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四首古诗诗意中心思想《诗经·采薇》诗意:回想我出征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
中心思想:这段诗表达了作者(即诗中的战士)对家乡和亲人的热切思念的思想感情。
《春夜喜雨》诗意: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
天亮后,看着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中心思想:春夜喜雨这首诗主要写了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无私奉献的春夜细雨的喜爱赞美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意: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
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词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中心思想:作者笔下的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家生活的热爱。
《天净沙·秋》诗意:太阳渐渐西下,天边的晚霞也开始逐渐消散,只残留了几分暗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孤寂的村庄,拖出那长长的影子。
轻烟淡淡飘向空中,几只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
看天地间,山青水碧,白色的芦苇飞扬,红色的枫叶艳丽,金黄的菊花开放。
中心思想: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图,真切地表达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低落,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
第六单元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的课本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包含了三首著名的古诗。
下面是这三首古诗的笔记,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一、《宿建德江》
诗人: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
宿:住宿,过夜。
建德江:指在浙江省境内的一段新安江。
烟渚:雾气笼罩的洲渚。
客:旅人,游客。
野:原野。
低:矮小,低垂。
月:月亮。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旅途中夜宿建德江的景象,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通过描写景色和抒发情感,诗人在表达他的内心世界,传递着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孤独感。
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诗人: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六月二十七日:指农历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边,是当时的著名旅游景点。
醉书:醉酒后写下的诗篇。
黑云:乌云。
翻墨:像墨汁一样翻腾的云彩。
白雨:白色的雨点。
卷地风:突然刮起的风。
水如天:形容湖水清澈明亮,与天空相接。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望湖楼上看到的西湖雨景,通过对云、雨、风、水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叹,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豁达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1.诗经·采薇(节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解词:昔:从前。
矣:语气助词。
依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
思:语气助词。
霏霏:雪花飞舞的样子。
诗意:回想当年我出征时,正值春天,微风吹拂着柔嫩的柳枝。
如今归来之日,已是满天飞雪的冬天。
2.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解词:乃:就。
发生:催发植物生长。
潜:暗暗地,悄悄地。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乡间小路。
晓:天刚亮的时候。
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诗意:及时的好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就飘飘洒洒地下起来,催发植物生长。
春雨伴着春风悄悄地在夜晚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春天的植物。
雨意正浓,田野与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早晨起来,那潮湿的泥土上一定满是红色的花瓣,成都的大街小巷必将是一片万紫千红。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解词: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见:同“现”。
诗意:明月升上树梢,惊动了喜鹊飞离树枝,清风习习,入夜,有蝉在不时地鸣叫。
空气中散发着稻花的香味,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天空中轻云飘拂,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间细雨微洒。
从前曾经游过的茅舍小店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边,山路忽然一转,那曾经熟悉的小桥、溪流突然呈现在眼前。
4.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解词:天净沙:曲牌名。
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诗意:夕阳西下,天边留下一抹残存的晚霞,在孤零零的山村上空升起了缕缕炊烟,落光了叶子的老树上,栖息着几只乌鸦,天空中掠过一只大雁。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六单元第18 课《古诗三首》重要知识点归纳一、引导语小学六年级的同学们,在部编版语文上册的学习中,《古诗三首》带我们领略了古代诗人笔下的壮丽山河与深刻情思。
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这三首古诗的重要知识点吧。
二、课文基本信息1.主题:这三首古诗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诗人对自然、人生的感悟。
2.文学体裁:古诗。
3.作者信息:●《浪淘沙(其一)》作者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江南春》作者杜牧,唐代诗人。
●《书湖阴先生壁》作者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4.主要内容:●《浪淘沙(其一)》描绘了黄河波澜壮阔的景象,以及牛郎织女的传说,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江南春》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同时也流露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书湖阴先生壁》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及周围环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湖阴先生高洁品质的赞美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5.中心思想:三首古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重点字词1.生字读音、写法和词义:●簸(bǒ):上下颠动。
如“颠簸”。
在“浪淘风簸自天涯” 中形容黄河波涛汹涌,风浪很大。
●莺(yīng):一种鸟类,身体小,多为褐色或暗绿色,嘴短而尖。
如“黄莺”。
在“千里莺啼绿映红” 中描绘了江南春天鸟儿欢快鸣叫的景象。
●闼(tà):门,小门。
如“排闼”。
在“两山排闼送青来” 中形象地写出了两座山仿佛推开院门,为湖阴先生送来一片翠绿。
2.多音字:●曲:qū(弯曲)、qǔ(歌曲)。
3.近义词:●淘洗—冲洗●啼叫—鸣叫●环绕—围绕4.反义词:●入—出●东—西●前—后四、修辞手法1.夸张:“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 用“万里” 夸张地写出了黄河的漫长和沙多,表现了黄河的气势磅礴。
2.对偶:“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千里” 对“水村”,“莺啼” 对“山郭”,“绿映红” 对“酒旗风”,对仗工整,语言优美,描绘出江南春天的美景。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知识梳理复习资料一、熟记易错字音采薇wēi雨雪霏霏fēi依偎wēi潇xiāo洒徜cháng徉yáng 澎péng湃pài 鼾hān声出轨guǐ逸yì闻趣事略胜一筹chóu 纤xiān弱姗shān姗来迟亲呢nì萤yíng火虫花梗gěng 岑cén参又黏niǎn又滑朝zhāo阳麦穗suì缥piāo缈miǎo二、听写重点词语撒满银霜流苏潇洒徜徉胸怀富足宽大热情澎湃跳跃传神意境怀抱宝库启迪出轨皎洁纤弱亲昵依偎清淡际遇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偷偷摸摸断断续续白雪皑皑姗姗来迟融为一体略胜一筹三、背诵词语解释昔我往矣:昔:从前。
矣:语气助词。
杨柳依依:依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摆动的样子。
今我来思:思:语气助词。
雨雪霏霏:霏霏:雪花飞舞的样子。
当春乃发生:乃:就。
发生:催发植物生长。
随风潜入夜:潜:暗暗地,悄悄地。
润物细无声: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云俱黑:野径:乡间小路。
花重锦官城:花重:花饱满沉重的样子。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姗姗来迟:形容女子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
现形容慢腾腾地很晚才到来。
略胜一筹:比较起来,稍微好一些。
逸闻趣事:指世人不在知道而感兴趣的传闻和故事。
四、默写古诗词曲《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天净沙秋》元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子夜四时歌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浪淘沙》说课稿一、说教材《浪淘沙》是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
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一样,着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
紧接着引用牛郎、织女的典故,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形象化。
在王之涣、李白之外,另辟一条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
全诗立意新颖,思想深刻,明快清新。
表现了诗人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二、说学情学生在经过了五年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通过资料以及对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
但同时,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歌有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赏析诗歌的意识和习惯的同时,需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的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让学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三、说教学目标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根据教学大纲对六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包含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试着背诵。
3.如情入景地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教学重难点体会黄河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四、说教学方法1.设计理念本设计旨在抓住诗文的韵味和情味,引导学生走进乞巧,感受乞巧节的盛况,品味人们对幸福的向往。
本课教学致力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展开丰富想象,体验和感悟诗情画意;同时合理运用相关资料,丰富教育资源,拓展诗歌的文化内涵,增加课堂情趣,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古诗的特点,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为:(1)设境想象法:运用画面创设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
六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第六单元笔记
一、课文内容梳理
本单元共四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三黑和土地》和《青山不老》。
1. 《古诗三首》:包括《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三首诗都是描绘自然景色的,通过对比、拟人等手法,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 《只有一个地球》:这是一篇说明文,通过介绍地球的渺小、自然资源的有限、人类对地球的破坏等方面,强调了保护地球、珍惜资源的重要性。
3. 《三黑和土地》:这是一篇叙事诗,通过描述农民三黑对土地的热爱和辛勤耕作,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青山不老》:这是一篇散文,通过描述一位老人在山里种树的感人事迹,赞扬了老人无私奉献、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
二、重难点知识
1. 理解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拟人等,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 掌握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如使用事实、数据等来说明问题,以及如何使文章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3. 理解叙事诗的表达方式,如何通过具体事件来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4. 分析散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如何通过对细节的描绘来表达主题思想。
1.诗经·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解词:昔:从前。
矣:语气助词。
依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
思:语气助词。
霏霏:雪花飞舞的样子。
诗意:回想当年我出征时,正值春天,微风吹拂着柔嫩的柳枝。
如今归来之日,已是满天飞雪的冬天。
2.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解词:乃:就。
发生:催发植物生长。
潜:暗暗地,悄悄地。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乡间小路。
晓:天刚亮的时候。
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诗意:及时的好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就飘飘洒洒地下起来,催发植物生长。
春雨伴着春风悄悄地在夜晚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春天的植物。
雨意正浓,田野与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早晨起来,那潮湿的泥土上一定满是红色的花瓣,成都的大街小巷必将是一片万紫千红。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解词: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见:同“现”。
诗意:明月升上树梢,惊动了喜鹊飞离树枝,清风习习,入夜,有蝉在不时地鸣叫。
空气中散发着稻花的香味,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天空中轻云飘拂,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间细雨微洒。
从前曾经游过的茅舍小店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边,山路忽然一转,那曾经熟悉的小桥、溪流突然呈现在眼前。
4.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解词:天净沙:曲牌名。
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诗意:夕阳西下,天边留下一抹残存的晚霞,在孤零零的山村上空升起了缕缕炊烟,落光了叶子的老树上,栖息着几只乌鸦,天空中掠过一只大雁。
远处是一片青山绿水,其间是白草、红叶、黄花,好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译
绝:断绝若:像~~一样。
弦:在这里读作“闲”的音。
善:擅长,善于。
洋洋:广大。
鼓:弹。
念:心里所想的。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必:一定,必定。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之:他。
谓:认为。
峨峨:高。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乃:就。
复:再,又。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
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伯牙绝弦》
1、资料袋: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故事,《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
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有“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2、标题含义:绝:斩断伯牙绝弦:俞伯牙斩断琴弦
3、重点问题:背默课文、翻译诗句意思。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翻译: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于是就弹奏音乐来表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翻译: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一定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翻译: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