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水设施设计技术规范
- 格式:docx
- 大小:7.37 KB
- 文档页数:3
工程临水排水方案设计规范一、概述在城市建设和土地开发中,临水区域的排水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问题。
临水排水方案设计规范的制定是为了规范建设活动对水体生态系统和城市环境的影响,提高抗洪能力,保护水体环境质量,降低城市洪水风险,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中的临水排水方案设计,包括排水系统的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
三、基本原则1. 生态优先:保护水体生态系统,减少对水体生态环境的影响。
2. 风险管理:合理布局排水设施,降低洪水风险,提高城市防洪能力。
3. 节约资源: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减少排水负荷,提升城市水资源利用率。
4. 安全可靠:排水系统应具备安全可靠的运行保障,确保城市排水畅通。
5. 规范管理:遵循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具备规范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措施。
四、设计要求1. 方案选择: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周边环境、天然水系、地形地貌等因素,确定最优排水方案。
2. 排水系统设计:根据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水务局要求,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包括雨水排水、污水排水、生态排水等。
3. 设施设置:设置雨水收集、蓄存、排放设施,保证城市降雨时排水畅通,减少洪涝风险。
4. 河道管理:合理规划河道宽度、河道曲率,保证河道通畅,避免河道淤积、泛滥等问题。
5. 绿地设计:增加城市绿地和湿地面积,提高雨水渗透和减缓径流速度。
6. 应急预案:设计洪水预警系统、应急排水方案,应对突发洪涝事件。
五、设计流程1. 规划阶段:了解工程位置、周边环境、水体现状等情况,确定排水方案的基本框架。
2. 设计阶段:根据规划阶段确定的基本框架,进行具体的排水设施设计和管网布局设计。
3. 施工阶段:根据设计方案进行排水设施的施工,并进行工程监测和验收。
4. 运行管理阶段:实施城市雨水管理方案,实时监测并调整排水系统运行。
六、质量控制1. 设计审查:排水方案设计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审核,确保设计方案合理可行。
中水处理设施设计技术规范9.6.1 中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按下式计算:t Q q PY(9.6.1)式中 q ——设施处理能力(m 3/h);Q PY ——经过水量平衡计算后的原水水量(m 3/d),宜按中水日用量的110%~115%;t ——处理设施每日设计运行时间(h)。
9.6.2 常用构筑物(设备)的设计参数。
1 化粪池。
化粪池容积按污水在池内停留时间不小于12h 计算。
2 格栅。
1) 型式:宜选用机械格栅。
2) 数量:①当原水为杂排水时,可设置一道格栅,栅条空隙净宽不大于10mm ;②当原水为生活污水时,可设置二道格栅,第一道为粗格栅,栅条空隙净宽为10~20mm ,第二道为细格栅,栅条空隙净宽取2.5mm 。
3) 格栅流速宜取0.6~1.0m /s 。
4) 设在格栅井内时,格栅倾角不宜小于600。
格栅井须设工作台,其高度应高出格栅前最高设计水位0.5m 。
工作台宽度不宜小于0.7m,格栅井应设置活动盖板。
3 毛发聚集器。
1) 以洗浴(涤)排水为原水的中水系统,污水泵吸水管上应设毛发聚集器。
2)毛发聚集器应按下列规定设计:①过滤筒(网)的有效过水面积应大于连接管截面积的2倍;②过滤筒(网)的孔径宜采用3mm;③具有反洗功能和便于清污的快开结构;④过滤筒(网)应采用耐腐蚀材料制造。
4原水调节池。
1) 容积计算见9.4.5条2款。
2)池内宜设曝气多孔管,曝气量不宜小于0.6m3/m3.h。
3)池底应设有集水坑和泄水管,并应有不小于0.02的坡度,坡向集水坑,池壁应设爬梯和溢水管,当采用埋地式时,项部应设人孔和直通地面的排气管。
4)中小型工程的调节池可兼用作提升泵的集水井。
5 中水调节池。
1) 容积及高位水箱计算均见9.5.4条2款。
2)自来水补水管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①自来水的应急补水可设在中水调节池或高位水箱中;但要求只能在系统缺水时补水,补水控制水位应设在缺水报警水位。
②管径按中水最大时供水量计算确定。
集水池设计分析说明一般情况下提升泵站的集水池设置 1个。
对于大型泵站或者考虑到检修和维护的方便。
宜考虑设置 2个,中间隔墙用过流洞连通.过流洞安装双向承压闸门。
集水池有效容积应大于最大1台泵流量的5~6min 容积.计算中应计算工作液位和保护液位之间的容积,容积不宜太大以免淤积沉淀物、注意结合泵的布置形式、联建格栅渠的共壁尺寸、集水池配水渠尺寸、泵集水坑尺寸以及配水渠与泵的距离等参数来确定集水池平面尺寸。
集水池的进水端设配水渠,配水渠宽度、每台泵的间距以及配水渠与泵最小间距根据《给水排水设计手册》取值。
可采用渠内流速≤0.3m/s校核,峰值出流孔流速一般取≥0.7m/s。
注意按照事故状态校核。
大泵基础间距和小泵基础间距有区别。
对于一些深井泵站可能会有柱子影响到配水渠结构,则应避让加宽配水渠,渠内流速可以相应地适当放低。
集水池施工图宜选择保护液位较深的泵设备来设计。
以免采购不同设备在土建上不能满足要求。
集水池池底设集水坑用于排空,池底斜向集水坑的坡度不宜小于 10%,集水坑尺寸不小于深度600mm 和直径 800mm.如设潜污泵泵池或者离心泵吸水管,可适当放大集水坑到需要的尺寸以满足泵间距和吸水管间距的布置要求。
需要排空集水池时可切断上游闸门进水,用移动潜污泵排空。
当来水泥砂多时,宜在集水池前设沉砂池(或初沉池)处理。
集水池积泥和积砂靠水泵抽吸不宜清除,可用自来水或中水冲洗,抽吸底部泥砂时先用高压水将底部泥砂翻起与水混合、再用泵抽吸,保证排空效果。
集水池的最高设计水位不得高于重力进水管设计充满度时的水位标高,在粗格栅联建提升泵站单体设计中注意校核。
集水池的设计最低水位应满足所选水泵吸水头的要求。
自灌式泵房尚应满足水泵叶轮浸没深度的要求。
水位的设计可参考污水泵站集水池相关设计水位的设计资料,主要确定如下参数。
①最高液位一般指泵站正常运行情况下进水达到设计流量时的集水池水位,由进水十管设计水位减夫格栅、闸门等设备及沿途水头损失求得。
涉水建筑物的设计标准《中国水利工程手册》中有一个关于涉水建筑物的设计规范,适用于涉水建筑物的总体设计及部分施工。
这些规范对涉水建筑物的平面布局、设计深度、施工程序、维护管理等都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
涉水建筑物设计规范包括:涉水建筑物的总平面布局规范;防洪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水工建筑物与周边建筑物布置等。
防洪规划主要是制定防洪安全目标及确定防洪范围以进行防洪调度;环境保护规划主要是对环境进行保护和维持生态平衡;水工程规划主要是对水利工程进行综合规划;水工建筑物与周边建筑物布置规划主要是对涉水建筑物与周边建筑物布置规划;设施设计主要是对涉水设备等工程提出设计要求。
其中有些建筑不能同时兼顾防洪需要。
在工程设计过程中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提出防洪等级及目标要求。
一般情况下不宜将防洪设计等级划分为一等或更高。
1.涉水建筑物总平面布局规范涉水建筑物总平面布局规范(以下简称总规)适用于对小型水利工程进行总平面布局的水利工程。
其主要内容包括:设计标准、结构形式和选型布局等。
总规还规定了新建和改建水库及大型或特殊建筑物时所要达到的抗震设计要求和一些其他方面的设计要求。
首先,在建筑物的布置中要考虑防洪安全问题。
因为我国防洪标准偏低,许多水库防洪等级都在防洪标准以下,而且水库数量众多,但防洪标准一般都在100年一遇以上了,如果水库发生严重淹没,不仅影响水库正常使用,而且还会造成灾难性事件,对国家造成重大损失。
同时对生态环境和防洪影响也很大。
因此,对于大型或特殊建筑物,必须考虑防洪工程条件对生态环境和防洪影响及生态工程措施对生态环境及防洪影响后提出防洪工程设计方案。
应考虑生态环境及防洪工程条件后提出对该防洪工程方案实施后对该防洪工程造成不良影响时给出应对措施方案;对于其他涉水在建工程或对本工程可能造成不良影响(如土坝、堆石坝、渠道等)必须制定应急措施方案以保障工程安全,确保工程建设和运行安全。
由于我国防洪标准偏低(一般低于50年一遇),为了提高我国人民应对自然灾害等地质灾害作出合理、有效的防御能力而进行建设和运营管理,因此在上述总平面布局规范中提出了一些措施方案以保障工程正常使用与管理等方面的需要。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Code for design of outdoor wastewater engineering2006-01-18 发布 2006-06-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409号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公告现批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014-2006,自2006年6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1.0.6、4.1.4、4.3.3、4.4.6、4.6.1、4.10.3、4.13.2、5.1.3、5.1.9、5.1.11、6.1.8、6.1.18、6.1.19、6.1.23、6.3.9、6.8.22、6.11.4、6.11.8(4)、6.11.13、6.12.3、7.1.3、7.3.8、7.3.9、7.3.11、7.3.13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及《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公告》(1997年第12号)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二○○六年一月十八日前言本规范系根据建设部建标[2003]102号文《关于印发“二OO二~二OO三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3]102号,由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主管,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主编,对原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年版)进行全面修订。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有:增加水资源利用(包括再生水回用和雨水收集利用)、术语和符号、非开挖技术和敷设双管、防沉降、截流井、再生水管道和饮用水管道交叉、除臭、生物脱氮除磷、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曝气生物滤池、污水深度处理和回用、污泥处置、检测和控制的内容;调整综合径流系数、生活污水中每人每日的污染物产量、检查井在直线管段的间距、土地处理等内容;补充塑料管的粗糙系数、水泵节能、氧化沟的内容;删除双层沉淀池。
水池设计要求设计技术规范11.7.1水深和有效容积。
1 水泉水池的水深应满足喷头、管道、水泵、灯具等的布置要求。
旱泉水池除满足上述要求外,还应满足安装、维护空间要求。
当水池兼作其他用途时还应满足其他用途要求。
一般情况下可按表11.7.1设计。
表11.7.1 水池的水深要求泵、管、灯安装方式水深要求(mm)水泉全部明装≥700仅灯具明装≥300全部暗装≤50旱泉≥9002 水池的有效水容积(即水泵吸水口以上的总水容积)应不小于5~10min的最大循环流量,在水流回流路程较远时采用较大值,在水流直接回落到水池内时采用最小值。
11.7.2 水池平面尺寸和底坡。
1 水池平面形状和尺寸一般由总体设计确定,但池内水柱距水池边缘或收水线边缘的距离(收水距离),应根据水滴漂散距离进行核算(漂散距离计算见给水排水设计手册),且不得小于喷水高度的一半。
2 为节省土建工程造价、方便管道、设备安装,水池池底和旱泉水池上地面可以不做坡度,但旱泉收水线与水池之间的地面应有坡向水池的坡度,坡度不小于0.003。
11.7.3 常用水池池壁形式。
1 水池池壁形式除满足功能要求和造型美观外,还应因地制宜设计使水池便于补水、溢流、泄空和电缆进出,同时应尽量满足人们的亲水要求,使水泉的水位适当抬高更便于游人接近。
2 常用水泉池壁形式参见图1L 7.3-1。
3 常用旱泉池壁形式参见图11.7.3-2。
4 常用水旱泉池壁形式参见图11.7.3—3。
11.7.4 水池的防水和配筋措施。
1 水池防水方法不当和质量低劣是造成大量浪费水源和喷水造型走形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于永久性水景工程一定要重视做好防水工程。
推荐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自防水加防水抹面或贴面方式,在地下水位经常较高时,也可采用水池外防水。
2 所有穿池壁和池底的管道均应设止水环或防水套管。
水池的沉降缝、伸缩缝等应设止水带。
3 水池若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宜将结构配筋的纵横主筋焊接成网,并用扁钢引出结构层外,以便用作电气设备的接地极。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强条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 ()强条汇编3.2水质和防水质污染3.2.3城镇给水管道严禁与自备水源的供水管道直接连接。
3.2.3A中水、回用雨水等非生活饮用水管道严禁与生活饮用水管道连接。
3.2.4生活饮用水不得因管道内产生虹吸、背压回流而受污染。
3.2.4A卫生器具和用水设备、构筑物等的生活饮用水管配水件出水口应符合下列规定:1.出水口不得被任何液体或杂质所淹没;2.出水口高出承接用水容器溢流边缘的最小空气间隙,不得小于出水口直径的2.5倍。
3.2.4C从生活饮用水管网向消防、中水和雨水回用水等其它用水的贮水池(箱)补水时,其进水管口最低点高出溢流边缘的空气间隙不应小于150mm。
3.2.5从生活饮用水管道上直接供下列用水管道时,应在这些用水管道的下列部位设置倒流防止器:1.从城镇给水管网的不同管段接出两路及两路以上的引入管,且与城镇给水管形成环状管网的小区或建筑物,在其引入管上;2.从城镇生活给水管网直接抽水的水泵的吸水管上;3.利用城镇给水管网水压且小区引入管无防回流设施时,向商用的锅炉、热水机组、水加热器、气压水罐等有压容器或密闭容器注水的进水管上。
3.2.5A从小区或建筑物内生活饮用水管道系统上接至下列用水管道或设备时,应设置倒流防止器:1.单独接出消防用水管道时,在消防用水管道的起端;2.从生活饮用水贮水池抽水的消防水泵出水管上。
3.2.5B生活饮用水管道系统上接至下列含有对健康有危害物质等有害有毒场所或设备时,应设置倒流防止设施:1.贮存池(罐)、装置、设备的连接管上;2.化工剂罐区、化工车间、实验楼(医药、病理、生化)等除按本条第1款设置外,还应在其引入管上设置空气间隙。
3.2.5C从小区或建筑物内生活饮用水管道上直接接出下列用水管道时,应在这些用水管道上设置真空破坏器:1.当游泳池、水上游乐池、按摩池、水景池、循环冷却水集水池等的充水或补水管道出口与溢流水位之间的空气间隙小于出口管径2.5倍时,在其充(补)水管上;2.不含有化学药剂的绿地喷灌系统,当喷头为地下式或自动升降式时,在其管道起端;3.消防(软管)卷盘;4.出口接软管的冲洗水嘴与给水管道连接处。
排水泵房和集水池设计技术规范4.15.1当室内生活排水系统五条件重力排出时,应设排水泵房压力排水。
4.15.2 排水泵房的位置:1 排水泵房应设在有良好通风的地下室或底层单独的房间内,并靠近集水池。
2 不得设在对卫生环境有特殊要求的生产厂房和公共建筑内,不得设在有安静和防振要求的房间邻近和下面。
如必须设置时,吸水管、出水管和水泵基础应设减振降噪装置,并经技术论证。
3 排水泵房的位置应使室内排水管道和水泵出水管尽量简洁,并考虑维修检测的方便。
4.15.3 排水泵的选择和要求:1 建筑物内使用的排水泵有潜水排污泵、液下排水泵、立式污水泵和卧式污水泵等。
由于建筑物内一般场地较小,排水量不大,排水泵可优先采用潜水排污泵和液下排水泵,其中液下排污泵一般在重要场所使用;立式污水泵和卧式污水泵要求设置隔振基础、自灌式吸水、并占用一定的场地,故在建筑中较少使用。
2 排水泵的流量应按生活排水设计秒流量选定;当有排水量调节时,可按生活排水最大小时流量选定。
消防电梯集水池内的排水泵流量不小于10L/s。
3 排水泵的扬程按提升高度、管道损失计算确定后,再附加一定的自由水头。
自由水头宜采用0.02~0.03MPa。
排水泵吸水管和出水管流速不应小于0.7m/s,并不宜大于2.0m/s。
4 公共建筑内应以每个生活排水集水池为单元设置一台备用泵,平时宜交互运行。
地下室、设备机房、车库冲洗地面的排水,如有两台及两台以上排水泵时可不设备用泵。
当集水池无法设事故排出管时,水泵应有不间断的动力供应;当能关闭排水进水管时,可不设不间断动力供应,但应设置报警装置。
5 当提升带有较大杂质的污、废水时,不同集水池内的潜水排污泵出水管不应合并排出;当提升一般废水时,可按实际情况考虑不同集水池的潜水排污泵出水管合并排出。
6 两台或两台以上的水泵共用一条出水管时,应在每台水泵出水管上装设阀门和止回阀;单台水泵排水有可能产生倒灌时,应设止回阀。
不允许压力排水管与建筑内重力排水管合并排出。
排水工程中的设备规范要求排水工程是为了有效控制水流并避免水患而进行的工程建设。
在排水工程中,设备的选用和使用规范是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运营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介绍排水工程中常见的设备规范要求。
一、泵站设备规范要求1. 泵站布局规范:泵站的布局应合理,要求方便设备安装、维护和操作。
泵站的进、出水口应设置在离实际工程需要最近的位置。
2. 泵站容积规范:泵站的容积应根据工程需求确定。
容积过小会导致泵站频繁启停和过度磨损,容积过大则会增加工程建设和维护成本。
3. 泵站设备规范:泵站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设备,并且设备的功率、扬程等参数应满足实际需求。
4. 泵站排放规范:泵站的排放口应根据环境保护要求进行设计,并设置相应的处理设备,以防止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二、管道设备规范要求1. 管道材质规范:排水工程中的管道应选用耐腐蚀、耐磨损的材料,如钢材、塑料等。
2. 管道布置规范:管道的布置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保证排水畅通,避免积水和堵塞。
3. 管道连接规范:管道连接应采用可靠的接口方式,如螺纹连接、焊接等,避免泄露和渗漏。
4. 管道支撑规范:管道应设置牢固的支撑,以避免因地震或其他原因导致的管道位移或破损。
5. 管道标志规范:管道上应设置清晰可见的标志,标明管道的用途、流向和规格等信息,便于维护和检修。
三、污水处理设备规范要求1. 污水处理工艺规范:根据工程需要,选择合适的污水处理工艺,并确保工艺稳定可靠。
2. 污水处理设备规范:污水处理设备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设备,如分离器、搅拌器、沉淀池等,并按照规范进行安装和调试。
3. 污泥处理规范要求:对于产生的污泥,应采取合理的处理措施,如沉淀、脱水、处理等,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四、检测设备规范要求1. 设备选择规范:选择适合的检测设备,如流量计、压力表等,确保准确测量并监控工程的运行状态。
2. 设备校验规范:定期对检测设备进行校验,以保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数据记录规范:对检测设备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记录和存档,以备后续分析和参考。
集水设施设计技术规范8. 5. 1 类型。
1冷却塔出水集水设施分为两种:集水型塔盘和专用集水池(或冷却水箱)。
2无论选用何种型式,均应保证足够的容积和满足水泵吸水口的淹没深度,以防水泵启动时缺水气蚀及停泵时出现溢水现象。
3对于单塔系统可选用非标准型冷却塔底盘为直接吸水型(即集水型塔盘),不需另设专用集水池。
4多塔并联(干管制)系统,水泵逐台启动条件下,可采用塔盘直接吸水型。
5若允许冷却塔安装高度适度增加,则多台系统宜采用专用集水池。
专用集水池可直接设在冷却塔下面,也可设在冷却塔旁等。
6冬季运行的制冷系统及使用多台冷却塔的大型循环冷却水系统,宜设置专用集水池。
8. 5.2集水型塔盘。
1集水型塔盘有效容积应满足下列要求:
1)配水装置和淋水装置附着水量,宜按循环水量的
1. 5%〜
2. 0%确定,对横流式冷却塔为2. 0%,逆流时冷却塔为1.5%;
2)水泵吸水口所需最小淹没深度,应根据吸水管内流速
(t/)确定,即v= 0. 6m/s 时,h=0.3m, v = 1. 2m/s 时h=0.6m。
2选用成品冷却塔时,应按上述规定,对其集水盘容积进行核算,如不满足要求时,应加高集水盘深度。
3不设集水池的多台冷却塔并联使用时,各塔的集水盘应另设连通
管,连通管的管径宜比塔的出水管的管径放大一号;也可采用不另设连通管,而采用放大一号总回水管的管径,总回水管与各塔出水管的连接应为管顶连接。
4不设集水池时每台(组)冷却塔应分别设置补水管、泄水管和溢流管。
8. 5. 3 专用集水池。
1集水池有效容积应满足下列要求:
1)集水型塔盘所需的有效容积;
2)集水底盘至集水池间管道的容水量。
2冷却塔设置在多层或高层建筑屋面时,集水池不应设置在
底层,以免有效水压的损失会增加循环泵的扬程。
3当多台冷却塔共用集水池时可设置一套补充水管,泄水管和溢流管等。
4当冷却塔出水管径较大,管道较长时,可减少集水池容积,但应采取在停机时不使管道内存水泄漏的措施(如管道末端加设电动阀门,使停泵时自动关闭)。
8.5.4补水管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集水池或集水型塔盘内应设自动补水管和手动补水管
(或
称紧急补水管),自动补水宜用浮球阀或补充水箱。
2自动补水管管径按平均补水量计算,手动补水管比自动喷
水管大2号,补水管上应设水表计量。
3补水管上应有阀门,有条件时其阀门宜设于机房内溢流信号管出口附近,以利于观察是否溢水。
4补水管在集水池或集水型塔盘上位置应在最高水位以上,但自动补水管浮球阀应控制最低水位(即保证吸水口淹没深度的水位)。
5当用生活饮用水(如城市自来水)作冷却水补水水源时,补水管或浮球阀出门必须高出集水池(盘)溢流口边缘2. 5倍管径,以防回流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