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爱情诗二首: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学案》word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4.10 KB
- 文档页数:5
17 致橡树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意象所象征的传统爱情观。
2.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爱情,一个亘古不变的人生话题,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留下了几多千古绝唱:“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爱情,让人烦恼并甜蜜着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爱情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舒婷的心灵深处,听听她的心灵独白。
(板书课题、作者)二、讨论:情为何物师:我们身边有多少人在感叹“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那么,到底情为何物呢?在学习诗歌之前,请同学们先讨论一下:“爱情是什么?”学生讨论发言,老师出示前人爱情语录:苏联·伊萨可夫斯基: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苏联·尤·留里科夫:爱情不仅能给人带来光明,而且也带来黑暗,不仅使人们感到振奋,也使人们感到压抑;英国·莎士比亚: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
真诚的爱情永远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法·安德烈•莫洛亚:伟大的爱情能使最平庸的人变得敏锐、勇于献身、充满信心;法·莫里哀:爱情是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苏联·留里科夫:幸福的爱情能使一天等于一年,而使一年等于长生不老。
爱情能使人变成神,使人长生不老。
三、初读诗歌,体会诗歌否定的几种传统爱情观1.朗读。
师:那么,爱情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先来听听舒婷是怎么说的。
范读。
中职教育《我愿意是急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 通过诗歌学习,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诗歌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 诗歌文本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内容,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3. 诗歌主题探讨:分析诗歌中所表现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4. 诗歌鉴赏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文本解析和主题探讨。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诗句,提高鉴赏能力。
4.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培养创作兴趣。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我愿意是急流》及相关阅读材料。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图片和视频资料。
3. 网络资源:查找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分享中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诗歌鉴赏作文的质量和思考深度。
3. 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掌握程度。
4. 个人创作展示:评价学生在诗歌创作方面的进步和创造力。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我愿意是急流》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2.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刻的情感和哲理的把握。
2. 诗歌创作技巧的运用和理解。
七、教学进度安排第1周: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诗歌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第2周:诗歌文本解析,逐句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第3周:探讨诗歌主题,分析诗歌中所表现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第4周:学习诗歌鉴赏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第5周:诗歌创作实践,分享创作成果。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课堂反馈:根据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及时解答疑惑,调整教学进度和深度。
中职教育《我愿意是急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我愿意是急流》的背景知识,理解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爱情的执着和奉献精神,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景知识及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 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奥的比喻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2. 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的背景知识,分析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促进学生思考。
3.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人及其作品《我愿意是急流》的背景知识。
2. 讲解:分析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讲解诗的意义。
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 欣赏: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感受诗人的情感。
6. 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我愿意是急流》的读后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欣赏环节的积极参与情况,以及他们的思考深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3. 读后感:阅读学生的读后感文章,评估他们对诗文主题和情感的把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鼓励他们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2. 邀请文学社团或诗人来校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诗歌创作的了解和兴趣。
3. 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2. 根据学生的读后感文章,了解他们的思考和感悟,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和引导。
3. 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九、教学资源1. 诗文原文及注释:提供《我愿意是急流》的原文和注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愿意是急流》。
(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分析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爱情的执着和无私奉献精神。
(2)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我愿意是急流》的背景知识。
2. 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分析。
3. 诗歌主题的探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诗歌《我愿意是急流》。
2. 参考资料:有关诗人及其作品的介绍、评论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诗人及其作品的图片,简介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我愿意是急流》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1)诗歌中运用了哪些比喻和象征手法?(2)诗人为什么要用这些比喻和象征手法?3. 合作探讨(15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上述问题。
各小组选代表进行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讲解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情感体验(5分钟)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诗歌所描绘的场景,感受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我愿意是急流》的主题和意象。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我愿意是急流》。
(2)写一篇关于诗歌《我愿意是急流》的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讨论的深度、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等方面。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后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我愿意是急流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通过分析诗歌内容,培养学生对爱情的正确认识和价值观。
3. 提高学生朗读、感悟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时代背景、诗歌主题。
2. 诗歌逐句解析:意象、修辞、情感。
3. 诗歌内涵阐述:爱情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1. 诗歌意象的分析与理解。
2. 诗歌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
3. 诗歌内涵的感悟与思考。
四、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2. 学生对爱情、人生、价值观的引导与塑造。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逐句解析、内涵阐述。
2. 互动法:提问、讨论、分享感悟。
3. 实践法:朗读、创作、表演。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我愿意是急流》及相关诗歌鉴赏资料。
2.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白板。
3. 教学工具:PPT、思维导图软件。
七、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人及其作品《我愿意是急流》,激发学生兴趣。
2.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意象、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内涵的感悟,培养表达能力。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表演,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诗歌,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九、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诗歌《我愿意是急流》,写一篇关于爱情、人生、价值观的短文。
2.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练习,准备参加课堂展示。
3. 推荐一位诗人或一首诗歌,下节课分享给同学们。
十、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3.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确保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衡量性。
目标应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裴多菲及其创作风格。
2.品味语言,领会对比、反复、倒装、发愿体的表达效果。
3.感受诗人对爱的执着与奉献精神,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1.通过分析意象领会诗歌的情境美,感悟诗中的意象群。
2.提升学生分析诗中意象的能力,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提起裴多菲大家也许感到陌生,他是19世纪匈牙利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但是那首在全世界广为传诵的诗篇《爱情与自由》你一定听说过,请跟着老师一齐诵读: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我愿意是急流》感受作者对爱情的坚贞品格。
二、作者简介裴多菲(1823-1849)是匈牙利伟大的革命诗人,也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他15岁开始写诗,一生共写了八百多首诗和八篇长篇叙事诗。
他当过兵,作过流浪艺人。
1849年与俄国军队作战英勇牺牲,年仅26岁。
他一生写过大量爱情诗,尤其是爱上森德莱尤丽亚之后,写了不少动人的诗给她。
他的代表作有《民族之歌》、《爱情与自由》和《勇敢的约翰》等。
三、学生自行研讨全诗,思考并讨论。
1.诗中意象可概括为几组、几类?明确:全诗五段,每段有一组意象构成。
这些意象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都是诗人的自喻;一类是: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是“爱人”的形象表现。
2.这几类意象各有什么特征?诗人自喻的意象,比较阔大粗犷,有男性的阳刚之气,给人以壮美之感;比喻爱人的意象,比较娇小、细腻、有着女性的柔媚,给人以秀美之感。
四、学生深入研读全诗,思考并讨论1.诗人用哪些词语将这两类意象联系在一起的?明确:“我愿意”“只要”。
2.这样写表现诗人什么样的爱情观?明确: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奉献精神。
3.这首诗五处运用对照的写法,请对照分析,每段所揭示的深层含义。
第一节写为爱人快乐,而不畏坎坷;第二节,写为爱人安逸而不畏风雨;第三节,写为爱人青春永驻而甘愿牺牲自己;第四节,写为使爱人享受爱情之火而感受风雨打击;第五节,写为使爱人鲜艳辉煌,而敢作陪衬。
爱情诗两首《致橡树》《我愿是急流》教案精品word完整版-行业资料分享十七、《爱情诗二首》教案《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一、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意象所象征的传统爱情观。
2.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四、教学课时:4课时五、授课方式:诵读法、讲授法、鉴赏法、比较法六。
教学过程1、什么是爱情?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因为爱,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因为爱,祝英台忍受着悲痛死去。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
问世间情为何物,教人生死。
你认为爱情是什么样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可说是家喻户晓。
司马相如是西汉有名的辞赋家,音乐家。
早年家贫,并不得志,父母双亡后寄住在好友县令王吉家里。
卓文君,是汉代临邛(今之邛崃)大富豪卓王孙的掌上明珠。
卓文君当时仅十七岁,书上形容文君的美貌:“眉色远望如山,脸际常若芙蓉,皮肤柔滑如脂”,更兼她善琴,贯通棋、画,文采亦非凡。
本来已许配给某一皇孙,不料那皇孙短命,未待成婚便匆匆辞世,所以当时文君算是在家守寡。
卓王孙与王吉多有往来。
时值年少孤贫的汉代大才子、辞赋家司马相如,从成都前来拜访时任临邛县令的同窗好友王吉。
王县令在宴请相如时,亦请了卓王孙座陪。
爱情诗二首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文体特点。
2、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3、通过诗歌中意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学习方案一、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自主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理解领悟诗歌中的形象和诗人的情感,初步学会如何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二、语文基础知识1、作家作品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
1971年开始发表诗歌,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等多种。
代表作有《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其中,《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奖;1982年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
诗风细腻而沉静,哀婉而坚强,具有抒情、浪漫、朦胧的女性风格。
是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致橡树》是朦胧诗潮中的代表作之一。
《致橡树》写于1977年,女诗人以饱含情感的笔触,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独立的,与男性是平等的,应该与男性公民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女性的独立宣言。
裴多菲(1823—1849)匈牙利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革命诗人,也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他一生写了800多首抒情诗,8部长篇叙事诗,被誉为匈牙利“抒情之王”。
主要作品有长诗《农村的大锤》和《勇敢的约翰》等。
他的《自由与爱情》一诗被白莽译为《爱情与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我国流传甚广。
《我愿意是急流》写于1846年,是裴多菲献给未婚妻尤丽娅的一首情诗,作为一首向自己爱人表白爱情的诗,诗人以流畅的言辞抒发了诗人心中对爱人热烈诚挚的爱,始终一系列对称的意象,形象地描绘了相爱双方相伴相随的亲密关系。
2、文体知识: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常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我愿意是急流》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技巧与方法,品味本诗的语言美。
2.感悟诗中的意象群,理解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受诗人美好的情感,感悟“爱”的真义。
3.通过对爱情观的讨论,联系社会生活中一些现象,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
学习重点
1.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技巧与方法,品味本诗的语言美。
2.感悟诗中的意象群,理解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受诗人美好的情感,感悟“爱”的真义。
学习难点
通过对爱情观的讨论,联系社会生活中一些现象,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
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
1.作者简介:
2.创作背景:
一、阅读诗歌,回答以下问题
1. 诗歌是用意象来说话的。
这首诗中选择了哪几种意象?
2.诗中意象可以概括为几类??
3.请注意形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是否应该把2、3、4、5组中的“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分别改为“茂林”、“苑囿”、“华堂”、“云霞、彩旗”,从而更能产生美的对应呢?为什么?
4. 五处对照可以看出诗人的爱情观是以什么为核心的?
二、比较阅读舒婷的《致橡树》,思考问题
1.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2. 比较两诗的异同,体会主旨。
三、诗歌创作活动
仿照本诗其中一节形式,创作一首诗,可把抒情的对象改为母亲或祖国等。
中职教育《我愿意是急流》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介绍1.1 诗歌背景1.1.1 分析《我愿意是急流》的创作背景,了解诗人裴多菲的生活年代、社会环境等因素对其创作的影响。
1.1.2 阐述《我愿意是急流》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2 作者介绍1.2.1 介绍诗人裴多菲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其他代表作品。
1.2.2 分析裴多菲的创作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二章:诗歌主题与结构分析2.1 诗歌主题2.1.1 阐述《我愿意是急流》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如对自由、爱情、生活的热爱等。
2.1.2 分析诗歌主题与现代社会的关联,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启示。
2.2 诗歌结构2.2.1 分析《我愿意是急流》的诗歌结构,如诗节、韵律、意象等。
2.2.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结构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第三章:诗歌意象与修辞手法3.1 诗歌意象3.1.1 分析《我愿意是急流》中的主要意象,如急流、荒林、草棚等。
3.1.2 探讨意象在诗歌表达主题和情感方面的作用。
3.2 修辞手法3.2.1 分析《我愿意是急流》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2.2 引导学生了解修辞手法如何丰富诗歌的表现力。
第四章:诗歌情感与审美价值4.1 诗歌情感4.1.1 分析《我愿意是急流》中所表达的情感,如热爱生活、追求自由等。
4.1.2 引导学生体验诗歌情感,培养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4.2 诗歌审美价值4.2.1 阐述《我愿意是急流》的审美价值,如语言美、意象美、情感美等。
4.2.2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提高审美素养。
第五章:诗歌鉴赏与创作启示5.1 诗歌鉴赏5.1.1 分析如何鉴赏《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歌,如关注诗歌主题、意象、修辞手法等。
5.1.2 引导学生运用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5.2 创作启示5.2.1 从《我愿意是急流》中汲取创作启示,如如何表达情感、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等。
5.2.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培养创作能力。
第六章:诗歌与生活——裴多菲的诗歌对日常生活的启示6.1 诗歌中的生活哲理6.1.1 通过分析《我愿意是急流》中的意象和生活场景,提炼出裴多菲诗歌中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哲理。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和基本内容。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爱情的执着和奉献精神,激发学生对美好情感的向往。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我愿意是急流》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2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爱情的独特见解和深沉情感。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的情感。
3.2 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深入理解诗的内容和情感。
3.3 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熟读《我愿意是急流》,了解诗歌背景,准备相关教学材料。
4.2 学生准备:预习《我愿意是急流》,了解诗的基本内容。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及其作品《我愿意是急流》,激发学生兴趣。
5.2 感知诗歌: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5.3 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理解诗的意义。
5.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悟。
5.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爱情主题诗歌的阅读。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6.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测试,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七章:课后作业7.1 抄写《我愿意是急流》全诗,注意字迹工整。
7.2 结合诗中的比喻,写一段关于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和期望的文字。
7.3 推荐一首自己喜欢的爱情主题诗歌,简要说明推荐理由。
第八章:教学反思8.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8.2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与评价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诗歌文本解析:逐句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3. 诗歌主题讨论: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1. 诗歌文本的解读和分析。
2. 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和文本解析。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主题和情感表达。
3. 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
【教学环节1】1.1 导入:简要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1.2 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学环节2】2.1 逐句解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
【教学环节3】3.1 讨论诗歌中所表达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3.2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启示,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教学环节4】4.1 让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
4.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心得。
【教学环节5】5.2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我愿意是急流》的读后感。
六、教学评估6.1 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的读后感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6.2 通过学生的诗歌鉴赏和分享,评估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的发展。
6.3 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诗歌文本解读和分析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7.1 教师讲解PPT:包含诗人艾青的生平介绍、诗歌文本解析和主题讨论。
7.2 诗歌全文:打印或投影在课堂上使用。
7.3 相关评论和研究资料:供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诗歌背景和主题。
八、教学进度8.1 第一课时:介绍诗人艾青,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情感。
爱情诗二首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文体特点。
2、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3、通过诗歌中意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学习方案
一、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在自主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理解领悟诗歌中的形象和诗人的情感,初步学会如何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二、语文基础知识
1、作家作品
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
1971 年开始发表诗歌,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等多种。
代表作有《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其中,《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 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奖;1982 年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1979—1982 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
诗风细腻而沉静,
哀婉而坚强,具有抒情、浪漫、朦胧的女性风格。
是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致橡树》是朦胧诗潮中的代表作之一。
《致橡树》写于1977 年,女诗人以饱含情感的笔触,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独立的,与男性是平等的,应该与男性公民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女性的独立宣言。
裴多菲(1823—1849)匈牙利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革命诗人,也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他一生写了800 多首抒情诗,8 部长篇叙事诗,被誉为匈牙利“抒情之王”。
主要作品有长诗《农村的大锤》和《勇敢的约翰》等。
他的《自由与爱情》一诗被白莽译为《爱情与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我国流传甚广。
《我愿意是急流》写于1846 年,是裴多菲献给未婚妻尤丽娅的一首情诗,作为一首向自己爱人表白爱情的诗,诗人以流畅的言辞抒发了诗人心中对爱人热烈诚挚的爱,始终一系列对称的意象,形象地描绘了相爱双方相伴相随的亲密关系。
2、文体知识: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常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
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3、生字词汇
霹.雳.流岚.虹霓.雾霭.慰藉.炫.耀红硕.
籍.贯和蔼.藤.条稠.密做窠.戟.
4、语句理解
(1)如果说“红硕的花朵”表现了女性的热情美丽,那么“沉重的叹息”该如何理解呢?
(2)“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爱情观?如何理解其中的“伟岸的身躯”和“ 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3)“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两句话矛盾吗?如何理解诗人在其中所包含的感情?
(4)《我愿意是急流》主要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
(5)《我愿意是急流》中诗人把自己和爱人分别比做什么?
5、修辞分析
比喻
例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
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
对偶
例如: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拟人
例如: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排比
例如: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三、阅读探究
1)在《致橡树》中诗人在第一部分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意象有何特点?
这些意象代表了那些爱情观?诗人通过哪些词语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2)仿照前文的结构把“甚至日光、甚至春雨”省略的部分补全。
(3)第二部分中的哪一句是全诗的主旨句,同时也对第一部分的种种提问作了神圣而庄严的回答?
四、质疑析疑
请从思想内容、艺术技巧、感情基调三方面对这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
达标测评
一、填空
1. 《致橡树》的作者是中国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我愿意是急流》的作者
是19 世纪匈牙利诗人献给未婚妻尤丽娅的一首情诗,它以优美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的主题。
2. 《我愿意是急流》各节开头用倒装复句,展现了五幅艺术画面,蕴涵了深刻的思想内容。
3.《致橡树》的主旨句是。
二、选择
4. 下列词语注音全部正确的是()
A. 慰藉(j í)雾霭.(ǎi )稠.密(chóu)红硕.(shu
ò)
B.凌霄.花(xi āo)虹霓.(ní)做窠.(guǒ)废墟.(xū)
C.刀戟.(j ǐ)攀援.(yuán)崎.岖(qí)
春藤.(t éng)
D.流岚.(f ēn)威仪.(yì)懊丧.(sàng)绿荫.(yīn)
5. 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又像戟。
B.我们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C 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
D.我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6. 下面空白处所填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我愿意是云朵,是的破旗,在广漠的空中,懒懒地,只要我的爱人,是珊瑚似的夕阳,傍着我的脸,显出的辉煌。
A.红色飘来飘去苍白鲜艳
B. 灰色荡来荡去鲜红鲜艳
C.红色飘来飘去鲜红鲜艳
D.灰色飘来荡去苍白鲜艳
7.《致橡树》中诗人表述“即使是由衷的奉献,也还是不够的” 这一爱情观时采用的比
喻意()
A
.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B
.
鸟儿凌霄花泉源险峰
C.泉源险峰鸟儿日光
D
.
鸟儿凌霄花日光春雨
8.文学鉴
赏,
除形象感受外,还应注意结构的起承转合。
《我愿意是急流》中用哪些词语
把全文一系列鲜明的意象串成一有机整体这两类意象联系在一起?
A.我愿意B.只要C.我,只要D.我愿意,只要
三、判断题
9. 《致橡树》中诗人否定了极力攀附、单方痴恋、一味奉献三种爱情观。
10. 《致橡树》从男性角度来表现爱情。
11. “我愿意是荒林,在河流的两岸,对一阵阵的狂风,勇敢地作战⋯⋯”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12. 《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急流》都能借助一系列自然物象进行象征类比,通过一连串鲜明生动的比喻、排比,围绕一个主题,构筑起一个庞大的抒情网络,表现缠绵的倾诉,和诗人坚定美好的信念。
四、阅读理解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
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3. 本诗以的方式,主要运用的手法,展示了富有时代气
息的爱情追求。
14. 诗人眼中的爱情观是什么?
15. 橡树的“ 铜枝铁杆”象征,木棉的“红硕的花朵”象征。
16.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在修辞上属于,作用
17. 怎样理解最后一句“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