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人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17.45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带三维
目标)
导入环节
目标任务
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了解大气成分的组成。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科学知识体系,能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需要通过导入环节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探究过程
目标任务
1. 研究了解大气中的组分;
2. 知道大气的主要组分是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了解它们在大气中的比例;
3. 掌握三种气体的颜色和气味特征;
4. 能够用简易仪器进行测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学法建议
通过PPT的形式进行展示,学生可以更加生动、形象的了解到大气成分的组成和测定方法。
拓展应用
目标任务
1. 研究如何避免大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2. 知道人类为什么要运用科学知识守护地球家园。
学法建议
通过老师的讲解和看小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大气
污染的危害,以及如何从日常生活做起,保护我们的环境。
三维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大气的组成和测定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使用简单仪器进行测定;
3. 情感目标:了解大气对人类的重要性,养成保护环境的好惯。
总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大气的组成和测定方法有了进一
步的了解,并且了解人类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接下来的学习中,希
望可以进一步深入科学知识,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复习第一单元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品链。
草、兔、鸟、蛇、蝗虫、鹰1草→兔→鹰2草→蝗虫→鹰3草→鸟→蛇4草→鸟→蛇→鹰5草→兔→蛇→鹰6草→蝗虫→蛇→鹰17.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第二单元1.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影子总在背光一面,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随着斜射的程度越来越大,影子也越来越长。
5.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在光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6.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现代的人利用日影观察仪计时。
8.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第一单元认识我们自己单元知识点1.人体的呼吸器官由鼻腔、喉、气管、支气管、肺组成。
2.人体胸腔舒张时气体进入肺部,胸腔收缩时气体排出体外。
3.人体需要氧气,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了,氧气减少了。
4.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5.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就是一个人的肺活量。
6.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
7.脉搏是血管有节奏搏动。
8.脉搏与心脏的跳动有关,脉搏的次数与心脏跳动的次数一样。
9.心脏收缩时血液从动脉注射全身;心脏舒张时血液从静脉流回心脏。
10.心脏是人体的动力器官,它的有力跳动使得血液在我们全身循环。
11.人的大脑看上去像一团核桃仁状的豆腐脑,很柔软。
12.人的大脑皮层存在着不同的功能区,如听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等13.颅骨对大脑具有作用。
14.肺、气管、心脏、血管、脑等都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们之间和谐统一,共同完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各项任务。
15.生活中影响我们健康的因素有很多。
例如:睡眠不足问题、吸烟问题、噪声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等。
第三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单元知识点1.古希腊人从进出港船只现象,提出了大地不是平的,而是一个大圆球的猜想。
2.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球上地形是一个圆形的事实,做出了“地球是个球体”的推测3.麦哲轮用环球航行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这一伟大猜想的。
4.2003年10月15日,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神州”五号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了14圈。
5.地球表面起伏的形态,就是地貌。
常见的地貌有沙漠、海洋、湿地、山地、平原、高原等。
6.地球的内部结构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组成,它的构造就像一个煮熟了的鸡蛋。
7.地球仪是地球表面的模型。
建立模型是科研的重要方法。
8.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约占71%、陆地约占29%。
9.在地球仪表面,沿东西方向环境地球一周的线叫纬线。
10.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经线。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1 毫米、厘米、分米、米- 定义:分别表示长度的不同单位,1毫米=0.1厘米,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 换算:熟悉各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
1.2 千米- 定义:表示长度的单位,1千米=1000米。
- 换算:掌握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第二单元测量长度2.1 直尺的使用- 方法:学会使用直尺进行测量,保持直尺与被测物体垂直,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 注意事项:注意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2.2 卷尺的使用- 方法:学会使用卷尺进行测量,保持卷尺与被测物体平行,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 注意事项:注意起始端、量程和分度值。
第三单元质量单位3.1 克、千克、吨- 定义:分别表示质量的不同单位,1克=0.001千克,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 换算:熟悉各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进行质量单位的转换。
3.2 质量的测量- 工具:托盘天平、电子秤等。
- 方法:学会使用托盘天平等工具进行质量的测量。
第四单元物质的性质4.1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4.2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等。
- 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第五单元简单机械5.1 杠杆- 分类:一端固定、一端活动的杠杆为费力杠杆;两端都活动的杠杆为等臂杠杆;一端固定、另一端有两个力的杠杆为轮轴。
- 原理:杠杆的平衡条件:力×力臂=阻力×阻力臂。
5.2 滑轮- 分类:固定滑轮和动滑轮。
- 原理: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第六单元地球与宇宙6.1 地球- 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 特点:地球是一个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6.2 宇宙- 组成:星系、恒星、行星、黑洞等。
- 探索: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如航天器、望远镜等。
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本文档旨在汇总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帮助学生复和总结研究内容。
单元一:天旋地转
- 太阳、地球和月亮的特点和功能
- 昼夜、四季和月相的形成原因
- 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单元二:生命之源
- 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和生命规律
- 动物和植物的分类
- 动物和植物的繁殖方式和生长发育过程
单元三:户外探索
- 地球表面的地貌和水文
- 地球上的气候和天气现象
- 风和水在地表的侵蚀和沉积过程
单元四:物质的形态变化- 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
- 物质的溶解和结晶过程
- 物质的凝固和融化过程
单元五:力的作用
- 秤的使用和测量
- 各种力的作用和示意图
- 简单机械的构造和应用
单元六:声音的传播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
- 声音的传播需要媒质
- 声音的高低和响度的变化
单元七:光的传播
- 光是由光源发出的
- 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
- 光的阴影和颜色的形成原理
单元八:电的使用
- 电是由电源产生的
- 电的导体和绝缘体
- 开关和电灯的使用原理
以上为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的简要汇总,希望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复习第一单元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
草、兔、鸟、蛇、蝗虫、鹰1草→兔→鹰2草→蝗虫→鹰3草→鸟→蛇4草→鸟→蛇→鹰5草→兔→蛇→鹰 6草→蝗虫→蛇→鹰17.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第二单元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影子总在背光一面,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随着斜射的程度越来越大,影子也越来越长。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在光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全套】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物体的特征,学生能够区分物体的形状、颜色和大小,并能描述物体的特点和用途。
* 教学内容:物体的特征,物体的形状,物体的颜色,物体的大小,物体的特点和用途。
* 教学步骤:-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物体,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外观特征。
- 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观察不同形状、颜色和大小的物体。
- 归纳总结:学生归纳总结物体的形状、颜色和大小的特点,并讨论物体的用途。
- 拓展: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描述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对物体特征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以及对物体用途的理解程度。
第二单元:物体的材料与用途*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物体的材料和用途,学生能够区分物体的材料,了解材料与物体用途的关系。
* 教学内容:物体的材料,物体的用途,材料与用途的关系。
* 教学步骤:-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物体,让学生猜测它们的材料和用途。
- 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观察不同材料的物体,并推测它们的用途。
- 归纳总结:学生归纳总结不同材料的物体的用途,并讨论材料与用途的关系。
- 拓展: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研究它们的材料和用途之间的联系。
*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对物体材料的辨别和用途的理解能力。
(以下类似,省略其他单元的内容)第六单元:昆虫的生长*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昆虫的生长过程,学生能够了解昆虫的生命周期和生长变化。
* 教学内容:昆虫的生命周期,昆虫的生长变化。
* 教学步骤:- 导入:通过展示昆虫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昆虫的兴趣。
- 探究:通过观察昆虫的生长变化,让学生了解昆虫的生命周期。
- 归纳总结:学生归纳总结昆虫的生命周期和生长变化。
- 拓展:让学生研究其他生物的生命周期和生长变化。
*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对昆虫生长过程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总结本文档为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的全套内容。
教案以观察为核心,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特征、材料和生长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023科学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材信息-教材名称:科学人教版新课标 -年级:五年级上册 -科目:科学二、教学目标1.熟悉五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内容和学习要求。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第二单元: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第三单元:物质与能量•第四单元:水的性质与应用•第五单元:能源的利用与环保四、教学步骤第一单元:生物多样性与环境1.导入–利用班级共同的植物或动物样板,引导学生讨论生物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2.讲解–介绍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
–通过讲解示范,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分类和鉴定方法。
3.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践活动,收集和观察不同植物或动物的特征和习性。
–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整理和总结,形成小组报告。
4.知识巩固–设计小组讨论和解答问题的活动,进一步巩固生物多样性的知识。
5.总结回顾–整理学生的学习笔记,进行知识总结和复习。
第二单元:生物的生存和繁殖1.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讨论生物的生存方式和繁殖方式。
2.讲解–介绍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方式,包括自然选择、竞争和适应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3.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研究不同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方式。
–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实验报告。
4.知识巩固–设计生物生存和繁殖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解答。
5.总结回顾–整理学生的学习笔记,进行知识总结和复习。
第三单元:物质与能量1.导入–利用实验活动或观察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和能量的关系。
2.讲解–介绍物质和能量的概念,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转化。
3.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结论总结,形成实验报告。
4.知识巩固–设计物质和能量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解答。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五年级上册教材目录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一)2、种子发芽实验(二)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4、蚯蚓的选择5、食物链和食物网6、做一个生态瓶7、改变生态瓶8、维护生态平衡光1、光和影2、阳光下的影子3、光是怎样传播的4、光的反射5、光与热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球表面的地形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4、土壤中有什么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运动和力1、我们的小缆车2、用橡皮筋作动力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4、测量力的大小5、运动与摩擦力6、滑动与滚动7、运动与设计8、设计制作小赛车第一单元1、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人教版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
2. 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 对比实验中,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保持相同。
4.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5. 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6. 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7.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8.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第二单元光1.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
3.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4. 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5.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6. 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7.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系,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8. 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 地球表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2. 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3.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4.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5. 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6. 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7. 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1. 我们提水,感到水桶对手有向下的拉力;我们背书包,感到书包对肩部有向下的压力。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如果一部分遭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失去平衡,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食物链通常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这种关系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2.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3.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里。
4.小草瓢虫螃虫是生产的是:小草5.种子发芽实验必须要的三个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足够的氧气,种子萌发可以不需要阳光,但是种子生长必须要阳光。
农民伯伯种菜搭建大棚,这是为了控制植物生长所需的温度6.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橘不宜在北方栽种,这里起制约作用的主要是温度。
香蕉是阔叶生长在雨林。
仙人掌是刺叶生长在沙漠,松树是针叶生长在山地。
7.制作生态瓶时,放入的生物要保持生物数量和其生活环境平衡。
增加植物,可以为生态瓶提供更多的氧气8.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变化时他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生物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的。
9.做绿豆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时,对比组与实验组至少用2粒种子,最好是20粒种子。
问答题:1.草原上生活着原狐,猫头鹰,蛇,兔子,田鼠,鸟,青蛙,蜘蛛,蚱蠕,草,庄稼等生物写出三条不同的食物链草蚱蠕鸟田鼠猫头鹰庄稼田鼠猫头鹰原狐庄稼田鼠蛇猫头鹰原狐2.草原上生活着鼠野兔鹰几种动物,他们能组成几条食物链草鼠鹰草野兔鹰第二章光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光传播的速度是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约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达到地球约8分钟,太阳光在没有碰到任何物体前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皮影戏和手影都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收缩。
2.把红色、黑色、白色三个相同的纸筒放在阳光下,温度上升最快的是:黑色,冬天人们喜欢穿浅色的衣服,夏天人们喜欢穿深色的衣服,这说明阳光带着热量,物体的颜色对于吸收阳光起着一定的作用。
五年级人教版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五年级的科学课程是孩子们接触自然和科学原理的重要阶段,它不仅涵盖了基础的自然科学知识,还鼓励孩子们通过实验和探索来理解这些原理。
以下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的归纳:1. 地球与宇宙-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的椭球体,并且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形成昼夜和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
- 太阳系的组成:认识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和运行轨迹。
2. 生物与环境- 生物的分类:学习如何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 生态系统的概念:理解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复杂网络,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3. 物质与能量- 物质的性质:探索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
- 能量的转换:了解能量守恒定律,学习能量在不同形式之间的转换,如机械能、热能和电能。
4. 力与运动- 力的作用:认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包括推力、拉力和重力。
- 简单机械:介绍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理解它们如何帮助我们更有效地使用力。
5. 地球科学- 岩石与矿物:学习岩石和矿物的形成过程,了解它们的分类和特性。
- 地球的内部结构:探索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以及它们对地表现象的影响。
6. 气象学- 天气现象:了解天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温度、湿度、风和气压等。
- 气候类型:认识不同的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和温带气候,以及它们的特征。
7. 科学探究方法- 观察与实验:学习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收集数据,验证科学假设。
- 数据分析:掌握基本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如图表和统计,以得出科学结论。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五年级的学生们将能够建立起对自然界的基本认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1、光是我们能够看到周围一切的原因。
2、能够发光并正在发光的物体被称为光源,例如太阳、蜡烛、灯泡、萤火虫和发光鱼等。
3、不能自己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的物体不是光源,例如月亮、汽车后视镜和鲜花等。
4、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5、夜空中的星星大多是恒星,能自己发光,但有些是行星,不能自己发光,只能反射太阳光。
6、太阳和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很强,不能直接用肉眼看,会对眼睛造成伤害。
7、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例如没有通电的电灯和没有点燃的蜡烛。
8、我们看到物体的方式是通过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
9、夜视仪可以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在“黑暗”环境中看到物体。
10、我们能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11、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手电筒和激光笔的光束可以说明这一点。
12、通过实验可以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要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13、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14、光能穿过透明物体如玻璃,能看清玻璃前方物体的细节;半透明物体如纸,不能看清前方物体的细节;不透明物体如书,不能穿过光,不能看到前方物体。
15、光照射烟雾会产生散射现象,使得光线变得模糊。
1.在水槽中点燃线香,让烟气充满水槽,用激光笔照射可以看到直线光束,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2.烟气阻挡了部分光并将一些光反射到人眼中,所以我们看到了直线光束。
烟气越多,反射的光就越多,光束就越清晰。
3.不能用激光笔照射眼睛。
4.光能穿过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但不能穿过不透明物体。
5.日食:月球挡住了太阳光,形成日食。
6.月食:地球挡住了太阳光,形成月食。
7.光由空气垂直射入水中,传播路线不变。
8.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路线发生变化,这是光的折射现象。
9.铅笔在水中折断,是因为光发生了折射现象。
五年级上册人教版科学知识点大全五年级上册人教版科学课程涵盖了多个领域的知识点,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以下是本学期科学知识点的总结:首先,我们学习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了解到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每种生物都有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我们探讨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接着,我们进入了生态系统的学习,理解了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复杂网络。
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植物学部分,我们研究了植物的结构和功能,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我们了解了植物如何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并探讨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动物学的学习让我们深入了解了动物的分类、结构和行为。
我们学习了动物如何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并研究了动物的生命周期。
在物理学的学习中,我们探索了力和运动的概念,包括重力、摩擦力和弹力。
我们通过实验了解了这些力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
化学部分,我们学习了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我们了解了物质状态变化的过程,如蒸发、凝结、熔化和凝固。
地球科学方面,我们研究了地球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我们还学习了地球的自然现象,如地震、火山爆发和风化作用。
最后,我们探讨了能源和环境问题。
我们了解了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区别,以及如何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不仅增长了科学知识,还培养了科学探究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这些知识将为我们未来深入学习科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五年级上册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是专为五年级学生编写的科学教材。
本教材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为目标,内容全面、系统,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科学五年级上册人教版的特点和教学内容。
第一,科学五年级上册人教版的特点之一是知识性强。
教材内容广泛覆盖了五年级科学学科的核心知识点,包括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变化、力和运动、光的传播等等。
每个知识点都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实验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帮助他们建立起对科学概念的正确认知。
第二,科学五年级上册人教版的特点之二是注重实践性。
教材中充满了各种实验和观察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同时,教材还提供了一些简单但富有趣味性的科学实验,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快乐的学习体验。
第三,科学五年级上册人教版的特点之三是启发性强。
教材中有许多拓展性的问题和探究性的活动,旨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发现。
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问题意识,引导他们对现象进行观察和解释,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
除了以上几个特点,科学五年级上册人教版的教学内容也是全面、系统的。
教材内容按照五个重要的科学学科领域划分,分别是物质、能与机械力、能与电能、能与光能以及天地人。
每个单元都按照一个主题展开,内容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科学知识的体系。
同时,教材还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总的来说,科学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是一本具有知识性、实践性和启发性的科学教材。
它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这本教材的出现,无疑将为五年级学生的科学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资源和指导。
希望学生们能够充分利用这本教材,探索科学的奥秘,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
1.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如果一部分遭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失去平衡,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食物链通常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这种关系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2. 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
3. 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里。
4. 小草瓢虫蚜虫是生产的是:小草
5. 种子发芽实验必须要的三个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足够的氧气,种子萌发可以不需要阳光,但是种子生长必须要阳光。
农民伯伯种菜搭建大棚,这是为了控制植物生长所需的温度
6. 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橘不宜在北方栽种,这里起制约作用的主要是温度。
香蕉是阔叶生长在雨林。
仙人掌是刺叶生长在沙漠,松树是针叶生长在山地。
7. 制作生态瓶时,放入的生物要保持生物数量和其生活环境平衡。
增加植物,可以为生态瓶提供更多的氧气
8.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变化时他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生物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的。
9. 做绿豆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时,对比组与实验组至少用2粒种子,最好是20粒种子。
问答题:
1. 草原上生活着原狐,猫头鹰,蛇,兔子,田鼠,鸟,青蛙,蜘蛛,蚱蜢,草,庄稼等生物写出三条不同的食物链
草蚱蜢鸟田鼠猫头鹰庄稼田鼠猫头鹰原狐庄稼田鼠蛇猫头鹰原狐
2. 草原上生活着鼠野兔鹰几种动物,他们能组成几条食物链
草鼠鹰草野兔鹰
第二章光
1.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光传播的速度是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约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达到地球约8分钟,太阳光在没有碰到任何物体前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皮影戏和手影都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收缩。
2. 把红色、黑色、白色三个相同的纸筒放在阳光下,温度上升最快的是:黑色,冬天人们喜欢穿浅色的衣服,夏天人们喜欢穿深色的衣服,这说明阳光带着热量,物体的颜色对于吸收阳光起着一定的作用。
3. 太阳能热水器涂成黑色,是为了增加吸热的效果。
对于简易的太阳能,吸收太阳能最好的是斜放式黑色金属箱。
太阳能是最洁净的能源,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
4. 太阳光给我们带来光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热,太阳表面的温度是6000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摄氏度。
5.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的中午太阳最高,影子最短。
6. 物体产生影子的条件是:光遮挡物屏,一天中影子的大小是不断变化的。
太阳物体影子三者总在一条直线上。
一天中影子长短的变化,长—短—长。
7.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反射,也叫反光,反射光同样是以直线
的形式传播的。
医生戴的额镜和汽车的后视镜,都是巧妙的运用了反射的原理。
通过光的反射,我们以看到书本上精美的插图。
8. 潜望镜的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两个镜片都是平面镜。
问答:
1.凹面镜对光线有反射汇聚的作用,凸透镜对光线也有汇聚的作用,
2. 2. 奥运圣火在希腊古奥林匹亚场上是如何点燃的。
答;运用凹面镜取火,凹面镜对光
有汇聚作用。
3. 用温度计测量镜子反射光的光斑处温度,不用镜子光弱温度低,1面镜子光较弱 3面镜子光较强,
6面镜子光强,会画柱状图,光的强度跟温度有关,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4. 红板黑板蓝板黄板绿板白板,受热后温度最高的是黑板,最低的是白板。
第三章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 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地球上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地球内部的火山和地震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
2. 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有时表现很猛烈,有时表现很缓慢。
3. 在地球的内部越往下:温度越高。
压力越大
4. 做沉积实验时我们发现:重的颗粒先沉积
5.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样现象叫:风化。
6. 土壤是由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土壤中的腐殖质和盐分是植物生长必须要的营养元素。
7. 沙粉沙沙砾,直径最大的是沙砾,它的直径大于2毫米
8. 地球上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哪个大:海洋大
9.黄土高原热带雨林草原容易被侵蚀的是黄土高原,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收到侵蚀,从而使地形地貌发生变化。
10.坡度大小,有无植被,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流水,风力,冰川,海浪都会对地表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不同的地形和地貌。
问答题:
1. 读一读地形和特点
丘陵海拔不高山顶浑圆,高低起伏;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高原海拔较高地形开阔或有丘陵起伏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2. 读一读
风化的作用使岩石碎裂,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变成土壤,地震的作用可形成山脉湖泊峡谷等新地形。
火山的作用所喷发出来的物质可形成山脉等新地形
3. 完成岩石风化的流程图
(岩石)风化(岩石碎裂)继续风化(小石子和沙)
第四章运动和力
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反冲力摩擦力,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可用测力计来测量。
1. 物体受到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苹果会落地也是因为:重力的作用。
可学生统一用:牛顿作为力的单位
2. 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大小的工具,生活中常常被叫做弹簧秤。
3. 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喷气式飞机,火车,弓箭这三个物体只有:喷气式飞机是靠反冲力运动的。
螺旋桨产生的风的方向与小车运动的方向相反
4. 赛车的车身重心很低,是为了:行驶平稳
5.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因此运动物体受到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6.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接触面物品的运动方式有关,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的摩擦力比滑动的摩擦力:大,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有利的摩擦力我们应该利用,有害的摩擦力我们应该尽量的减小。
7. 滑冰,刹车,滑动边滚动,哪个运动是增大了摩擦答:刹车
8. 3吨棉花,2吨铁块,1.5吨铜,分别放在相同的三辆车里,哪个对地面的摩擦力大,答:3吨棉花
9. 足够大的拉力能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受力物体运动得越快。
,小车在一定拉力的作用下运动起来,下车载重增加,运动速度变慢,载重减少,运动速度加快,要是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施加足够大的力,要是运动的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施加更大的力。
问答:
1. 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实验记录,在弹性范围内,橡皮筋缠绕1圈时,产生的弹力小,绕多圈时,产生的弹力大。
,缠绕1圈时,弹力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短,缠绕多圈时,弹力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长。
2. 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需要什么条件?答:对物体施加足够的力。
问答题
(1)做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力的关系时,只能改变的条件是:改变物体的重量,而保持其他条件
的不变,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
(2)做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时,只能改变的条件是:改变接触面,而保持其他条件的不变,
接触面粗糙运动时的摩擦力大,接触面光滑运动时的摩擦力小。
(3)做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的关系时,只能改变的条件是:改变运动方式,而保持其他条件
的不变,滑动时的摩擦力大,滚动时的摩擦力小。
3. 自行车是我们常用的交通工具
说一说自行车上需要摩擦的地方车轮胎设计成绩成花纹增加与地面的摩擦手把设计成花纹增加手与把的摩擦脚凳子设计成花纹增加脚与脚凳子的摩擦
说一说自行车哪些地方不需要摩擦?
后轴中轴前轴都不需要摩擦,减小摩擦的方法是加润滑油
4. 想一想下雪时为什么交通事故特别多
地面光滑摩擦力小人容易摔倒自行车容易滑倒汽车刹不住车
5. 使用弹簧测力计应该注意什么?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离不能超过测立计的测量范围
6. 读一读生活中的应用
提水时水桶对手的拉力是重力升空的的动力是反冲力
自行车刹车时产生的力是摩擦力下落的苹果是重力拉弓射箭是弹力
7. 测力计各部分的名称
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