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必修四古文单元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3.31 MB
- 文档页数:65
高中语文必修(四)模块文言文复习要点高中语必修(四)模块言复习要点新程第四模块言复习要点一、指出句中的通假字。
1、可予不2、臣愿奉璧往使3、召有司案图4、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不?6、拜送书于庭7、设九宾于廷8、秦自缪公以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10、请奏盆缻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1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12、与旃毛并咽之1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14、信义安所见乎1、法令亡常16、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17、前以降及物故《苏武传》18、而无骄尚之情19、员径八尺20、傍行八道21、一时收禽《张衡传》二、指出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1、指示:2、约束:3、得罪:4、宣言:《廉颇蔺相如列传》、汉亦留之以相当。
6、皆为陛下所成就7、欲因此时降武。
8、独有女弟二人9、且陛下春秋高10、武等实在11、稍迁至栘中厩监12、此必及我13、会论虞常14、以货物与常《苏武传》1、常从容淡静16、举孝廉不行17、公车特征拜郎中18、覆盖周密无际19、寻其方面《张衡传》三、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宜可使2、曲在赵3、均之二策4、王必无人、相如奉璧奏秦王6、相如因持璧却立7、礼节甚倨8、决负约不偿城9、从径道亡10、其后秦伐赵,拔石城11、左右皆靡12、于是秦王不怿(ì)13、已而相如出14、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16、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17、幸蒙其赏赐18、其一人夜亡19、单于使使晓武20、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21、而收系张胜22、以状语武23、武复穷厄24、如惠语以让单于2、单于召会武官属《苏武传》26、下国伊始,衡下车27、视事三年28、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29、公车:《张衡传》四、解释下列词在句中的不同意义。
1、负:(1)宁许以负秦曲(2)秦贪,负其强(3)决负约不偿城(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闻之,肉袒负荆2、舍:(1)舍相如广成传舍(2)舍相如广成传舍3、顾:(1)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2)顾吾念之(3)顾野有麦场(《狼》)(4)念父母,顾妻子()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4.幸:(1)而君幸于赵王(2)大王亦幸赦臣(3)则幸得脱、引:(1)引赵使者蔺相如(2)左右或欲引相如去(3)相如引车避匿(4)虞常果引张胜()引佩刀自刺6、制(1)其牙机巧制(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3)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4)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五、指出并解释句中的活用词。
必修四文言文复习[教材篇目]:《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考点知识巩固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 指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廉颇蔺相如列传》(1)臣愿奉璧往使通:“捧”,双手捧着(2)召有司案图通:“按”,审察、查看(3)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4)拜送书于庭通:“廷”,朝廷(5)可予不通:“否”不给《苏武传》(6)信义安所见乎通:“现”,表现(7)不顾恩义,畔主背亲通:“叛”,背叛(8)与旃毛并咽之通:“毡”,毛织的毡毯(9)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通:“弆”,收藏(10)空自苦亡人之地通:“无”,没有(11)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通:“沾”,沾湿通:“襟”,衣襟通:“诀”辞别(12)前以降及物故通:“已”,已经《张衡传》(13)员径八尺通:“圆”圆周(14)形似酒尊通:“樽”,酒器(15)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通:“擒”,擒拿、捕捉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廉颇蔺相如列传》(1)窃计欲亡走燕:私下(2)使人遗赵王书:送给(3)曲在于赵:理亏(4)均之二策:权衡,比较(5)臣请完璧归赵:把和氏璧完好无缺地送回赵国。
比喻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6)相如奉璧奏秦王:捧着(7)礼节甚倨:傲慢(8)不如因而厚遇之:招待、款待(9)左右欲刃相如:身边的侍从(10)秦王不怿:高兴、喜悦(11)位在廉颇之右:上(12)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誓同生死的朋友《苏武传》(13)武帝嘉其义:赞许(14)因厚贿单于:赠送礼物(16)武复穷厄:陷于困境(15)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暗中(17)独有女弟二人:妹妹《张衡传》(18)游于三辅:游学(19)遂通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20)公车特征拜郎中:汉代官署名(21)再迁为太史令:升官(22)又多豪右:豪族大户(23)视事三年:官员到职工作(24)上书乞骸骨:大臣年老请求辞职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廉颇蔺相如列传》(1)璧有瑕,请指示王古义:两个词,指,指出;示,给人看。
必修四文言文知识复习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基础知识《廉颇蔺相如列传》一、字音:缪公(mù)避匿(nì)缪贤(miào )汤镬(huò)虽驽(nú)肉袒(tǎn )盆缶(fǒu ) 案图(àn )可予不(fǒu )渑池(miǎn)诈佯(yáng)列观(guàn )皆靡(mǐ)传舍(zhuàn)甚倨(jù)不怿(yì)衣褐(yìhè)睨柱(nì)二、通假字:1. 可予不不:通“否”。
表疑问语气。
2. 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双手捧着。
3. 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4.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5. 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6.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7. 设九宾于廷宾:通“傧”,傧相,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铁砧,古代刑具,用于腰斩。
9.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yé,语气词,吗。
三、实词(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范围):1.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2.窃计欲亡走燕(窃:私下里。
)3.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鄙:庸俗,浅陋,鄙俗。
)4.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兵:士兵,军队。
)5.相如每朝时,常称病(病:生病。
)6.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上朝。
)7.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从:听从,顺从。
)8.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当:应当,应该。
)9. 怀其璧,从径道亡(道:路,道路。
)10. 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复:再,又。
)11. 故臣复取璧(故:所以,因此。
)12. 固请,召有司案图(固:坚持,坚决。
)13. 窃计欲亡赵走燕(走:投奔。
)14.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何:怎么办,对……怎么办。
)15.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就:靠近,接受。
【篇一】1、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與不?(“不”通“否”,表疑問語氣)2、拜送書於庭。
(“庭”通“廷”,朝廷)3、召有司案圖。
(“案,,通“按”,審察、察看)4、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繆”通“穆”)5、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孰”通“熟”,仔細)6、不顧思義,畔主背親(“畔”通“叛”,背叛)7、武臥齧雪,與旃毛並咽之,數日不死。
(“旃”通“氈”,毛織的氈毯)8、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去”通“弆”,收藏)9、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無”,沒有)10、信義安所見乎?(“見”通‘現”,顯現)11、法令亡常(“亡”通“無”,沒有)1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亡”通“無”,沒有)13、武父子亡功德(“亡”通“無”,沒有)14、因泣下霑衿,與武決去。
(“霑”通“沾”,沾濕。
“衿”通“襟”,衣襟。
“決”通“訣”訣別,辭別。
)15、請畢今日之驩,效死於前。
(“驩”通“歡”,歡聚)16、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經)17、陰知*黨名姓,一時收禽。
(“禽”通“擒”,逮捕,拘押)18、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員”通“圓”,直徑;“尊”通“樽”,酒杯)【篇二】負:①秦貪,負其強。
(倚仗,憑藉)②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使…承擔)③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辜負,對不起)④廉頗聞之,肉袒負荊。
(背著)⑤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
(違背)使:①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出使)③乃使其從者衣褐(讓)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⑤單于使使曉武(派)(使者)引: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援引,引用)②左右欲引相如去(牽,拉)③相如引車避匿(牽,拉;引申為調轉)④引趙使者藺相如(引見,延請)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白白地)②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只,只不過)幸: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僥倖)②而君幸於趙王(寵倖)以:①以勇氣聞於諸侯(憑)②願以十五城請易璧(用,拿)③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而,連詞)④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高三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高三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篇一文言虚词1.而⑴连词,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⑵连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连词,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⑷连词,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⑸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于(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3.之⑴代词: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⑶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高三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篇二(1)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4)用心一也(用心:古:用,因为今:集中注意力;居心,存心)(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古:验,检验今:参加,参见)(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安置,安身今:托付;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3.高三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篇三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2、拜送书于庭。
(“庭”通“廷”,朝廷)3、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审察、察看)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缪”通“穆”)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6、不顾思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7、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旃”通“毡”,毛织的毡毯)8、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必修四文言文知识复习————————————————————————————————作者:————————————————————————————————日期:ﻩ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基础知识《廉颇蔺相如列传》一、字音:缪公(mù)避匿( nì)缪贤(miào )汤镬(huò)虽驽(nú)肉袒(tǎn)盆缶(fǒu ) 案图(àn)可予不(fǒu )渑池(miǎn)诈佯(yáng)列观(guàn )皆靡(mǐ) 传舍(zhuàn)甚倨(jù)不怿(yì)衣褐(yìhè)睨柱(nì)二、通假字:1.可予不不:通“否”。
表疑问语气。
2.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双手捧着。
3. 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4.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5. 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7.设九宾于廷宾:通“傧”,傧相,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铁砧,古代刑具,用于腰斩。
9.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yé,语气词,吗。
三、实词(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范围):1.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2.窃计欲亡走燕(窃:私下里。
)3.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鄙:庸俗,浅陋,鄙俗。
)4.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兵:士兵,军队。
)5.相如每朝时,常称病(病:生病。
)6.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上朝。
)7.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从:听从,顺从。
)8.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当:应当,应该。
)9. 怀其璧,从径道亡(道:路,道路。
)10. 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复:再,又。
)11. 故臣复取璧(故:所以,因此。
)12. 固请,召有司案图(固:坚持,坚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