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4
初中语文恐龙无处不有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语文,恐龙无处不有
教学目标:
1.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包括恐龙的分类、特征等。
2.培养学生对恐龙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学会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进行恐龙的研究和学习。
4.通过学习恐龙,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通过课文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包括恐龙的分类、特征等。
2.学生能够通过图书馆和网络资源进行恐龙的研究和学习。
3.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写作,表达对恐龙的兴趣和想法。
教学难点:
1.学生能够通过图书馆和网络资源进行恐龙的研究和学习。
2.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写作,并表达对恐龙的兴趣和想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教材,以及图书馆和网络资源。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书写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40分钟)
1.引入:教师播放一段有关恐龙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
2.教师通过PPT介绍恐龙的基本知识,包括恐龙的分类、特征等。
3.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回答:你觉得恐龙是什么样的动物?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4.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并进行小组展示。
第二课时:图书馆研究和学习(40分钟)
1.引入:教师引导学生到图书馆,介绍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恐龙的研究和学习。
恐龙无处不有-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前言恐龙是人们长期以来的研究对象,古代文明中也留下了许多关于恐龙的神话传说。
本次教案将会以恐龙为话题,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加深对恐龙的认知,并通过文学作品了解人类与恐龙的关系。
教学目标1.了解恐龙的基本特征和生活环境。
2.理解不同文化中人对恐龙的认知和表达。
3.分析文学作品中体现的人类与生命的关系。
4.提高学生表达与思辨能力。
教学内容教学课文:《望海潮·东篱乐府》教学重点:1.了解恐龙的基本特征和生活环境。
2.理解不同文化中人对恐龙的认知和表达。
教学难点:1.分析文学作品中体现的人类与生命的关系。
2.提高学生表达与思辨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时间:10分钟)教师播放关于恐龙的基本知识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恐龙的基本特征和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分组探究(时间: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文化中与恐龙相关的内容(如中国神话中的恐龙、美国电影《侏罗纪公园》等),并分析其对恐龙的认知和表达。
第三步:课文解读(时间:30分钟)教师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是如何通过“万里望穹窿,百泉朝海流”来描述恐龙的磅礴与雄浑。
第四步:思考与讨论(时间:20分钟)教师发放讨论问题,并引导学生交流答案,探讨作品中体现的人类与生命的关系。
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作品中的恐龙形象是怎样的?2.诗人如何通过这些形象来表达恐龙的磅礴与雄浑?3.诗人想要通过作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4.人类与恐龙的关系是怎样的?第五步:个人体会(时间:10分钟)学生回顾自己的收获与体会,并在课堂上做出相应的讲解。
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望海潮·东篱乐府》的读后感,探究恐龙在作品中所代表的意义。
2.收集有关恐龙文化的资料,并撰写一篇与之相关的报道。
教学后记通过本次课程,学生掌握了恐龙的基本特征和生活环境,并在探讨恐龙文化的基础上,了解了人类不同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中对恐龙的认知和表达。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科普文章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二、重点、难点重点:把握这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以及作者思路。
难点:为什么南极这么冷会有恐龙化石?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约2分钟)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看过或听说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中有许多我们这个星球上已知的最庞大的动物——恐龙。
恐龙曾经是地球上的霸主,在今天世界的各大洲都生活多,大家都知道他们生活在热带雨林气候条件下,但是为什么在冰冷的南极会出现恐龙化石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二、字词环节(3分钟)1、介绍作者阿西莫夫(1920 —1992)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
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
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2、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1)辨音:遗骸褶皱劫难追溯(2)释义:遗骸褶皱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选四名同学回答,明确:(1)hái zhě nàn sù(2)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三、研读课文(25分钟)1、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篇科普文,作为科普文章,它具有科学性、文学性、通俗性的特点,我们在阅读这类文章时要注意按图索骥理清顺序;根据材料进行正确的推断。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自读课文,了解不同领域里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互为论据,并且从中得出新结论的科学现象。
2.通过导读了解科学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假设、推理探究自然奥秘的科学思维方法。
3.理解课文在组织材料上所体现出的严密的逻辑性。
【教学过程】一、感知课文1.自读课文“提示”。
2.朗读课文。
这两篇短文都与恐龙谜案有关,但两篇文章的中心内容、说明对象是否都是恐龙呢?先请同学们朗读第一篇短文。
读时注意下列字的读音:遗骸( )蟾( )蜍( ) 褶( )皱鸟臀目()两栖( )二、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导引:讨论一:这篇文章主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下列哪个可以作为答案?1.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2.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恐龙化石为什么会在南极被发现?4.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5.南极恐龙化石发现,为支持地壳“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佐证。
(讨论时要注意不要把阅读简单化,而要建立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
首先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然后归纳出几种有代表性的说法作为答案的备选项进行比较。
) 提示:课文主要写由南极恐龙化石引起的思考,为地质学的“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佐证。
由课文第4自然段“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和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等关键语句也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
而文章开篇的议论是作者通过对这一科学现象的说明而得出的一个道理。
讨论二: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提示:生物学(恐龙)—一地质学(板块理论)确如文章开头所说:“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三、理清文章思路导引: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找出作者思考问题的轨迹。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1)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2)阅读科技作品,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2.学情分析八年级上学期,学生学习了事物说明文的一些知识,如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分析说明方法作用、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等,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这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说明文打好了基础。
八下第二单元的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对于这类文体,学生初读课文,往往会感到知识纷至沓来,一时难以应付,理解上有困难。
事理说明文的事理比较抽象,要理清说明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
本文层层推进,逻辑链条严密,学生在前一课已有所认识,本课可继续深化,引导学生自主梳理。
3.教材分析《恐龙无处不在》是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本文意在通过“恐龙无处不有”这一现象,说明地壳运动这一科学事实。
读本文,学生可以更好地领悟作者所说的“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联的”这一基本科学原则。
本文展现出科学思考方法的强大力量,富有理趣和思想之美。
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这种“趣”和“美”,帮助他们体认科学的思考方法,激发他们自主探索的兴趣。
【教学目标】1.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
2.研读文章内容,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3.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研读文章内容,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课时安排】一课时【评价任务】(可以针对教学目标分别设计: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针对目标1(1)快速浏览课文,用横线勾画出关键语句,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
(2)问题引领:作者由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现象最后证明了什么样的理论?针对目标2(1)作者自己提出“大陆漂移说”时是否百分百的肯定?作者是怎样说明自己的假说成立的?研读7-14小节。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恐龙无处不有》是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篇文章其一,本篇文章大标题为《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两篇科普短文都选自阿西莫夫晚年所著《新疆域》,且同属于“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在内容上有一定关联,说明方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我设置《恐龙无处不有》为教读课文,并用所学方法引导学生自读《被压扁的沙子》。
《恐龙无处不有》这篇文章,初看题目会误以为本文要追述亿万年前恐龙遍布全球的盛况,但读完文章以后才会明白,本文是用“恐龙无处不有”——“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现象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这是一篇具有科普性质、关联两个学科的说明文。
具体说来,“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是生物学领域,“板块构造理论”是地质学领域,通过文章第一段的理论奠基,达成了对“板块构造理论”这一说明对象的证明。
二、学情分析本阶段学生已有学习事物型说明文的经验,对说明文三要素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对说明对象和方法的学习可以按照常规处理。
但是本单元的说明文均为事理型说明文,都是科学家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经过细致观察,认真记录,掌握科学事实,从中筛选出主要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认知,做出合乎逻辑的推断,形成科学假说,再将自己的观点加以检验,最终达成科学认识。
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可以抓住“科学思考方法”这一核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尤其是可以注意结合课文的阅读来体会科学方法,领略科学精神实质,在教学实际中灵活处理。
同时也要关注“科学小品”这一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把科学事实和科学道理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充分感知说明文的写法特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教学目标设置为以下几点:1.默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明确说明对象和现象之间的关系2.精读课文,抓住指示代词理清文章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思路,赏析说明语言3.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的意识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精读课文,抓住指示代词理清文章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思路,赏析说明语言2.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的意识五、教学方法和工具1.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引导法、自主合作探究法2.教学用具:多媒体、PPT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知识竞赛:你知道哪些关于恐龙的知识?(生活年代、地域、习性、类别、繁殖特点等)师:根据他们刚才的讲解,所以恐龙主要生活在地球上的哪个气候带?为什么我们的课文题目是“恐龙无处不有”呢?带着这个疑问,请大家朗读课文前三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6课《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恐龙无处不在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泛大陆”等科学概念。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1.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二、重点、难点重点:了解这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以及作者思路。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初次看到题目《恐龙无处不在》,你会觉得这篇文章给我们介绍什么?它会涉及哪些问题?二、速读全文,整体感知:作者通过恐龙无处不在,要向我们说明什么?1、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读读课文。
课文前,几个注意的字词说一下2、读课文,回答:作者通过恐龙无处不在,要向我们说明什么?3、那这篇文章说明的对象就是?(“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漂移学说。
)4、为什么南极看到恐龙的化石会想到大陆在漂移呢?如果是你,你会这样想吗?科学家面对这种情况就提了两个问题:“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引出板块构造理论。
第6、7段: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版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
(体会动词:拉开、挤压、缓慢地俯冲、驮着、汇聚。
这一连串的动词,可以让我们脑海中浮现出非常直观的画面,可以让学生上来,根据这些动词,拿桌上的书本当道具来演示板块和大陆的运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分别介绍了恐龙和沙子。
《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学说,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特征等的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灭绝,表明不同的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语文素养,具有一定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可以完成生字词的积累和文章内容的简单梳理。
经过八年级上期的事物说明文的学习,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为学习事理说明文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但本文蕴含的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
同时,学生知道说明顺序却难以叙述清楚说明的过程,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积累“流逝、携带、劫难、致密、天衣无缝”等词语。
2.了解作家作品,感知课文内容,明确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
3.揣摩文章语言,体会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安排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了解大陆漂移学说。
2.安排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恐龙及其灭绝的情况。
提出问题,激发思考: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3.安排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培养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熟悉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两篇短文的内容。
2.明确说明对象,能正确辨析文中使用的各种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1.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2.两篇短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要引导学生分析其行文思路。
《恐龙无处不有》教案教学目标:1、筛选信息,了解说明内容,理清结构。
2、梳理思路,感知推理过程,明确顺序。
3、品读语言,体会表达特点,学会赏析。
4、训练思维,学习科学方法,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1. 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 感受文章独特的语言魅力,领略科普小品文的魅力。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的思维方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
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是恐龙。
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
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
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此,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分别做出了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短文《恐龙无处不有》。
二、作者简介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
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55年入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做生物化学助理教授,后专职从事写作,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科普作品有《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数的趣谈》等。
重要的科幻文学作品包括“机器人系列”“银河帝国系列”“基地系列”中的多部中长篇小说。
三、文题解说《恐龙无处不有》用双重否定的形式,突出强调了恐龙哪里都有的事实,揭示了文章内容。
四、生字、词漂移(piāo)俯冲(fǔ)岛屿(yǔ)褶皱(zhě)携带(xié)两栖(qī)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不解之谜:解不开的谜。
比喻还没弄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事物。
五、课文分析第一部分(1—6):由在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引出本文的核心论题——“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有力证据。
第二部分(7—14):用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