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比较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6
对我国现行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探讨作者:梁子宇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02期摘要:随着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逐渐深刻化,社会各界对调整我国现行刑事责任年龄的呼声也不断升高。
目前,我国现行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于1997年被制定后未有修改,考虑到我国国情出现了较大变化,该制度可能存在需要修改以符合我国社会现实的因素。
本文在介绍了我国现行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前提下,对修改相关制度的合理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社会变化;认识与控制能力;主观恶性一、我国现行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评价我国现行刑法对实行危害行为并构成犯罪的未成年人,具有以行为年龄为依据、相对明确的刑事责任能力划分原则。
其中,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为无刑事责任能力人,对其所实施的任何危害行为,均不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追究其刑事责任。
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实施犯罪行为,《刑法》所明文规定的措施仅有“责令其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一条。
上述条文自1997年《刑法》制定并颁布以来,并未做出任何实质性修改。
在信息科技尚不发达,未成年人认知、识别能力发育相对现代较为缓慢的当代社会,将相对承担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设定为14岁符合当时未成年人身心发育情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较强的合理性。
但是在未成年人犯罪的危害程度相对过去已有显著升高的现代社会,以我国1997年社会状况作为参照制定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是否已经表现出了法律所固有的滞后性局限,则是一个为现代刑法学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即便不能否定现行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对因年幼而尚无完全辨认、控制自身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人權保护作用,该制度在某些典型无刑事责任能力人犯罪案件中,也有被部分生理上尚未达到刑法规定的最低责任年龄,却在心理上已具备相对成熟认知能力犯罪行为人作为保护伞利用之嫌。
制定更为严格的刑事责任能力判定标准,是我国刑法立法工作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调整可行性调查研究报告一、背景介绍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对未成年人犯罪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起始年龄。
目前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刑事责任年龄定为16岁。
在现实社会中,随着社会发展和未成年人犯罪率的上升,社会对刑事责任年龄下限的调整呼声也越来越高。
本报告旨在对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调整的可行性进行调查研究,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二、现行刑事责任年龄下限存在的问题1. 社会犯罪率上升: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根据公安部统计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犯罪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16-18岁年龄段的未成年人犯罪率尤为明显。
2. 刑事责任年龄过低:目前我国刑事责任年龄定为16岁,对一些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认定存在一些争议。
一些未成年人明知故犯,却因刑事责任年龄的限制而无法承担法律责任。
3. 未成年人犯罪后的教育矫正不足:对于一些未成年人犯罪后,教育和矫正措施不够完善,未能使其真正认识到错误和进行改正。
三、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调整的可行性分析1. 未成年人的心理发育特点:根据心理学研究,未成年人的认知、控制力、自制力等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因此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上不能简单地按照成年人的标准来衡量。
2. 社会教育和矫正体系的完善:在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调整之前,需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矫正措施,通过教育和矫正帮助未成年人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以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行为。
3. 司法实践经验的借鉴: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于刑事责任年龄下限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经验,多方面考察和比较,从而得出更符合我国国情的结论。
五、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调整的风险与挑战1. 法律法规不完善: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调整需要结合我国的法律法规,但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认定和处罚等方面尚不完善,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调整可能会面临一定的困难。
2. 社会舆论压力:刑事责任年龄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不同群体对于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调整会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调整的进程和结果。
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调整可行性调查研究报告一、课题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未成年人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而在刑事责任年龄方面,各国对于未成年人的起刑年龄设定也有所不同。
在一些国家,刑事责任年龄较低,而在另一些国家则较高。
这些不同的制度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影响。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调整的可行性,以期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有所帮助。
二、研究目的1. 调查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的实际情况和犯罪类型,为刑事责任年龄下限的调整提供依据。
2. 探讨不同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设定对未成年人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3. 分析不同国家的刑事责任年龄设置,比较其优劣和影响。
4. 探讨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调整的制度、法律和社会影响,提出可行性建议。
三、调查方法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调查报告和法律文书,收集未成年人犯罪情况和刑事责任年龄设置的相关资料。
2. 实地调研法:走访相关部门负责人、社会工作者和法律专家,了解他们对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调整的看法和建议。
3. 问卷调查法:设计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问卷,对社会大众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调整的态度和看法。
四、研究内容1. 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情况分析通过对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的实际情况和犯罪类型进行分析,了解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趋势,为刑事责任年龄下限的调整提供数据支持。
同时还可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和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探索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3. 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调整的可行性分析从法律、制度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调整的可行性。
同时考虑到不同国家的现实情况和社会文化差异,提出可行性建议。
五、结果分析1. 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情况分析根据数据统计和实地调研,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呈上升趋势,且其中以盗窃和打架斗殴等轻微性质犯罪为主。
同时发现家庭教育、校园安全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对未成年人犯罪有一定影响。
2. 不同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设置的影响在比较国际上的刑事责任年龄设置时发现,不同国家的设定差异较大,但普遍趋势是将刑事责任年龄上调,以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浅析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研究一、概述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也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法治水平。
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未成年人犯罪现象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本文旨在浅析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同时深入研究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相关问题,以期为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矫治措施提供有益参考。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和比例均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上升态势。
这些犯罪行为涉及暴力、盗窃、抢劫、毒品等多个领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不安全感和危害。
未成年人犯罪的复杂性和危害性不容忽视,如何有效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我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矫治过程中,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规定未成年人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界限。
合理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能够平衡未成年人保护与社会安全之间的关系,为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预防和矫治提供法律依据。
我国现有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标准不统与犯罪趋势不相适应等,亟待进一步完善和调整。
1. 背景介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及其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呈现出一种令人担忧的趋势。
司法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犯罪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且犯罪类型日趋复杂。
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构成了严重威胁。
从犯罪类型来看,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涉及暴力犯罪、财产犯罪和网络犯罪等。
校园暴力问题尤为突出,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伤害。
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未成年人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活动的现象也愈发严重,网络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侵蚀问题不容忽视。
从犯罪原因来看,未成年人犯罪的背后往往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
家庭监护的缺失、学校教育的不足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等都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调整可行性调查研究报告1. 引言1.1 研究背景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未成年人达到多少岁后可以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标准。
目前我国刑事责任年龄为14岁,即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在犯罪时可以被追究刑事责任。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价值观的变化,有人呼吁将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调整至更高的年龄。
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广泛讨论和争议,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权利保护、犯罪预防等多个方面。
在人们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是否适时调整刑事责任年龄下限成为了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本研究拟对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调整的可行性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对相关立法现状分析、调查方法的采用、调查结果的呈现、风险分析的评估和政策建议的提出,旨在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并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调整的可行性及其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具体来说,我们旨在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当前刑事责任年龄下限的立法现状,分析社会对此问题的态度和看法,探讨调整刑事责任年龄下限可能带来的影响和风险,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通过研究目的的明确,我们将能够全面地了解这一问题的现状和趋势,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建议。
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促进社会对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调整问题的关注和讨论,推动相关政策的完善和调整,以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1.3 研究意义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调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方式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通过对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调整可行性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前问题的现状,并为未来的相关立法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刑事责任年龄下限的调整将直接影响到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解决。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制定相应的刑事责任年龄下限,可以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对于犯罪行为做出合理的惩罚和教育。
试论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降低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广泛关注。
刑事责任年龄作为判定未成年人是否承担刑事责任的重要标准,其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和社会公共安全。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降低问题,分析现行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利弊,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降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以期为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法律体系,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益参考。
二、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理论基础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所必须达到的最低年龄。
它是刑事责任能力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高度关注。
对于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降低,其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从生物学和心理学角度来看,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信息获取的便捷,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成熟速度普遍加快。
他们更早地接触和理解社会,更早地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从科学角度讲,适当降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有其合理性。
从法律公平性和正义性的角度出发,每个人都应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虽然未成年人在法律上享有特殊的保护,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完全逃避法律责任。
特别是在一些严重犯罪中,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他们应当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再次,从预防犯罪和改造罪犯的角度考虑,通过设定合适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可以对那些严重违法的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和惩罚,以防止他们继续犯罪,同时也可以对其他未成年人产生警示作用。
从国际法的角度看,我国降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也符合国际社会的普遍趋势。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不断调整其刑事责任年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降低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
它既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结果,也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预防犯罪和改造罪犯的重要举措。
刑法中的犯罪与刑事责任年龄下限问题刑法是国家对犯罪行为进行规范与制裁的法律框架。
其中,刑事责任年龄下限是指在法律上规定的年龄界限,即达到该年龄以下的人不享有完全的刑事责任能力。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价值观的不断变化,犯罪与刑事责任年龄下限问题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本文将探讨刑法中犯罪与刑事责任年龄下限问题所带来的挑战,并介绍不同国家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方式。
1. 犯罪与刑事责任年龄下限的法律依据在大多数国家的刑法中,都对犯罪与刑事责任年龄下限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这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并使其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中国刑法中,根据《刑法典》第一百五十九条的规定,十四周岁以上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时,可以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刑事责任。
同时,许多国际法律文件也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进行了明确规定。
2. 犯罪与刑事责任年龄下限的挑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刑事责任年龄下限在实际应用中遇到了一些挑战。
首先,一些儿童和青少年长期接触犯罪环境,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导致年龄较小的个体也参与犯罪活动。
其次,一些犯罪行为具有极强的社会危害性,包括杀人、强奸等严重罪行,这使得人们质疑是否应该将刑事责任年龄下限提高。
最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处理也面临着改判成人的争议,即对于某些严重罪行,是否应该将未成年人裁定成人犯罪而给予相应的刑罚。
3. 不同国家的处理方式不同国家对犯罪与刑事责任年龄下限问题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
例如,在美国,根据不同州的具体法律规定,年龄界限为18岁或者16岁。
对于严重罪行,如杀人等,一些州将未成年人裁定为成人犯罪,并给予相应的刑罚。
而在德国,法律规定将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设定为14岁,但对于未满21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法院可以降低刑罚。
此外,一些国家也采取了教育和预防犯罪的手段,以减少未成年人的犯罪活动。
4. 应对犯罪与刑事责任年龄下限问题的建议针对犯罪与刑事责任年龄下限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犯罪环境、犯罪类型等多方面的因素。
科教平台1142015年6期关于对中国最低刑事年龄的调查与研究朱佳星陈薇黄文琳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摘要: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为14周岁。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我国未成年人的生理发育成熟期较改革开放前普遍提早。
刑事责任年龄确定所依据的心理和生理的实际状态因此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年龄;降低中图分类号:D920.5:D9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780(2015)5-0114-01前言近年来,我国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且此类犯罪呈现暴力化、团伙化、智能化的趋势。
这足以说明相较于新中国成立那段时期,现在的未成年人具备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年龄有所提前,将最低刑事责任年龄规定为14周岁已不能达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
本文将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界定的依据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两方面对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降低问题进行探讨。
1我国刑事责任年龄最低限度规定的历史沿革及其立法现状我国现行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其第三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从以上法条内容中可以得知,我国自古就较为注重维护未成年人的利益,主张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教育引导,而不追究刑事责任。
但是,在我国现行刑法中,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是处于完全无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其所实施的刑法禁止性规定的任何行为都不会受到法律的追究。
然而,事实上这样的硬性规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社会治安恶化的今天,这样的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现实需求。
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调整可行性调查研究报告一、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关于刑事责任年龄下限的讨论越来越广泛。
当前我国的刑法规定,刑事责任年龄为16周岁。
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这一规定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过时,它无法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有人提出应当对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进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当下的社会现实和实际情况。
本报告旨在对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进行调整的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为相关决策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二、现行规定的问题和挑战1. 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需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16周岁的刑事责任年龄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
一些未成年人在16周岁时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心智和认知能力,他们可以自信地面对自己的行为和责任。
对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进行调整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和变革的迫切需要。
2. 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虽然一些未成年人具备了一定的心智和认知能力,但也不可忽视另一部分未成年人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法正常发展和成长。
对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进行调整必须充分考虑到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不能因为一些具备心智成熟性的未成年人而忽视其他无法正常发展的未成年人的权益。
3. 应对犯罪问题的挑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也日益严重。
当前的刑法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处理,同时也无法完全满足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有效应对。
对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进行调整将有助于更好地应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从根本上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调查研究方法本次调查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和文献梳理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全面深入地了解社会各界对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调整的态度和看法。
通过搜集相关文献和资料,分析国内外刑事责任年龄下限的规定和实施情况,为后续研究提供有力的依据。
四、调查结果分析1. 社会各界态度分析根据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结果,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对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进行调整是必要的。
目录摘要 (2)引言 (3)一、我国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3)(一)刑事责任年龄立法的考虑因素 (3)(二)我国刑法典第17条之规定 (3)二、其他国家关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4)(一)世界各国关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4)(二)国际对刑事责任起刑年龄的争议 (4)三、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下调的原因分析 (5)(一)未成年人行为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提升 (5)(二)未成年人犯罪率攀升并呈低龄化趋势 (5)(三)现行刑法关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存在问题 (6)(四)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下调有利于体现公平,保护未成年人 (6)结束语 (7)参考文献 (8)摘要近三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未成年人的生理发育日趋早熟,思想观念也愈加复杂,作为刑事责任年龄规定依据的心理和生理上的成长状态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成熟期较之33年前至少提前1至2年。
并且,现阶段社会犯罪低龄化也在逐年递增,在现实中未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已非少见。
因此,适当降低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有利用保障公平,并一定程度上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下调引言犯罪低龄化已成为全社会广为关注的问题。
重庆市高院曾在2009年公布出第一份未成年人犯罪“白皮书”。
其中数据显示,重庆市市未成年罪犯人数已从1998年的1187人上升至2008年的2469人,上升比例高达108%。
未成年人犯罪的恶劣程度、行为危害后果的严重性均明显加重,其中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绑架、强奸等严重暴力犯罪占60%以上,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也越来越低。
从文化程度看,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的约占20%,初中文化程度的约占60%。
白皮书预测,今后重庆市未成年人犯罪仍将呈持续上升趋势,五年后上升幅度将超过12%,十年后将上升27%。
此外,笔者曾见有网友在虎扑体育网上发起的一个名为“中国是否应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投票,其中“应该降低”的支持率高达90.6%。
关于我国刑法中刑事责任年龄问题的探析作者:杨正元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7年第09期摘要: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是一般自然人作为犯罪主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如何划分刑事责任年龄阶段,认定刑事责任年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以及我国刑法中划分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依据,都是本文主要分析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依据一、我国刑法中关于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规定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刑法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根据《刑法》第17条的规定,我国刑法上的刑事责任年龄被划分为以下三个年龄阶段:1.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实施危害行为时已年满16周岁者,具备追究其刑事责任犯罪主体的年龄条件。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非常容易把民法上的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18周岁和刑法上的一般刑事责任年龄16周岁混淆,误认为都是18周岁。
另外,也有人认为,民法和刑法应该保持一致,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时已年满18周岁时,才追究刑事责任。
在这里,最关键的问题是,持这种观点的人没有认识到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法行为即违法和犯罪的区别,违法行为除了民事违法行为以外还有行政违法行为和经济违法行为。
如果说违法行为碰的是“低压线”,犯罪行为则碰的是“高压线”,即一般来说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比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要大。
所以,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比承担民事责任的年龄低两周岁符合实际情况。
2.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实施了任何危害行为时未满14周岁者,不管其所实施的危害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大小,也不管造成多么严重的危害后果,都不认为是犯罪,从而明确了只有实施犯罪时已满14周岁者才可能承担刑事责任,才有适用刑罚的可能。
例如,甲13周岁时强奸了同村的乙,并将其杀害。
在此案例中,甲不承担任何刑事责任,因为他未满14周岁。
在此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我国刑法规定承担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是14周岁,即不满14周岁的,对任何犯罪都不负刑事责任。
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现实困境与出路我国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是14岁,这意味着在我国法律体系中,14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犯罪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最近几年来,这一规定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质疑。
一方面,一些人认为14岁太低,未成年人应当更多地受到保护和关爱;也有人认为未成年人也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面对这一争议,我们应当深入思考,探讨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现实困境与出路。
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现实困境是什么呢?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呈现上升的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未成年人犯罪的形式也日益多样化,有的是因为家庭破裂、教育不当等原因,有的是因为网络暴力、游戏成瘾等原因。
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方式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
对于14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犯罪,目前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刑事责任追究和刑事处罚,但是这一方式不仅事后救助效果有限,而且容易使得未成年人在接受刑事责任时受到二次伤害。
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现实困境是严重的,我们有必要探讨出路。
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成长环境。
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普遍存在着功利性和竞争性的问题,很多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我们应当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
在学校和家庭中,我们应当教育未成年人尊重他人、守法守纪,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
我们也可以从法律层面上寻求出路。
在现行的刑事责任年龄基础上,可以建立更加完善的未成年人犯罪处理机制。
建立专门的未成年人犯罪法院和司法程序,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进行专门审理和处理;制定更加细化的未成年人犯罪分类标准和处罚标准,根据未成年人犯罪的性质和情节进行差别化处理,采取更加适当的措施来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我们也可以借鉴国际上一些成熟的做法,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未成年人犯罪处理模式。
引入社区矫正、强制教育等非刑事惩罚措施,通过教育、劝诫、引导等方式纠正未成年人的错误行为,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
我国未成年人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适用问题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关注也日益增多。
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时,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被广泛应用。
然而,这一制度的适用问题也引起了一定的争议和思考。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确定未成年人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是一项十分复杂的任务。
因为未成年人在心理、认知和行为等方面与成年人存在差异,他们的行为可能受到教育、环境和家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对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不能简单地以年龄为唯一标准。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是否具有明显的主观恶意和危害性,以及是否具备犯罪责任能力。
只有在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才能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
其次,我们还需关注未成年人犯罪后的教育和改造问题。
对于年龄较小的未成年人犯罪者,应以教育和改造为主要手段,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引导他们重新回归正常社会生活。
因此,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应该以教育为主,以防止他们再次犯罪为目标。
同时,也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工作,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帮助,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机会。
最后,我们还应思考如何建立更加完善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审判机制。
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应该更加注重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到公正、公平的审判程序。
同时,也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专门培训和指导,提高法官和相关工作人员对未成年人心理和行为特点的理解和把握,以更好地适应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审判的需要。
综上所述,我国未成年人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适用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需要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心理、行为和社会环境等因素。
在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改造和保护工作,以期能够更好地预防和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保障。
比较法视野下完善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未成年人犯罪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而未成年人的心智发展存在不同于成年人的特殊性,这也促使各国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认识和政策制定不断发生变化。
在比较法的视野下,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应适时调整和完善。
一、比较法视野下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不足我国现行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为16周岁,这一规定相较于一些发达国家显得相对年轻,如德国、英国、法国和加拿大等国,其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分别为14周岁、10周岁、13周岁、12周岁。
虽然我国在近年来加强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保护措施,但被视为“未成年人”的范围仍然较为狭窄,对于那些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年轻人来说,他们还需要得到更好的保护。
二、进一步完善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必要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相对较高,这给那些处于心智不成熟状态下的年轻人带来了风险和不安全。
过高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同样也可能造成犯罪者和被害者之间的不平等,使得那些表现不良,但年龄已接近成年的未成年人逃避应有的刑事责任。
因此,适时调整和完善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应成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以及惩治犯罪的必要举措。
三、比较法视野下的成功经验韩国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为14周岁,但在法庭上,未成年人需要受到评估其心智及成熟程度的专家证词,从而判断其是否该受到刑事责任。
早期,韩国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也是16周岁,但其后制定了“少年犯罪责任法”,从而将法定年龄调低至14周岁,增加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保护和矫正。
也有一些西方国家强调犯罪预防而不是惩罚。
例如,挪威、瑞典、丹麦等国对未成年人犯法行为实行“回归社区,更受心理上的帮助和治疗”的政策,并非采取刑罚等惩罚方式。
在加拿大,未成年人是否该受到刑事责任的判断需要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该未成年人事实上的心智程度,公众对该行为所行动的去意和风险,以及根据相似案例的惩罚方式进行比较。
第2期鲁嗲研究N0.2 202丨年 4 月P o l i c e S c i e n c e R e s e a r c h A p r. ,2021刑事责任年龄刑法规制比较研究于阳,周丽宁(天津大学,天津 300072)摘要:当下,未达刑事责任年龄人严重违法行为干预的缺失,引发学界对我国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关注。
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调整直接关系到罪错少年的处遇范围,进而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防控效果。
通过对域外刑事责任年龄的刑法规制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我国当前的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设置相对合理,但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在司法实践操作中的灵活性明显不足,未成年人刑事责任承担方式存在缺陷。
针 对上述问题,应当借鉴域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坚持以14周岁为基础、以12周岁为例外的刑事责任年龄下限,为处在14周岁至16周岁的相对负刑事责任的犯罪人提供更多的出罪机会,同时从刑罚方式与非刑罚处罚方式两方面入手对当前刑事责任承担方式进行调整。
关键词:刑事责任年龄;刑罚替代措施;刑法规制;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D9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41 (2021) 02-0079-16近年来,媒体曝光的多起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实施严重违法行为的事件引起社 会公众热议。
2020年5月27日,陕西西安某小学教学点,4名男生(丨1岁~12岁)在下午课间 休息期间将13岁的“小花”连拉带拽拖到男厕后实施性侵;2020年4月14日中午,安徽宣城 12岁的杨某某将其10岁堂妹杨某婷杀害后抛尸;2020年2月24日晚,四川眉山13岁的刘某 某因家庭琐事与母亲卓某发生争吵后将其杀害;2019年10月20日,辽宁大连13岁男孩蔡 某某将11岁女童杀害并抛尸。
我国《刑法》第17条规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为14周岁。
已满 14周岁不满16周岁为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应当对八种严重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
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基本问题研究一、概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一个人在法律上应当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低龄化、暴力化、团伙化等趋势,使得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基本问题研究,旨在探讨如何科学合理地设定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以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同时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这一研究不仅涉及法律、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还需要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在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坚持“保护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既要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又要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简要介绍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刑事责任年龄的背景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方面,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一些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压力和困扰,导致其行为偏离了社会规范,进而触犯了法律。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法制的不断完善,人们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认知和态度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在此背景下,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问题成为了公众热议的焦点。
关于刑事责任年龄,它是指一个人在法律上需要为自己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
在我国,根据《刑法》的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而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等严重罪行的,也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于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重伤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等情节恶劣的犯罪,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也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降低后问题研究》一、引言近年来,社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关于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讨论也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降低后可能面临的问题,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二、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降低的背景及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呈现出低龄化趋势,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成为了一种应对措施。
这一举措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提前对低龄犯罪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和惩戒,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保护社会的公共利益。
然而,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
三、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降低后的问题1. 教育问题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后,将有更多低龄未成年人被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这些未成年人,如何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改造,使其重新融入社会,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这也对教育部门和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2. 司法实践问题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后,司法实践中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如何确定低龄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能力,如何保证司法程序的公正性和合法性等。
这些问题需要司法部门加强研究和探索,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
3. 社会舆论问题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可能会引发社会舆论的争议和质疑。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会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更多的未成年人心理失衡、产生反社会行为。
因此,需要加强公众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舆论导向。
四、解决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降低后的问题的对策1. 加强教育和改造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
同时,对于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未成年人,应采取有效的教育和改造措施,帮助其重新融入社会。
2. 完善司法制度司法部门应加强研究和探索,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确保司法程序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同时,应加强对低龄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能力的评估和鉴定,确保其得到合理的处理。
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比较研究
摘要: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是与未成年人的保护密切相关。
本文对两大法系该制度的法律法律规定进行比较,进而发现这一制度发展和完善的一些规律。
关键词: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比较研究少年司法
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是指犯罪行为人对其所犯罪行承担刑事责任
所必须达到的年龄,即一定的年龄是评价行为人是否需要对其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标准之一。
1. 两大法系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
世界各国采用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参差不齐,主要介于7至16岁,也有个别国家的规定高于16岁,如比利时、卢森堡等将18岁规定为其最低刑事责任年龄。
1.1 大陆法系国家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
成文法是大陆法系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体系一般具有统一、明确的特点,其法律制度由法典作出统一、明确、具体的规定。
法国自1945年通过《关于少年犯罪的法令》以来,其少年司法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善。
未成年人一旦能够分辨是非,即被视为应对自己的行为负司法责任。
法国的判例将这个年龄大致确定为8-10岁,未成年人从这个年龄开始就可能被判处刑罚,这些刑罚根据犯罪者的年龄有适度的不同。
在法国,13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才是真正的刑事犯罪的主体;13
岁以下惩罚教育不具有刑事处罚性,相当于我国行政性的处罚、劳动教养。
但是无论对10岁至13岁的未成年人的惩罚还是对13岁至18岁的未成年人科处刑罚,都必须经过审判程序。
对未成年人审判一般有少年法庭进行,但是对16岁以上犯重罪的未成年人亦可在普通法庭审判。
德国于1923年颁布的《少年法院法》规定:”(1)少年或未成年青年实施的违法行为,根据普通法律规定应判处刑罚的,适用本法。
(2)少年是指行为时已满14岁不满18岁者;未成年青年是指行为时已满18岁不满21岁者。
”德国刑法将犯罪分为重罪、轻罪和违警罪。
《少年法院法》规定”少年的违法行为属于重罪或轻罪,……依普通刑法之规定。
”即少年只对重罪和轻罪负刑事责任,而不对违警罪负刑事责任。
[1]
1922年制定的《少年法》基本构建了日本少年司法制度的框架。
日本现行少年法是一部实体法与程序法合一的刑事特别法,以”处理从宽、保护优先”为立法精神。
《少年法》适用于14岁以上不满20岁的未成年人即犯罪少年、未满14岁但触犯刑罚法令的少年即违法少年以及暂时还没有犯罪(或触犯刑罚法令行为),但犯罪倾向较强,需要国家进行保护的少年即虞犯少年。
[2]少年案件由家庭裁判所专属管辖,并要求在法务省设置少年鉴别所,在家庭裁判所设置家庭裁判所调查官。
少年犯罪案件须经少年法院审理,且对违法少年不得判处刑罚,而只能给予保护处分。
1.2英美法系国家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
从刑法发展的最初阶段开始,普通法一直都承认儿童不应为其行为负完全刑事责任。
普通法国家将儿童犯罪的年龄分为三类:不满7岁,7岁以上不满14岁,14岁以上。
[3]
美国《模范少年法院法》规定,o至7岁为无责任能力,举证责任在于检控官;7至14岁假设为无刑事责任能力,由陪审团决定是否有责任能力;14至18岁,举证责任在被告方,由被告证明自己无刑事责任能力。
美国的少年法庭对少年违法、犯罪案件都享有管辖权,任何限制剥夺少年自由权利的决定都须经少年法庭的判决。
英国刑法一般把刑事责任年龄作如下三类划分:10岁以下儿童在任何情况下都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的;已满10岁不满14岁的人是相对负刑事责任的人。
14岁以上的人是完全负刑事责任的人。
在英国,不满14岁的人为儿童,已满14岁不满17岁的人称为未成年人,由少年法庭进行审判。
但是无论是对儿童还是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都要经过司法审判。
在认定10岁至14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中,检察机关须证明该未成年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是极其错误的仍然实施该行为。
而14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亦得以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作为抗辩理由,但需要自行承担证明责任。
2. 两大法系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比较
两大法系在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规定方面既有差别,也有相同之处。
这是因为作为一项具有普遍意义的刑事法律制度,有其自身具有的不会因不同法律制度而改变的本质特征。
差别之处则是由不同法系国家不同的法律传统、理念所决定的。
首先,保护青少年是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确立的根本目的。
现今国家大多都建立了专门的少年法庭甚至完整的少年司法体系,来保障未成年人的权益。
其次,作为技术规范层面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也需要相应的科学技术的支撑。
各国在规定该年龄界限时都充分考虑了人类心智发展的生物学依据。
7岁以下的孩童均通过法律明文规定或司法实践被排除在犯罪主体之外。
18岁以上的人犯罪,大多数国家都要求其承担完全刑事责任。
介于7至18岁之间的青少年因各国规定不同而没有统一的标准,但都被分阶段归入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相对负刑事责任能力以及完全负刑事责任能力三种情形。
两大法系国家在刑事责任年龄规定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第一,大陆法系国家一般都通过法典的形式明文规定其刑事责任年龄;而英美国家则通过国判例制度来确立。
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在于两大法系不同的法律传统。
大陆法系国家向来以制定法为其主要法律渊源;而英美国家则以判例法为其主要渊源。
现在两大法系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大陆法系国家也在一定范围内采用了判例制度。
第二,大陆法系国家规定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一般高于英美国家。
作为大陆法系国家代表的法国,将13岁作为其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起点;德国、日本、意大利均为14岁。
而作为英美法系代表的英国与美国刑事责任年龄起点均是7岁。
这是因为大陆法系国家有明确划分公私法的传统,公法内部又明确区分刑事法与行政
法,所以违法犯罪行为是有严格区分的,分别由行政法律与刑事法律调整。
由于刑事处罚的严厉性,所以只适用于年龄较大的人,对于年龄较小的人的违法犯罪行为由行政法予以调整。
而英美国家由于没有明确划分刑事犯罪和行政违法,所以由相同的法院、法律调整,只是在惩罚措施上对不同年龄的少年进行差别对待。
[4]
规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目的是为了使惩罚公平、合理,更有实际意义,因此,完善的少年司法制度对刚达到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少年能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3.结语
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过程,各国的发展水平、历史传统都不尽相同,但基本的理念、思想却是相通的。
通过两大法系之间该制度的比较,除不同历史传统造成的差异外,其他形式上、内容上的差异都是可以彼此协调、彼此吸收和借鉴的。
目前,我国的少年司法制度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缺点也显而易见,笔者通过对两大法系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比较发现一些基本规律,进而为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一些思路。
参考文献:
[1]韩玉凤.从比较法学角度浅谈主要国家未成年刑事责任年龄的异同--兼论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坚冰”当破.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增刊
[2]尹琳.日本少年法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
社.2005.110--113
[3]钟俊、林晓梅.论犯罪低龄化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改革.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
[4] 林维.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及其制裁的新理念.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2
作者简介:张晓燕,(1985.3- ),女,山西忻州人,天津商业大学2009级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