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4
巴金,这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学才华上,更在于他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精神内涵。
巴金的文学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巴金的作品蕴含着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正义精神。
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对封建社会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主张新文化,弘扬了爱国精神。
他的作品《家》、《春》、《秋》等,以家庭为背景,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呼唤着新的文化和思想的诞生。
他的作品不仅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也展现了他对社会不公和邪恶势力的反抗。
其次,巴金的文学贡献表现在他通过作品传达出的真挚情感和爱。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和对生活的热烈情感。
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感真挚,让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复杂性。
他的作品不仅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和社会的意义,也激发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理解。
此外,巴金的文学贡献还体现在他对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推动上。
他的作品对于塑造人的灵魂、启迪思想、传播文化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的文学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上也享有崇高的声誉。
他的作品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巴金的文学作用是深远的。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思想和文化价值。
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对于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巴金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瑰宝,也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巴金简介及作品介绍巴金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位作家,他的代表作《家》及其他多篇短篇小说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巴金的文学创作精神和风格大大地影响了当代文学发展。
巴金,原名为孙立群,自称“佚名”,是明治12年(1879年)10月27日出生于北京河北省的沧县,出生时入字“仁宝”,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著名文学家,他受到20世纪中国文学家蔡元培、鲁迅等影响,以其小说《家》为代表的大量作品,把清末民初的农民生活及深刻的社会洞见表达得淋漓尽致,因而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中国文学的野草”,他的文学创作精神和风格大大地影响了当代文学发展。
巴金的文学创作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他没有运用文学手法给事物“改造”,而是以细腻的技巧把社会洞察表达出来,他倾向于以一种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把握社会现实,其作品有一定的社会进步意义;其次,他在文学思想上表达了抗战理念,他的著作中涉及的题材极其多样,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现实,从而使他在文学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巴金的大部分文学作品集中在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领域,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家》,此篇小说讲述苦难穷困的农民生活,揭露出“家”不仅仅是一个几堵墙。
通过一个农民家庭的故事,把清末民初时期社会状况及社会问题深刻揭示出来,展现了苦难穷困的农民生活,反映了农民在反抗剥削者的斗争,也表达了一种抗争的精神。
另一部短篇小说《叶青》讲述了一个被剥削的农民妇女叶青的成长历程,以及她在受苦中挣扎自由的故事,从叶青的故事中我们看到反抗剥削者的斗争,也可以看出巴金对苦难下穷苦农民的同理心和关怀。
巴金的文学作品及影响力也是十分惊人的,其文学创作精神和风格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他的作品显示出苦难穷困的农民生活,以及反抗剥削的斗争精神,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灵感和启示,也给后世文学家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总而言之,巴金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以其小说《家》为代表的大量作品,把清末民初的农民生活及深刻的社会观察表达得淋漓尽致,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给当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灵感和启示。
巴金作品家读后感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一位有热情、有进步思想、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巨匠之一。
1928年,旅居法国的巴金在巴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此后,他陆续创作了一系列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卓越影响的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
《家》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从1931年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
由于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
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们作主的。
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
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
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
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
这事对觉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
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为他,郁郁寡欢而死。
然而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他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
小说中的另一个典型角色觉慧,觉新的弟弟,却有着与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
小说典型地塑造了觉慧这个大胆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
他积极参加了学生联合会组织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动,猛烈抨击封建家庭。
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
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
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
《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
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
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巴金的文学奖项与荣誉巴金(1904 - 2005),原名李秉堅,是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他被誉为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被广泛传播和研究,获得了多项文学奖项与荣誉。
首先,巴金是中国首位获得国内最高文学荣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著名文学奖项——鲁迅文学奖的作家。
鲁迅文学奖是中国文学界的权威奖项,设立于1981年,每三年评选一次。
获得鲁迅文学奖意味着作家的作品在文学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值得全民文学界的认可和赞扬。
其次,巴金的主要代表作《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该作品于1931年发表,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家》以真实的历史背景描绘了一个家族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深入剖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弊端,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这部小说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并获得了托尔斯泰奖。
托尔斯泰奖被认为是世界文学领域中最重要的奖项之一,这个奖项的设立,旨在表彰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艺术高度的作品和作家。
巴金的获奖不仅表明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更打开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大门。
此外,巴金还曾获得过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众多重要文学奖项。
这些奖项不仅是对巴金本人的认可与嘉许,更是对他所代表的作品在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上的充分肯定。
通过这些奖项的获得,巴金的文学地位稳固,影响力更是不容忽视。
除了个人奖项外,巴金还通过各种方式为中国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担任了重要的文学评审职务,为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还对文学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有启发性的观点,涉及文学创作、观念与人物塑造等方面,对后来的作家们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巴金的文学道路上,荣誉和奖项无疑是他写作之路的加油站。
这些奖项和荣誉并不仅仅意味着个人的赞誉,更是对他所代表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肯定和赞许。
巴金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天赋,创作了一系列经典作品,培养了一批批文学人才,对中国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文学意义摘要;从巴金《随想录》的写作目的出发,探讨作品的艺术特点,分析《随想录》部分作品,从作品中浅析作者的思想变化及深化过程,从其思想层面论述《随想录》的文学意义以及对当代文学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主题艺术特点思想深化过程文学意义正文;“作为一个非常有地位的人,巴老每一步都站在思想解放运动的前列,思想解放运动本身也不是知识分子发动的,也不是五四文学的传统,本来就是我们国家的国策,是党在反思“文革”教训以后重新带入的一条党的路线,当时很多知识分子就自觉地选择了这条开明的路线,他们支持这样的路线,自觉地参与战斗,参与这样一个把中国推向进步文明的未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想录》的作用和价值不仅在今天在未来任何一个时代,在我们重新研究思想解放运动的过程中永远是一部值得我们阅读的书,所以巴老永远不会过时。
”------【1】陈思和(复旦大学教授、巴金文学研究会会长)《随想录》塑造了忏悔的“我”《随想录》每一篇都以真话感动着读者,以对十年“文革”的强烈控诉震撼人们的心灵,又以虔诚而深刻的自我解剖与忏悔深深地感染着读者的思绪,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学价值。
一.《随想录》的思想主题巴金写《随想录》的出发点,是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个人的反省,正如他在后来所写的《随想录》合订本新记中说的:“拿起笔来,尽管我接触各种题目,议论各样事情,我的思想却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那就是所谓十年浩劫的‘文革’。
……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
”他在《随想录》中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如那篇非常感人的著名篇章《怀念萧珊》、《怀念老舍同志》等),揭示出“文革”的恶性威力和影响并未随着它的结束而消失(如《“毒草病”》等),他以噩梦中与鬼怪搏斗的场景不断向自己加以警醒,或者反复呼吁“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文革”博物馆》),来为世人留下这一民族灾难的见证。
巴金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创作不仅影响了中国近代文学史,而且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从文体上来看,巴金引领了近代文学创作的新潮流。
他在文学形式上创新,他的小说和散文都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其次,从主题上来看,巴金的作品探索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鲜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此外,他还追求着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尝试把真实的人物生活放入其作品之中,以此来表现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况。
此外,巴金的作品不仅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且也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他的故事融合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从而使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作品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总之,巴金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创作不仅影响了中国近代文学史,而且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且也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他的故事融合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从而使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不仅给我们留下了极具价值的文学精品,而且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巴金简介巴金(1904-2005),原名巴依奇吉帕尔,字金巴。
他是中国现代作家和文化活动家,是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代作家之一。
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生平巴金出生在中国新疆的乌鲁木齐市,原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他的家族是回族,父亲是著名的伊犁回部司法官员。
巴金从小聪明好学,热爱阅读,很早就展现出写作的才华。
1922年,巴金考入北京大学文科,开始了他的文学之路。
在校期间,他积极参与学生组织活动,对社会问题产生浓厚兴趣,并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的作品受到了当时一些知名作家的关注,为他日后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1927年,巴金离开国内,前往法国巴黎留学。
在巴黎期间,他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和思想,开始思考中国的未来和文化的发展方向。
他的一些作品也受到了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呈现出新的创作风格。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回到北京,并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和写作创作。
他成为中国作家协会的重要成员,也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在他的影响下,更多的年轻作家开始探索新的文学形式,并开展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文学成就巴金的文学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剧本等多个领域。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其风格独特而深入。
以下是他的一些代表作品:《家》这是巴金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小说以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展开,通过主人公吴家的变迁展现了旧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和物质追求的无休止。
这一作品以其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深受读者喜爱,也在文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激流三部曲》这是巴金创作的一组长篇小说,分别是《家》、《春》和《秋》。
这一系列作品以吴怀中一家三代人的命运变迁为背景,深入剖析了国家、家庭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变革对人心的冲击。
这一系列作品被誉为巴金创作的巅峰之作。
《难忘的岁月》这是巴金的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他少年时期的经历和思考。
他通过回忆和追忆,勾勒出了那个动荡时代的风貌,并思考了个人与时代的关系。
巴金简介及相关资料巴金(1904年7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秦少游,福建闽侯人,著名作家、思想家。
闽南籍文学先驱,也是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巴金文学创作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共有40多部文学作品,涵盖小说、散文、近现代史论、传记等多个领域。
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开创了3个先例:一个是小说的现代性;二是具有强烈人道主义色彩的小说艺术;三是通过小说的形式,反映了人们的社会现实。
巴金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一定的影响。
因为他开创了中国作家借用西方小说艺术形式创作文学作品的先例,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并使中国文学成为全球文学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在巴金将就业机会寄希望于小说创作的时候,他的第一部小说《家》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部小说在阔别了1800年的封建社会,场面简单、人物刻画透彻而深刻,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端之一,也让巴金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人物。
凭借《家》的成功,巴金渐渐成为文坛巨匠,1940年发表的代表作《家春秋》更是凭借其深刻的思想性、广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良好的文学写作成为了巴金作品中最成功的之一。
巴金作品中的另一个代表作品则是《春》。
这部作品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物变化。
巴金在《春》中对小说人物的塑造更加细致入微,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独立成篇之作。
以萧红为例,她曾说过“《春》在《家春秋》后傍架一大块食盒,是巴金小说中最好的作品之一”。
作为社会改革和文化振兴的积极分子,巴金的人生一直立足于中国文学创作事业,同时也特别关注国家民族文化,他一生创作了一系列史论,涉及范围很广,从宜春起义到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的形成,从全人民的抗日到中国文化的正统,他均致力于“向那些精神文化的忠诚的人们表达一种社会正义的声音”。
总的来说,巴金是一位具有家国情怀的作家,不仅自己致力于文学创作,也积极探讨和发展中国文学创作事业,以及文化想象力的创造和维护。
巴金的《家》奠定了巴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意味着中国的新文学作家开始学会把先锋意识与“五四”精神,通过通俗的方式传播到大众当中去。
换言之,是巴金为新文学培养了第一批市民读者,巴金的小说开始使新文学走向社会,也就是使“五四”新文学得到了普及和张扬。
这才是巴金在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今天讲的是把一个作家放到中国这一百年的现代文学史中,考察他为这一百年的中国文学提供了一种什么样的经验。
这样一个考察范畴,不仅涉及巴金本人的创作,还涉及他的文学活动、人格、写作以及他的人生道路跟我们这一百年来的文学有什么关系。
我写过一篇探讨巴金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的论文——《巴金与无政府主义思想》,还有一篇论文叫《巴金与西欧恐怖主义》。
巴金早年见过恐怖主义,他也写过很多恐怖主义的人物。
所以,巴金给我印象是,他不是一个整天在书斋里编故事的作家,他是一个充满了活力和热情,希望改变中国命运的人。
他很早就受到了西方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然后又积极投身到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当中去。
1927年,巴金23岁,家里送他去法国学经济,结果他去了以后只在语言学校学习了半年法语,他家里知道后就停止给他寄钱。
那个时候巴金非常失望,他又要养病,只好从巴黎搬到了一个小镇上,在那儿一面补习法语,一面研究无政府主义。
就在这个时候美国发生了一件事,美国政府抓了两个意大利的移民,这两个人都是无政府主义者,在美国搞工人运动。
当时大家觉得,大概这两个人是不至于被判死刑的。
没想到两个月后,美国政府还是把这两个人杀掉了,并且用的是残忍的电刑。
这件事情对巴金的刺激非常大,他在书里写到,他知道这件事的那天,一整天坐在家里写信倾吐自己内心世界的痛苦,他脑子里还出现了那两个工人被电死的场面。
于是他把他想到的都写下来,慢慢就写成了一部中篇小说,这本小说就是巴金的处女作——《灭亡》。
这本小说是一个典型的鲁迅式的启蒙小说,写于1927年,写完之后巴金就把小说印出来寄回国。
这本书在偶然的机会下恰好被上海开明书店的编辑叶圣陶先生看到。
当时叶先生正在编《小说月报》,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没有征求巴金的意见就在《小说月报》上连载了,连载是从1929年的1月到4月。
1929年的中国是什么时代?正
是白色恐怖的时代。
巴金在书里写出的痛苦、绝望,他对社会的诅咒,完全契合了当时中国屠杀革命者的环境,所以这部小说一下子就流行起来了。
巴金在1928年年底回国,回国后才知道“巴金”已经很有名了,但是他对此一点也不感到高兴。
因为他本来追求的是实践无政府主义,可是当他回国以后发现他所信仰的理想已经没有实现的可能。
无政府主义组织在那个时代本来影响很大,到了1927年国民党镇压革命以后无政府主义组织就瓦解了。
巴金回国以后发现他的理想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一个满腔热情希望改变社会的社会活动家、一个青年民主战士,回到中国这么一个沉默的白色恐怖的社会环境里,他所有的梦想都破灭了。
这个时候他非常绝望,巴金是一个艺术家,他的这种政治欲望、这种强烈的激情实现不了的时候,慢慢就转化为一种艺术想象力,促使他写出一篇又一篇的小说。
结果在短短三四年里他在文坛上的影响就非常大,就像我们现在的畅销作家。
可是,这种畅销对巴金来说又非常痛苦,因为他本来希望自己能够从事社会运动,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是一个矛盾的悖论。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巴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当中他处于什么地位?“五四”新文学运动本来是知识分子的精英运动,一个大学——北京大学,一份杂志——《新青年》。
鲁迅当时是新文学运动的主帅,可是当年鲁迅自己也感觉到,新文学运动的改革基本上只限于精英层次,他的小说都发表在《语丝》《创造》《文学研究》等杂志上,这些杂志基本上都是他们几个朋友自己办的,读者大多数也是大学生,而社会上看的东西还是鸳鸯蝴蝶派。
到了二十年代的时候,新文学作家发现如果作品写出来只给自己看,终归是普及不到大众的,对群众不能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他们觉得一定要走向通俗、走向大众。
在这个过程中,巴金取得了成功,他的小说内容全是先锋意识的东西,可是他获得了大众读者。
特别
是巴金的《家》,《家》最早发表在上海的《时报》上,这个报纸原来主要发表鸳鸯蝴蝶派的作品,《时报》的一个编辑看到巴金那么有名就向他约稿,巴金从来没写过连载小说,但那个时候巴金觉得他应该写一部言情小说。
为什么呢?因为巴金早期的小说都是宣传无政府主义的,结果那些书出来以后都被国民党禁了,所以《家》其实是影射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是一个专制独裁政府,一个压制年轻人、压制人民的
政府。
因此《家》有着巨大的典型意义,就是说,巴金根本不是在写自己的家庭,他写的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抗议。
巴金的《家》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意味着中国的新文学作家开始学会把先锋意识、“五四”精神,通过通俗的方式传播到大众当中去。
换句话说,是巴金为新文学培养了第一批市民读者,巴金的小说开始使“五四”新文学得到普及和张扬。
我觉得,这才是巴金在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四”时期那种充满先锋意识的、知识分子精神的书,就这样通过巴金的努力普及开来了。
举一个例子,《狂人日记》。
鲁迅在《狂人日记》里面的一个主要意象就是“吃人”,鲁迅说得很清楚,这个“吃人”是人吃人,什么人没有吃过人呢?孩子,孩子还小,他们还没有参与到这个吃人的行列中。
所以小说最后一句是“救救孩子”,作者是要把人内心深处的黑暗揭露出来,让大家警觉,这样才可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不要再吃人,这是鲁迅的思想。
但鲁迅太精英了,每个人都不愿承认自己吃人,所以大家都不能接受他的思想。
就在《狂人日记》发表的第二年,四川的一个学者吴虞写了一篇文章评论《狂人日记》,叫《吃人与礼教》。
他在文章中把鲁迅写的“人吃人”的主题变成了“封建礼教吃人”,并列举了历史上很多的故事说明封建礼教是如何吃人的。
经过这样一改,《狂人日记》的意思就变了,人吃人是能引发人忏悔的故事,现在故事则变成了社会吃人,这样人就变得纯洁无辜了。
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把鲁迅的精英的思想完全改成了一种能够被大众接受的流行思想。
那么我们再看巴金,巴金在《家》的最后写到瑞珏难产,瑞珏在房间里痛苦地喊她丈夫觉新进来。
觉新已经来了,但他在门口就是不敢进去,因为礼教规定男人不能进产房。
最后,觉新始终没有跨进那道门,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妻子去世了。
那两扇薄薄的门就是几千年礼教的一个象征,巴金用两扇门象征封建礼教就是要表达,这几千年的礼教已经沉重得让觉新再也冲不破了。
巴金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出封建礼教的沉重,礼教吃人的可怕性。
我们可以看到,从鲁迅的“人吃人”,到巴金《家》里的“礼教吃人”,这不正是精英思想一步一步演变成大众能接受的流行思想的过程吗?这种流行思想,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失去了精英思想里面一些宝贵的东西,但反过来它使精英思想得到了普
及。
这样就使新文学的主题变成了反帝反封建,从鲁迅的“人的忏悔”,变成了“忏悔的人”。
觉新就是个总是忏悔的人,他不是对人自身的本性进行忏悔,而总是对别人忏悔。
这是新文学的一个转变,这个转变,一方面使新文学本身的内容不断地流失,另一方面新文学在丧失一部分精英思想的过程当中获得了大众的认可、获得了成功、走向了普及。
所以,我认为巴金在这种转变当中起到了一种桥梁作用。
这是我要向大家说的从鲁迅到巴金的一个方面的问题。
从鲁迅到巴金这个话题中还有很多问题,比如巴金是怎么继承鲁迅的精神而成为一面代表知识分子良知的旗帜的?巴金是怎么从一个流浪型的知识分子转变成一个有岗位意识的知识分子的?这些也都是“五四”新文学研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