出到现在,其内涵在各个学科之间乃至学科内部并未达到统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就有不同的意思。
从社会行为性质来定义社会支持的概念,Sarason(1983)等提出,社会支持是一种能促进扶持、帮助或支撑事物的行为或过程,是个人对他人社会需要的反应,是人们的整体参与水平、社会支持环境来源,社会支持能否为个人提供帮助的复合结构,是一种在社会环境中促进人类发展的力量或因素。
陈成文(2000)认为“社会支持是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
从社会互动关系来定义社会支持的概念,Edvina(1990),丘海雄等(1998)则认为,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社会支持既涉及家庭内外的供养与维系,也涉及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支援与帮助。
社会支持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关怀或帮助,它在多数情形下是一种社会交换,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从社会资源作用角度来定义社会支持的概念,李强(1998)认为,“社会支持应该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其中社会联系是指来自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
(二)发展历史:有关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的研究最早来自社会学。
19世纪,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卡姆(Durklieim)就发现社会联系的紧密程度与自杀有关。
但真正对社会支持的研究源于20世纪60年代人们探求生活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Raschke提出社会支持是指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Raschke,1977),才首次被作为专业概念由Cassel(1976)和Cobb(1976)在精神病学文献中提出,并对精神病患者进行了研究。
社会支持理论社会支持理论是指个体在面临压力、困难或挑战时,通过与他人建立和维持积极的社会关系,得到的物质、情感或信息上的支持,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应对困境的能力。
社会支持理论强调了社会关系的重要性,认为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会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适应具有深远影响。
1. 社会支持的类型社会支持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类型: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实质支持。
情感支持是指在情感层面上给予他人安慰、关怀和鼓励,让他们感到被理解和接受。
信息支持是指提供有关解决问题、应对困难或获取资源的信息。
实质支持是指直接提供物质上的帮助,如金钱、食物、住所等。
2. 社会支持对健康的影响社会支持对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以降低患心理疾病的风险,减轻压力对身体的负面影响,并促进康复和生存。
有人认为,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减轻心理压力和促进适应性行为来改善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3. 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影响。
研究表明,人们在面对挑战、失落和痛苦时,得到他人的情感支持和理解可以减少抑郁和焦虑的发生。
此外,社会支持还可以增加个体的自尊和自信心,提高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4. 社会支持的来源社会支持可以来自各个层面,包括家庭、朋友、同事、社区和社会组织等。
家庭支持是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亲密关系和家庭之间的支持可以提供长期稳定的情感和实质支持。
朋友之间的支持可以提供情感上的安慰和理解,社区和社会组织可以提供资源和信息的支持。
5. 社会支持的研究应用社会支持的研究应用广泛,尤其在临床心理学和健康领域。
通过了解社会支持对个体健康的影响机制,可以开发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帮助人们应对压力和困境。
例如,一些心理治疗方法强调建立支持性关系,提供情感和信息支持,促进个体的心理成长和健康。
结论:综上所述,社会支持理论强调了社会关系对个体心理健康和适应的重要性。
社会支持可以在情感、信息和实质上对个体提供帮助,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社会支持理论社会支持理论是指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得到的支持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影响。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得到来自家庭、朋友、社区和社会的支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挑战,保持身心健康。
本文将从社会支持的概念、类型、对个体的影响以及提高社会支持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社会支持的概念。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所得到的各种形式的支持和帮助。
它可以包括情感上的支持,如倾听、理解、关怀和鼓励;信息上的支持,如提供建议、信息和指导;实质上的支持,如物质上的帮助、行动上的支持等。
社会支持可以来自家庭、朋友、同事、社区组织、宗教团体等不同的来源,它可以是直接的支持,也可以是间接的支持。
社会支持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个体减轻压力,增强抵抗力,提高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和幸福感。
二、社会支持的类型。
根据提供支持的来源和形式的不同,社会支持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
首先是情感支持,它是指来自他人的情感上的支持,如倾听、理解、关怀和鼓励。
情感支持可以帮助个体减轻焦虑和孤独感,增强自尊和自信心。
其次是信息支持,它是指来自他人的信息上的支持,如提供建议、信息和指导。
信息支持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再次是实质支持,它是指来自他人的实质上的支持,如物质上的帮助、行动上的支持。
实质支持可以帮助个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减轻经济压力。
最后是评价性支持,它是指来自他人的积极评价和肯定,如赞美和鼓励。
评价性支持可以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
三、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影响。
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心理健康方面,社会支持可以帮助个体减轻压力,缓解焦虑和抑郁,增强心理抵抗力,提高幸福感。
研究表明,得到社会支持的人更容易适应压力,更少患抑郁症和焦虑症。
其次,在身体健康方面,社会支持可以帮助个体提高免疫力,减少患病的风险,加快康复的速度。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是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了社会关系对个体的支持和帮助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支持网络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建立的支持关系的网络结构,包括亲朋好友、邻居、同事等。
通过这样的支持网络,个体能够获得情感上的支持、信息帮助、物质支持以及评价和建议,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认为,社会支持网络对个体的福祉和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影响。
具有牢固支持网络的个体更容易适应压力和应对困境,他们通常更健康、更快乐,更有能力克服困难,恢复心理平衡。
相反,社会支持网络较弱的个体更容易感到孤立、焦虑和失落,对生活中的挑战难以应对,甚至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需要被理解和关注。
首先是支持网络的类型,支持网络可以分为情感性支持、信息性支持和实质性支持等几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支持在不同的情境下会对个体产生不同的影响。
其次是支持网络的多样性和密度,一个多元化、紧密结合的支持网络通常更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最后是支持网络的来源,不同来源的支持网络会对个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亲属之间的支持、朋友之间的支持、以及组织和社区提供的支持等。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感到更多的孤独和压力。
建立健康的社会支持网络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这样的现实,提升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
因此,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提升人们生活品质至关重要。
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建立和维护一个健康的社会支持网络是每个人都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个体需要主动与周围的人建立联系,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拓展自己的社会圈子。
其次,需要注意维持支持网络中的关系,及时沟通、关心和帮助他人。
最后,还需要注重多样性和平衡,不要过分依赖某一方面的支持,保持支持网络的多元性和均衡性。
总的来说,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强调了社会关系在个体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第三专题社会支持网理论一、社会支持研究简介1.社会支持概念自从有了人类社会,社会支持就已存在;所以,支持作为一个普通概念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
但是,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作为一个科学的专业术语被正式提出来则是20世纪70 年代的事情。
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当时,人们探索生活压力对心身健康的影响(Homes &Rach , 1967).研究表明,相同的压力情景对不同的个体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同的。
相对而言,那些能得到自家人或朋友等较多支持的人心理的承受力更强,身心也更健康;相反,那些很少获得类似支持的人,心理的承受力更要相对较弱,身心也更健康也相对差些。
20世纪70年代初,精神病学文献中引入了社会支持的概念。
研究者运用社会学和医学定量评定的方法,对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House JS。
Landis KR. Umberson D ,1988)。
研究者发现,有两个因素对抵御、缓解和防治精神病,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一个是自我防御这一内在心理系统;二是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背景这一外在因素。
当时的学者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社会支持的基本含义:其一,从功能上讲,社会支持是个体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所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其二,从操作上讲,社会支持是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量化表征(胡湘,1996)。
之后,社会支持一词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并被引入到许多学科.但其内涵在各个学科之间乃至同一门学科的内部并未达成共识。
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流行病学家等都从各自的理论视角出发,来阐释社会支持的内涵.早期的研究者往往将社会支持看作是宽泛、统一的关系整体,认为只要有关系存在,这种关系就一定能帮助个人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困难。
例如,伯克曼和塞姆(Berkman&Syme ,1979) 在加利福尼亚的追踪调查发现“那种缺乏社区关系的人较之与人有更紧密接触的人在以后的时期里更可能死亡”(贺寨平,2001) .所以,在其社会支持研究者没有考虑到人与人关系的性质。
社会支持资料总结一、社会支持的概念1、一般认为,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后者是指稳定的婚姻〔如家庭、婚姻、朋友、同事等)或不稳定的社会联系如非正式团体、暂时性的社会交际等的大小和可获得程度,这类支持独立与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
另一类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
2、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指藉由他人(个人或团体)的互动获得心理或实际上的协助以缓和压力对生理及心理所造成的冲击,增进个体对生活的适应Caplan } 1974 )。
社会支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支持性工作环境和支持性家庭环境。
其中,在对包含管理者支持、组织支持、同事支持等因素的支持性工作环境研究中发现,管理者支持对于潜在的工作一家庭冲突有积极影响。
家庭支持工作环境family -supportive)主要分为两个组成部分:家庭支持政策family一supportive policies)};家庭支持管理者family-supportive。
3、研究现状(1)概念阐述对于社会联系与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己有很长的历史。
旱在19世纪法国社会学家Derklieim就发现社会联系的紧密程度与自杀有关。
1970年代初,精神病学文献中引入社会支持( Social support)的概念。
研究者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社会支持一方而对处于压力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即对压力起缓冲作用。
另一方而对维持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支持指的是当某人有需要时,来自于他人的同情和资源的给子。
这种同情和资源的给予是能够满足个体的需要的,从而达到缓解个体各类紧张的目的。
二、相关研究1、压力和社会支持压力研究的一些结果表明,个体产生压力的原因是外部的环境要求超出了个体的能力和可控制的水平,结果使得个体感到缺乏信心和无助感。
第四节社会支持理论案例引入一个10岁女孩,父亲因为犯罪行为被关进监狱,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她由爷爷奶奶照顾。
一年前爷爷去世,奶奶72岁,脚残疾。
这个小女孩身体状况很差,经常生病,学习困难,性格内向,经常遭到同学欺负。
她从不会把这些情况告诉老师,怕给老师惹麻烦。
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社会支持理论来帮助这个小女孩。
一、社会支持理论的主要观点(一)社会支持的概念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
工具性支持:包括引导、协助、有形支持与解决问题的行动等。
表达性支持:包括心理支持、情绪支持、自尊支持、情感支持、认可等。
(二)影响社会支持程度的因素1.发展因素关键问题在于过去的经验如何影响其今后的社会生活,如何改变个人过去的负面经验或弥补个人生活经验的不足,以图改变个人问题。
2.个人因素指个人的人格因素,包括自尊程度、社会性、控制场域。
3.环境因素开放的社会环境,更容易建立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封闭的环境中,利用网络的机会就比较少。
二、运用社会支持网络帮助服务对象的实务模式(一)社会支持网络的种类与社会工作服务的功能1.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
2.社会工作服务作为一种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功能(1)提供直接的帮助,以满足其当前比较紧迫的需求,或者提供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所不能提供的社会支持。
(2)社会工作可以帮助其补足和扩展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其提高建立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
(二)社会支持干预模式可以分为两个部分:1.要对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进行评估;(1)社会支持网络评估的内容:a.社会支持网络的结构:人数与人员类型b.社会支持网络的内容:网络所发挥的功能(2)社会支持网络评估的方法:a.个人层面的评估b.社区层面的评估2.是拟定具体的帮助计划,实施帮助;三、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一)案例的分析与解决社会工作者通过对小女孩的需要进行评估,发现可以帮助她建立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来满足她的需要。
一、社会支持网络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了解]:(一)社会支持网络的理论基础1.基本定义2.基本假设(1)人类的生存需要与他人合作,并且依赖他人从而获得协助。
(2)人的一生中都会遭遇一些可预期和不可预期的事件发生。
(3)人们在遭遇一些事件时,需要自身资源以及外部资源的支持。
(4)当人们遭遇事件处于压力之下时,社会支持网络能缓解负面的压力。
(5)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来自外部的挑战。
(6)社会中的困难群体需要强化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强社会支持功能。
3.社会支持网络中个人与支持者的关系类型(1)工作伙伴:服务对象和支持者之间成为伙伴关系,互相支持和帮助。
在社会支持网络中,如果能够建立服务对象与支持者之间的平等关系,共同协助解决问题,则有利增强服务对象的自信心和自主意识。
(2)生活协助:支持者可以为服务对象提供生活方面的帮助,帮助其解决生活和生存问题。
(3)关系连接:服务对象可以通过支持者接触更多的社会网络,扩大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接触更多的资源。
(4)心灵抚慰:支持者给予服务对象情感和心灵等方面的支持和安慰,缓解其压力和焦虑情绪。
(二)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途径1.丰富社会支持网络的成员2.整合社会支持网络的资源3.发挥社会支持网络的功能(1)物质援助(2)情感慰藉(3)心理疏导(4)关系支持(三)社会支持网络的应用策略1.政府层面:参与政策倡导2.社会层面:发挥组织影响3.社区层面:提供专业服务4.个人层面:强化网络效益(规模、基础、质量、强度)二、个案管理及其应用策略[了解]:(一)个案管理的特点(1)它是一个过程,建立在服务对象和社会工作者信任的关系基础之上。
(2)运用社会工作“人在情境中”的知识,协助陷于危机之中的服务对象。
(3)主要目标在于确保对复杂、具有多重问题以及失能的服务对象提供持续性的照顾。
(4)通过临床上的干预来减缓因为疾病和失能所带来的情绪问题。
(5)注重运用社会工作的转介和倡导技巧,是一种跨领域的服务传输方法。
社会支持的内涵及其理论1、概念的界定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开始于六十年代后期,人们探索生活压力对心身健康的影响研究(Homes & Rach , 1967)。
研究表明相同的压力情景对不同的个体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同的。
相对而言,受到来自家人或朋友等较多支持的人比很少获得类似支持的人心理的承受力更强,身心也更健康。
七十年代初,精神病学文献中引入了社会支持的概念。
研究者用社会学和医学评定的方法,对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内涵在各个学科之间及学科内部尚未达到统一,人们对社会支持的看法还存在分歧。
总之,社会支持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概念:对医学社会学家来说,它成为评价社会网络的基本原理和中心;对心理学家来说,它成为评价疾病与应对的社会关系的一种手段;对护士来说,它成为联系家庭评价、病人需要和疾病结局的一个实践方法。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人们对社会支持的关注,社会学家、社会精神病学家及流行病学家等各个研究领域和领域内部都对社会支持提出了不同的定义。
在国外,Caplan(1974)[1]认为社会支持是持续的社会集合,该集合为个体提供有助于认识其自我的机会,并使个体对他人的期望得以维持,构成这个集合的具有支持性的他人会在个体需要的时候,向他提供信息或认知指导,以及实际的帮助和情感支持;Cobb(1976)[2]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个体所感受到的来自其所在的社会网络成员的关心、尊重和重视的一种行为或信息;Cohen和Mckay (1984 )[3] 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保护人们免受压力事件的不良影响的有益人际交往;Atchley(1985 )[4]认为,社会支持是人们赖以满足他们的社会、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家庭、朋友和社会机构的汇总;House(1981)[5]和Turner (1983)[6]认为,社会支持通常指处于痛苦煎熬中的个体周围存在着有意义的人群,如家庭成员、朋友、同事、亲戚和邻居等对其所起的作用,这种支持包括实际的帮助、社会情感帮助和信息帮助,实际的帮助指他人提供的行为或物质帮助,社会情感帮助指他人对其表现出来的肯定、爱意、体贴、尊重(Cobb , 1976;House , 1981),信息的帮助指他人就当前的事件或思想进行交流,如提建议、反馈和能使个人生活环境更为舒适的信息(House,1981);Gottlied(1981)指出社会支持是一个复合维度的概念,在个人及其环境之间存在着三种水平的关系:人们的整体参与水平、社会支持环境的来源和社会支持是否能为个人提供如情感、归属感、信息或物质的帮助,它既包括环境因素、又包括个体内在的认知因素,直接反映了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不仅涉及家庭内外的供养与维持,也涉及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支持和帮助,它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关怀与帮助,它在多种情形下是一种社会交换,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互动关系(邱海雄,1998;Edvina U., 1990;Sarason I.G.et al,1983)[7][8];Pearlin等(1981)将社会支持定义为:在坎坷的人生中接近和利用其他个体、团体及较大的社团的可能性;Barrera等人(1983)[9]也从客观的角度解释社会支持,认为社会支持包括这样一些活动,既帮助别人应付情感压力、分担责任、提供建议、传授技能、给予物质援助等等;Barrera(1986) [10]重新指出,对社会支持的界定应考虑三个方面的含义:社会处境(social embededness)、知觉的社会支持(percieved social suport)与行动化支持(enacted suport),个体知觉到的社会支持是目前最被普遍使用的支持概念,因为同样的客观支持,每个人的主观感受并不相同,被感受到的支持是一种心理现实;Sass和Mattson (1999)[11]认为社会支持是指接受者与提供者之间言语和非言语的交流,一个通过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文化术语,由此可以减少关于情境、自我、他人或亲缘关系的不确定性,并能够提高人们对生活经历的自我控制感;J.E.Hupcey(1998)把以往对社会支持的定义归纳为5类:(1) 根据所提供的社会支持的性质。
理论研究报告题目:浅谈社会支持理论作者:王才丰学号:班级: 2013级编辑出版联系方式:日期: 2014年5月25日浅谈社会支持理论理论发展历史与文献综述(一)理论简述:社会支持理论(social support theory)从提出到现在,其内涵在各个学科之间乃至学科内部并未达到统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就有不同的意思。
从社会行为性质来定义社会支持的概念,Sarason(1983)等提出,社会支持是一种能促进扶持、帮助或支撑事物的行为或过程,是个人对他人社会需要的反应,是人们的整体参与水平、社会支持环境来源,社会支持能否为个人提供帮助的复合结构,是一种在社会环境中促进人类发展的力量或因素。
陈成文(2000)认为“社会支持是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
从社会互动关系来定义社会支持的概念,Edvina(1990),丘海雄等(1998)则认为,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社会支持既涉及家庭内外的供养与维系,也涉及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支援与帮助。
社会支持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关怀或帮助,它在多数情形下是一种社会交换,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从社会资源作用角度来定义社会支持的概念,李强(1998)认为,“社会支持应该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其中社会联系是指来自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
(二)发展历史:有关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的研究最早来自社会学。
19世纪,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卡姆(Durklieim)就发现社会联系的紧密程度与自杀有关。
但真正对社会支持的研究源于20世纪60年代人们探求生活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Raschke提出社会支持是指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Raschke,1977),才首次被作为专业概念由Cassel(1976)和Cobb(1976)在精神病学文献中提出,并对精神病患者进行了研究。
从70 年代以来, 社区心理学的研究者开始用社会支持这个术语来指称与身体健康有关的社会关系。
随着对社会支持研究的深入,社会支持理论不再局限于社会学和医学,它在精神病学、心理学也开始兴起。
近年来,教育领域的学者也开始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从各个方面做了一些研究。
(三)重要理论家、研究者、学者介绍:(1)I.G.Sarason :1955年以博士学位毕业于印第安纳大学,1965年被任命为华盛顿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的教授,此外,还就职于弗莱德哈亲森癌症研究中心公共健康科学部,研究专长为:人格、社会支持、人的焦虑。
(2)索茨( Thoits) :1976年到1987年间在加利福尼亚的斯坦福大学硕博连读,其专业研究领域为:社会心理学的情感、社会的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和支持过程。
(3)肖水源:现任医学博士,中南大学教授,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社会行为流行病学和社会精神病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艾滋病相关心理问题。
在社会支持方面的研究中,编制了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4)贺寨平:贺寨平是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为应用社会学博士,现为天津师大政治与行政学院社会学系主任,兼任天津社会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城市社会学指导委员会理事。
长期从事农村社会学、社会网络分析和弱势群体的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社会网络分析和弱势群体。
(5)李强:1950年5月17日生于北京,现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兼任社会学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论文多篇。
其著作有:《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中国水问题:水资源与水管理的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变迁30年(1978-2008)》、《社会分层十讲》等。
主要研究领域:社会分层与流动、贫困问题、收入分配问题。
(四)相关著作内容的概括:(1)Sourcebook of Social Support and Personality(Gregory R. Pierce ,Springer,)此书讲的是47名来自美国、加拿大和以色列的工作者参与社会支持调查,此书对复杂的社会保障建设给予特别的注意,书里认真重新评估了社会支持研究在其他领域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的理论基础。
书中比较重要的两章是“社会支持人格和身心健康”和“社会支持人格和支持相互作用”,讲了社会支持与人格和身心健康的相互作用,这与所研究的理论紧密相关。
(2)Handbook of Social Support and the Family(Gregory R. Pierce, Barbara R. Sarason, I.G. Sarason ,Springer)这本手册提供了第一个整理和整合社会支持和家庭的研究。
从这些社会学研究、医学研究领域知名学者提出的概念和方法问题中,可分析出社会支持在家庭关系中的作用和家庭对社会支持的需求。
此书还包括了应力、临床问题等研究,此书有广泛的主题范围,这将有利于学者研究资源在社区的利用,发展心理咨询,发展健康知识以及认知心理学和心理治疗。
(3)Social Support: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I.G. Sarason ,Springer,)此书是在各种与社会支持研究理论相关著作中比较系统的书。
此书对社会支持的理论、研究及应用都做出了较为详细的概述。
书中讲到了在过去的十年中,社会支持是社会科学工作者中日益流行的研究课题。
在许多关于社会支持实证研究开始出现后,就有了一系列的理论文章试图来解释越来越多的研究文献的意义。
在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里需要一个综合性的概述理论和实际的考虑去表达一致的观点。
这本书包含一批学者在社会理论的研究和调查及社会谱这方面的贡献。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些社会支持之间的人和人不成比例地发生适应不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的情况,而不是削弱与社会的关系自力更生。
书中讲明了社会支持的33个测量,及将社会支持当作一个交易的过程,即我给你提出支持,你也要给我相应的反馈。
(4)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研究(张彩萍,高兴国)此书尝试着从当代中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分析入手,借鉴社会至此理论,对弱势群体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让读者明白我国弱势群体的构成、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提出我国对弱势群体进行社会支持的一些思路和研究:弱势群体的政府支持、法律援助、社会保障及社会群体给弱势群体提供的各种支持。
此书讲清了弱势群体的概说,就我国的弱势群体现状和社会对弱势群体支持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
理论假设与内涵陈述关于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作用机制有两个主要的假设:缓冲假说和直接效应假说。
这两个假设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直接效应假说预测社会支持在任何时间都是有益的,而缓冲假说则预测在压力大的时候,社会支持才是有用的。
国内代表性研究者李强和宫轩宇,认为在直接效应这个模型中,社会支持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建立可以有两条作用途径:一个是社会支持所具有的情感性支持功能能够有效调节个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或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个体抵御疾病的能力,从而保持身体健康;另一个是社会支持能够有效调节个体的行为方式,使其避免产生不良的行为方式,如吸烟、酗酒、滥用毒品、不愿就医等,而形成较多的健康性行为,如合群,主动寻求帮助,努力应对困境等,由此也能促进个体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对生活的自我控制感,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对于缓冲假说,他们则认为它可能作用于压力事件与主观评价的中间环节上,如果个体受到一定的社会支持,那么他将低估压力情境的伤害性,通过提高感知到的自我防御能力,减少对压力事件严重性评价。
其次,社会支持能够在压力的主观体验与疾病的获得之间,起到缓冲作用,社会支持可以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降低问题的重要性从而减轻压力。
(如下图)上图为社会支持在压力过程中的缓冲作用模型(Bert,2006) 经过一系列研究,其研究结果都支持了直接效应假说和缓冲效应假说。
潜在的压力事件 主观存在的评价评价为压力性的事件 行为 适应 再评价 疾病或疾病行为社会支持此外,还有一种假设模型:即动态效应模型(the dynamic-effect model),研究者认为,应将社会支持和压力或应激同时作为自变量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对身心健康水平起作用,压力或应激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这种关系还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这种动态模型在Munroe、Thoits等人的研究中得到了较好的证明。
但目前,动态效应模型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实证研究的佐证还很少,当前的研究还是集中在直接效应假说和缓冲效应假说两个方面,只是对两者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
我国国内还有位研究者肖水源,他研究的主要是在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作用,为了提供评定社会支持的工具,肖水源于1986年设计了一个十条的《社会支持评量表》,1987年肖水源等人应用病历配对方法研究应激、社会支持等社会心理因素对消化性溃疡的影响,这是我国最早探讨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从已有的研究结果看,《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测定结果与身心健康结果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即该量表具有较好的预测效度,在社会支持研究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理论的总结与提炼(一)笔者赞同的观点:笔者比较赞同Cohen 和Wills(1985)根据社会支持所提供资源的不同性质将社会支持分为四类的观点:(1)情感支持:指个体个体的价值、经验等受到他人的尊重、称赞和接纳,又称作表现性支持、自尊支持,行为表现如:提供尊重、情感、信任、关心和倾听等。
(2) 信息支持:指帮助个体界定、理解和应对问题。
这个功能通常称为忠告、评价支持和认知指导。
其行为表现包括肯定、反馈、社会比较、建议、忠告和指导。
(3)友谊支持:是指与人交往,受人接纳,有所归依,能够帮助个体实现与他人合群与交往的需要,使他们能够从生活困境中解脱出来,保持积极的情感状态。
这也可称为弥散支持(diffuse support)和归属感支持。
其行为表现如娱乐活动、与人来往或共度时光。
(4)工具性支持:提供财力帮助、物质资源或所需服务等。
这也可称为物质支持和有形支持。
其行为表现包括提供钱物、劳动、服务或直接帮助个体解决问题。
这样的分类,让这个理论通俗易懂。
情感支持,按Cohen 和Wills(1985)的分类,我理解就是它一种精神给予,用真心去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给他人一些善意的赞美,不能以自我为中心。
信息支持,就如设立一些咨询机构,给需要者提高帮助,如心理咨询师、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机构;同时受支持者,也要给支持者反馈他接受支持后的信息,我觉得这将影响着支持者是否继续提供支持,正如中国一句古话:“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