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增值培养 (2)
- 格式:ppt
- 大小:2.58 MB
- 文档页数:9
HPV疫苗制造工艺流程
一、病毒培养与扩增
1.病毒接种
(1)将HPV病毒接种到合适的宿主细胞中(2)筛选合适的细胞系
2.病毒培养
(1)在细胞培养基中培养病毒
(2)控制培养条件和时间
二、病毒纯化与提取
1.细胞破碎
(1)采用机械或化学方法破碎细胞
(2)分离病毒颗粒
2.病毒纯化
(1)使用离心或过滤等技术纯化病毒
(2)去除杂质和细胞碎片
三、疫苗制备与配方
1.病毒灭活
(1)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灭活病毒
(2)确保灭活效果和安全性
2.疫苗配方
(1)加入适量的辅料如佐剂、防腐剂等(2)调配疫苗液体制剂
四、疫苗制剂灌装
1.灌装准备
(1)准备灌装设备和疫苗容器
(2)检查设备清洁和消毒
2.疫苗灌装
(1)将疫苗液体制剂灌装入疫苗容器(2)控制灌装量和速度
五、疫苗包装与贮存
1.包装
(1)使用合格的包装材料和标签
(2)包装成品疫苗
2.贮存
(1)将包装好的疫苗进行冷藏或冷冻贮存(2)控制贮存温度和湿度。
病毒增殖培养(一)目的:1. 学习如何使病毒感染细胞。
2. 了解受病毒感染之细胞与正常细胞的不同。
3. 观察并认识细胞病变效应CPE。
4. 认识假性狂犬病病毒。
5. 学习摇摆振荡器的使用方法。
(1)组织培养:将人或动物的组织或打散的细胞以人工培养基培养,称为组织培养或细胞培养。
病毒可在活细胞中生长并且大量増殖,是培养病毒最常用的方法。
常用的有初代细胞(primary cell) 如胚肾、猴肾、胎盘羊膜、鸡胚细胞,细胞株(cell line) 如HeLa、Hep-2、KB及MDBK细胞。
大多数病毒增殖后,细胞可出现病变,变圆、空泡、溶解、脱落、坏死或融合,随病毒不同各异。
有些病毒可形成包涵体。
以上变化,普通显微镜就能看到。
(2)鸡胚培养:鸡胚是天然的活组织,不少病毒能在鸡胚的适宜部位生长繁殖,是分离培养病毒的有效方法。
常用的接种途径有尿囊腔(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羊膜腔(流感病毒的初次分离)、绒毛尿囊膜(天花、牛痘、单纯疱疹病毒)、卵黄囊(里奥病毒)。
病毒在鸡胚内繁殖后,有些可使鸡胚死亡,鸡胚和胚膜充出血,有的可使绒毛尿囊膜出现病毒斑(Avian Poxvirus),有的可取尿囊液作血球凝集试验测定病毒的存在。
(3)动物接种:不少病毒可感染实验动物而增殖。
常用的动物有小白鼠、家兔、猴、鸡及猪等。
不同病毒选择动物种类与接种途径的选择,因病毒种类而不同。
神经性病毒可行脑内接种,呼吸道病毒可由鼻腔接种,此外还有腹腔、角膜、泄殖腔等接种途径。
接种后的动物需逐日观察,注意发病情况。
死亡后解剖检验病变。
4名词解释题1.VacA答案:( 即空泡毒素,是幽门螺杆菌分泌的一种蛋白毒素,可导致黏膜细胞发生空泡样变,是幽门螺杆菌主要致病物质之一。
)名词解释题2.Prion答案:( 朊粒(prion)是一种由正常宿主细胞自身基因编码的错构蛋白质,不含核酸,具有自我增殖能力和传染性,引起人和动物的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 。
)名词解释题3.亚单位疫苗(subunit vaccine)答案:( 是去除病原体中与激发保护性免疫无关或有害的成分,但保留能有效诱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细菌免疫原成分而制备的疫苗,称为亚单位疫苗。
)名词解释题4.地方流行性真菌答案:( 地方流行性真菌均属双相型真菌,引起的感染具有地方流行特点,包括荚膜组织胞质菌、粗球孢子菌、皮炎芽生菌、巴西副球孢子菌及马尔尼菲青霉菌。
)名词解释题5.赫氏反应答案:( 部分钩端螺旋体病病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寒战、高热、低血压,有的甚至出现抽搐、休克、呼吸和心跳暂停,称之赫氏反应,该反应可能与钩端螺旋体被青霉素杀灭后所释放的大量毒性物质有关。
)简答题6.什么是免疫球蛋白?什么是抗体?答案:( (1)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Ig) ,所以免疫球蛋白是一个结构化学的概念。
(2)抗体:抗体(Ab)是功能与生物学概念,它是在抗原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具有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虽然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但并非所有的免疫球蛋白都是抗体。
)简答题7.简述新生隐球菌所致疾病。
答案:( 新生隐球菌为机会致病菌,多数引起外源性感染,也可引起内源性感染。
该菌由呼吸道吸入,初始感染灶多为肺部。
肺部感染一般预后良好。
但该菌可从肺部播散至全身,引起皮肤、黏膜、淋巴结、骨、内脏等各部位感染,最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慢性脑膜炎。
)简答题8.什么是干扰素?有何作用?答案:( 干扰素是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它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初三生物植物的生殖试题答案及解析1.绿色开花植物通常是用来繁殖新个体的,这种生殖方式属于(有性,无性)生殖。
【答案】种子,有性【解析】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方式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生殖方式叫有性生殖;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无性生殖,营养繁殖是最常见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采用植物的扦插、嫁接和压条等方法来培育果树、花卉等经济植物,所以绿色开花植物通过开花、结果来繁殖后代属于有性生殖,【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植物的有性生殖。
2.通过以下植物器官繁殖新植株的方式,属于有性生殖的是A.马铃薯的茎B.玉米的种子C.椒草的叶D.番薯的根【答案】B【解析】有性生殖是指: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发育成新个体,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受精卵的形成,马铃薯的茎、椒草的叶、番薯的根,都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过程,属于无性生殖,玉米用种子,种子中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经过了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过程,属于有性生殖,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植物的有性生殖,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区别。
3.让一棵塔菊植物上开出不同花冠、不同颜色的菊花,可通过方式培育.【答案】嫁接【解析】嫁接是指将植物体的枝或芽接到另一株植物体上,从而培育出具有双方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让一棵塔菊上开出不同花冠、不同颜色的菊花,可以用嫁接的方式培育。
【考点】此题考查植物的无性生殖,意在考查学生对植物繁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把一种染色体数为16的桃(接穗),嫁接在染色体数为34的苹果(砧木)上,再把结出的种子种下,长出的树苗的细胞中,染色体数为A.16B.34C.25D.8【答案】A【解析】嫁接是直接把一种植物的枝条或芽,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接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完整的植物体,接上去的枝或芽叫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砧木,嫁接时应当使接穗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这是嫁接成活的关键.很多果树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的品种,嫁接属于无性繁殖,没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因而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优良性状的稳定,而砧木一般不会对接穗的遗传性产生影响.把一种染色体数为16的桃(接穗),嫁接在染色体数为34的苹果(砧木)上,再把结出的种子种下,长出的树苗的细胞中,染色体数为16.【考点】嫁接的知识。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3.4《病毒》教学设计课题:《病毒》科目:初中生物学年级:七年级上册版本:人教版(2024)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生活方式、繁殖过程)、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
包括病毒的发现历程、病毒的大小和形态、病毒的结构组成、病毒的分类以及病毒对人类生活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对病毒这一特殊的微生物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描述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
说出病毒的生活方式和繁殖方式。
了解病毒的分类依据和常见类型。
列举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包括有益和有害方面。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病毒的图片和视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借助资料分析和讨论活动,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尝试运用病毒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热情。
让学生认识到病毒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树立辩证看待事物的观点。
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关注公共卫生和健康问题。
三、设计理念1. 基于问题导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病毒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2. 注重直观教学运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过程,降低学习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强调实践与应用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
病毒的生活方式和繁殖方式。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理解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却能进行生命活动。
试题 1一、选择题【A型题】1.关于病毒基本性状叙述错误的是:A.体积微小,无细胞结构B.只能在活细胞中增殖D.对干扰素敏感E.耐冷不耐热2.用于测量病毒大小的单位是:A.微米(μm)C.微微米(pm)D.毫微微米(fm)E.微微微米(am)3.关于病毒结构叙述错误的是:A.核酸和衣壳组成核衣壳C.衣壳由壳粒构成D.病毒包膜表面可有刺突E.各种病毒壳粒数目不相同4.可称为病毒体的结构是:B.核酸C.衣壳D.包膜E.壳粒5.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的DNA病毒是:B.风疹病毒C.正粘病毒D.弹状病毒E.脊髓灰质炎病毒6.呈螺旋对称型的RNA病毒是:B.腺病毒C.痘类病毒D.疱疹病毒E.脊髓灰质炎病毒7.决定病毒具有感染性的是:B.衣壳C.包膜D.神经氨酸酶E.血凝素8.病毒的增殖方式是:B.二分裂C.分枝D.减数分裂E.芽生9.下述与病毒蛋白质无关的作用是:A.吸附作用B.保护核酸作用C.病毒包膜的成分E.免疫原性10.病毒所合成的晚期蛋白的功能是:A.抑制宿主细胞蛋白质的合成B.合成包涵体的基质蛋白D.抑制宿主细胞核酸的合成E.合成子代核酸所需要的DNA多聚酶11.以破胞方式从细胞向外释放的病毒是:A.流感病毒B.麻疹D.腮腺炎病毒E.呼吸道合胞病毒12.以“出芽”方式从细胞释放的病毒是:A.ECHO病毒C.柯萨奇病毒D.腺病毒E.脊髓灰质炎病毒13.对病毒抵抗力叙述错误的是:A.大多数病毒60℃30分钟可被灭活B.大多数病毒在-70℃下可存活C.紫外线能灭活病毒D.甲醛能使病毒灭活,但保留抗原性14.一种病毒所产生的衣壳或包膜包在另一种病毒基因组外,这种变异称之为A.突变B.基因重组C.加强作用E.互补作用15.下述哪种属于病毒基因突变:A.交叉复活B.多重复活D.互补作用E.表型混合16.病毒与立克次体相同的特点是:A.含有DNA和RNAC.含有核蛋白体D.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E.对抗生素敏感17.病毒不同于衣原体的特点是:A.能通过细菌滤器C.可引起机体多部位感染D.严格地细胞内寄生E.在感染细胞内可形成包涵体18.无包膜的病毒是:A.疱疹病毒B.披膜病毒C.流感病毒E.狂犬病病毒【B型题】A 衣壳B 核酸C 包膜D 核衣壳E 壳粒19.储存病毒遗传信息的是:B20.保护病毒核酸的是:A21.无包膜病毒完整病毒体的是:D22.电镜下可见的病毒形态学最小单位是:E23.含有宿主细胞成分的是:CA 裸露20面体对称型B 裸露螺旋对称型C 有包膜20面体对称型D 有包膜螺旋对称型E 复合对称型24.流感病毒是:D25.肠道病毒是:A26.噬菌体:E27.单纯疱疹病毒:CA 有包膜RNA病毒B 无包膜RNA病毒C 有包膜DNA病毒D 无包膜DNA病毒E 缺陷病毒:28.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A29.丁型肝炎病毒:E30.乙型肝炎病毒:C31.腺病毒:32 戊型肝炎病毒:BA 正粘病毒科B 副粘病毒科C 披膜病毒科D 肝DNA病毒科33.麻疹病毒属于:B34.流感病毒属于:A35.甲型肝炎病毒属于:E36.风疹病毒属于:C37.乙型肝炎病毒属于:D【X型题】38.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的病毒有:B.流感病毒39.螺旋对称的病毒有D.柯萨奇病毒40.有包膜的病毒是:C.柯萨奇病毒D.ECHO病毒41.无包膜病毒有A.森林脑炎病毒D.巨细胞病毒42.病毒非遗传性变异包括:C.基因重组E.基因突变43.有关包膜病毒叙述正确的是:E.易侵入肠道并在肠粘膜细胞中增殖44.关于病毒复制叙述正确的是:C.复制过程中始终保持完整的结构和传染性45.病毒复制周期包括:D.形成始体46.持续感染类型包括:A.隐性感染D.急性感染47.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包括:D.使机体产生抗病毒中和抗体E.直接杀伤靶细胞48.能垂直传播的病毒有:A.脊髓灰质炎病毒49.可能与持续感染发生有关的因素是:E.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形成包涵体50.测定病毒在组织培养中增殖的指标是:A.PFU51.预防病毒病获得成效的疫苗是:B.流感疫苗E.风疹疫苗二、名词解释胞内增殖。
项目三病毒任务三病毒的增殖和培养一、病毒的增殖病毒的增殖是病毒基因组在宿主细胞内复制与表达的结果,它完全不同于其他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又称为病毒的复制。
病毒由于缺乏完整的酶系统,不能单独进行物质代谢,必须在易感的活细胞中寄生。
由宿主细胞提供病毒合成的原料、能量和场所。
(一)病毒增殖的一般过程病毒粒子进入细胞内增殖发育成熟的全过程,大体上分为吸附、侵入与脱壳、生物合成、装配、释放5个阶段。
不同病毒的增殖过程在细节上有所差异。
噬菌体的增殖方式见图2-8。
1、吸附吸附是指病毒以其表面的特殊结构与宿主细胞的病毒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过程,这是发生感染的第一步。
病毒吸附蛋白(VAP)是病毒表面的结合蛋白,它能特异性识别宿主细胞上的病毒受体并与之结合。
如流感病毒包膜表面的血凝素,T偶数噬菌体的尾丝蛋白。
病毒受体是宿主细胞的表面成分,能够被病毒吸附蛋白特异性识别并与之结合,介导病毒侵入。
如狂犬病毒的受体是细胞表面的乙酰胆碱受体,单纯疱疹病毒的受体是硫酸乙酰肝素。
噬菌体以其尾丝尖端的蛋白质吸附于菌体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上。
如T3、T4和T7噬菌体吸附的特异性受体是脂多糖;T2和T5噬菌体的受体为脂蛋白;沙门氏菌的X噬菌体吸附在细菌的鞭毛上。
吸附作用受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如细胞代谢抑制剂、酶类、脂溶剂、抗体,以及温度、pH值、离子浓度等。
2、侵入与脱壳侵入是指病毒或其一部分进入宿主细胞的过程。
侵入的方式因病毒或宿主细胞种类的不同而异。
有伸缩尾的T偶数噬菌体吸附于宿主细胞后,尾丝收缩使尾管触及细胞壁,尾管端携带的溶菌酶溶解局部细胞壁的肽聚糖。
接着通过尾鞘收缩将尾管推出并将头部核酸迅速注入到细胞内,其蛋白质衣壳留在菌体外。
动物病毒侵入宿主细胞有3种方式:①膜融合,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将病毒的内部组分释放到细胞质中,如流感病毒;②利用细胞的胞吞作用,多数病毒按此方式侵入;③完整病毒穿过细胞膜的移位方式,如腺病毒。
植物病毒的侵入通常是由表面伤口或咬食的昆虫口器感染,并通过胞间连丝、导管和筛管在细胞间乃至整个植株中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