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化学品对食品的污染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5
减少农业化学品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威胁引言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农业化学品残留是当前食品安全的一个严重问题,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残留在食品中,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因此,减少农业化学品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威胁,已成为农业发展、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探讨如何降低农业化学品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威胁。
现状和问题分析农业化学品残留的危害农业化学品残留对食品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首先,农业化学品的长期积累可能导致慢性中毒,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其次,农业化学品在食品中残留超标,会引发食品中毒事件,对公众健康安全产生直接威胁。
此外,农业化学品残留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破坏生态平衡,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农业化学品残留的成因导致农业化学品残留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
一方面,农民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
另一方面,生产、销售环节监管不严,农药、化肥使用过程中存在违法违规现象,导致农作物上的农药残留超过国家标准。
农业化学品残留问题的影响农业化学品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威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威胁:农残对人体健康有致癌、畸形儿、免疫低下等危害,长期摄入农残超标食品可能引发多种疾病。
2. 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农药残留会导致土壤和水源污染,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3. 对农产品质量和市场形象的影响:农产品中过量残留农药会影响农产品的品质,降低市场竞争力。
对策和措施为了减少农业化学品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威胁,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措施。
加强生产环节的管理和监管1.提高农药、化肥使用技能:加强农民的农药、化肥使用技能培训,确保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
2.强化农药和化肥销售管理:建立农药化肥销售台账,加强对农药、化肥的销售管理和监督,禁止非法违规销售行为。
3.加大对农药、化肥的质量监测力度:建立完善的农药、化肥质量检测系统,加强对农药、化肥质量的监测和抽检,确保农药、化肥符合国家标准。
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种化学物质,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提高作物产量。
然而,随着农药的广泛使用,农药残留在食品中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本文将就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进行探讨。
农药残留的来源农药残留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作物、土壤和环境的喷洒使用。
在农业生产中,为了保证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农民会根据作物生长的需要定期使用农药进行防治。
然而,由于农药的特性以及使用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部分农药无法完全降解或清除,最终残留在作物表面或内部。
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1. 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食品中存在的农药残留可能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内部,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长期摄入含有农药残留的食品可能导致慢性中毒,引发各种健康问题,如免疫系统紊乱、内分泌失调等。
尤其是对于孕妇、婴幼儿等易受伤害群体来说,更需要警惕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对健康带来的潜在危害。
2. 环境污染除了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外,农药残留还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
当农药残留进入土壤、水源等环境中时,不仅会影响土壤质量和生态平衡,还可能危及水资源安全。
长期大量使用农药还可能导致土壤退化、水源污染等环境问题。
3. 食品质量下降食品中存在大量的农药残留会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口感。
一方面,过多的农药残留会改变食材本身的味道和营养成分;另一方面,在加工过程中,含有农药残留的食材可能会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产生有害物质,从而降低食品的品质。
如何减少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1. 合理使用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应该合理选择适合作物和病虫害类型的农药,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施用。
避免滥用、过量使用农药是减少农药残留的有效途径。
2. 定期监测检测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的监测检测机制,对市场上流通的食品进行定期抽样检测,确保食品中农药残留量在安全范围内。
同时,消费者也可以通过选择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方式来减少摄入含有农药残留的食品。
化学性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引言食品安全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然而,随着现代化生产和农业技术的发展,食品中存在的化学性污染成为了威胁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化学性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化学性污染的定义和分类化学性污染是指食品中存在的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危害的化学物质。
根据来源的不同,化学性污染可分为以下几类:1.农药残留:农药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如果不恰当使用或使用过量,农药残留会污染食物,对人体健康造成风险。
2.兽药残留:在畜禽养殖中使用的兽药可能会在食物中残留,摄入兽药残留的食物对人体健康有一定风险。
3.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质量和延长保质期而加入到食品中的化学物质,如防腐剂、增稠剂等。
大量食用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4.重金属污染:大气、水体和土壤中存在的重金属污染物可能会被食物吸收,进而进入人体。
长期摄入过多的重金属会对人体各个系统造成损害。
5.环境污染物:食物可能被环境中的污染物所污染,例如空气中的有机污染物、土壤中的化学物质等。
这些污染物可通过食物链的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构成慢性风险。
化学性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化学性污染对食品安全性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影响:1.健康风险:化学性污染物摄入过多后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某些农药和兽药残留物可能对内脏器官、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造成损害。
重金属如铅和汞长期积累在人体内可引起神经系统疾病和偏差发育等问题。
2.营养价值下降:一些食品添加剂可能改变食物的营养成分,从而降低其营养价值。
此外,食物中存在的污染物也可能影响营养成分的吸收和利用。
3.生态环境破坏:化学性污染物不仅影响食品的安全性,还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农药和兽药残留可能污染土壤和水体,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食品安全管理为了提高食品安全性,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来监管食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化学性污染。
食品的化学性污染及其预防概述食品的化学性污染是指在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导致的食品中出现有害化学物质的现象。
这些化学物质可能来自于农药、兽药、化肥、污染环境、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材料等,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本文将探讨食品的化学性污染的种类和常见来源,并提出预防化学性污染的方法。
一、食品的化学性污染的种类1. 农药残留农药是农业生产中为了抑制病虫害而使用的化学物质。
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使用过的农药,可能会在食品中残留,从而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
2. 兽药残留兽药是兽医用于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所使用的化学物质。
如果动物在服用兽药后被屠宰,兽药残留可能会进入食品中,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3. 化肥残留化肥是农业生产中用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化学物质。
如果化肥使用过量或不当,化肥残留在农产品中可能残留,对人体健康造成风险。
4. 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是一类密度较大的金属元素,如铅、汞、镉等。
重金属可以通过污染环境、土壤和水源进入食物链,在食品中积累超标,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5. 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提高食品质量和口感而添加到食品中的化学物质,如色素、防腐剂、甜味剂等。
如果添加剂的使用超标或使用不当,可能对人体健康带来潜在危害。
6. 食品包装材料食品包装材料中可能含有一些有害化学物质,如塑料中的可塑剂或涂料中的有害物质。
如果这些物质向食物中迁移,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二、食品化学性污染的常见来源1. 农业生产过程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兽药和化肥,如果使用不当或超出合理限量,可能会导致食品中残留有害物质。
2. 农产品加工和储存在农产品的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可能会使用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如果使用超标或不当,会导致食品中出现化学性污染。
3. 工业污染工业活动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可能含有有害物质,通过环境的污染,进而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4. 食品加工和制造过程食品加工和制造过程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材料可能存在有害物质,如果使用不当或超标,可能导致食品的化学性污染。
食品中的化学污染一般来说食品中的化学污染包含三个方面,分别是自然环境污染;工业三废污染;农用化学品和兽药的污染。
我想分别就这四个方面来阐述食品中存在的化学污染。
一.自然环境污染在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由于呼吸,吸收,饮水等都可能会使环境污染物质进入或积累在动植物中,从而进入人的食物链,对食品造成污染。
食品中的化学性污染常以水中的重金属污染为主,重金属的污染在历史上曾经有过非常严重的危害。
如汞中毒:由于工业废水污染而造成鱼类、贝壳类及其他水产品体内的汞积留,进而通过饮食损害人类身体健康状况的事件不在少数。
汞中毒会增高人体的血压,增加成人心脏病突发的危险;汞还是引起免疫系统疾病的根源之一。
1956年在水俣湾附近发现了震惊世界的“水俣病”,这种病症最初表现在猫身上,后来也表现在人身上。
在同年的5月1日,熊本医学院认定此病是由含汞废水所致。
再比如铅中毒:铅是对人体有害的微量元素,它广泛存在于水、土壤、空气中,并可被动植物组织吸收并积蓄起来,其中,蔬菜最容易被铅污染;此外,铅还存在于铅合金器皿中,如果用这些器皿盛装食物就会引发饮食者的铅中毒。
铅中毒能造成人体造血机能、神经系统和肾脏的损伤,引发口臭、呕吐、肠胃绞痛、消化性溃疡、便秘等症状。
镉能通过环境污染进入食品,并通过生物链而发生生物富集,使食品中镉含量大为增加,是最常见的污染食品和饮料的重金属元素。
镉中毒后会损害肾脏,影响呼吸系统健康,并造成钙等营养素的流失。
二.工业三废污染不论是工业废水,废气,还是废渣,它们接触农田或农作物后,都会带来严重的污染。
工业三废中含有化学原料,重金属等致癌,致畸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转移到人体中,对人体健康形成威胁。
太原市晋源区的古城营村曾是太原市重要的蔬菜种植基地,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受到污水灌溉,农田受到了严重污染。
但目前只是可以种植比较容易成活的玉米,其余的农田都已经无法耕种。
这里现在已经很少有农民种菜了,因为他们种出的菜自己不吃,别人也不敢来买。
第3章农用化学品对食品的污染农药残留(TODAY)兽药残留重金属与其他微量元素农药(Pesticide)化学农药的种类按作用方式分: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熏蒸剂等。
按化学结构分: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农药、拟除虫菊酯农药等。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简称POPs,是指高毒、持久、生物蓄积性的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有机污染物质。
首先,POPs可引起过敏、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损伤、生殖系统和免疫系统伤害、致癌性等。
甚至可通过改变激素平衡引起内分泌失调而破坏生殖与免疫系统。
它们不仅危害直接接触POPs的个体,而且对他们的后代也有影响,即通过胎盘和母乳转输,影响正处于关键性发育阶段的胎儿和婴儿,从而导致动物以及人类的死亡、发病和畸形儿的产生。
其次,POPs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在地球可持续存在数年至数十年,并通过空气、水的流动作长距离迁移。
此外,POPs可通过生物富集过程在生物体内聚集,即通过脂肪组织吸收、积累而放大到原始值的数千倍甚至数万倍。
鱼类、禽类、哺乳动物、以及人类等由于处于食物链顶端,所以会大量吸收POPs。
POPs物质会随着动物的迁徙而迁移。
通过上述两个过程,POPs可在生活于距排放地千里之外的北极等地区的人类与动物体内发现。
2004年11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斯德哥尔摩公约》。
首批列入公约受控名单的有12种POPs,我国需要削减、淘汰和控制的有7种,分别是艾氏剂、氯丹、滴滴涕、六氯代苯、灭蚁灵、多氯联苯、二恶英和呋喃。
12种POPs名单:艾氏剂、氯丹、DDT、狄氏剂、二恶英、异狄氏剂、呋喃、七氯、六氯化苯、灭蚁灵、多氯联苯、毒沙芬什么是农药残留?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
残存的数量称残留量(mg/Kg样本)。
1、什么是农药?什么是农药残留?什么是兽药?什么是兽药残留?农药:广义上是指农业上使用的化学品。
狭义上是指用于防止农、林、有害生物的化学、生物控制剂及为改善其理化性状而用的辅助剂。
农药的分类按照来源可分为(矿物源农药)、(生物源农药)、(有机合成农药).农药残留是指农业生产中农药在使用后一段时期后,一部分农药没有分解而残留于谷物、蔬菜、果品、畜产品、水产品中以及残留于土壤、水体、大气中的微量农药的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
兽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畜禽等动物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其生理机能并规定作用、用途、用法、用量的物质。
(含饲料药物添加剂)兽药按其作用大致可分为(抗生素类药物)、(抗寄生虫类药物)、(激素类药物)三大类.兽药残留:指食物动物用药后,任何可食动物源产品中所含有的原型药物或/和其代谢产物以及与兽药有关的杂质的残留。
2、什么叫休药期?什么是最大残留限量?休药期:畜禽停止给药到允许屠宰或动物性产品(肉、蛋、奶、水产品等)允许上市的间隔时间。
最大残留限量:农药在某农产品、食品、饲料中的最高法定允许残留浓度。
是指优良农业措施下使用农药时,可能在食物中产生的最高残留浓度。
3、对农药按用途分为哪几类?按化学成分分为哪几类?如何看待农药使用带来的利与弊?1)、农药按用途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螨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昆虫不育剂和杀鼠药等;2)、农药按化学成分可分为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有机氯类、拟除虫菊酯类、苯氧乙酸类、有机锡类等;3)、农药的毒性作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有效控制或消灭农业、林业的病、虫及杂草的危害,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使用农药也带来环境污染,危害有益昆虫和鸟类,导致生态平衡失调。
同时也造成了食品农药残留,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因此,应该正确看待农药使用带来的利与弊,更好地了解农药残留的发生规律及其对人体的危害,控制农药对食品及环境的污染,对保护人类健康十分重要。
4、简述农药污染食品的主要途径,以及预防农药残留的措施。
a)农药污染食品的途径:①旋用农药后对作物或食品的直接污染;②空气、水、土壤的污染造成动植物体内含有农药残留,而间接污染食品③来自食物链和生物富集作用,如从水中农药→浮游生物→水产动物→高浓度农药残留食品;④运输及贮存中由于和农药混放而造成食品污染。
①预防措施:(1)加强对农药和兽药的管理(2)安全合理使用,进行常规检测(3)制定、完善并严格执行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4)制定适合我国的农药兽药政策(5)发展绿色食品5、简述降低植物中农药残留措施?①进入植物体内的农药量取决于:①农药的种类、性质;②农药的使用方法,包括施药次数、施药浓度、施药时间和施药方法(喷雾、泼浇、撒施、拌种等);③植物的种类等②一般内吸性农药能进入植物体内,由于在体内迅速运转,使植物内部农药残留量高于植物体外部;而渗透性农药只沾染在植物外表,因此外表的农药浓度高于内部。
同时,施药次数越多、农药浓度越高,残留在植物中的农药量也越高;在最后一次施药至作物收获所允许的间隔天数(即安全间隔期)内施用农药,农药残留检出也较多,同时,在安全间隔期,不允许收获,距安全间隔期天数越少、农药在植物体中检出率高。
另外农药残留随植物的不同种类和同一种类不同部位而不同,一般叶菜类植物的农药残留量高于果菜和根菜类。
6、试述有机磷农药体内的代谢过程。
答:首先说明有机磷农药的主要代谢途径,然后具体论述。
具体答案为:一般而言,氧化和相继的磷酸三脂酶水解是有机磷酸酯类农药主要的代谢途径。
在肝细胞多功能氧化酶的作用下,马拉硫磷、对硫磷对位的硫原子被氧取代形成对氧磷和马拉氧磷;乐果脱去对位的烷基(甲氧基)形成脱甲基乐果,第二步,肝细胞的磷酸三脂酶将氧化的产物如对氧磷、马拉氧磷或脱甲基乐果水解;第三步,脂酶的水解产物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葡萄糖基转移酶、硫酸转移酶或GST 的作用下,与葡萄糖醛酸、葡萄糖、硫酸或谷胱甘肽结合,使其溶解性增加、毒性降低或消失,并易于从体内排出。
7、有机氯、有机磷农药残留对人体的危害:①有机氯:随食物摄入人体内的有机氯农药,经过肠道吸收,主要在脂肪含量较高的组织和脏器中蓄积,对人体可产生慢性毒性作用,当人体摄入量达到l0mg/kg体重时,即可出现中毒症状,对人体的损害主要在肝、肾和神经中枢,它不仅引起肝脏和神经细胞的变性,而且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白细胞增多等病变。
②有机磷:有机磷农药随食物进入人体,被机体吸收,通过血液淋巴转运到全身各个脏器,其中以肝脏最多,其次是肾、骨、肌肉和脑,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主要表现为血液中胆碱酯酶受抑,活力下降,使分解乙酰胆碱的能力丧失,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中毒表现,如出汗、肌肉颤动、心跳加快、瞳孔缩小等,严重的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
8、什么是兽药残留?兽药进入动物体的途径是什么?兽药残留是指动物产品的任何可食部分所含的母体化合物及/或其代谢物,以及与兽药有关的杂物的残留。
进入动物体的途径:a)预防和治疗畜禽疾病用药:在预防和治疗畜禽疾病的过程中,通过口服、注射、局部用药等方法可使药物残留于动物体内而污染食品;b)饲料添加剂中兽药的使用:为了治疗动物的某些疾病,在饲料中常添加一些药物,还可促进畜禽的生长,这些药物以小剂量拌在饲料中,长时间地喂养食用动物,通过饲料使药物残留在食用动物体内,从而引起肉食品的兽药残留污染;c)食品保鲜中引入药物:为食品保鲜有时加入某些抗生素等药物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这样也会不同程度造成食品的药物污染。
12、什么是抗生素?抗生素对人体产生哪些主要危害?抗生素是一种由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主要危害:①经常食用含抗生素残留的畜肉可使人产生耐药性,影响药物治疗效果②对抗生素过敏的人群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9、在畜禽饲养中,为什么使用兽药?污染食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兽药残留对人体有哪些潜在危害?在畜禽饲养中,普遍使用兽药,特别是抗生素,这是因为:(1)用于预防和治疗畜禽疾病(2)可以增产(3)可以保鲜。
兽药残留污染的主要原因(1)不遵守休药期有关规定(2)不正确使用兽药和滥用兽药,使用未经批准的药物(3)饲料加工过程受到兽药污染或运送出现错误(4)按错误的用药方法用药,或未做用药记录(5)屠率前使用兽药(6)使用未经批准的药物(7)厩舍粪池中所含兽药兽药残留的危害性表现在:毒性作用、过敏反应和变态反应、细菌耐药性、菌群失调、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激素作用、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
1)毒性作用:人长期摄入含兽药残留的动物性食品后,药物不断在体内蓄积,当浓度达到一定量后,就会对人体产生毒性作用。
2)过敏反应和变态反应:经常食用一些含低剂量抗菌药物残留的食品能使易感的个体出现过敏反应,这些药物包括青霉素、四环素、磺胺类药物及某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
它们具有抗原性,刺激机体内抗体的形成,造成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引起休克,短时间内出现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
3)细菌耐药性:是指有些细菌菌株对通常能抑制其生长繁殖的某种浓度的抗菌药物产生了耐受性。
经常食用低剂量药物残留的食品可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动物在经常反复接触某一种抗菌药物后,其体内的敏感菌株将受到选择性的抑制,从而使耐药菌株大量繁殖。
在某些情况下,经常食用含药物残留的动物性食品,动物体内的耐药菌株可通过动物性食品传播给人体,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就给临床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耐药菌株感染往往会延误正常的治疗过程。
4)菌群失调:正常条件下,人体肠道内的菌群由于在多年共同进化过程中与人体能相互适应,如某些菌群能抑制其他菌群的过度繁殖,某些菌群能合成B 族维生求和维生素K以供机体使用。
过多应用药物会使这种平衡发生紊乱,造成一些非致病菌的死亡,使菌群的平衡失调,从而导致长期的腹泻或引起维生素的缺乏等反应,造成对人体的危害。
5)致畸致癌致突变:妊娠关键时期对胚胎或胎儿产生毒性作用造成先天畸形的药物质或化学药品称为致畸物。
致突变作用又称诱变作用。
诱变剂是指损害细胞或机体遗传成分的化学物质。
另外,残留于食品中的克球酚、雌激素具有致癌作用。
6)激素作用:人们通过食用含低剂量激素的动物性食品,不断接触和摄入动物体内的内源性激素。
一般情况下,摄入人体内的动物内源性激素,由于其口服活性低,因而不可能有效地干扰消费者的激素机能,但也不可忽视。
比如甲状腺素、肾上腺,能引起人体内分泌系统的不正常。
7)环境生态毒性:绝大多数兽药随动物粪尿排入环境后,仍有活性,会对土壤微生物、水产生物及昆虫等造成耐药性a)有机砷制剂作为添加剂大量使用后,随排泄物和残留进入土壤,对土壤固氮细菌、解磷细菌、纤维素分解菌等均产生抑制作用,导致土壤变质。
b)重金属铜锌、汞等对土壤中的蚯蚓等动物种群产生不利影响,使敏感种群减少或消失。
c)抗球虫药常山酮对水生动物 (如鱼、虾)产生剧毒等。
10、怎样控制动物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a)加强药物的合理使用规范:包括合理配伍用药、使用兽用专用药,能用一种药的情况下不用多种药,特殊情况下一般最多不超过三种抗菌药物;b)严格规定休药期和制定动物性食品药物的最大残留限量(MRL):为保证给予动物内服或注射药物后药物在动物组织中残留浓度能降至安全范围,必须严格规定药物休药期,并制定最大残留限量(MRL);c)加强监督检测工作: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引起人们的变态反应对公众的危害性远比其他环境污染物和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其他因素所产生的危害性要小,但这不等于说就可以忽略而不考虑,因为兽药残留具有潜在的危害性,一些对变应原性物质非常敏感的人群,其危害就更严重,因此建议肉品检验部门、饲料监督检查部门以及技术监督部门应该加强动物饲料和动物性食品中的药物残留的检测,建立并完善分析系统,以保证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提高食品质量,减少因消费动物性食品引起变态反应的危险性,另外,控制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还可通过制备高效低毒化学药品和加强对新药物进行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进行控制;d)合适的食品食用方式:消费者可通过烹调加工、冷藏等加工方法减少食品中的兽药残留。
11、简述控制食品中农药和兽药残留量的措施①加强对农药和兽药生产和经营的管理;②全合理食用农药和兽药;③定和严格执行食品中农药和兽药残留量标准;④制定适合我国的农药兽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